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

旅游业是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收入差距,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直接惠及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围绕这一目标,6月21日~6月23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赴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酉阳自治县和黔江区,以实地视察景区建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重庆旅游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彭水自治县阿依河景区、摩围山景区,乌江画廊,酉阳自治县龚滩古镇、桃花源景区和黔江区濯水古镇、官渡峡景区的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后,调研组在黔江区召开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工作汇报会,分别听取了重庆市旅游局局长刘旗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黔江、酉阳、彭水三区县(自治县)政府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报告,代表们根据实地视察的感受,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庆市旅游业的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94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5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6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处。这些景点特色突出,极具开发价值。主要有十种类型:一是江峡美景,主要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神女溪和黑山谷为代表;二是地质奇观,主要有武隆天生三桥和芙蓉洞、万盛石林、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奉节天坑地缝等主要景区为代表;三是山水之城,主要以主城风貌、现代“桥都”、缙云山、仙女山、四面山,金佛山和长江、嘉陵江等山水为代表;四是温泉资源,主要以渝北统景温泉、巴南东温泉、九龙坡天赐和贝迪温泉、北碚颐尚温泉等“五方十泉”为代表;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古战场等为代表;六是巴渝文化,主要以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洪崖洞等为代表;七是红色旅游资源,主要以“两帅、两馆、两老”为代表(刘伯承、聂荣臻元帅纪念馆,红岩、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赵世炎、杨闇公故居);八是陪都遗址,主要以林园、黄山陪都

遗址、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等为代表;九是重庆美食,主要以火锅为代表;十是高尔夫休闲,主要以保利、佰富江景、红鼎、上邦、重庆国际、庆隆等高尔夫球场为代表。

同时,重庆积极开展现代都市旅游,把“五个重庆”、“十大民生工程”、“两江新区”、“两江游”、“山城夜景”、“解放碑”、“朝天门”、“大剧院”、“规划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红岩联线”、“廉政教育基地”等作为重庆现代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建设以主城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架、区县城和城镇为结点的旅游格局。

二、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创新思路

一是加强领导。重庆市委、市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局市合作协议》,共推重庆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思路。第一,在改革试点上,提出并实施了《重庆市“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验总体方案》,

推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大足石刻、大仙女山、钓鱼城、金佛山、黑山谷“一带五区”作为统筹城乡旅游改革试验区;第二,在管理体制上,以招标的方式,引进重庆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提出并实施了整合长江三峡旅游景区资源的战略决策;第三,进一步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市旅游局成立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并通过其搭建起重庆旅游宣传、营销、策划规划“三大平台”。第四,市旅游局将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作为区县党政领导年度考核指标,目前,已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同意。此举将极大地推动全市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第五,市区县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强力推进。市旅游局与万州区、黔江区、万盛区等区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市旅游局和区县政府全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创新机制。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旅游扶持和投入力度,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增至1.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出台了一批促进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累计兑现税收等优惠政策4亿元。五年全市实现旅游大项目招商签约313个,总金额2847亿元。完成投资超500亿元。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十一五”时期,全市推出了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温泉之都、天生三桥、乌江画廊等六大旅游产品。“十

二五”开局之年,全市集中推出和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等六大旅游精品,目前各项工作按时序全力推进,力求今年大见成效,着力打造世界级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

(三)强化营销,拓展市场

一是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从2007年开始,重庆连续5年开展了生态、乡村、名镇、温泉、都市旅游主题年活动,每年实施“三百工程”,即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开建100个旅游主题年项目、完成100亿元旅游招商投入。通过主题年活动的开展,营造旅游氛围,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产品。

二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十一五”时期,重庆市政府会同国家旅游局每年举办一次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的招商引资主题。各承办单位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使每一个节庆活动都办出了规模、档次、特色和效益。

三是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重庆旅游重点推出了“十个一”工程,即:一册画、一套书、一份报、一台戏、一首歌、一句口号、一幅图、一个网站、一个频道、一

张光碟。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宣传资金,全年计划投入7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宣传计划,投入8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强势推出六大精品景区及重点区县打捆

形象广告。重点是紧紧围绕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抓好“七大举措”,即:每个景区推出一条精品线路、建立一套市场营销激励机制、制作一部形象宣传片、培育一个国际旅游文化节、编印一本精美旅游画册、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推出一台精彩剧目。

四是加强旅游目标市场促销。“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组织50多个旅游促销团赴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了“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年活动”;开展了“迎北京奥运·游长江三峡”、“迎上海世博·游山城天街”、“川渝亲上亲、周末大串门”、“重庆人游重庆”等系列大型主题宣传营销活动,有力拓展了重庆旅游客源市场。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全年计划投入3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营销计划。落实好今年出台的《重庆市入境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长江三峡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国内旅游奖励指导意见》、《重庆市旅游宣传营销资金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的一系列奖励政策,完成境外、市外优秀旅行社与市旅游营销中心签约等工作。

三、重庆旅游业发展主要成效

近年来,重庆旅游产业以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和41号文件为主线,以“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心两带”目标,强力推进“大项目、大营销、大投入”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六大旅游精品,突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城镇化建设

2010年,重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增长31.54%,是2005年的2.7倍,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增长30.74%,是2005年的2.6倍。旅游总收入917.9亿元,增长30.52%,是2005年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增长30.9%,五年增长2.7倍。今年上半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10047.57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7.24%,其中:入境旅游者6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62%;国内旅游者99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收入579.34亿元,同比增长28.3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29.02%;国内旅游收入548.92亿元,同比增长28.18%。全市过夜游客达2583.33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51.67%,比上年同期增长37.34%。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2010年接待游客5374.5万人次,实

现旅游收入303.7亿元,分别增长44.2%和46.5%。“五方十泉”基本建成,温泉日接待游客容量达到3.1万人,国土资源部授予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称号。

发展旅游业能极大促进城乡面貌改善。实地调研中发现,重庆市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极大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过去商业萎缩的濯水古镇,如今将蒲花暗河、天生桥群、大漏斗群、间隙泉、现代农业观光园、庞大的复古吊脚楼群融为一体,古镇80%的村民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多数村民的工作方式也转变为自主经营家庭旅馆或经营旅游商品等。一个集古镇鉴赏、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观赏和土家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一个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定位为黔江区4个市级中心镇之一的新镇展示在世人面前。龚滩古镇突出民俗、生态两大主题,乌江大酒店、艺术广场、生态停车场、接待中心、帐篷宾馆等接待设施加快推进,三星级厕所、观景亭、休息设施、旅游标识、导览系统、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投用,千家居、农家乐、宾馆饭店等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目前可一次性接待游客2000人用餐、1000人住宿。景区功能日益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黔江区濯水镇、酉阳自治县龚滩镇等通过整体搬迁,做好规划,全新打造以民俗风情文化为主的古镇风情景区,不仅极

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乡镇面貌,提高了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也促进了特色旅游景点和商业的开发,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旅游发展带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经过多年的精心开发和打造,着力在景区交通、游览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评定A级旅游景区43家,星级宾馆82家,旅行社186家和长江三峡豪华游轮12艘。覆盖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景区的铁路网络已纳入规划,逐步建成。武隆仙女山支线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等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以铁路、长江航运、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主城区到全市最远的巫山小三峡景区、秀山武陵山景区的时距由过去的10多小时缩短到4小时。

(三)红色旅游主题鲜明,极大提升城市精气神

“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活动,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结合重庆历史文化和市情的最优选择,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使游客直观地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有效地带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重庆市以红岩联线

等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游精品,已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2010年,重庆市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达9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我市旅游的一个重要业态。其中,红岩联线年接待中外游客671万人次,讲解23274场次,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红岩联线所属的“三家”经营公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加20%;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接待游客达34.2万人次,年均增长达26.5%;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潼南杨闇公旧居及烈士陵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配合全市开展的“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工程”、“唱读讲传”、“打黑除恶”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精气神的同时,也让游客深受震撼和感染。

(四)突出环保生态促旅游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重庆市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针对重点景区周边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迁移,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退耕还林,还加大自然保护区、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使重庆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至2010年底,完成森林工程1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由266天增加到311天。主要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环境质量全年达优。全市沿主干道种植大量优质树种树木,形成了以银杏为主的道路景观带,提升了城市形象,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我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内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呈现出可圈可点的亮点,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存在着诸如上位法缺失,宣传营销还需加强等问题。

(一)旅游相关上位法缺失

由于综合性强、牵涉面宽,旅游立法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导致相关支持政策很难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管理的职能定位等均缺乏法律依据,上位法长期缺失,其他专项法规修订进展缓慢,影响旅游行业改革和发展。

(二)重庆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还需加强

重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景观等优质旅游资源,但在宣传营销的力度上还远远不够。

(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

重庆既有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既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资源,又有全国唯一的陪都抗战文化资源。既有反映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世界顶尖级文化资源,又有记载我们党浴血奋战、建党开国历史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全国独创的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又有反映现代生活面貌的时尚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文化成绩斐然,在重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升华和打造,如合川钓鱼城的文化内涵丰富,但因缺乏宣传,知晓度不高;涪陵白鹤梁的解说词感染力不够;重庆还缺乏一台具有震撼力的演出,渝东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等等。

(四)相关配套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建设,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但“两翼”地区不少景区处在大山、大河、峡谷等交通不便的地方,目前还存在主要交通网络到各景区的交通网络不完善的问题,将制约自驾游市场的拓展。不少区县还存在着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两翼”区县五星级酒店数量相当少。主城区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中心仍在加紧建设中,整体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也还缺乏成熟的平台支

撑。再加上旅游产业本身规模不大、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整体实力弱小,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造成目前的重庆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等现代旅游产品没有发展起来。因缺乏土地指标,“两翼”区县的游客集散中心、观光码头等重大旅游项目无法建设,严重制约着区县的旅游业发展。

(五)旅游业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旅游发展存在“左右沟通难”、“政策落实难”、“产业扩张难”、“寻求支持难”等现实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旅游业良性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立法的步伐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抓紧旅游综合立法的步伐。全国人大现已正式启动了立法程序,《旅游法》的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发展中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的问题;允许大型旅游企业或国内外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企业,可以作为业主开发及整

合旅游景区资源的问题;导服公司的性质问题、导游人员劳动保障机制问题等等。建议国家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旅游法》,以加快推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在法律通过后,尽快督促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或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形成一套完备的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充分发挥旅游业调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具有实现财富转移,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功能。建议应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策扶持、旅游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的倾斜。我国目前2万多个景区点,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农村居民的转移就业。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如果按照全年350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的口径估算,将能够实现约3000万农村居民的旅游就业。建议将旅游开发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两翼”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域的旅游开发扶持力度。尽快搭建国家级的旅游扶贫开发平台,制定引导旅游业龙头企业、民间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开发优质旅游产品的鼓励政策,将优秀旅游人才帮扶输出作为对贫困地区人才帮扶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选派优秀旅游规划人才、开发人才,优秀旅游营销团队到贫困地区帮助搞好旅

游规划、开发和营销。建议国家重点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帮助改善县域或区域性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逐步提高待开发地区造血功能,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实现尽快脱贫。

(三)逐步改革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为解决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旅游综合统筹协调管理能力,解决旅游产业管理职能交叉的突出矛盾,形成责权一致的大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议适时提高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层次,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风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体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引导其它行业的优秀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国家旅游局应进一步加强对支持和鼓励区域和跨区域的旅

游合作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促进区域旅游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国内和国际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四) 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在政策、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的支持和倾斜。适度增加用于

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渠道,适当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

和担保权等,尽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五) 加强对西部的宣传推介力度

重庆既有以红岩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为主的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又拥有世界唯一的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三峡工程、三峡生态长廊为主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还有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的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周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宣传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成果,丰富对外宣传交流的内涵和内容,建议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在国家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予以大力推介,从而达到支持西部发

展、帮助国外市场了解西部情况,提升重庆乃至西部的国际知晓度和美誉度,促进重庆旅游业的海外市场拓展。

《重庆人大调研》2011年6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