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俗语

俗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

解释: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表面意思是,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准确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形成的。

示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他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啊!

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反义词:浅尝辄止

成为二十个俗语之一,进入2010年以及2011年中考说明中。

词性:贬义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渗入,反反复复、循序渐进操练,相信学生的能力是无穷大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造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敢于靠近火山的摄影家才能拍摄到火山喷薄的那一刹那的壮观景象!

基本信息

【释义】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成语名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汉语拼音】bù rù hǔ xu?,yān d? hǔ zǐ

【英文翻译】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成语解释】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

【字词解释】焉:怎么。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分句。

【近义词】亲临其境、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安知非福)

【反义词】胆小如鼠

吃一堑,长一智

编辑本段发音

chī yī qiàn,zhǎng yí zhì

编辑本段释义

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智:见识。受一次挫折,长一份见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用于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

编辑本段出处

明·王阳明《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编辑本段近义词

失败乃成功之母、上当学乖、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编辑本段反义词

重蹈覆辙

编辑本段语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分句;用于总结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不要一错再错。

编辑本段示例

吃一次亏,就要吃一堑长一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发音chǐ yǒu suǒ duǎn,cùn yǒu suǒ cháng

释义短:不足。

长:有余。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示例但古人云:“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人人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事没有绝对的“长”与“短”。

在度量衡上尺单位要大于寸单位。尺比寸长,但若是尺跟里比,自然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寸跟毫厘比,那自然也就显得长了!人们长用这个事例来说明,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尺有所短也说明再厉害的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寸有所长则是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再笨也会有过人之处。

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

尺自有它的短(缺点、短处)寸也有它的长(优点、长处)

用法作分句、定语;比喻各有所长

典故原文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

译文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过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详细释义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词性:褒义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释义】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应当加倍报答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编辑本段范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的本色应该如此,崇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义举;鄙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之恶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编辑本段释义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表示与其空空羡慕,不如动手去干。

编辑本段出处

《史记·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编辑本段辨析

①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②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汉朝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原因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于是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典故,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这里,“退”字很重要,“退”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样。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

编辑本段近义词

望洋兴叹,不如破釜沉舟

杞人忧天,不如防微杜渐

身心交瘁,不如以逸待劳

捶胸顿足,不如亡羊补牢

纸上谈兵,不如现身说法

画蛇添足,不如循规蹈矩/适可而止

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恪守不渝,不如出奇制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心动不如行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坐以待毙,不如誓死一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中国古代谚语

成语词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成语发音: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

成语释义: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歌喉更好。

成语出处:林雨《刀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

成语示例:我们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使功夫纯熟。

【造句】:我们学习上要做到~。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目录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发音: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n

释义: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英文:Nothing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do it.

示例: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告诉我们要坚持下去。

注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称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编辑本段解释

【词目】世上无难事

【读音】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

【释义】世界上没有完不成的事,只有不愿做的事

【出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示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

【用法】作宾语、分句;常与“只怕有心人”连用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书到用时方恨少

目录

编辑本段百科名片

读音:s hū dào y?ng shí fāng han shǎo

解释:书,知识。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时,时候。方,才。

恨,悔恨,后悔。少,只懂那一点点。

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了。用来教育我们平时应当勤学苦练,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

例句: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原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撰诗句

编辑本段鉴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

“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编辑本段原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南宋·陆游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

成语,指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目录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发音】zh?ng r?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例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道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

【用法】作宾语、分句、定语;指人多力量大。[1][2]

【英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词性】褒义词

该俗语已被列为2010及2011北京市中考必考范围。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

《当代》1981年第6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掏出真心干,而不是坐着盼,这就是三号疏港方案的立足点。”亦作“ 众人捧柴火焰高”。

《人民日报》1973年2月1日:“ 抚宁县委从实践中体会到,众人捧柴火焰高。”[3]

行百里者半九十

目录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词目:行百里者半九十

发音: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1]

相关:已被编入2010中考语文说明常用俗语中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2]

编辑本段示例

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3]

电话的发明家贝尔只不过是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就这样诞生了。而在这之前爱迪生及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电话不可行而放弃了实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

张璐译文: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

辨析

成语意思可以从字面来理解,“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层含义是说,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的动力,没有的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编辑本段英文

1. Ninety li is only half of a hundred-li journey.

2. The going is toughest towards the end of a journey.

3. One must sustain one's effort when a task is nearing completion.

4. 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4]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词目】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发音】m?i yǒu gu? bù qùda huǒ yàn shān

【释义】比喻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没有人走不过去的路

【火焰山】因《西游记》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指道路艰难,很难跨越,几乎无法从其走过。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是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最终都能得到解决。可以是事业、学习、爱情、生活等等各各方面。

【这是一句积极的励志的话,常用在鼓励别人的话语中。】

【出处】这是《大话西游》中的名言名句,这句台词在现在的情况只能用脍炙人口一词来形容了。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近义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例句】① 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人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困境。

② 每当我遇到困难,父亲就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来鼓励我。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说明。】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读音:chī zhe wǎn lǐ, kàn zhe guō lǐ

意思:比喻贪心不足。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你还哄我哩,你那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儿,你说我不知道?”《红楼梦》第十六回:“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现代释义:也就是金瓶梅里的原意,一般指已婚的(特别指男性)有自己的老婆还对身边其他的女性心怀鬼胎,或者沾花惹草;另一种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贪婪性,本来自己已经拥有,但还想拥有更多的贪念。

该词语已被编入2010语文中考说明中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发音m? dāo bú wù kǎn chái gōng

“磨刀不误砍柴工”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钝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砍柴的速度与效率,在砍柴前虽然费一些时间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钝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办成一件事,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先要进行一些筹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步骤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简单的说,就是: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寓意)同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该俗语已被列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说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目录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h?u shì zhī shī。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编辑本段示例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编辑本段辨析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玉不琢不成器

目录

编辑本段拼音

yù bù zhu?bù ch?ng qì

编辑本段释义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难以成才。知:懂得为:这种

编辑本段原文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编辑本段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

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该俗语已被列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说明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释义:入乡随俗比喻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

例句:有道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企业要延年益寿“充”好“电”,就要及时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解释:亦即入乡随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说法,指人们去办事时不能一成不变的处理问题,要因时因地而异,灵活的去办事

英文翻译: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

三国时期,有关于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

大意失荆州

荆州:

三国时的战略重镇,位于现湖北省荆州市。

汉语拼音

dà yì shī jīng zhōu

词语解释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

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成语性质

贬义词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说明常用俗语中

独木不成林

目录

释义: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出处: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近义词:独木不林、单丝不成线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该俗语已被编入2011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编辑本段翻译

比喻个人力量单薄,要人帮助,才能成大事。

独木不成林的日文翻译

比喩の个人の力は有限で、大事ができません。

独木不成林的英文翻译

Analogy individual strength is limited, cannot complete the important matter.

编辑本段典故

南朝·范哗《后汉书·崔驷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梁乐府《紫骚马歌》:“独柯不成材,独木不成林。”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王贵、张显二人悲伤过度,是夜得了一病,又不肯服药,不多几日,双双病死。牛皋又哭了一场,弄得独木不成林,无可如何?”[1]

编辑本段释例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反复用咱,极言单个力量做不成大事。周立波《山乡巨变》续篇:““这叫做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一个人不管多能干,不依靠组织和群众,总是成不得气候。号称卧龙的诸葛亮算是一个人物吧??辛月辉完全同意刘雨生的意见,又引证三国的故事……。”

〔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迭晌。一根弦演奏不出音乐,一棵树不能成为森林。比喻个人力量单薄,要人协助,才能成事。[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目录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发音】yī ya zhàng mù,bú jiàn tài shān

【解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注:此成语已编入2010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俗语部分。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大笑起来,笑他只是个书呆子罢了。于是县令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原文】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该俗语已被编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