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XX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XX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XX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XX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

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

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即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个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

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什么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 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失败告终,严禁出港作战,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标志着的失败。如果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就是的勇敢作战精神,但是领导无能。上层昏庸导致了在战舰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击败。性质就是反帝反侵略的战斗。日本当时经过已经算资本主义国家了。 中曰甲午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国为何失败 一是指挥失当。 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 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 1、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D)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x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8高考数学复习计划(含时间表)

2018高考数学复习计划(含时间表) XX年高考数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暑假过后,文科及艺体班和理科班开始高考第一轮复习复习,体育理科班尚有部分选修没有结束。由于今年我省规范办学,教学时间略显紧张,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积极组织教学,决胜高考特制定如下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校领导、年级组精神为指导,集思广益踏踏实实搞好集体备课;2、以新的高考方案为指导,稳扎稳打钻研《考试说明》备好每一节课;3、以重读课本例题、重做课本练习,做实基础为指导,步步为营上好每一节课,不留死角、盲点,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 三、文、理科班复习方案 带领学生重读教材,重做练习。重点例题重点研究,多做变式探讨;重点习题反复做,变式做。每周集中时间做一份12题左右的综合题试卷。 2、精心编写学案。在上课前认真做好每一题,做到上课时决不照本宣科;对基础知识梳理部分,要做到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系统;对例题习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又要注重通法的总结;适

当补充最新考试信息题,以便紧跟形势;认真组织单元练习,要限定时间认真监考,仔细批阅按标准量分,力争准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密切关注最新高考信息,随时调整复习方案。 四、体育理班复习方案 尽快结束选修课的教学,争取在8月中旬开始进入第一轮复习。 2、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不补充难度大的例题习题,以完成书本内容为主。 3、每周做一次10题的小测试,以促进学生学习并检测学习效果。 五、复习计划 具体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八月初到二月底),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科重温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但这绝不只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第一次学习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大家学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 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 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如:诸子百家、古代手工业、藩镇割据、郑和下西洋、甲午战争、中共成立、中共外交、村民自治、一五计划、雅典民主、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三世界崛起等。试题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甲午战争、人文精神、第三世界、农村基层民主。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

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国将领吴汤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计划

高一年级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学科复课计划 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除了语数外,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文理分科”将被终结,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所以目前全国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尤其是自主招生的院校越来越看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名校在高考招生时,更看重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商丹高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重视学业水平考试。辛校长也非常重视学考,多次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是:总目标全区第一,大多数学生取得A,全都过B,杜绝C。 二、学考奋斗目标 1、宏志班必须100%得A。 2、文科志强班80%以上得A,两个理科志强班60%以上得A。 3、确保所有学籍生得B以上。 三、目前学情分析: 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是必修一、二、三。高一第一学期已学完必修一,本学期上完必修二,暑假补课开始学习必修三,在2018年底学完必修三,2019年元月开始学考总复习。 1、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分文理科,文科教学时间为一周四节,文科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积极,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态度极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学考甚至高考持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不听,考试不认真做题,试卷讲解时也不认真听。 2、理科一周两节课。理科的课时相对较少,时间紧张,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只能完成新课的教学,讲题的时间安排较少。由于分科导致部分理科学生对学考文科科目存在应付态度,上课不认真听,做作业的态度也不端正,还有部分理科宏志班的学生过于骄傲,认为学考很容易。 对于目前的情况,文科学生以高考带动学业水平考试的策略,把每个知识点都得夯实基础;而对于理科学生,扭转学生学习态度,认识学考的重要性,把握学考重点,以学考考纲为中心展开平时教学。 四、具体措施 1、以课标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为准来对教材进行整合,课标和考纲中没有的内容简单处理,课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我们也根据复习的需要进行了符合学生实际

2018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2019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今年的高考考生面临高考改革,考生如何适应新课程 背景下的高考,相信各学校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那么,在冲刺阶段,考生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高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新课程高考的理解,谈几点做法和注意事项,供各位考生参考。 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不会错与旧的高考考试大纲相比,新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不再有对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的要求,新考试大纲的第一条要求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许多人由此认为,高考就是考能力,高考备考不必再去记忆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新课程高考主要的是在考能力,但是没有基础知识,哪来的能力? 没有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自然也就难以准确作答。因此,考生的备考依然要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 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两个原则和三个目标,两个原则是:严格按照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 打破教材的专题模块体系,构建通史体例。 三个目标是:对于考纲的每项内容,要知道是什么(如内 容、经过、含义等)、为什么(如背景、原因、条件等)、怎么样(影响、意义、评价等) 如考试大纲的第一项内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复习时

我们首先应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是(有)什么,为 什么在商周时期有这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制度对商周及以后有何影响等。 另外,岳麓版教材在三本必修的最后都附有《中外历史 大事年表》,建议考生认真看看,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联系。 精练真题、重做错题知己知彼方能胜一般认为,我省的高考方案更多的参照了宁夏的高考方案,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精选近年来宁夏的高考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认真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揣摩命题人的思路和特点。 同时,对于平常做过、考过的错题,要找出来重做,对于重做仍错的试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很可能就是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和软肋,一定要认真琢磨,找出自己再次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必要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帮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改过来就了事。 通过上述努力,基本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高考就又多了几分胜算。 把握技巧、统筹时间不慌不忙一定赢新课程的考试大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

最新-2018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2讲 课时作业 大纲 精品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 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2.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电磁学取得辉煌的成就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D.细胞学说确定 3.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是因为他 A.通过化学反应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B.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C.确立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D.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4.2018·镇江模拟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融化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概括了后者 5.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6.下列生物学家中持有下图所体现的观点的有 ①拉马克②达尔文③拉瓦锡④哈维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7.有一次,爱因斯坦与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 都不理解你。”此话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8.2018·云南昆明模拟年11月8日,人类发现了第一种所谓的“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不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发现者用此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带头向发现者欢呼三次, 并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 A.伽马射线 B.伦琴射线 C.居里射线 D.电子射线 9.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英属福克兰群岛岛国图卢瓦发行的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

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计划

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计划 一、以骨干常识为依托,凸显根底性 剖析XX年高考试题咱们能够发现,XX年高考试题重视对考生的根底常识、根本技术、根本办法的查核,杰出对学科骨干常识的查核。在对根底查核中浸透着各种才能查核要求,完成了根底常识与才能查核的有机一致。 因而,一轮温习的方针:体系温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根底常识,构建常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要求:榜首轮温习应遵从按章节或单元从常识关键、重难点、例题解说、操练稳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根本常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骨干常识,关键把握最首要的概念和最根本的原理及彼此联络与差异。温习中要学会捉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常识体系,使学习的常识体系化、清楚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常识结构图”、一棵“常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二、以才能培育为主导,杰出本质教育要求 才能培育是本质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选用恰当办法培育考生的归纳才能,协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XX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才能立意,在考察考生对根底常识、根本技术把握程度的根底上,重视考察了考生运用学科常识和办法剖析、解决问题的才能。 因而,要练习考生科学的解题思想,培育考生根本的解

题才能。杰出的思想习惯的养成,首要是教导考生解题时能遵从以下思路:阅览标题;剖析题意,断定答题方向和规模;依据已有的常识判别问题资料情形有无契合的常识原理;依据标题所给信息,断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根本常识原理来表达。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含对考点所触及的常识点整理的不行完好清楚,对教材的常识体系把握不行精确,专业术语表述的不行标准,也短少对题型的强化练习。要加强审题和答题才能的培育,经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和常见过错的分类剖析,进步考生对试题的剖析才能和答题关键的构建才能。 三、重视社会热门,反映年代主题 面临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态度、观念和办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别和价值挑选,既是高考的一个才能要求,也是新课程变革要到达的一个重要方针。 高考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怀的实际或严重热门问题为资料,以开展为魂灵,杰出科学开展、调和开展、人文开展理念,经过试题引导考生重视社会、重视人与天然、重视国家经济的昌盛和人民日子水平的进步。 一轮温习中要拓宽考生的政治视野,重视“热门问题”。热门问题是理论联络实际的重要内容,是考试标题设置新情形的原资料。在温习课中,咱们把教材中的理论常识与反映国内外局势开展中的热门、焦点问题联络起来,规划问题,

2018高考历史复习知识框架表

2018高考历史复习知识框架表大全

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 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政治1、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太平 天国失败,清政 府开始沦为列强 统治中国的工 具。2、为挽救内 忧外患的危机,1 9世纪60—90年 代,清政府掀起 洋务运动,兴办 近代军事和民用 工业,创建新式 海军和举办新式 教育、留学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等。运动没有使 1、1895年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马关条 约》使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中国战 败,1901年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2、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但落后性使其难免失 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中国同盟会、提出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 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 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 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3、随 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 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 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国家走上富强道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 912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文化1、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曾国藩等 洋务派提出“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 强”,强调以儒家 纲常名教作为决 定国家命运的根 本,主张采用西 方国家的近代科 学技术,仿效其 教育、赋税等具 体措施来挽救江 河日下的清王 朝。2、同时,知 识分子中产生早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 思想结合,宣传维新 变法,推动了维新变 法运动的开展,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民族精神,是又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2、2 0世纪初,以孙中山 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民权(创 立民国)、民生(平 均地权)”三大主义。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 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对 运动的评价。进步性: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 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 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 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 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 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的 片面性。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望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2018届高考在即,280天后学生将奔赴战场,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经过2017年8月31日早上高三年级备课组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2017年4月底—2018年1月上旬(一轮复习);【特长班复习完成时间往后推,截止时间2018年4月中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温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 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 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 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 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 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 (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D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7年高考一、二卷历史选择题特征:不排序,无逆向,多最佳,重逻辑;讲时空,扌II概念,脱教材,小见大 【应对方略】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完整)2018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