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单项选择2卷)学生版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单项选择2卷)学生版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单项选择2卷)学生版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单项选择2卷)学生版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单项选择2卷)图1为“三幅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⑤

2.关于图中①~⑤各地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②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比①地大

B.④地日出总比⑤地早

C.③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④地相同

D.⑤地在②地的西北方向

3.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条圆弧,此圆弧的半径是

A.500kmB.800kmC.1000kmD.1300km

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4.此图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5.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A.O>P>Q B.Q>O>P C.O>Q>P D.P>Q>O

6.关于O、P、Q三地气温差异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O地附近因高大山脉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所以气温高

B.Q地受高纬寒冷气流及东格林兰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

C.Q地受来自大西洋盛行风及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D.P地位于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温低

读右图,回答。

7.若图中的球是个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读某地等高线图(比例尺1︰20000),回答:

8.如果在图中AB处修建水坝,坝长(图上0.7厘米)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分别大约是

A.70m 50m

B.140m100m

C.140m 150m

D.700m150m

9.如果要在图中区域建一个火情监测点,最好选择

A.戊点

B.已点

C.庚点

D.辛点

10.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库区

B.甲乙丙丁的海拔在100米以上,150米以下

C.在庚点可以观察到乙点

D.工程建设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等地质灾害

11.读局部地区经纬网示意图(图幅相同),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50°47°32°35°

A.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 B.甲图所示地域范围和乙图一样大

C.甲地和乙地都在西半球 D.甲地在东半球、乙地在南半球

图为以北京(40°N,116°E)为中心,3000千米、6000千米为半径的图,图中ab为部分的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地球半径取6370千米。

12.图中d点可能的地点是( )

A.伦敦(52°N,0°)

B.莫斯科(56°N,38°E)

C.东京(36°N,140°E)

D.乌鲁木齐(44°N,88°E)

13.此时此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北京周边农村的田里麦浪滚滚

B.我国华南地区雨季开始

C.a、b两点的地方时为6时

D.a点的位置是64°W,86°N

读“局部经纬网示意图”,完成5—6题。

14.b点在a点的方向为( )

A.东南 B.东北C.西北 D.西南

15.下列对于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太平洋,流经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

B.b点位于印度洋,且自转线速度最大

C.a、b两地均位于海洋上,且均位于少雨带

D.a、b两地均位于陆地上,且b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16.飞机上的旅客在该日经历的昼长是() A.16时45分B.13小时C.16小时D.19小时

17.若甲乙、乙丁、丙甲之间的球面距相等且为L,则飞机从甲机场起飞,先后依次向正东,

正南,正西,正北方向飞行相等的距离L,则飞机到达的机场应是() A.甲点以东B.甲点以南C.甲点以西D.甲点以北读我国两个区域图,回答。

18.图中甲、乙两地相距约

A.444千米B.1200千米

C.2500千米D.5500千米

19.迎远方归来轮船的人们,总是先看到归来轮船的桅杆,然后才看到轮船本身,原因是

( )

A.地球的海洋太大,陆地太小B.陆地表面是平面

C.海洋表面是平的D.海洋表面是球面

下图为地表甲、乙、丙、丁四点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

20.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在乙的东北

B.乙在丙的西南

C.丙在丁的东南

D.丁在甲的西北

21.甲、乙、丙、丁四地点中

A.甲地地方时最晚

B.乙地地转偏向力最大

C.丙地距地心最远

D.丁地自转线速度最慢

22.当晨昏线通过甲、乙两地时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C.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D.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

23.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24.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C.1200千米 D.1500千米

25.有关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B.同一条经线上昼夜长短相同

C.所有经线在赤道上都不平行D.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6.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正确叙述有

①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相等③在地球仪上,每条纬线都是圆④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同一方向走,最终能回到出发地点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读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回答16~18题。(注: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

27.下列关于图中冬雨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冬雨率等值线呈明显的环状分布

B.冬雨率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反映降水量的多少

C.冬雨率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D.东部地区冬雨率较西部差异大

28.关于冬雨率差异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部冬雨率较低的原因是受地形阻挡

B.南部冬雨率较高的原因是年降水量很少

C.北部冬雨率较低的原因是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D.东部冬雨率较高的原因是受大西洋影响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9.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能反映上图地区的是( )

北京时间2008年8月1日19时13分44秒,日全食开始,持续时间1 分50 秒。太阳高度为14°,方位281°。下图为日食发生区经过的区域及其观测地点。据此完成6~8题。

30.图中日食发生区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是(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河西走廊

D.黄土高原

31.观测者观赏日食的方向和仰角是( )

A.西偏北,低于20o

B.南偏西,低于20o

C.东偏北,等于20o

D.北偏东,高于20o

32.观测者选址的理由是( )

A.纬度高

B.海拔较高

C.位于交通干线上

D.天气晴朗

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考船于2005年12月18日到达中山站,12月24日从中山站出发前往格罗夫山考察。除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外,此次考察将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考察站做前期准备工作。读图,完成。

33.中山站距图中最高点的直线距离约是

A. 500千米

B. 1100千米

C. 1300千米

D. 1500千米

34.科考队员由第二宿营点出发到格罗夫山考察,其前进的方向是

A.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最后向西北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最后向东北

C.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最后向东南

D. 先向西南,再向西北,最后向西南

一架飞机从甲地(150°E,60°)飞到乙地(90°E,60°),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沿最近的线路飞行,回答:

35.其飞行方向是( )

A.一路向正东

B.先东南,后东北

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南,后西北

36.飞机飞行的距离大约是( )

A.1110KM

B.2220KM

C.3330KM

D.4440KM

37.下面四幅图中,A点在B点的方向排列正确的是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B.西北、西北、西南、西南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38.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⑴—⑵题。

⑴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⑵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某地冬夏季太阳的方位示意图,回答。

39.该地房屋一定坐落在 (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40.据图判断夏至日的日出方位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41.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

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⑵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C.1200千米 D.1500千米

42.图五是两幅经纬网图,对m、n所在的两图,表达正确的是:

A、m位于n的东南方

B、比例尺:m图大于n图

C、n点以南附近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

D、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m<n

43.图中符合下列条件的点为①该店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②该店以北为高纬度,以

南为中纬度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4.某幻想家幻想在某年7月从e地深入地下过地心后从地球另一端钻出,他可能看到的自

然景观是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温带草原

下图为东亚两个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45.有关甲、乙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比例尺较乙图大

B.①城市在④城市的东北方向

C.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远

D.乙图所描述的内容详细

46.根据地理坐标判断②③城市间的距离约为( )

A.550千米C.1000千米C.1665千米D.2000千米

47.科考队员由第二宿营点出发到格罗夫山考察,其前进的方向是

A.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最后向西北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最后向东北

C.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最后向东南

D. 先向西南,再向西北,最后向西南

读图,AB为晨昏线的一段,CD为某经线(或经线圈)的一部分,P为两线的交点,回答。

48.若D为北极点,则

A.一天之中,P点以D为圆心作逆时针运动

B.一年之中,P点总是在CD上作南北往返运动

C.A、C、B三地的纬度不可能相等

D.一年中,PD段上的各地和PC段上的各地总有某段时期可能同处极昼期

49.若P点的纬度数为66°34′,则

A.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至日

B.一年中C或D地的最长昼长与P地的最长昼长的差均不会大于0

C.PC段全部是极夜,PD段全部是极昼

D.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

50.若P为极点,则

A.此季节长江水位正缓慢下降B、华北正值春旱季节

C.A、B、C、D四地中D地的正午日影最长

51.若PC间的纬度差为25°,PD间的纬度差为15°,则

A.D地不可能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B.D地一定位于南(北)极圈内

C.C地不可能为极点 D.C地一定位于南(北)温带内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教案 课型:学习新知识课 课题:(浙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一节 学校: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班级:七(4)班 教师:刘振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鸡蛋、地球仪、咖啡罐、纸条、四方板、圆盖

教学过程: (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 一、导入 用猜歌词游戏引入课题: 教师(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村 然后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球村其实只是一个比喻,地球是一个硕大的椭球体。 教师展示一颗外形较圆的鸡蛋——地球是一个外形酷似鸡蛋的椭球体,但比鸡蛋大不止千百倍。以后会学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与鸡蛋的内部结构也很像。 二、讲解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 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

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 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③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划分的界限为30°和60°。其中低纬度地区范围为0°~30°N和0°~30°S;中纬度地区范围为30°N ~60°N和30°S ~60°S;高纬度地区范围为60°N ~90°N和60°S ~90°S。 ④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识别:根据极点周边是海洋还是陆地,其中极点周边是海洋的为北极,也就是北半球;极点周边是陆地的为南极,也就是南半球。

初中七年级地理同步练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中七年级地理同步练习:地球的形状和大 小 同学们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把老师所讲的内容消化为己用,小编搜集整理了初中七年级地理同步练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助大家学习一臂之力!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 地球表面积约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请找一找引语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D.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 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2)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

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教师交流一下,相 信一定很有趣。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球体 2. 5.1亿6371 4万 二、选择题

地球与地球仪练习题

地球与地球仪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首次实现了绕地球一周,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A.魏格纳B.麦哲伦C.哥伦布D.迪亚士 2.下列纬度属于中纬度的是() A.0°B.40°N C.90°S D.66.5°N 3.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是() A.180°经线B.赤道C.本初子午线D.回归线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0°和180°°经线 B.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C.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D.30°﹣60°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 5.本初子午线是指() A.0°纬线B.0°经线C.180°经线D.20°W经线 6.经过精密仪器测量,地球的表面积约是() A.4.1亿平方千米B.5.1亿平方千米 C.6.1亿平方千米D.8.1亿平方千米 7.地球仪上0°经线指的是() A.本初子午线B.东西半球分界线 C.南北半球分界线 D.国际日期变更线 8.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是() ①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 ②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l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④观察日食现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假如你是一位裁剪师,要为地球制作一件外衣包裹全身,那么所需的面料是() A.4万平方千米B.6371平方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D.6351平方千米 10.在眺望海边驶近的帆船时,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海平面的上升B.太阳的东升西落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地球绕太阳公转 11.赤道的周长大约是() A.4万千米B.8万米C.6371千米D.1.8万千米 12.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利用____的定位功能,在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 A.经纬网B.经线C.纬线D.赤道 13.关于地球赤道周长叙述正确的() A.约6371千米B.约5.1亿千米C.约4万千米D.约5万千米14.下列各经纬线中,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A.本初子午线B.赤道C.南回归线D.北极圈 15.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 D.赤道周长4千米 16.2018年2月6号,英国民治调查公司对8215名美国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在美国18岁至24岁的人中有近13的人相信地球是一个平面,那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A.平面 B.圆形 C.正球体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word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习题 一、基础题 1.下列自然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①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到桅杆,后见到船身②水往低处流 ③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④太阳东升西落 ⑤站得高,看得远⑥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⑦日食时,日面上出现弧形阴影⑧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⑧ C、②④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正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是() A、地球的表面积为5.1平方千米 B、地球平均半径为4万千米 C、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 D、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3.麦哲伦船队航行的路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B、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 4.地球的形状是() A不规则的球体B、扁球体C、正球体D、椭圆球体 5.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关系是() A 一样长 B 不可比较 C 前者长于后者 D 后者长于前者 6.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是平的 B 地球是一只倒扣的盘子 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 D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综合题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现象。原因是 ( )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C.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D.地球绕太阳公转 2.在海边看从远方的船,总是先看到() A. 船尾 B.船头 C. 船身 D.桅杆 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 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天圆地方 C.月食 D. 地球卫星照片 4.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测量证明,地球是两极_____、赤道______的不规则的_____体,表面积为_______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为__ 千米。 三、提高题 1.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那次永载史册的航海行动.麦哲伦船队离开欧洲后,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是:洲(出发地)、洋、洋、洋,最后又回到了洋,抵达他们的出发地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 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

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检测: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习题(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 A.正球体 B.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平面 D.透明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老师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了《地球的面貌》的课件,同学们浏览了课件之后纷纷留言,请你指出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有误() A.玲玲: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贝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C.齐齐: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 D.芳芳:只用纬度就可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4.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的远 C.日全食D.水往低处流 6.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75千米B.6371千米 C.6378千米D.6336千米 二、综合训练

7.能够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个球体B.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卫星照片D.自转周期为1天 8.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形状是规则的正圆球体 B.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8万千米 D.地球的形状是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9.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B.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 C.站得高,看得远 D.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 10.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沧海桑田”的变化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11.下列表示地球的大小的数据正确的是() A.平均半径6357千米B.赤道周长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51万平方千米D.极半径6371千米 12.下列说法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天如斗笠地如覆盘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 三、拓展应用 14.连线题。(5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_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3.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每组:有面积不同的洞的纸片两张,排球一个,笔和科学书本自带。 2.多媒体课件辅助。 二、新课引入 由章首导言,借助诗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详细了解地球全貌的兴趣,从而进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讲述 1.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从多种答案的评析中,提出问题:地球是个球体吗?地面是球面还是平面?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展示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天方地圆。(伏笔) 3.地球球形的证明: 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逐个评价、强化,使明确至少包括以下的几种证据。(次序可以有所变动) (1)通过现象证明: a.实验:分别在排球表面和书本表面移动铅笔,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情况。 分析:在球面上,物体的远近不同,所见的长度不同。 展示海边观察逐渐驶近的船只的情景。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

b.演示手影、书本影、球影。 通过对比分析:影子的形状可以反衬出物体本身的形状,并直观球体的影子。 展示月食时月面上的地影。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简略介绍亚里士多德。) (2)通过事实证明: a.通过多媒体,模拟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通过讲解,明确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证明地球是个“封闭体”。 b.介绍人类进入太空所见的情景,及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使确信地球是个球体。(简略介绍世界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激发爱国情怀。) 4.地球是个椭球体: 数据展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通过比较,形象展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简略介绍这是地球自转的缘故。) 地球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不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和的平均) (2)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通过学生的计算,近似后得出。锻炼数据的处理能力。 说明地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而有限的空间! 5.地球是个“梨形体”: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讲解。 四、小结 1.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三次飞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有新的发展。 3.解释人站在平原上观察大地时:“天方地圆”的感觉的形成原因。(照应开头) 小组活动:分别将有洞的两张纸片紧贴到排球表面,通过洞口观察表面形状。 得出结论:地球巨大而认得视野有局限,造成地面是平的错觉。 五、练习 1.列举能证实地球是个大球体的现象和事实。 2.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初一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练习题

初一地理练习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一地理练习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 地球表面积约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请找一找引语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D.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2)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教师交流一下,相 信一定很有趣。 参考答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

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5.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习题1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习题 一、选择题 1、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长度相比()。 A、相等 B、本初子午线稍短于赤道一半长 C、赤道稍长 D、赤道的长度为本初子午线的三倍多 3、对东、西半球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是东半球 B、0°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位于东半球 C、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是东半球 D、0°经线以西、180°经线以东是西半球 4、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B、有无极昼和极夜 C、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D、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5、关于温带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中纬度 B、不可能有极昼极夜现象 C、都位于高纬度 D、有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 6、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A、热带 B、南温带 C、北温带 D、南寒带 7、地球上东时区的范围是()。 A、从0°经线往东至180°经线之间 B、从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 C、从西经75°往东至180°经线之间 D、东半球的时区就是东时区 8、关于日界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B、日界线东西两侧都是西半球

C、日界线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D、日界线是东经度与西经度的分界线 9、下列地点中,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A、赤道 B、北纬23、5° C、南纬30° D、北纬36° 10、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附近 B、热带 C、温带D寒带 11、冬至日的北极圈出现()。 A、昼夜平分 B、极昼 C、昼短夜长 D、极夜 12、关于南纬66、5°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的最南界 B、阳光直射地面的最南界线 C、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D、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 13、在同一地区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画出的地理事物的内容最详细()。 A、1:500000 B、1:6000000 C、1:100000 D、1:1000000 14、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示()。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二、填空题 1、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__________,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_________________。 2、国际上规定,把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条经线,定为_______经线,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_________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______千米。 4、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表明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了____倍。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拓展阅读——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三点:第一,人往北走时,北边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边的星星越来越低;第二,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第三,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对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再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王炳云 教学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的录象,通过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景象,引入新课。 [板书]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观看地球的形状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活动1] 通过观看“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的录象直接观察得知地球是球体。[教师过渡] 但在这以前,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提出问题]古代、近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让学生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留足时间)。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 盖天说——地是平的

诨天说——地球是蛋黄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 从太空中直接观察——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例证,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活动]阅读4页求证地球是个球体小组讨论: 1根据上面的例子,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你能否提出其他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见到的地球是一个球体:蓝色是海洋,白色是云,橘红色是陆地。根据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阅读地球大小示意图]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并板书] [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师提出]何以见得是不规则球体? [阅读课本5页阅读可知] [提问]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假想,不断地进行实证,不断地修正探究结果,才有了今天的科学结论。 [过度]我们有时讽刺一个人浅薄无知时会说他“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天有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周周清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的是() A “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 站得高,看的远 C “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 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4. 16世纪,首次带领船队完成环球旅行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 B.麦哲伦C郑和D.毛泽东 5.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是() ①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太阳是圆的③月球是圆的④人越往山上爬,看到地平圈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A.960万平方千米 B.5100平方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960亿平方千米 8、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C.2万千米 D.10万千米 9.一个经线圈是由多少条经线组成的:() A一条B二条C三条D四条 10.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向右前方跨一步,则他前进的方向是() A.东北方 B.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11.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A每一根纬线都是和赤道平行的圆B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C每一根经线都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D赤道时最大的圆圈 12.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A.纬度越靠近赤道,纬线越短 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1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_ A.纬度越靠近赤道,纬线越长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 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继续阅读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练习题 1.古希腊学者是最早提出地球是形的人。 2.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极半径是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多千米,说明地 球并不是一个球体。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③→②→① D ②→③→① 5.下列事例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证据的是() A海边望船,先见桅杆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 麦哲伦环球航行 D 地球的卫星照片 6.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B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C 地球的表面积是4万平方千米 D 地球是一个正圆形球体 7.“地球是一个正圆形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A1处 B 2处C 3处D4处 8.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9.假设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绕赤道行驶一周,需要的时间约为 ()

A 60小时 B200小时C 300小时 D 400小时 10.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该种情况发生在() A 回归线上 B 地球上任意一点 C 南、北两极极点上 D 赤道上 11.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表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图中字母名称长度(千米) R1半径 R2半径 R 半径 (2)图中阴影部分的圆表示,它的周长是千米。 (3)虽然实际情况中地球的R 1和R 2 不相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地球当作一个 球体的理由是什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印度人认为支撑世界的是站在巨龟上的大象,而巨龟又是站在蛇上的。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在天上垂悬着。 材料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古印度人和古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正确?请分析原因? (2)人类历史上最早带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该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此次环球航行中次跨越赤道。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不需回答) “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 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 在古代,国外也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如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是曲面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依据是海边看轮船时,船去标杆最后消失,船来标杆最先出现,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标杆又看到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据是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弧。 (简略介绍月食现象并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月球,用圆盖道具当做地球的影子给同学们做示范。) 近代探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4至15页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部分的阅读材料。 1.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链接历史: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讲解阅读部分的内容,带领学生看图2-4。同时简单帮学生复习一下如何看地图(注意图上的0度经线)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建议方案 活动流程框图 活动一: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所需学习时间:8分钟 活动任务: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活动内容: 本活动的过程可以参照下列环节和步骤进行。 1. 设问引疑法导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有没有谁亲眼目睹过地球的全貌?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2. 交流讨论古代的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古代的人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在高科技的摄像器材,他们是怎样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 知道古代的人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师讲解:我们的知识都是来自前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模样?(配合相关的图片及古人对地球形状猜想的介绍)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浅浅的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介绍近代人的探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一条历史发展的线,再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知识都是来自前人的不断探索和积淀。 教师继续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接着带领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 活动组织方式: 互动讨论,教师讲解。 评价方式: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所需学习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