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病机

第五章 病机

第五章病机

一、概述

1、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又称“病理”。

2、病机研究的内容:

①疾病发生的全过程规律②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全过程及规律。

3、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作用于人体的病邪与机体正气之间的斗争。又称“邪正斗争”。

——正气胜利则不病,邪气胜利则病。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1、正气: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人体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具抵

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人体免受病邪伤害,而一旦受到损害则能促使其康复

的能力。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正气不足则疾病发生:邪气过盛,超过人体正气的抗邪能力也会发病。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正气不足,邪气入侵则发病。(有条件的发病)

3、正气足,但邪气过盛也发病(无条件的发病,只要有邪气就发病,如:疠气)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的变化

四季气候各异,导致季节性的多发病。

春季——风温病。夏季——暑热、湿热病;秋季——燥病;冬季——寒病。

(二)地域特点

地域不同,水土气候各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常见病,多发病。

北方——寒病多。东南沿海——湿热重,易生长疮疡江河湖泊——水湿重,易生湿病。远离海洋的内陆,山区——缺碘,易生瘿瘤等病。

(三)工作、生活条件

久居阴暗潮湿之处——易致关节疼痛之病。

空气、水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四)体质特点

1、体质——指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结构、

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特征。

2、先天禀赋充实,又调养适当,则不易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又调养不当,则易病。

3、不同体质易生不同的病:瘦人多火,易得痨嗽;肥人多痰湿,易患中风。

《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

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不同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

(五)精神状态

1、七情是致病因素。

2、调摄精神,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三、发病途径

(一)外感病邪的发病途径

1、外感六淫、疫疠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日久病邪深入,侵犯内在脏腑。

2、外邪也可以从其他孔窍侵犯人体

①犯目系——伤人脑。

②通过二阴上犯胞宫、肠道、膀胱等。(如:久坐阴湿或热烫之地)

③从阴道或尿道上犯,以致瘀毒内结而发病。(如:不洁房事,外感浊毒)

④侵犯伤口而致病。如:破伤风。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

1、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过度、病理产物积聚、机体正气不足等。

2、内伤病因伤人致病的途径有邪伤和正虚两个方面。

3、邪伤为主

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常;气机紊乱;平衡失调;脏腑组织结构损伤等→引起发病。

如:痰饮内停、饮食积滞,使脏腑气机失调而发病。

又如:情志异常,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

4、正虚为主因虚损程度、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异。

脏虚则,邪易伤脏而发病。

腑虚则,邪易留于腑而发病。

经络之气不足,则邪易滞经络而发病。

——虚损越重病越重,脏病病重。

(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

1、有从肌肤而入的。如:金刃损伤,烧伤,血吸虫等。

2、有从口鼻而入。如:寄生虫,食物中毒。

3、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而致病。如:医过引起的情志波动。

四、发病形式

(一)感而即发

1、又称“卒发”,“顿发”。是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是常见的发病形式。

2、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新感外邪②疫疠致病③情志骤变④中毒⑤急性外伤

(二)伏而后发

又称“伏邪发病”,是指肌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或一定诱因作用下发病。

——如:破伤风,爱滋病,狂犬病等,及中医的“伏气瘟病”等。

如:痰饮内伏,日久不去,可在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下致风痰阻络发为中风、偏瘫等。(三)徐发

1、又称“缓发”,指徐缓发病。

2、外邪中的湿邪致病,内伤中的思虑过度,忧愁不释,房事不节,嗜酒成癖等可引起徐发。

3、年高体弱,正气虚弱者,虽感外邪,因反应能力低下也可徐发。

(四)继发

1、定义:在原病基础上发生新病。

如:肝病肋痛,失治或久治不愈,可继发“徵积”

又如: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虫积日久,可继发“疳积”。

(五)复发

1、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原因: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应。

2、复发的特点:①是原有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和主要病理特征的重现。

②较原病有所加重,复发次数越多,病情越复杂

③都与一定诱因有关。

3、导致疾病复发的因素

①食复。疾病初愈后的饮食调养不当。

②劳复。疾病初愈后的休息调养不当。

③药复。疾病将愈后的药物调理不当。

④重感致病。疾病将愈、未愈时,复感新邪,诱使原病复发。

⑤其他因素致病。精神因素,地域环境,护理不当等。

⑥自发。疾病初愈,没有外因而自行复发。

——原因:余邪在里,正气亏虚,无力驱邪,致使病邪暗长,旧病复发。

总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伤人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指邪气和正气力量的对比。(不是固定的,有消长盛衰的变化)

——决定了病邪的出入,虚实的变化,疾病的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的出入

1、表邪入里

原因:①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

②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

2、里邪出表

原因:疾病过程中,正气渐复,抗邪有力,病邪由里达表。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邪正盛衰决定了疾病的虚与实

①实性病机: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交争,斗争剧烈,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病理变化。

——亢盛的邪气: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虫积或痰饮、瘀血等留滞体内。

②虚性病机: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不足的正气: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脏腑、经络等生

理功能衰褪,抗病能力低下等。

2、邪正盛衰决定了疾病的虚实变化

疾病虚实变化有五种情况:单纯虚,单纯实,虚实错杂(夹杂),虚实转化,虚实真伪。

①单纯虚:见上述内容。

②单纯实:见上述内容。

③虚实夹杂(错杂):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邪实内生或复感邪气所致

的病变。

A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B虚中夹实:正气虚为主,夹杂有实邪。

C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层次不同,正气亏虚程度不同而分。

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四种类型。

④虚实转化

A由实转虚:先有实邪为病,继而耗伤正气,邪气虽去而正气大伤,病变转化为以虚为主的虚性病理。

原因:失治,误治。

B因虚致实:先有正气不足,因推动,气化无力,而后内生痰饮、水湿、瘀血,病变转化为以邪实为主的实性病理。

原因:正气虚,脏腑功能减退。

⑤虚实真伪

A真实假虚:有形邪气结聚于内,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而出现外表的虚象。

——“大实有羸状”

B真虚假实:疾病本质虚而出现了实性的假象。

如:脾失“运化”→腹胀

(虚)(实)

——“至虚有盛候”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盛衰决定了疾病的转归。

1、正胜邪褪:患者正气盛,抗邪能力强或经治疗后,正胜邪,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

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或死亡方向发展。正气衰,邪气盛,正不胜邪。

3、正虚邪恋:疾病后期,正气已虚而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

缠绵。

——结果:有急性转为慢性,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或留下后遗症。

4、邪去正虚:病后期,病邪已除,正气耗伤,有待渐渐恢复。

——急、重病的后期,调养得当,即可痊愈,重感病邪易致复发。

二、阴阳失调

有六种情况: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

1、阳偏盛:疾病过程中,表现的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阴未衰。

病因:A阳热邪气犯人体B外感阳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 因痰湿,瘀血,食积郁久化热所致

病理变化:A 阳盛则热:出现热象(常拌动象)B阳盛则阴病:损伤阴液,导致阴液不足(尿少,口渴,尿色深)C重阳必阴(热极生寒):阳气亢盛至极,病变

性质由阳(热)转化为阴(寒)。如:高烧过久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

冷汗淋漓等寒象。

2、阴偏盛: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

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因:A感受阴寒邪气B过食生冷之物C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

病理变化:A阴胜则寒,出现寒、静、湿象。B阴盛则阳病,阴邪伤阳气,C重阴必阳(寒极生热):阴寒邪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阴(寒)转阳(热)。如:受

寒生病,初起恶寒,无汗,口不渴,头身痛等寒冷表现,因素体阳盛或失治

或寒邪郁滞日久等原因,从阳化热,转化为高热,口渴,尿少色黄等阳热之

象。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阳气虚损,机能活动减退或衰弱,温煦功能减退。

病因:A先天禀赋不足B后天调养失宜C久病损伤D饮食劳倦损伤

病理变化:A阳虚则寒(以心、脾、肾阳虚多见),温煦功能下降出现寒象:畏寒,肢冷,舌淡,脉迟B阳虚则血瘀,水液停蓄C气化不利:尿少或闭或尿多清长。

D振奋作用低下,精神不振,喜静倦卧。

2、阴偏衰精、血、津液等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出现阴相对亢盛,机体虚性亢奋的病理

状态。

病因:①外感阳热病邪伤阴液②五志过极,化火伤阴③久病伤阴液④津血流失过多

⑤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

病理变化:①阴虚则热(以肺、肝、肾阴虚多见),阴虚不能制阳出现虚热之象: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②滋润作用减退,出现干燥征象:咽干,尿少,便结③宁静

功能不足,出现虚性兴奋:心烦,失眠。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区别:二者均有热象,但前者伴有阴虚之象。

(三)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阴损及阳:先有阴虚,后导致阳虚。

2、阳损及阴:先有阳虚,后导致阴虚。

——很严重的病情。

(四)阴阳格拒

由于阴或阳过盛,壅遏于体内,将另一方排斥于体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

1、阴盛格阳体内阴寒过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出现外假热,内真寒症状。

症状:身体发热但喜盖被,口渴但饮水不多或喜热饮,手足躁动但神志清楚。

2、阳盛格阴体内邪气深伏,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而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症状。

症状:四肢厥冷,身大寒但不欲盖衣被,脉象沉伏但心胸烦热,腹部扣之灼热等。(五)阴阳亡失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引起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亡阴和亡阳两种情况。

亡阴与亡阳的异同点:

相同:大汗出。

不同:亡阴汗出发粘如油,四肢尚温。

亡阳汗出如洗,较清稀,四肢凉。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一)精失常

1、精亏主要指肾精亏损

病因:①先天不足②后天失养③房劳过度④久病伤肾

病理变化:多方面的。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虚多病,早衰;女子不孕,男子

不育。

2、精淤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

主要表现:排精不畅,可拌精道疼痛,小腹坠胀。此外精淤日久,败精淤积变生他病。

病因:多方面的。

(二)气失常

1、气不足气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而致气的亏损

病因:先天,后天,久病,久劳。

病机:①推动功能下降,引起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于哪一脏则出现一组症状)

②卫外功能下降易自汗(动则出汗或不动也出汗,易得外感)

③气虚血瘀,水液停滞。

2、气机失调

气机——

①气滞气的运行受阻,停留于身体局部。

病因:A 情志因素 B 外邪侵犯 C 饮食不调

病机:A气滞则胀痛,走窜作痛,时有时无。

B气滞伤肝,外邪犯肺,饮食不调伤脾胃。

②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病因:同气滞

病机:A多见于肝、肺、胃三个脏器(怒伤肝,肝气上逆,头痛头胀,外感伤

肺,咳喘胸闷;饮食失调伤胃,恶心呕吐)B气逆多为实证,只有肺气虚,肾不纳气引起肺气上逆,胃虚引起胃气

上逆。

C气逆可发为奔豚(冲脉的气逆)

③气陷气机陷下,升举无力所出现的病理变化。

病因:A气虚发展而来B久泻久痢引起C与体型有关

病机:A气虚B引起内脏位置下移C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

④气闭气的出入受阻,突然晕厥。

因气的出入受阻,郁滞蒙闭神明,故而晕厥。

⑤气脱气的突然脱失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厥。

——相当于出血性休克。

(三)血的失常

1、血虚指血量不足及血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病因:①脾胃功能障碍,生成不足②肾精不足,不能化血③血丢失过多④思虑过度耗血。

影响脏腑:心血,肝血不足。其余没有。

病机:①血虚滋养功能下降(面色苍白,萎黄,爪甲色淡无泽,目涩,视物昏花,

肢体曲伸不利)

②血为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则心不养神,表现在心神和肝魄方面的

病变:失眠,多梦,健忘,梦游。

③血不养心,心悸,心慌,胸闷。

2、血液运行失常血液运行迟缓或淤滞不畅

①血瘀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

病机:A血瘀不通则痛,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产生血虚。

B肌肤甲错,由于血瘀是不正常的血,不能滋养肌肤引起。

C肿块。血瘀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

②血行迫急(血热)血分有热,血行加快。

病因:A温热入血B情志过极C过食辛辣D脏腑功能偏亢

病机:A迫血妄行,引起出血B损伤津液C扰乱心神

③出血血逸出脉外。从多个孔道外出:吐、咳、便、尿、鼻、齿、肌肤。

(四)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的代谢:即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津液代谢失常的结果:①津液不足②蓄积于体内,产生痰饮、水湿等病。

3、津液不足—指津液的亏少,导致脏腑、组织官窍失于濡润滋养而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病因:①感受阳热病邪②五志化火③多汗,吐泻,多尿,失血④过食辛辣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血脉,有滋润作用。

津不足的临床表现:A夏季多汗尿少B高热口渴引饮C气候干燥而口鼻皮肤干。液:质地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有濡养作用者。

液不足的临床表现:热病后期或久病耗阴引起形瘦肉脱,肌肉瞤动,手足震颤,舌光

红无苔等。

津的特点;易于耗散,易于补充,伤津不一定脱液,伤津是脱液之渐。

液的特点:不易损耗,不易迅速补充,脱液必兼伤津,脱液是津液干涸(he)之甚。4、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病因;①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功能失常有关②与肝失疏泄病变有关③与汗、尿、排泄障碍有关(主要是肺、肾、膀胱的功能)

临床表现:①肺失宣发肃降:痰雍于肺②脾失健运:生湿酿痰③肝失疏泄:气滞津停,为痰为水④无汗、尿少、水肿

A影响津液输布的主要脏:脾的运化功能。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B影响津液排泄的主要脏: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四者关系密切,其中任何一方失常都可对其他三者产生影响导致关系失常。

临床常见12种类型。

1、属于虚证:精气亏损,精血两虚,气血两虚,津血两伤。

2、其余类型:①气滞血瘀,津伤血瘀,血瘀水停。

②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随津脱,血随气逆,津停气阻。

四、“内生五邪”的病机

1、定义: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类

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

——“内生五邪”不是致病邪气,而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

别名:内风,肝风内动,肝风。

定义: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类型(原因):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①肝阳化风

病因:A情志所伤B操劳过度使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肝肾阴虚,肝阳亢逆于上而化风。

临床症状:A肝肾阴虚,肝阳亢逆于上则上盛:眩晕欲扑,震颤,中风。

B肝肾阴虚于下则下虚:腰膝酸软,行走不稳。

②热极生风

病因:邪热犯体,伤筋耗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动风。

临床症状:高热神昏,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③阴虚风动

病因:A热病后期阴伤B久病伤肝

——津液不足,不能滋养筋脉而动风。

临床症状: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筋肉抽掣跳动)。如肝昏迷的病人双手向翅

膀一样扑动。

④血虚生风

病因:各种原因引起血少→不能养筋脉。

临床症状: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二)寒从中生(内寒)

定义: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下降,引起寒象。

病因:主要是脾、肾阳虚,有时也见心阳虚。

临床症状:A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下降:畏寒,发凉,四肢不温。

B气化功能减退,水液内停:生痰、生饮。

C阳不化阴,水液排泄异常:腹泻,小便清长,涕、唾、涎等稀薄

清冷等。

内寒与外寒的联系和区别:

A区别:“内寒”特点: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外寒”特点:以寒为主,亦可伴有寒邪伤阳的虚象。

B联系:寒邪伤人阳气,导致阳虚,因阳虚又产生内寒,同时因阳虚又易感外寒。(三)湿浊内生(内湿)

定义:指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病因:A主要是脾的运化失职B肾阳虚不能温暖脾阳,脾运化失职。

临床表现:A重浊粘滞,易阻气机:肢体沉重,酸软,头重如裹,病程长,不易痊愈。

B进一步影响脾、肺、肾功能:阻于肺(胸闷),阻于脾胃(脘腹胀满,食欲

不振,大便不爽),阻于肾(小便不利),泛于肌肤(水肿)。

(四)津伤化燥(内燥)

定义:津液不足,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干燥的症状。

病因:A生成不足B耗伤过度(邪热伤阴等)C丢失过多(汗、吐、下)

临床症状:A干燥则失润:口、鼻、咽、皮肤干燥,便干

B多见于肺、胃、大肠三脏。

(五)火热内生(内火、内热)

定义: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五志化火而致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等病理状态。

病因与临床症状:A阳气过盛化火

B邪郁化火:如外感寒、湿、燥、风等,郁久化热化火。或体内的

痰、湿、瘀积滞,郁久化火。

C五志过极,气郁化火

D阴液大伤,阴不制阳而化火(虚火)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doc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 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邛日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而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第八章 病 机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第八章病机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了解中医病机学的形成。 教学内容 1. 病机的概念及中医病机理论的形成、发展。(约10分钟) 2. 中医病机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为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律液失常。第二层次是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第三层次是分类病机,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第四层次病证病机,包括各类疾病和证候病机。第三层次是症状病机,研究某一症状的发生机理。(约10分钟) 3.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① 虚实病机:虚实的概念、虚实的病机特点、虚实病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约20分钟) ② 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约10分钟) ③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虚或实性质的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约5分钟) ④ 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质不相符,甚则出现假象的病机变化,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约10分钟) 4.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① 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约5分钟) ② 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约5分钟) ③ 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约5分钟) 重 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①病机的概念。②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③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2. 难点:①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②虚实转化病机的特点。③虚实真假病机与虚实错杂病机的区别。 3. 思考题:①中医病机学包括哪些层次?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有何关系?③如何分辨虚实真假病机?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有何不同?④邪正盛衰怎样影响病势的趋向及转归?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2-12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87-489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6-535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66-271;281-286 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71-172 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24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 ││└3、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 ││┬(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 │││└2、阴偏胜 ││├(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 │││└2、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 │││└2、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1、亡阳 ││└2、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 │││└(2)精瘀 ││├(二)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 ││├(三)血的失常 │││┬1、血虚 │││└2、血运失常:┬(1)血瘀 │││└(2)出血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湿浊困阻 │││├2、痰饮凝聚 │││└3、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虚寒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1、阳气过盛化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 ││┬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 │││└(2)里病出表 ││├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 │││├(2)三焦传变 │││└(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 ││├(2)脏与腑传变 ││├(3)腑与腑传变 ││└(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病因病机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 1.感冒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 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 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 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 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 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 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8.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心脾两虚归脾/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 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 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停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11.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

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社会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设翰林医官院(宋) (1082年改称医官局)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开设国家药局 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使用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意义:医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丙》、《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一、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 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4、个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张锐《鸡峰普济方》 二、药物学的发展: 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于1061年完成,该书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还收藏了大量单方验方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简称<证类本草>) 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4、《珍珠囊》——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 病 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 一、病机 二、病机学说 病 机 学 说 基本病机。 本教材介绍 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的病机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邪气盛则实)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先天禀赋不足 气、血、津、液、阴阳耗伤; 虚的病机病后亏虚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多种慢性病损耗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邪气损害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虚 成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实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错 表 (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杂 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真虚假实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虚 (至虚有盛候)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实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真 真实假虚 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假 (大实有赢状) 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含义: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趋强盛,邪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正胜邪退 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的转归。 2. 邪胜正衰 邪 胜 正、“亡阳”。 衰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 (供大陆本科班使用) 第五章临床各科的充分发展与理论的升华 1. 何谓:翰林医官院、漏泽园、熟药所、太医局、三舍法、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军官,管理医药等事务,从而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开来 漏泽园:是官府用以安葬无名尸体和家贫无葬地者的公共墓地 熟药所:亦名“卖药所”,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太医局:不仅兼有医政职能,并在招生、考试、学科设置方面有所改革 三舍法: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 首次全面整理《伤寒论》的医家是成无己,代表著作是《注解伤寒论》。 3. 宋元时期三部官修方书包括《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宋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圣济总录》收方近2万首。 4. 简述《证类本草》的作者、主要内容及成就。 作者北宋唐慎微 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比《嘉佑本草》增药476种。药下附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为以前有绘图之本草著作所未及,药下所附制法,较切合实用 7. 南宋时期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奠定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系统化的基础,一直为后世所尊崇。 8. 宋元时期脉诊学专著《崔氏脉诀》体现了脉诊学“由博返约”的发展特点,《察病指南》“以图示脉”是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 9. 元代敖氏所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书中绘制了36种伤寒舌象的彩色图谱。 12.宋代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标志着法医学的最高成就。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P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锓蚀,造成关节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棘手。现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 认清病机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历节”等范畴。痹证的成因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病机,即指人体在“虚”、“邪”、“痰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痹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由于该病涉及面广,病因繁杂,故其病机也较复杂,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络闭阻不通而发病。《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痿论》)。《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适疾风暴 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均说明了正虚在发 病中的重要作用。邪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不通”。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 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中重,缠绵难愈。 2 认清证候特点,重视辨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具有痹证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 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四肢多个小关节肿痛,并呈对称性,渐渐导致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僵硬,活动不自理。根据其发展过程及临床的不同表现,抓住“正虚、邪侵、痰瘀”之病理特点。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阻络、肝肾两虚(气血两虚)四型。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遇热加重,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予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地龙等。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肿胀,患处不红不热,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略腻,脉弦或紧或濡。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桂枝、苡仁、制川乌等。痰阏阻络:在痹证中见痰瘀阻络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久病邪气痹阻,久而产生瘀血,湿邪阻络化为痰饮,痰瘀进一步闭阻经络引起新的症状,除上述痹证本身症状外,见关节僵硬变形、表面青紫,屈伸不利,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 学习要求: 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变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第一节发病基本原理 一、病机 1.定义∶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2.涉及∶局部症状,系统和全身病机变化各个层次。 (1).揭示各种疾病共同的演变规律∶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2).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内生“五邪”病机 (3).研究某一类疾病的病论:消渴的病机中风病机 (4).研究某一症状产生的机理:水肿的病机

二、发病 1.概念∶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2.正气∶(1)概念∶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2)旺盛与否的取决因素∶ 1.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 2.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来源充沛 3.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 (3)抗御病邪体现在『1』抵御邪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3.邪气∶(1).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具体致病作用的因素 (2).致病邪气对正气的损伤∶ 『1』直接造成机体的损害 『2』干扰人体的功能活动 『3』导致人体的抗病愈病及自我调和能力底下 『4』改变个体的体制类型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易感倾向 4.发病与否的原因:(1)正胜邪退则不发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3)其他因素体制精神状态自然和社会环境 5.发病的类型: (1)感邪即发:即卒发或顿发,是指机体感受病邪,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致病导致的某些疾病毒物中毒等 (2)伏而后发:又称伏发,是指感受某些病邪后,经历一段潜伏期,

第八章病因习题集

第八章病机 一、A1型题 1. 直中主要见于 A. 正胜邪退 B. 正虚邪恋 C. 邪正相持 D. 阳虚寒盛 E. 邪去正虚 2. 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 热汗多 B. 身热肢冷 C. 畏寒蜷卧 D. 舌红 E. 脉数疾 3. “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 邪去正虚 B. 邪盛正虚 C. 正虚邪恋 D. 邪正相持 E. 以上皆非 4. 表里的病势出入,实际上取决于 A. 正气盛衰与否 B. 气血功能是否协调 C. 邪正消长盛衰 D. 以上皆非 E. 脏腑功能是否旺盛 5. “薄厥”的病机是 A. 气闭 B. 气逆 C. 气滞 D. 气脱 E. 气虚 二、A2型题 1.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房劳过度而耗伤 B.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C.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D. 思虑无穷而暗耗 E.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2.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内脏下垂 B. 久利脱肛 C. 子宫脱垂 D. 腰腹胀满重坠 E. 里急后重 3.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三、B型题 A. 气陷 B. 血热 C. 出血 D. 气脱 E. 血瘀 1. 气滞可致 2. 大出血可致 A. 痰涎壅盛,咳嗽气粗 B. 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 C. 大实之病,反见赢状 D. 久病心悸,面憔体倦 E.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

3. 病机为真虚假实的是 4. 病机为虚的是 四、判断题 ( )1. 阴盛格阳,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2.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 ( )3. 合病指表里两经同时感邪而为病。 ( )4. 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 )5. 母子传变,是脏腑病变发生在相生两脏之间的病位传移。 五、填空题 1. 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1)和(2)内在根据。 2. 基本病机包括(3)、(4)_、(5)、(6)等。 3. 精的失常包括(7)、(8)两方面。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9),阳胜则(10)。” 5. 《素问·调经论》曰:“阳盛则外(11)_,(12)则内寒。” 六、简答 1. 何谓基本病机?有何重要意义? 2. 阴阳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参考答案 一、A1型题 1. D. 2. C. 3. B. 4. C. 5. B. 二、A2型题 1. A. . 2. E. 3. C. 三、B型题 1. E. 2. D. 3. E. 4. D. 四、判断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