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忆皖南事变

回忆皖南事变

回忆皖南事变
回忆皖南事变

回忆皖南事变

来自:《皖南事变回忆录》作者:叶超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我新四军广大指战员以血与火的战斗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一首英勇悲壮的史诗。当时,我是军部的一个参谋人员,跟随叶挺军长等领导同志经历了事变的全过程。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但回顾这段历史,犹觉壮怀激烈,惊天动地。

皖南事变前夕,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日本侵略者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目的没有达到,被迫进入持久作战的阶段。我国的革命武装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不断发展壮大,准备和日本侵略者作持久的斗争直至把它们全部驱逐出国境,把全国各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在国际上,一九四??年九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订了军事同盟协定,这是一个向全世界侵略扩张的协定。日寇为配合德军在欧洲的大举侵略,企图抽调兵力南进,向太平洋扩张,因此对国民党施加政治压力,加紧对我进行政治分化,使国民党顽固派感到越反共越能取得日本的谅解,越能减少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压力。同时,英、美两国为其本身利益,为了抵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强了对中国的援

助。因此,蒋介石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他有利,是反共的良好时机,于是发出一个皓电,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所谓皓电,就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用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饮、白崇禧的名义,于一九四??年十月十九日(皓)打给八路军的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新四军的叶挺军长的一个电报。这个电报的主要内容,就是污蔑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破坏团结、破坏抗战强令在华中以及长江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以内,撤到黄河以北地区。这是国民党蒋介石利用执政党的合法地位,挥舞政令、军令的两根大棒,企图把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责任强加于我。这是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一个宣言。在这同时,蒋介石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三十万人马以及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部队准备在华中或江南向我进攻。我党中央针对以上情况,就用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四人的名义,于一九四?? 年十一月九日(佳)答复了何应饮、白崇禧一个电报,这个电报叫做佳电。佳电用大量事实说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三年,坚持抗战,驳斥了国民党的造谣污蔑,并拒绝撤出华中。但是为了顾全大局,坚持团结抗战,我党也作了一些让步,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移到长江以北。中央的这个决策,有利于谈判,有利于坚持更广泛的团结抗战,使我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

新四军要撤出皖南,北渡长江,这样一个方针既然已经定了,那么摆在前面的就是走什么路线与什么时候走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从皖南北渡长江的路线有两条江南指挥部所在地),然后经苏南敌占区北渡长江至苏北;另一

条是从铜陵、繁昌之间北渡站(马头镇为兵站第三派出所,孙家埠、毕家桥两地流动为第四派出所,竹箦桥附近为第五派出所),每一个兵站都有民运工作组,有一定的群众工作

基础,而且,这又是经过顾祝同、上官云相同意的“合法”路线。在皖南事变以前,我军有近二千名非战斗人员和大量物资,都是经过这条路线到苏南渡过长江的,基本上安全到达,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问题。经这条路线走,从泾县云岭出发,大约要五至六天时间。项英同志当时特别强调要防止国民党军队对我袭击的问题,总感到走这条路线不安全,所以犹豫不决,迟迟不作行动以致丧失时机。第二条路线是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经常来往的一条路线。这条路线的最大优点,就是路程近,一天就可到铜、繁地区,第二天晚上就可以过江;如果抓紧一点,拂晓就行军,到铜繁地区休息一下,晚上连续行军也可以过江。这就是说紧则一天,宽则两天,就可以渡过长江。而且这一带沿长江两岸都是我们的地区;长江以南是三支队活动地区,长江以北是我们游击纵队孙仲德的活动地区;沿途除了日伪少量的封锁线外,都不经过国民党的防区群众条件也较好,部队行动容易保密。叶挺军长到

长江以北视察部队工作,就是经过这条路线北渡。但是在这条路线上作大部队的行动,就是说要在一个晚上一下子过江几千人还没有这个经验。因此,十一月下旬军部曾派原总兵站站长张元寿同志率领少数精干人员(有参谋张云龙、周绍昆、唐炎等),带着电台、带着侦察分队去侦察、安排渡江工作。他们在三支队和游击纵队的协助下,很快征集到近二百条船,有十二个渡口可以同时起渡,一个晚上能渡七千五百人;对敌伪一般活动规律了解也比较清楚。看到他们的这些报告,我们这些当参谋的,马上把图标出来送给军首长看,叶军长看到这些情况,非常高兴,非常满意,指示我们,要迅速作好行动计划。根据批准的行动计划,我们连行军命令、行军路线图都搞好了,只等军首长下决心,填上日期就行了。部队也整装待发,可以说走就走。但是项英同志仍是犹豫不决,又是这情况,又是那个情况,我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到了十二月下旬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日寇在江面的巡逻汽艇增多了,有时还停在江中过夜,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与此同时,国民党李品仙的部队也有袭击我们的迹象。这就给项英同志增加了更多忧虑。于是通过第二条路线北渡的时机又丧失了。就在我军迟迟不动的时候,蒋介石于十二月十日密令顾祝同不准新四军经苏南北渡十二月下旬,顾祝同、上官云相调动七个师的部队(即四十师、五十二师、七十九师、一0八师、一四四师、新七师和六十二师)对我

形成了大包围之势。党中央一再电催早日北渡,刘少奇、陈毅、粟裕同志也一再来电建议尽快北移,李一氓同志也多次向项英同志建议尽早行动;但项英同志一直犹豫不决,反而电请中央指示行动方针。党中央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复电中,对项英同志作了严厉的批评:“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决心。??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能帮助的东西只当作意外之事??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中央严厉批评以后,新四军军分会才于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了行动的决定。

当晚,副参谋长周子昆同志到我们作战科来传达了军分会的决定,要皖南部队全部以战备姿态,于一月四日从现地出发,经过茂林,然后经榔桥、宁国附近,再向北经十字铺到苏南溧阳竹箦桥地区,待机北渡。他说,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我们要有打仗的准备,因此要把活动在铜、繁前线的三支队部、五团及新三团等部队,调回来一起行动。听了这个决定,我们都感到很突然,因为这个行动方案从来没

有研究与讨论过。对此我们虽然有些不同看法,但是我们相信这样大部队的战略行动,首长们已经长时间地作了深谋远虑,因此,大家仍积极地进行新的行动准备。这是新定的行动路线,我们连这些地区的地图也没有,只好临时油印地图发给部队。司令部原来对北渡的两个行动方案,做了将近两个月的准备,由于改变方向,都用不上了,临走时把这些材料烧了一大堆,真是前功尽弃。实践证明,军分会的决定是错误的,不仅因为拖延了北渡时间在政治上被动,而且选择的行动路线,在军事上也处于不利地位。正如中央对项、袁所犯错误之决定中指出:先则犹豫动摇,继则自寻绝路,投入蒋介石反共军之包围罗网。

当时,我们皖南的部队有九千多人,出发前作了政治动员和战斗编组,除军直机关部队外,编成三个纵队:第一纵队辖老一团、新一团,约三千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后被俘叛变)、参谋长赵希仲(后被俘叛变)、政治部主任江渭清;第二纵队辖老三团、新三团,约两千多人,司令员周桂生(皖南事变中牺牲)、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皖南事变中被俘遭杀害)、参谋长谢忠良、政治部主任钟德胜;这三纵队辖五团和军特务团,约两千多人,司令员张正坤(皖南事变中被俘遭杀害)、政治委员胡荣(皖南事变中牺牲)、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

任吴溪如;军直属队及教导总队约一千多人,总共九千多人。这三个纵队的编组与干部的任命,没有正式的书面命令,是在事变发生前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再加上很快投入战斗,来不及传达,所以很多同志搞不清楚,对部队的番号有各种各样的叫法,如称一纵队为一支队、二纵队为二支队、三纵队为三支队,实际上是一回事。一月四日晚上,皖南所有的部队分三路开始行动。一纵队为左路纵队,由土塘到大康王附近地区集中,准备五日晚上通过球岭,向榔桥河地区前进;二纵队为中央纵队,由北贡里到达凤村附近地区集中,准备五日晚上经高坦、丕岭向星潭前进,军直属队及教导总队在二纵队后面行进,军部机关驻潘村;第三纵队为右路纵队,纵队部率五团到达茂林附近地区集中,其特务团四日晚到铜山地区集中,并前出占领樵山、大麻岭,佯攻太平。这样一个态势,目的是使敌人产生错觉,以为我们要向黄山、太平地区前进。当晚,叶挺、项英等领导同志随同军部机关一起行动。跟随机关一起行动的,还有当时东南局的副书记饶漱石。部队行至青弋江边,各路纵队都准备通过章家渡的浮桥渡河。因连日下雨,河水猛涨,水位已升高一尺多,河床宽了,原来用美孚火油桶架的浮桥就短了临时又在桥的两头接了一段,部队通过时,因为过于拥挤,仅过千余人,浮桥即中断,不能继续使用;部队只好在河中涉水而过,当时比较混乱,行军速度非常缓慢。第一天的行军很不顺

当。从云岭到茂林只有四十华里,但军部却在五日天明后才到达茂林以南的潘村驻地;各部队的掉队人员也很多,直到五日下午三时,才全部到达位置,且都非常疲劳,被迫休息了一天。六日下午,军首长召集各纵队首长会议,决定以一纵队全部出球岭,二纵队出丕岭,军直属队(包括教导总队)随二纵队行进,三纵队(欠五团)出高岭,五团为全军后卫;并决定六日黄昏开始行动,七日拂晓通过各岭,正午前到达榔桥、星潭地区(旌德以北)。由于部队的实际行动时间比原定开进的行动计划延迟了一天,这就给敌人增加了一天的准备时间,敌人对我军的合围计划更周密了,前进路上原来没有敌人,现在也有敌人封锁了,丕岭、球岭这些地方就是如此,这就增加了我们的困难。

六日黄昏,我军各纵队按照计划行动,继续向星潭、榔桥方向前进。途中遇到敌四十师、五十二师的拦击,皖南事变的枪声就在这时打响了。我们的作战行动开始时还是比较顺利的,各部队在七日拂晓前都攻下了各山岭。二纵队通过丕岭时,遭敌人一个连拦击,被我前卫部队击退。军部紧接着二纵队的后边行动,七日上午十时也通过了丕岭,在丕岭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休息。这个时候,二纵队前面的部队向丕岭以东前进,已到星潭附近;星潭外围的几个高地为敌四十师部队所控制,我前进受阻,打得很激烈。前面在打,

后面的部队就停下来了,军部也就停在丕岭的山脚下面。那时我是作战参谋,对前面打的情况不好解,就带一个通信员走二、三公里到前面了解战况。我正在查问情况时,周子昆副参谋长也来了,随后叶挺军长也来了,他们都到前面来观察战况,我向首长们作了汇报。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按照通常的指挥方法,军长到哪里,哪里就是军的指挥所,马上就可以根据情况下达决心,实施指挥。但在当时有个特殊情况,因为项英同志的公开职务是副军长,实际是政治委员,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实权由他掌握,叶挺军长在当时不好定下什么决心。所以周子昆副参谋长说是不是回去跟项副军长把情况研究一下,看怎么个搞法?叶挺同志说声好吧,就回到丕岭山下那几间草棚子里,跟项英同志商量。在这个时候各路纵队的展开情况怎样呢?一纵队电台不通,情况不明。据事后调查他们通过球岭以后,已越过坑口的小河,后续部队被敌四十师一一八团伏击,受了一些损失。三纵队特务团占领高岭后,向星潭前进,一路很顺利,沿途把一些阻击的敌人都击溃了,到午后两点多,离星潭还有十五华里。二纵队占领丕岭以后,即向星潭猛追,受到星潭之敌的阻击。守备星潭之敌四十师,虽是国民党军队中有较强战斗力的部队,但据作战科长李志高侦察获悉,人数并不多,仅仅是一二??团的两个营,当时只要我有一个营右边抄袭一下,很快就可以拿下来。叶挺军长的决心是要三团的

一个营出击,另外再从后面调五团的一个营从侧面迂回一下,坚决把星潭打下来。但是项英同志不赞成这个方案,他强调我们的部队向来不打硬杖,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硬拚恐怕不行。他怕攻不下星潭,我们的处境就困难了。就是在打星潭还是不打星潭这个问题上,决心定不下来,议了好久,没有结论。大家都很关心军首长的决心,司、政、后机关的不少干部都跑到军首长开会的这间草屋内来打听消息。在当时情况下,这是一个战术动作,不是一个战略的问题,战时情况瞬息万变,不允许拖延。我们参谋人员和作战科长李志高拥护军长的意见,要坚决打出去。项英同志呢?老是犹豫不决,大约从下午三时讨论到夜间十时,还是举棋不定,也没有给部队下达任何指示。叶挺同志实在无法忍耐了,有些气愤地说:“时间就是胜利,不能够犹豫不决不能够没有决心。我的态度是,错误的决心我也服从,现在就请项副军长决定吧,你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项英同志决定,不打星潭,大部队后撤回到丕岭以西,并要五团控制高岭,准备出太平。这样,原计划各路纵队于星潭会合的整个部署被打乱了,部队的士气也受到挫伤,指挥员们也议论纷纷。丕岭山下七个小时的会议,不仅丧失时间,贻误战机,而且下达了一个错误的决心,带来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七日夜,军部回到丕岭以西的里潭仓。里潭仓是山

谷中的一个小村子,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茅屋。从这里向东可出丕岭,向南和东南可出高岭、濂岭,向西可出高坦达茂林,是山谷中必经的交通要道。我们军部到达里潭仓时,已是八日凌晨两三点钟了,决定在此宿营,实际是露营,除军首长以及作战和机要部门等住进几间茅屋外,其余人员都在山坡上的树林里休息。一月八日,因起得晚,吃过早饭已近中午了,就向高岭前进。部队向南开动,大约行军两三小时,在岔道口错向濂岭走去。此时特务团已撤回濂岭,与敌七十九师正对峙中。正在全体向后转,改向高岭进发时又获悉敌七十九师另一部正向高岭攻击前进,与我五团对峙中。不得已,军部又只好折回原地到里潭仓宿营。原计划各路纵队于榔桥、星潭地区会合,没有能够实现。出高岭又为敌所阻。大部队如此辗转反复,时而向东南方向行动,时而向西北方向行动,在山谷中来回折腾,打乱了行军部署,部队十分疲劳。部队正在里潭仓一带宿营,大约在夜间八、九点钟的时候,得到一个情报,就是上官云相命令国民党部队紧缩包围圈,调一四四师由茂林进占高坦,堵我后路合围,以收夹击之效,企图将我军消灭于这个山区。军首长立刻研究了一下,决定马上集合部队出发,抢先于敌,经高坦、茂林方向突围,仍由铜陵、繁昌之间北渡。到这个时候才下这个决心,但是为时已晚了。时间仓促、紧急,马上就决定走,这样就前卫变成后卫,后卫变成前卫,教导总队由后卫变成

了前卫,前面就不是战斗部队了。各部出发时,周子昆副参谋长要我留在原地,组织后续战斗部队马上出发,并把他的一匹乘马留下给我,要我完成任务后,骑马赶上去。军首长们走了,我就留下来组织后续部队,把三团的队伍赶快调上去。山区的路很窄,后面的部队要想超越前面部队就很困难了。我带领后面的这些战斗部队向前边赶,路堵塞了,走不动,我就让沿途的机关部队靠一边让路,让战斗部队通过。当我赶到高坦的时候,天还在下雨,天时地理对我们都不利,大家都站在那里淋着。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同志也都站在那里淋雨。我下马以后,向他们汇报了战斗部队陆续上来的情况,说明现在通过的就是三团的部队。这个时候,茂林方向的枪声很密。他们没有什么指示,也没有说到底怎么办?我问了周围的同志,得知叶挺军长在离此约一百公尺左右的徐家祠堂[高坦村子里有两个祠堂,一是徐家,一是汪家,在高坦战斗中,叶挺军长是在徐家祠堂活动,不是汪家祠堂;徐家祠堂已在一九六四年倒塌,现在只有断璧残墙] 里休息,没有跟他们在一起。我向参谋长提了个意见,建议军首长在一起研究一下怎么办?我的意思是军长在那边祠堂里,是不是到那边一起研究一下。参谋长叫我去请军长来。这是他们不准备到叶军长那里去的意思。于是我就到了军长那里。军长在祠堂左边的厢屋里烤火,他的副官警卫人员、侄儿等人,站在旁边。我去以后,向他汇报了情况,并说明项、袁、周

在路边。我也向他提了一个建议,是不是首长们在一块研究一下怎么办?我不敢说参谋长要军长去军长很气忿地说:还有什么研究的,只有坚决地打出去。这明摆着是军长对丕岭山下定了的决策不满意。我再不敢讲什么了,更不敢讲参谋长请他去,就蹲下来一起烤火。沉默了好一阵,他不讲话,我也不敢讲话。我感到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说我出去查一下情况再向军长报告。我回到项、袁、周原来站的地方,没见着他们,前后左右到处找,也没有找到。问了一些同志也都说没有见到。我只好又回到叶军长那个地方,把前面打的情况说了一下,同时也把未见项、袁、周的情况说了一下。军长嗯了一声,意思似乎是说我知道了,没有说别的话。我又只好蹲下来,一同烤火。这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军长不说话,我更不好说话,只好同他的副官们小声嘀咕几句。副官问:怎么办呢?我说,总要想个办法吧!接着,参谋处长张元寿(这是军部到茂林后宣布的职务),作战科长李志高,还有一些科长、参谋,以及后勤的有些科以上干部都陆陆续续地跑到祠堂里来了,约有半屋子人。开始,大家小声地嘀咕,后来就大声地议开了,自发地讨论起怎么突围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叶军长一言不发,实际他是在倾听大家的意见。后来他站起来了,说,大家的意见很好现在的情况很紧急,我们的处境很困难,军部是有责任的,但是现在不是争论是非的时候只要大家有信心,团结一致,

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我们一定能打退敌人的进攻,突出重围,没有什么可怕的。他讲完这番话,马上要司令部迅速查明情况,到底敌人在哪些地方我们的部队占领了哪些地方,向他作报告。然后他将饶漱石、余立金以及二纵队的领导人请来,说明情况,表示了打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的决心,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九日天刚亮的时候,我们司令部的同志陆续将查明的敌情,向军长作了汇报,军长决定立即调动教导总队增援三团作战。这个时候,军长把一些情况向比较高级的干部们讲了。那时我不在场,我搞情况去了。天大亮了,余立金同志把我军在高坦附近的人员,主要是教导部队、军直属队的人员,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人员集合起来,请军长讲话。军长讲话,我们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国民党卑鄙无耻,他们不打鬼子,反而来阻止我们北渡长江。现在是我们每个人献身革命的时候到了,让我们为革命、为无产阶级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特别严肃地说:“同志们,如果我叶挺临阵脱逃,你们可以随时把我枪毙。”接着,余立金同志作了补充动员,着重强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要在叶军长的领导下,坚决地打退敌人的进攻,突出重围。最后大家高呼口号:团结在叶军长的周围!拥护叶军长的领导!坚决服从叶军长的指挥!打退敌人的进攻!部队的士气

一下子振作了起来。这时,电台已经架设起来,向党中央报告了我们的处境。军长选择了高坦徐家祠堂北面的高地蛇山,设立了指挥所,亲自指挥作战,表现了镇定、沉着、勇敢、顽强的精神。他站立在高地上,手拿文明棍,胸挂望远镜,一面观察情况,一面指挥作战,及时下达各种命令。有时流弹从他头上飞过,他也若无其事。当敌人向我们发射迫击炮时,他想到我们还有两门迫击炮,便叫人把迫击炮架起来,炮弹有几发打几发,打完了就埋掉。这几发炮弹,很准确地在敌人的阵地上爆炸了,摧毁了敌人的机枪阵地,压制了敌人火力。敌人看我们用炮了,很恐惧;我们的部队在冲击时打得更勇敢,茂林的敌人被打回去了。经过一天的激战,敌一四四师退守茂林,不敢再出来。这天黄昏前,叶挺同志和我们一起回到徐家祠堂,当时还有参谋处长张元寿、作战科长李志高等。根据敌我态势,敌人被击退后龟缩茂林,夜间不敢向我进攻;我军也由于连日行军、作战,相当疲劳,攻下茂林也很困难。因此,叶挺军长决定甩开茂林之敌,带领三团教导总队和军直部队向东北方向开进,准备沿东流山麓经石井坑、大康王,于泾县、丁家渡之间渡过青弋江至孤峰,仍打算由铜陵、繁昌地区北渡长江。

九日黄昏,部队撤出阵地,离开高坦,向东北方向开进。为了避免敌人的袭击,我们沿志连马也不能骑了。后来,听

到了枪声,先是听到远处有枪声,接着是到处打枪。天黑,不知道是谁打枪,以为是发现了敌人,但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拂晓时,才走到石井坑。从高坦到石井坑只十来华里,整整走了一夜,人累得要死。到了石井坑,军长走不动了,他的马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坐在山坡上休息。我就向沟里的来往人员了解情况,都是一些非建制单位,各部分的人员都有,谁也说不清情况。忽然碰到了二纵队副司令冯达飞同志。我请求他,军长走不动,怎么办?他说现在只能赶快上山,不能在这里停留,我给你几个大个子,把军长背上山。我再往前去又碰上了原来老三团一营的号目张有利同志,我们很熟悉。我说,你给我问问周围的部队都是哪些单位。这时我心里有数了,晚间乱打枪,部队搞得那样乱,完全是一场误会。十日上午七、八点钟,我看到从沟里面出来一支部队,比较整齐,经过石井抗向北走,我走过去问是哪个部队,他们说是第五团。我马上找到了他们的团长徐锦树、参谋长梁金华,他们告诉我,这个团还没有打过什么大仗,部队基本是齐装满员,建制是完整的。我说,你们暂停休息一下,军长在这里,待向军长报告,看有什么任务给你们。说罢。我就转身去向军长报告号兵联络提供的情况和五团的情况。军长听了很高兴,当即下达了三条指示:第一,要五团占领石井坑周围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坚守,掩护部队休整;第二,通知各单位就地收容失散人员,进行整顿,恢复体力;

第三,通知政治部协同后勤部与地方取得联系,作好群众的工作,购买牛、羊、猪和粮食,使部队吃一次好饭,改善一下生活。确实,几天以来,战士们吃不上,睡不上,非常疲劳,这三条措施是非常英明的。石井坑,四周被一片大山包围着,东西四、五里,南北七、八里,北口的两侧一边是狮形山,一边是象形山,沟里只有几个零散的村子,百多户人家。行军路线上本来只是经过这里,现在被迫在这里宿营。十日下午,项英等同志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与叶挺军长、饶漱石见了面。当时,中原局和党中央有电报指示,“望你们转告全体党员,完全服从叶军长及东南局与军分会委员饶漱石之指挥”,随后又指示,“一切军事政治行动均由叶军长、饶漱石2人负总责”,“用游击到苏南”等等。叶军长的指挥所设在石井坑北口狮形山下的民房里。他对参谋工作看来不满意。部队一搞就散摊,一打就失掉指挥,原因固然很多,但司令部工作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到了石井坑,司令部就没有人了。所以当天晚上,周子昆同志根据军长指示,召集司令部人员开了一个会,宣布了新的干部任免:作战科长李志高、副科长叶超,侦察科长陈铁军副科长杨帆,通信科长胡立教、副科长曹丹辉,加强了司令部的组织建设。随军部机关行动的重庆办事处主任肖正岗同志、上饶办事处主任金魁同志也分配到作战科工作。大家把职责明确了一下,重新部署了工作,这是从云岭出发以来司令部第一次召开的

比较象样的会议。经过十日这一天的收容整顿,总共还有五千人左右,这些部队集中起来经过组织整理以后,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恢复,当即调整了守备部队的任务。十一、十二日两天,敌虽向我发起两次总攻,但均被我击退,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首长们在开会,研究的内容我不清楚。后来知道会议讨论了整个作战问题。当时叶挺同志是坚决主张守,甚至有“创造第二个黄花岗”的想法。他在十一日发给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电报中有“决心固守一拚,以赎其过”一语。但敌人采取的是分进合击、前堵后截、四面包围的战法,我们想把整个部队一起带出去是做不到的,长期坚守也是没有条件的。十三日,上官云相命令发起总攻。上午无大的战斗。下午,敌人开始第三次总攻时,五团在东流山的阵地被敌占领,伤亡甚重,阵地全部动摇,虽经竭力争夺,也未能夺回。同时我特务团的阵地也为四十师出薄刀岭的部队突破,于是进入混战状态。一到黄昏,周围的曳光弹特别多,流弹纷飞,四面八方向石井坑这个地方发起攻击。在这个情况下,军首长们经过研究,决定分两路突围:叶挺、饶漱石为一路,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为一路,其余各部队向四面八方分散突围,总的目标一个是苏南,一个是经铜、繁到皖中,以尽可能保存更多的骨干和有生力量,“留得火种在,不怕不燎原”。

军首长分散突围的命令下达以后,全线都向外冲出去。我是被分配跟项英一路的。军机关开始突围时,都很自然地跟着军首长一路走;我感到这样不行,人太多,目标大,不易突出去。我说不要只走一路,走一路谁也突不出去,可是谁也不听。我想,能拉开距离,也有利于突出去,于是我就坐下来,让大家先走,自己等会儿再走,可是,这一坐下来就睡着了。当我惊醒时,前面一个人也没有了。幸好这时侦察科长陈铁军同志赶上来了,他因为气管炎病犯了,走得慢,掉队了。于是我俩一起往石井坑的后山上走。这个山叫石山,最高峰叫火云尖,高八百一十一点八公尺,很陡,人和坡几乎是九十度的直角,爬了上去就走不下来。我们只好把脚展开,坐着往下滑。我们慢慢滑到一条山沟边,天已经亮了,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所有的地图、文件撕碎埋了。再往下走,到了西坑,听到前边有人声,一看是自己人,叶军长、饶漱石也在这里,于是我们又会合了。由于敌人的封锁,地形的限制,一时突不出去。随后,不少同志也都来到了西坑,共有好几百人。只见余立金同志,背着一把大刀来回跑,想把部队组织起来,我也协助他进行,但未能组织起来。

西坑,是一条又长又狭的山谷,没有人家。北面那个口子,教导总队有一部分同志与敌一??八师对峙。一??八师原来是与我们比较友好的,因此就有人提议去谈判。在这样一个小沟沟里面,周围都是敌人,有什么谈判的资本。叶挺军长坐

在一个小树林里面,身边还有副官、警卫员,大家默默无言,景况十分悲凉。我去见军长,敬了礼,把余立金组织部队的情况,简单说了几句,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长时间的沉默,使我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之中:从云岭出发到今天一月十四日,已整整十天了。十天中的变化是多大啊。敌人在数量上占着绝对优势;天时地理也对我非常不利,连续阴雨增加了我们行动的困难,山势陡峭,狭路崎岖,部队的机动受到很大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项英同志主观指导上犯了错误,使我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如今,我们被困于西坑,虽然还有四、五百人,但敌人已扎紧袋口,我们已插翅难飞,濒临绝境了。但是,我们不能束手待毙,等着当俘虏。应该趁天黑之机,分成三五人的小股,从敌人的间隙中突出去。我想给叶挺同志提这个建议。他坐在山坡上态度很镇静,心情也很沉重。他是“北伐名将”,一九三八年一月六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

南昌正式成立时,我就随着他在军部做参谋工作,整整三年了,但还是不敢轻易在首长面前讲话。我跟陈铁军同志商量后向饶漱石提了这个建议,他表示同意,但认为这样跟军长不辞而别不好,要回去向他汇报一下。于是,他又回到军长那里。我们等了很长时间。快黄昏了,他还没有来。我们两个急得在周围直转。到黄昏时,我跟陈铁军也失掉了联络,但却碰上了作战科的两个见习参谋,一个叫王守智,一个叫刘述辉。刘述辉对打游击有经验,他说可以突出去,要我下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2006-06-22 17:02:24 新华报业网 1940年秋,国民党顽固派以华中为重点,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政府攻击新四军“游而不击”,限令在大江南北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规定地区、新四军加入八路军序列。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确定“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对华中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人规模的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的墓本政策,一方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险恶用心,面令皖南新四军部队北移。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途中遭到预先集结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兵力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殉职。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诬蔑新四军是“叛军”,撤销其番号,将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从而将反共高潮推向顶峰。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战力量的罪恶行径。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发表谈话,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之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军部以原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建。新军部成立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个独立旅。第一师由原另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苏中地区活动;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张云逸兼师长、郑位三仟政委、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南地区活动;第:三师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部队编成,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在苏北地区活动;第四师由原八路军第四叫纵队所属部队编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北地区活动;第五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所属部队编成,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在鄂豫边区活动;第六师由原四军第二:支队和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而成,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在苏南地区活动;第七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仟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在皖江地区活动;独立旅由原八路军第—一五师教导五旅编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此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淮海、苏中、盐阜、淮北、淮南等根据地还九后成厂军区和军分区。覃健任淮海军区司令员,金明任政委;粟裕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刘炎兼任政委;洪学智任盐阜军区司令员,刘彬仟政委;赖毅任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子久任政委;杨梅生任淮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顶元任政委。 194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军分会和新四军新军部的领导—卜,新四军各部队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并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和人发展,为华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吴凤琴 张冬华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度恐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限共”的同时,加紧了“军事限共”活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的重点由华北移向华中,把矛盾指向新四军。他们在对皖东、苏北新四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失败后,决意进行报复,消灭皖南新四军。正值此时,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45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案例探究 1.(★★★★)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3569032.html,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作者:闫盼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国民党军队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解放区的共产党员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使得皖南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蒋介石则在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 【关键词】皖南事变;宣传 事情发生在1941年1月6日,根据国民党军方面的传令,命令要求新四军军部带领9000多号士兵向北方挺进抗日,在行军途中,却没想到部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大约七个师共计八万多人的突袭和包围。此次突袭来势凶猛,部队除了2000多人奋力冲出突围以外,剩余新四军绝大部分士兵惨遭国民党俘虏,有的在战争中失散,有的壮烈牺牲,损失惨重。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试图带领将士们冲出突围时壮烈牺牲,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未能幸免,惨遭国民党剿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情发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布命令,单方面向全国民众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且当即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军长叶挺为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结果国民党将之扣押起来,这次事变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为了使全国民众了解真相,揭穿国民党当局的反动面目,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全国人民也站到共产党人的一边,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当局。自此到了1941年3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舆论谴责下,被迫“保证”不再有各种“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中共彻底击退,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建新四军。 一、中共中央在宣传方面展开强大攻势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在舆论宣传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在对民众、各党派、国外的宣传上展开强大攻势。中共中央发言人毛泽东在1月18日就皖南事变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同时发出文件《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文件中指出:“‘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1]同时,中央做出决定: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刊物、报纸、会议、群众大会等舆论形式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题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 行》的社论。20日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 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挺身而出收拾时局,决不让亲日派和日寇横行到底。”1月23日,《新中华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此外,朱德、彭德怀、陈毅、刘少奇等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发表通电、文章、演讲,揭露和抗议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反共内战的罪行。

近代史发生的主要事件(1840-1990)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9.18~1945.8.15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08.22~25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 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 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国贸10丙 方芳1090510315 最近,学校开展了人文课堂的讲座。里面讲述的皖南事变让我感触颇深。 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战死,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的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对中共失去信心,被俘后叛变、变节。而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则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的破坏。最终,这三个叛徒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关于新四军为何迟迟不能北移,这也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新四军面临的处境使其无法自主行动。新四军,是根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组建的。这就是说,新四军当时虽在政治上属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由于“统辖”权在蒋介石手里,军事调动、体制编制等等都受到蒋的军委会限制,部队周边都是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即可能遭受来自周边的打击,并不是想北移就可以移的。 二是中共中央也一直强调要坚持皖南的革命战略支点。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等致电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等,要他们“考虑后向蒋提议”:新四军组建后,部署要“以皖南为重心”,“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新四军组建后的部署,是由蒋介石按照这个提议确定的。1940年4月21日,陈毅、粟裕等建议军部移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叶挺之名在近代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的独立团更是打出了赫赫威名,作战勇猛是破敌之利器,被赞誉为铁军,作为团长的叶挺早年就追随中山先生探求民主,所以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一直想把叶挺拉入自己的阵营,替自己效力,但是叶挺是一个追求民主的人,从小就心怀国家大业,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很不认同,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民主,叶挺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扛起挽救民族大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政党出现。 在迷离之际叶挺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共产党是一个可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叶挺在暗中同我党人士接触,并于1924在苏联年加入我党,开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接受马克思的洗礼。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在原有的国民革命军中发展新鲜血液,在1927年8月1日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路线的排挤,叶挺出走并退出我党,成了一名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叶挺也筹谋回国抗日,在1938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开始领导新四军进行抗日。 皖南事变后,叶挺及大批干部囚禁,当时蒋介石还是幻想叶挺可以站到自己的阵营,就和叶挺来了一次长谈,希望可以说服叶挺,在谈话的最后蒋介石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你自己选一个,没有中立的说法,跟我走你可以成功,否则你完了。 叶挺很平静的说:委员长。我已经选好了。自此叶挺陷入了囚禁的生活,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囚歌》。 解放战争到了后期,我军取得优势地位,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释放了叶挺等一批政治犯,但是天不遂人愿,叶挺将军在乘飞机回延安时飞遇到空难离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170万年前———云南一带生活着元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着北京人 距今约6000多年——河姆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距今约5000多年——半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尧、舜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前467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前119——————张骞两次奉命出使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护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西汉 208年——————赤壁之战 220--280年————三国时期 265年——————西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420---589年———南北朝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国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15年——————完颜阿骨打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9年——————元统一中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全国 统治结束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对全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 台湾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

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14日下午走出隐蔽处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的蜜蜂洞隐蔽时于3月12日夜遭叛徒杀害。 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反侮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近代史5-6

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领导的。D.邓演达 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 4、1927年12月11日,()爆发。C.广州起义 5、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南昌起义 6、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制度。C.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 13、1936年12月,东北各地的抗日游击队改建为()。A.东北抗日联军 15、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D.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6、关于《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7、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到香港开展工作后创办的盟报是()。B.《光明报》 18、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A.平型关大捷 19、皖南事变发生在()。B.1941年1月 20、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受降仪式是在()举行的。B.南京 1、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D.国家垄断资本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年8月建立。C.1930 5、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3569032.html,)/心得体会/观后感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红色岁月革命精神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 高一(1)班贾贝尔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红色岁月革命精神”。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更好地促进成长,学校德育处、团委和历史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5月7日清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68名学生和团员代表乘车出发,踏上了革命老区泾县的“红色之旅”。 5月的皖南大地,已是群峰叠翠,碧波荡漾。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走在乡间的林荫路上,享受着蓝天绿地的自然风光,谁会想到70年前,新四军战士曾在这里浴血奋战7天7夜,抗击国民党顽军。如今这块土地已告别了昨日的硝烟,连空气都带着原野的芳香。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

等建筑组成。进入陵园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有90级台阶,寓意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将士9000余人从云岭出发北上抗日。沿神道拾级而上,便来到纪念广场。在纪念廊里排列着9根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新四军行至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7个师8万余人阴谋围歼。新四军被迫自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9000余人中有7000余人壮烈牺牲或被俘。 在纪念碑的左侧是鲜红的党旗,右侧是庄严的入党誓词,党旗如火在每个人的眼中跳跃,誓词如钟句句在耳边回荡,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被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感染。 纪念广场周围,满目葱绿,松柏森森,庄严肃穆,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12.36米、宽27米,以邓小平亲笔题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巧”的纪念碑。从纪念碑两侧入口走进墓室,墓室中央是一个直径7米的圆形黑色花岗岩墓池,池内安放着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的祭坛上点燃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站在凭吊广场,大家无不肃然起敬,在皖南事变的整个过程,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赴汤滔火、浴血奋战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大家自觉地排成队伍,向皖南事变烈士敬献花圈和鲜花,表达了后来者深深地怀念和无限的敬意。在鲜红的团旗下,我们庄严地举起了手,再一次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 17 屈原(节选)》研讨课教案_1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

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 戏剧文学: 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国殇.(shānɡ)靳.(jìn) 诡谲.(jué) 瘦削.(xuē) 商於.(yú) 鞠躬 ..(jūɡōnɡ) 哗.众取宠(huá) 徘徊 ..(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 ..(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镗.镗鞳.鞳(tāng)(tà) (2)词语释义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

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2018-06-20 02:18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军事上受到重创,组织上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件:新四军皖南部队惨遭覆没;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等高级干部牺牲;二纵队、三纵队两位司令员也牺牲在战场上。只有傅秋涛成功突围,他所指挥的一纵队的干部战士也突围出来约1000人,占全纵队成员的三分之一。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并行开拔北上。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一纵队为左路纵队,周桂生司令员指挥的二纵队为中路纵队,张正坤司令员指挥的三纵队为右路纵队。军部机关及各直属队、教导总队随二纵队行动,共计9000余人。行军路线为绕道茂林,由三溪、旌德、宁国、郎溪奔苏南,然后北上。事实证明,由于叶挺与项英的指挥思想不一致,中路纵队、右路纵队陷入了军部指挥连续失误、战机一失再失的危局。中路、右路纵队的团以上指挥员个个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但伤亡惨重。只有左路纵队因与军部在战斗中失去了联系,干部牺牲较少。

傅秋涛的一纵队作为大兵团行军的左路纵队,与军部在皖南事变中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因电台被毁,而失去了联系,使自己能够独立行动,处身于叶、项矛盾漩涡和项英的错误指挥之外,这是傅部胜利突围的关键所在。 ? 战役战斗中会议时间过长,是兵家征战之大忌,新四军军部和左路纵队在战斗中都召开了时间较长的军事会议,而左路纵队的较长时间会议恰恰奠定了成功突围的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时新四军北移路线可供选择的有三条:一是直接"北渡"的路线。即由云岭向北,经铜陵、繁昌渡江到无为。二是"东进"的路线。即由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竹箦桥到水西地区(苏南指挥部所在地)。三是"绕道"的路线。即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入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然后渡江北上。三条路线都各有利弊。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设计与知识点归纳总结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尊重历史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看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10课。它和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同属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主要

从百年追梦和复兴中华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了解中国走过的屈辱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本单元六课是承接与递进的是承接与递进的关系,前四课是并列的历史主题,最后两课是能起与强大。本课紧焦抗日战争,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学生会对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共有225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99人。孩子经过四年的学习,己经明事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强化,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已经淡忘了历史,不知道中国走到今天,都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屈辱,因此这样的内容学习,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地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可以让他们铭记屈辱,砥砺前行。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间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 第一课时 活动一:全民坚持抗战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扰战相持阶段到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