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绪论

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分散控制产生的背景。模拟仪表阶段局限性1、控制策略及控制水平低,控制方法简单2、监控操作发杂,步骤繁琐3、不能实现过程的综合管理和协调。4、设备安全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计算机集中控制主要特征1、可把几十个至上百个控制回路,以及上千个过程参数的显示、操作集中在一起,由一台计算机集中监控,即上位机集监视操控于一体。2、与模拟仪表相比速度快、控制功能强、实时性好、控制策略复杂。3、控制设备体积大大减小能耗降低4、系统危险集中,一旦计算机失效,将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瘫痪5、系统安全可靠性较差。

TDCS产生背景:60年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微处理器大量出现(例:motorola、zilog、Intel、AMD)2)性能价格比明显,使得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纷纷研制以多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综合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即TDCS系统。

2.分散控制的结构形式

诞生的基础:理论基础:大系统理论,物质基础四C 技术(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CRT)设计思想:递阶分层,水平分散、即控制功能分散,监视操作管理集中。CRT上位操作站,

工程师站:系统的组态(现场参数、控制回路、控制算法、上下限报警),设置(控制器参数整定、执行机构上下限位、变送器、传感器量程设定)

操作员站:运行系统的在线监视,远方操作,控制回路参数修改、M/A 切换、SOE记录、事故追忆记录,运行记录等。

网络服务器:主要完成DCS系统与全厂其它局域网(如:SIS或MIS)之间信息传递,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实时管理生产过程系统运行数据。

数据高速公路;功能:完成DCS系统中各功能站点间数据交换,是系统的中枢神经。

2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特点:各站无主次之分地位均等b结构简单扩展灵活,易设置冗余c通信控制方式简单,速度快可靠性好d工程造价低。

通信协议;A广播式协议;特征:在任何时刻网络中只允许一个站点处于发信状态,而其余站点只能处于接受状态2无主站控制的协议方式,适用于总线和环形网络。广播式协议包括:自由竞争式(协议规则: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后退、再试重发)通行标记式、时间分槽氏

B查询式协议(常用于具有主站点的网络,适用于星形)C存储式转发协议(允许网上所有站点都能同时发/收信息,适用于环形网络,信息在网上单向流动)

通信网络可靠性措施:1冗余措施a.DHW双重化b.通行接口双重化c.通信控制器双重化2差错控制技术a.奇偶校验b.CRC循环冗余码校验c.BXH码校验3自诊断技术a.DHW诊断b.通信接口诊断c.通信控制器诊断d.物理连接器诊断

DCS软件结构:配置原则:模块化、标准化1.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网络管理系统2支撑软件:a.画面制作组态 b.系统组态回路组态参数组态系统管理 c.SOE、事故追忆、报警处理、报表组态软件3应用软件:a.标准算法模块:I/O处理.PID 控制.数字滤波.神经网络.模糊控制.自校正控制.通信处理.逻辑控制.前馈等b.任务时间调度处理c.故障诊断d.历史数据记录/恢复、报表记录3.分散控制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发展

主要特点:自主性强2协调性好3硬软件模块化、积木式结构4适应性强灵活性好可扩充性强5实时性好,可靠性强6完善的故障诊断及差错容错技术7系统资源共享性好8先进的网络通信系统。

发展趋势:1系统构成2站功能及控制回路数3控制方式4软件5检测仪表及执行部件6网络通信及人机交互7可靠性

第二章

现场控制站:基本控制单元,基本控制器,闭环控制站,过程控制单元,过程控制站,远程控制站,就地处理单元。作用:直接与受控过程连接,完成对受控过程的数据采集处理,回路的闭环控制及顺序控制,实现与上位站的数据通讯。

现场站软件结构:设计思想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

软件分层(标准算法层、任务组态层、运行管理层)

1.现场控制站的构成:生产过程→多路转换器→输入输出通道,扩展接口→内部总线←CPU单元,存储器,就地操作接口,高速通讯接口。

1)CPU模件:现场站的核心部件,性能直接影响控制站的性能的发挥. 2)模件功能:以一定的采样周期对采样占中的各I/O点进行采集运算处理,并对站中各I/O模件执行操作控制和在线故障诊断。

4)存储器模件:①程序存储器:ROM,EPROM,E2ROM,PROM;作用:用于存放现场站的标准算法模块,控制逻辑组态,参数组态,报警,故障诊断,通信等程序。②数据存储器:(DRAM/S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集成度高,功耗低;TTL电平静态RAM,低功耗COMOS 动态,静态RAM。作用:保存现场实时动态数据,定值,中间值和运算结果,组态字及上位管理站或其他站送来的数据信息和控制命令。

③数据存储器掉电保护措施:双电源供电;可充备用干电池,重要或相对稳定的数据参数随时装入E2ROM。5)输入输出模件:①AI/AO 模件(分辨率10—16位);信号类型:AI:4—20 mA,mV;V:0—5V,1—5V。RTD:CU,PT。AO:4—20mA ②AI/AO:通道组成:生产现场=>检测变送器=>多路转换器=>可编程放大器=>采样保持=>AI:A/D=>I/O接口=>CPU模块=>I/O接口=>AO:D/A=>信号转换放大=>现场执行器。③单D/A(AO)模件:CPU模块→I/O接口→D/A→多路转换器→(AO)输出保持→放大→V/I (目前现场展中多以一个D/A 转换器带2—4路AO)④多D/A(AO)模件:信号类型:4—20mA,0—10mA现场目前使用多D/A情况多以4—8路为宜,最多16路。CPU 模块→I/O接口→D/A→放大→V/I;⑤DI/DO模件:DI采样转换器?采样控制器?CPU模块?DO输出控制器—驱动控制器—现场控制开关。⑥触电开关类型:继电器型DI/DO有触点,包括NO/NC两种,无需外加激励源;无触点型固态继电器,由晶体管控制ON/OFF外加激励源。

6)网络通讯模件:①功能:附加在现场站中,经DHW完成与上位站和有关各功能站间的数据交换。②组成:站内并行总线?(数据并行接口,DHW数据收发端口,通讯口控制器)?DHW。③一般常用通讯接口模件:Inter8251C,MC6805ACIA,Z80SIO,RS232C,422,485。7)就地操作器(DEP):①组成:DEP接口卡:存储器卡:存放DEO 操作器组态,显示,报警,诊断等信息;接口电路:完成操作员与站内数据交换;DEP操作面板。②基本功能:监督过程参数和执行机构的输出;在线设置,整定,修改控制其参数;控制器手动时,直接对现场执行机构进行操作;系统异常时,报警显示诊断结果及故障代码;对站中标准算法模块组态,构成具体控制回路。③特点:是现场站就地操作后备;与上位操作站互为冗余;DEP中不专设CPU,共享站内CPU资源;自诊断AI,AO,DI,DO,站内硬软件测试诊断。8)扩展网络通讯接口:为系统提供扩展现场站点,扩展I/O回路数,提供现场站扩展接口

2现场控制站软件结构:

1)基本结构:①设计思想: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②类型:管理模块:管理,调度,诊断。③I/O及与处理模块:数字滤波,线性化,标度变换,防积分饱和,偏差报警显示,输出调节。④运算处理模块:高值低值选择,液位压力补偿,自寻优,非线性处理,信号选择,定制比较。⑤控制模块:变量跟踪,预置,自动加偏置,开关比例控制,M/A切换,单回路PID,前馈,导前微分,自校正PID,自适应PID。2)软件分层:(标准算法层,任务组态层,运行管理层):①标准算法层:不同现场站中标准算法模块的数量也不一样,MAX-2系统中伪点模块40种,TDC-2000中28种,INFI90系统中128种。②任务组态层:根据站中各任务的要求,完成时所需模块组态,并将组态方案存入数据存储器中,可随时进行修改,每个任务均以中断方式向CPU申请服务。③运行管理层:根据站功能要求,调度管理各种软件。调度原则:定期查询,循环处理,中断排队。主要任务:数据输入,运算处理,输出调节,自诊断(软硬),与DEP接口(接受并完成上位站下达的各种指令,数据通讯,改变定值,控制方案变更)

3)软件的组态:①组态手段:工程师站,DEP就地手操作站。②组态意义:根据站所分配的任务,在给定模块集合中选择适当模块进行连接,设置填表的过程。③组态字设定:组态是根据具体系统组态设计原则人为设定,各系统用法不一致。组态字一般分为四段,各部分分为4位或8位,每位为一8进制或16进制。④组态步骤:1准备工作:根据任务选算法;确定变量类型及各模块之间的关系,顺序号;确定显示特性;选择PV跟踪活M/A无扰切换;确定报警类型和高低限值;确定控制作用及要求。2根据任务要求设定组态字(利用工程师站或DEP就地操作站)。3参数输入及定制设置。⑤组态保护码(一般为5级):1参数保护:CN/CT保护;2回路保护;3系统组态保护;4测量限制保护,报警限值保护;5数据属性标鉴描述保护。3现场控制站可靠性措施:

1..故障切换指挥器:①功能:完成主CPU与备用CPU之间的切换或现场站中重要卡件的切换,当系统故障时一般在0.1秒之内切换到备用CPU。②组成:1.DHW接口卡两块(一用一备)完成指挥器与上位站之间的信息交换(接受命令,发送信息)。

2.CPU卡:进行故障检测判断,实现故障CPU与备用CPU之间的切换,执行上位站的指令,协调内部模件工作。

3.存储器卡:存放操作和诊断软件的各种数据信息等。

4.收发卡:接受和暂存工作站有关数据(组态,报警限,积分限,设定值等)当工作站故障时,对主要数据接收并发送至备用站。

5.切换卡:完成工作站和备用站的切换,在手动模拟开关操作下也可切换。

6.检测卡:对工作站备用站卡件进行实时检测诊断,并将结果由上位站或DEP 操作器进行显示。

7.监事定时器卡WDT:每个站(全指备用站)均配备WDT,完成故障器发出信号,若某站发生故障,WDT便停止工作,故障切换器马上发出命令,自动切换备用站。

2..电源系统冗余设置:①UPS电源供电(双电源),掉电时二电源自动切换。②采用主副电源供电,一般为高性能开关逆变电流(带隔离,逆变,调制解调)。③蓄电池组供电(作为后备电源)。

3..自省诊断系统:①WDT监视定时器诊断②CPU诊断③内存诊断④系统时钟诊断⑤I/O模件诊断⑥电源系统诊断。

4..紧急安保措施:①远方硬手操输出控制②紧急DHW手动:当系统故障时操作员通过DHW对被控设备进行远方操作③电源紧急切换。

5..软件可靠性措施:数学证明;冗余计算;三取二表决计算;结构化设计;差错控制技术;容错技术。

第三章

1.计算机网络: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息交换方式和操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的最高形式,充分体现了信息传输分配和处理等手段的有机联系。

2.资源共享:即指网内所有用户均能享受各种计算机系统的全部或部分载,提高计算机系统处理能力,增强系统可靠性,方便用户易于扩展。

3.工业控制通信网络的特点:a快速实时响应能力。B具有极高的可靠性。C适应恶劣的工业现场环境。d分层结构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局域网:a覆盖范围不大,用户数量少,配

置容易。B通讯介质多样化,成本所占比重小。C通讯频带宽,传输效率高。c具有高度互链性和扩充性。e网中各站地位相等,自举控制,即网中无中央控制,各站不受其他站的约束和控制。f抗损害能力强,即当某站故障时,不影响其他站及运行系统。g传输方式简单,规程标准化,协议采用与ISO/OSI兼容的IEEE802协议。h部门独有功能明确。i建网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方便用户。(2)城域网:一般来说是城域网通常连接着多个局域网。(3)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

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4)互联网:互联网实际是上述各种网络的连接,从地理范围上来说,它可以是全球计算机的互联,优点是信息量大,传播广。

5.通讯协议:(1)环形网络TOKEN传递控制方式。(2)总线型网络链路控制方式(查询方式,TOKEN令牌方式,模拟“菊花链”式,以太网控制方式)

6.网络传输介质,是通信网络的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的物理通路,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传输介质的特性对网络数据通信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这些特征是:物理特性,传输特性,连通性,地理范围,抗干扰性,价格。

7.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三种。无线传输介质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GPRS,红外通信和激光通信等。

8. ISO/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定的标准化开放或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9.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OSI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用以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并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各层标准的制定;OSI单位服务定义描述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层与层之间的抽象借口和交互用的服务原语;OSI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地定义了应当发送何种控制信息及何种过程来解释该控制信息。10.IEEE802标准所提供的功能是局域网所应完成的最小的基本通信功能,在使用通信网提供的服务中,按照OSI模型的规定,其层一至层三的简要描述如下:层一(物理层,负责物理传输介质上的数据流的传输,涉及到信号电压的大小,极性和比特的传输时间等这样一些参数,以及为建立,维持和终止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气和规程方面的特性。)层二(数据链路层,提供通过物理链路的可靠的数据传递,为高层正确无误的传输数据包,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介质存取控制技术,错误的校验方式和逻辑链路的管理方式。该层要把信包变成线路的传输单位对于同步方式而言就是帧。)层三(网络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信包的路径选择以及链路的协调管理,包括如何选择路径以防止死帧和阻塞。)

11.TCP/IP协议是一组不同层次上的多个协议组合成的一个协议

开放式,抗毁性和可靠性,这些特性包括可靠传输数据,自动检测和避免网络发生错误的能力。此外,重要的是TCP/IP是一个开放式通信协议,开放性意味着在任何组合间,不管这些设备的物理特性有多大的差异,都可以进行通信。

12.与OSI参考模型不同,TCP/IP模型更侧重于互联设备间的数据传递,而不是严格的功能层次划分。它通过解释功能层次的分布的重要性来做到这一点,但它仍为设计者具体实现协议留下很大的余地。因此,OSI参考模型在解释互联网络通信机制上比较适合,但TCP/IP 成为了互联网络协议的国际化标准。

13.网络互联设备:(1)中继器与网桥:中继器的作用是增加局域网

并不管数据中是否有错误数据或不适于网段的数据。网桥能将数据从一个电缆系统转发到另一个电缆系统上的制定地址,确定该地址是否在源站同一网络电缆段上,如果不存在,网桥就要顺序的将数据包发送给另一段电缆。中继器要求相连的两网的介质控制协议与局域网适配器相同,与他们使用的电缆类型无关;网桥可以连接完全不同的局域网适配器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局域网段,只要它们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就行。(2)网桥与路由器:作为对网桥功能的改进,路由器通器的数据,因此可以用作各网络段之间安全隔离设备。路由器还允许管理员将一个网络分成多个子网络,这种体系结构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拓扑结构。(3)集线器:集线器是一种特殊的中继器,可以看做是中央节点,它克服了介质单一通道的缺陷。但其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中继器的概念。由于其简单和易用,以及采用了更高级的交换技术,在LAN组网中几乎取代了中继器的位置,成为最常见的互联设备之一。(4)交换机和路由器:传统交换机工作在ISO/OSI7层在MAC地址(物理地址)上的,对于IP网络协议来说,它是透明的,即交换机在转发数据链包时,不知道也无需知道信源机和信宿机的IP地址,只需知道其物理地址即可。相比之下,路由器位于ISO/OSI网路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上,它在收到一个数据包之后,都要去掉该数据包的第二层信息,查看第三层信息,然后根据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路由,再检查安全访问表;若数据包顺利通过,则再进行第二层信息的封装,最后将该数据转发。与交换机相比,路由器显然能够提供构成企业网安全控制策略的一系列接入控制机制。由于路由器对任何一个数据包都要有一个处理过程,即使是同一源地址向同一目的地址发出的数据包,也要重复相同的过程。这导致路由器的吞吐量,往往使路由器成为网络的瓶颈。由于路由器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软件而非硬件实现,通过提高硬件性能的办法并不足以有效的改善其特性,从而导致了一种将交换与路由相结合来解决后者瓶颈问题的新技术,即第三层交换或交换路由技术。与路由器相比,第三层交换机虽然解决了IP/IPX路由的性能和价格问题,但在应用流的识别和控制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它既不能完成全部的路由功能,也无法在应用层提供对数据流的控制。(5)路由器与网关:网关工作于网络层以上的差别非常大的三种网络,如以太网,IBM令牌和从属资源计算机网络,则应选用网关。网关具有对不兼容的高层协议进行转换的功能,它不像路由器只增加地址信息,不修改内容信息,网关往往要修改信息格式,使之符合接收端的要求。用网关连接两个局域网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用任何互联线路而不管任何基础协议。

第四章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1)计算机系统(2)终端系统(3)通信网络及网络管理软件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1)提供了网络信息资源(2)提供了使用网络的工具和手段(3)提供了信息传输与交换的手段(4)保障了网络中个单元有效、自动的通信和资源共享的实现。

3.通信分为:非电通信、电通信。电通信分为: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含义是通过通过计算机或数字设备与通信线路相连接完成数据信息的传输、转换储存和处理。)

4.数字与数字通信的区别:数字通信信息源为模拟信息,而数据通信的信息源发出本身就是数字信息。

5.数据通信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总线方式:将两台同类机的I/O 总线相连,通信速度的规格由计算机的种类决定,波特率可达兆级。该方法适用范围窄,传输距离短(10M左右),用于控制的双工系统和多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6.(2)调制解调方式:该方式中计算机输出的数据经并-串行转换后,再经载波调制,送至总线,接收端首先对信息进行解调,然后再经串-并转换使数据恢复,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要匹配,该方式适用范围广,传输距离远(几KM)但是速度低(一般只有几千比特),信息传输量小,适用于数据量小的系统。

7.(3)I/O方式:该方式利用计算机的I/O功能,两套I/O装置互相为外部设备对待。该方式的特点是程序处理方便,易于变更,但传输速率低,距离短500m左右。

8.(4)高速数据通信方式(DHW):该方式以二进制串行高速方式传输数据,在数据高速通信指挥器的控制下,对要求通信的计算机内存进行DMA操作。干扰小,速率高(Mbps级)距离远,通用性强,易扩展,配线简便成本低。

9.通信网络的指标:1、系统规模:(1)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2)通信网络不考虑与上级网络的接口时,允许连接的装置数,其中也包括每个装置与现场通信时所能接收的I/O结点数。(3)传输最大距离:一般系统中,一个通信网络可覆盖几公里区域,可以连接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结点。2、系统最大延时:该指标是与模拟仪表系统相比较得到的,理论上讲信号在导线上传输的极限速率是光速,所以可以认为信号传输不产生迟延。但DCS系统中现场站和上位站间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网络,信息传输通常是串行的,也就是个现场站信息在网络传输中是排队进行的,所以传输延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一个现场温度信号通过网络传送到上位操作员站可以限制在几秒钟,而流量信号只能限制在零点几秒内。慢变信号从现场传到上位站需要几秒钟,快变信号从现场传到上位站限制在零点几秒内。3、通信网络的误码率:通信网络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通过差错控制技术检查传输信号是否存在错误。

4、网络中交通负载变化的灵敏性:大部分DCS系统在轻载的情况下都能达到满意的性能。网络中某重要装置发生故障,许多变量的变化极为迅速,这时网络的延时和检测不到错误的性能也会发生变化。

5、系统的适应性:当系统需要扩展或增加新功能时,是否导致网络的多级结构发生变化。

6、和其他系统的连接能力。

7、应用功能和和维护功能。

8、系统环境条件。

9、系统容错性能。

70.传输信号的表示方法:(1)基带信号:未经任何转换和处理的原始数据信息。(2)频带信息:将基带信号经高频交流或脉冲载波信号调制后的信号。(3)将基带信号经高频交流或脉冲载波信号调剂后再传输的过程称为频带传输。

11.单流制和双流制的缺点:在每一码元的全部时间内都有或没有电压,或是在全部码元时间内都有正电位和负电位,这两种码称为全宽码,即每一码占用全部码元宽度。上位码与下位码之间无间隙不易相互识别。而单一双流归零制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12.(1)非归零制脉冲宽度大,发送信号能量大,有利于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2)归零制波形的脉宽窄,要求传输系统有较宽的频带,适用于短距离传输。(3)双极性波形有较小的直流分量和低频成分,有利于线路传输。

13.DCS系统中信息传输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信号经信息源经编码器到信道,再经译码器到目的的结点,信道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有三种(1)双绞线(2)同轴电缆(3)光导纤维。

14.信息在串行线路中传输,两结点间信息传输有三种方式:单工、半双工、双工。单工方式:信息只能单项传输,但进行差错控制的应答信号可由B到A。半双工方式:信息可以双向传输,但是同一时间内只能单项传输。双工方式: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可双向传输,一般采用四线制,按两方向分开设置。

15.例外传输系统:如果一个数据点被发送到网络上时,必须是该数据点有显著变化。所谓显著变化是由用户规定的,这个规定称为例外死区,如果一个数据长时间变化很小,不超过例外死区,该数据必须间隔一段时间向网络发送数据,以表明该数据点正常。间隔时间称为最

大延迟时间。某些数据点变化特别剧烈,为避免通讯网络被这种数据

点阻塞,必须限制这种数据向网络发送的量,规定最小延迟时间。16.透明传输:是指为了克服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数据信息与控制信息相混淆而采取的换码符传输技术。

17.比特模式:多种信息位数的组合。

18.DCS通信网络中数据传输分为:(1)基带传输:是把直流信号变换为适合通信网络特征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后进行的传输,并且不需要对原始信号做调制解调,成本低,但传输最大距离只能达到5~6KM。(2)频带传输:也成为交流传输方式,要先把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在接收端再把交流信号转换为原来的直流信号。把这种变换过程称之为调制解调。由于交流传输方式把源代码波形的频率移动到一定的频带范围,所以他相当于基带传输来说,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误码率低。

19.交流信号三大要素:幅度、频率、相位。调制信号形式包括:调幅,调频,调相。

20.调幅和调频方式是使振幅和频率对应‘1’或‘0’发生变化,而相位调制方式则能够使2比特或3比特的数据组合对应一个相位,即调相方式每一次调制可以传送出2比特甚至更多的二进制数据代码组合,有利于高速传输。

4.3DCS网络结构和传输协议的关系

4.3.1DCS网络结构

DCS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是总线型、环形和星形网络。星形网络有一个主

节点,其他普通节点用电缆和主节点连接,形成辐射形状,只有主节点对网络有控制作用,轮流询问着普通节点,普通节点只能接受它的询问。主结点负担重,采用冗余主节点的办法,一用一备,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环形网络用一根电缆把网络各节点连成一环,当某点故障时,可将该节点旁路,信息不再经过故障点,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总线式网络在集中的应用也很普遍。

4.3.2信息的传输协议

现场控制站和上位操作站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网络实现的。通讯网络又分为:(1)有指挥器的网络称为集中式网络。(2)无指挥器的网络称为分散式网络

1.问询协议90

分主站和从站的协议主要用于星形、总线形网中的主站点,由它依次

向从站点询问,从站点响应询问。

(1)应用:星形、总线形网络,环形主要用于带指挥器的网络。

(2)从站间一般不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如需进行交换,需要开发从站间

的通讯网络,另外由于主站采用分时方式轮流查询从站,与其他协议相比,信息的延时要长些。

(3)主,从站的硬软件设施比较简单,在有几个主站的情况下主站对从

站要数据还需要裁决机构。

2.广播室协议

通常情况下,不需有通讯指挥器。参加网络通讯的站点地位都是平等

的。适用于环形网络或总线型网络,该协议分为三种,即:

通行标记式(令牌式)、时间分槽式、自由竞争式(以太网协议)

2通行标记式,适用于大型网络,DCS系统中应用较普遍。这种协议在

网络中有一个标记,当网络中的某站点获得该标记时,该站点就在此刻独占了网络,该占点就发送消息,当目的地站点接到消息后,则返回应答信号。直到该站点发送完信息或规定的时间到,再把标记传递给下一个站点,每个站点发送信息的时间限制在50毫秒以内。参加网络通讯的所有站点发送完一组消息的周期可限制在1.5秒。经现场使用这样的时间限制不会影响系统的性能。2时间分槽式即把一规定的通讯时间周期分成若干个时间槽,参加通讯的个时间槽,占有站点可以占有该时间槽的站点就可以发送信息,一旦时间槽结束,该站点就停止发送信息,轮带下一站点发送。网络结构简单,但效率低,需冗余设置,常用于总线形网络。3自由竞争式(以太网)

即网络中站点自由竞争发送信息。

一旦发现本站点与其他站点在同时发送信息即发生冲突,则发生冲突

的站点立即停止发送。等经过一段随机延时后再发送。这种网络常用于现场控制站内部模件之间的通讯。如N-90系统HIACS3000系统的底层通讯网络采用这种协议。该协议的优点是:软硬件都比较简单。.缺点是:各站点存取信息的机会是随机的,发信的机会具有统计概率的性质。所以每一个站点及通信的时间间隔设有确切的保证,其次是距离加长时,发送信息的效率明显下降。只能用于轻载的网络,多用于总线形网络。

3存储转发式(环形扩展式)

适用于存储转发式网络。一个站点发送的信息,必须履行完参加网络

通信的所有站点。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为:一个站点发送信息,到达相邻的站点,相邻的站点将发递来的信息存储起来,等到自己的信息发完,再转发该信息,如没发现错误,就在信息帧后面加上确认信息,然后再将信息帧送回环路中直到信息帧送到源站点,源站点信息帧,发现信息帧后有确认码,则将此信息冲掉,准备发送下一条信息。如果发现信息帧后是否定码,源站点启动重发逻辑,重新发送此信息。这种网络允许同时有多个站点在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无需指挥器。其突出的优点是:信息的延时少,带宽的利用率高,适用于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的串行网络中,用在一些特殊应用的网络中;缺点是:硬软件设计比较复杂(只能用于环形网络)在与其他厂家的产品联网使用时,接口设计比较复杂。

4.4协议的参考模型

1、国际表转化组织ISO开发了七层协议: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对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主要是规定通讯介质和通信通道。链路层:(1)规定何时向通讯网络存取信息,即规定通讯的时序(2)规定信息帧的格式。网络层:规定在多路径的情况下,传送信息时进行路径选择。它也规定多个子网情况下,信息的传送路径。传输层和对话层:规定数据传送的起始时间和数据传送的结束时间。

2、刷新数据库常用的方法是:(1)问询式:要求每个结点周期问询其他结点,问询的速率与变量的变化速率有关。在问询/响应的基础上交换信息,收到信息后提供确认信号,发送结点也能理解确认信号。(2)广播式:在结点中存贮有其他结点需要的信号,可以广播给其他结点,有的系统中接收器可以确认广播来的信息,在另一些系统中可以不确认。(3)例外报告式:每一个包含特殊信息的结点有信息的“预约表”,当过程变化的变化值超过预约表上规定的量,存贮的值将被刷新。一般情况下,接收器要确认这个刷新的值。其中问询刷新方法使用最多但是宽带利用率低。广播刷新无论是对发送器还是对接收器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外报告系统在DCS数据传输中是很有效的,使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3、高层协议主要考虑信息传输时的优先级别和信息类型,优先级别可分为如下级:(1)实现时间同步的信息(2)过程故障和安全许可证(3)过程变量(4)操作员对设定点和回路运行方式的改变指令(5)过程变量的发送(6)组态和调整指令(7)数据记录和长期存贮信息。按照这些级别,高层协议负责把这些信息分出类别,把最高层的优先级别协议传给底层协议。DCS中不分优先级别或采用极为简单的优先级别。询问式的协议由于延时较大,应采用优先级别,避免太长时间的延时。

4.5信息的安全性和差错控制

信号在导线中传输,经常受到导线中或邻近导线的电能的干扰。在传输线路中,常受到三种形式的干扰,即磁场干扰、静电干扰和相互间的串音干扰(噪音干扰),DCS系统中的通讯网络为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能通常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采用确认技术,接收器接收信息后,认为无误,则发回确认信号和加载校验段。2)由于外界噪声干扰,传送的信息会产生错误,目的节点最好能把错误检查出来,在信息帧中加入错误检查字段。3)目的节点收到信息后,通过信息的合理性检查后,进一步鉴别源节点发送的信息是否有误。4)目的节点发现源结点送来的信息有误时,要求源结点重发信息。上述四条保证信息安全性能的措施在各集散系统不同程度的被应用,有时为保证安全性能,会影响带宽的有效利用,如采用重发技术,会影响信息传输的效率,如果源结点每次发信息,不是一条信息,而是数据块,同时可以给多个结点接收,这样就提高了传输效率,但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在带宽和信息的安全性方面要折衷考虑。差错控制技术所谓差错控制过程:即检错和纠错过程。检测不到错误率是外部噪声环境、传输介质性能及错误检查方法有效性等因素的函数。为保证信息安全性,除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编码技术还在信息帧中设置错误检验字段,常用方法:水平/垂直奇偶检验、循环冗余码检验等。偶校验:;奇校验:校验位:,模二加法:0+0=0;0+1=1;1+0=1;1+1=0。1.水平奇偶校验是对每个传输字组中全部代码按各个位用二进制模二加法水平相加,把该值作为BBC(字组检验符)附加在字组的最后,目的结点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同样的计算。

第五章:人机接口和CRT操作站

DCS系统人机接口分为:(1)工程师站(EWS)接口:用于现场站中控制器的组态,组态完成后可切断和现场控制器的联系;(2)操作员站(OSI)接口:用于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操作和控制。

两种接口又可分为低级和高级接口:低级接口直接与现场控制器相连,高级接口通过各种现场控制站共享的通讯网络和现场控制器相连,高级接口是以CRT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

低级操作员接口:实现运行人员对系统的操作、监视、设定,从而达到管理生产过程的目的。如:进行设备的启/停控制,控制回路的M/A 切换,参数设定修改,还可与控制站连为一体,作为控制器的前面板。高级操作员接口:(1)集中式结构:多个操作员站(OSI)共享一个CPU、通讯配置器和相关外设资源。(2):固定配置式结构:各操作员站(OSI)均为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各自具有独立的通讯适配器及相关外设,地位均等的挂接在网络上,完成各自的功能。

第六章:分散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1计算机功能日益完备和运算速度、通讯速度越来越快,组成日趋复杂、元器件增加、装配密度日益增大,这将使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故障率增大;2使用环境有的较恶劣,如高温、高压、电磁干扰冲击、噪声等都使硬件设备、软件数据、信息的故障或错误率提高。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社会化大生产,计算机成本日益降低,而维护成本相对提高,所以只有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减少故障率才可以降低使用成本。4由于计算机系统广泛使用,计算机操作使用人数日益增多,这就要求系统必须能够防止或容忍认为的操作错误。5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越来越重要,如政府、军事、银行等,人吗将更加担心信息被破坏,被盗取甚至被恶用等事故发生。6随着大型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应用软件的研制,使得软件系统日趋庞大复杂,软件以及网络的安全性又成为焦点问题。

产品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一组特性而不是单一的数据。可靠性是质量的一部分,是个重要的指标,在许多情况下是质量的重要部分,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

规定功能是指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是产品保护性能指标的能力。产品的性能指标不涉及产品的使用时间,而可靠性与产品的使用时间紧密相连。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能力。

可靠性是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这里所说的可靠性主要指如何制造

出故障少且不易损坏的产品,一般指狭义可靠性。而广义可靠性还包括排除故障进行的维修性以及从综合方面衡量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有效性。

广义可靠性:排除故障进行的维修性、综合衡量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有效性。

维修性: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维修性表示维修的难易程度,不仅维修对象本身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人员素质、维修工具等。

有效性:可维修产品在某时刻具有和维持规定功能的能力,也称有用性。它综合反映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能所达到的水平,且与产品的运用和组织管理策略有关。

可靠性: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产品在设计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具有的内在可靠性;使用可靠性:产品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条件、使用条件、人为因素等影响下所具有的可靠性。

可靠性指标:可靠度R、失效率λ、平均寿命、维修度M(t)、平均修复时间MTTR、维修率μ(t)。

可靠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0≤R≤1

失效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丧失规定功能,即失效的概率,即R=1-λ

平均寿命:MTTF:不可维修产品失效前有效工作时间的数学期望,可用产品失效前总工作时间与产品总数之比来近似。t =1/N*∑ti。MTBT:可维修产品在相邻两次故障间有效工作时间的而数学期望,近似等于产品工作时间与此段时间的故障次数之比。t =t/Nf(t) 维修度M(t):在规定时间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完成规定功能状态的概率M(t)=p{T≤t} T:完成维修的时间t:规定完成维修的时间。

平均修复时间MTTR:产品“修复时间的平均值”,修复时间是以发现失效到产品恢复规定功能的时间,即失效诊断、修理准备、及修理实施时间之和。即=总维修时间/维修次数

维修率μ(t):修理时间达到某一时刻但尚未修复的产品,在该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完成修复的概率,即平均修复时间MTTR的倒数。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而技术措施:1加强硬件质量管理,提高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1)建立严格的可靠性标准,优选元器件;(2)优选元器件要进行严格的预处理;(3)提高模件制造工艺,强化检验措施。2缩短硬件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分散控制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措施:(1)诊断技术(自诊断软件和专用诊断器等)(2)设置适当的冗余设备。

诊断技术:指故障诊断技术,包括(1)硬件诊断(存储器、电源、人-机接口、CRT等);(2)软件诊断(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标准模块库、用户软件等);(3)专用诊断器的使用(如诊断电源系统、磁盘(软/硬)系统等)。

诊断包括在线和离线两种。诊断的分级:1设备级:主要发现故障所在设备,并提供故障类型及编码。2 模件级:主要发现故障在具体设备的哪个模件上,以便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冗余措施设备:系统级冗余配置:主机、存储器、磁盘系统、通讯网络;模件级配置:CPU、电源、I/O接口、通讯适配器、存储器。

采用合理的系统结构形式:1分散操作;2多级操作;3结构上按对象本身特性实现地接分级控制。

分散控制系统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递级分散控制,系统结构是根据对象的事迹结构特性及要求进行分级和分散的,系统的主要控制任务是由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基本控制器来完成,每台控制器控制少量的回路,即使某个控制器出现故障,也不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产生全局性影响,只会对局部产生影响。

第九章:现场总线技术

1.自动化技术经历了两次飞跃,1)20世纪50-60年代以传统的电气传动控制发展以模拟信号为主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仪表监控系统。2)20世纪70-80年代,分布式控制DCS系统的出现。

2.选用何种网络形式:完全型还是简化型网络结构,是逐步形成现场总线概念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Fieldbus选用了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

3.现场总线在智能现场设备、自动化系统之间提供了一个全数字化的、双向的、多节点的通信链接。

4.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和现场总线基金(FF)的定义:现场总线式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

5.Fieldbus技术6个特点:1)数字信号完全取代4-20mA模拟信号;实现现场管理和控制的统一;2)使基本过程控制、报警和计算功能等完全分布在现场完成;3)使设备增加非控制信息、组态信息以及补偿信息等;4)一般只负责发送报文或接收较小的数据报文,并且以这种数据报文作为较高一级的控制,系统实现设备数据往返传送的有效手段;5)Fieldbus是一种开放或实时系统只具有简化的网络结构,而与OSI不完全保持一致,真正实现系统开放性、互操作性;6)网络结构简单、执行协议直观,价格低廉,与上层网络连接费用低。

6.FCS与传统DCS相比优越性:1)系统结构大大简化,成本显著降低;2)现场设备自治性加强,系统性能全面提高;3)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精度;4)真正实现完全分散、全数字化的控制网络;5)用户始终拥有系统集成权。

7.目前主流的FCS:CAN、LONWorks、PROFIBUS、HART、FF。8.CAN:控制局域网络,Control Area Network,德国Bosch公司。特点:1)通讯速率为5kbps/10km,1Mbps/40m,节点数110个,传输介质为双绞线光纤等;2)采用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等方式发送接收数据;3)可实现全分布式多机系统,且无主从机之分,每个节点均主动发送报文,可方便构成多机备份系统;4)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优先级仲裁技术,当两个节点同时向网络发送信息时,优先级低的节点主动停止发送数据;按节点类型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字节数为8个。传输时间短,受干扰率低,具有较好的检错效果;5)采用CRC校验及其他检错措施,保证了极低的信息出错率;6)节点具有自动关闭功能,当节点错误严重的情况下,自动切断与总线的联系,这样不影响总线的正常工作;7)CAN单片机;8)CAN控制器;9)CAN I/O器件。

9.LONWorks:局部操作网络,美国Echelon公司,主要特点:1)通讯速率为78kbps/2700m,1.25Mbps/130m,节点数32000,传输介质为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源线,电力线及无线传输;2)采用LONTalk 通讯协议,该协议遵循OSI全部七层模型;3)LONWorks的核心是NEURON (神经元)芯片;4)NEURON芯片的编程语言为NEURONC,它是从ANSIC 派生出来的;5)LONTalk协议提供了5种基本的类型的报文服务:确认、非确认、请求/响应、重复、非确认重复;6)LONTalk协议介质的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对CSMA做了==作了改进,采用了一种新的PredictiveP-PersistentCSMA,根据现场总线负载随随即调整时间槽,从而在负载较轻时使介质访问延迟最小化,而在负载载重时使冲突的可能最小化。

10.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德国标准。分类:1)PROFIBUS-PA (Process Automation)用于过程自动化,通过现场总线供电,提供本质安全型,可用于危险防爆区域;2)PROFIBUS-FMS(Fieldbus message specification)用于一般的自动化;3)PROFIBUS-DP用于加工自动化,适用于分散的外围设备。

11.HART: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通信协议,美国Rosemount公司。HART参考ISO/OSI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主要特点:1)物理层。采用Bell202通信标准的变频技术FM,即在4-20mA信号商叠加FSK数字信号,逻辑1为1200Hz,逻辑0为2200Hz,波特率为1200bps,调制信号为正负0.5mA或0.25V,250欧姆负载。用屏蔽双绞线单台设备距离3000吗,多台设备互连距离1500m;2)数据链路层。数据帧长度不固定,最长25个字节。可寻址地址为0-15,当地址为0时,处于4-20mA与数字通信兼容状态;当地址为1-15时,则处于完全数字状态。通信模式为问答式或广播式;3)应用层。规定了三类命令,第一类是通用命令,适用于遵守HART协议的所有产品;第二类是普通命令,适用于遵守HART协议的大部分产品;第三类是特殊命令,适用于遵守HART协议的特殊产品。

12.FF:现场基金会总线。FF是国际公认唯一不附属与某企业的公正非商业化的国际标准组织,其主旨是制定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特点:1)物理层。定义了传输数据结构,信号波形幅度,以及传输介质速率功耗和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可采用有线电缆、光纤和无线通信;传输速率为31.25kbps/1900m,1Mbps750m,2.5Mbps/500m,FF支持总线型,树型和点-点拓扑结构,编码方式为半双工方式;2)数据链路层。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层功能是对传输介质传送的信号进行发送、接收和控制;上层系统是对数据链路进行控制;3)应用层。由访问子层FAS和报文规范FMS组成。FAS提供三类服务:发布/索取‘客户机/服务器和报文分发。FMS规定了访问应用进程AP和报文格式及服务;4)用户层。规定了标准的功能提供用户组态使用。利用功能块数据结构执行数据采集、处理、控制和输出。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

13.Fieldbus的应用。1)Fieldbus与DCS系统I/O总线的集成,该方案主要可用于DCS系统已安装并稳定运行,而Fieldbus首次引入系统的、规模较小的应用场合。也可用于PLC系统。2)现场总线与DCS系统网络的集成。该方案中,Fieldbus控制执行信息、测量以及现场仪表的控制方案均可在DCS操作站上进行浏览并修改。其优点是原来必须由DCS主计算机完成的一些控制和计算功能,现在可下放到现场数字仪表实现,并可在DCS操作员站上得到相关的参数或数据信息;另一优点是不需对DCS控制站进行改动,对原系统影响小。3)Fieldbus 通过网关与DCS系统并行集成。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丰富了网络的信息内容,便于发挥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综合优势;另外,Fieldbus与通过网关集成在一起的DCS系统是相互独立的。

怎样讲好绪论

怎样讲好绪论? 今天是星期一,我校正式开学第一周,上《机床数控技术》的老师,都要开始讲第一个讲-讲绪论。提醒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讲好绪论,为讲好这门课开一个好头。绪论要讲这门课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等,特别是绪论是老师与同学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同学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和评价即同学对老师的心理定位:好、一般、差等印象直接影响这门课的讲课效果。因此大家一定注意讲好绪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讲好绪论除了一般讲好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外,我有几点体会:一是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既不吹嘘自己,但也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有水平的感觉;三是适当的加一些幽默的要素进去,幽默能使人发笑,给人带来快乐,令人印象深刻;四要讲这门课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 一是怎样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 我的开场白: 高兴:非常高兴为大家上《机床数控技术》。 可能:我很可能还要给大家上《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这么多老师,给大家上两门课的不多。还要为部分同学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希望:课上是老师,课下也是老师,毕业后还是老师! 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 我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姓名:张吉堂 年龄:你们父辈的年龄 业缘:同行、同门 经历:一书生 特长:机电一体化、超声检测 荣誉: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共享课负责人 当然讲的时候加了许多细节和相关资料。 三、怎么幽默举要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给人快乐,也能引入深思。老师上课不能老是一本正经,要有意思的插入一些幽默话语,故事等内容。在绪论这一节更要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我讲姓甚名谁是这样讲的: 我叫张吉堂(一本正经的讲); 我的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意思,不对是没有什么含义(一本正经的讲,重音放在“没有什么意思”上); 因为中国人是有家谱的,我们这一辈是“堂”字辈,我与别的兄弟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才有含义,我这“吉”是“吉星高照”的“吉”,也就是有吉堂、星堂、高堂、照堂(解... 四、怎样科研举例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这门课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除了讲在实际中的应用外,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例如我讲的时候就用举例自己在科研中使用“PMAC”的例子,因为自己这种控制卡,开发过设备,因此讲起来头头是道,特别是讲开发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学生很爱听,最后把例子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说明学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107013841 2. 课程中文名称:英美概况 3. 课程英文名称: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an Introduction 4. 课程总学时数:32 5. 课程学分数:2 6. 授课对象: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以英语为媒介,比较系统地向学生阐述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它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专业其它语言基础课和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英语文学和翻译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语言运用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改善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掌握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修修养,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英美两个典型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掌握有关英美两国的社会基本构成、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发展等基本知识外,同时也提高自身对英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优

第0章 绪论 习题与答案

第0章习题 一、复习题 1、简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领域。 数值和符号计算、算法和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方法学和工程、数据库和信息检索、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P2-3) 2、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算盘时代、机械时代和机电时代这些原始阶段。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等,发展速度越来越快。(P7-13) 3、试分析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产生了依赖,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了许多有关于伦理和犯罪的问题。(P13-P16) 4、试列出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及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 与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覆盖。(P2) 5、尝试到网络上搜索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典型问题的资料。 提示本书P4-P7页列出了一些经典问题,大家可以查找相关的情况 6、简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学计算,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步扩展到数据库、实时处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领域。即用于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可用于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P8-13) 计算机将向更高性能、更加易用、联网更广泛和更专业的应用发展。随着硬件技术和算法设计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有能力处理更加复杂和规模更大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如学习和推理的能力。(P13) 7、谈谈你对电子计算机的印象。 提示:可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社会影响等方面考虑 8、试述计算机模型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区别。 图灵设想所有的计算都可能在一种特殊的机器上执行,通用图灵机是对现代计算机的首次描述,该机器只要提供了合适的程序就能做任何运算。而计算机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P3-4) 9、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操作系统。 提示:可从互联网上了解,或向周围的人们打听。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6)培养学学生具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具体包括: 掌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建筑、园林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讲解旅游文化相关知识; 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 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使学生掌握旅游工作中的文化知识与讲解技能,本课程以类型为载体,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四大情境,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表10-1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延续文化血脉”课程简介

《延续文化血脉》课程简介 百色市田林县初级中学李泽民 课程名称:延续文化血脉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标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对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教材版本: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九年级第五课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文化。 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作用。懂得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认识-感悟-探究,引领教学法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 (二)、中华文化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四)、中华文化的作用: 1.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民族的精神标识,为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五)、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 1.对文化自身的充分肯定,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文化的自信和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六)、增强文化自信的做法: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3.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ProE常用零件和标准件库的创建和定制

ProE常用零件和标准件库的创建和定制 ————————————————— ——————— [概述]本教程将详细讲解如何在ProE特别是WildFire版本中如何创建自己的常用零件库和标准件库。使用零件库我们可以减少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且可以减少人为的失误所带来的各种不可预料的设计缺陷。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重复用到某一些零件或特征结构的,在每一次的使用都需要重新创建或者在硬盘上翻箱倒柜的搜索显然是一件浪费时间的做法,同时这样的做法也给用错零件或尺寸出错带来更大的风险。利用Pro/E的零件库功能其实可以进行有效的常用零件的管理,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非常方便的找到并载入不同的产品装配中去。 在这里我们先假定我们的所有的常用零件已经做好了。我们现在的目的是如何让ProE识别和找到我们的常用零件。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进行零件库的创建和定制 1. 定制mnu文件 假设我们的part文件都放好了,按不同的零件放在了不同的子目中,比如battery,pulley 等等,并且这些子目录都是在同一个目录下,比如这里我们是objlib这个目录。那么对于每一个目录,我们首先都需要创建一个同目录名的.menu文件。比如对于目录objlib,我们便需要在objlib目录下创建一个objlib.mnu文件。这个文件的作用就是用于在以后告诉ProE我这个目录里放了些啥。而对于objlib这个目录来说,他下面有一些不同类型零件的子目录,所以objlib.mnu这个文件的写法如下:(红色和蓝色部分为说明,不在objlib.mnu文件中) Quote: IceFai的常用零件库零件库的名称或标题 # 零件库名称的分隔符 # 子项分隔符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称为计算的()。 A.效率 B. 复杂性 C. 现实性 D. 难度 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 A.问题的规模 B. 待处理数据的初态 C. A和B 3.计算机算法指的是(1),它必须具备(2)这三个特性。 (1) A.计算方法 B. 排序方法 C. 解决问题的步骤序列 D. 调度方法 (2) A.可行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 B. 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 C. 确定性、有穷性、稳定性 D. 易读性、稳定性、安全性 4.一个算法应该是()。 A.程序 B.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 C.要满足五个基本特性 D.A和C. 5. 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是() A.算法最终必须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B.为解决某问题的算法同为该问题编写的程序含义是相同的 C. 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 D. 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 6.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1)算法原地工作的含义是指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空间 (2)在相同的规模n下,复杂度O(n)的算法在时间上总是优于复杂度O(2n)的算法 (3)所谓时间复杂度是指最坏情况下,估算算法执行时间的一个上界 (4)同一个算法,实现语言的级别越高,执行效率就越低 A.(1) B.(1),(2) C.(1),(4) D.(3) 7.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 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 8.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 A.循环队列 B. 链表 C. 哈希表 D. 栈 9.以下数据结构中,哪一个是线性结构()? A.广义表 B. 二叉树 C. 稀疏矩阵 D. 串 10.以下属于逻辑结构的是()。 A.顺序表 B. 哈希表 C.有序表 D. 单链表 11.在下面的程序段中,对x的赋值语句的时间复杂度为() for(i=1;i<=n;i++) for(j=1;j<=n;j++) x=x+1; n) A. O(2n) B.O(n) C.O(n2) D.O(log 2 12.程序段 for(i=n-1;i>=1 ;i--) for(j=1;j<=i;j++) if (a[j]>a[j+1]) A[j]与A[j+1]对换; 其中 n为正整数,则最后一行的语句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是() A. O(n) B. O(nlogn) C. O(n3) D. O(n2) 13.连续存储设计时,存储单元的地址()。

UG标准件库的使用方法

1.将stdlib整个文件夹COPY到X:\Program Files\EDS\Unigraphics NX 2.0目录下(X为UG的安装盘符); 2.用记事本打开X:\Program Files\EDS\Unigraphics NX 2.0\UGII\menus目录下的custom_dirs.dat文件,在最后增加一行输入stdlib 文件夹的绝对路径(X:\Program Files\EDS\Unigraphics NX 2.0\stdlib),保存; 3.重新启动UG. 4.进入UG之后,在自定义里把标准件工具条拿出来就可以用了。 一、基于UG的标准件库的建立原则 1.每个标准件都应有一个中心基准(如基准点或基准轴或基准面,主要使用三面基准),建立标准件时,坐标系(相对坐标和绝对坐标)应在该标准件的对称中心位置。 2.应尽量减少特征数,特征间尺寸用关系表达式表示。将特征数分为主参数和次要参数,用主参数去控制和约束次要参数。 3.每个标准件应在菜单“装配(Assemblies)”中设置“参考集(Reference Rets)”,调出时仅显示特征实体(Solid)。 4.对于一个由几个标准零件装配在一起而组成的标准部件,要注意建立标准部件内各个标准零件之间的参数值传递,即建立各个标准零件之间的尺寸链接关系,并用一个主要的标准零件去控制和约束其它的次要标准零件。 二、标准件的创建方法 1.电子表格(SpreadSheet)法 (1)File→New,输入一个标准件Part文件名。 (2)Application→Modeling,选取适当参数和方法步骤建立标准件中的一个具体零件(Template Part),由于建立Template Part 的方法和步骤将直接决定参数的选取,故应从整体考虑。 (3)Toolbox→Expression,对参数表达式进行Rename和Edit。 (4)Toolbox→Part Families,在Available Columns栏内选定参数,点击Add Column放在Chose Column栏内,待选定所有参数后,点击Create进入Spreadsheet(电子表格)内。 (5)填写并编辑Spreadsheet。在Spreadsheet内要输入零件号(Part_Name)和相关参数值。填写完毕后,可选Part Family的Verify Part来生成某零件,以明确参数选定否正确。待上述工作准确无误后,可选Part Family的Save Family来存贮该电子表格。(6)标准件的调用。Assemblies→Edit structure,点击Add;在Part Name内指定所选标准件;在Point Subfunction内指定欲加入零件的位置[如(0,0,0)],样标准零件即在指定点处生成。 优点:提供了一个用UG 3D实体格式定义的标准件库系统,创建直观、容易,并能通过直观的图形界面调入装配体;可使标准件具有子装配功能,并可以封装到IMAN和UG/Manager中,是建立UG标准件库系统的通用方法。缺点:调用时须改名存入,如果不改名只能存入当前目录且不能修改,当型号选好后又需要换型号时则必须重新装配。 2.关系表达式(Expression)法 (1)File→New,输入一个标准件Part文件名。 (2)Application→Modeling,选取适当参数和方法步骤建立标准件中的一个具体零件(Template Part)。 (3)To olbox→Expression,对参数表达式进行用户化命名(Rename)和编辑(Edit)。 表达式的编辑方法:1)在“编辑多个表达式”对话框中,点击“输出”,在目录下给定一个文件名(如e.exp)并退出UG。2)对表达式文件e.exp进行编辑并存储。3)返回UG,打开该Part文件,进入“编辑多个表达式”对话框,点击“输入”,输入将该表达式文件。(4)File→Save,存储该零件(.prt)。 (5)零件调用。Assemblies→Edit structure,点击Add;在Part Name内指定所选标准件;在Point Subfunction内指定欲加零件的位置[如(0,0,0)],这样标准零件即在指定点处生成。然后,将该零件以另一名称存储,转成装配模型中的一个具体零件。最后,将该零件转成工作零件并修改其参数,使之符合设计要求。 优点:创建容易,修改比较方便。缺点:装配调入的只是一个模板,完成装配后需修改其变量;需查标准件手册来修改变量值。3.用户自定义特征(.udf)法 (1)File→New输入一个标准件Part文件名,Application→Modeling生成一个Part文件。 (2)Toolbox→Expression对参数表达式进行用户化命名(Rename)和编辑(Edit)。 (3)File→Export,生成、定义、存储一个udf文件。

CAMST PARTcommunity-标准件库-3D零部件库

CAMST PARTcommunity(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4406657.html,)是机械科学总院与德国CADENAS公司面向CAD及其周边系统使用者开发的3D零部件/标准件数据资源下载网络平台。 CAMST PARTcommunity可为CAD终端使用者提供超过200家的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数据的下载服务。该平台为技术人员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内容涉及自动化、气动、液压、电气、汽车工程、机床附件、工艺工装、柔性设备、医疗器械、建筑工程、标准件、操作件、型材、减速机、电动机、联轴器、铰链、轴承、齿轮、带传动等多个类别,数十万种零部件模型。 零部件供应商包含ABB、FESTO费斯托、AMF、施奈德、SMC、CAMOZZI康茂胜、WAGO 万可、Weidmueller魏德米勒、AFAG、AHP、NSK、SKF、FAG、Balluf、Bosch博世、CKD、Dirak、Fibro、Ganter、Misumi、NKK、IAI、IKO、Parker、SFC上海标准件、THK、WD-Bearings无锡万泰、YAMAHA雅马哈、Wuerth伍尔特等300多家厂家的数据。

平台提供三种下载方式。1.发送到邮箱、2.下载到本地、3.直接与CAD系统集成。 平台提供超过多种二维CAD、三维CAD及多媒体格式,且全部下载均为免费服务,主流技术接口包括:AutoCAD、Inventor、Pro/Engineer(Pro/E)、SolidWorks、SolidEdge、CATIA、Onespace、UG NX等,媒体格式支持JPG、BMP、PDF等,中间交换格式包含STEP、IGES、STL、SAT等。 网站全部数据均由德国CADENAS公司与产品所有者,即标准化组织或产品供应商联合制作完成,产品数据质量和更新能够得到保证,这是CAMST PARTcommunity区别于一般工业CAD机械分享论坛的最大优势。

中国茶文化课程简介

中国茶文化课程简介 茶道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中国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为国饮,勿庸置疑;国饮时代,已然来临。优雅生活,从茶道 修习开始。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的课程逐渐进入了一些 大学的课堂。而茶文化精神指导下的茶艺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生活 与精神享受的艺术,越来越多地为青年朋友们所喜爱和追求。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用茶和茶饮方式的源流,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学基础知识,在对茶、茶文化、茶道茶艺进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茶道艺术实践教学,包括茶叶的冲泡、品饮、鉴别等,同时,尝试茶艺表演展示与 实作。课程内容中茶道艺术欣赏和创作,加之茶文化理论学习,有 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精萃——茶道艺术的审美情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及传播,掌握茶树栽培、茶叶加工与分类等茶学基础知识,学会茶叶冲泡等茶艺基本技能,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并懂得一些关 于普洱茶的识别、保管、品评知识,让学生走近身世复杂的茶之生命,受其文化薰陶,提升大学生艺术品味的层次,引导其追求高层 次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 课程参考书目: 1、《中国茶文化》,徐晓村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2005年3月版。 2、《中国茶艺集锦》,林治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中国茶道》,林治著,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9年9月版。

4、《茶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茶艺与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7、《茶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2月版。 8、《中国茶艺》(配碟片),赵立英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版。 9、《普洱茶品鉴》,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0、《云南普洱茶》,周红杰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版。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绪论 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 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本公司将开展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本系列课程分为三类: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古科技;彩绘。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亲自动手制作的无限乐趣。 课程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包含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以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带领学生了解此节日、相关民俗文化的由来、特点等。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该节日的 代表作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古科技系列 中国古代科技传承至今,古科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世纪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古代科技始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将带领学生制作扬谷机、投石机等古代机械装置, 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学习所用的物理知识。融 入现代科技,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 未来星空俱乐部

课程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 第一课 传统灯笼(新年) 第二课 五彩花灯(元宵) 第三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一) 第四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二) 第五课 龙舟大赛(端午)(一) 第六课 龙舟大赛(端午)(二) 第七课 灯船(中秋) 第八课 精美的古代头饰 第九课 毛笔制作 第十课 扎染 第十一课 国粹———脸谱 第十二课 扇子文化 第十三课 古代乐器 第十四课 油纸伞 第十五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一) 第十六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二) 古科技系列 第一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一) 第二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二) 第三课 冷兵器———投石机 第四课 地动仪 第五课 风车扬谷机 第六课 手推平板车 第七课 电动水车 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手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互助意识。 第八课 手摇纺线车 第九课 舂米机 第十课 桥梁大师 第十一课 杆秤 第十二课 计时器 第十三课 造纸术 第十四课 印刷术 第十五课 马车 第十六课 篆刻技术 课程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相关知 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星空俱乐部

基于UG的标准零件库管理系统

第27卷 第1期2006年3月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 I A N RA I L WAY I N STI T UTE Vol.27 No.1  Mar.2006   文章编号:100021670(2006)01200852033研究简报3 基于UG的标准零件库管理系统 界面开发的关键技术 李占涛1,孔宪庶1,董丕明1,詹俊峰2,岳高峰2 (1.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100088)3 关键词:I S O13584;P L I B;标准零件库;界面;动态链接库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5 文献标识码:A 在课题《UG环境下基于I S O13584中P L I B标准的标准零件库的研究及建立》的开发过程中,作者编写了符合I S O13584中P L I B标准的机械类国家标准件的EXPRESS几何图形程序,通过转换器,可以将这些几何图形程序自动地转换为GR I P绘图程序.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客户端标准零件库.为了便于UG用户利用该零件库的数据,必须对UG进行二次开发,生成用户界面,以便选取零件、选择或输入参数,得到标准零件的三维几何模型.然而,目前UG的二次开发工具不支持MFC,开发的界面单调,功能有限,使用不便.尝试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调用MFC,编写了UG下的用户界面,并取得了成功. 本文对基于UG的标准零件库系统界面开发的开发工具与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1 课题中涉及到的UG二次开发工具 UG/OPEN是一系列UG开发工具的总称,是UG软件为第三方开发人员提供的最主要的开发工具,主要由UG/OPE N AP I、UG/OPE N GR I P、UG/OPE N MenuScri p t和U G/O PEN U IStyle r四个部分组成[1]. (1)UG/OPE N AP I UG/OPEN AP I又称U serFuncti on,是Unigraphics与外部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实质上是一个函数集合,包括近2000个UG操作的函数,几乎所有能在UG界面上的操作都可以通过UG/OPE N AP I函数实现.可以实现:三维模型的生成、访问和修改;生成工程图;创建运行在UG下的交互式程序界面;以及装配操作. 本课题中采用UG/OPEN AP I作为UG与界面程序之间的接口,采用内部程序模式. (2)UG/OPE N GR I P UG/OPEN GR I P(Graphics I nteractive Pr ogra mm ing)也是UG重要的二次开发工具,与UG/OPEN AP I 相比,GR I P的功能要简单一些.尽管如此,这种语言与UG系统集成,仍能实现UG下的绝大多数的操作.GR I P语言的语法特点,与F ORT RAN语言类似,对本课题而言,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根据I S O13584标准,零件的几何特征采用中性语言EXPRESS描述,以F ORT RAN语言联编.因此我们在后置开发器中,选用GR I P作为目标语言.GR I P源程序可以在W indows的记事本中进行,记为.grs,或者在GR I P高级开发环境(GRAD Gri p Advanced Devel opment Envir on ment)中编写,然后在GRAD中编译和连接后生 3收稿日期:2005201220 作者简介:李占涛(1972-),男,硕士在读1

绪论(课程概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授课 时间 教学时数 2 章节名 称 第1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 学 目的 及要求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史 教 学 重点 及难点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 兴奋性的概念及特点,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兴奋性、阈值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方 法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 1.生理学概念和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生理学与护理职业的关系 4.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5.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6.总结练习 7min 20min 10min 5min 35min 10min

教 学 内 容 批 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 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 ):研究生物机体功能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 例如呼吸、消化、循环和肌肉活动等。就是要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这些生命活动产生的机制、产生条件、发生过程以及影响规律等,从而认识和掌握各种生命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延长寿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发展简史 ※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威廉·哈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血液流通的途径 巴普洛夫——反射 蔡翘 张锡钧 林可胜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急性实验和慢性试验 在体实验和离题试验 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教材,让学生 对整本书有 个总体认识 从解剖学到 到生理学过 度,讲述生理学是关于生 命活动规律 的科学 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实 验动物和试验方法,让学 生知道试验 对生理学学习的意义 Viral Physiology Bacterial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ogy Animal Physiology Human Physiology … … Physiology

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 fish 发表于2005-10-12 11:22:00 课程文化不以学校中的任何群体为载体,而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课程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指教材文化,宽泛的课程文化所指的课程包括学生在学校情景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 课程文化两方面的涵义:课程体现的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后者课程是一种文化型式。 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型式,主要表现在:课程是从人类文化总体中摘取出来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文化集萃”,而课程特别是教材在呈现知识的方式上和组织方式上,有别于其他文化材料。 课程是文化主流的体现者。一般地说,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的,是以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它将社会主流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及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就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西德了这些文化。课程成为主流文化的代言人主要借助于:教材出版内部决策过程、外部市场的发行过程、教材编写与审查以及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来得以实现。 课程文化的批判与重构 对“主流中心课程”的批判,如民族偏见、性别偏见、材料偏见方面。并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偏见的想法。 隐性课程:课程中的隐性文化。显型文化是该文化的局内人可以向局外人描述的那些文化要素,对这些文化要素的认识,可以从观察中得来,文化的外显模式一般都有明确的外壳型式,并以文字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作为其载体;文化的内因模式则较为概括,它只表现为一种意向性力量或趋向性力量,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把它表示出来。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别是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在课程领域中的反映。二者的区分西方学者做了一些研究。二者的界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认为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抓药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认为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除此之外,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意蕴及发挥作用的机制上来看,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上来区分,更能体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对立。基于此,进行如下界定: 隐性课程是史学情境中以简介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二是这部分课程是被无意识地隐藏起来的,没有人去有意地隐查功能它。从这两个维度,教师和学生构成几种不同的关系:学生学得了隐性课程包含的经验,但是师生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课程的存在;教师没有意识到这部分课程,而学生认识到了;教师虽然没有认识到隐性课程,但是无意之间将它反映出来了,学生也无意地学得了隐含于其中的经验;教师有意识地隐藏了这部分课程,但他自己没有认识到其存在,而学生却察觉到了。等等。

零件库管理规范

零件库管理规范 1

零件库管理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目的 保证零件质量、搞好合理储备、降低产品成本,加速流动资金周转,规范保管人员工作,为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军品部中央零件库总库及各生产单位在制品(半成品)库的库房管理。 2、职责 (1)、公司军品部负责中央零件总库管理、总库保管对入总库零件负责收发及保管。 (2)、各生产单位按公司作业计划完工的零组件,由生产单位填写入库单,一式四份(自存二份、中央零件总库、军品部计调各一份)、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提交零件总库,保管员按另组件保管说明书进行保管和发放。 (3)、中央零件总库保管员对各生产单位提交入库零组件进行查实(检斤),对批次管理的零件,除检查零件数量和表面质量外,还要检查零件质量合格证的批次、数量、检验印章。 (4)、保管员填写入库单要准确、清楚,零件实物要和经各级检验盖章的合格证三者相符。零组件在所需工位器具和保护措施齐备后方可入库,并在入库单上签字(盖章)。对入库的标准件还要在包装纸(袋)上注明其制造日期。

(5)、保管员在办理接入库手续时,要做到凭证不全不收,手续不齐不收,批次数量不符不收,质量不合格不收。 (6)、同样的零件,可存放在同一架子或抽屉内,但批次要严格分清,不准混批。所保管的帐页结存栏的数量要分清批次,做到帐目卡片和库有零件实物相符合。 (7)、零件摆放整洁、科学、合理、便于清点,对有镀层零件,还要按零件保管说明书规定保存。 (8)、因为设计资料更改,零件库保管员应该按照质量部门发出的库存零件出库通知单要求,认真清理出库,对返修品、退库零件均要重新履行入库手续。 (9)、库房要严格按月份产品作业计划配套,零件保管员按”配套卡片”向装配线发放零组件,对不具备配套的产品,不发放零组件,特殊情况需要带缺件配套时,要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所发放的零组件,要有特殊记录,所缺件要有专门人员所要,超过期限,保管员负责收回已发放的零组件并单独存放。对于期间内造成零件质量损失的,通知单位负责人向质量、技术部门反映、解决。 (9.1)、保管员对入库零件的发放,要执行先入库先发放的规定。 (9.2)、当出现带缺件配套产品情况,相关保管员应随时同负责该缺件催要的调度人员或单位负责人保持信息传递,加快配套进度。 (10)、对公司外单位求援的零组件,必须由主管计划员同意并签发”发货通知单”,保管员以此付货。 (11)、公司内有关单位做试验,质量分析需领用零件时,除有其单位负责人批准的试验卡片外,还应填写”零组件领用单”,由主管计划员签字同意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模板】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概述

二、课程地位 1.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我院各专业(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突出其影响力,不断强化该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处理过程;熟练运用Windows 操作系统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3.课程分类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 ●掌握微机的配置及基本操作,文件及目录的组织管理,多媒体计算机的简单使 用与维护 ●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管理、配置 ●能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具有表、图、文多元素的电子文档 ●能使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输入、编辑、管理、分析和图表化数据 ●能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表、图、文、声及多修饰、多动态元素演示文稿 ●能使用IE浏览器通过因特网获取必要信息 ●会使用Internet的常用服务(FTP、电子邮件、BBS等) ●会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页和发布、管理网站 (2)理论知识目标--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和分类,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 常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