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学

卫生学

关于加强卫生学校体育思想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意义,分析了体育教学思想教育原则,提出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方法以及对教师在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提出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教育;卫生学校;思考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自身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卫生学校在如何把体育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教育增进体育教学的效果,真正使体育教学中蕴含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阐明了卫生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对教师在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提出要求。

1 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1.1 学生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卫生学校学生来源很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考取大学无望,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受“普高热”和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卫生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低人一等感觉。同时,卫生学校学生大多是女生,心理情绪比较复杂,并且容易波动;有一些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1.2 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怎么发挥学生的身体潜能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争向上、果断自信的品质和胜不骄、败不妥、遵章守纪的作风,确保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竞技水平,思想教育是关键的环节。只有抓住这一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三统一,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1.3 教学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科学,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往往都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脑力。特别是新、难动作要领的学习中,会给学生本人生理上带来许多不适应诸如:疲劳感、疼痛感、呕吐感、昏迷感等等。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卫生学校女学生多,比较娇气的影响,必然导致对体育课乏趣。所以,必须把思想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思维误区,增强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

2 加强思想教育的原则

2.1 主导性原则。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应按照本课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规划出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思想教育形式贴近课堂,内容融于体育教学中,并努力使方式方法易被学生所接受。

2.2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同、参与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深化思想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3 针对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把重点性与一般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员性与局部性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使思想教育实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目标。

2.4 系统性原则。

教师要注重把长远思想教育与当课思想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即要做到每课思想教育的主题明确,更要使课与课之间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体现出连贯性。

2.5 可操作性强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认真研究学生体育教育规律和思想、心理特点,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思想教育内容,努力使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3 加强思想教育的几种方法

3.1 超前教育法。

每一堂课开始,教师都要通过有效的思想动员,增强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兴趣。例如在篮球教学

中,就要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篮球运动是一门融技术性、体能性、集体协调性、娱乐性相统一的一门易于开展,并且具有广泛空间的运动。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篮球的信心。

3.2 说理教育法。

这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而言的。教师应善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学生不易接受的问题,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中去。

3.3 困难训练法。

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师应坚持思想教育先行,通过人为设置难度,比如增加器材高度、重量、数量以及动作的次数、难度、变快动作节奏、增加动作幅度等,增加学生克服障碍、阻力和各种不利因素的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3.4 典型激励法。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典型,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良好行为和精神,要及时表扬,并通过请他们做示范动作的方式,造就奋发向上的氛围,带动其他学生提高自己。

3.5 规范训练法。

遵循体育课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原则,用制度和规则制约、指导学生的行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从正面引导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规范教学的氛围。

4 加强思想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4.1 要有浓郁的兴趣。

成熟的体育教师,应既是一个具有广博兴趣的求知者,还是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兴趣专注者,更是一个兴趣效能性较高的课堂组织者。

4.2 要有成熟思想。

成熟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我,形成成熟思想体系。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以一贯之,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4.3 要有耐心的品格。

思想教育有时比较枯燥,见效慢。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中,教师要有耐心和诚心,用活泼开朗、谦虚诚实、公正无私、独立平等等品格感染学生,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更是提高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4.4 要有向上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魅力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到自身对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热爱之情。

4.5 要有良好的表率。

作为体育教师,应注重仪表言行,所做所为,应首先考虑它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坚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率先不做,真正能通过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使学生领悟到有益的东西,进而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独有的作用。

5 结语

加强思想教育是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学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工作将面临着更新的形势,更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为提高卫生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而奋斗。

德育论文:浅谈学校环境卫生管理的几点思路

摘要:本文阐述本校的环境与一般学校不一样的是学校小卖部经营不受学校管理限制,给学校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够把学校的环境卫生管理得象摸象样呢?分为几个方面对目前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实施了几点方法,扭转了那种有风天气里,漫天飞舞,臭气飘逸,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卫生管理,公共场所,学校公共场所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其组成和质量的优劣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各种环境因素中既有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因素,也有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

学校环境卫生呢?是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卫生环境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学校环境卫生,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领导以环境卫生习惯为阵地,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公共场所的范围指的是食堂、教室、走廊、楼道、广场、操场、花坛、大型的会场等场所,都是归于公共场所管理区。学校环境卫生是学校管理中老大难题,本校内小买部自主经营,不受学校的管理,他们为了讲究经济效益,对学校的环境卫生难以给予支持,造成学生零食带进教学楼,随吃随丢的现象,给学校环境卫生造成很的影响.同时牵涉的人多,人杂,在不同时间里工作、流动,这样一来给予学校管理上带来了许多烦恼,遍地开花,红的、白的、黑的满地都是,一到有风的天气真是漫天飞舞,臭气飘逸呀。这主要是学校管理,具体抓卫生的处室管理不够到位,管理制度不够深入,出于形式,无针对性,宏观性太强,可行性不强,导致实效性差的缘故。所以,本人凭借以前干过政教工作的一些经验,结合目前学校公共场所在卫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本期在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上,加大了更改力度,实施下面几点方法,使学校环境卫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漫天飞舞到寻不到垃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制度管人”制定可行的学校课间卫生管理实施方案

1、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给予规范管理,制定十个不准,关键的是不能在公共场地吃零食及随意乱丢垃圾。

2、卫生管理要细化:公共场所分块要具体,制定出各个卫生场所的打扫标准和要求,如:该擦洗的地方就得擦洗,该拖洗的地方就得拖洗,该捡的地方就是捡,该打扫的地方就打扫。

3、卫生管理评分要细化:无擦洗的情况该怎么打分,有擦洗但有污迹情况该怎么打分,有打扫的但有成堆的灰尘情况该怎么打分,千万不能太宏观自主量分,这样无情的给打分人带来难度,也给打扫卫生人带来偷工减料的机会,如不彻底那么显得太宏观了,引起工作的随意性。

二、制度出台宣传到位,齐齐一条心,强化共同意识

1、召开专题班主任卫生管理工作会议

人人一手管理制度资料,按部就班地逐句地共同研讨制度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要经求有关领导、班主任的意见,尤其是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有经验的班主任、其他课任教师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达成共识,上下步调一致。

2、在行政会、全教会要共同学习学校环境卫生课间管理制度,养成一种大家参与课间环境卫生的维持管理,学校领导当场要给予强调,营造匹夫有责的氛围。

3、早上的晨会上或班会课上要进行宣传,对课间的几个“不准”进行说明并予以强调。

三、加强监督力度,体现实效性

为了切实抓好校园公共卫生整治活动的各项工作,使得校园环境处处干净整洁、雅静怡人。每周安排2个值周班级为一个组合,一个班级打扫室内,一个班级打扫室外,“每天三扫,中午一小扫,早\晚两大扫”同时各班级在楼口,小卖部,食堂,楼道安排卫生维持的文明监督和巡逻队伍,在监督和巡逻中发现有违纪的学生不但要求收集垃圾而且把名字予以登记,对违纪学生班级给予本月的卫生扣分,同时在班会课或晨会上通报批评是学校本期来抓好校园卫生清洁的有效手段,也使学校卫生、洁净声名外扬。

1、加强班主任出勤管理,体现实效:

班主任早上7:00-7:35、晚4:15-4:50在规定的时间里要参与学生的大扫除,并现场予以指导,对班主任的出勤每天有校委值周人员予以登记。班主任周一早上要到团委领取文明监督袖章、登记本、笔,商讨监督学生的任务的分工及有关要求;还要向卫生室管理员领取卫生器具钥匙,同时了解器具的保管、卫生室的整理,周五打扫完后在4:50与卫生室管理员进行交接(器具数量的清理、卫生室钥匙)、两个班级文明监督组长不但把袖章、本子送交团委而且要把一周做好人好事的、违纪的学生名单输入到团委电脑里,以便下周班会课进行总结。

2、加强课间学生卫生维持到位监督

课间值周班级的学生要到指定点进行维持监督,平时课间有值日的校委人员给予监督管理

3、加大对垃圾源的监督管理

学校最大的垃圾源莫过于学校内的小卖部、食堂、校外带进的零食,对垃圾源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哪买就在那吃,吃后把垃圾丢进附近的垃圾箱里,绝对不能随身带走,更不能随走随吃随丢。课间值周班安排了文明监督人员予以站岗监督管理。

4、学校值周教师参与管理,体现监督的实效性

文明监督学生在执行监督过程中遇到一些违纪同学不配合的问题,有老师参与管理,那么能更有效的制止那些违纪的学生不良行为,并能大胆地予以管理,及时如实的反映违纪的现象。

5、管理者要深入到实际的工作中以自己的行动感染执行者、劳动者

管理者要深入到平时的工作的每个环节,有利于自己及时给予指导,掌握一手管理资料,千万不能依赖相关人员给予提供信息和资料,自己要平时不定期的参与到早、晚的打扫,平时的课间的监督,给予巡视,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特别是要给予监督学生,值周班主任的信息沟通和工作情况的交流,以及精神的鼓励。

对工作懒散的个人和班级有所了解,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管理,在学期结束时掌握一手个人、班级的评定资料,体现学期末的评定的公正度。

6、让执行者、劳动者有信心,感觉公正性,感悟成就

每天有安排打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上、下午两次予以公正性的打分,周末要给予一周值周班级一个公正的量化评估,在量化评估中要具体、原则、公平、公正、严肃、认真,要给个人,集体的公道的说法,要及时给予做得好的班级的高度评价,同时班会课上以校园广播给予表彰那些平时协助文明监督员工作的,如:主动捡垃圾和配合监督同学对违纪同学进行阻止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这样大大地升涨正气,从第5周开始每周文明树新风的同学人数几乎出现上升的出势,而违纪学生人数出现下跌的态势,这说明学校学生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得到升涨而且坏习惯得到遏制,良好的势态得到生成。

为更好的给予文明监督学生、做好人好事学生、违纪过程中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帮助他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鼓励,在发展团员中给予优惠政策,如理论考试成绩可以奖励10分,只要理论成绩达到上挡线的可以优先加入团组织。那么在文明监督过程中工作欠主动,工作不认真而懒散的要给予启发性教育和适当的给予品行扣分3-5分,这样参与文明监督和做好人好事的、改正错误的、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学生多了,文明监督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得到调动。

千万不能含糊、马虎、包容,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者威严,提高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让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人的习惯得到养成。

7、加强维持力度,对违纪学生实行“真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更有利于良性循环的生成。

制定出可行的违纪处理意见,抓住人的本性最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尊严,不愿让自己的面子受到宣扬,所以对违纪学生每周进行校园广播通报批评,并给予违纪班主任的月奖励挂钩,这样给了每个班主任的对班级学生管理的鞭策,激发班主任管理因素,避免了出工不买力,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可是毛主席说:“允许人办错误,但要能及时认识自己,改正错误那就是好同志”。作到有一个让违纪学生认识的过程,如:非团积极分子,如有初犯违纪的行为,首

先要开导启发他是怎么违纪的,以后怎么样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然后自己不但要自觉约束自己,而且要去帮助其他违纪的同学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名人云:“播出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升华一种品德,改变一生命运”。8、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

(1)、一周值日任务完成后总结哪些地方是卫生的重点区,进行了解对下周值周班级进行沟通,加强那几个区域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化整为零,问题的出现要有新的对策,这样有利于卫生的保持,体现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实效性。

(2)、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育人德为先”,平时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规范管理,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具有个人道德和集体道德的责任感,如果学校学生语言文明了、行为规范了、形象得体了、集体荣誉感强了那么就有一个良好的态势生成了,所以学校校园做好人好事的多了,出现语言文明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在学习上不迟到、不早退、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相互学习形成一个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局面,进“三吧”串班结帮斗殴的现象就得到遏制了。无情地学生的成绩显然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

四、目前在卫生维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考试期间卫生还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出现卫生“回春”现象,现在在思考和酝酿中。

总之,俗话说“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以上这几点思路,是我本学期来管理学校公共卫生取得成效的的方法,在这里如果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班主任的积极配合管理,管理者以身作则,深入环境卫生管理各环节,常与人沟通,广听民意,那么我想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会有新气色。

参考文献:

1、作者,杨克敌,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社,全国高等学院教材,第6册

2、作者,杨士保,卫生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社,全国高等医学学院教材

教育理论论文: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

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著作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思想颇丰。本文拟就《论语》中关于孔子的部分主要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感悟性论述。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私人讲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将永彪史册。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为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而不能只拥有一才一艺。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选择好教育内容之外还应该有好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一系列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都有论述。下面就教育方法略加分析。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孔子是“好学,博学”的典范,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论语·述而》)他认为多思不如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他更感叹时间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

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材施教是后人对孔子教学经验的概括。即孔子教学是要看对象的。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需要从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在《论语·雍也》篇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在《论语·先进》的记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教给他们不同的内容。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方,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络,文学:子游,子夏。”关于“因材施教”,《论语·先进》中还记述了孔子一段有趣的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公华西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先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退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因材施教思想:

1.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分层次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这种区分“智”、“愚”的高明之处,是他客观而正确地论述了前提条件: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对后者则强调由于“困而不学”的缘故,才出现“下愚”不能改变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他并不轻视任何人,只对那些因拒绝学习而不能摆脱愚昧的人表示遗憾。

2.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公华西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先行诸,赤也惑敢问?”。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3.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如他对有代表性学

生的优势归结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4.针对学生的实践差异,陆续推向社会。如:“子使漆彫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5.针对学生的工作差异,跟踪继续教育。如“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给子游以重用人才的启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对冉求以必要的警告。由此可见,孔子从各个方面运用“因材施教”原理教育学生,做得很主动。如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时,居优者为其做知识的向导,居中者为其做思路的开拓,居下者为其做知识的铺垫,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成效必然会是丰厚的。

6.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疑惑,有主动思考却又不得解而非常渴望得到解答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教学方法有这样几点小措施:

1.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就是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说明对知识规律的把握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发现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性,并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等三个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开发智能的方法,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即子贡听了孔子的关于穷富的教导后领会了切磋、琢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思想,应用其做法,来提高教育教学

水平。

参考文献:

[1]论语.

[2]伍晓明.《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中国文化研究,2008.

[3]孙小玫,阮航.《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辑刊,2003,(3).

[4]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齐鲁学刊,2007,(1).

[5]吴天钧.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教育与职业,2005,(1).

[6]刘敬东.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探索,2000,(2).

[7]冯皓,秦晓磊.谈孔子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8]刘青秀.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现代大学教育,2008,(3).

[9]严军.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官学衰废,鲁国成为文化的中心和私学的发祥地。孔子少时“贫且贱”,年 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尝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外,弟子们在墓旁守丧 3年,分别时痛哭失声。子贡不忍离去,又独自留居 3年,称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艺术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章。该书是孔子的弟子在其死后根据他平时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的。孔子大约从二十岁就开始从事“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都包含在《论语》里。所以《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好的、最原始的、最权威的材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所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对学生的要求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多,这证明了其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重视,具体可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这三则材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视的。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尽而止,现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伶牙利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为反感斥其为“朽木”;颜回虽反应不快,老师讲的道理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才能明白,但孔子却很欣赏他对学习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态度。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端正学习态度与明白学习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学生子夏亦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张篇》)就可以成为

有仁德的人。总的来说,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使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这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妙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此外还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再次,要求学生好学。孔子认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篇》)但这些只是一个学习者拥有的先天条件。孔子强调知识的获取靠的是后天的不断努力,学生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这就证明其先天条件并不是“上智”,但他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自主学习。因此他赞赏的学生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也”。(《先进篇》)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极坦诚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公冶长篇》)可见,孔子非常注重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有好学的精神就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飞焉。”孔子曾赞扬弟子颜回以学为乐,说:“贤哉曰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孔子也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及其弟子“弹琴”、“鼓瑟”、“弦歌”的记载比比皆是。因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这形象地说明好学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

但怎样才能做到好学呢?《论语》中有明确的答复。首先是要做到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时,得到新的体会,再“学而时习之”。学生子夏对此有较深的体会,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就是每天要增长新的知识,每月又不要忘记所学到的技能,便称得上是好学了。其次要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但这种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以某一方面为重的,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前人,即一味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一味思考,却不读书就危险了。孔子亦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好学也”。这不是把吸收作为思考的前提,而是吸收中就应包含思考,即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他又说“不日好之何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篇》)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学思的关系深有体会,说:“博学而笃志,却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完美地实践孔子的要求。孔子在认识和处理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强调学思一致。他意识到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接受前人的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是难得可贵的,他是运用辩证法来解决教学中各种矛盾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第一人。我们也要看到他在学习前人的思想结晶时,明确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篇》)过分强调在旧基础上发展,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存在缺乏创新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时要加以注意。

二、对老师的要求

《论语》中有关教学的言论极多,表明了孔子对于教师的要求甚高,而其中的许多要求对今天的教师依然有指导作用。本文把孔子对老师的要求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要求教师承认教育对象有差别的事实,进而要求教师悉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逐个了解学生的品格、智力、才干等。在孔子看来所谓学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个能与传道者结合在一起的实体。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师不应让学生屈服于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做到不完全凭借人为的规定来判断师生的名分。他更加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为政篇》)。孔子对学生主体地位如此重视,如此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当时等级深严的社会是难得可贵的。孔子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他能够获得学生的尊敬。由于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主体,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慎重。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季氏篇》)孔子认为这“九思”对教师非常重要,只有遵守了才能慎言、慎行,做到充分重视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即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孔子在智力上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他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授教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这在孔子与子贡的谈话中可得知。子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篇》)颜渊能“闻一知十”,端木赐只能“闻一知二”,此外“闵子待侧,喑喑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篇》)这些都是孔子在教学时发现的。孔子认为只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培养学生的最佳方法。孔子这种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是今天我们在教育上所提倡的,只要我们克服其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就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地。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孔子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才可以做到“诲人不倦”。他刻苦看书以至“韦编三绝”,为学“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对自身的学识有充分的认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即是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学习。孔子对自己的知识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孔子对教师学识的认识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论语》中,对教师的要求集中在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何于我哉?”(《述而篇》)就是说把所见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对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孔子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求”,“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求教;他要求学生确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身为教师,孔子始终保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的忧患意识。这种以身作则的学习精神,使他发出了“朝闻道,夕死矣”(《里仁篇》)的感叹,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早晨知道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孔子这种学习精神给他的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力,颜渊经常感叹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赡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篇》)就充分说明了孔子这种以身作则,不断追求进步的学习精神使学生不敢丝毫放松,也使到孔子的学识能够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更新,成为一个优秀的传业授道者。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一名教师所必需拥有的,在他所处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简单的。

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最大限度的知识。孔子创造的教学方法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论语》中就有很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言论。例如及时启发,孔子认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开展及时进行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即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就不要再教他了。此外孔子亦说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又说:“言之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孔子这些言论就是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考的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因材施教,孔子在进行授教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阐述因材施教的最好理念。如循环渐进法,子贡问孔子:“何为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在启发子贡的基础上,逐步开启他,孔子告诉他,首先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其次应该“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再次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孔子认为培养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此外还有善于适时评价、学思一致等教学方法也是具有独到之处的。相传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在《论语》的记载中,可证明为孔子学生的有三十多人,后来许多学生都成为政治、文化上有影响的人物,这个客观事实说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本文认为孔子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上总结出的一些可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三、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教学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做到师生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教学交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之间做到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孔子认为知识是学无止境的,他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让步。作为教师不要高高在上,他说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篇》)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才使他们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也就达到了共同促进。例如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逐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不愚”(《为政篇》)这就是他从弟子颜回身上学到勤思的妙处。再如子夏想知道《诗经卫风硕人》中诗句的含义,他问得很有深度,对孔子有很大的启发,孔子没有隐瞒自己在这方面的薄弱,而是对子夏说:“你能举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即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绘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等言《诗》已矣。”(《八佾篇》)这就是互教带来的共同促进。孔子能承认比他小四十四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帮助,说明他确实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实践了其教育思想。孔子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说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着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思想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修养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孔子这种可贵的教育思想,我们应予以肯定并加以吸收。

其次,提倡坦诚相待,真诚相交。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近也。”(《述而篇》)又例如他对子颜曰:“存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即“用之则行,言之则藏,惟我寸尔有是夫。”(《述而篇》)这已不像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学生“伯牛有病,子问之,自犏执其手,”感叹说:“之之,命夫矣!斯人也而有斯疫也。”(《雍也篇》)又如颜曰死,孔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为恸而谁为?”(《先进篇》)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对学生坦诚相对,真诚交往。所以学生对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毁谤孔,子贡就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篇》)而这就是师生坦诚相对的表现。对孔子在言行上出现的错误,学生也能指出,这使到孔子在弟子中间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使弟子对孔子真诚交往,不离不弃,师生之间能够融洽相处教学相长,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