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不好的:

1.越南、马来西亚: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列为外大陆框架,其实就是要将该范围(中国领海)变为公海,为此,中国将上述两国起诉到联合国,经联合国有关部门裁决,责令两国不得作出此举,不得将中国领海公海化,至此,两国关系恶化。

2.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是菲律宾起的头,联合西方公司蚕食我国主权领海的石油,好在及时被中国政府发现,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警告菲律宾政府:这将视为侵犯中国主权,将会导致地区关系再度紧张。

3.澳大利亚:力拓事件发生后,中澳关系降低,电影节事件更是一个导火索,两国关系降入十年内最差,外交部原定于本月中旬由何亚非副部长率领中国团体出席在澳北部城市凯恩斯举办的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改为中国驻该论坛特使出席,原定于本月中旬何亚非副部长访问澳大利亚亦被取消,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而这两天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被紧急调回国内,外媒称澳大利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怎样转暖中澳关系,但被澳大利亚政府否决,澳政府说只是驻外大使的例行会议。但表示将考虑中澳关系怎样转暖,因为澳大利亚在中国存在很重要的经济利益。

中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接壤,还有近 2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国家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2] 此外,还有几个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因此,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有着如此多邻国的国家实属少见。 [3]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都是被置于捍卫国家安全的被动应对型架构。比如,为了国家安全,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中苏分裂后,又不得不实行国家动员进行备战,甚至不惜以武力惩罚越南。与邻国的关系的发展都逃不脱这些大事件的阴影。

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促进领土争端的妥善解决。对于领土、资源争端,邓小平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对于南沙群岛和中日钓鱼岛等争端,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并不是不承认争议,而是把有争议的主权问题暂时放在一边,避免激化双方矛盾。共同开发,是从经济利益入手,用经济利益的共同纽带将争议中的各方连接起来,使各方共同获益,为合理解决争端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最终实现消除争端的目的。

理智对待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这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1】。历史上,与邻国的关系常常对中国有着重要

的影响,与邻国关系的结构和模式常常被视为反映中国盛衰的一面镜子。

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相应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与邻国的关系特别重要。冷战结束以来,中

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变化的周边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调整,时起时伏、有好有坏。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得不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苏联领导的东方集团,其结果是,除了极少数例外,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划分为东方与西方两个部分【2】。中国与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的外交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与那些从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和性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中苏关系外,中国与越南、印度、蒙古的关系也逐渐恶化,甚至转向敌对。由于当时中国的主要关注在于应付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因此,中国努力改善了与西方阵营的关系,并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反苏阵线。在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如日本、泰国和韩国的关系都实现了正常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冷战的终结,这两个因素是中国与邻国关系发生显著调整和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冷战结束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大国关系结构的调整。由于两大阵营的对立不复存在,大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就是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战略利益与政策方面的分歧,但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寻求建立伙伴关系成为比较普遍的做法。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并对全球事务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出现了多“极”行为体,它们在维护相对稳定的全球和地区秩序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平衡作用。在当前多层次的地区制度与地区安排中,大国互相采取接触的政策。这为中国的近邻国家处理它们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参与地区事务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中等强国(或集团) 甚至成为大国相互接触的轴心(例如东盟) 。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在发展与邻国的关系方面也有了更为广阔和灵活的空间,既可以在双边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地区的层次上进行。

其次,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中国和邻国之间出现了新的经济复兴以及与此相应的新经济联系。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2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年均10%的经济高增长率,并可能在今后20年内继

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邻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对于邻国来说,中国在其对外关系和实现自身利益方面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周边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方面执行了比以前更为开放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也认为邻国比以前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为中国提供丰富的资源、资本或者先进的技术。经济利益的进一步共享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都认为,建立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符合自身的利益。

再次,地区合作表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亚洲区域合作起步较晚,但颇具活力。在亚洲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我们已看到一些新的特征:多层次的结构和开放的地区主义。在东亚,通过东盟的倡议和领导,发展出几个合作性的框架,如“10 + 1”和“10 + 3”,“10 +6”合作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10 + ”框架下,地区合作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领导人年会、部长会议、

地区货币合作(基于“清迈倡

议”) 、市场自由化(东盟自贸区、“东盟+ 1”自贸区以及新的“10 + 3”倡议)和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等。通过组织召开东亚峰会并邀请非东亚国家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其成员国,东亚的合作也扩展到更大的地区范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另一个重要成就,其成员来自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周边地区。上海合作组织最初是一个反恐联盟,现在合作的范围已经扩展到经济和政治领域。由于中印关系中过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关系以前并不理想。现在,中印关系中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正处于改善之中,中国已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观察员国家。这些新的地区合作倡议,使中国处在把其邻国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中心位置。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新老问题,有挑战,甚至也有新的威胁,对此中国需要谨慎地加以处理。

新产生的问题,如非传统安全威胁、地区不稳定、以及资源价格的提高等。这些问题通常具有扩散性和竞争性,而且很多是在邻近地区发生。

还有一些潜在的具有爆炸性的热点问题,如朝核问题和台独问题。在朝核问题中,中国努力扮演建设性的角色,以缓和紧张局势并解决核危机,朝核问题虽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在最终实现一个稳定与和平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台湾问题上,台海紧张局势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台湾政治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随着中国的崛起,由于与中国发展关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利益,中国对邻国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邻国中也存在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这种心理可

能源于中国的竞争或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从而使得“中国威胁论”泛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变化是,中国变得更为自信,并在缓和紧张局势、发展与邻国的合作关系中越来越主动了。

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

当前,中国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周边地区显得特别重要。中国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合作与繁荣的周边地区,其重要标志是中国把周边列为外交政策的优先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很多努力来改善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 积极主动地处理争端问题

中国有很多接壤的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解决中国与邻国间的边界

划定问题。由于复杂的原因,到今天为止,有些领土争端仍未解决。20 世纪下半期,由于政治关系恶化,中国与苏联、印度和越南发生了军事冲突。

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中国做出了新的努力以解决与俄罗斯、越南以及印度的边界问题。就中俄边界问题而言,由于复杂的原因,中俄之间的边界问题长期没有划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需要协商与合作。2001年7月,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4年双方签署的补充协定,加上在此之前签署的两个协定,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 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划定【3】。与此相比,中越边界争端问题甚至更加敏感和复杂。由于中苏之间的冲突,中越经历了十几年的敌对,直到1991年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自此之后,双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陆地边界以及在北部湾地区的海上划界问题。1999年12月31日,中越签署《陆地边界条约》。此后,又签署了《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4】。

到目前为止,惟一没有解决的陆地边界在中印两国之间。由于双方政府都抱着更为合作的态度,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景显得更为乐观。1996年,中印签订《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协议中,双方承诺保持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重申“任何一方不以任何方式对另一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并要“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军事领域建立有效的信任措施”【5】。尽管中印

边界谈判的完成还有很艰苦的工作要做,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时间表,但双方都已经表现出了耐心和善意。

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岛屿的争端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并不容易获得迅速的解决。从发展良好的双边关系和稳定周边地区的考虑出发,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这有助于创造合作的气氛。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这在减少摩擦,特别是避免发生可能的军事摩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中国、菲律宾和越南在联合勘探南中国海资源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为未来的联合开发创造了可能。通过这些努力,南中国海形势得以缓解和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然而,在海洋权益领域,中日关于钓鱼岛和专属经济区的争端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也存在着关于专属经济区的争端。虽然中日两国政府在进行探讨,但中日关于钓鱼岛和专属经济区的争端仍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提议对争议地区进行联合开发,日方的反应尚不积极。两国关系中的合作气氛还需要通过双边关系的总体改善来实现。

(二) 努力改善双边关系

对于中国在周边地区创造和平与合作的环境来说,双边关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双边关系的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等很多方面。中国与几乎所有邻国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中国执行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以合作精神为基础,致力于建立协商与合作的制度或机制。对于大国或中等规模的邻国,中国努力建立针对双边关系以及

更广泛问题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不发达邻国,中国努力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向其开放本国市场。尽管有些邻国对于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中国未来将如何使用其增长实力仍存疑虑,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邻国的信任【7】。

在双边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如何处理与冷战结束后新生的俄罗斯的关系。幸运的是,两国很快认识到了彼此的共同利益,并且构建稳定与合作的关系框架。1997年,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1年,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在双边、地区和全球的层次上发展了战略关系,并找到了更多值得双方共同努力的共享利益【8】。两国承诺将成为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并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开展紧密合

作。双方认为,两国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有着“相同和相近的立场”【9】。尽管俄罗斯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和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并非

全无戒心,两国还是在能源、太空,特别是军事等广阔的领域加强了合作。中俄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显著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改善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的关系。中国与所有五个中亚国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中亚国家实现独立、稳定与发展的愿望表示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迅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边界协议。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共同的安全关注使中国与中亚国家达成了建立集体的地区制度安排的协议,这导致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创立。特别重要的是,为保证能源供应,中国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哈萨克斯坦不仅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石油供应国,也成为中国进入波罗的海地区的门户。

中印关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存在问题。由于存在着领土争端以及两国间的战略竞争,双方都对对方存有疑虑。中国做出了两方面的努力以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一是推动边界谈判,二是发展经济合作。如前所述,在边界划界问题上的合作气氛已有所加强,现在这个问题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经济关系而言,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加强贸易、投资与技术领域的合作。中印都是崛起中的大国,在这一方面两国有越来越大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两国试图缩小存在于彼此间的战略怀疑,在地区与全球事务领域进行合作。不过,在两国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

对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做出了两方面的重要努力:一是实现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二是同时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发展经济合作。1991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首先参加了东盟外长会议,然后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这为中国与东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双边关系来说,中越关系特别重要,因为这一双边关系在中苏对抗期间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1991年,两国再次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发表了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划【11】。由于两国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几乎所有领域加强了合作关系。这为两国谈判解决在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东北亚地区,自1992年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不仅经济关系显著加强,而且由于双方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双边政治关系有了显著改善。不过,中日关系却经历了起伏,虽然双边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但政治关系却时凉时

温。在经历了小泉时期双边关系中的“政冷”之后,继任的安倍首相通过访华确立了中日建立新的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战略,从而使中日政治关系的冰层开始融化。历史问题依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及东海专属经济区等,还有在地区合作战略方面,双方的相互疑虑,这些都使得中日双边关系变得脆弱【12】。

中美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尽管从地理上说,美国距离中国很遥远,但从地缘政治角度讲,美国仍然是中国的近邻。在布什政府时期,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一些紧张之后,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双方之间还存在着战略上的怀疑,但是战略上的共识也在萌发。比如,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努力与其盟友和战略伙伴建立一个安全网络以限制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美国也视中国为地区与全球事务中的“利益相关者”,这为中美之间的合作打开了大门。中国视美国为战略威胁,但是,中国也认识到美国市场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不与美国对抗,而是寻求协商、稳定与合作的关系框架,比如两国之间的协商合作是稳定台海局势的一个关键因素【13】。

(三) 积极参与和推进地区合作

中国改善和加强与邻国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推进地区合作。中国在参与和推动东亚和中亚地区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1990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地区机制。中国从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为进一步参与其他国际组织建立了信心。不过,只是在加入WTO 以后,中国在参与和推进地区一体化与合作方面才变得积极起来。现在,中国已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的第一个大的步骤。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 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然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早期收获计划”启动。200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又签署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自贸区协议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效果:首先是大大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改善【14】,其次是促进了地区合作的开展【15】。中国成为东亚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地区合作也通过打造更多的机制而改变了面貌。尽管东亚共同体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梦想,但是,这个概念本身有助于产生这样一种意识:地区成员应该为了和平与繁荣而共同努力【16】。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为改善自己的周边安全环境而做出的另一个重要努力。对于一个没有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地区来说,为了应对共同面临的安全威胁而建立起的

地区机制,而不仅仅只是进行松散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合作

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创新【17】。通过建立秘书处、反恐中心以及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逐渐建立起信任和信心。该组织的另一个功能是推进经济合作,这将为各国之间的长期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为推动亚太、东亚、中亚以及南亚地区的合作做出了重要努力,其目的是创建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中国的大周边战略意味着,一方面,合作包括经济、政治、安全以及文化等方面;此外,合作的地区不仅包括直接相邻的区域,还包括其他一些区域。中国试图在所有周边地区发展合作性的组织。此外,尽管在推动地区合作方面扮演着积极、正面的角色,中国并不试图成为惟一的领导者,也不试图发展出由其主导的排他性地区势力范围。

对外关系中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中国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变得更为自信了。这种信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提出了更多的倡议,另一方面中国接受和参与了更多的地区制度安排【18】。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在与邻国的关系中是一个被动者。通过提出一些倡议和设想,中国试图使地区秩序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自2001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政府功能性合作) 、安全(主要是非传统安全,也包括传统安全) 以及社会和文化(如资助孔子学院) 等几乎所有可能的场合提出了新的设想。中国对这些倡议不仅提出了想法和建议,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中国过去认为,外部的制度性安排是用来对付和遏制中国的,因此加以批判和拒绝。而现在,中国认为发展地区制度合作安排是符合其利益和角色的。比如,2001年,中国主动提议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在非东盟国家中,第一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在“10 + 3”合作框架下,中国参与了货币互换安排,主动提议建立地区货币储备库;主动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扮演了积极角色。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认识和行动上的突破,其中包括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积极参与军事合作(如联合军事演习与反恐合作,但它并不是一个军事集团) 。尽管欧盟模式的共同体看起来在东亚建立不太可能,但中国接受了“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地区合作的长期目标。这都体现了中国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为其生存而感到担心。随着信心的加强,中国逐渐承认和接受了当前由美国或西方联盟主导或在其中有主要影响的现存地区与世界秩序。尽管中国并不赞同现有体系中的所有方面,但中国也并不认为

现有秩序是完全不符合其利益的,因此并不试图挑战这一秩序,而且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试图融入这一体系。

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的一些利益和要求在现有秩序中是不容易轻易得到满足的。这使中国试图推动发展与现有制度安排相平行的一些新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利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新的地区制度安排中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19】。不过,中国在这一方面比较谨慎,避免直接挑战美国的权力和影响力【20】。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试图回到以前的“中央之国的秩序”,这看来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内外因素的制约都使中国无法建立这样的秩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精力和资源都用于自身的发展。国内不同的地区之间以及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维护国内的稳定、确保改革的继续深入进行,这些都要求中国政府决策者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内,而不是在国际。中国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并将继续集中在为本国的发展与改革创造一个和平与合作的外部环境方面。

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要建立一个稳定与友好的周边秩序面临很多困难。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之间的信任在发展,但信任的基础还不坚固。

面对崛起的中国,邻国担心来自于中国的越来越强的竞争和影响,这使“中国威胁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如果中国试图在周边地区营造合作性的环境,首要的事情是与邻国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

中国执行的是“和平发展政策”,并提出要“和平崛起”。为了赢得邻国的信任,中国必须通过它所执行的政策向邻国表明,中国的崛起不会导致中国用权力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与邻国的分歧【21】。通过呼吁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中国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与政策。这是中国对国内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承诺。通过把这一承诺付诸实施,中国自己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2】。

美国作为现存的超级大国,对世界有着主导性的影响,中国自然地被美国视为一个挑战者。美国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在地区中的行为并不信任。中国未来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以使双边关系得以巩固而不是走向对抗。目前,贸易领域的争端是需要加以谨慎处理的新问题。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是地区和全球劳动力分工的结果。事实上,美国的贸易赤字主要是美国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源于中国的问题。令人担心的局面是,这个问题由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而被政治化,并使中国成为替罪羊【23】。

中日关系是另一个挑战。两国的“政冷”的僵局虽然已

经解冻,但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还很强【24】。中国明确认识到,为了实现和平与合作的地区环境,发展与日本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处理好这一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日双边关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在最高层级建立正常的对话协商机制;二是在处理东海问题上营造一种合作性的氛围和合作框架(包括钓鱼岛所有权、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以及海洋资源的开采) 。在地区战略、能源战略和安全战略方面,两国应该互相协商,以避免恶性竞争。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有助于中国赢得邻国信任的一个做法是,使自己融入越来越多的合作性的地区制度安排中,而这些制度是由中国与邻国共同建立的。融入这些制度将有助于中国遵守相关的原则和规则。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上,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大

量涌入,中国的制造能力大大提高,其结果是中国的产品在很多地区非常具有竞争力,出口增长迅速。外国投资向中国的涌入,以及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中国周边较不发达的邻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减轻对邻国的这种经济压力,中国向邻国开放了本国市场,但是,邻国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会成为其国内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中国需要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为中国所提供的市场机会主要是那些大公司首先受益,而大众特别是穷人很难从中受益。

中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使邻国感到担心。中国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加上国内消费的增长,导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国内供需的缺口迅速拉大。其结果是中国不得不从海外获取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许多自然资源,以保障稳定的供给。从资源供应的角度看,周边地区处于优先的位置。从短期来看,这会为邻国带来财富;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也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因为供应国会担心自己的主要资源迟早会被耗尽。中国也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管理,并对不发达邻国提供更多援助,帮助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令人感到棘手的台湾问题上,尽管出现了一个积极的趋势,但是危机的阴影没有散去。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一方面源于中国在对危机进行管理以及防止“台独”活动方面的信心增强,另一方面源于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联系在加强。这种情况有助于中国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海局势的稳定将非常有助于中国的睦邻外交。但是,如果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越线,进行挑衅,大陆不会坐视不管,因此,台海问题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

朝鲜半岛局势仍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发起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这一框

架在缓和紧张局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朝核问题获得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朝鲜关闭其核设施,随后美国和其他各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使朝核问题出现了积极的迹象。中国将继续在把各方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将通过发挥在此问题上的独特建设性作用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朝鲜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各方的紧密合作。

从广义上说,环境与气候变化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污染也在加速扩大。中国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以把经济结构调整到更为清洁有效的发展模式上来。这方面的压力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特别是邻国。中国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中国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既要自身采取行动,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包括邻国进行合作。

当然,中国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国内的增长、调整与转型。稳定与合作性的地区环境有助于中国应对国内的挑战,同时,稳定与繁荣的中国也必将使邻国受益。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

论文: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应和平崛起了 当今的世界局面,是和平与战争交织一起的时代,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营造出大范围的和平,但又因为利益的纷争,局部地区的冲突又时有发生。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但中国是可以和平崛起的! 和平崛起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后防,而且需要妥当的外交方针。依我看来,中国目前应更积极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以周边国家为范围,可以划分为北部的俄罗斯、蒙古,东北部的南北韩、日,东南部的东南亚等国,西南部的南亚等国以及西北部的前苏联分出来的西亚等国家。 依目前来说,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最为重要,是中国的战略命脉。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对我国安全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从国家安全形势的新要求及国际形势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迫切需要创新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路,迅速开创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局面。 近年来,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都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这个区域,世界主要大国对东南亚控制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使原本异常复杂的东南亚地区情况更加充满变数,甚至有朝对我国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印度出于地区霸权的野心,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将自己的触角努力向东南亚各个方面延伸,以期望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霸权,并妄图以东南亚为基地挑战中国。日本对东南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日本近年来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通过有事法案,并以各种借口,在美国的支持下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军国主义阴魂不散,霸权欲望蠢蠢欲动。俄罗斯插手东南亚主要是希望在摆脱美国的战略围困的同时,制衡中国。美国则希望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以实现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并进而威慑俄罗斯。更令人担忧的是,东南亚区域内外的相关势力不断加强了相互勾结的力度。俄罗斯从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帮助印度强大,一方面使在南亚的利益主体复杂化,避免美国或者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是希望以印俄结盟为平台,将自己的影响渗入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对中国缺乏区域认同感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东南亚国家普遍信奉佛教和崇尚儒家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具有彼此认同的文化基础。但现在,一些国家无法正确对待中国的崛起,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周边国家普遍感到“压力”,甚至敌视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平崛起必须遵循的原则:尊重历史,与邻为善,着眼未来,和平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积极的新型军事关系 首要的是应该开拓国防思路,基于国界的防御国防理念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将东南亚纳入到自己的国防纵深范围,将国防前沿推移到东南亚以远直至海洋腹地。战略纵深在现代战争模式下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基于国界的防御国防理念的最初出发点是以邻国为防御对象的。中国国防前沿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导致东南亚国家的敌视。实际上伴随中国国防前沿的推移,东南亚国家也相继置于我国国防的保护之下。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但为东南亚国家提供

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教训深刻。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急转直下,阿卡耶

夫政府陡然垮台,反对派取得政权。吉尔吉斯斯坦果然如此前预言所说,成为了独联体国家中继格鲁吉亚、乌克兰之后第三个发生“彩色革命”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所发生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可与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相提并论,前者(“彩色革命”)是后者的余波与延续。当年东欧国家的剧变比较彻底,彻底向西方靠拢,而前苏联解体后的各国则变化不大,大部分国家仍保持着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模式,故一旦其积弊过大,加之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时机一到,就会再次爆发所谓“革命”,以彻底摆脱前苏联体制。 吉尔吉斯斯坦政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阿卡耶夫政府的腐败无能与软弱无力,导致该国政治僵化、经济落后,民怨沸腾遂激起民变;外因则是美欧西方国家政府长期对该国进行渗透,尤其通过非政府组织渠道,如美国的“自由之家”等,以经济援助与推广民主自由为手段,对其和平演变,导致该国人心思变,最终颠覆原政权。总之,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的冷战思维依旧,认为其“革命不彻底”,将其视为“非我族类”,并欲将所谓“彩色革命”进行到底,对其逐一按西方模式加以改造。因此,独联体国家的“彩色革命”并未结束,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独联体中的其他中亚国家以及白俄罗斯均有可能爆发此类“革命”,难逃被西方彻底改造的命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伴随其实践而产生的乐学理论极其丰富。同时也反映了音乐文化发展状况的资料,包括乐器、乐律、乐曲、声乐、演奏、音乐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舞蹈、戏剧等。音乐文化经常伴随着卜列活动而进行交流往来,即有关国家的人民的接触交往、商业活动、人民的迁移流动、政府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宗教的传播等。这份珍宝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人民和邻近国家的人民,从隋唐时代就有友好的接触和交往,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历史上缺乏关于当时音乐文化交流的可靠记载。现在我们从隋朝统叹公元581年)之后说起。宫廷宴乐中有“天竺乐”和“扶南乐”。天竺乐器有凤首笠模、革巢、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钱、贝等九种。凤首笠模即竖笠模①,源于西亚。公元605年,隋朝从林邑获扶南乐工及其鲍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传写其声。鲍琴即印度乐器维那。林邑在今天越南中部,

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相同。林邑乐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较深。7世纪初期唐朝建立后,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范围也更为)‘泛。唐代音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木,吸取了国内各地区以及各邻国的优秀的新鲜的音乐素养,经过长期的酝酿融合,达到很高的成就,从而又对各邻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朝宫廷宴乐也有天竺乐,乐器增加了揭鼓、革巢两种,减去铜鼓。揭鼓相当于印度的“塔不拉”鼓,演奏时起指挥作用。塔不拉源出于阿拉伯的“塔布尔鼓”。天竺舞工的服饰是:辫发、朝霞袭装、行缠绑鹭、碧麻鞋。乐工的服饰是:皂丝布头巾、自练糯、紫绩裤、绊被袭装。服饰虽然具有印度特点,但和库车、敦煌寺院的唐代经变画不完全相同。又史书记载:“婆罗门国②献乐人,倒行以足舞。”扶南乐,乐工以朝霞为衣,赤皮鞋。此服装亦受印度影响。7世纪初期,唐朝有歌颂“秦土”李世民通的《秦土破阵乐》,有歌有舞,影响很大。公元629年,唐僧玄类前往印度取经。他在印度时,有两个国土都对他谈到这个著名的舞蹈。他们只是听说过这个舞蹈,似乎都没有看到。吹管乐器“革巢”是唐代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出于新疆库车.流传到一些邻国.在越南和秦国都称为“革”。“击水杯”,占称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音乐演奏方式,不知何时传

第一章中国与邻国边界争议概述

Cr 第一章我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概述一、中国有继承相延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边界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于先秦早期国家出现之际,其概念可以从历史演进和逆向推理两个方面来考量。 从历史演进讲,中国历史疆域是指历代封建王朝所能管控的范围,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中国处于割据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时期)各割据政权管控范围之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是由历代封建王朝所代表的历史上中国的变化而定。 从逆向推理讲,是指中国历史疆域确立之后,在统一国度内的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生息繁衍的区域范围之和,即由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溯推论而定。历史演进说能更多地展示中国历史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逆向推理论则往往用于印证边疆地区的历史归属。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633560.html,

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疆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形Array 成、奠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 形成期始于早期国家夏朝,统治者所能管控的范围以黄河下游为主,此后逐渐拓展扩大,整个先秦时期都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期。《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是中国历史疆域形成时的写照。奠定期始于秦统一中国而止于西汉后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附于汉朝,中国南北(包括西域)统一,至此,中国历史疆域基本奠定。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已延续了20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疆域范围及治理方式,都随着国势的消长不断变化。总的来讲,中国内部统一、国势强盛时(如汉、唐、元、清),疆域的范围就大一些,治理的力度也强一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 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周边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这种周边政治格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之前。此前虽然公元751年唐败于西来的大食,但这对当时的西部疆域并未构成威胁。所 以,自秦汉至清初,中国历史疆域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 因素主导的。

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议题: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发言提纲如下: 一.开场叙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叙述): 在西方列强来扩张到东方前,中国与周边地区和民族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关系,史称华裔秩序。在西方列强到达东方以后,先是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周边国家的大门,在那里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然后以这些地区为跳板,对中国进行侵略和蚕食。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邻国也获得独立,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逐步改善了与东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但是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二.分析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不利因素 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一种

中国与邻国关系的转变与思考

中国与邻国关系的转变与思考 外语系11级9班罗文婕学号:11680913中国与邻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建立了悠久而密切的联系。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对亚洲国家实行殖民统治,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许多历史的联系被削弱或者扭曲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与邻国发展新的关系,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形势,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反复和曲折。 与邻国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居于特殊的和首要的地位,处理好周边关系是改善中国国际环境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周边邻国成为中国创建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构建和谐世界和地区的首要之地。 中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接壤,还有近2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国家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几个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因此,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有着如此多邻国的国家实属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都是被置于捍卫国家安全的被动应对型架构。比如,为了国家安全,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中苏分裂后,又不得不实行国家动员进行备战,甚至不惜以武力惩罚越南。与邻国的关系的发展都逃不脱这些大事件的阴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边地区的总体关系结构是受两极格局和意识形态制约的,几乎在所有地区都形成阵营分野,造成阵线分明的对峙或对抗局面。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即与苏联结盟,即抵御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压力与遏制。由于“一边倒”,除了极少数例外,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被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中国与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的关系处于隔离或对峙状态,而与那些从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后,这种分隔就变得更为突出。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60年代末,两国发生严重对抗,甚至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苏联从中国的盟友,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比如,与越南、印度和蒙古的关系逐渐恶化,甚至转向敌对。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化解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中国开始采取与西方和解的战略,积极推动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并且建立反苏合作阵线。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使得中国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如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的关系逐步实现了正常化。 然而,尽管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被动应对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从总的来看,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总是被动的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因此,这使得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时把中国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旋涡之中,像朝鲜战争,由于中国直接大规模卷入,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与邻国关系产生极大地影响。在被动应对的架构下,中国无法建立起一个符合自己发展利益的,且能够发挥主导性影响的周边环境。这里有国际大格局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是冷战大格局的影响;也有自己本身的因素,比如经济不发达,实力弱所产生的对外部安全威胁的畏惧;意识形态之上,不切实际的“世界革命”外交(尤

中国与邻国边境争端

中国与邻国边境争端 我国陆地邻国共15个,包括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锡金(由于锡金已被印度吞并,但中国始终没有承认)实际邻国是14个。我国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目前,中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其中,中国和印度、不丹从未签署过任何边境协议)。 与印度的边界。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双方争议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30余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努力,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05年4月29日清华-环球论坛中,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周刚称:中印边界从来没有被正式划定过。 ①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但中国从为承认。 ②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③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 与越南的边界。 越南原为中国藩属,1885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将其割让给法国,法国于1892年征服老挝,加上早在1863年即占领柬埔寨,一并将之纳为殖民地,统称为法属印度支那。经过百年的抗争,在中国及苏联的支持下,1975年独立统一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最终形成,首都设于河内。但从1974年开始,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仅1978年就入侵中方边境1100多起。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的半年时间里,越南在边境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达160余处。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全线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17天作战中,突入越南军队防御纵深20-40公里,攻占了越方4个省的21个县(市)。3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但中越边境冲突并没结束。1981年5月,中方开始收复法卡山、扣林山地区的作战。1984年4月,中方开始收复老山地区的作战。直到80年代末,中越双方才完全罢兵。 中越边界谈判1993年8月开始,在人类进入千禧年的倒数第二天,中越双方完成了16轮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在所有双方有争议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113平方公里划归越南,114平方公里划归中国。

中国近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10年9月7日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今年来最紧张的时期,同时也使世人再次开始关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同时我国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14个陆上邻国,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等6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是世界上邻国数目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东亚篇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中日关系航船所在航道之中的暗礁,每当甜蜜航行之时,必然要跳出来搅局,给中日关系蒙上层深深的阴影,引起抗议与反抗议、制裁与反制裁,成为最为中日两国首脑头疼的症结。就像这次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和东海石油资源问题同时引爆的一颗水雷,险些将这艘大船掀翻。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右翼势力的抬头,一次又一次的跳梁小丑般的举动,成为中日之间友好关系最大的障碍。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时而强硬时而温和的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局势。在历史遗留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了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再次激化了两国之间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中日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在海洋资源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关键词:中国海洋争端解决方法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据海洋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涉及日本、越南、菲律宾等8个邻国。本文由中国目前与邻国的海洋争端入手,从历史、现状、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从中国沿海放眼望去,在东海海域,有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韩国与中国的苏岩礁纠纷;南海海域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蚕食中国的海洋权益。下面,我们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简要了解中国领海问题现状。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曾下诏将钓鱼岛赏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地。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 由美军占领。由于琉球群岛(冲绳)被美国托管,因此钓鱼岛也成了美军“靶场”,由美军代管。 1970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遂派出军队赴钓鱼岛巡逻。而冲绳议会亦在这一年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近几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展开了大量的贸易合作,但在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由此,便引发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思考。与所有的周边国家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一直是我国对外政策之一。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近些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外交成效显著,全方位的改善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国家的不安,特别是与我国一些相邻的国家,虽然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他们的不安也会时时的表现出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海洋资源垂涎不已。而向来南海都是一个敏感的地区。原因就是出于此,菲律宾想要霸占我们的黄岩岛,他们认为黄岩岛离他们国家近就属于他们,其实他们时看上了黄岩岛的资源,黄岩岛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鱼类资源以及天然气资源。面对菲律宾的无理取闹,我国比没有与他们正面交锋,而是列举出一系列的证据,证明黄岩岛是属于我们国家的。同样的,越南也跟我们国家有海洋领土的争端,据路透社北京时间12月12号,中国与越南再次因为南海问题起冲突。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行动方面越南在整个南海方面都是非常的激进的,越南试图霸占大半个南海的资源,其在南海的油气田开采量也是

遥遥领先其他的南海沿岸国家,不少油气井多是处于争议海区。甚至有一些位于我国的海域内,但我国对于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是丝毫不会手软的,也会退步得。在我国与越南的争议的海域内,我国推出了985钻井平台,以此来捍卫我国的合法权益,然而越南方面却不知悔改,继续在我国的海域内窃取我国的海洋资源。对此,我国政府丝毫不会手软。所以,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我们也会不断的解决问题。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因此,他们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更与我国的和平稳定发展相关,所以,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二.我国与我国北部周边国家的关系 位于我国北部的大国俄罗斯,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不错的。但是,虽然是这样,俄罗斯也像一颗定时炸弹,只要你对他稍有不顺,俄罗斯就有可能与我们翻脸。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我国除了煤炭,什么都要进口,特别是在因为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例如,我国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所以,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要比其他国家好的多。 位于我国北部国家还有蒙古。我国与蒙古的关系将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系?中阐述。 三.我国与我国东部周边国家的关系 相比之下,我国与日本的关系就要比俄罗斯的关系差多了,我国与日本关系历史悠久,在封建时代,日本向我国学习,然而日本强大以后,却想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因此,我国与日本的关系跌落到冰

中国与邻国有哪些领土存在争端

中国与邻国有哪些领土存在争端 乾隆二十四年,大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 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现在所说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命令解放军参谋部根据内战结束前的地图计算的,当时和许多邻国还没有划定边界,中国领土其实不是960万,而是1 042万平方公里。 陆地边界争端: 1.中俄边界。 唐努乌梁海地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江东六十四屯、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部、伊犁河地区中俄边界西段50余公里,东段约4280公里。 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近375平方公里,双方将各得约一半,中国得到的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加上位于黑龙江上的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的全部等共33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还给了中国。 中俄之间的第一个条约是1689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以后陆陆续续签署了70多个条约。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斯大林下令苏联红军远东边防部队占领了这些河道和相关岛屿。 2.与朝鲜的边界。 长白山天池,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即所谓的“间岛”),鸭绿江和图们江中一些岛屿。 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辽宁段上自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的浑江河口起,下至鸭绿江入海口止,全长306公里。经过1972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朝第一次边界联检,确定沙洲、岛屿61个,其中划归中方13个。 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辽宁段因有10个未决岛屿而搁置起来。 因而,第二次中朝边界联检也被搁置起来,至今未能结束。 3.与印度的边界。 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有8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 其中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山南)地区9万平方公里、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区3.35万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公里外均为我方控制。

中国与邻国间的关系

中国与邻国间的关系 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对象,其国家安全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2010年,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是强盛了,但并未获得应有的尊重。我们提倡和平,但不是一味的忍让。 日本的存在对于中国来说如芒在背,让我们不得不时时警惕,鸠山由纪夫表现得再亲善,他也不会主动归还钓鱼岛;如果你觉得日本对我们犯下的罪行不以为然,请去看看大屠杀纪念馆;如果你还憧憬着中日友好的不远未来,请去看看靖国神社。我认为有的仇恨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而会因为血脉的传承而越发浓烈。不是我们偏激,凡事必有其代价。当然,和谐是我们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只是现在看着日本打着“两栖登陆舰”“护卫舰”的幌子大肆建造微型航母,而我们却却喊着造航母的口号无动于衷时,感触颇多。 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

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中华毫无疑问是礼仪大邦,君子之国,但欲立国必先立威,欲立威必先立武。在这点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台湾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所以把台湾问题归入国际形势,应为它的的确确还没有真正归入中国。尽管从个人来说我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但它却明摆在那儿,而且牵一发动全身。最近日本又在钓鱼岛上蹦弹,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也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论文

“唇亡齿寒”,“远亲不如紧邻”,这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历史经验的写照和总结。 在西方列强来扩张到东方前,中国与周边地区和民族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关系,史称华裔秩序。在西方列强到达东方以后,先是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周边国家的大门,在那里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然后以这些地区为跳板,对中国进行侵略和蚕食。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邻国也获得独立,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状况:一是新中国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对周边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政治、道义和物资的支持。 二是差不多与中国同时获得民族独立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与中国面临共同的处境,具有有共同的愿望。缅甸和印度分别是第一个承认和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国在解决与印度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向世界各国倡议。 三是反对超级大国利用周边对中国的威胁。在新中国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着一个或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威胁。这种威胁都直接来自中国的周边:最初是美国的威胁,首先来自东北的朝鲜半岛,其次来自东南的印度支那。后一段时期则来自苏联来自南北的战略包围和武器威胁。中国先是派出志愿军赴朝鲜进行的抗美援朝的斗争,支持印度支那人民反对美国支持法国恢复殖民统治的斗争,随后则进行了持续时间最长的援越抗美的斗争。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反对苏联来自周边的威胁则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矛盾。 随着中国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中国的边界线总长4万多公里,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中陆上边界线长2.2万公里,海上边界线1.8万公里,与周边15个国家接壤(苏联解体前为12个国家)。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 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是,并非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家的边界在同一时期内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此后还引发了战争。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逐步改善了与东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后,面临西方的压力,中国外交从周边着手,本着顾大局、讲友善、有克制,增信释疑、增进友好精神,与周边各国达成或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根据睦邻友好、维护和平与稳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一些国家解决了尚未解决边界问题,或者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边界的和平,或者即使问题还存在,也达成一致将问题搁置起来,中国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首先是东南。中国政府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以及采取克制的态度对待同个别国家的领土主权争议,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在政治上,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增加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信任,通过ARF框架内的多边对话与合作,达成了一些具有具体内容的协议。如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

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周边国家爱国主义 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但是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要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象我国历朝历代的许多仁人志士那样,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使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绩,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飞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骄傲自豪,也都有一腔爱国的热血。 而中国人的爱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蒙恬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击退匈奴;岳飞的“精忠报国”;杨家将抗击辽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