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2课文化艺术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屈原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及诗歌样式。

2.把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3.把握把握这一时期古代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雕塑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二、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

1.我国最早的诗歌大约产生于什么时期?你知道何为“楚辞”?

2.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能否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查到?为什么?

3.课本P117页思考与讨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与绘画取得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是谁?你认为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我国雕塑艺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6、试用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和著作

项目人物时间成就

文化诗战国

史学西汉

艺术书法东晋

绘画东晋

三、练一练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诗经》

D、《春秋》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A、屈原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司马迁

3、《楚辞》的主要作者是()

A、孔子

B、屈原

C、司马迁

D、张衡

4、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A、仓颉

B、李斯

C、王羲之

D、顾恺之

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楚辞》

B、《诗经》

C、《春秋》

D、《史记》

6、“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称赞谁的作品?()

A、仓颉

B、王羲之

C、司马迁

D、顾恺之

7、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春秋》

B、《楚辞》

C、《诗经》

D、《史记》

8、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①《步辇图》②《女史箴图》③《游春图》④《洛神赋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晋的是()

①司马迁②王羲之③顾恺之④贾思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北朝时,没有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佛教艺术的雕塑艺术的是()

A、霍去病前的石雕卧马

B、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11.阅读下列材料: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的名言?

⑵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⑶说这句话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四、识记

1.屈原与《楚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屈原的主要作品是《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运用了楚国的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后人称为‘楚辞’”,除了屈原之外,还有一些楚辞的作家,比如:宋玉、唐勒、景差。)

中国诗歌创作,早在2000多年前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源头可上溯到《诗经》和《楚辞》。编成于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体例,即史记编写的方式。通史是指对各个时期史实连贯叙述的史书,简单地说就是从古到今的历史。与其相对的是断代史,即专门叙述某个历史时期的历史。)

“不虚美,不隐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书法和绘画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擅长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创造出一种秀丽的书法体貌。后人(唐太宗)称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从战国至汉代的作品中可看出,中国绘画以线条造型为主的艺术特色已经形成。

东晋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顾恺之,他兼精人物、山水、禽兽等画科,善于将文学趣味融入绘画,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代表作《洛神赋图》

4.雕塑艺术

我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上溯至8000年前的陶塑作品。

目前所知最早的陶塑艺术是裴李冈遗址中发现的陶塑人头、猪头、羊头等。

陕西洛南出土的红陶人头壶堪称原始雕塑的杰作。

秦汉时期雕塑代表作: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

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雕塑作品,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佛教艺术,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三大石窟艺术宝)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近代文学艺术》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近代文学艺术》学案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成就。 教学难点:学习近代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情形导入】 【自主学习】 (一)文学殿堂的巨匠 1.19世纪30年代以后,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英国的,俄国的。 2. (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共96部小说,塑造了2400多个人物,充分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精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 3. (1828——1910):俄国文学巨匠;列宁称他为“”,擅长细致的心理描写,被誉为“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音乐殿堂的“乐圣” 1.19世纪,音乐在欧洲兴起,杰出代表有:德国的、 奥地利的。 2. (1770——1827),德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创了 音乐的先河,代表作是《________》又称为《》。 3.“乐圣”是。 4.“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美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能够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是恩格斯对的《》的评判。 (三)“用生命作画的人” 1.凡?高:_________闻名的画家,绘画艺术的奠基人;代表人物,代表作:《________》(他认为是阳光和生命力的象征) 2.“用生命作画的人”是:。 【重难点突破】

【猜一猜1】依照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提示一:英国物理学家;提示二:剑桥大学教授;提示三:创建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提示四:建立电磁场理论。 【猜一猜2】依照以下四个条件,请写出一首乐曲的名称。 它是世界闻名圆舞曲之一;它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必演曲目;它描画了欧洲漂亮的自然风光;它最初是写在一件衬衣的衣袖上。 【猜一猜3】依照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艺术家的名字。 提示一:音乐;提示二:失聪;提示三:英雄;提示四:拿破仑。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他的作品() A.继承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B.内容涉及了大量哲理、道德、宗教和历史问题 C.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D.代表了进步的历史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 2. 下列作品描写了俄国人民抵抗入侵的战争场景,颂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俄国 社会宽敞的生活画面的是 ( ) A.《战争与和平》 B.《神曲》 C.《哈姆雷特》 D.《复活》 3. 他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法典为欧洲许多国家借鉴和仿效;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音 乐家,他的音乐推动着时代的脉搏。而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他们俩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两个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是 A.克伦威尔贝多芬 B.马克思施特劳斯C.拿破仑贝多芬 D.希特勒施特劳斯 4. 名言警句是宝贵的精神财宝。下列名言中能鼓舞我们在逆境中坚强抗争的是() 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B.我没有什么专门的才能,只是喜爱寻根刨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C.假如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

22 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注重剪裁详略得当当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史记》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整体感知,把握生字词 1.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四)新课讲授 1.全体朗读第一段,自读自译重点字词 2.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3.点名朗读第二小节,自读自译

22-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_PDF压缩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yáo) 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C.选贤与.能(jǔ) D.讲信修睦.(m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教然后知困.(困惑) C.是故 ..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家一样)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二、填空题

6.《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共篇。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4)故曰:教学相长.也() (5)非问无以广.识()(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8.用“/”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然后知困(2)君子之学必好问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学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③。[乙]文:④。 (二)(2018天津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

第22课文化艺术同步测试(华师版七年级上册)

第22课文化艺术同步测试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的是( ) A.屈原 B.王昭君 C.孔子 D.孟子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 ) A.从战国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 B.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C.从传说中的炎帝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 D.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3000多年的历史 3.魏晋时期贡献最突出、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柳公权 D.张怀素 4.下面有关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上溯至8000年前的原始农耕时代②秦汉时期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③汉代墓葬中的青铜俑是当时的代表作④北朝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在传统中融入了佛教艺术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④①②③ 二、简答题 5.请你概括出我国雕塑艺术在原始农耕时代、秦汉时期、汉代、北朝时期较为典型的特点。

三、材料解析题 6.阅读材料:“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四句诗句节选自屈原的《桔颂》,意思是: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请回答: ①屈原写这些诗句的背景何? ②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屈原的诗具备什么特点? 活动探究 7.请你找来一些魏晋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样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的它们的特点 开阔视野 离骚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 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第22课时 牧场之国》同步练习卷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时牧场之国》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 1.辨字组词。 镶膘垠低 壤漂根底 挡骏漆驰 铛俊膝池。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 3.修改病句。 (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好像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 (3)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 。 4.阅读理解。 春天到了,正是碧绿多姿的柳树茂盛的时期。 正在那纤细摇曳的万楼柳条上,挂满了嫩嫩的细叶和毛茸茸的柳絮。春风吹来,柳絮随风飘荡,形成一个个“小绒球”,它们有的好似雪花吹来,有的像正在演习的伞兵,还有的像天上的云朵……风渐渐小了,柳絮便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簇簇、一团团拥抱在一起,形成一座座小小的雪丘,时而又被刮来的阵阵微风吹散了。它们随风在地上迅速地乱滚着,一个跟着一个,仿佛是在嬉戏、追逐小孩子。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成了无数快乐的小精灵。这些飘来荡去的“小精灵”总爱跟人们开玩笑。有时,它们竟会扑在人们的脸上,落在人们的头发上,转眼间会使人们变得白发苍苍。我有时伸手去抓

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可不知为什么,一抓它,它就跑开,大概跟我捉迷藏吧! 我喜欢柳絮,因为它们是那样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给人们带来童话般的无限遐想和向往……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文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飘扬﹣﹣似乎﹣﹣ 快活﹣﹣大约﹣﹣ (4)文中的“小精灵”指的是,作者对柳絮的称呼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作者喜爱柳絮的原因是。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重要字词解释。 (1)大道 ..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 (3)选贤与能 ...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与,同“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只。 (6)不独亲.①其亲.②亲①:以……为亲,意动用法;亲②:指父母。 (7)不独子.①其子.②:子①:以……为子,意动用法;子②:指子女。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者:……的人。 (9)货恶 ..其弃于地也货:财物。恶:厌恶,憎恶。 (10)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1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12)盗窃乱贼 ..而不作.乱: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13)外户 ..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闭:用门闩插上。 四、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大道 ..之行也。) (2)讲信修.睦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A 材料表明可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内部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这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之一,故A项正确。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恢复高考 D.改革开放 解析:B 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西方殖民者与中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恩

怨情仇”无关。 3.(2017·山西太原期末)“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上述文献最有可能出自于(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汪辜会谈 D.九二共识 解析:A 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可知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4.下面两幅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D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5.(2017·吉林长春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 B.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第六单元第22课时

第六单元遗传和染色体 第22课时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1.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用X射线处理使第2染色体上的含显性斑纹基因PB的区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凡是雌蚕都有斑纹,凡是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产量。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法获得无子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无子番茄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后长出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C.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无子番茄属于单倍体植物 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4.下列细胞分裂图像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⑤ 5.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6.纯种红花紫茉莉(RR)与纯种白花紫茉莉(rr)杂交得F1,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然后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RR∶rr=1∶1 B.RR∶rr=3∶1 C.Rr∶rr=1∶1 D.RR∶Rr∶rr=1∶2∶1 7.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两种基因组成,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 D.可能是男性 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惟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9.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10.下列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11.右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堂达标】 1.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解析:选D。本题选取有关鲁迅回忆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的情形,要求分析其原因,命题形式新颖,体现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20世纪初年,当时西方的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禁锢人民的思想,所以青年向往拜伦的精神。 2.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作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荒诞主义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应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 3.该作品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以离奇的情节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人间喜剧》 解析:选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雪莱的作品,并非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排除A;《安娜·卡列尼娜》和《人间喜剧》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非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D;由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 4.右图 泰戈尔 作家的诗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作家是( ) A.印尼人B.印度人 C.日本人D.苏联人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泰戈尔是印度著名文学家。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的离奇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视频播放与历史回顾以见证历史。 (2)自主探究,材料阅读,分析概括。 (3)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4)课后探究,知识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提示与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视频观看:《香港回归》,老师进一步指出: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重大的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实现统一?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自主探究一:在解决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港澳回归,台湾统一,为何说法不一? ——由学生回顾历史,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而台湾问

2019届人教版:专题22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专题22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牛顿特别强调,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近代物理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发展得更成熟和更快,这是个重要原因。这反映出() A.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 B.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C.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的 D.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 解析:A从题干中“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信息可知,牛顿采用了数学演绎和实验的科学方法,从而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这说明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A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C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2.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解析:D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达尔文而非马克思的观点,故A项错误;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所否定的,故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于1859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C项错误;根据“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可知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

社会的区别,马克思认为自然世界中的进化论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故D项正确。【新知生成】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思想常被利用来强调人种差别(如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不平等差别)、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而导致阶级的存在)和战争的不可避免(侵略及掠夺)等。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思想相当盛行。但是把“生存竞争”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便是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属性。“生存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却必须是“以人为本”。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演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生存竞争”之于二者也是不同的。 3.(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这些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尽管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下列作品与材料所指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解析:A据材料“这些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描述可知作品风格是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母亲》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革命文学,故C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文学,故D项错误。 4.(2017·山东济南二模)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解析: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女性走向社会,独立、平等意识增强,促进人们思想的转变,故答案为A项。 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

第六单元22课(表格)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题:22、月球之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历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手段,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1、听写上一课的词语。 2、揭题,板题:22、月球之迷。 3、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 二、初读课文(一) 要求 1、听课文录音: (1)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4)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二) 说一说 课文的 大意 汇报: 1、写了月球上奇异的景色和未解之谜。 2、其它的像做了一些什么实验,得出什么结果也可以。 …… (三) 学习生 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在教学的教程中老 师要注意正音。)

字词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撒在水藻一旦一项估计年龄 (四)写字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2、师范写,生书空。 三、再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第1自然段:悬挂在夜空的月球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第2自然段:宇航员第一次登月,看到月球是一片荒漠。 第3自然段:月球的尘土能杀死细菌。 第4自然段:放进月球尘土里的水藻长得鲜嫩青绿。 第5自然段:实验结果令人费解。 第6自然段:实验中,人们怀疑月球的年龄大于地球的年龄。 第7自然段:省略号省略问题。 第8自然段:人类将继续探索月球。 2.本文介绍月球知识,根据文章大意,你认为全文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悬挂夜空的月球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宇航员第一次登月,看到月球是一片荒漠。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列举月球的不解之谜。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人类将继续探索月球。 3.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段朗读课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理清了本文的思路了吗?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会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呢?下节课我们去,好好地感受一下。 五、布置作业1、再读课文。 2、抄写生字与词语。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时作业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学业达标] 1.(2019·河北蠡县月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封建复辟王朝对这场革命的否定,人们在重新认识启蒙运动精神时,激发了反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政治热情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的美好愿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法国产生了( ) A.浪漫主义文学B.现实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 A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封建复辟王朝”即19世纪初,启蒙运动精神与封建王朝复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人们“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社会”,故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古典主义文学盛行于17世纪,排除C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排除D项。 2.(2018·江苏七校联盟期中)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可以得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体现,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种反思和担忧,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自然发怒”等信息不符;材料所述文艺创作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反映,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D项错误。 3.(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有人这样评价一部作品:“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这部文学作品的特征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研究客观世界”“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可知该作品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生活,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B项正确。 4.(2018·广东湛江一中月考)“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

第22课牧场之国优秀教案

第22课《牧场之国》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测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 5.课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 3.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4.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看课文录象。 3.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4.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身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小组交流。同学读自身喜欢的语段,用自身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身的想象。 3.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

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 四、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荷兰是“牧场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五、安排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一篇优美得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22课《牧场之国》习题精选与解析

22 《牧场之国》习题精选与解析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内。 深深的野草()着的运河。 A、遮盖 B、遮掩 C、掩护 【答案】 B 【解析】“遮盖”、“遮掩”、“掩护”都有遮住,不想让它露出来的意思。区别在于“遮盖”侧重于包封,遮盖,包围;“遮掩”有掩映、映衬的意味;“掩护”则是采取某种方式暗中保护,所以,野草遮不住、也保护不了运河,只是在一侧掩映衬托而已,应选B。 2、“圈”字是个多音字,下列词中读音为”quān”的是() A、牛圈 B、圈牲畜 C、娱乐圈 【答案】 C 【解析】“圈”作作动词时是用栅栏把家禽家畜围起来,读音是juān;作名词用时,养猪羊等牲畜的建筑,读音是juàn;做圈子,人的某一种分类时,读音是quān,所以选C。 3、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 是 B 否 【答案】是

【解析】“安闲地欣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草原上的牲畜们悠然自得的样子,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下面句子的判断是否正确,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一个总起句,强调牧场之国,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A 是 B 否 【答案】是 【解析】这句话在课文的开头,点明了题目中的“牧场之国”的主题,下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荷兰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牲畜,因此,是一个总起句。 5、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入括号内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 A、银 B、垠 C、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同音字辨析能力,注意偏旁部首的区别。此处的“无垠“是没有边际的意思。 6、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 是 B 否 【答案】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诗二首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朗诵法;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理解《天上的街市》中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感情和《太阳船》中诗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1.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理解《天上的街市》中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感情和《太阳船》中诗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初读感知?理解意境?研读《太阳船》 导入一:联想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由星空引发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机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瑰丽的传说呢? 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放眼满街的明灯,你想到了什么?皓月当头,仰望星空,你又想到些什么呢? 导入二:故事型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改编故事,引发学生无限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人皆知,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悲剧)悲在哪里呢?(悲在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每年在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不错!牛郎织女的故事多少让人觉得很凄美,因为他们天各一方,每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他们的美好愿望,你们说说,是什么愿望呢?(希望他们能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好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走进郭沫若先生的一首小诗——《天上的街市》,看看我们的愿望能否在诗中实现。(板书课题和作者)

教案:第22课 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

璀璨的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分析 唐代的文学和艺术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王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唐代的文学和艺术既是唐代繁荣的重要表现,又是唐朝国家统一、政治长期安定、经济高度繁荣、中外交往频繁的结果。这节课以唐诗、乐舞和敦煌艺术为代表展示了唐代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学习和了解本课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全面完整地了解唐朝。 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已经接触了不少唐诗,也熟知李白、杜甫这样的名家。至于唐代的乐舞,在《唐明皇》、《大明宫词》、《武则天》等影视剧中都有所反映,学生不会感到生疏。更不要说举世文明的敦煌艺术宝库了,有些同学甚至还有机会徜徉其中,接受了灵魂的洗礼!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知道”或者“了解”的层面上。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升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并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对生活、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既是我们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的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爱生活,爱文学,爱艺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并努力做到让这种最富感染力的爱永远地传承下去。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窗前的气球》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窗前的气球》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 (4分)照样子写词。 明晃晃 ________________ 平平安安 ________________ 2. (4分)默写古诗。 山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6分)填上适当的词。 一________歌一________电一________饭 一________山一________星星一________马 4. (4分)给下列划线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别出心裁________ ①用刀、剪等把片状物分成若干部分。 ②把不用的或多余的去掉。 ③安排取舍。 (2)低头折节________

①断,弄断。②弯转,屈曲。③叠。 (3)春风又绿江南岸 ________ ①绿色。②使……变绿了。③绿绿的。(4)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 ①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②跨越浪涛翻腾的河流。 ③浪花翻涌,河水奔腾。 5. (12分)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扌________________ 广________ ________ 心________________ 钅________ ________ 氵________________ 艹________ ________ 6. (8分)组词。 短________ 辨________ 重zhòng________ 矮________ 辩________ 重chóng________ 操________ 名________ 7. (4分)选词填空。 劳累劳作 ①他________一天很________,所以吃完饭就赶紧休息了。 亲热亲切 ②她________地抱住老师,感谢老师这么多年来的________教导。 8. (6分)读《有的人》,然后填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