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

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7.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9.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天)

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答:“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答:“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8.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6.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8、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六)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6.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8.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七)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4.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8.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

答:“排”,冲开的意思。它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矫健动作,显得十分豪迈。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5.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6.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7.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8.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人家在何许,云处一声鸣。

9.首联中“惬”意为惬意;颔联中“迷”指迷失方向。

(九)浣溪沙 (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 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3. 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或: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5.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兰芽”、“子规”点明了春天的季节。眼前景物幽雅洁净,赏心悦目,充满春的生机。

B、“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因为有了白发就徒自悲伤,感叹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C、这首诗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反诘语气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D、作者借溪水东流,比喻人生能再少,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10、从你的课外诗词积累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句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1、下阙由景抒情,试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时光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由物及人,说明人生也有青春能再现的可能,给饱受挫折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阐发了良辰易逝,青春难驻,应珍惜时光,在逆境中奋起的哲理。

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胸襟。

12、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和游览的时令,一“短”一“浸”写出了兰溪的状貌、生机与活力。

B、次句写在兰溪——漫步,用“净”字,突出了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C、最后一句既补足了次句“净无泥”的原因,又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期间的凄凉心境和凄冷的环境。

D、“潇瀟暮雨”、“子规啼”“松间沙路”都是虚写,这些凄凉的景物,暗合作者的心境。

13.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略作赏析。

答:“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5.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7.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8.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本诗中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7.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答: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

9.(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或站的高才看的远)

11.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答: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12.“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

13.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

答:“钟”是聚集的意思,它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4、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加点的词: A、家书.抵万金。(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

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答: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和对偶)修辞手法,生动感人。

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

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吏呼一何

..怒()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4 .“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

秽()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的遁世思想。

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

人和。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

人的志愿。

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

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

答: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之情。

7.陶渊明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所押之韵

为an 。

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意境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

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6、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7.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比喻)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偶)

8.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山随平野尽.()

A.全B.完C.死D.用力完成

(2)仍怜.故乡水() A.怜悯B.怜惜C.爱 D.怜恤

4.解释下列诗句加点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2)月.下飞天镜:月亮;

(3)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4)仍.怜故乡水:始终。

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与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和“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变化?

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离情别绪”的?赏析并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看有什么不同。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而马致远却直抒胸臆,用“断肠人”陈述离乡之情,显得直白。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意近即可,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 阴一去不返。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 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解析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野望隋末唐初诗人王绩 东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树树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晖⑷。 牧人驱犊返⑸,猎马带禽归⑹。相顾无相识⑺,长歌怀采薇⑻。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作者简介: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译文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依:归依。⑶秋色:一作“春色”。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 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译文及注释、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 野望王绩(jì)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1、词语解释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诗中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彷徨心情的两句诗是:东皋薄暮 望,徙倚欲何依。 3、《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写景)两句诗 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 归的两句诗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 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7、本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野望》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词语解释①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 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两句诗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黄鹤楼》中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6、诗中颈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朗,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繁茂浓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默写与赏析(赏析含答案)

八年级上诗词测试 1、而现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别离后,,永不老去。(《乡愁》席慕容 3、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4、《山居秋瞑》中从动、静、声、色四个方面描写山中秋天幽清明净自然美景的诗句是,。 5、《山居秋暝》中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诗句是,。 6、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 7、《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 8、李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 9、《送友人》中使用比喻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是,。 10、《送友人》借白云和落日表现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 11、《送友人》中李白化用古典诗句描写与友人分离时的动人场景的诗句是,。 12、杜甫的《蜀相》中以史实为内容,讴歌诸葛亮雄才大略、衷心报国高洁品格的诗句是,。 13、杜甫的《蜀相》中表现诸葛亮不忘托付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的诗句,。 14、杜甫的《蜀相》中表现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身先亡的痛惜之情的诗句是,。 15、杜甫的《蜀相》中写尽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16、《己亥杂诗》中作者从自然景物的转化中,从花开花落又到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的诗句

是,。 17、《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心志的句子是,。 18、《己亥杂诗》中表达作者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诗句是,。 19、《沁园春雪》概括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0、《沁园春雪》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诗句是,,。 21、《沁园春雪》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对偶修辞手法描写高山、高原高大壮美的句子,,。 22、《沁园春雪》中描写想象中的景色(虚写北国雪景)的句子,,。 23、《沁园春雪》中巧妙过渡,不露斧痕,既承上阕总括景色特色,又引出下文写作主旨的句子是,。 24、《沁园春雪》点明主旨,表现作者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25、《沁园春雪》卒章显志,阐明全词的主旨,形象地阐发了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的句子是,,。 26、《念奴娇赤壁怀古》正面描写赤壁雄奇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27、《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周瑜卓然超群的句子是,,,。 2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29、《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周瑜从容娴雅、轻松胜敌风采的句子是,,。 30、苏轼在《浣溪沙》中勉励自己不要像白居易那样自伤衰老,而要振作精神,追求未来,奋发有为的句子是,,。 31、苏轼在《浣溪沙》中表达旷达乐观的人生观的诗句是,,。 32、《过零丁洋》中概写诗人被捕前全部经历的句子是,。

完整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丘 m 、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_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________ 、______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 “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训练

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 ——古诗词赏析训练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2分)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5.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含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春望 一、默写

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专项练习 ——古诗文赏析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岳”的是____岳____山,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_________的气势和_________的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_。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_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颔联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______”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5、"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颈联是____ ,尾联是_____。(选“近望、细望、远望、俯视”填空)

7、诗的首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尾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8、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雄伟抱负飞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0、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11、"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12、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4、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与古诗词背诵

一、八年级上册古文背诵篇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然自乐。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 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 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 (bēn)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 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 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 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chuán)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 (cháng)。”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乐(lè)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 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二、课外十首古诗词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阳春 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shua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 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1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不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观月记》 [南宋]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

八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八年级上册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华,通“花”。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衰:为了押 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徒,白白地) 《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

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 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徙倚, 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薇是一种植物。) 选自《东皋子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默写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_ 。 2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______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____________ 、 ________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 ________ 、 ______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 ,请简要分析“钟” “割” “小”字好在何处。 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 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 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但“望”的角度不同。 ,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 ,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 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 ,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 不凡。 C 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 ,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 ,实为泰山的运气。 D 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 ,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B.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汇总 1.《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答谢中书》【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

望岳 ,。 ,。 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3、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9、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 10、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别分析“钟”“割”好在何处? 1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⑴ ⑵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二)春望 ,。 ,。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7、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 8、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10.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