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 BNX020)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 I20.902)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3)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2.西医鉴别诊断:

(1)心肌炎: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

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2)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疼痛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有发热,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心电图中面向梗塞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酶和血清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正常,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和血清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明显升高。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胸痹心痛治疗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作期主要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之药剂、气雾剂、丸片剂以迅速控制病情,缓解心痛;缓解期则重在根据不同证型予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治疗。

1.发作时的治疗

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不通则痛,疼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治疗当急治其标,予以温阳散寒、行气活血、通阳泄浊、豁痰降逆为法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推荐方药:苏合香丸。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川芎、冰片等,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还可选用宽胸气雾剂等。

2.缓解期的治疗

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故当标本兼治,通中寓补,补中有通。此期可按以下几种证进行病症结合辨治

(1)气虚血瘀证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

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人参5g(另煎兑入)或党参30g 黄芪30g 桃仁15g 红花12g 川芎15g 赤芍15g 当归15g 生地15g

桂枝10g 甘草5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2次,饭后服。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饮加减

组成:党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黄芪30g、

丹参30g 赤芍15g 川芎15g 红花10g、

降香6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2次,饭后服。

如偏阴虚火旺,见烦渴、潮热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可加用虎杖15g、漏芦20g、首乌15g、地骨皮15g。中成药可选用生脉注射液等。

(3)痰阻血瘀证

主症: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瓜蒌30g 薤白30g 半夏12g 桃仁15g、

红花12g 川芎15g 赤芍15g 当归15g、

生地15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2次,饭后服。

(4)气滞血瘀证

主症: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2g 赤芍10g、

当归15g 柴胡8g 牛膝10g 枳壳10g、

地龙8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2次,饭后服。

中成药可具体情况选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5)热毒血瘀证

主症: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冠心Ⅱ号方加减

组成:丹参30g 赤芍15g 川芎15g 红花10g、

虎杖10g 黄连10g 毛冬青15g 生地15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2次,饭后服。

另外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二)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和口服中成药

1.丸、片、胶囊剂

(1)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蟾酥、人参等组成。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适用于心气虚弱、心脉不通之心痛。

(2)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等组成,理气活血止痛。每日3次,每次4~6粒。

(3)冠心苏合香丸:由苏合香、冰片、木香、檀香等组成,芳香温通、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寒凝心脉心痛。每次1~2丸,每日3次。

(4)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可活血通脉,适用于血瘀心脉心痛,每次10粒,每日3次。

(5)银盏心脉滴丸:由灯盏细辛、银杏叶、丹参、天然冰片等组成,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适用于瘀血闭阻心痛。每次10丸,每日3次。

2.注射剂

(1)川芎嗪注射液:每支40mg,每次80~1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适用于血瘀心脉心痛。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或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2次。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心脉心痛。

(3)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益气养阴复脉,适用于气阴两虚心痛。

(三)中医特色疗法

耳穴压豆

1.常用穴:所选主穴为心、肾上腺、小肠、皮质下;配穴为肺、交感、肝、内分泌、神门。

2.方法:将胶布剪成7x7mm的小方块,将生王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针灸

[主穴]心俞、原阴俞。

[配穴]内关、足三里、间使,每次取主穴一对配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每日1次,12天一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5天。

[手法]针料向脊柱方向与皮肤呈45。用力迅速刺入皮肤,然后慢慢进针。深度为3.5寸一2寸。在抵脊柱横突根部时,可提插,寻找敏感点,然后进行轻中度刺激或轻捻针柄1分钟一3分钟,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予以增减。注意切勿直角进针,以防止气胸。

膏药穴位敷贴

胸痛贴膏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适用于胸痹之胸闷、胸痛者。

药浴疗法

中药药浴双足.每次20分钟.再疗5分钟一10分钟,以20次一25次为一疗程。永温10℃左右,以无不适为佳,出浴休息10分钟。休息5天一7天再进行一疗程,效果较为理想。

(四)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如果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不减,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含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或抗心绞痛药后疼痛依然,应严密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综合抢救。

2)厥脱证:如出现胸痛剧烈,心悸怔忡,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面色白光白或滞暗,口唇青紫,溲少,脉微欲绝等心阳欲脱症状时,为危重症象,宜速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类药物,并参照“休克”、“厥证”、“脱证”诊疗常规处理。

2、应去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降血脂和治疗糖尿病,减肥并保持理想体重,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

3、平时注意避免受寒、劳累及情绪激动。

(五)基础治疗

胸痹多见于冠心病之心绞痛,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脉支架术等。药物治疗以抗凝、扩冠、调脂、减低心肌氧耗为主。

1.抗血栓:阿司匹林

2.调脂:洛伐他汀,血脂康

3.降低心肌耗氧量:酒石酸美托洛尔

4.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硝酸酯类药物

(六) 护理

1.一般护理

(1)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休息。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急剧动作和用力过大,胸痹严重者平卧

休息。

(3)观察胸痹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以及血压的变化。

(4)出现胸痛剧烈、呕吐、出汗、血压波动时,应及时处理。

2.给药护理

(1)煎药汤剂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药后效果与反应。

(2)胸痹伴发呕吐患者中药适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3.饮食护理

饮食适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

4.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2)减少导致情绪激动的刺激因素,帮助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胸痹严重,易烦躁、焦虑者,需要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帮助树立信心。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

多年来冠心病的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有一定突破,临床防治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有较多临床难点尚待深入探索攻关。

三、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胸痹心痛发作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药物,有时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甚至出现真心痛等急症。

2、老年人胸痹心痛症状不甚典型,有误诊、漏诊的可能。

3、老年人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症,如夜尿频多,不寐,均可导致胸痹心痛复发。

4、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老年患者,目前单用中药难以控制病情,需找准中药治疗的切入点。

5、中医特色疗法开展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疗效。

6、胸痹病因复杂,而目前可用的中成药注射液种类有限,疗效不确定,故尚需配合西药方可治愈疾病。

解题思路及优化方案

1、根据病情需要应用西药或介入治疗。

2、老年人出现颈肩痛、背痛、腹痛、牙痛,身体不适等情况,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3、治疗时应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对症应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丹,待病情稳定后再整体调整。

4、对于发作期而言,我们考虑将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因其易引起头身疼痛等副作用)作为切入点,应用中医特色疗法,如予以静滴舒血宁注射液或(和)注射用血塞通达到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的疗效。注意:血常规中血小板减少者禁用活血类药物。对于缓解期而言,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时疼痛程度将作为切入点,研制分别适合四季服用的膏方,预防发作。为患者建立病情档案,长期观察疗效,以便进行疗效评价。

5、进一步开发患者更加接受的剂型,如将贴敷药物制成贴膏;增加特色疗法的种类,如穴位注射,使患者有更多的疗法选择。

6、胸痹患者多有心悸(即西医心律失常),辩证为气阴两虚后可予以静滴生脉注射液(伴有汗出不止者尤可选用)或参麦注射液。注意:舌苔厚腻或痰多者禁用。

四、疗效评价

(一) 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二)效果评价

1.症状体征

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心绞痛及临床症状(胸痛、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等)

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客观疗效

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心电图、心功能、相关生化指标、血瘀证候积分表、心血管终点事件等的影响。

(1)观察指标: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评价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优势病种-胸痹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稳定性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体检尚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docx

精品文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 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 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 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 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 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 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 分钟,每日2~3 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 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 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 15 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 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6月,我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其次是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②一般:8人(%);不满意:0人。 分析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5人(%);②实用性较强:18人(%);③实用性一般:15人(%);不适用:4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加强沟通,观察病情应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 临床中,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需要各方面支持。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 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

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 (1)气虚血瘀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 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0g、 桂枝6g、甘草5g。 成药:通心络4片 tid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修订版

.~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 1. 引言 1.1. 委员会的组成与资料审查 组成ACC/AHA实用指南工作组的目的,是为了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美国的头号死亡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则是本病非常常见的形式。 本委员会成员通过计算机检索2002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并且辅以手工检索,复习和编辑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报告。对某一问题特殊研究的具体情况,予以必要叙述,并且列表展示具体数据。本指南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依据这些已经发表的资料。若资料是来自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则证据的权重序位列为最高(A)到最低(C)。对UA/NSTEMI患者某一诊断性操作或具体治疗或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最终建议,总结了资料和专家们的意见。有关建议分类和证据级别的制定原则与ACC/AHA的一贯方式相同,没有新的变化。 本指南编写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代表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的一般内科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AFP)的家庭医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ans,ACEP)的急诊医学领域,来自代表胸腔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的胸腔外科领域,来自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和Interventions,SCAI)的心脏介入专家,一般和重症监护心脏病学领域,以及来自无创检查、心脏病预防医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和心血管外科这些高度专业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私人医疗机构,均有代表参加。该指南得到ACC和AHA任命的2名外部评阅者的评阅。 1.2. 本指南2002版发表以来的变化. 本编写委员会参考了2002年以来发表的资料,并根据大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建议进行了修订。对上一版指南进行重新编写,力图反映这些进展。重点放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早期医疗评估,避免患者自我处理导致的延误,加快在急诊科进行诊断和分诊。已经涌现出新的影像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 以作为某些患者的诊断手段。肌钙蛋白已经成为心脏坏死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可以再次证实NSTEMI,并且改变了其人口统计学和预后。目前B型脑钠肽(BNP)可以作为生化标志物的补充,可能有助于风险评估。临床试验的资料进一步支持在高危UA/NSTEMI患者(通过肌钙蛋白阳性或正式风险评分来确定)采用早期有创治疗策略。相反,这种治疗策略在低危女性不能受益并且可能有害,因此建议采用早期保守治疗策略。两种新的抗凝药物—磺达肝睽钠和比伐卢定已经经过临床试验的良好检验,并且建议应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作为替代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供选择的药物。目前更加有力地支持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是氯吡格雷),包括选择大负荷剂量、早期(上游)应用和长期应用(尤其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如何最佳整合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和静脉糖蛋白IIb/III受体拮抗剂,在UA/NSTEMI治疗的早期(包括心脏导管检查)提供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仍然面临着挑战。本版指南融入了有关 UA/NSTEMI患者的PCI和二级预防的最新资料。有关特殊患者的详细讨论认识到对有多种特征的患者强调需要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特殊考虑。还要强调治疗过程是患者结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进展还强调了理论与治疗上的重要不足,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这些应当能够促进在 UA/NSTEMI方面的不断进步。.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 ——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治疗 1. 心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解析

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 一、诊断: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 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 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

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和诱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心绞痛症状也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病变以及某些非心脏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窄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

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大致不变。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症状出现。 2.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检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较明显患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及运动试验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当胸痛伴ST-T波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有助于心绞痛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如出现与症状相一致的ST-T 波改变时,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 5.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主要表现为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常为隐痛、刺痛、绞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要点 (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2)真心痛:胸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休息或服药后不可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的一种危重证候。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3)悬饮:其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实证 (1)痰阻心脉——饮食不节,多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12g法半夏10g薤白12g石菖蒲12g枳实12g桂枝10g陈皮12g 干姜10g 细辛3g。(2)气滞心胸——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炙甘草3g (3)心血瘀阻——血瘀内停,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2g,生地黄12 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2g,红花12g,柴胡6g,枳壳6g,甘草3g,桔梗3g 蒲黄(包煎)10g 五灵脂(包煎)12g (4)寒凝心脉——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单选题: 1.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2.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1.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2.心痛缓解期,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3.心痛缓解期,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4.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5.心痛缓解期,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A. 热毒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二、多选题: 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 心 B. 肺 C. 神门 D. 皮质下 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便秘,可予() 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3. 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时() A.绝对卧床休息 B.必要时给予氧气 C. 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 D.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三、填空题: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一、引言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常见并可致残的疾患。近些年,由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得到阐明,因而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有关稳定型心绞痛最佳的检查与治疗,尚无一个统一方案。而且,尚未经过象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这样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的检验。因此,尽管在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症状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仍相对缺乏其预后方面的资料。 有鉴于此,本工作组广泛搜集专家们的意见,不但从治疗的有效性的安全性方面,而且还从资源和费用的可能性方面,就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治疗,尽可能达成共识。 二、定义与病理生理 Heberden在1772年引入了"心绞痛"(anginapectoris)的概念,其特征是一种与活动明显有关的胸部"绞榨和焦虑感(asenseofstranglingandanxiety)"的综合征。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是心源性的。但是几年之后,其他人对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尸检后证实,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所致。目前已普遍将此综合征归咎于心肌缺血,但是,食管、肺或胸壁的疾患也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在本工作组的这篇报告中,"心绞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胸部不适,但是,已经知道心绞痛还有一些其它的重要原因,如主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这些均不可忽视。 若心绞痛症状发生有数周内且无严重变化,则视为稳定。心绞痛症状典型发生在心肌氧耗增加时。然而,即使是在稳定性心绞痛,症状随时可以有相当大变化,取决于诸如环境间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 若原心绞痛症状无任何原因地突然恶化,或新发的心绞痛发生在活动量较小或静息状态时,则视为不稳定。这种类型的心绞痛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随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挛,是有些病例的重要因素。 许多表现心绞痛的病人其症状与上述不同。例如,近几周内可以出现新发症状,但是没有恶化。病理上,它们可以具有稳定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其预后介于两者之间。 若心绞痛自发地发生,同时伴有心电图上ST段抬高,则视为变异型心绞痛,即Prinzmetal型心绞痛。这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孪所致,因而称为血管痉孪性心绞痛。 X综合征是指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其它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但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例如心电图上ST段下移)的心绞痛综合征。但是,可以有"小血管病变(smallvesseldisease)"。心绞痛发生在心肌灌注与心肌需求平衡失调时,其病理基础几乎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通常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 脏因体力活动式应激代谢需要时,冠状动脉腔径狭窄至少为50%-70%。但是,狭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腔径的减小,还取决于狭窄的长度和狭窄病变的数目。此外,狭窄尤其的偏心性狭窄的腔径并非固定不变,并且可以因为局部平测定肌的收缩与舒张收起冠状动脉张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可以是对释放各种激素和神经性刺激的一种反应。冠状动脉痉挛极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发作时的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