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王禹偁在促进宋初诗风和文风的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一:王禹偁兼善各种文体。

二:在文的方面,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三:文章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愈柳宗元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

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2:西昆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杨亿是宋初西昆诗派的代表作家?

西昆体的主要特征:讲究修辞,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

杨亿是宋初西昆体的代表作家:

一:作诗效法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

二: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

3:晚唐体的特征: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特点是,清逸隐幽。

4:晏殊词的创作特征;词风-风流闲雅,温润秀洁;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情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

思考。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现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同代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所起的作用?

一:欧文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摒弃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

二:散文的佳处,婉转曲折,富有情感。

三:利用政治手段,排抑太学体,是宋代古文创作克服了浮糜文风的同时,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

位。

2:欧阳修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以文为诗,具有散文化倾向。

二:重气格。取材广泛,命题新颖,以议论为诗的诗风。

三:一方面诗体整体凝练,另一方面,诗体形式具有弹性,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

3:欧阳修词的创作特征。

一:思深辞丽,欧阳修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如《踏莎行》

二:温润秀杰。如《朝中措》

4:梅尧臣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题材广泛,取材个人化,生活化,所碎化的倾向。

二:梅诗具有平淡的风格。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

5:苏舜钦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早期创作:重视反应现实,揭露社会黑暗,敢于大胆直言,如《吴越大旱》

二:后期:寄情山水景物,情景交融,精炼含蓄,富有幽居闲放的趣味。如《夏意》

6: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一:散文创作方面: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其文简练明快,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议论文字,无论长篇还是短篇,结构谨严,说理透

彻,概括性很强。如《答司马谏议书》;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如《游褒禅山记》

二:诗歌创作方面:王安石早年的诗多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但也反应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写了不少感时,咏史或怀古的诗篇

,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河北名》

二:王安石晚期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如《江上》《泊船瓜州》

三:词创作方面:王安石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其诗文相比,但也富有自己的个性,不受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的影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

表现范围,如《桂枝香》《金陵怀古》将以史为鉴的凝重题材引入词中,政治历史的厚重内容,加上词中所展现的清肃气象,与同时代的“艳

科”之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路。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1:苏轼散文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一:议论文的创作:议论文在早起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而已政论,史论为突出,政论文《思治轮》《策略》《策别》《策断》等各篇,从儒

家的政治思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执的传统,文笔纵横恣

肆,受《战国策》的影响,史论能据常见史料做翻

案文章,见解独到。如《留候论》

二:记叙文的创作: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贫借

议论给文章辟出新境界。借景立论,如《前赤壁赋》;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诗情画意,触出皆是,覃思妙想,一出自然。如《石

钟山记》

特色:苏文的亭台记也往往能借题发挥,随机能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记叙文最能展现苏轼随物赋行的作文本领,

体现他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

2:苏轼诗歌的创作特征及其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一:苏轼诗歌创作特征:“以文为诗”是苏轼的显著特色之一。他的以文为诗实际上是以他的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的。如《百步洪二首》其一

二: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有意识的将议论融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和自由渑池怀旧》

三:苏轼作诗兼备个体,以七言擅长,且风格多样。

3:苏轼词的创作特征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词的创作特征:以诗为词。

苏词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一: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

二:促进了词体的变革,对词体进行了全面革新。

三: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山谷体”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学杜甫为宗旨,重视句法,反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方面已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

三:好奇尚硬,造语洗尽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同时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2:黄庭坚的作诗主张。

主张:提倡多读书,要以学问为诗,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3:陈师道“后山体”诗歌的创作特征。

瘦硬,简妙雅淡,瘦而有骨。用力而无痕学老杜得其精髓。

4:陈与义“简斋体”诗歌的创作特征。

一:重视句法,造语凝练。

二:善于在闲淡处取神。

三:善于捕捉瞬间意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 克思)。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 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 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 史书如《左传》《国语》; 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 西晋“汲冢竹书”之一。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 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 2)洪水神话 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 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 7.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 2)重生爱民意识 3)抗争精神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

第四讲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明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开元天宝年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这一段话大致概括了盛唐诗人及诗歌风格的总貌。中国古典诗坛,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形式的完备性与成熟性,唐代(特别是盛唐),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以致鲁迅先生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写完了。盛唐诗人当中,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这群诗人还有崔国辅、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第一节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他同王勃一样,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写文章,很受到贵族社会赏识。开元九年二十一岁,擢进士第,授太乐丞,不久因为伶人舞狮子,受到牵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后来,妻子也死了,没有再娶。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相,推荐王维,于二十三年(35岁)时用为右拾遗。王维对张九龄很有知遇之感,并很佩服他的政治才能与见解。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起,王维时任给事中,安禄山攻取长安以后,王维未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虏。他“服药下痢,伪称谙病”,被拘禁于古寺中,但还被迫任伪职。并且写了一首诗抒发了

感慨:“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年之后,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凡授过伪职的官员,都要按六等抵罪,王维也入狱,从洛阳押送长安。因为他写过上面一首诗,加上他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请削官职与王维赎罪,因而得到肃宗的宽恕。降职为太子中允。王维本来就是一个好佛的人。晚年更严重,光吃蔬食,不涉荤血,不衣文采,每天招待十几个和尚,以谈玄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且得到宋之问的兰田别墅,在辋口,山水奇胜。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以此自乐。这就是他的官成身退、优游林下的隐士生活。最后死在这个小天地里。终于尚书右丞。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差可与李白、杜甫比美的大家。我们研究王维,必须注意他的生活、思想变化的过程,和他创作道路的重要联系。他的青少年时代,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的。他到过边塞,写过一些景色与气概都很壮伟的表现边塞风物的诗,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大漠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 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 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 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山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3.《诗经·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氏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老子·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9.《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 人也。 2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 21.《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22.《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3.《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4.“运斤如风”的成语出自《庄子》,“自相矛盾”的成语出自《韩非子》。 25.“齐人之有一妻一妾者”的故事出自《孟子》,“刻舟求剑”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26.“井底之蛙”的成语出自《庄子》,“鹬蚌相争”的成语出自《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Z893-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中)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中) 第十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采(),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3、《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 4、《三国志演义》用(“”)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5、在虚、实关系上,清代章学诚评价《三国志演义》(“”)。 6、余邵鱼编写的()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7、《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 1、四大奇书 三、简答题(每个10分): 1、《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叙事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20分) 1、《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2、《三国志演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塑造手法。 3、《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悲剧内涵。 第十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笔墨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的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2、《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甚至就叫《忠义传》。 3、《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进行的。 4、《杨家府演义》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成的。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 无 三、简答题(每个10分):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 2、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3、《水浒传》的语言特征。 4、《水浒传》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

④爱情诗《沈园》二首 3、诗歌特点 ①既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色调,是二者完美的结合。 ②广泛师法前人,兼具多种风格,糅合李杜风格,既沉郁悲壮,又恢弘雄放。 ③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创作,七古、七律、七绝成就都很高。 ④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农事诗多平淡古朴,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 二、杨万里 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取代江西诗派的主流地位)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3、诚斋体,是杨万里自创的诗体。 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用浅近自然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平常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瞬间表现出来;并且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 4、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5、尤袤,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 3、诗词名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做西飞。《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杨万里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过杨二渡》杨万里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11、“三吏,三别”?:??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