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游褒禅山记(总第23-24课时)

游褒禅山记(总第23-24课时)

游褒禅山记(总第23-24课时)
游褒禅山记(总第23-24课时)

游褒禅山记(总第23-24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积累: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知识点】(除重点难点之外)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解题:

①本文体裁:游记散文;②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2、范读全文,自读。

3、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网页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第一段:

①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②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分析“其”字的用法。

④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第二段:

①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②找出开窍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③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④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第三段:

①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②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③读准音:“相之”

④口译本段

第四段:

①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②悲夫FU

第五段:

①找出假借字;②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4、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分段讨论问题:

①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②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③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④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例句略)

⑥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2、读全文,师指点。

3、完成思考与练习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游褒禅山记中“其”地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类似的用法还有《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

《游褒禅山记》中的20个“其”字汇解

《游褒禅山记》中的20个“其”字汇解 《游褒禅山记》中的20个“其”字汇解王安石在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号码,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19)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其”用作实词,主要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存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第一个“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阳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类似的例子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成现代汉语是:回来就很有滋味地吃我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来过我的日子。这是接后称代,“其”“吾”是互文,“其”称代我。“其”用作第二人称如《孔雀东南飞》“其往欲何云”。这是刘兰芝的哥哥在兰芝拒婚后,感到不满,对兰芝说的话。意思是:你往后打算怎么样?“其”称代兰芝。“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3)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8)(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10)(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难,而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3)(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的“其”指代那些。(1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后代人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2016年12月26日第19周16级语文教研组李春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积累。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 ........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正音: 褒bāo 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其欲瑰guī怪相xiàng之 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东: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留个思考的悬念,到第2课时第四段再做分析)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侧: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加: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咎:责怪,埋怨 译文: 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灵

二、疏通文本 字斟句酌为哪般 1、 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 补记 run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 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 走进《游褒禅山记》。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 lit JK J 却 rhi me 示在 t±± " 八 以—巧**? L L I N dL!也 N tii ■■ C >的ftflYj ■丁白勺 N 白勺 < 3 > HP 用国妊 z 辛* itT 亦M 不晌丹 (斗 m M —人*加" *.乜,ei C -L * p > - < 2 >■示兼!IflK ? “ H HT L£j 于Lt 匕乎〒 " < 3>谯賀崔卧昉矩4 gr 三质疑探究一一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 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 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 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 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 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文????? 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 过饰非: ③常????? 非常.之观: 常. 在于险远: ④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3)古今异义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 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 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其?????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 后名之曰褒禅: ③以????? 险以. 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 相之: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 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 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 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 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

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 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 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 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 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 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 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应用体验 之旅配套训练粤教版必修5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始舍于其址.(山脚) 其至又加.(更加)少矣 B.褒之庐冢.(坟墓)也华山之阳.(山的北面) 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非常之观.(景象) D.拥.(拿着)火以入火且.(将要)尽 解析:B项,阳:山的南面。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A项,“所以”表原因;B项,“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至于”是“到……”的意思。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3分)(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A项,“侧”是名词作状语,C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B 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距其.院东五里 解析: B项,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其余作第三人称代词,它。 答案:B 5.请将下面句中横线处补充完整。(3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答案:(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 (2)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游虞山记 张裕钊 十八日①,与黎莼斋②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擘③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④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⑤。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7课《游褒禅山记》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1)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 (二)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词,注明活用法,解释其意义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文言固定句式------找出固定句式,解释固定意思 1.其孰能讥之乎?() 2.何可胜道也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多义词 1.之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2.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3. 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4.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 六.分析课文 1.教师先范读第一段,然后领诵一遍。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教师先范读第二段,然后领诵一遍。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3.教师示范诵读第三段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注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