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月二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舞龙活动)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 花朝节 、踏青节、挑莱节、 春龙节 、青龙节、 龙抬头 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 剃龙头 、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目录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的由来
二月二的发展
二月二的民俗
二月二的食俗
二月二在各地
二月二的诗词
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的传说展开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简介
文化背景 此俗 唐代 已有记载, 白居易 《 二月二日 》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 菜甲 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 迎富 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 踏青 、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 汪灏 《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 洛阳 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 挑菜节 。” 明 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 习俗 ,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清 咸丰 《 武定 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 布依族 二月二要进行三天,要 祭祀 土地神 。
节日活动简介 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 刘侗 、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 元旦 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清代 仍沿其俗。富察敦祟《 燕京 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关于龙 龙 是 中国 古代 文化 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

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
,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由来
二 月 二
文化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 龙头节 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历史由来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留下
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

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
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民间一首打油诗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 唐朝 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 天文学 对 星辰 运行的认识和 农业 节气 有关。
龙抬头的原因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 雨水 ”、“ 惊蛰 ”、“ 春分 ”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 蛰伏 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 春秋 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 恒星 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 黄道 。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二十八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 二十八宿 。“ 宿 ”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七个宿。对这二十八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

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
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说文解字 》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 秋分 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 左传 》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 时的 地理 、 神话 著作《 山海经 》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 西汉 董仲舒 的《 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 汉代 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 舞蹈 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 耍龙灯 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 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 武林旧事 》中记述 南宋 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 元朝 ,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 元 大都 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 面条 ,称为“ 龙须面 ”;还要 烙饼 ,叫作“龙鳞”;若包 饺子 ,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传说】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

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
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
二 月 二 — — 春 饼 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 民国 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 辽宁 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 唯物 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
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 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 回娘家 。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 除夕 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食俗
概述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 春饼 、爆玉米花、 猪头肉 等,不同 地域 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

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
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吃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 武则天 当了皇帝, 玉帝 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 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 三牲 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 巴蜀 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

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 温州 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 芥菜饭 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
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 乾隆皇帝 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 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 (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 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

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
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 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 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 岷县 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 春天 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 黄梨

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
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

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
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注: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 龙抬头节 。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作者 陈逸飞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

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
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诱惑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宏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编辑本段 二月二的传说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之后,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一次革命,妇女从“三从四德”的闰闱中走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对封建传统无疑是一个震憾。传说中讲,武则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却不行,连天帝也怒了。这实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

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传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间,以示对武后的惩罚(群主和神祗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总是将无辜的百姓作为无谓的牺牲品。三年无雨,谁苦?百姓苦!能叫武后饿肚子吗?能叫权臣富豪饿肚子吗?)四海龙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庄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困难了。司管天河的玉龙见生灵涂炭,万民悲怆,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间大众,在天河里喝足了水,布云施雨,普降甘霖。玉龙救了万民,但惹恼了玉帝。玉帝对龙说,待至金黄色豆开花,
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龙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龙,便约好天下各处人家,都在二月初二这天爆炒金黄的包谷米子。玉龙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向天呼叫太白金黄色星,说:“金豆开花了,放我的时候到了,你还敢违抗玉帝圣旨不成了”太白金黄色阁下向人间一看,果然遍地金豆开花,于是信以为真。便放玉龙。此后,为了纪念敢干违抗天旨普救万民的玉龙,每逢二月二,人们就爆炒金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关于“春龙节”的两种传说 【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 童谣 里,

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料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
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