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

A.配弟

B.库茨涅兹

C.克拉克

D.佩鲁

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C.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D.以加工制造工业为主的发展时期

15.产业布局主要模式有( )。

A.增长极布局模式

B.点轴(线)布局模式

C.网络布局模式

D.“飞地”布局模式

16.有关增长极,说法错误的是( )。

A.增长极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但他忽视了地理空间

B.布代维尔强调了地理空间,并把增长极与城镇联系起来

C.增长极通过集聚作用发展成为城市,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

D.增长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

17.下列各种线状基础设施中,( )对点轴布局模式影响最大。

A.交通线

B.动力供应线

C.水源供应线

D.通信线路

18.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区域内平衡与不平衡问题

B.优化产业结构问题

C.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

D.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19.下列各类产业中, ( )占区域GDP比重最大,( )处于技术最前沿,( )关联性作用强,( )必须超前发展。

A.基础产业

B.主导产业

C.支柱产业

D.新兴产业

20.点轴(线)布局模式适用于 ( )。

A.经济落后地区

B.中等发达地区

C.经济发达地区

D.以上答案都不是

21.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A.区域产业政策

B.区域组织政策

C.区域调控政策

D.区域税收政策

22.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

A.区域产业政策

B.区域组织政策

C.区域调控政策

D.区域税收政策

23.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A.区域产业政策

B.区域组织政策

C.区域调控政策

D.区域税收政策

24.下列属于主导产业基本特性的有( )。

A.阶段性

B.关联性

C.区域性

D.增长性

24.下列属于主导产业基本特性的有( )。

A.阶段性

B.关联性

C.区域性

D.增长性

25.下列产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属于东部地带提出的是( )。A梯度开发战略

B.中间突破战略

C.反梯度开发战略

D.跳跃式开发战略

26.下列产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经济效益最高的是( )。

A梯度开发战略

B.中间突破战略

C.反梯度开发战略

D.跳跃式开发战略

27.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有( )。

A.有限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动态性

28.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

D.必要条件

29.热带经济林木橡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

A.高温

B.高湿

C.静风

D.沃土

30.下列技术要素中,( )属于软技术范畴。

A.工具设备

B.工艺流程

C.生产技能

D.管理水平

E 操作方法

31.下列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智力愈益成为制约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B.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成为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C.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D.生产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经营向小型和分散化方向发展

32.深圳原先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后,因毗邻香港实行特区优惠政策,今天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说明了()。

A.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三位一体,深圳位置条件的变化引起交通和信息条件根本性的变化

B.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属于历史范畴,始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C.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D.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33.智力倒流现象对流出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A.给第三世界国家和落后地区遭成重大人才流失

B.实质是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反向援助

C.不利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

34.产业布局评价的原则有()。

A.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

B.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C.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D.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35.下列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

A.纺织工业

B.食品工业

C.包装工业

D.汽车工业

36.下列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有()。

A.采煤工业

B.采油工业

C.汽车工业

D.服装加工业

37.下列产业中,对自然资源约束条件最大的是()。

A.纺织工业

B.冶金工业

C.服装加工工业

D.采掘业

38.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人口越多,产业的产品就越大,劳动力供应就大,价格就便宜

B.一个地区的人口越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的干扰程度就越大,就业压力也越大

C.人口规模不大时,适度的人口增长率对于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都是必要的

D.人口数量过大和增长数量过快不利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长期的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39.狭义的农业指()。

A.种植业

B.畜牧业

C.副业

D.渔业

40.农业生产的特点有()。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C.强烈的地域性

D.对土地具有特别的依赖性

41.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

42.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有()。

A.农业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

C.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流

D.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

4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农业地理学家()。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

44.1826年,《》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

B.《孤立国》

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

45.经济作物也称为()。

A.技术作物

B.粮食作物

C.工业原料作物

D.谷类作物

46.经济作物的布局原则有()。

A.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适当集中

B.尽可能在产区建立加工工业

C.产区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D.产区应有充裕、技术素质较好的劳动力

47.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有()。

A.公司+基地+农户

B.主导产业+农户

C.专业市场+农户

D.农户

48.在杜能的同心状农业图中,()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最高。

A.自由农业区

B.林业区

C.轮作农业区

D.谷草农作区

E.三圃农作区

F.畜牧区

49.在杜能的同心状农业图中,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低的是()。

A.自由农业区

B.林业区

C.轮作农业区

D.谷草农作区

E.三圃农作区

F.畜牧区

50.下列有关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费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唯一变量

B.利润加运费是个常数

C.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农业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

D.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之差是常数

E.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降低产品成本来最大限度增加利润

51.第二产业包括()。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E.商业

52.下列属于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的是()。

A.工业生产的过程主要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过程

B.工业生产的过程主要是生物工程的过程

C.工业生产可以是不连贯、不依次、分散地进行

D.工业生产必须是连贯的、依次的、集中地进行

E.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是间断、交错和区位上的游离

53.当人初GDP达到( )时,矿产品使用强度处于高峰时期。

A.800美元以下

B.800-3500美元

C.3500-10000美元

D.10000美元以上

54.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的内容有( )。

A.矿种

B.储量

C.品位

D.埋藏赋存条件

E.矿区地理条件

55.工业再布局的表现形式有( )。

A.扩建

B.改建

C.迁建

D.替代产业

E.“迹地”利用

56.有关工业结构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部门结构纵向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地位及比例是否协调合理

B.工业地域结构从横向角度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

C.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地域结构是同一个事物和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D.按产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分为开采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57.煤炭外运是世界共同面临的大问题。运输问题要考虑( )。

A.根据煤炭分布、生产、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煤炭产销区划

B.论证输煤方式

C.大型煤炭基地需要多种运输方式并举

D.尽可能变输煤为输电,节约运输

58.有关电力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具有传输迅速、使用方便、污染少等优点

B.负荷中心或接近负荷中心的大型煤矿、油气田最适宜建大型火电基地,这是最理想的电力工业区位模式

C.远离资源地的负荷中心可考虑利用外地的煤油气建电厂,也可考虑利用其他替代性新能源

D.水源条件会限制坑口电厂的发展

59.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

60.制造工业布局,受()因素制约最为显著。

A.原料地

B.消费地

C.燃料地

D.A和C

61.( )被誉为工业系统的心脏,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A.纺织工业

B.化学工业

C.钢铁工业

D.机械工业

62.高技术工业的布局,与传统工业布局区别的因子有( )

A.在资源利用方式上,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集约式生产

B.在追求目标上,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在要素依赖上,主要考虑智力等无形资产

D.在产业形态上,主要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63.高技术工业的特征有( )。

A.高增值性

B.高渗透性

C.高竞争性

D.高智力

E.高投资

F.高风险

64.在下列农村工业布局类型中,( )区位优越,是农村工业发展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A.外向型

B.普通农区型

C.普通牧区型

D.偏远型

65.工业地域结构的类别中,等级层次最高的是( )。

A.工业点

B.工业区

C.工业枢纽

D.工业地区

E.工业地带

66.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地理学家()。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

67.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

68.原料指数小于1,工业最佳区位属于( )。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自由指向型

D.以上答案都不是

69.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布局理论研究成就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A.工业布局受经济规律支配

B.工业布局要考虑非经济因素

C.工业布局坚持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查有机结合

D.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70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

71.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A.线路

B.客货流

C.终端设备

D.运具

72.与工农业生产部门相比较,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表现在其产品的()。

A.非物质性

B.非实体性

C.同一性

D.物质性

73.区位理论中,为了避开障碍或缩短通过高造价地区的距离导致线路增长,使之与理论最优值发生的偏离叫做( )。

A.正偏离

B.静偏离

C.负偏离

D.动偏离

74.右图是某区域交通线路图,该运网的连接率为( )。

A.1

B.2

C.5

D.10

75.铁路运输的优势有( )。

A.牵引重量大

B.输送能力强

C.长途运输成本低

D.运输连续性强

76.公路运输的优势有(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

77.水路运输的特点有( )。

A.线路投资小

B.运载量大

C.运输成本低

D.受自然环境限制大

78.航空运输的优势有( )。

A.速度快

B.径路短

C.基建成本低,但运输成本高

D.客运能力大

79.管道运输的优势有( )。

A.连续性好

B.运价便宜

C.工期短,资金回收快

D.永久性占地少

80.最适宜大宗、笨重、大型货物远距离运输的是( )。

A铁路

B.河运

C.海运

D.公路

81.世界各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铁路运输的统治地位急剧下降,在许多国家已被汽车运输取代

B.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相对地位日益提高

C.水路运输重新受到重视

D.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使运费结构和运输时间发生了深刻变化

E.汽车公路运输的地位迅猛提高,在许多国家成为运输主力

82.不合理的货流运输有( )。

A对流运输

B.重复运输

C.迂回运输

D.过远运输

E.短途运输

83.货流不合理运输的原因主要有( )。

A生产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原材料、半成品的不合理流动

B.地区产销不平衡和信息不灵,可能造成产品的对流运输、过远运输和重复运输

C.某种运输方式远不能满足运输需要,可能导致迂回运输和短途运输

D.人们对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认识不清

84.实现货流合理运输的根本途径有( )。

A合理布局产业

B.大力发展综合运输

C.科学合理调配运量,做好产、运、销平衡

D.货流不合理不可避免,无从改变

85.法国巴黎大学比约〃高涅尔教授认为,引发商品交换的原因是( )。

A差异

B.愿望

C.价格

D.距离

86.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商业的一般特征是( )。

A依附性

B.中介性

C.链环性

D.体系性

87.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 )于1933年所创立。

A杜能

B.韦伯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88.中心地理论认为,只有( )既符合覆盖面积尽可能大、又不留空白的要求,是市场区最佳形状的首选。

A圆形

B.长方形

C.六边形

D.八边形

89.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

90.中心地理论认为,市场最优原则拟出的中心地序列,称为( )。

A.K=3

B. K=4

C. K=5

D. K=7

91.商业活动的琏环性是由( )环节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A.购

B.销

C.存

D.调

92.商业区位指向原则包括( )。

A.接近购买力原则

B.最短时间原则

C.区位易达性原则

D.满足消费心理原则

E.接近CBD原则

93.贸易中心的特性有( )。

A.辐射性

B.开放性

C.灵活性

D.区域性

E.集聚性

94.城市产生和发展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是( )。

A.剩余农产品

B.剩余劳动力

C.工业化

D.第三产业的兴起

95.城市化初期的基本形式是( )。

A.集中型城市化

B.分散型城市化

C.外延型城市化

D.飞地型城市化

96.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主要有( )

A.团块状城市

B.带状城市

C.星状城市

D.组团式城市

E.一城多镇

97.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 )理论模式。

A.六边形

B.扇形

C.同心圆

D.多核心

98.大城市经济圈作为一种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 )的特征。

A.高集聚经济

B.高能级经济

C.开放型经济

D.自组织经济

99.美国学者厄尔曼(E.L. Ullman)认为城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 )。

A.城市间存在着互补性

B.城市间存在着可运输性

C.城市间没有中间干扰机会

D.城市间没有其他城镇存在

100.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后开始出现减慢的现象,成为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A.50

B.60

C.70

D.80

E.90

101.经济区的基本要素包括( )。

A经济中心

B.经济联系

C.产业结构

D.腹地范围

102.我国现行的三大经济地带属于( )。

A经济行政区

B.部门经济区

C.经济协作区

D.经济类型区

103.综合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不同,在综合经济区的范畴内,又可分为( )。

A经济协作区

B.经济行政区

C.城市经济区

D.经济类型区

104.我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应该是( )。

A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B.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C.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

D.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

E行政区划必须的完整性

105.下列属于区域规划内容的有( )。

A.资源开发利用

B.产业布局

C.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D.产业政策

E.重大项目建议

106.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有( )。

A.全局性

B.长远性

C.层次性

D.实用性

E.区域性

107.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在继承与变革中向前发展,相继出现了( )思想方法。

A.形态描述

B.地理比较

C.要素分析

D.综合分析

E.系统分析

108.下列形态描述语言手段中,属于近代地理学是( )。 A.自然语言

B.哲学语言

C.数学语言

D.数字地图语言109.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110.下列技术方法,属于传统技术方法的有( ),属于现代技术方法的有( )。 A.实地考察

B.遥感技术

C.统计图表

D.经济地图及

E.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F技术经济论证

二、判断正误题(111-135题)

1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科学。( )

11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一门介于经济、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 113.由于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定义和内容更多地为人们所采用,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通常又称为“费希尔大分类法”。( )

114.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转移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各产业之间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 )

115.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过程是以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的。( ) 116.增长极既指作为经济空间的主导产业部门,也指作为地理空间的城镇增长中心。( )

117.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 ) 118.由于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大,因此,科学选择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所在。( )

119.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产业布局的充分条件。( )

120.技术条件是产业布局及其发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

121.我国汽车城长春市并不产棉花,然而布局一定规模的纺织业,目的是平衡性比例。( )

122.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划,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矿业。( )

123.农业与工业生产一样,劳动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连续进行。( )

12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的半人工生态系统。( )

125.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过于苛刻,与现实不符,因此,其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 126.工业生产要分为许多阶段,但这些阶段必须是连贯的、依次的、集中地进行。( ) 127.工业地域结构按等级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带和工业地区。( )

128.韦伯理论的核心就是把运费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 ) 129.干扰机会破坏了原来的互补联系,引起原定的货物起止点的变更,产生了新的流向。( )

130.交通运输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 ) 131.区位理论中,单一线路的实际区位常发生两种偏离,其中,正偏离是指为了避开障碍或缩短通过高造价地区的距离导致线路增长,使之与理论最优值发生的偏离。( ) 132.古代城市出现后,经济功能便成为其首要功能。( )

133.根据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 134.中心地理论中,最低人口门槛代表着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经营活动怕必须赚取的最低收入或服务的最低人口。( )

135.经济区是商品生产社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物。( )

136.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

三、连线题(137-140题)

137.根据我国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右列各类产业部门划入相应的三次产业中

三次产业产业部门

(1)第一(次)产业A农业

(2)第二(次)产业B制造业

(3)第三(次)产业C建筑业

D服务业

E采掘业

138.将下列著名人物与其经典理论连线配对

代表人物经济地理理论

(1)C〃G〃克拉克A中心地理论

(2)杜能B工业区位论

(3)佩鲁C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4)W〃克里斯泰勒D农业区位论

(5)E〃W〃伯吉斯E增长极概念

(6)韦伯F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理论

139.将下列各种运输方式与其各自突出技术经济特征配对连线

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

(1)铁路A运载量大,运价低,但自然环境限制大

(2)水运B速度最快,径路短,但运输成本高

(3)管道C连续性强,长途运输成本低,牵引重量大

(4)公路D门对门运输,灵活性最强,但运载量小

(5)航空E连续性好,运价便宜,永久性占地少

140.中心地理论所提出的中心地原则与所拟出的中心地序列配对连线

原则系统

(1)市场最优原则 A.K=4系统

(2)交通最优原则 B.K=7系统

(3)行政最优原则 C.K=3

四、填空题(141-195)

14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①与②的关系。

14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①和②演变规律的科学。

143. ①和②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

144.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介于①、②和③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145.经济地理学包括①的经济地理学与②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146.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①在其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使用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②同③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通常又称为“④”。

147.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侧重于从三次产业占①比重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48.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①为主的时期、以②为主导的时期和以③为主的时期。

149.产业布局的三种主要模式是①、②和③。

150.产业布局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和②。

151.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非均衡布局战略,东、中、西部针锋相对地提出的各种布局模式,问题的实质是①。

152.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起关键作用的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所在。

153.把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总是具有向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地区移动的趋势称为①。

154. ①是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属性,也是其区域于自然条件的根本标志。

155.现代科学技术指第①次科技浪潮和第②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156.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信息条件合称为产业布局的①条件。

157.距离衰减原理认为,两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①(正比,反比)。

158.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主要看人口分布与①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159.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①。

160.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构成自然界的“①”。

161.农业生态系统是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被人工驯化了的①生态系统。

16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包括①和②。

16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①所决定。

164.农业区位论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①于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系统提出。

165.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农业布局达到节约①,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②。

166.经济作物也叫做①或②。

167.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①和②的变化过程。

168.矿石的品位是指矿石中①的单位含量。

169.基本化学工业主要是生产“①”和“②”的化工生产行业。

170.机械工业区位主要是趋向①地区。

171.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工业集聚区(高技术园区)是创建于1951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①。

172.工业地域结构按等级层次可以划分为工业点、①、②、③和④五种类型。

17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把①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

174.最理想的电力工业区位模式是①。

175.运输系统五个基本要素是:①、②、③、④和⑤。

176.两地互相作用产生运输现象的三个基本前提条件是①、②和③。

177.两地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旅客和货物的空间移动叫①。

178.一般说,货物的运输性是由它们的单位重量产品的①所决定的。

179.交通运输业的唯一产品是以①或②表示的客货位移。

180.单一线路布局的最基本的原则是①原则和②原则。

181.运网系统在发展过程点线的组合状况,可分为四种类型,即①、

②、③和④。

182.运网布局的基本原则是①和②。

183.在交通线上某一段的单位时间货流量叫①。

184.商业体系中的CBD指①。

185.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和②。

186. ①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187.城市化地域类型有①型和②型。

188.城市分类最常见的是①和②两种。

189.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城市体系①结构和②结构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学说。190.伯吉斯的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模式中,核心地带是①。

191.经济区是①和②的产物。

192.区域规划具有①、②和③三个共同的特性。

193.1760年,俄国百科全书的学者①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②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194.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包括①和②。

195.科学的思维方式可归为两大类:①和②。

五、名词解释(196-220)

196.产业结构

197.增长极

198.极化作用

199.支柱产业

200.主导产业

201.经济地理位置

202.农业生态系统

203.农业区位论

204.(矿产)品位

205.工业区

206.工业地带

207.原料指数

208.交通运输业

209.运输联系

210.网尼克指数

211.商业

212.城市化

213.城市职能

214.城市性质

215.城市地域结构

216.城市体系

217.经济区

218.经济区划

219.区域发展战略

220.区域规划

六、简答题(221-240)

221.简述三次产业分类法及广泛接受的原因?222.简述PETTY-CLARK定理?

223.简述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

224.简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25.简述新技术革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26.简述区域开发的概念及主要包括的内容?

227.简述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原则?

228.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经济特征?

229.简述经济作物布局研究的内容。

230.简述世界各地区工业布局的基本趋势。

231.简述工业再布局的模式有哪些?

232.我国钢铁工业常见的布局模式有哪些?

233.炼油工业为什么布局在交通较好的消费区?

234.简述森林加工工业就地林区布局的优劣势?

235.简述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

236.货流不合理运输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237.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及引力模式?238从全世界看,城市地域形态主要有哪些类型?249.简述城市化的地域类型。

240.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

七、看图问答题(241-244)

241.读图回答:

(1)某城市拟新建钢铁厂、造纸厂、自来水厂及服装厂,请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选择各自合理的厂址,并简述理由。

a在①处建 厂,理由

是 。

b在②处建 厂,理由

是 。

c在③处建 厂,理由

是 。

d在④处建 厂,理由

(2)a钢铁厂从工业投入看,该企业属于

密集型工业。

b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看,该工业属 指向型工业。现在这类型工业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

渐 ,而 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c钢铁工业分布区会不会扩展为工业城市: ,原因

是 。

(3)甲、乙、丙、丁要发展乳牛、果林、花卉、小麦四种农业,请给予合理安排,并简要叙述其理由:

a甲地发展 ,理由是 。 b乙地发展 ,理由是 。 c丙地发展 ,理由是 。 d丁地发展 ,理由是 。

242.读图1杜能环和图2逆杜能环,解释杜能环的理论模型,并比较杜能环与逆杜能环的差别。

自由农作区

林业区

轮作式农业区 谷草式农业区

三圃式农业区 半工业化农业生产

撂荒地或暂时农业区 兼业农区和较高级住宅区

·

1 2

3

P 2

·

1 2 3 P 1 ·

1 2 3

P 3

243. 右图为P1、P2和P3三个企业的运费最低点,图中的圆为等费用线,

如果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哪?为什么?

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又在哪?为什么?

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

244.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5个同心圆带结构模式:

①CBD ②过渡地带 ③通勤地带 ④低收入工人居住区 ⑤中产阶级居住区

将五个地带分别填入相应的圆中,并回答该模式的理论意义。 八、论述题(245-250题)

245.论述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要求回答:1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代表性学说,并指出演变原因及实证意义。 2产业布局演变规律运行机制及其具体表现。 246.论述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 247.论述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原则。

248.论述我国工业生产与布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

249.论述货流不合理运输的类型、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途径。 250.论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武汉大学考研 经济地理学历年试题2002-2010

经济地理学真题 2009年经济地理真题 一、名解(每题4分,32分) 工业用地选择城市环境容量地域分工城乡一体化聚集经济圈层结构综合平衡外部不经济性 二、问答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聚集于分散特征?(15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城乡统筹?(15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尺度?(15 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 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 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 三、论述(每题18分) 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分=32分) 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 二、问答(共82分)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14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 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 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 三、论述(2*18=36分) 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2007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 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二.问答 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12) 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 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 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 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 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 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 (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 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 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 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经济地理学 期末模拟试卷(A、B)DOC

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24分,每空1分) 1、赫希曼认为,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___效应和___效应。 2、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是指用___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___来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 3、研究表明,技术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为___的过程,而制度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出___的特征,这就促成了以生产要素为边界的国际分工的发展。 4、从经济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上看,___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而___分析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5、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___和___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6、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中,佩鲁的___理论和冈纳·缪尔达尔的__理论都具有重要影响。 7、工业原料根据空间分布和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可分为___和___。 8、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主要研究了___、___、___三大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现代区位理论的追求目标和理论特色分别是___和___。 10、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___和___决定的。 11、劳动力因子主要从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12、企业空间扩张作为社会经济现象主要存在___、___的两种地理扩散规律。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3、狭义的贸易投资一体化 14、经济区 15、区域经济结构 16、规模经济效益 1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8、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19、胡佛和费希尔所划分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0、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 四、论述题(32分,每题16分) 21、下图反映的是大众汽车全球生产线,试结合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举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22、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简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 1. 20世纪上半叶——区位论研究代表 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 (1)1950s——创立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艾萨德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他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2)1950s后——

区域之间发展研究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 3. 全球化研究特点: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经济地理的研究尺度也日益扩大,范围覆盖全球。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式,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 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 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 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 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 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 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 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 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 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 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 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 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3、跨国公司: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5、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6、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7、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 8、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9、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10、经济区域化:是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四是地价,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得重要因素。 2、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3、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进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