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研究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研究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研究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研究

作者:汪蕾, 蔡云, 徐青, WANG Lei, CAI Yun, XU Q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刊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1,35(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1条)

1.Helbing 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behavior of pedestrians 1991(03)

2.Helbing D;Molnar P Soci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外文期刊] 1995(04)

3.Helbing D;Viesek T Optimal self-organization[外文期刊] 1999(13)

4.Helbing D;Farkas I;Viesek T 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外文期刊] 2000(407)

5.Helbing D;Buzna L;Johansson A Self-organized pedestrian crowd dynamics:Experiments,simulations,and design solutions[外文期刊] 2005(39)

6.Teknomo K Microscopic pedestrian flow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of an image processing data collection and simulation model 2002

7.Cremer M;Ludwig J A fast simulation model for traffic flow on the basis of Boolean operations[外文期刊] 1986(04)

8.Blue V J;Embrechts M J;Alder J L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of pedestrian movements 1997

9.Blue V J;Adler J L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microsimulation to model pedestrian movements 1999

10.张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域混和交通流建模方法研究[学位论文] 2004

11.陈涛;应振根;申世飞相对速度影响下社会力模型的疏散模拟与分析[期刊论文]-自然科学进展 2006(12)

12.Fruin J J Designing for pedestrians:A level of service concept 1971(12)

13.Fruin J J 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 1971

14.Gipps P G;Marksjo B A micro-simulation model for pedestrian flows[外文期刊] 1985(02)

15.Okazaki S A study of pedestrian movement in architectural space,Part 1:Pedestrian movement by the application on of magnetic models 1979(03)

16.Okazaki S;Matsushita S A study of simulation model for pedestrian movement with evacuation and queuing 1993

17.Lovas G 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traffic flow 1994(03)

18.Thompson P A;Marchant E W A computer model the evacuation of large building populations 1995(01)

19.Thom pson P A;Marchant E W Testing and applicationof the computer model' SIMULEX 1995(03)

20.Watts J M Computer models for evacuation analysis[外文期刊] 1987(0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e13813270.html,koba T I;Kaup D J;Finkelstein N M Modifications of the Helbing-Molnár-Farkas-Vicsek soci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evolution[外文期刊] 2005(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罗茜人员疏散的社会力修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学位论文]2010

引证文献(1条)

1.张蕊.张哲宁.杨静基于有限元理论的行人流社会力仿真模型改进研究[期刊论文]-城市交通

2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e13813270.html,/Periodical_njlgdxxb201101029.aspx

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英文文献 胜任力模型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The study illustrates how we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ur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On one hand,the study will delineate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clarify confusions related to it since it is still strange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on the other hand,the

胜任力模型实例71演示教学

“知识”的内涵 (2) “经验”的内涵 (4) “能力”的内涵 (6) 一般工作品质 (6) 1)分析及决策能力 (6) 2)计划组织能力 (7) 3)工作演示能力 (8) 4)书面表达 (8) 个人工作品质 (9) 1)处理压力能力 (9) 2)细致能力 (10) 3)创造力 (11) 4)工作主动性 (11) 5)成就欲 (12) 沟通与合作能力 (13) 1)个人形象 (13) 2)维护己见和辩论能力 (13) 3)冲突管理能力 (14) 4)团队工作能力 (15) 5)客户导向意识 (16) 领导技能 (17) 1)共通能力 (17) 2)员工激励技能 (17) 3)指派技能 (18) 4)监控技能 (19) 5)教练技能 (20) 企业家技能 (20) 1)企业家思维 (21) 2)全局意识 (21) 3)未来意识 (22) 4)企业归属程度 (23)

“知识”的内涵 各种知识的内涵描述如下,以确保各人理解的一致性。 ?行业知识 雇员从事自身职业所具备的某一行业的知识或特殊技能,如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零售业、运输业等。 ?专业知识 学自教育和经验的为顺利完成某一特定工作的特殊知识,如专业技术知识、商务知识、市场知识等。 ?产品知识 对于要投放市场并承诺保修的产品各方面的性能特点所具有的细致而全面的知识,如S2588、BS -22等。 ?电脑知识 将电脑熟练广泛运用于各种工作环境的知识,如交流系统、数据应用等。 ?语言知识

对加强各种商务交流的外语的掌握。 ?一般经营管理方法及工具 程序分明地建立工作流程监控。能为工作流程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最佳的支持的具体工具和资源,如项目方法论、经营管理工具等。 ?商务经营管理知识 与各种各样公司都相关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运作的具体知识,如材料控制、财会支出、人事管理等。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根据全面性、系统性、本土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课题组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逻辑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四位一体”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评价的综合研究,可以总结出品牌竞争力评价均是从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消费者指标三个方面评价,如Interbrand着重财务指标测评品牌价值,Aaker从消费者支持层面构建十个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Landor机构基于市场表现构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各具优劣,均以简单可操作性为原则,目前国内各种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评价机构和排行榜充斥大众眼帘,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广受质疑,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综合以上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对比,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支持的视角展开,或者是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的形式。本研究力图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吸收现有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以上学术界、权威机构公认的三个指标基础上提出品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这样保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企业内部如发展潜力、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指标,企业外部如消费者支持)、动态性(现状情况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和消费者支持指标,未来状况如发展潜力指标)、科学性(定性指标如发展潜力和消费者支持指标,定量指标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 经过两次论证会的专家修正,根据以上理论逻辑模型,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

目录: 一、前言 二、术语和定义 三、特别说明 四、应用范围 五、各岗位胜任力模型 六、各岗位胜任力标准

一、前言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化,公司的财富更加依赖于其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对员工胜任能力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员工能力的管理。可以说,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胜任能力资源的管理。 一个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来识别其领导团队的行为是否可以带领整个企业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胜任力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的可衡量性来评价其领导者目前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胜任力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其领导者进行学习,达到胜任力的要求。 也许两个企业可能在财务结果(同时也包括员工成长以及客户发展结果)上非常相似,但是他们获取这些结果的方法则完全依赖于根据其战略和企业文化设定的胜任力。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胜任力都将随之改变。胜任力的变化程度,将随着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职涯层级、以及环境等而有所不同。 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特征有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特征,企业需要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与培养。 针对阿龙公司,聚成公司专家组依据前期的调研结果,通过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法提炼出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特征能力,并结合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目标制定了阿龙公司员工胜任力标准。

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模型研究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意义 胜任力是指一系列能够使工作成功的、非显形的个人特征组,如: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价值观,等等,这些特征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表现。正因为胜任力是相对于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位而言,因此,不同的岗位或岗位族都具有区别于其它岗位的胜任力要求。 近年来,对于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开始普及,各国、各类学术组织分别提出和推广各类职业标准。所谓职业标准,实际上就是胜任力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专业标准。其中,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推出的人力资源素质模型-IPMA Competency Model为国内大量培训和咨询机构所使用,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使用上述模型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其所定义的四种角色: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四种角色的分类标准不是互斥的:其中,人事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是一种定位,变革推动者是一种行动角色,而变革推动本身就是领导者的职责所在,上述标准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有所差异,每次授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工作者们都会问到上述问题,因此,尝试建立逻辑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就成为我的研究主题之一。 二、人力资源经理-特殊的人群 之所以称人力资源经理为“特殊人群”,主要是其独特的工作性质:与企业其它部门、条线或业务单元的工作对象不同,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对象是人才,是企业的干部和员工,人力资源经理承担着规划人才、招聘和引进人才、提出人才使用建议、培训和开发人才、全面考核人才、合理赋薪与有效激励人才、帮助人才规划职业发展、干部梯队建设、控制人力

朱鹏翰:提升领导力的五力模型感召力

朱鹏翰:提升领导力的五力模型 领导力是支撑领导行为的各种领导能力的总称,其着力点是领导过程:换言之,领导力是为确保领导过程的进行或者说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的。基于领导过程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如下领导能力: (1)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能力(前瞻力); (2)对应于或来源于被领导者的能力,包括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感召力)及影响被领导者和情境的能力(影响力); (3)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决断力)和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控制力)。 这五种关键的领导能力就构成了领导力五力模型。 一、感召力 感召力是最本色的领导能力,领导学理论中最经典的特质论研究的核心主题就是感召力。感召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2)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自信; (3)具有代表一个群体、组织、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和臻于完善的修养; (4)具有超越常人的大智慧和丰富曲折的阅历; (5)不满足于现状,乐于挑战,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 二、前瞻力 前瞻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未来、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的能力。具体分析,前瞻力的形成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1)领导者和领导团队的领导理念; (2)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3)组织的核心能力; (4)组织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 (5)组织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三、影响力 影响力是领导者积极主动地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主要体现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需求和动机的洞察与把握; (2)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 (3)领导者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被领导者利益的行为与结果; (4)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进行沟通的方式、行为与效果; (5)领导者拥有的各种能够有效影响被领导者的权力。 四、决断力 决断力是针对战略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而进行快速和有效决策的能力,主要体现为: (1)掌握和善于利用各种决策理论、决策方法和决策工具; (2)具备快速和准确评价决策收益的能力; (3)具备预见、评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4)具有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 (5)具备把握和利用最佳决策及其实施时机的能力。 五、控制力 控制力是领导者有效控制组织的发展方向、战略实施过程和成效的能力,一般是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的: (1)确立组织的价值观并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接受这些价值观; (2)制定规章制度等规范并通过法定力量保证组织成员遵守这些规范; (3)任命和合理使用能够贯彻领导意图的干部来实现组织的分层控制; (4)建立强大的信息力量以求了解和驾驭局势; (5)控制和有效解决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冲突以控制战略实施过程。

胜任力模型的定义学习资料

解释一 胜任力模型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良好的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也是人们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的指示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模型 工作者或职位的直线经理可依据该模型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在职辅导!以使员工或从事该职位的人员具备所需要的能力!该模型还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对员工及从事该职位的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制订培训规划的依据和信息源! 解释二 我们常说的胜任力模型通常指的是能力素质模型(有不同说法)。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 解释三 在一个组织中,不同岗位的职务所要求员工具备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行业中,相同的或类似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胜任力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把担任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称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 素质词典中,心理学家们把人的素质分为6大类,20个具体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很多级别。这20个素质要素,对人类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动机作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企业任职者的完整的素质模型。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 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个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 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 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 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 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模拟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模拟 摘要: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以Helbing的社会力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地震力的作用,改进了社会力模型。采用Java和Anylogic编程实现该模型 在教室内不同地震烈度下的人员疏散模拟过程,并与雅安MS7.0地震发生时名山 中学某教室人员疏散录像对比,发现VI级地震烈度下人员疏散模拟过程与该教室内人员疏散的过程是比较吻合的。 关键词:人员疏散;地震力作用;社会力模型;路线选择 1、介绍 在人员疏散模拟的研究中,灾害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模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也已经做出了很多模型,Helbing等[1]提出了社会力模型,Burstedde 等[2]率先将元胞自动机模型运用到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模拟中,Muramatsu等[3] 提出了格子气模型等等。然而由于灾害发生的不可预测性,这些模型大都是在假 设的灾害情况下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真实灾害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模拟研究还很少。 本文以Helbing的社会力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地震力的作用,改进了社会力 模型,从而使该模型可以更真实地模拟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并以此模拟了雅安 MS7.0地震发生时名山中学某教室人员疏散过程,证明了改进的社会力模型的合 理性与有效性。 (二)疏散路线选择 观看监控录像可知,教室内有1名老师和65名学生,有42人从左侧走道进行疏散,23 人从右侧走道进行疏散 (三)仿真结果及分析 此时教室内有21位于左侧走道,11人位于右侧走道,老师在讲台旁指挥大家有序地进 行疏散。在VI级和VII级地震烈度下第15秒时的人员疏散情况与监控录像画面较为符合,证 明了改进的社会力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在IX级地震烈度下出现了人员拥堵现象,极大降低 了人员疏散效率;在IX级地震烈度下,由于地震力的作用,人员的实际速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疏散;在X级地震烈度下,人员移动已十分困难,人员疏散已 无法进行。 根据上述确定的条件,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人员疏散各进行了50次仿真模拟,由此得 出不同地震烈度下的人员疏散时间,并且得出了实际人员疏散时间,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采用改进的社会力模型在VI级地震烈度下人员疏散模拟过程与雅安MS7.0地震情况下教室内 人员疏散过程是比较吻合的,这证明改进的社会力模型可以真实地模拟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 5 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地震力作用的社会力模型模拟了不同地震烈度情况下教室内人员疏散过程, 发现在VI级地震烈度下人员疏散模拟过程与雅安MS7.0地震情况下教室内人员疏散的过程是 比较吻合的。 本文提出的改进的社会力模型虽然能够比较完整地模拟出地震情况下教室内人员疏散过程,但仍有一些不足,如10级地震下人有抛出感而该模型未能正确体现,同时该模型未考 虑地震对构筑物的破坏。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对该模型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Helbling D,Farkas L,Vicsekt 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2000, 407(1):487-490. [2] Burstedde C,Klauck K,Schadschneider A,Zittartz J.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dynamics using a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automaton[J]. Physica A,2001,295:507-525.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_王家奇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3 □王家奇 汤舒俊 记凌开 摘 要:胜任力是绩效优异者的潜在特征,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文章从胜任力的内涵出发,介绍了如何识别胜任力,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如何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国内外典型的胜任力模型的介绍,在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同时也对未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胜任力 行为事件访谈 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5-118-02 一、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为了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就曾构建过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 Profiling),这可视为胜任力的最早雏形。20世纪初,“科学管理学之父”泰勒(Taylor),开始“时间-动作”研究,早在1911年他就根据其时间研究发现优秀工人和较差工人在完成工作时存在差异,他建议管理者使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特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同时通过系统的培训或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这可视为胜任力建模的启蒙[1]。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并推动胜任力实证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他是从对美国选拔驻外信息情报官(foreign information service officer)的研究开始的,通过优秀的情报官的访谈,找出其区别于一般的情报官,McClel2 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2]。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如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一内在特征同工作和情境中准则相关绩效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3]。Boyatizis R.E(1994)指出,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方面,或者他所运用的知识体[4]。而Jorgen Sandberg (2000)认为,工作胜任力并不是指个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5]。总结他们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胜任力的内涵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2)与工作情景相关联,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因此并不是一个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征都可被认为是胜任力,只有满足上述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二、胜任力的识别方法 胜任力识别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类方法是从人的特征角度出发去识别胜任力,将胜任力视为与人的特征相关的现象,这些特征是独立于情境的,能够适应较广范围内的工作活动,识别胜任力就是找出这些绩效优秀者的特征,这是一种静态驱动的识别方式。第二类方法是从行为的角度对胜任力进行识别。这是一种动态驱动的识别方式,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等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胜任力构成要素之间以潜在的部分(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推动”或“阻碍”表象部分(知识、技能)的方式,这是将胜任力看作为特定情境下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的行为表现形式。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指标来反映胜任力,这也意味着胜任力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来度量,而胜任力识别的结果就体现为胜任力模型。 三、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方法 胜任力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是一个胜任力结构。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 3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教学行为评价研究”(编号:2007A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家奇,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教授,湖北荆州,434023; 汤舒俊,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讲师,湖北荆州,434023; 记凌开,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2。

品牌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品牌竞争力研究 课题类型:科研□论文□模拟□实践□学生姓名:闫俨 学号: 3042103116 专业班级:工管041 系别:管理工程系 指导教师:何治国 (讲师) 开题时间: 2008年3月 9 日 2008 年 4 月 10 日

一、论文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1、研究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竞争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由以供不应求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二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接轨,导致中国品牌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竞争;三是跨国公司纷纷以直接投资和倾销产品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凭借其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对我国企业展开了强大的竞争攻势,从而使简单的商品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人们开始关注品牌。可以说中国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很多工业品的产量已经位局世界前列,然而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中国还没有世界名牌。中国还没有一个品牌能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万宝路、索尼、松下等国际名牌相抗衡,多年来,国际上权威的评估机构多次评估国际驰名商标,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二,中国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外国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从品牌价值来看,近年来,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前十名中,中国依旧榜上无名。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品牌的资产价值,使之成为世界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争雄,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论文的内容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品牌竞争力概述,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品牌、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力等进行界定,并阐述品牌效应。在第二部分里,对品牌竞争力的来源作具体分析.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植根于企业运作系统中,而企业的运作系统有企业内部系统和企业外部系统,因此,品牌竞争力有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其中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是关键。第三章说明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品牌价值较低,与世界品牌相比有很大差距,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观,管理体制僵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对应品牌竞争力的内、外部来源,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论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关于品牌理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外主要以科特勒和凯勒为首在品牌的概念,特征和品牌战略等理论上做出巨大贡献。国内的研究中,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最为显著的是张世贤和李光斗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中,国内的研究比国外更为具体。国外的学者只是从竞争理论方面阐述了品牌竞争力,但是就其整个理论的框架没有形成,也没有成熟完善的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就品牌理论整个现状而言,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没有深入讨论网络时代的品牌问题;没有对品牌运作的具体环境和适用范围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主要讨论了个人消费品市场制造商品牌问题,而忽视了讨论中间商品牌问题。在对品牌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国外的研究动态 对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国外许多学者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营销学家菲利普?柯特勒所下的定义: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和设计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而品牌的功能就是减少人们在选择产品时所

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发展模式

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发展模式 精品课程视频教学案例剖析互动启发现场演练 为什么同样类型的组织,面对相差不大的业务,有些企业的员工快速上手,有些企业的员工慢慢融入? 为什么同样背景的一批人才,在A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职位、阅历、成就蒸蒸日上,在B企业日复一日,十年如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没有长进? 为什么有的管理者带出的团队虎虎生风,开拓业务节节顺利,开发客户捷报频传,有的管理者带出的团队暮气沉沉,松松垮垮,毫无战斗力? 如何有效培养与发展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走进《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发展模式》研修班, 寻找精准匹配、精准培养、多元发展的钥匙! 【课程收益】 ☆识别人才潜力,让员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所长,创造价值,在贡献自身价值同时与组织共同成长; ☆掌握胜任力建模技术,探究与获取岗位高绩效DNA; ☆掌握人才评价技术常用工具与方法,学习胜任力测评报告的解读与反馈;☆能够将人才评价技术与结果运用于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中;

☆能够梳理各职位序列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学习地图; ☆学习多元化能力发展手段,持续提升员工能力。 【培训对象】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企业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发展负责人。 【课程特色】 结合长期的实际咨询经验,和邦咨询对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发展模式进行了持续的开发与优化,使得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注重实效,突出课程的实用价值; ?课程的内在逻辑更加连贯、严密; ?既有技术模块的各个击破,又有技术组合的综合应用; ?实例剖析,现场演练,力保当场消化。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人才发展模式概述 1. 职场幸福逻辑 2. 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常见的问题 【实例剖析】联想集团人才发展理念 3. 人才发展的三个关键 精准匹配 精准培养 多元发展 4. 卓有成效的人才发展模式 评估:评估什么、怎么评估、评估结果应用 规划:培养谁、培养什么、怎么培养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人的辉煌成就,最终要看他的影响力,同时,影响力的很重要一个要素就是领导力。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华人首富李嘉诚都是善用领导力的,因而有一批高手为他们工作。世界第一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斯威尔专研领导力超过30年,培养的领导者超过200万人,他将领导力分为五个阶段,傅进新老师将其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职位 核心词:权利 人们跟从你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在此阶段你的影响力不会超越你工作的执掌范围。你在此阶段停留的时间越久,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率就越高,而士气也会越来越低落。 第二阶段:认同 核心词:关系 人们把你当成上司般地跟从你,从这个阶段起,你的工作开始变得有趣。但是必须注意:如果你在这个阶段停留过久而不继续向上提升的话,就会使那些非常积极的人感到焦虑不安。第三阶段:成果 核心词:结果 人们跟从你是因为你过去对组织所做的一切贡献。 这是最容易让大多数人有成就感的阶段。他们喜欢你以及你的表情,因为你已经积蓄能量蓄势待发,所以很多小问题只需你花点小功夫就可解决。 第四阶段:使人成长 核心词:繁衍 人们跟从你是因为你过去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贡献。 长期的成长正是发生在此阶段。你致力于培植领袖的承诺,将会确保组织与成员的持续成长,必须尽你所能去达到并维持在此阶段。 核心词:敬佩 人们跟从你是因为你的为人,以及你所彰显的一切。 只有极少数终其一生使组织与员工得以成长,并把这些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领袖,才能达到阶段。 五力模型,包括成长力、行动力、影响力、思考力、领导力,这五种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地基,是万有能力之母,就像"金木水火土"中国五行,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像酒之原浆一样,是其根基,掌握了这五种能力,也就在数以千计的素质能力中把握住了核心,你也就拥有了所有能力的根本。 1、成长力:打开格局,塑造品质,明确目标,激发潜能。 2、行动力:速度至上、动手操作。舒马赫、乔丹 3、影响力:人际沟通、说服演讲、品牌营销。改变别人观念,影响别人行动的能力。欧普拉 4、思考力:专业与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专业研究、技术设计的能力,专业人才。孔明 5、领导力:能力整合贯通,带领团队达成目标。代表人物:毛泽东、凯撒、刘邦、成吉思汗折叠编辑本段模型价值 五力模型,是你职业发展、大学生活,达成一切目标的内在支撑系统,具备了这五种能力你就拥有了奖学金、学生会干部、奖学金等一切结果。好比苹果树要结出又甜又大的果子,必须根扎得深,干长的粗一样,没有这些,一切都等于零。 五力模型,是国际上最经典的职业能力图,80%的500强企业"招、选、育、留、用"人,都是用这个隐含的系统,是所有人的能力5大阶梯,混的好不好就看这5项能力的水平,也是

胜任力模型55510

一、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胜任力的研究是日益流行。但是,胜任力的概念差异很大,国内学者以及应用胜任力的管理者更多的倾向于使用1994年spencer给出的胜任力的概念,即胜任力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 由于对胜任力理论的构建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 式的理论构建分别是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美国模式(以行为为基础的概念体系)的理论构建美国的hay/mcber 公司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胜任力理论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先驱,它运用的就是典型的美国模式的理论,又被称为卓越模式。我国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多采用卓越模式的理论。这种模式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它是指胜任力是个体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显示了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这种潜在特征能够预测在一定工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如果某一特征不能预测优异绩效的话,它就不 是胜任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通过直接比较一定时期内的个体胜任力表现和工作的胜任要求来评价大多数的工作绩效。实际上这是一种归因方法,即他们是从高绩效者的行为来推断其胜任力。 McKenna(1999)对胜任力雨惰皂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做了以下描述:“当组织要想将胜任力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时,它们将不可避免地以一系列生丁.核心价值的能力素质予以整合,从理论上讲,这些胜

任力通过开发最终将带来行为结果。” 表1个体输入——输出模型 2英国模式(以技能为基础的概念体系)的理论构建英国模式的基本假设为:管理确有卓越、一般和不合格之分,但胜任不能以卓越为起点,一般情况即称职就应该算为胜任,胜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称职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行为表现。由于这种模式的胜任力以一般表现为基准,所以又可称为职业标准模式。英国模式的理论建构认为,胜任特征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的行为的维度,如“努力取得结果”、“深刻理解”和“对他人的观点敏感”等。从行为上来构建胜任力理论模式,可以将胜任力看作是特定情景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这样就使个体的胜任力与自我概念、动机等深层次的潜在的部分相区分,这就有利于人们对胜任特征准确理解和统一认识 二、胜任力研究方法的探讨 1.胜任力建模方法构建胜任力模型过程被称为胜任力建模。主要的胜任力建模方法有三种。 1)确定与组织核心观念和价值观一致的胜任力。这种研究思路揭

品牌竞争力及其分析模型

摘要: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整合自身可控资源,使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获得超值利润的能力。只有分析品牌竞争力内在因素和外在市场表现因素,才能建立起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品牌? 一、问题的提出 在感性消费和个性消费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品牌竞争的优势。企业竞争实践告诉我们,品牌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势品牌不仅能获取高附加价值,还可以使企业获得相对市场垄断地位。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企业通过提升品牌市场地位和品牌市场价值,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同质化市场中得到顾客的认知、认同和接受,继而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美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激烈竞争创造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重视与塑造品牌竞争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竞争能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并不靠前,企业的现代品牌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还不能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提并论,各行各业缺乏真正的国际品牌。但是,许多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重要性,还存在着诸如将品牌内涵简单化、品牌塑造表面化、品牌竞争单一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体化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国外著名品牌不会因为对手弱小而心慈手软。为此,国内企业必须把握品牌竞争的真正内涵,了解构成品牌竞争力要素体系,并在实践中去造就自身的品牌竞争能力体系。? 二、品牌与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竞争力的主体,品牌竞争力是品牌管理的范畴。要全面理解品牌竞争力,必须从分析品牌、竞争力内涵入手。? (一)品牌的本质内涵? 从品牌的历史来看,最早的品牌系商标发展以来,开始是作为向发明者的专利提供法律保护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超出了原有法律保护的范畴,代表销售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菲利浦?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这个定义反映了品牌内涵的基本特征是:标示性或可视性、基本功能(即区别功能)和竞争功能。即品牌由起初的标示性功能,随着市场程度深入,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内涵建设,着力提升顾客对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当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品牌与产品实体逐渐分离,品牌的内涵逐步超出了原有的“标示性”特性,更是标示着的产品、服务或相应的企业在买方及其相关消费群体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其实,品牌是能为特定消费者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和非功能附加价值的产品的抽象性表达,即品牌是带给消费者功能性利益与非功能性利益的统一。功能性利益是人们购买某个品牌或某种产品的目的所在,附加价值是指产品主要功能利益以外的使用体验,包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电梯交通流模型研究

电子设计工程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第23卷Vol.23第19期No.192015年10月Oct.2015 收稿日期:2014-12-27 稿件编号:20141226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72027);江苏大学校基金(11JDG064) 作者简介:王晨(198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处理。 随着世界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和楼层高度的不断攀升,垂直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合理安排和调度垂直交通设置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此外电梯交通流分析一直是电梯配置和群控调度的前提,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电梯交通流做了大量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交通流[1]的研究主要包括电梯交通调查,电梯交通流预测,电梯交通模型的改进以及电梯交通模式识别。垂直交通流的研究最早始于1974年,英格兰的建筑研究机构在基于统计特性的基础上对两座办公楼进行了乘客交通调查,他们报道午间交通量大约占大楼人口的12%(包括楼梯交通)[2]。Peters 设计了商业化电梯软件Elevate ,用户可以定义上行高峰交通、混合交通以及乘客到达率和目的层概率矩阵进行电梯交通软件仿真,通过电梯软件工具进行交通流调查以便收集交通流数据。Barney 在对交通流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交通模板,通过调整模板参数可以产生相应的交通模式的交通流曲线[3]。国内外对电梯交通流的研究已非常详尽,但是研究者大多采用基于统计特性的电梯运行周期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行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表现出的各向异性,没有考虑行人流复杂模糊性对电梯流量的影响,因此带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 本文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对垂直交通流社会力模型中不同独立个体的内在作用力和外在干扰力进行分析,建立垂直交通流的社会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垂直交通人群行为。文章使用Anylogic 软件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电梯交通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1 社会力模型 1.1 社会力模型研究概况 Helbing 和Molnar [4-6]提出了社会力模型的概念,社会力 模型是一种连续的微观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人流运动中出现的人群拥挤、堵塞等特殊现象。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电梯交通流模型研究 王晨,李星毅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电梯客流量受到周末、上下班以及节假日影响,流量具有周期性、随机性和非线性变化特点。传统预测模型难以准确描述行人个体动态特点,导致电梯客流量预测准确率低。为了准确描述复杂行人个体对电梯客流量的影响,文章基于社会力模型在分析建筑内部候梯大厅行人交通特性的基础上,考虑行人对目标的不同期望程度、不同人群行为等对电梯流的影响,建立了垂直交通行人仿真模型。改进后的模型能真实模拟行人对电梯的选择行为以及行人候梯等行为,进而显著提高电梯流量预测准确率;此外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高层建筑候梯人群的行为研究,其结论可为高层建筑客梯配置以及运行模式设计提供一些依据。关键词:社会力模型;行人选择行为;微观仿真;垂直交通流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36(2015)19-0043-04 Social force model of vertical traffic flow WANG Chen ,LI Xing -y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 )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human crowd simul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social force model is still a hot topic.Based on the social force model ,a vertical pedestrian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is obtained upon the analysis of pedestria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uilding waiting hall staircase and discussion of the variation in pedestrian waiting in each stage of force.Simulation results are given to the waiting hall of pedestrian movement af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the pedestrian waiting behavior by using any logic simulation plat form.The model will be better in describing the real actual choice of the elevator and the behavior of pedestrians at the waiting ladders ,thereb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levator traffic prediction accuracy.The improved model is applied for research on crowd behavior of high -rise building transports ,and its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som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public passages. Key words:social force model ;the choice of pedestrian behavior ;microcosmic simulation ;vertical traffic flow -4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