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立目标夯实基础

建立目标夯实基础

建立目标夯实基础
建立目标夯实基础

建立目标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上海市国资委

一、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1、及时制定实施方案。2005年4月,上海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推进本市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上海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形成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工作规范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2、专门设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由行政分管主任为组长,党委秘书长为副组长,政策法规处、领导人员管理处、人事处等共同组成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政策法规处。

3、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即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注重流程设计和再造,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工作重点,并明确了试点工作的范围和保障措施。

(二)认真指导,协调推进

1、仔细进行试点调研摸底工作。我们对全市监管单位进行了排摸调研,从部分法律事务工作基础比较健全,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高度重视,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开展较好的重点企业中选择了7户企业集团,经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作为首批试点企业。

2、努力指导督促优质试点方案的制定。在试点企业集团制定试点方案过程中,我们积极深入试点企业,对方案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人员选配等内容进行研讨和指导,较好把握了试点目标,明确了试点方案在机构、人员和职责等方面的规范到位,提高了方案的实施水平,促进了试点工作的可行性。

3、明确规定总法律顾问的地位和职责。试点工作初期,我们专门制定了《总法律顾问备案制度》,明确规定总法律顾问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企业任用总法律顾问前应当报市国资委党委备案;同时规定,总法律顾问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总经理负责;有权参加涉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各类会议;涉及重大法律问题的事项,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议应当听取总法律顾问的建议和意见等。这个规定为试点企业规范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了基础。

4、开展多种形式检查试点工作质量。为了积极推动试点工作的有效进展,我们在2005年底专门组织了对前期试点情况的检查评估。还专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市人大、市高院、政法院校的专家等,共同对试点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邀请原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张德霖局长亲临上海参加评估,给予指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综合评估,促进了试点工作的

专业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5、积极推动面上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同时,我们注重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的基础建设,做到点面结合。三年多来,我们每年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提高企业面上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工作。一是借助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平台,联合上海律师协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实施民事诉讼法、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破产法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中涉税应对等的讲座、研讨会等,提高了试点企业和面上企业法律顾问的专业知识;二是专门邀请国外大型企业的法律顾问、资深律师介绍国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情况,开展中外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有关现状、趋势和体会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大家的认识;三是组织部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出国考察国外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情况,拓展了大家的视野。

(三)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努力运作

在市国资委的具体指导下,各试点企业根据《关于推进本市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身的特点精心运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1、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法律顾问职能。试点企业在试点工作前期,积极建立或者充实了专职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在7户试点企业中,5户有合适人选的配置了专职总法律顾问,2户由行政副职领导兼任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工作机构和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能列入了企业经营管控系统之中,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职权、地位明确落实。目前,试点企业在三级以上子企业内探索实施总法律顾问的有4户,部分非试点企业在三级以

上子企业内探索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将近20户。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有效发挥了防范法律风险的作用。

2、推进制度规范建设,营造依法经营环境。试点企业普遍都赋予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建立健全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职责,企业法律事务工作部门也自觉把重要制度建设作为首要工作。试点企业已基本建立涉及法律事务管理、合同审核管理、重大经营决策、对外担保等制度,促进了企业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以制度管企业的理念和机制初步形成。例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根据集团部署,牵头制订了“制度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已完成86项规章制度;在新一轮“制度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还将继续制订和完善涉及集团经营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30多项。

3、推进决策流程再造,夯实防范风险基础。试点企业领导普遍增强了“法律事务工作部门是决策高参”的意识。提交法律审核意见已成为领导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听取法律顾问意见、建议或者经法律顾问审核签字,已成为领导决定重大事项的“铁定前提”。试点工作重塑了企业决策流程,进一步夯实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领导在全系统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理念;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将须讨论决策每一事项的会签程序放入电脑信息系统流转,其他部门未及时发表意见的事项,系统直接默认为同意,但未过法律审核关的事项,将被系统自动搁置。

4、推进基础管理,建立对风险高发点防控的长效机制

在试点中,防范、规避或者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成为试

点企业领导对法律事务部门的基本要求。对于企业中经常容易发生的合同风险,不少单位经过认真研究,普遍建立完善了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人员网络。如,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在合同管理中,对于公司投资、对外贷款、承债式收购房地产等业务所涉及的章程、合同、协议、函等,均完善、充实了有自身特色的文本文件库;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针对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加强了对各级子企业建立防控机制的指导;非试点企业百联(集团)公司将培训基层企业合同员及组织所属企业对口检查合同管理工作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内容长抓不懈,有效地实现了企业风险防范系统建设。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

从试点企业的总体情况看,试点工作的开展对市国资委依法推进监管国有企业起到了助推作用,对国有企业依法决策、规范管理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通过调研后认为,试点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为:进一步壮大了企业法律顾问队伍,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法律监督的流程控制,进一步提升了防控法律风险的专业能力。

(一)初步形成以出资人控制法律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出资人法律监督机制

通过试点,我们将加强国资监管的职能与构建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结合在一起,将积极控制出资人法律风险的职责同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与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自身需求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推行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基础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促使国资监管的重点要求基本体现在企业依法经

营的行为之中。

(二)初步形成与国资监管机制相协调,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规范

试点企业普遍将经营管理中涉及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完善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法律论证、法律意见书出具、纠纷处理策略、法律行为后评估、法律责任问责等方面制度,弥补了原有制度的缺失,增强了法律风险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各试点企业因自身失误导致的诉讼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企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效能进一步显现。

根据反馈的情况,试点企业通过努力已初步达到了“法律顾问的重要职能融入企业管理系统之中;法律审核的基本形式渗透到企业决策环节的流程之中;法律风险控制与经营发展管理紧密结合”的试点目标。

(三)初步形成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工作模式

通过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支撑有力的法律事务工作模式:一是有了一支能够发挥法律保障作用的专业法律工作队伍。试点企业全部设置了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部门,使依法管理、依法防范的基础工作有了具体的落实部门;二是有了一位能推动落实保障责任的带头人。试点企业总法律顾问依照企业章程参与经营决策,全面履行职责,使依法管理的面上工作有人牵头负责;三是有了一批可以体现法律保障能力的制度规范。试点企业建立健全了基本管理制度,完善、稳健、有效的法律内控系统初具规模,依法管理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四是有了一套能

增强监督把关功效的控制程序。通过构建企业内部法律监督的模式,再造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流程,保证了风险管理工作有流程控制、有专人把关;五是有了一个逐步优化的监督约束环境。试点企业领导干部依法治企的理念日益增强,法律监督约束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试点工作推动了全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基础建设

试点工作开展三年多以来,对市国资系统企业面上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有了三个方面推动:一是推动了法律事务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向广度覆盖。市国资系统一级企业中已有98%企业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全系统中法务人员近千人,其中执业法律顾问约有335多人。近年来,上海国资系统企业每年约有100多人取得法律顾问执业资格。二是推动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内容向深度发展。如,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在众多子企业中自行培训200余名合同员,促进了合同审查工作,有效增强了小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中,增强了对公司商标的授权使用管理,有效降低了公司权益流失风险,提高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至今,上海国资系统中已有20多个企业被授予“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占全市示范企业的三分之一。三是推动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向中小企业的延伸。近年来,各重点企业集团对二级子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普遍建立了工作指导和督察制度。不少单位通过年度工作要点布置、年终总结以及对企业的绩效考核等形式,布置、检查落实情况,法律顾问制度已得到普遍推广。

三、主要体会

三年多来,在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直接指导下,上海市国资委和试点企业共同努力,在探索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成效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上海的试点工作与国务院国资委关于积极在国有重点企业中全面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回顾这段工作,主要有以下体会和建议:

(一)要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干部依法治企的核心理念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系统性建设,已经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包括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也能创造经济效益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从试点情况看,企业是否推行依法治企、是否重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涉及企业领导的治企理念。大力提升企业领导干部依法治企的核心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将其列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建设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要把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塑造成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

法律风险防范水平是反映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是体现企业化解风险管理能力的核心内容。从试点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对能否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企业还缺乏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一些企业虽有法律事务工作制度但缺少程序保障。因此,大力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就要将法

律风险防范能力置入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之中,更要重塑国有企业的管理结构特别是科学决策机制。

(三)要从保障国资安全经营的高度重视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当前,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受制于企业法律事务专业人才不济的情况仍然存在,国有企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法制工作的良好环境,要从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经营的高度着眼,下大力加快培养包括企业总法律顾问在内的企业法律专业人才,下决心建立健全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机构。要高度重视企业法律顾问队伍的建设。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课程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要防止淡化知识的现象。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情感发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动心,只有心动了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 我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出发;第二,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特点,知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本节教材的关系,学生要经历什么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设定目标的15个步骤和方法(精)

设定目标的15个步骤和方法 1热切的期待和欲望?问自己:“真的很希望得到吗?”强烈的愿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欲望越强烈,决心越大,而自己也才愿意付出代价。2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达到的,可以衡量的?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可衡量,而只有可衡量的目标才可能达到。否则只可能是笼统、空泛的无意义的大话而已。3把目标写下来当你在书写时,你的思维活动在记忆中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告诉你的潜意识:这是真的。我不相信我的记忆,我只相信我的笔记。4问自己:“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写出实现这个目标的理由,好处和意义理由或好处越多越好。这样做,有助于发现、认识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紧迫感,获得强大的驱动力。5规定实现目标的期限没有期限,就等于没有目标,就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期限,是衡量目标进展的尺度,是激发你向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6分析你的起始点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始点,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航程;即使有了地图和指南针,仍然会无可奈何的迷失方向,只有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地图和指南针才能发挥作用。分析起始点,就是弄清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7确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依“难度”设定优先顺序人不是为了痛苦而活着,是为了幸福才活着,而痛苦却伴随着人生。确认障碍,是为;了有备无患,从容不迫。‘同时要记住:障碍是对我们的锻炼和考验,而不能阻碍我们的前进。每前进一步都会有障碍,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8 确认达到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完善自己,作好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准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9确认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人和团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因素,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10找出克服障碍的方法对关键性障碍应找出不少于五个解决方案,其他每个障碍都有有克服的办 法。11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一但定了目标及实现目标(克服障碍的方法,就要制定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计划。计划,就是目标分解一览表。12将你的计划付诸行动,立即去做没有行动再好的行动也只是白日梦。不要拖延,不要“以后”,立即就做,现在就做。13将目标视觉化想象目标实现以后的情景,将自己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描绘一幅明晰的胜利景象,激发现实目标的动力和克服障碍的决心。14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的目标任何事,

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案例2]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镜头一] 第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①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②观察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③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得出高线就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 ⑤归纳出“三线合一”结论; 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定理的应用举例教学。 [镜头二] 第二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①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用《几何画板》); ②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

线,观察三线位置; ③慢慢地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 ④让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去发现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并证明发现的结论; ⑥让学生运用定理探究解决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评析] 两节课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同、体验不同,前者失去“过程”,后者获得“过程”,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一个阶段,而有的却是一生。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一堂课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

提的“过程”,让学生来感受、探索,数学教学哪里还能创新? 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为此,教师必须把如何做“过程”,作为备课的首要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的思考过程、参与过程上,如何设计知识的重现过程上,如何研究和发现教材习题的功能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等,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精品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

浅析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为何要将“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很多人感到不理解,甚至以为这是犯了逻辑错误: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结果,“过程与方法”是手段和工具,怎么会成为目标呢?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它只道出了问题的一面。“过程与方法”既有工具属性,也有价值属性。也就是说,和学习的内容一样,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值得我们去努力追求。 西方法学界有句名言:“真相的发现虽是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决非唯一目的。”“真相的发现”追求的是“实质正义”(有过错者必受惩罚),而审判过程追求的则是“程序正义”。“沉默权”(有权保持沉默,不自证其罪)、“无罪推定”(在法庭做出最终审判之前,推定被告无罪)、公开审理等繁琐的法律程序,体现的是人权、公开、公正和公平等人类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与实质正义相比,没有高低之分。更何况,如果没有这些程序作保障,大搞刑讯逼供,不仅是对人权的极度践踏,还会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双双缺失;而有了这些程序,即使输了官司,人们也会心服口服。 同理,在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蕴含着理性之光,这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养。在历史学习中,用史实说话,有几分史实说几分话,孤证不足为凭,不任意裁减史实,就是理性思维的最好注释。而这种理性,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做人,都是不无裨益的。 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的历史,往往是两种涵义混用: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史;一种是人们对前种“历史”有意识地选择、复原和认识。人们在对历史进行选择、复原和认识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其立场、动机、倾向、学识的影响,从而掺杂进一些主观因素。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将这些主观因素辨析出来。 以例为证。讲《戊戌变法》变法时,很多老师都会引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引用的目的是为证明戊戌变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种用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戊戌政变记》的成书背景。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处斩,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海内外的舆论中,大部分指责康、梁误国。在这种情况下,康、梁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他们还想争取海内外的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 这样特定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 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和同时期的其他材料作比较,我们会发现,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而且,从

设定目标的个步骤和方法 七

设定目标的个步骤和方法七 设定目标的15个步骤和方法1)热切的期待和欲望? 问自己:“真的很希望得到吗?”强烈的愿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欲望越强烈,决心越大,而自己也才愿意付出代价。 2)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达到的,可以衡量的?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可衡量,而只有可衡量的目标才可能达到。否则只可能是笼统、空泛的无意义的大话而已。 3)把目标写下来 当你在书写时,你的思维活动在记忆中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告诉你的潜意识:这是真的。我不相信我的记忆,我只相信我的笔记。 4)问自己:“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写出实现这个目标的理由,好处和意义理由或好处越多越好。这样做,有助于发现、认识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紧迫感,获得强大的驱动力。

5)规定实现目标的期限 没有期限,就等于没有目标,就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期限,是衡量目标进展的尺度,是激发你向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 6)分析你的起始点 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始点,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航程;即使有了地图和指南针,仍然会无可奈何的迷失方向,只有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地图和指南针才能发挥作用。分析起始点,就是弄清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7)确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依“难度”设定优先顺序 人不是为了痛苦而活着,是为了幸福才活着,而痛苦却伴随着人生。确认障碍,是为;了有备无患,从容不迫。‘同时要记住:障碍是对我们的锻炼和考验,而不能阻碍我们的前进。每前进一步都会有障碍,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 8) 确认达到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完善自己,作好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准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9)确认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人和团体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因素,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在学校学习中,通过文字、符号等各种媒介,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然而,实践表明,其结果有可能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策略的知识。 1.体验从少到多、由点及面收集历史信息的过程,学习从新材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 ▲区分作者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含有主观认识的表述、解释或评价。 ▲初步或基本懂得神话、寓言、小说、诗歌、楹联、绘画、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和民族民俗学研究成果中的史料价值,汲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一手资料”与“转述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主要区别,汲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及由此所获历史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和证据价值。 ▲初步或基本懂得以时间(公元纪年,朝代和按生产工具、文化类型、经济特征、社会形态划分的时期)、空间(基础的自然地理区域与方位、重要的行政区域与方位)为经纬,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为类别,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整理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以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获得的考古资料属于一手资料和直接证据;★它们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取决于这些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和运用的正确性。 ★初步懂得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原始材料尽管可靠,但特定情况下未必有效;“孤证不立”,间接证据的可靠性有赖于“证据链”的有效性与完整性。 2.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历史信息的过程,学习在新情境中借助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或与之相关问题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有重点或较全面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 1在以下目标中,标“▲”者为初、高中阶段共同的目标。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所学内容或掌握程度的不同;标“★”者为高中阶段的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抓住“过程与方法”,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的落实。把“过程”列为教育目标,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做到在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中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中,方法目标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而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发展能力,获得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二是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注重师生的交往互动。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观察对称图形的特点:课件演示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的特点,折纸,剪纸,认识折线就是对称轴,通过指导画对称轴、画对称轴的另一半图形加深理解对称的特点,发现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中观察、思考,理解对称现象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三位目标的统一。

什么是过程与方法

一、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被动的接受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没有主动性的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性的传授形式,也就没有了交往,没有了学生的活动、探究、合作,自然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和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质产生的工具,更谈不上做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新课程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更像一个动词,即知识是一种“探究活动”,因此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及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培养,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转化,新课程都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过程中方法中完成上述两个目标,从而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就显示出过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 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

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发表时间:2011-08-18T18:12:37.9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33期作者:田晓东 [导读]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息县二高田晓东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总用。因此,对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度重视是这一目标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思想上的解放,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理论形成、以及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历程,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学巅峰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消除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建立起敢于猜想、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起桥梁。 三、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实践证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庞大的方法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3730801.html,place)曾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方法常常是极富兴趣部分。”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物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学家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担负着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的职能。因而它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价值。 四、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并提出能力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关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标准》中阐释探究活动七个要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其中的“猜想和假设”是过去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科学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科学研究沿预定目标展开。它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因而使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了必要的基础。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猜想与假设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理论,都来自于提出了正确的假设,如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

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 奉贤区古华中学李国芳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搞)提出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要求,要结合学科特点,呼应课程方案要求。”这就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正式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一期相比,增加“过程与方法”课程教学目标。这就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点与亮点,也算是二期课改的焦点和难点。 为什么要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教育专家已有许多论述,本文不作阐述。而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如何描述与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也许是一个非常生疏而疑难的问题。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基本可以了然于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在许多评价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使我们尤其头痛,如何让学生们体验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这是当前亟待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思考,笔者就“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教学目标在中学劳技课教学中的描述与落实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与理解。 二.关于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 1.依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描述。 在现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与一期的“会动手,爱劳动”相比增加“能设计”三个字。这九个字的劳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相呼应的课程目标。“能设计”就是二期课程改革劳技学科新增的“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设计”不但是技术的一个核心概念,更是技术活动的重要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具体描述就是:通过技术设计活动“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实技术世界就是设计世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是:发现问题、明确要求,产生创意、构思方案,表达方案、制作模型,测试评价、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解决人的需要。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收集信息、整理筛选,发现需求是设计的起始点,满足要求是设计的归宿点。设计活动是创新活动,运用创新方法进行设计。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原理,设计必须考虑客观条件,设计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与创造条件进行构思设计方案,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图样、模型、图表、电脑演示将设计方案与需求者、实施者交流。实现方案的不断改进,通过优化权衡,实验论证,完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制作符合需求的产品,或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一系列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从而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与落实的基本原则 朱继军 关键词:逻辑;历史认知;教学目标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既是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的基本要求,又是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辩证思维逻辑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思辨哲学尤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形成的。“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在《现象学》《美学》《哲学史》中,到处贯穿着这种宏伟的历史观,到处是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虽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1](p.121)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中所显示出的这种思维逻辑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的思维逻辑提供了一个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科学论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并将它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不仅为经济科学的研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也推动了辩证逻辑的发展。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两种基本视角。历史的方法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看它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经历了哪些主要的阶段,演变到今天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发展中把握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因果联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就是应用逻辑方法的典范。逻辑思维从最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出发,就《资本论》来讲就是从商品出发,把它作为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从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这样就把握了发展的根据。然后,进一步通过多方面的越来越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来把握这个社会经济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由开始到终结的逻辑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正如恩格斯所言:“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研究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p.122)我们看到,在相关问题研究中,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应该自觉作到辩证的统一。 作为一种辩证思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历史的东西,包括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是以历史为材料的逻辑的东西,即对历史的过程及其规律以概念等形式进行描述,以分析与综合等其它辩证思维进行思考。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基本表现为:一方面是主观的逻辑与客观历史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历史的起点开始,按照实际历史发展的过程去认识,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某一时期内的客观事物,而应该将现实的事物放在这一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只有掌握了客观事物的现状并进行合理地分析,才能更深刻地辨析客观事物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客观地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主观的逻辑与认识史的统一,恩格斯曾用高等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和这一生物的进化演变的历史之间的关系来类比说明主观的逻辑与认识史的统一,他说“在思维的历史中,某种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