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最新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 昭通市盐津县豆沙中学张勇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盐津县豆沙中学的张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情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⒉实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实验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2、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 3、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得出结论,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 教材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 察现象并记录):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吐逊阿衣·艾买提 (一)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一 1、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木砖、试管、试管塞、三通管、橡胶管、止水夹、橡皮筋、玻璃导管、集气瓶、双孔橡皮塞、药匙、火柴。 药品:氯化铵、消石灰、红色石蕊试纸、蒸馏水。 2、实验装置图(如图1) 图1 A.用于加热反应物 B.用于收集氨气 C.用于检满 D.用于吸收多余的氨气 E.用于防止倒吸 a.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物 b.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①,②,③,④均为止水夹 3、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装好仪器,打开①、②、③、④,在D中装入水或稀硫酸,E中装入水。 (2)检查气密性: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试管A,若D中有气泡产生,则已密封好。 (3)用橡皮筋装好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b。

(4)取下A装入氯化铵和消石灰盖上试管塞将药品混匀,按图连接好A。 (5)关闭①。 (6)预热试管A,加热试管底部。 (7)检满:若试纸b变蓝,则B中已充满了氨气。 (8)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 (9)熄灭酒精灯。 (10)倒置试管B,取出双孔试管塞换上无孔试管塞。即试管B中装满氨气。 4、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检查气密性。 (2)一定要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才能保证不外泄氨气和试管B中充满氨气。 (3)试管B一定要干燥,且收集满后取下时,一定要先将试管B倒置,才能确保收集的氨气不外泄。 (4)氯化铵与消石灰的质量比稍小于5∶8较好,过量的消石灰,可起到除杂和干燥的作用,这样能得到较纯的氨气。 (二)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 1、实验原理 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加热条件下可与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同时又是良好的干燥剂,可及时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而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气的生成。有关反应如下: 2NH 4Cl+CaO △ CaCl 2 +2NH 3 ↑+H 2 O (1) CaO+H 2O = Ca(OH) 2 (2) 2NH 4Cl+Ca(OH) 2 △ CaCl 2 +2NH 3 ↑+2H 2 O (3) 2、实验用品及装置图(图2) 大试管(30 mm×200 mm)、酒精灯、铁架台、铝制烧瓶夹、双顶丝、圆底烧瓶(1000 mL)、烧杯(500 mL)、调节夹、三通管、玻璃管、玻璃导管、尖嘴玻璃管、乳胶管、橡胶塞。 氧化钙、氯化铵、酚酞试剂、红色石蕊试纸,其中氧化钙在使用前烘干。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说课稿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 随县唐县镇中心学校杜伟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一)实验原型 教材中的实验是将A烧杯中装入约 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将B烧杯中 装入约5mL浓氨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起 来,观察实验现象。 (二)不足之处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量比较大。 3、实验中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5、没有对比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用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代替大烧杯。 2、将“向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改为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 3、将“向B烧杯中加入约5mL浓氨水”改为向两小团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 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两支、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脱脂棉、镊子、小竹签、注射器、50mL塑料杯(2个)、热水、

冷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笔套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闭的笔杆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让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颜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热水中的氨气扩散速率较快,因此放入热水中的笔杆内的滤纸条颜色变红较快。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及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且笔套不漏水。 六、实验过程 1、将两个笔套中分别塞入一小团脱脂棉。 2、裁取两条滤纸,宽与笔杆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稍短于笔杆。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分别塞入笔杆中,尽量塞得深一些,避免与笔套中的脱脂棉接触。 3、分别向两笔套中的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套上笔套。 4、将两个塑料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常温下的水和热水,将两支笔笔套向下分别放入两个塑料杯中,观察现象。(本实验还可采用用手握住笔套的方法替代热水。) 七、实验效果 2~3分钟后,可看到两支笔杆中的滤纸条都会自下而上逐渐

第3单元 第1节-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说课

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实验 大家好,我是霍城县三宫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董丽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二的内容,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细致观察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的同时,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⒉实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实验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

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2、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 3、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得出结论,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 教材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教师演示,学生 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分析: 实验原型的优点: 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是比较好的实验方案。 不足之处: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实验者____班 姓名______实验时间______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实验仪器和药品: 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品红、热 水、冷水等。 一.品红的扩散 如图所示,向烧杯A 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向烧杯B 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会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___________,且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 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 _________,烧杯A 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烧杯B 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浓氨水的扩散 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小心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 2. 向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 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烧杯B 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 实验结论: a 、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_________ b 、能变红的是__________ c 、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变形: 1.如下左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 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 的名称是 。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如下右图所示为一小魔术——铁树开花: 在细铁丝上的棉团上滴上酚酞试液,在烧杯中倒入浓氨水,并用烧杯罩住,一会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结论 。 实验反思: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 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 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 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 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 溶液中使A 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 配好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 烧杯中的溶液,B 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 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 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 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 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 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烧杯A 冷水 烧杯B 热水

13.1 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了解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案 一、导学引航 通读教材后完成下列问题 1.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3.扩散现象既可以在中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 在中发生。 4.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和。 二、预习自测 1.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2.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3.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4.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5.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均选填“引力”、“斥力”) 6.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

探究案 三、导学探究 探究点一:气体扩散(课本图13.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 探究点二:液体扩散(课本图13.1—3)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 探究点三: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臵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探究点四:影响物体扩散快慢的因素 1、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的分子会运动吗? 2、它们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的猜想是:。 3、试一试: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交流达成共识。 气体:现象: 结论: 液体:现象: 结论: 固体:现象: 结论: 思考: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看见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吗? 探究点五:阅读分子间的作用力 1、图13.1-4能说明什么?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 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3、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小结:1、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和。并且同时存在的。

氨分子扩散创新实验

“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探究及改进 七星中心学校毛牡雄 一、实验目的 1、学生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探究能够形象生动的认识到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2、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二、实验用品 糖果塑料桶、滴液小瓶(自己改制)、带喷洒头的花露水瓶(2个)、酸奶盒带吸管(3个)、餐巾纸做成的小白花、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说明 课文中的“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向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加5~6滴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取少量A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另取一小烧杯B中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A)和浓氨水的小烧杯(B),观察现象。 经实验可知教材中的“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要把浓氨水倒入到小烧杯中,使得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且刺激性气味大,有损师生的健康,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仪器不易得,且试剂用量大。 改进方法: 1、把废弃的、不用生活用品来代替实验仪器,廉价、易得且环保。 2、把浓氨水装在小喷洒瓶里,减少其用量和刺激性气味,降低对师生健康的伤害。 3、用小纸花的颜色变化来代替溶液颜色的变化,更具观赏性。 4、增加了对比实验。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过程 1、先在一朵‘白花”上喷洒蒸馏水,再滴上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白花”不变色(说明酚酞溶液与水不产生颜色)。然后对“白花”喷浓氨水,此时“白花”变成了“(紫)红花”(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移走第一朵白花,拿出两朵“白花”,分别喷洒水,再滴上酚酞溶液,用塑料桶罩住其中的一朵“白花”和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可看到塑料桶里的“白花”慢慢变成了一朵“紫红花”,而塑料桶外的“白花”没有变颜色。(说明氨分子运动)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看见变色的“红花”慢慢褪色,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发现“红花”又变成了“白花”。(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六、实验改进的意义 1、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师生的刺激,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实验材料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使用安全,不易损坏,造价低廉,替代品多,可大可小,有利于环保,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3、实验现象形象生动,具有观赏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氨分子不停的运动的实验改进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改进 焦家垅中学李丽香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走进微观化学世界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成功地完成氨分子运动的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型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是:用个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浓 氨水、酚酞溶液,如图(3-4)装置来进行。 三不足之处 1.进行探究活动时,氨水挥发出刺激性气味,令人难以忍受,氨水的 挥发,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在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都用小烧杯盛放,实验需要较多量的 药品。 3.原装置只能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整个反应是控制在一个几乎密闭的塑料瓶中进行的,没有氨气外逸,安全环保。 2、实验中只需要很少量的药品,符合节约药品的原则。 3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 五、实验器材和药品 塑料瓶橡皮塞细铁丝酚酞溶液浓氨水烧杯胶头滴管棉花等 六、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取一只无色矿泉水瓶,在距瓶底约5cm处打一小孔,瓶口配上塞子,塞子 下固定一金属丝,再在金属丝上固定几个滴有酚酞的棉球。用胶头滴管从小 孔处向瓶内加几滴氨水,可观察棉球自下而上变红。 七、实验过程 l、用胶头滴管给棉花滴加酚酞溶液。 2、用胶头滴管向塑料瓶内滴入浓氨水。 3 棉花球从下往上开“红花”啦。 八、实验效果 1、操作不到两分钟,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 2、操作简单,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器材简单易得,便于推广。 九、实验评价 改进实验,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理念,就地取材,节约药品,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气体分子运动实验在理化教学中的设计与改进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气体分子运动实验在理化教学中的设计与改进 贵州省雷山县第三中学【557199】潘国荣白显圣 【摘要】分子,既是初中物理与化学科教学的难点又是重点,利用实验形象地展示分子的运动,物理教师和化学教师都作了不同的设计和改进。文章分别对部分物理、化学教师的设计与改进作综合性简介,并介绍了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分子运动;实验;设计;改进;发展 分子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和理解。如何利用实验形象地展示分子的运动情况,是物理、化学教科书及教师、教研员等一直关注的问题。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无论是物理教师还是化学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设计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分别对部分物理、化学教师的一些设计与改进作综合性简介,并介绍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物理科的设计与改进 高中物理课本首先是用空气与二氧化碳进行实验,后来吴振远老师【1】用氨气代替二氧化碳进行了改进。二是采用机械运动模拟演示:高中物理为了加强《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知识教学,1982年四川省教学仪器公司【2】组织试制了“气体分子运动演示器”的实验仪器,该仪器通以低压直流电后,小电动机就高速旋转,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活塞作上下往复运动,塑料小球受激动作无规则跳动,以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等。三是借助化学反应方法说明:陈志清【3】老师在1989年用烧杯、玻璃缸、浓氨水、酚酞试液进行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相类似的实验改进。四是装置实行封闭化改进:初中物理教材改用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下两个口对口的集气瓶之间的扩散来说明气体分子运动的。针对实验操作过程中二氧化氮气体容易外逸,造成污染的问题,王宗斌【4】老师在2002年用玻璃导管、乳胶管、止水夹、橡胶塞等把两个集气瓶连接起来,让两个集气瓶并排放在一起,进行了封闭化改进。五是借助化学原理进行仪器化设计与改进:针对大型学校中二氧化氮气体课前准备繁琐、演示效果不明显(后排观察不到)、逸散有害健康、课后处理不便等问题,张合晓【5】老师在2007年设计了“分子运动演示仪”的改进。将两个透明的有机玻璃杯,用连接圈连接在一起,在一个杯子上加一个控制阀,另一只杯子上配两支与杯子相通的一次性注射器,就组成了一个分子运动演示仪。它采用铜与浓硝酸反应现场产生二氧化氮,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使整个NO2分子的产生→NO2的分子运动→NO2分子的回收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进行。演示仪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二、化学科的设计与改进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6】实施以前的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分子运动的演示实验。我们查到的资料是,杨彦华与郑增仪【7】老师在1987年设计作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实验》。1.氨的分子运动:在一长条滤纸上,每一厘米滴一小滴无色酚酞试液,将滤纸装入大试管中,将滴有酚酞滤纸的正面向着学生,竖放着。再用一小团滴有数滴氨水的脱脂棉塞住试管口。就可观察到试管中离脱脂棉最近的第一个试液斑点最先改变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随后按脱脂棉由近到远的方向依次呈现出红色斑点。2.氨和氯化氢气体扩散速度的比较:取一长条滤纸,每间隔一厘米滴一小滴混合指示剂,放入硬质玻璃管内,水平地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小团脱脂棉分别蘸上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放入玻璃管的两端,用橡皮塞将管口塞紧,观察滤纸条的变色情况。滤纸条的一端由黄绿色斑点依次变为蓝色,另一端则依次变成红色。但变色的速度并不相等,蓝色斑点比红色斑点变色要快,数量也多,并且在红蓝斑点的交界面形成一个个白色烟圈。李桂先【8】老师在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设计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根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中有一个探究分子运 动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按教材实验步骤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盛有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 中加入酚酞。 第二步:从A 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小试管中,在慢慢滴加浓氨水。 第三步: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扣住A 、B 两个小烧杯。 在实际教学中,做此实验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因步骤多,仪器和试剂多次转化,会使一部分学生对此实验的研究对象模糊不清,以及造成实验目的不够明确。 第二:此实验为敞口实验,在第三步实验过程中,会有大量氨气扩散造成教室的空气严重污染,同时造成对学生的身体危害。 第三:试剂量较大,会造成浪费。 二、改进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六个小号试剂瓶、二个Y 型管或T 型管、六个弹簧夹、烧杯 药品:水、酚酞溶液、浓氨水、热水 三、改进实验仪器装置图 (一)浓氨水处于常温状态 (二)浓氨水处于受热状态 对比

四、改进实验的操作步骤 1、用Y型管或T型管将A(浓氨水)、B(酚酞)、C(水)三个试剂瓶相连。 2、打开三个弹簧夹,观察现象即可。 3、与上述步骤相同,将常温和受热状态实验进行对比 4、尾气处理。只需关闭a弹簧夹,将C试剂瓶中的水倒入B瓶中,即可将B瓶中没有反应的氨气溶于水中。 五、改进实验的意义 1、药品取用量少,且A瓶的浓氨水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2、此实验两次充分利用了对比实验: 第一次通过浓氨水同时与水反应、与酚酞溶液的反应对比得出结论: ①氨气不能使水变色。 ②氨气能使酚酞溶液中的酚酞变红色。 此处改进避免了教材中的多步实验,使实验研究对象明确,实验目的清晰,从而得出正常的实验结论。 第二次通过浓氨水常温状态与加热状态时的反应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温度越高氨气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此处改进实验弥补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 3、此装置由敞口装置转换成了封闭装置,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特点。 4、此装置还加装了尾气处理功能。

化学实验的改进

一、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 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四、溶解过程吸热或放热现象的补充探究实验 对于本探究实验做了如下补充。 首先布置探究课题: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你最多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提供几种药品:NaCl、NaOH、NH4NO3、浓硫酸。(还可以选用其他一些仪器或者药品。

分子运动实验题

1.(桂林)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② 答案:1)滤纸条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浓氨水(氨或NH3或NH3·H2O)易挥发浓氨水(NH3·H2O)显碱性或浓氨水(NH3·H2O)是碱性物质或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或浓氨水(NH3·H2O)易分解(2)氢氧化钠吸水放热,加速浓氨水的挥发(3)现象明显、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实验药品用量少、环保无污染 2.小明学习了分子的知识以后,了解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而他对分子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兴趣,所以他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和假设】①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探究一: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实验探究】 实验1:小明取了相同容积的两只烧杯,分别盛装冷水和热水,再分别滴加一滴红墨水。发现在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而冷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慢。 实验2:取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加入两个蒸发皿内,一个蒸发皿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露置于空气中。结果发现被加热的蒸发皿中的水蒸发得较快,而未被加热的蒸发皿中的水几乎无变化。 【得出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探究二: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相关资料】(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氨气;

氨分子运动实验改进

“氨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改进 一、实验课题:氨分子运动现象 二、实验目的: 1、学生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探究得出分子具有运动的性质。 2、对该实验改进后,新设计的“氨分子运动”实验污染性小,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3、让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体验实验探究的独特方法和乐趣。 三、教材中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装置图如下: 1. 实验中需要一只容积至少为1000mL的大烧杯才能将2只50mL的小烧杯罩在一起,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几乎没有其它实验需要用到这么大容积的烧杯,成本较高,利用率却很低。 2. 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中会弥漫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空气污染,也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3. 实验所用浓氨水、酚酞的用量大,用完后难以重复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处理不当还会污染环境。 4. 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较长,静置2~3分钟后仅在酚酞溶液表面出现变红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不易察觉到这一现象。 5. 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限制了能观察到现象的学生范围。 .四、改进方法 1. 使用代用品完成了实验探究,实现了废物利用。实验材料既易得、廉价又可反复使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校实际。 2. 把敞口实验改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减少了空气污染。 3. 实验时仪器可以拿在手上移动,便于全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减少药品用量,缩短实验时间。避免药品浪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实验设计 1、实验名称:氨分子运动现象 2、实验器材和药品:医用小塑料瓶、注射器、玻璃棒、滤纸条、浓氨水、无色酚酞溶 液、透明胶、小刀等。 3、实验过程: (1)先将小塑料瓶上口接头处用小刀切开,再用玻璃棒沾取无色酚酞溶液在滤纸条上涂几个小圆点,把滤纸条用透明胶贴入小塑料瓶内,然后用透明胶将接头处封闭起来。

氨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氨分子运动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了解分子运动 二、实验器材:烧杯(大)1个、烧杯(小)3个、胶头滴管1个 浓氨水、酚酞试液 四、我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1、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使教室中弥漫一股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造成人身的伤害和空气污染。 2、浓氨水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很长。 3、所需浓氨水用量比较大。

4、原装置只能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 5、不容易对比出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五、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1) 实验仪器与试剂:废矿泉水瓶、青霉素小瓶、夹子、滴管、白醋、蒸馏水、蓝色石蕊试纸( 如图 ) . (2) 实验操作: 1) 用带盖的矿泉水瓶剪去平底代替大烧杯; 2) 将适量白醋倒入青霉素小瓶; 氨分子运动微型实验 3) 将两片蓝色石蕊试纸用夹子夹住,再用蒸馏水润湿,瓶内外各一片,盖上矿泉水瓶盖 4) 观察现象.瓶内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瓶外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此实验的优点是: (1) 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2) 安全环保.浓氨水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氨气刺激呼吸系统,而食醋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3) 节约药品.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更加简单,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只需用少量白醋和两片紫色石蕊试纸即可完成实验,避免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浪费; (4) 可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或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的微型化、普通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 六、自我评价 我认为该改进实验,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科学理念,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化学创新实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52585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化学创新实验: 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进 二、实验目的: 在做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时,往往受当地气温等条件的限制,用时较长,而用时越长污染越严重,时间短现象又不太明显,加之分子质量小、体积小的特点对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造成了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设计了一套简易的实验装置,达到以下目的: 1、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明显; 2、药品用量少,仪器拆装方便,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 验; 3、以轨迹显示的形式,弥补分子看不见又摸不着不易想象 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联想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4、此实验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效率和现象明显不可兼得 的问题。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小烧杯(3个)、玻璃管、漏斗(2个,大小与烧杯内径相当)、滤纸条(长度比玻璃管稍短)。 实验试剂:酚酞试液、浓氨水 四、试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部分: 1、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2、剪贴好长短合适的滤纸条,并按约2cm 间隔点滴酚酞试液,放入玻璃管; 3、给A 、B 两个烧杯中倒入酚酞试液,然后向烧杯C 中加入约5ml 浓氨水,仔细观察现象。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实验操作简便易行,节省时间; 2、在药品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能看到更为明显的实验现象; 3、实验过程中滤纸条的依次变红至B 中酚酞变红,可以清楚的展现分子运动的轨迹,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4、由于实验时间的缩短,大大减少了氨的挥发,从而使污染降到了最低。 酚酞试液 A C B

分子运动实验

分子运动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加深对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内能的转化关系。 教学原理:分子运动 教学材料:量筒 烧杯 教学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 10ˉ1om,一颗小露珠中就含有 1021个水分子。花草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芬芳,为什么有花的屋子会这 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呢?这是因为,分子运动,产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由于分子运动,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所以气体、液体、固体中都会发生扩散。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扩散现象!实验 《液体的扩散》和《气体的扩散》 ,结论:分子永不停息的在做运动。实验《分子间的相互 作力》 ,结论:分子动理论:无提示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影响扩散的因素有哪些呢?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结论: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 快,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热运动: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 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内能 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内能也会越大。内能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改变物体 的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以内能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做功:从 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传华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实验《纸杯烧水》和《变热的 沙子》 。 3、热值:把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 与燃料质量 m 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记做: q=Q/m,单位 J/kg。 比热容:质量为 m 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 Q,温度升高了Δ t,则 Q/mΔ t 即是这种物 质的比热容,用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滴管 玻璃片 弹簧秤 墨水 试管 温度计 胶塞

氨分子的运动探究

氨分子的运动探究 1.化学反应原理 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性,氨气极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弱碱性的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遇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变色。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 实验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 3.探究方案: 如图10-1所示,在A、B烧杯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积的蒸馏水,滴加数滴 酚酞试液,在C烧杯中倒入约10mL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烧杯,观察。 一会儿后,可见A烧杯中溶液变红色,B溶液不变色。 4.探究评价: 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是比较好的实验方案。但缺点是,由于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环境中会弥漫着难闻的气味,若大烧杯口不平,外面的B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微红色。 5.资源开发: 分子的运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条件不具备时,完全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证来代替上述实验。如品红的溶解、酒精或香水的挥发、萘的升华等。 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很明显,操作也非常简单,但高锰酸钾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用其说明分子的运 动不太合适,最好不用。 避免实验的缺点,可选用一次性透明饮水杯和医用的废弃小 青霉素瓶代替烧杯,效果很好,装置如右图: 6. 创新思维: ⑴裁取一条滤纸,宽与试管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三分之二 左右。用玻璃棒醮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均匀点若干液点,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试管口用脱脂棉塞住。用滴管向脱脂棉上滴加适量的浓氨水,再塞上塞子,观察。 可见滤纸条上的酚酞液点,由试管向试管底方向逐渐变红色。(如图10-2) ⑵按图10-3所示装好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下,塞上两个脱脂机棉球, 用滴管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分别将两个棉球浸湿后,用橡皮塞将两个管口塞紧,静置观察。几分钟后,在U形管口滴加浓盐酸的一侧出现一个白色圆环,即生成氯化铵晶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