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病学 重点 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 重点 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 重点 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 重点 中医药大学

名词解释

1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咦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4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的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5身热不扬: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6辛开苦降(泄):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

7轻法频下:暑湿挟滞胶着肠腑,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往往需经屡次缓下,再次清利,伏邪殆尽,制剂宜轻,因势利导,不宜峻剂猛攻,即所谓“轻法频下”。

8神志昏蒙: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闭阻心包所致。

9昏聩不语: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似有谵语。多为湿热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点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10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见证,兼见津液干燥证为特征,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以及口鼻咽干燥等,发于秋季(立秋至小雪)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11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预后:①热退身凉,脉象平和——正能胜邪,病情向愈。②身热不退,烦躁不安——邪盛正衰。③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④全身战栗而无汗出——中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

12分消走泄(分消上下):是温邪与痰湿相夹阻于三焦,三焦气机郁滞之证,治疗宜用开上、畅中、渗下之法,以宣展三焦气机,利湿化痰,祛除上中下三焦之病邪的治法。如温胆汤或杏仁、厚朴、茯苓等。

13浊邪害清:浊邪指湿热之邪,清:清窍。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熏蒸向上,湿热相搏,热蒸湿动,势必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头昏重,耳聋,鼻塞,胸闷等清窍壅塞的症状。

14日哺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腹,阳明腹实所致,湿热病亦可出现。

思考题

1吴鞠通 叶天士 刘河间 王安道 薛生白等医家的主要著作思想?

2暑热、燥热、温热、风热等病邪的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

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征显著;易耗伤津液。 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疠气: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3温病三宝鉴别?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三方皆性凉而有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之功,属凉开之剂,治疗温热病闭窍神昏之危证,有温病“三宝”之称。 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长于清热解毒,多用于高热昏迷证。 紫雪丹药性偏寒,长于凉肝息风止痉,多用于高热痉厥证。 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医家 代表著作 学术成就

吴又可 《温疫论》 开专论温病之先河

立杂气致病学说

创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 《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

薛生白 《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的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 《温热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 《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4银翘散桑菊饮的临床应用鉴别? 银翘散:辛凉平剂,适用于邪袭于表,卫气被郁。病变重点在卫,以发热为主(表郁较重) 。 桑菊饮: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袭肺,肺气失宣。病变重点在肺,以咳嗽为主 (表郁不重,肺气闭郁较显证)。

5吴鞠通五大承气汤是什么?及其证型、治法、方药?

6大头瘟 烂喉痧 秋燥的定义?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两季。

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见证,兼见津液干燥证为特征,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以及口鼻咽干燥等,发于秋季(立秋至小雪)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7卫气营血的病理特点、辨证要点、代表方?

证型 病理

辨证要点 代表方 卫 邪郁卫表 肺气失宣 发热 微恶风寒 口微渴 银翘散 桑菊饮

气 里热蒸迫 热炽津伤 壮热 不恶寒 口渴 苔黄 白虎汤 营 营热伤阴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 心烦 谵语 舌红绛 清营汤 血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灼热 斑疹 急性多部位多孔

窍出血 舌质深绛

犀角地黄汤

8三焦辨证的病理特点、辨证要点、代表方?

证型 治法 方药 新加黄龙汤 阳明腑实,气阴两亏 邪正合治法 生地 甘草 人参 大黄 芒硝 元参 麦冬 当归 海参 姜汁 宣白承气汤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降气涤痰法 石膏 大黄 杏仁 栝楼 导赤承气汤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导赤与通腑并举 赤芍 生地 大黄 黄连

黄柏 芒硝

牛黄承气汤 阳明腑实,热入心包 开闭通下法 安宫牛黄丸调生大黄 增液承气汤 阴液亏耗,大便不通 腑中气血合治法 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证型病理辨证要点代表方

上焦温邪犯肺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银翘散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喘咳苔黄麻杏石甘汤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三仁汤

湿蒙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包络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邪陷心包邪热内陷机窍闭阻神昏肢厥舌绛清营汤+温病三宝

中焦阳明热炽胃经热盛热炽津伤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而数白虎汤阳明邪结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大小承气汤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腻枳实导滞汤湿热中阻湿热困阻升降失司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王氏连朴饮

下焦肾精耗损热邪久羁耗损肾阴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

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肾精虚损肝失涵养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三甲腹脉汤+大定风珠

9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滋阴生津法的适应证和代表方?

治法适应证代表方

泄卫透表法疏风散热风温初起邪在卫表银翘散解表清暑夏日暑湿蕴阻于内寒邪父侵犯于表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藿朴夏苓汤疏卫润燥秋燥初起燥热侵袭肺卫桑杏汤

清解气热法轻清宣气

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甚或里热减

退而余热扰于胸膈

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辛寒清气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白虎汤

清热泻火邪热内蕴郁而化火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和解表里法清泄少阳热郁少阳兼有痰湿胃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温胆汤加减或叶天士所说

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开达膜原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祛湿清热法宣气化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三仁汤

燥湿泄热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分利湿热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茯苓皮汤

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热入阳明热结肠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导致通便湿热积滞胶结肠道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便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温病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桃核承气汤

滋阴生液法滋养肺胃温病气分邪热渐退肺胃阴液未复或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温病气分邪热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增液汤

滋补真阴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真阴耗损邪少虚多加减复脉汤

10热陷心包湿蒙心包的症候治法病机方药?

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热陷心包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热陷心包,闭窍扰神清心凉营(养阴)

豁痰开窍

清宫汤+牛黄丸、紫

雪丹、至宝丹

湿蒙心包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

苔垢腻

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清热化湿豁痰开

菖蒲郁金汤+苏合

香丸或至宝丹

11热盛动风证、阴虚动风证的鉴别?

实风虚风

病机邪热炽盛、热极生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表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

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来

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抽搐无力,手指蠕动、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等,伴肝肾阴虚其它表现

治法清泄邪热、凉肝熄风补益肝肾、滋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大定风珠,复脉类方

12湿热病本证三证?湿热蕴毒证的症候治法代表方?

症候治法代表方

湿重热轻,困阻中

焦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

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三仁汤

湿热并重,困阻中

焦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

心中烦闷,或见见白培,便溏色黄,小溲短

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蕴阻中

焦壮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脘痞身重,

苔黄微腻,脉洪大滑数

清泄胃热,兼燥脾湿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

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

13积粉苔、白霉苔、白砂苔、白碱苔、杨梅舌、猪肝舌、镜面舌各自主证?

积粉苔: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征象,病多凶险。

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劫。

白霉苔: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较差。

镜面舌: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猪肝舌: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14白虎四禁、湿温三禁?

白虎四禁

①“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②“脉沉者,不可与也”

③“不渴者,不可与也”

④“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脉浮-病在表;脉弦-病在少阳;脉细-阴虚;脉沉-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津液未伤;汗不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这些情况均非白虎汤适应症。

湿温三禁

禁用辛温发汗,苦寒攻下和滋养阴液。所谓禁汗,禁下,禁润。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15斑和疹如何鉴别(形态、病机、治法)?

斑疹

形态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

质,压之不褪色

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

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病机胃热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血从肌肉外溢

风热郁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清胃泄热,凉血化斑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16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首用辛凉--指初起暑入阳明,用辛凉重剂白虎汤-知母(辛)+石膏(寒);

继用甘寒--指继则见暑伤津气证用甘寒生津之王氏清暑益气汤-参麦(甘)+连知(寒);

再用酸泄酸敛--酸敛指津气欲脱用甘酸敛津之生脉散-参麦(甘)+味(酸);酸泄指后期余热波及心肾,暑伤心肾,用酸苦泄热之连梅汤-梅(酸)+连(苦)。

17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这句话是针对秋燥的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的归纳总结的基本治疗大法。

上燥治气针对秋燥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施,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下燥治血针对病自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方歌: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有三仁,泽猪豆豉亦与伦, 湿温身热肢体倦,胸闷舌腻宜煎烹。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石汤、加减复脉汤、王氏连朴饮、连梅汤、枳实导滞汤的方歌没找到,大家自己看书哈~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

“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吴鞠通评王安道

王安道:“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叶天士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吴鞠通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陆子贤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

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

王纶《名医杂著》:治暑之要法:“治暑之要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张凤逵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刘河间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生白

徒清热而湿不退,徒祛湿而热愈炽。—吴鞠通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

温病学重点剖析

第一单元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 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 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 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 四、分类: 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五、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寒性质的和风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伤寒,金匮,张仲景! |+ u, I1 i; F; h 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西医内科期末试题

NO :[试卷编号] 江西中医学院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西医内科学》考试试卷A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分值 20 10 20 50 得分 阅卷人 统分人 复核人 考试对象:2011级所有班级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 1.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病因是:( D ) A 各种感染 B 摄入钠盐过多心力衰竭 C .严重心律失常 D. 心脏负荷过重异常和心肌病变 2.不属于风湿热关节炎的特征的临床表现是:( D ) A 游走性 B 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 C 大关节受累 D 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3.确诊菌痢最可靠的依据是:(E ) A.典型脓血便 B.明显里急后重 C.大便培养阳性 D.免疫检查阳性 E.肥大氏试验 4.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重症和预后不佳的情况是 ( A ) A.淀粉酶升高明显 B.白细胞增高 C.血镁低于正常值 D.血钙低于1.75mmol/L E.血钾低于正常值 5.慢性支气管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是 (A ) A. 长期吸烟 B.感染因素 C.理化因素 D.气候因素 E.过敏因素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场座位号: ----------------------------------------------------------------密---------------------封-------------------线-----------------------------------------------------------------

6.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D ) A高血压 B糖尿病 C TIA D高脂血症 E 吸烟 7.下列符合1型糖尿病特征的是:( A ) A.多见于中老年 B.起病缓慢 C.症状较轻 D.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E.血C肽测定正常 8.关于胰岛素的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A.在饮食治疗基础上进行 B.必须个体化 C.小剂量开始 D.稳步调整剂量 E.不能与口服降糖药合用 9.诊断早期肺心病的主要依据是: ( B ) A.慢性肺部疾病 B.肺气肿体征 C.肺动脉高压 D.右心功能不全 E.呼吸衰竭 10.血压150/100mmHg应属于的高血压类别为:( B ) A.正常高值 B.1级高血压 C.2级高血压 D.3级高血压 11.最易发生幽门梗阻的消化道溃疡是: ( D ) A.胃角溃疡 B.胃窦溃疡 C.球后溃疡 D.幽门管溃疡 E.胃多发性溃疡 12.确诊急性白血病的依据是:( E ) A.发热、贫血、出血 B.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C.胸骨压痛 D.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E.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13.Graves病时下列哪组血清激素水平是正确的:( E ) A.FT3↓、FT4↓、TSH↑ B.FT3↑、FT4↓、TSH↑ C.FT3↓、FT4↓、TSH↓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名中医。在著名国医大师路志正、郭子光、颜正华、张学文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中央领导、江西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与太湖文化论坛等多家单位倡议,依据太湖文化论坛(太文函[2012]089号)“关于在江西中医学院创办‘国医传承书院’的函”,江西中医药大学于2012年筹备创建了“岐黄国医书院”(以下简称“书院”)。2013、2014年已先后优选招收硕士研究生50名。 培养目标 培养中医信念坚定、医德高尚,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熟悉中医经典,善于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技能扎实,中医素质较为全面的卓越中医临床人才。 培养模式 书院借鉴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育人理念,继承读经典、重临床、跟名师的成才理念,发扬“对话型、问难式”的书院经典教学模式,遵循“师从名师群体”的教学研究成果,依托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国医堂、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等名医工作群体,融合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注重中医经典研修,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培养学生高水平中医临床技能。 通过强化训练,在课程设置(科目及内容较多)、基本功考核(脉诊操作、经典条文背诵)、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律意识、自强意识等)、临床(门诊)实训等四方面增加强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治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能力。 研究方向 攻读学位为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分为中医临床专科研究、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和中医名家经验研究三个方向)。 师资力量

温病学重点(课资相关)

课堂资料# 1 一、 名词解释 1、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 里的温病。 3、 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 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 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 象。 5、 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 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 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 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 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 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 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 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 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 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 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 昏肢厥等。 3、比较题: 加用银花、竹叶、豆豉、荆芥、牛蒡等――泄卫力强,重在清疏卫表以退热,――-以表热重为主 加用桑叶、菊花、杏仁――宣肺力强,重在清宣肺气以止咳―以表热较轻,咳嗽 较甚为宜 有藿香、豆豉――泄卫透表湿力强――蔻 仁、厚朴、半夏用量较轻――化里湿之力 稍逊――重在宣化表湿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均属辛凉均;含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银翘散 桑菊饮 均用于湿温病初起,湿遏卫气之证 藿朴夏苓汤 三 仁 汤

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专升本招生章程

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专升本招生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教育部“依法治招”的要求,保证学校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依据《江西中医药大学章程》,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创建于1959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级主管部门是江西省教育厅。 学校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 办学类型: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本科 办学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大道1688号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招生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工作,负责研究、制订学校招生政策,并对重大事宜做出决策。下设办公室,挂靠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日常事务。 第四条学校在招生录取期间设立由纪委、监察审计处负责人带队的招生录取监察小组,全程监督招生录取工作。

第三章招生计划 1

第五条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办学条件、专业设置、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招生主管部门官网、学校官网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学校现设有针灸推拿学等8个专升本招生专业,详见我校今年专升本招生简章,专业介绍请访问我校招生信息网“招生专业”栏目。 第四章录取规则 第七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招生原则。 第八条录取工作将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具体录取细则详见招生简章。 第九条退役士兵、建档立卡贫困生、获奖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招生计划单列,单独录取,与普通考生同步办理录取手续。 第十条经过考试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学籍转入我校,编入本科三年级相同专业学习。专升本升入年级招生专业为一本招生的,不招收专升本学生。 第五章收费标准 第十一条学校严格按江西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有关文件核定的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各专业收费标准请登录学校招生就业网“报考指南”一栏进行查询。 第六章奖学、助学措施 第十二条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采取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及协助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项举措,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 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前言 《温病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学科,自明清形成自己的体系,已成为研究外感热性病的专门学科。温病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之外,还有丰富的防治温病的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从医学发展的状况和临床的实际需要来看,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能够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用于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与温病相关的热证的辨证治疗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目前中医学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之一。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医家对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明清以来温热派医家对于温病理论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在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其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有较广泛的临床开拓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明确温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温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重点掌握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以及温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的全面掌握。 按温州医学院五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 ━━━━━━━━━━━━━━━━━━━━━━━━━━━━ 教学内容课时 ──────────────────────────── 上篇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2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3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3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

2021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专业简章

根据教育部《江西中医药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专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考生,《专科升入本科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规定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事项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