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流通速度的政策效应及其提升途径

货币流通速度的政策效应及其提升途径

货币流通速度的政策效应及其提升途径

摘要: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需求的估计出现偏差,不能达到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甚至造成负面效果。因此,提升、维持适度的货币流通速度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抵消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效果提升途径

一、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与货币政策效果

1998年以来,我国实际的从而预测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核心通货膨胀率,并且由于谨慎性与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持有机会成本因名义利率水平下调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加速下降。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的差距指标是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率的事后度量,鉴于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性质,使事后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事前的货币流通速度预测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按交易方程式供给货币的规则不仅已经导致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而且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反过来又抵消了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使得货币供给只能以更大的比率增长才能带来原来等量的产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上,我国中央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变化留出了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出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的部分。反之,如果将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常量看待,那么在测算货币需要量和以此为基准制定货币供给计划时,执行者就不可能考虑到它的影响。而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的变化就会使得央行规划供应的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不符。在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原订的货币供给规划偏小。相反,在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原订的货币供给规划则会有一部分是多余的。前者会导致银根偏紧,使国民经济本来可以达到的速度因缺少货币而不能达到,后者则会造成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同样,在作长短期经济预测时也会有类似的间题发生。在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可能要数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3,这时,联邦储备委员会本来应该追加货币供给,以抵消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金融和经济的影响。但联邦储备委员会忽视了这一变化的重要性,而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在产出减少的情况下,将货币供给量也减少了1/3,结果是加剧了货币饥荒,加深了金融经济危机的程度。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是,长期忽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虽然理论研究已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实际工作中仍末给以应有的重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