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第八章传播内容

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信息的三个层次:

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

1、综合性

2、公开性

3、开放性

4、大众性

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1,信息娱乐:Infortainment

西方传统将大众传播内容分为信息与娱乐

现在,两者不再泾渭分明

新闻领域: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

例: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戴安娜王妃诞下小王子——如何排序?

与“黄色新闻”有历史渊源

更是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对大众传播侵蚀的产物

2,低级趣味内容

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能维持系统的稳定

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

“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

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结论:

1,内容经过高度选择和抽样;

2,相当大量是娱乐性的,而非消息性的。分散而非集中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

3,形式上简单,内容上通俗平易,以满足最大量受众的需要。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一、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

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4、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还可以对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

(1)说什么

(2)怎么说

(1)说什么

梅尔文·德弗勒:

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

1、低级趣味内容

2、无争议内容

3、高级趣味内容

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媒介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传播,传播内容只是媒介能够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高度选择而不是全盘加以反映的抽样。因此,传播内容所反映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世界。

2、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他们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和增进人们对重要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的注意力。

3、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因此在内容上是通俗的、平易的,在形式上是简单的,很少传播意义不明确,可能被误解的复杂的材料。

美国电视在20世纪50~60年代选择节目的原则:

LCD(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最小公分母原则,又称雅俗共赏原则,即节目应尽可能简单明了,满足尽可能多观众的欣赏口味,尽量少设置障碍;

LOP(Least Objectionable Programming),最低反对原则,即节目不能引起任何争论、任何麻烦。

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

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

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

(2)怎么说

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的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组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②防疫论

③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④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⑤重复律

三、大众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

(一)易读性(readability)测量

弗雷奇的易读性测量公式

1、阅读容易度公式

阅读容易度=206.835-0.846×每100字的音节数-1.015 ×每句平均字数

2、人情味公式

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易读性测量的缺点:

1、较适用于表音文字体系和书面写作,对于更复杂的符号体系难以进行科学测量。

2、只能测量文字符号形式的复杂性,无法测量其意义的理解难易程度,也无法测量修辞手法对易读性的影响。

3、忽略了读者身上发生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认知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的流程:

抽样;

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信度、效度分析。

2、内容分析的作用:

(1)分析某一传播媒介内容的短期和长期趋势;

(2)对同一国家各种传播媒介对同一问题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国家的同类媒介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判明内容是否符合特定标准;研究传播技巧、传播战术;

(4)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情况以及观察社会文化、科学材料普及的过程。

(三)文本分析

1、概念:

文本:指由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号和符码所组成的某一表意结构。是具有独立性的某个传播内容。是意义生成与交换的核心。

符号学、语言学范畴内的概念。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并介入“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

2、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个文本由哪些符号构成,这些符号指代哪些事物?

一个文本如何再现某个人群、某种观念、某个行为过程?

一个文本如何进行叙事,从而讲述了某种二元对立?

文本与文本间如何连接?

多个文本如何聚集成某个类型,如何建立互文性?

文本分析的方法:

1、构成文本的要素

2、如何构成文本

3、文本与文本的关系

4、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

3、文本分析的类型:

(1)符号分析:

源于索绪尔及结构主义

符号的内部结构:能指、所指

符号的外部结构:纵向聚合、横向组合

如:床前明月光

(2)再现分析:

不同人群如何在媒介中得以再现?背后体现何种意识形态?

李普曼:“刻板印象”

(3)叙事分析:

基本思路源于结构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进行叙事分析,指出叙事的基本结构是二元对立

列维-斯特劳斯在神话学研究中认为所有的神话都有相似的结构,同时他还认为,所有的神话在社会内部都有一种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即神话是为了对世界进行解释说明,从而解决其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认为,人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文化创造,并将时间与空间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外在于人类心灵的客体世界分门别类,形成人类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人类有意识所为,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此,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

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叙事功能论:

突破了以往叙事分析的传统结构,并建立了严谨的方法,开了叙事学科学性研究的先河。以往俄国学者对童话故事的分析:收集“母题”:“三兄弟”、“护身符”、“被巫婆俘虏的公主”、“与毒龙搏斗的英雄”……认为“母题”是最基本的叙事单位。

普洛普认为分析应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以故事组成单元在童话中的组织与结合方式为重心。

总结出31项功能单位。

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

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

3.打破禁令

4.对头试图刺探消息

5.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

6.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

7.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

8.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

或: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

9.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

10.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

11.主人公离家

12.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

13.主人公对未来赠与者的行动做出反应

14.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

15.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

16.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

17.给主人公做标记

18.对头被打败

19.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

20.主人公归来

21.主人公遭受追捕

22.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

(再次出现8,10,11,12,13,14,15)

23.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

24.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

25.给主人公出难题

26.难题被解答

27.主人公被认出

28.假冒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

29.主人公改头换面

30.敌人受到惩罚

31.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各种叙事文本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结构。通过分析结构,了解意识形态如何讲述二元对立,从而为读者构建意义空间。

(4)类型分析:

电影:类型片

“电视节目类型学”

(5)互文性分析:

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性:某个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分享的模式、角色、内容、对白、道具等要素,或是直接衍生自其他文本。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越光宝盒》、“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便于受众解读、获取意义,产生特殊的愉悦。便于生产者的生产与促销。

互文性分析有助于理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如何在文本的连接中得以加固。

(6)意识形态分析:

探讨文本背后的意义

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念的反应,同时也在谋求社会合意,从而成为控制社会的手段。

新闻报道、电视剧、音乐电视……

第三节大众文化

一、定义

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文化,这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其内容与形式持有某种较低标准。

大众文化是草根性文化。与社会底层和普罗大众的知识水平、审美口味、文化实践息息相关。

与“民间文化”的区别在于,大众文化更多受到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控制。

二、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1930年,霍克海默担任所长

代表人物:阿多诺、洛文塔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1934年迁往美国;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vs.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阿多诺:

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即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其产品是批量生产的、复制化的,也是标准化、齐一化的。

文化工业扼杀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使文化被“物化”。

大众文化成为巩固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水泥”,将人们的头脑牢牢浇固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使得威权主义可以获得并再造它的追随者。

马尔库塞:

文化工业抹煞了文化的鲜明个性,抹煞了“否定的理性”,造成人们的虚假需要,把他们禁锢成“单向度的人”。

本雅明:

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贴近性,造成神秘感和韵味的消失。

(当代)哈贝马斯:

“沟通理性”和“公共领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遭到了政治领域和商品经济领域的双重侵蚀。

批判的意义:

宏观视角:把大众文化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提出来,并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合起来思考;

对社会精神状态的反思。

三、文化研究学派

起源于英国

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成立

霍加特、汤普森、霍尔、莫利、费斯克

主要观点:

大众传播生产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

分析的关键问题:阶级、性别、种族

方法:文本分析和民族志

早期:大众文化是阶级、性别、种族/民族等社会关系抗争的结果,并再生产了这种社会关系;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将电视和媒介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分开,认为在解码过程中受众有三种态度:偏好阅读、妥协阅读和对立阅读。——乐观态度

莫利:1980年对电视节目《举国上下》的民族志研究:

妥协态度为主;除了宏观权力关系外,在观察受众电视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考虑其生活情境。由于文化条件分配的不平等,受众使用的话语方式影响其电视文本的解读过程。

洪美恩:《解读<达拉斯>》:

受众从文本中获得快感。大众意识形态驻扎在感性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

费斯克:

大众媒介进行了双重消费过程。受众在第二重对“多义的”文本生产出自己的快感,进行了

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费。

文化研究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观点提醒我们反思人类文化实践的复杂性,并寻求社会公众可能在大众文化中获得的真正力量。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2.双重偶然性 3.人际传播 4.互文性 5.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2.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3.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2.试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答: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

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 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自我传播的主要特性 自我传播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以下三点: ①隐蔽性,这种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其他人共享。 ②内动性,自我传播即人的自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这一切的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由自己开拓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理解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第七章 传播者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 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 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 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

【传播学概论】

SJQU-QR-JW-026(A0) 【传播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0302】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传播学】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使用教材: 教材【《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传播学概论》,胡正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娱乐至死》,波兹曼著,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课程网站网址: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4750181.html,:8443/webapps/bb-group-mgmt-LEARN/execute/groupInventoryLis t?course_id=_14346_1&mode=cpview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本科共计32课时,均为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

胡正荣传播学理论课后答案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传播学论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8-10 浏览次数:1847 [大] [中] [小] 第一章传播学论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 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 _______ 、心理学家 _______ 、社会学家 _______ 和心理学家 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2.施拉姆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 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答: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答: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 2、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 2、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又与《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密切相关。 (四)学时、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51学时,每周3学时。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用通常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加入适当的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讨论,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2课时) 1、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

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2课时)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2、符号的类型 3、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的定义 2、符号意义的分类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2课时)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1、人类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4、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 第四章大众传播(8课时)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篇

参考书目: 《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 《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 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施拉姆: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 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 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 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

传播学概论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 《传播学概论》 Th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学时学分:每周4学时 教学目标:教给同学们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用传播学的宏观高度去分析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提高其思考、辨别能力,从而反过来指导同学们审视以前学过的其他新闻理论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把握新闻学知识。 授课内容: 一、人际传播 二、群体传播 三、大众传播 (一)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派别等 (二)、控制研究:包括传媒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社会控制两方面。 (三)、内容研究: 1、传播材料:信息与符号。 2、传播内容:传什么,怎么传的问题。 (四)、传播媒介研究: 1、媒介要素发展史及特点。 2、新媒介的出现及媒介发展规律。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五)、受众研究 (六)、效果研究 授课方式:以分析社会现实新闻界动态和结合理论为主,并进行课堂分组讨论。 采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推荐书目:1、《传播学概论》张国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2、《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增补版。

4、《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 出版社,20年版。 6、《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7、《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 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 9、《传播学导论》麦奎尔著。 10、《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祝建华、武伟 译本。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与平时成绩结合)。 编写人:景熹2005、11

传播学概论 详细笔记 胡正荣 2017版

传播学概论详细笔记 主编胡正荣副主编周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 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节传播学的诞生 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 (一)政治背景 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 (二)经济背景: 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 (三)社会背景: 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 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 (一)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 (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 1、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 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

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试题 答案

一、填空 A.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1性的东西。 B.一张身份证通常由 2 、3和4 三种符号类型构成。 C.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符号指代的内在概念(语义)即5,而符号外在 呈现的声音形象(语音)即6。手势、表情、目光、姿势,甚至象征性物件、活动等都属于7符号。 D.“自言自语”这种行为属于传播基本类型中的8传播;传播主体地位平等、反馈及时 迅速是9传播的显著特点;具有“社会雷达”功能的是10传播;开会是11传播的典型形式。 E.12理论将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私区和未知区四部分。 F.13理论认为,不存在独立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都是对其它文本的 吸收、引用、转化,它们相互参照牵连,形成一个交互开放的意义网络。 G.动作片、科幻片、枪战片、喜剧片、恐怖片等影视题材分类反映了媒介文本和内容生产 的14特点。 H.15在西方被称为“第四权力”;16被称为“第四媒体”;中国实行从中央到县级的四 级办广播(电视)、四级管广播(电视)的广电体制。 I.信息环境并非现实世界的再现,而是通过传媒加工建构的环境,并且越来越和现实环境 难以区分。这种信息环境又称为17 。 J.媒介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而不同: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将媒介分18和19 两类; 麦克卢汉根据信息表达的充分程度和受众理解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分为20和21两类; 哈特(A.Hart)根据对机器手段的依赖程度将媒介分为22、23和24三类; K.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桥梁,其基础业务是向用户提供互联网25服务。而网络内容提供商又称26。 L.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应该享有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的权利,传媒据此必须向受众平等开放。这是受众的27权。 M.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28的出现为标志。 N.报刊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作用是推动了公共意见,即29的形成。 O.施拉姆提出的媒介选择的或然率= 30 / 31 P.印刷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是发行,二是32。 Q.造成传播史上“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媒介类型是33 。 R.宣传(propaganda)的本质是以传播者利益为中心的意见34 和操纵。在英语语境中它是一个贬义词。 S.说服研究发现,当受众原有观念与说服意图一致时,在“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这两种说服方式中,35的说服效果更好;“两面提示”的说服方式能像事先给人接种牛痘疫苗一样,使说服对象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说服和宣传时具有较强的“反说服”、“反宣传”的抵抗能力,这种效果被称为36。 T.传媒为大众提供“话题”并赋予它们不同的重要程度,人们心目的大事小情其实是媒介“排序”的结果,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能够左右人们想什么。这种理论叫37;38理论揭示了大众媒介对意见少数派、持不同意见者施加的巨大压力,从而生成多数意见的过程和机制;对社会进程中的新观点、新事物、新实践等的成果是如何为人知晓并得以推广的研究就是39理论。 U.“知沟”假说认为大众传播趋向于40贫富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41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 V.传播学有两大流派,以实用主义、经验主义为研究取向的是42学派,以意识形态和价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

第四章 信息符号与讯息 I、信息 “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一)三论中的信息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申农、维纳、贝塔朗菲 (1)信息论 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 (2)控制论 维纳:反馈 (3)系统论 贝塔朗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机整体。 讯息信号所接受信号讯息 理解信息 第一个问题: 信息是什么?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 信息从哪里来?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 信息有什么用?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 ▲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 ▲前馈 “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 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 红十字与红新月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 (一)政治背景 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 (二)经济背景: 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 (三)社会背景: 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 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 (一)早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 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 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 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 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 批判学派:

传播学概论大纲

传播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传播学 一、近代的传播研究起源于20世纪10~20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在20世纪40~50年代。它起源和诞生在美国。 诞生背景: 1、政治背景:(1)竞选宣传;(2)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宣传。 2、经济背景:(1)广告、公关、市场调查等传播行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2)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壮大。 3、社会背景:(1)正面影响;(2)负面影响。 4、学术背景:(1)新闻学;(2)近代社会科学;(3)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1)宣传研究;(2)五W模式;(3)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4)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心理学:场论、群体动力论;(2)二战期间所作的“提高军队士气”、“劝说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3)"把关人"的概念;(4)实验法。 3、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伊里调查——两级传播论;(2)哥伦比亚学派与适度效果理论;(3)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二战期间和之后的态度说服研究;(2)耶鲁学派和一系列态度说服理论;(3)实验法。 三、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 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2、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大众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等。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二讲传播 一、传播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三、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 1、人类传播的历史: (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第八章传播内容 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信息的三个层次: 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 1、综合性 2、公开性 3、开放性 4、大众性 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1,信息娱乐:Infortainment 西方传统将大众传播内容分为信息与娱乐 现在,两者不再泾渭分明 新闻领域: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 例: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戴安娜王妃诞下小王子——如何排序? 与“黄色新闻”有历史渊源 更是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对大众传播侵蚀的产物 2,低级趣味内容 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能维持系统的稳定 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 “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 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结论: 1,内容经过高度选择和抽样; 2,相当大量是娱乐性的,而非消息性的。分散而非集中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 3,形式上简单,内容上通俗平易,以满足最大量受众的需要。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一、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 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传播学论 第一章传播学论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_______ 、心理学家_______ 、社会学家_______ 和心理学家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2.施拉姆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 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答: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答: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传播学总论复习(胡正荣)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简答或者是名词解释,要展开讲大家自由发挥) 由拉斯韦尔提出的,分别是监视环境(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视)、协调和沟通(上传下达,达到沟通的桥梁)、传递社会遗产(或传递知识和文化)、娱乐和商业功能(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精神生活也很重要)三种功能:监测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文化。其中监测环境是首要功能,也是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即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和发展状况。 2、四大先驱 一:拉斯韦尔:在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确定了他在传播学中的奠基人地位。贡献:5W模式及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二:卢因,贡献:把关人,把关人健全的传播媒介:报纸、电视等;不健全的:网络等。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二战期间,后来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将传播体系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可以说,“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是卢因成为传播学奠基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4、守门人/守门行为 ◆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守门人的角色: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他首先是一位接受者,其次是一位守门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传播者。 守门人的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守门人担负着:确定“编导”方针;确保“媒介产品”质量;加强整体协调;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的责任◆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看,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说是社会信息流通过程的“把关人”。 采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 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贡献:伊里调查(关于总统选举的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级传播及意见领袖,“舆论领袖”。四:霍夫兰,贡献:说服理论。“舆论领袖”。 (此题可能会改变问法。如果问题问的是“传统学派”的话那应该还要加上施拉姆,他是传播学之父,贡献:奠定了传播学并把传播学引入了大学。) 3、施拉姆 是传播学之父,建立了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新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麦克卢汉 加拿大传播学家,预言了地球村,即在70年代预测到了21世纪的网络。 他的理论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是指表达的信息含糊,需要动用很多的思考。如:漫画。 热媒介与冷媒介相反,它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如:照片。 5、李普曼 ①他是著名政治专栏作家②他的著作《舆论学》③提出拟态环境(即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社会环境是传播媒介的报道给我们看到的社会)④议程设置的萌芽 6、传播学 是研究传播活动和传播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由施拉姆创建的。 简答 1、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宾我之间进行的。 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直接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2、传播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期(古代原始时期)→②文字传播时期(标志:商代甲骨文的出现)→③印刷传播时期(德国古登堡金属印) →④电子传播时期(无线电的发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