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_王郓

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_王郓

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_王郓
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_王郓

第45卷第1期2011年1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 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 hy sical Educatio n V o l .45N o .1Ja n .2011

收稿日期:2010-10-22;修回日期:2010-12-05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8SS07037)。作者简介:王郓(1968-),男,浙江东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体育、篮球教学与训练。

我国CBA 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

王 郓,褚 翔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采用社会调查、历史研究、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CBA 联赛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

统研究,探讨了我国CBA 联赛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我国CBA 联赛的发展路径包括:“渐进式”改革CBA 联赛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后发优势,借鉴NBA 成功运营模式;完善相关制度,突出中国篮球文化特色;拓宽职业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提升CBA 联赛人力资源的素质。CBA 联赛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CBA 联赛的管理与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CBA 联赛品牌;加快CBA 联赛组织的实体化进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俱乐部制度建设,做大做强职业篮球产业;扩展CBA 联赛劳务要素市场,完善职业篮球人才链。关键词:职业篮球;CBA 联赛;路径选择;战略取向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 (2011)01-0066-06

Selection and strategy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of CBA league

WANG Yun ,C HU Xiang

(Basketball Office ,Wuhan I nst .O f P .E .,Wuhan430079,China )

A bstract :With adoption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 sis ,the paper made a

sy stem atic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BA league and discussed the selectio n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 n of the development m ode of CBA league .It w as show n that CBA league had carried out pro gressive reform on the org anization and m anagement system .Expe rience w as draw n fro m the NBA operation mo de .Relative sy stem s w ere perfected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baske tball characteristics .Way s fo r training professional high -level basketball play ers w ere broadened to promo te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 resource s .On the basis of these ,better polices w ere given and scope o f m arket w as en -la rg ed .Mo reo ver ,aw areness of bette r management and service w as streng thened .A ttention w as giv -en to set up better CBA brand name .Substantializatio n of the CBA leag ue organisation sho uld be quickened to innovate m anagement m odel .Club sy stem and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industry should be reinforced .CBA league labo r m arket and human reso urce chain should be e xpande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CBA league ;selection of developm ent mo de ;strategic orienta -tion

1 我国CBA 联赛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CBA 联赛的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篮球竞赛起始于1995年初的中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的赛制改革,即首次实行主客场、跨年度的新赛制。该联赛被命名为CBA 联赛,至今已历时十余年。1995-1996首个赛季,当时参赛的12支球队中仅有两支俱乐部球队,其它仍为地方及军队所属的

专业队。赛制改革后的联赛主办权仍为国家体委,省市体委及有关单位承办,由国际管理集团(IMG )以买断联赛经营权的形式提供经费支持与市场运作。

CBA 经过10个赛季的历程,在2005-2006赛季将“中国男子篮球甲A 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由中国篮球协会授权成立的管理机构———联赛委员会,全面管理联赛及与之相关的各项事务。按照《2005-2008年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准入实施方案》第一阶段的准入标准及评估细则确定和规范各俱乐部参赛资格。联赛的商务运营由中国篮协与瑞士盈方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作公司负责,在合作公司中,中国篮球协会拥有控股权(占51℅

第1期王 郓,褚 翔: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

股份),日常经营由“盈方公司”负责[1]。

2006-2009三个赛季,CBA联赛延续了上赛季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实施CBA联赛准入制,不断扩充参赛规模,目前新赛季(2008-2009赛季)参赛球队达到了18支球队,增加了比赛场次,并对外援引进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增加了各参赛俱乐部引进外援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了比赛悬念和精彩程度,促进球市的繁荣。此外,由CCTV-5、国际体育频道ESPN、美国的NBA-TV、网络视频公司新传国际等多家大媒体对半决赛及决赛阶段的比赛进行转播,使得CBA赞助品牌的电视曝光清晰度由35%提高到75%以上。同时,增加了CBA夏季联赛和CBA季前赛,将CBA联赛进一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推动了CBA联赛继续向成熟发展。

1.2 我国CBA联赛的参与主体现状分析

在现行职业体育制度安排下,我国CBA联赛的供给主体为CBA联赛各参赛俱乐部和CBA联赛委员会,职业篮球俱乐部是职业篮球竞赛产品的供给主体,目前我国CBA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运营形式主要有:国有企业型、私有企业型、企业与体育局合办型、赞助型等,俱乐部的经营收益主要来自门票收入、赞助商的投资、电视转播权与特许产品经营权的销售等;CBA 联赛委员会拥有CBA联赛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CBA联赛相关无形资产类产品的供给主体,并拥有CBA联赛无形资产类产品市场收益的分配权。

我国CBA联赛的需求主体则主要包括球迷、赞助商、媒体和地方政府等。球迷作为我国CBA联赛的个人消费者,是CBA联赛产品的直接用户,是我国CBA 联赛的主要消费主体。赞助商是CBA联赛的商务消费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CBA联赛冠名赞助商,通过体育赞助获得CBA联赛的赛事冠名权。②俱乐部球队冠名赞助商,通过赞助职业篮球俱乐部获得俱乐部球队的冠名权。③通过CBA联赛电视转播权的购买,获得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电视转播权。④通过广告赞助的形式,充当CBA联赛和各参赛俱乐部的广告赞助商[2]。

现阶段我国CBA联赛市场中,体育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承担CBA联赛的赛事商务推广活动的中介代理,是以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与CBA联赛组织共同成立合作公司的形式来进行CBA职业联赛的商务开发。我国CBA联赛的相关体育中介机构与体育经纪人的市场行为属于经纪代理类的中介活动,

1.3 我国CBA联赛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CBA联赛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①日益繁荣的中国政治、经济、人文大环境下,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的人文和生命科学的价值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实践,这也为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我国CBA联赛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②篮球运动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篮球运动项目的普及与影响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CBA联赛的市场开发提供了极大的拓展空间。③随着我国CBA联赛职业化发展稳步推进,目前已经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篮球联赛,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CBA 联赛的关注程度与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为CBA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机遇。

我国CBA联赛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是国际著名体育赛事(NBA、NFL、职业棒球、F1和欧洲职业足球等)对中国市场的有策略的强势争夺,以及中超、乒超等项目的有力竞争。这种竞争既体现在对体育消费人口的争夺,也体现在对赞助商资源的争夺。特别是“NBA中国推广”所带来的的竞争挑战,主要包括:①赞助商与合作伙伴的竞争;②球迷与观众的竞争;③传播媒体的竞争。来自内部的挑战,主要是我国CBA联赛市场所依托的产业还很幼稚,职业篮球俱乐部体制作为市场主体仍需不断完善,我国CBA联赛在规模与结构、运行机制、市场行为等方面均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 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2.1 “渐进式”改革CBA联赛的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CBA联赛的组织管理体制仍属于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是指由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具有准政府性质的体育协会(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经营、由职业体育俱乐部参与的关于职业体育联赛的一种管理模式[3]。我国现行的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产生出来的,它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目前我国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主要由两个利益主体构成:协会(中心,包括联赛委员会)和职业体育俱乐部。虽然中国篮球协会设立了CBA联赛委员会,但是,由于这个联赛委员会仍然是中国篮球协会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视其为协会利益主体。在我国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组织结构中,协会(中心)下属的联赛委员会全面负责职业联赛事务,职业体育俱乐部虽然是联赛的参与主体,但没有联赛的决策权。协会(中心)是政府公共部门,具有行政垄断权力,协会通过制定的章程来管理各个职业体育俱乐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这种带

67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5卷

有行政垄断性质的组织结构也决定了联盟内部协会和俱乐部的不同行为模式,进而导致了其运行机制诸多方面的缺陷。同时,我国CBA联赛的这种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管理体制结构与其他非职业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结构并无二样,即都是由协会(中心)负责管理,并不具有一种本应该具有的特殊性“制度安排”,这说明我国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组织结构还没有体现出职业体育竞赛以及职业体育产业的独特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发展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的弊端已经日渐凸现。但我国这种特有的职业篮球竞赛组织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性约束”条件下的过渡产物,并受《体育法》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规章所保障。因而,必须以“渐进式”改革方式推进我国CBA联赛的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完善,以突破原有的“体制性约束”,进而加速我国CBA联赛组织的实体化进程,以解决目前我国CBA联赛市场中存在的行政性垄断结构和行为这一问题[4]。

2.2 发挥后发优势,借鉴N BA成功运营模式

回顾我国CBA联赛的发展历史,赛制改革无疑在CBA联赛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次重大的赛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CBA的发展。2004-2005赛季的赛制改革是CBA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中国篮协对CBA联赛改革的“北极星”计划中的许多举措———南北分区、取消不降级、一周三赛、新商务模式等等都含有NBA的影子。此番赛制改革基本上是借鉴NBA的成功模式方案,如取消原来的升降级,增加比赛场次,季后赛的首轮实行三战两胜制,半决赛和总决赛则采用五战三胜制;2005-2006赛季CBA联赛季后赛又从3战2胜制改为5战3胜制,总决赛从5战3胜制改为7战4胜制等等,区别只存在于地域划分的方式上:NBA是东西对垒,CBA则是南北分区。

CBA联赛自创办以来在市场开发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通过与新闻媒体的频繁接触和广告宣传扩大CBA品牌的知名度;创办CBA篮球网站;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播CBA赛事;发行球星卡;开发以CBA品牌命名的体育用品;设计并创作了CBA口号及会歌等等。在CBA品牌的整体包装上,联赛先后推出的中国篮球脸谱、至尊宝鼎、冠军戒指都是围绕品牌推广而实施的。在明星的包装方面,中国篮协也聘请了专门的策划公司对球员进行培训。同时,让球员学习NBA球星的做法,走进大学校园和社区,与球迷亲密接触,参与公益活动,塑造公众形象。2005年,中国篮协启动了CBA公益计划,与青少年基金会共同设立“CBA与我共成长计划”。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提升CBA品牌)三个服务(服务球迷、服务赞助商、服务媒体)的思路,实际上也借鉴了NBA模式,带着鲜明的NBA印记。

虽然我国CBA联赛在市场开发上与NBA存在着巨大的的差距,我国职业篮球的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但是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学习和吸取NBA联赛及其它职业联赛成功的成功经验,发挥CBA联赛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加强与职业篮球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使我国职业篮球健康有序的发展,以推动我国CBA联赛的职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2.3 完善相关制度,突出中国篮球文化特色

篮球运动诞生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独特的篮球文化。现代篮球运动是全球体育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是中国篮球运动全面振兴发展重要支撑要素。前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就曾在“中国篮球文化论坛”中提出:“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乏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培育和发展篮球文化是关系到篮球运动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5]

CBA联赛的篮球文化包括核心层———篮球观念、中间层———CBA联赛的行为模式;外部层———上述内容的外在表现等三个层次。目前实施的许多措施也是从建设独特的中国篮球文化的角度出发的,诸如CBA 联赛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和方针,包括提出“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方针;提出“我的球队、我的比赛、我的CBA”的品牌推广口号;确立“服务球迷、服务媒体、服务赞助商”的办赛宗旨;与青少年基金会共同设立“我与CBA共成长”基金等,均对塑造CBA联赛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国CBA联赛中也存在球迷、工作人员和媒体对客队不礼貌、不文明的做法,甚至有谩骂、诬蔑和人身攻击行为,这种文化缺失的现象给CBA联赛带来一些负面影响,CBA联赛的层次和文明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必须不断完善CBA联赛的相关制度,细化并严格执行“纪律处罚规定”和俱乐部“准入制”标准,从而规范参与主体(运动员、教练、球迷)行为,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2.4 拓宽职业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提升CBA联赛人力资源的素质

1)协调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家的关系,实行两家的优势互补,打破传统教育、体育体制的壁垒,集中

68

第1期王 郓,褚 翔: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

优势力量,共同培养篮球后备人才,以全面提高我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推进我国原有的三线训练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建立新型培养体制,各级体育局、管理中心和协会要在政策和经济上给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扶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和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生活环境,调动积极性。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应逐步推行“小学———中学(包括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试点学校、篮球俱乐部)———大学(包括体育学院、体育系、高水平项目学校、俱乐部)———篮球职业俱乐部———国家队”这一模式,以建立起我国篮球优秀人才的资源库。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依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多方筹集资金,广开资金来源渠道,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姻,以解决长期困饶培养单位资金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途径和渠道。

4)体育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的分级调控体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将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流动纳入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打破地方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起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流动制度,为实现我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3 我国CBA联赛发展的战略取向

3.1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我国CBA联赛目前仍存在市场供给分布集中,市场整体规模不足,市场供求呈结构性失衡现象。原因主要是我国CBA联赛大多数参赛俱乐部在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源方面仍受制于体育局,俱乐部的组建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同时,体育场馆设施也多为地方政府出资兴建,部分俱乐部的自建场馆由于投资成本加大,造成自建场馆的规模和质量较低,导致俱乐部由于“准入制”的场馆要求,往往因承租大型场馆的费用较高而选择普通场馆或迁移至中小城市,这也限制了市场规模。因此,体育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放宽对职业运动员自由流动的限制,并在俱乐部所需场馆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给予扶持。

目前我国CBA联赛各职业篮球俱乐部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经营范围较窄,市场主体运作能力较低,缺乏赢利能力等问题,市场收益在主要依赖于其广告载体的功能。因而,在税收方面,政府应制定一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商务消费者的体育赞助行为,从而提高商务消费者(企业)赞助职业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吸纳更多的商务消费者的投入。

3.2 加快CBA联赛组织的实体化进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3.2.1 加快我国CBA联赛组织的实体化进程

目前,我国CBA联赛组织结构的顶端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事业单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篮球协会挂靠单位,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CBA联赛管理层是受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授权成立的联赛委员会(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公务员与俱乐部代表共同组成),是准政府组织形式的组织架构。在国家体育总局授权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充当最高决策机构和最高监督机构,联赛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构。我国CBA联赛的治理机制目前主要是行政管制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即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依据其篮球运动项目管理的“行政职能”所实施的“行政主导下的协商性管制治理机制”,并在此前提下制定CBA联赛的相关制度。CBA联赛组织管理的经营规程则是在联赛所有权与监督权“合二为一”的行政垄断基础上,对经营权以行政主导下的内部各方利益主体间的协商制度来规范,并接受上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的控制与监督。

从中国篮球协会的性质来看,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会团体,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篮球联合会相应的国际篮球运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它是带有行业协会性质的社团组织[6]。中国篮球协会制定的“2005-200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准入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职业篮球俱乐部必须是企业法人,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登记”,即职业篮球俱乐部是企业性质。而在我国CBA联赛市场中,中国篮球协会实际上充当了职业篮球竞赛产业的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和政策制定者,同时拥有职业篮球竞赛产业经营的剩余控制权和收益分配权,各职业篮球俱乐部则是CBA联赛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显然中国篮球协会在CBA联赛组织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在目标和利益分配方面与职业篮球俱乐部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冲突。因此,必须加快我国CBA联赛组织的实体化进程。

3.2.2 创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CBA联赛中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组织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也制约了我国CBA联赛的进一步成熟和壮大。目前中国篮球协会与各职业篮球俱乐部之间在CBA联赛产权归属问题上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目前以“联赛委员会”作为最高执行机构的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只是作为过渡时期的产物,并未真正解决我国职业篮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管办不分”的问

6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5卷

题。因而仍需不断创新CBA联赛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有效的联赛法人治理结构,推进CBA联赛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CBA联赛市场各利益主体间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配套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相关责任、权利和义务,从而规避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有效的抑制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降低CBA联赛市场的风险程度和提高市场秩序的稳定性。

3.3 加强俱乐部制度建设,做大做强职业篮球产业3.3.1 推进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产权制度建设

职业篮球俱乐部作为我国职业篮球联赛产品的供给主体,应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实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要求,也是实现我国CBA联赛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在“2005-200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俱乐部准入实施方案”第三阶段(2007-2008赛季)准入标准中对俱乐部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中国职业男子篮球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必须是企业法人,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登记为XX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或XX篮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明确规定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企业性质,以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进入市场,产权明晰[7]。但以目前CBA联赛各参赛俱乐部现状来看,我国各篮球俱乐部的企业性质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受管理运营体制约束,组建俱乐部的目标和动机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各俱乐部在产权归属方面的差异。目前我国CBA联赛各参赛篮球俱乐部还处在由非实体型、联办型向实体型转化过程中,因而仍然存在产权不明晰导致因利益关系出现牵制与对抗的现象,对俱乐部正常的运转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同时加快我国职业篮球球员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使职业球员人力资本的专用权归属于球员本人,进而解决在部分俱乐部中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性质不明的痼疾。

3.3.2 完善职业篮球俱乐部内部治理结构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俱乐部内部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俱乐部应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来建立和完善的相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职业篮球俱乐部作为企业,其在制度契约上所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俱乐部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形式,因而职业篮球俱乐部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首先建立起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配套机制。目前我国CBA联赛各参赛篮球俱乐部之所以大多缺乏盈利能力,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造成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与运作的不规范。完善职业篮球俱乐部内部治理结构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完善俱乐部机构设置和内部治理的程序,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股东代表大会等权利制衡体系;在治理程序上应规范决策表决、人事任免和利益分配等相关程序,并严格参照执行。②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明确俱乐部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将三者相互挂钩,使每个责任人清楚知道各自的责、权、利。如董事长受董事会委托对俱乐部的战略方向和策略选择进行决策,并聘用和任命管理人员和教练员;总经理由董事长任命并委托负责整个俱乐部的日常事务和比赛事宜等;主教练则受聘负责俱乐部球队的训练和比赛。③建立规范清晰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资本预算管理。制定财务制度的条款要清楚、具体化,严格规范财务行为;同时,根据俱乐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制度应符合俱乐部自身的经营状况、经营环境和经营内容;资本预算管理应做到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和预算对责任主体的硬约束。

3.4 加强CBA联赛的管理与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CBA联赛品牌

我国CBA联赛自创办以来在自身品牌的市场开发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提出“我的球队、我的比赛、我的CBA”的品牌推广口号;提出“服务球迷、服务媒体、服务赞助商”的办赛宗旨;与青少年基金会共同设立“我与CBA共成长”基金;通过与新闻媒体的频繁接触和广告宣传扩大CBA品牌的知名度;创办CBA篮球网站;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播CBA赛事;发行球星卡;开发以CBA品牌命名的体育用品;设计并创作了CBA口号及会歌等。这一系列行动,使CBA 的品牌和联赛形象都得到了很好的塑造,但这些方面的运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有限,CBA品牌缺少精心设计和准确定位。比如,电视和媒体、消费产品、市场伙伴以及各种公益或宣传活动等方面的品牌建设仍需加强;职业篮球俱乐部多数并非真正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产品质量意识仍待提高;CBA在场馆建设、灯光及音乐方面仍需精心设计;年轻队员上场机会偏少,优秀球员的交易限制较多;各球队间竞技实力呈非均衡趋向,比赛结果缺乏悬念等。

2004-2005赛季CBA联赛取消了联赛的冠名,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CBA的品牌。CBA联赛品牌的推广在这一举措基础上还需不断创新方法,塑造和提升CBA联赛品牌的影响,诸如:妥善处理俱乐部、球员、球迷、媒体、赞助商之间的关系,注重CBA品牌产品开发;让CBA球员走到社区走到学校,把球迷请到俱乐部请到赛场,注意球迷资源的培养;真正服务好赞

70

第1期王 郓,褚 翔:我国CBA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

助商,使他们尽可能获得利益,让他们决定长期投资、加大投资;切实服务好媒体,为他们工作尽量提供便利,使球迷更加了解比赛、球员和俱乐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安全性,如统一场地色彩和漆面防滑系以提供运动员一个能够展示最佳竞技水平的舞台;塑造CBA球员的统一形象,如统一服装设计和式样以提高CBA球员和教练的整体公众识别形象;统一啦啦队和场地推广活动的标准和理念,为观众营造更为舒适的观赏比赛环境;树立“球队回报社会”的理念,加强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增加与球迷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接触和互动,营造良好的主场氛围。

3.5 扩展CBA联赛劳务要素市场,完善职业篮球人才链

由于职业篮球竞赛市场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其产品的质量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球队的竞技能力,而球队的竞技能力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每个球员的竞技能力(其中也包括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水平),因而球员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规模关键要素,当前应首先加快球员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目前在国际球员转会市场尚未开放有前提下,国内职业篮球劳务市场中高水平球员数量较少,是市场中的短缺资源,球员劳务市场属卖方市场。由于相关制度(球员转会制度)的缺陷及原有专业球员体制所存在的限制性因素,目前我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的人力资源———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和储备,主要依靠职业篮球俱乐部自身培养,即各俱乐部的二、三线后备队伍的配备,这种人力资源的内部供给机制,也限制了球员劳务市场的自由流动(自由转会)[8]。使得我国职业篮球球员劳务的交易行为目前仍处于无序状态,既非完全的市场机制,也不完全受行业内部自律机制的制约。因而,在球员劳务市场培育方面,应突破原有专业球员体制的制约,取消俱乐部与地方体育部门(体育局及下属相关事业单位)在球员资源方面原有的双重注册机制,以明确运动员劳务的产权归属,使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球员身份与地方体育事业单位脱钩,这样进入CBA联赛市场内的球员劳务交流则不再受制于地方体育部门。此外,扩大我国CBA联赛市场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渠道(优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建立国内球员的“选秀市场”,使这一劳务市场成为CBA联赛人力资源供给的主渠道,逐步以人力资源的外部开放型供给模式取代目前的“内源式”的封闭型供给模式。对于CBA联赛“外籍球员”的人力资源市场,应逐步放宽对引进外籍球员的人数限制,通过引进更多的高水平外籍球员来提高CBA联赛产品的质量。在条件成熟时,将外籍球员的“引进机制”与国内球员的“转会机制”合为一体,提供统一的竞争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资料汇编(1995-

2005年)[C].2005.

[2]王郓.CBA联赛市场主体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

院学报,2006,25(5):14-17.

[3]王庆伟.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5,

25(5):87-93.

[4]周贤江,王郓.中国职业篮球运动成长机理探析[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14-17.

[5]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

2006(1):45-49.

[6]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章程[R].1995.

[7]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准入

实施方案[R].2005.

[8]王郓,池建.CBA联赛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8,42(4):45-49.

71

模式与路径区别

目录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编辑本段设计模式 简介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设计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

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框架 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 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 1、"开-闭"原则 2、里氏代换原则 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 要素 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

注册会计师《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06

第三章战略选择(六) 第一节总体战略(公司层战略)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3.并购失败的原因 (1)决策不当的并购 避免决策不当的并购,波特的“吸引力测试”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他提出理想的收购应该发生在一个不太具有吸引力,但能够变得更具吸引力的行业中。波特提出两项测试: 进入成本测试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如市场增长率高、投资回报率高)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成本。如果并购的对象属于具有较高吸引力的行业,为此,并购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并购溢价(并购价格与目标企业价值的差额),这等于提前侵蚀了未来的收益。所以,理想的并购对象是目前虽然不太具有吸引力但未来能够变的更具有吸引力的行业中的企业。 相得益彰测试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显著。常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理由是优尼科所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约70%在亚洲和里海地区,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并购最后无果而终)。 (2)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完善地融为—体影响着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如果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不喜欢并购企业的管理作风,并购后的企业便很难管理,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 (3)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对并购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市盈率法,将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与收购方(如果双方是可比较的)的市盈率相乘,或与目标企业处于同行业运行良好的企业的市盈率相乘。这样就为评估目标企业的最大价值提供了一项指引。 ②目标企业的股票现价,这可能是股东愿意接受的最低价。一般股东希望能得到一个高于现价的溢价。 ③净资产价值(包括品牌),这是股东愿意接受的另一个最低价,但是可能更适用于拥有大量资产的企业或计划对不良资产组进行分类时的情况。 ④股票生息率,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提供了一项指引。 ⑤现金流折现法,如果收购产生了现金流,则应当采用合适的折现率。

专论之2: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的选择

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的选择 2014年05月19日 09:50 来源:中国汽车报作者:李显君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 为何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实现创新的突破 中国汽车产业自创立以来走的基本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后发国家在成熟产业上实现追赶的基本创新模式和路径,当年的日本和韩国汽车产业亦如此。但是为什么日、韩经历不到30年就成功了,而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实现创新的突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创新差异?除了政府创新政策不同和我们在消化吸收环节投入较小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 一是在技术引进方式上,我国汽车企业主要引进成套技术,而日、韩当年引进的是部件技术。成套技术,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投入使用;但部件技术需要引进企业重新研究部件功能及联结机制,这一过程正是技术学习和培养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2000年以前,我国传统的大型汽车企业大多引进成套技术,并没有努力花时间对引进技术进行解构和分析,从而导致中国汽车企业缺乏匹配关键技术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技术学习和模仿不可或缺的过程。中国汽车产业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投入的比率非常低,仅为1:0.07,而韩国和日本汽车产

业发展初期这一比率为1:8。因此,大规模特别是无节制地引进成套技术,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面合资引入成套技术,是我国传统国有汽车集团的典型行为,这致使其在轿车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上迟迟难以突破。而新兴企业,例如奇瑞就不是靠引进成套技术起步发展的,第一辆旗云轿车综合了所购买的四个公司的五种技术。国外著名跨国汽车公司的能力演化也遵循这一逻辑。丰田公司从分解摩托车发动机开始了它的汽车创新历程;现代汽车从分解和再装配福特小旅行车起步。韩国著名学者金麟洙在系统研究现代汽车的技术学习过程后指出:“尽管缺乏技术能力,但现代集团仍然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从多国、多个公司获得技术并进行整合,以保障发展的独立性。” 二是中国汽车企业过于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完成模仿任务,韩、日汽车企业则充分完成了模仿。技术追赶理论认为,后发国家企业的创新路径是从模仿到创新,在创新之前必须完成模仿过程,模仿又分为复制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前后两个阶段。韩国现代从1967年成立之初就开始模仿福特公司的小型旅行车,经过27年时间完成了从复制性模仿到创造性模仿的过程,最后实现了创新突破。丰田公司经过28年的模仿才走向创新:从1937年到1955年小皇冠的开发成功,完成了复制性模仿;到1965年卡罗拉轿车的问世,完成了创造性模仿,从而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1989年凌志轿车的推出,标志着自主创新进入高级阶段。我国大型汽车集团,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上,用于模仿的比例非常低。2011年,某大型汽车集团从事模仿的研发人员才9人。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不进行认真、深度、系统的模仿,特别是没有创造性模仿的过程,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只能是个梦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模仿不等于抄袭,不是侵犯知识产权的活动。因此,在模仿过程中开发和推出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法。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注会《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22

第三章战略选择 第三节职能战略 六、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选择 【例题53·多选题】下列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矩阵分析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10年) A.对增值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B.对增值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 C.对减损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 D.对减损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答案】AC 【解析】对于增值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首先应判明这种高速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高速增长是暂时的,企业应通过借款来筹集所需资金,等到销售增长率下降后企业会有多余现金归还借款。如果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较长时间,不能用短期周转借款来解决,则企业必须采取战略性措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长期性高速增长的资金问题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使之向销售增长率靠拢;二是增加权益资本,提供增长所需的资金。不管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由于企业目前处于现金短缺的状况,应该首先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来缓解现金短缺。 所以,选项A正确;对于增值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加速增长,充分利用剩余现金,所以,选项B错误;对于减损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盈利能力差,而不是增长率低,简单的加速增长很可能是有害无益的,

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或降低资本成本的途径,使得投资资本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所以,选项C正确;对于减损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选择彻底重组。所以,选项D错误。 【例题54·单选题】当某个业务单元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并且可持续增长率小于销售增长率时,应当优先采用的战略是()。 A.提高财务杠杆 B.分配剩余现金 C.出售该业务单元 D.降低资本成本 【答案】C 【解析】当某个业务单元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并且可持续增长率小于销售增长率时,属于减损型现金短缺财务战略模式,此时由于股东财富和现金都在被蚕食,应当优先采用的战略是缩减企业规模,即企业“瘦身”。其可供选择的战略包括两个:(1)彻底重组。这样做的风险是:如果重组失败,股东将蒙受更大损失。(2)出售。如果盈利能力低是整个行业的衰退引起的,企业无法对抗衰退市场的自然结局,应尽快出售以减少损失。即使是企业的独有的问题,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扭转价值减损的局面,也需要选择出售。在一个衰退行业中挽救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业务,成功的概率不大,往往成为资金的陷阱。因此,选项C 正确。应特别注意题目中强调的“优先采用的战略”。 【例题55·单选题】在财务战略矩阵中,处于第三象限的财务战略属于()。 A.增值型现金短缺 B.增值型现金剩余 C.减损型现金剩余 D.减损型现金短缺 【答案】C

现代化的模式和中国路径的选择

目录 总序 序 导言 一、现代化:全球性运动与中国的探索(一)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 二、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 (一)冲破藩篱: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潮头的涌动 (三)回潮还是前行: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国现代化的新蓝图 (一)伟大的征程:现代化建设构想的提出(二)新的坐标: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三)“四位一体”: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 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经济成就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二)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历史轨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探索 (四)走通“科学发展”之路 五、政治发展的制度化神髓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取向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逻辑 (四)民主政治:执政党的关键抉择

六、文化自觉:现代化的时代呼唤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现代化:世俗化及其边界 (三)多元力量交互作用下的文化发展 (四)铸造软实力: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七、社会空间的成长 (一)市场化改革与多元化社会的发育 (二)社会空间的多维面向 (三)“和谐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四)社会空间转型的现代化逻辑 八、国际战略的大智慧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韬光养晦:对外政策的大战略 (三)和平发展的中华复兴之路 九、渐进主义的改革之路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之谜 (二)渐进主义的政策理念 (三)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道路与选择 十、新地平线: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通往现代化之路:世界的经验与模式(二)无形的力量:现代化的模式塑造 (三)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后记 ·收起全部<<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课程背景: 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在中国经济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之时,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注册制的提出、新三板分层的推动……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运用资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动力。 然而,对于不了解资本逻辑的中小企业家而言,如何在资本时代之下实现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融资究竟都有哪些方法与技巧?如何运用融资把企业价值最大化?面对中国金融结构化调整的历史机遇,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企业家如何有效掌握并熟练运用公司中的各项融资工具? ●企业怎样打造自己的股权融资系统? ●如何让企业登录资本市场,获得巨大的资本溢价? ●怎样把握住当前的并购浪潮,让企业迅速实现证券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是今天的中小企业家认真学习并深度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课程《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中围绕传统企业如何进行有效融资和资本运作的转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课程收益: ●详细讲述融资理论和资本逻辑,让学员熟悉资本运作与传统产业转型的结合方式; ●熟练掌握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与技巧,确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策略; ●了解IPO、新三板、并购重组等证券化的标准和条件,确定企业自身资本运作路径; ●完成从股权设计、企业估值、商业计划书、融资路演等全套融资工具的完美打造。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 课程大纲 第一讲:当前中国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一、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传统企业转型之路 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双创”、“供给侧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核心政策对于产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2. 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营销方式的巨变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企业投融资环境

2016CPA《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03

第三章战略选择(三) 第一节总体战略(公司层战略) 一、总体战略的主要类型 3.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指企业进入与现有产品和市场不同的领域。由于市场变化是如此迅速,企业必须持续地调查市场环境寻找多元化的机会。当现有产品或市场不存在期望的增长空间时(例如,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市场规模有限或竞争太过激烈),企业经常会考虑多元化战略。 采用多元化战略有下列三大原因: (1)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持续经营并不能达到目标。 (2)企业以前由于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成功经营而保留下来的资金超过了其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的财务扩张所需要的资金。 (3)与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的扩张相比,多元化战略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多元化战略可以分为两种: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1)相关多元化 也称同心多元化,是指企业以现有业务或市场为基础进入相关产业或市场的战略。相关多元化的相关性可以是产品、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渠道、营销技能以及用户等方面的类似。 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原有产业的产品知识、制造能力、营销渠道、营销技能等优势来获取融合优势,即两种业务或两个市场同时经营的盈利能力大于各自经营时的盈利能力之和。当企业在产业或市场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该产业或市场成长性或吸引力逐渐下降时,比较适宜采用同心多元化战略。 (2)非相关多元化 也称离心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当前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和市场均不相关的领域的战略。如果企业当前产业或市场缺乏吸引力,而企业也不具备较强的能力和技能转向相关产品或市场,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不是利用产品、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共同性,而是从财务上考虑平衡现金流或者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规避产业或市场的发展风险。 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优点: ①分散风险,当现有产品及市场失败时,新产品或新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保护。

注会考试科目《公司战略》第三章 战略选择26

第四节国际化经营战略 四、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一)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模式 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出口、股权投资、非股权安排等几种。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1.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是指产品在本国生产,但输入到目标国进行销售,或者说是通过产品输出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出口模式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 2.股权投资模式。 股权投资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在目标国获得该国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达到部分控制或完全控制在目标国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资本的输出来进入国外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两种形式。股权投资模式与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涉及到股权参与,因此,控制程度大,收益也高于后两种模式。 与出口模式相比,进行股权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设施可以缩短生产和产品的信息反馈时间,从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股权投资不仅大大减少了出口模式中的运输成本,也使企业能跨越东道国设置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有时股权投资还能得到东道国政府的优惠。 (1)独资企业。指企业直接到目标国家投资建厂或并购目标国家的企业。企业可以完全控制整个管理和销售,独立支配所得利润,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也不易丢失。但是独资要求的资金投入很大,而且企业规模的扩大容易受到限制,还可

能面临比较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如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府没收等。 采用独资企业(全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一国市场主要有两个优点: 第一,管理者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在目标市场上的日常经营活动,并确保有价值的技术、工艺和其他一些无形资产都留在子公司。 第二,可以摆脱合资经营在利益、目标等方面的冲突问题,从而使国外子公司的经营战略与企业的总体战略融为一体。 采用独资企业(全资子公司)也有三个重要的缺点: 第一,这种方式可能得耗费大量资金,公司必须在 内部集资或在金融市场上融资以获得资金。 第二,由于成立全资子公司需要占用公司的大量资源,所以公司面临的风险可能会很高。 第三,由于没有东道国企业的合作与参与,全资子公司难以得到当地的政策与各种经营资源的支持,规避政治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小于合资经营企业。 (2)合资企业 合资指的是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联合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合资企业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成熟营销网络,而且由于当地企业的参与,企业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股权和管理权的分散,公司经营的协调有时候比较困难,而且公司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对方手里,将其培养成将来的竞争对手。 创建合资经营企业的动因 创建国际合资企业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之一: 1.加强该企业现有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 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

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战略选择同步习题资料

第三章战略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福特公司是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为了生产出更优质的汽车以及控制原材料的投入成本,福特公司开设自己的牧场,出产的羊毛专用于生产本公司的汽车坐垫。根据以上描述,福特公司采用的战略属于()。 A、前向一体化战略 B、后向一体化战略 C、横向一体化战略 D、多元化战略 2、甲公司是一家玩具生产厂商,为了维持行业第一的地位,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不断研发出新型、智能型玩具,广受消费者喜爱。根据材料分析,甲公司采用的密集型战略为()。 A、市场渗透战略 B、市场开发战略 C、产品开发战略 D、多元化战略 3、市场渗透战略的基础是增加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或增加正在现有市场中经营的业务,它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产品的使用频率,下列不属于其增长方法的是()。 A、扩大市场份额 B、开发小众市场 C、保持市场份额 D、开发新市场 4、联想公司是一家电脑制造公司,由于销售渠道的利润比较高,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联想成立1+1专营店,以实体店的形式销售自己生产的电脑,根据以上描述,联想公司采用的战略属于()。 A、后向一体化战略 B、横向一体化战略 C、相关多元化战略 D、前向一体化战略 5、下列企业的做法属于转向战略的是()。 A、甲企业进行机制变革 B、乙公司调整营销策略 C、丙公司出售旗下几个高端品牌 D、丁公司削减人工成本 6、下列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中,可以选择后向一体化战略的是()。 A、甲企业供应环节的利润率较高 B、乙企业现有销售商的销售成本较高或可靠性较差 C、丙公司销售环节的利润率较高 D、丁公司所在产业竞争较为激烈 7、关于内部发展战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部发展的最终成本高于并购 B、内部发展的成本的分摊对企业是有利的 C、内部发展的成本增速较快 D、内部发展进入新市场可能要面对很高的障碍 8、某公司现是A省一家烟草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成功收购该省一家啤酒公司后,遂复制收购啤酒公司的成功经验,又收购了该省一家饮料公司,然而,由于酒类产品和饮料产品市场特征大不相同,导致此次饮料收购失败。该公司饮料收购失败的原因是()。 A、决策不当的并购 B、并购后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 C、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D、跨国并购面临政治风险 9、下列各项属于波特基本战略基础的是()。 A、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B、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D、转向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10、下列选项中,关于新兴产业中的竞争战略说法错误的是()。 A、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

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化以及法治理念的渗透交融,法学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形势下,案例教学法逐渐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过多,相关法律条例难以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问题。对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学职业技能。本文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展开分析,进而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模式的选择进行探究。 标签:案例教学法;法学职业技能;路径;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关系存在复杂多变的特性,所以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过程中应当克服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其能够将所学法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具体问题中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加以分析和研究来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实际案例的分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观能动的参与到案例分析中。 在应用案例分析法组织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也潜移默化的转变了课堂教学角色,由过去的知识讲解者变成了学生学习引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的吸收法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不仅能够掌握法学专业课程知识,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继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为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色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法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新理念、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理念和思想得到创新。并且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氛围得以良好的营造,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学职业技能,促使其能够独立的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进而在分析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法学知识。另外,教育教学工作者负责讲解案例,学生分析并参与讨论,这个过程能够促进法学知识得到高效传递,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注会考试科目《公司战略》第三章 战略选择12

第三章战略选择(十二) 第二节业务单位战略 三、蓝海战略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W.钱?金(W.Chan Kin),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在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研究成果《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路。他们设想市场空间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 红海 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和市场,这是一个已知的市场空间,因为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企业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存在血拼,就如一片战斗的血海,故称为红海。“红海”就是充满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空间。 蓝海 是指尚未开发,或者尚未被大部分企业重视的市场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竞争压力比较小。蓝海”就是尚未开发的新的市场空间。 在红海中,产业边界是明晰和确定的,游戏的竞争规则是已知的。身处红海的企业试图表现得超过竞争对手,以攫取已知需求下的更大市场份额。当市场空间变得拥挤,利润增长的前景随之黯淡。产品只是常规性的商品,而割喉式的恶性竞争使红海变得更加血腥。与之相反,蓝海则意味着未开垦的市场空间、需求的创造以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之外创造出来的,但绝大多数蓝海是通过扩展已经存在的产业边界而形成的。在蓝海中,与竞争无关,因为游戏规则还有待建立。 (一)蓝海战略的内涵(★★) 蓝海战略,就是企业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主要放在全力为客户与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这是一种企业通过开创新的、未被竞争对手重视的市场领域以达到扩张目的的战略。

战略选择的方法

第7章战略选择的方法:战略匹配与选择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理解战略选择的分析框架;熟练掌握战略选择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 一、战略选择的必要性 企业战略方案的选择是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施战略方案所付出的成本、所能获得的收益及风险程度三个因素,来选择最适合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战略评价过程提供给决策者的方案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可接受的方案,战略决策者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实际经验等从中进行取舍。由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以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等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实施一种战略或一种战略组合,如果不加挑选的去实行任意一种可行的战略,势必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灭亡。 二、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 总体而言,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一个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间接因素,而内部因素却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直接因素。一个企业在最终的战略选择时,往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企业战略决策者的影响 (1)企业战略决策者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 没有任何企业能够离开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企业的战略选择必然要受到股东、竞争对手、顾客、政府、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外部环境中的关键要素会对企业各战略方案的相对吸引力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最终战略方案的选择时,不得不考虑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中各利益集团的压力,考虑企业的顾客与股东、职工、地方社团、一般公众、供应商、政府机构等对企业的期望与态度。 同时,外部环境这一客观现象又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理解,因此,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的态度影响着战略的选择。处于同一环境中的同一公司,如果由不同的决策者来进行战略选择,战略方

第三章 战略选择-总体战略的主要类型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第三章 战略选择 知识点:总体战略的主要类型 ● 详细描述: 总体战略: (一)总体战略,又称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 【任务】业务选择和资源配置 公司战略常常涉及整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总体战略的类型 (二) 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机会,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以求得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的方向发展。 (三) 稳定战略 又称为维持战略,是指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战略。 适用于对战略期环境的预测变化不大,而企业在前期经营相当成功的企

业。 (四)收缩战略:也称为撤退战略,是在那些没有发展或者发展潜力很渺茫的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例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司层战略的是()。A.甲钢铁公司研究开发出一项新的技术B.乙餐饮公司投资建立食材基地 C.丙房地产公司通过降价以增加房产的销售 D.丁物流公司重整其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对员工的绩效管理正确答案:B 解析:公司战略是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选项B表明乙公司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属于公司层战略。选项A、C、D属于职能战略,其中,选项A属于研发战略,选项C属于营销战略 优点 ●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各种资源; ● 减少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所必需的巨大资金投入和开发风险; ●避免资源重新配置和组合的成本; ● 防止由于发展过快、过急造成的失衡状态 风险 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动,企业战略目标、外部环境、企业实力三者之间就会失去平衡,将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稳定战略还容易使企业减弱风险意识,甚至会形成惧怕风险、回避风险的企业文化,降低企业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企业如何选择与制定战略

企业如何选择与制定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词“Strate gos”,原本是指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战略一词用来描述一个组织计划如何实现其目标和使命。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最优性、风险性、社会性等特征。企业战略制定可以说均是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因而一般而言我们都假定企业能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因为企业至少可以取得等于银行存款的利润。 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是选择与制定战略,选择与制定战略首先要明确战略选择的方法。企业战略的选择主要两种方法:一是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组织模型,另一种是获取超额利润的资源基础模型。 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组织模型战略制定的步骤如图一所示,大致可以进行如下描述: 1.研究企业部分环境,特别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外部环境。 2.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 3.通过对有吸引力行业的深入分析,设计出在该行业中获取超额利润所需的战略,并分析实现战略企业所需的能力。 4.培育实现企业战略的核心能力。 5.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战略,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该模型假设企业在很大程度是同质的,任何企业都可以拥有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能力。通俗的说“大家都一样的聪明,你有的我也有,至多是我现在没有,但我可以用钱买到。”因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更准确地说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的观点。从美国企业的实现盈利情况分析,企业大约有20%利润是由企业所处的行业决定的。

正因为企业的同质性,如果没有进入壁垒的话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因而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期取得超额利润必须不断发现有潜力的行业,进入到有潜力的行业中,生产有潜力的产品。但这一模型的逻辑矛盾是,如果企业是同质的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发现潜力行业,进入到有潜力的行业,而有些企业却不能呢? 获取超额利润的资源基础模型战略制定的步骤如图2所示,大致可以进行如下描述: 1.分析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 2.分析公司的资源与能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即找到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与企业的核心能力紧密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战略管理主要是对自己核心能力再发现、再培育、再运用的过程。脱离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战略将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不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也必将是不成功的战略。 3.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 4.根据行业特点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公司的战略。 5.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战略,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与行业组织模型认为“企业是同质的”相对应,资源基础模型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即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战略资源与能力。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不同的资源与能力的特定组合,这些资源与能力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竞争力(或者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基础。资源基础模型还认为资源与能力不会在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企业正是依靠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超额利润,用中国的老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两种模型进行对比,资源能力模型是“有了金刚钻去揽瓷器活”;而行业组织模型是“揽了瓷器活去找金刚钻”。下面我们看一下国内手机厂商的实际例子。 战略制定的案例———为什么同样是进入手机行业,原先被看好的大唐、中兴没有成功,

企业成长路径与发展方式选择

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企业成长包括数量的增加、边界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亦提出大树原理,将“企业成长”的过程类比作一个生态过程,即一系列内部变化会导致成长体的个体发育及特征的变化。 诚然,企业成长既有质量的改善,也有量的增加。质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组织结构改进,经营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塑造等。量的成长表现为企业规模与经营范围的扩大,包括生产结构专业化,经营业务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和市场结构国际化等。 企业成长的常见方式有三种:技术创新成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长和多元化成长。 企业成长涉及自身能力、规模、业务范围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成长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三种经济的复合状态——“复合经济”构成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其中,企业能力的成长是关键,也是企业其他两个成长方向(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的依托。 (一)成长过程: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 归核化既回归核心业务,是哈佛商学院博士生马基兹于1990年在其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营绩效》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出现了归核化的趋势,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比例明显下降,而实行归核化战略的企业比例显著上升,由50和60年代的1.3%和1.l%,上升到20.4%。以美国通用电气(GE)为例,1981年开始实行归核化战略,对旗下业务进行裁减,并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原则,即业务若达不到所在行业的前两名,就整顿、关闭或出售。经过多年努力,GE从原来的38个事业部合并为13个;从跨60多个行业调整为15个。 在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提法上,有三元论和二元论两派观点: 1、“企业现模、业务结构与竞争能力”三元论。此种观点认为:竞争能力同企业规模的关系成“S”型曲线(如图1左所示),随着规模扩大,竞争力逐渐提高,超过最优规模后,竞争力就递减。竞争能力与业务的多元化程度呈“C”型关系(如图1右所示),随着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竞争能力会逐渐降低;但随着进一步多元化,竞争能力又会再度提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