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现代化历程与传统文化复兴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最早可以上溯至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幽闭国门的鸦片战争;而国人真正具备自觉的现代意识,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变革过程,则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五四”时期,一批具有新觉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像他们的前辈改革者那样,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而且进一步把这种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文化上的蒙昧和道德上的堕落,从而掀起了一场“砸碎孔家店”、摧毁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看来,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昭示了一种进步的新前景,而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都不如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方文化论战中,陈独秀针对梁启超等人的“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科学技术,东方文化的优势在于伦理道德”的观点明确表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说到底就是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差异,而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有无民主和科学。另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干将陈序经则认为,西洋文化代表着现世的趋势,它远比中国文化进步,因此要想救治中国的危亡,必须“全盘西洋化”。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了自觉的现代意识;但同时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造成了一种误解,那就是简单地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起来。

从历史角度看,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确实是从那些率先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经济变革的西北欧国家(荷兰、英国等)发轫的。而后,又与西方列强所推动的殖民化浪潮相互激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扩展涟漪,将非西方世界的那些古老文明国度和蛮荒之地裹挟进西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之下,使其走上了一条畸形现代化(殖民现代化)的道路。可以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现代化与西方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们来说,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西方化改造。但二战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和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现代化开始与西方化逐渐剥离,成为世界上各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共同追求的社会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20世纪全球政治地理经历了从一个世界到三个世界,再到多个世界的变化。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方可以名符其实地称之为“全球帝国”,全世界几乎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文化俨然成为全世界的教师和典范,因此现代化也就等于西方化。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包括中国、印度等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这样一种三足鼎立的格局。现代化开始与西方化相分离,成为三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社会目标。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个以文化为基本标志的多极世界格局逐渐形成。于是,现代化不仅与西方化相分离,而且也开始与特异性的文化因素相联系,从而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印度特色的现代化、伊斯兰教特色的现代化等诸多的现代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就成为现代化根苗得以滋润和茁壮生长的重要土壤,“现代化而不西方化”则成为当今非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应战模式。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这种复杂性,厘清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有助于我们重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更多地表现为器物和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而文化实为“以文教化”,即特定历史——地域范围中的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宗教信仰和价值熔铸,它具有特异性,构成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文化上避免落入西方化的窠臼?这已经成为非西方世界、尤其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东方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非西方世界的本土文化曾经在殖民化过

程中历尽摧残,因此上述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进行文化重建的问题。“冷战”结束以后,东方各国的社会精英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规范的同时,自觉地提出了一种振兴本土文化的要求。

中国作为亚洲的一个古老文明国度,与印度、阿拉伯地区一样经历了殖民时代的苦难;在获得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之后,也与上述国家和地区一样面临着文化重建问题。如何建设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时代潮流的当代中国文化,这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在经济腾飞和政治改革的同时,必须确立一种相应的文化身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仅靠发展经济和改革制度,它同时也要求文化的自我更新和精神重铸。眼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或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趋势,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它毋宁说是当前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和大国权责意识觉醒在文化上的必然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人生理想、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一种历史的合理性。虽然儒家文化自汉武帝以来被定于一尊,并通过隋唐以降科举制度的中介,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构成儒家文化之内蕴的思想学说仍然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精华成份。“五四”运动时期的激进批判者们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切罪过都归咎于儒家文化,这种做法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事实上儒家文化与封建专制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然而,无情摧残孔孟之道的“文化大革命”却在中国人的道德良知方面留下了太深太深的伤痕,至今仍然无法愈合,这恰恰表明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时代,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无疑具有陶冶良知和匡正人心的巨大作用。儒家所强调的“四端之心”,旨在于发掘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人性良知;儒家所提倡的“忠恕之道”,侧重于发扬爱人之心和宽容之怀;儒家所弘扬的“浩然之气”和君子人格,致力于激发人们心中的自强精神和高尚情操;儒家所培养的忧患意识和“天下为公”理想,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义精神;甚至儒家所推崇的重人事、轻鬼神的实用理性精神,也与实践唯物主义有着某种思想默契之处。这些因素都可以在文化重建的过程中合理地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底蕴。至于儒家文化中的那些糟粕性成分,例如维护封建秩序的伦常纲纪、摧残人性的礼法制度、唯我独尊的道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纖纬占卜、神仙巫术等迷信思想,由于与当代社会的科学理性和民主精神相违背,所以应该坚决地予以批判和摒弃。总之,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理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 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复兴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之道” 摘要:现在国内对于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究竟要达到如何程度才称得上是物尽其用而又不至于将其落后的部分一并继承,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对于应该继承的究竟是文化的哪些部分,也尚存争议。那么究竟我们应该能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传统文化在当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现实性的问题,可行性又又几何,在实施时又面临哪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舍弃文化复兴问题文化强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在快速提升的物质条件下,暴露的是在物质发展遮盖下被忽视的精神文化建设,在社会中,依旧是有不少恶劣的文化在悄悄传播,且有愈发猖狂的势头,如何去建设一个文化强国?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了我们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希望通过先人的智慧来帮助塑造当代的新文化,但是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是传统文化中早已被时代所抛弃的过失思想也有了生存的土壤,如何去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力度,如何去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学习什么 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们的先祖已经帮助我们进行了第一轮的筛选,代代流传至今的文化中,已经是存在许多优秀而实用的品质,稍稍刨去时代的泥沙糟粕,我们就能看到其发光的思想内核。 (一)以民为本:中国本是一个农业化的国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人民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且我们先祖中不乏有悲天悯人之士,以民为本,早已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不朽财富,古代因为政治形态的限制,我们尚无法做到真正的以民为重。但是在当代的政治体制下,我们完全能够深入贯彻这一思想,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爱国爱民本就是一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当代“一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就不谋而合,当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契合现在时代的思想内核之一。 (二)崇尚秩序:中国自古以来崇尚有序,无论是自然之道或是人们之间相处,都强调一个秩序感。在过去的时代中,也是因为意识形态尚处于落后阶段,这一品质大多流于表面的长幼尊卑,甚至是不可取的男尊女卑。但是在当代的社会中,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秩序之感,因为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难以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秩序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法律得来,但是我们尚存在一些法盲或是法盲地区,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大敌。若是能够完成曾经中国传统中崇尚秩序的文化内核,对于当代的文化复兴无疑有积极的影响。 (三)道德治人:作为一个曾经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国度,中国有着非常浓厚的自治色彩,这里的自治并不是自治区的自治,而是讲人们的自我治理。也就是对于个人道德的追求和提升,这一度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在当代,人口激增,如果想用统一的标准和教育来治理所有人,是不现实的,所以才要推崇人们的自治精神,讲解自我提升。若是能够恢复对于道德感的高尚追求,每个人都能修身齐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复兴带来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困境 文化的建设本就不是能够一朝建成的,在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了一套新的文化,且不论其中利弊如何,想要在现有的文化之上,以人工的方式建

中国梦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8

中国梦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018-08-0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上生存,而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对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的伟大复兴必然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的,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站在科学的高度来证实它内在的科学性,那么中国的复兴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 文化当随时代,一个东西再好,如果它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它终究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样。现代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相信科学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站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之上。 东方科学注重哲学的思辨,而西方科学注重外在世界的观察,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两者却一直是分道扬镳的,最早是中国的先人们凭借哲学的思辨创造了中国古代令人震惊的辉煌,可再好的思辨成果也需要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更需要科学为它提供新的思辨的依据。缺乏了这一点,东方科学的停滞不前便是一种必然了。 西方科学的辉煌靠的是精密仪器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问题是,微观的世界并不是精密仪器完全能够认识到的,它仍然需要哲学的指引,没有哲学,科学的发展必然也会走向误区。现实的

西方科学就是这样,它过于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更令人不解的是,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把自然规则建立在概率论之上,仿佛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必然性,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庆幸的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哲学和西方科学开始携起手来,而这又将创造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即将到来的事实了。 在五百年多前,东方文化的西扬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这突出地表现了科学原则的确立。在以前,西方人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它象一个大家长一样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上帝被打倒了,以人为自然中心的思想不断泛起,如果长此下去,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庆幸的是,不少人从东方科学的“道”思想中汲取了智慧,确立了自然规则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原则,正是相信了自然规则的客观存在,科学家们才鼓起了无穷的勇气,持续不断地对它进行探索,创造了西方科学的辉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科学原则的产生,就没有现代的西方科学。 而在今天,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更伟大的结合开始了,这就是用中国传统的哲学为指导,以西方科学中的系统论为平台,从而创造出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方法,这就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

(推荐)中华文化复兴宣言

中华文化复兴宣言 ———为促进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奋斗 七十六名中华文化研究者 在天安门“国庆五十周年”大典上,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告:新世纪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振奋!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做出了辉煌成就,也对世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同现代结合地飞跃。 一、中华文化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十五世纪前,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等都领先于世界,并且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发明创造都出自中国人之手。可是,由于后期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近二百年来科学技术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一百年前“西学东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受到巨大阻碍,使中华传统文化至今不能很好地为中国及世界服务。 当今全世界文化的冲突、邪教的泛滥、宗教的极端、自然的破坏、人性的恶化、科学的负面性等,都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阻力。然而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中华文化具有西方文明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大文豪肖伯纳信中曾写道:“等到一天中国把世界各国的各种人全吸收尽了,归化尽了,同化尽了,理想中的天堂使人人可登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要,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这些都说明了国外学者们都对中华文化开始高度重视。然而,从新中国诞生之日就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其中一部分不了解中华文化者,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看不起中华文化。 新世纪新千年里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无论什么要发展都离不开智慧,甚至应概括为智慧的世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独具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结晶。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都吸收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智慧。当前西方一些有远见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无穷的价值! 新世纪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是我国政府的目标和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中国,为中华文化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要真正实现复兴,就必须有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吸取营养并结合现代文明创造出超越古今的成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所用。 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实践、人文思潮,都属于大文化范筹。中华文化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科学部分,然而它将在世界未来科学发展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加以重视。 中华文化独特性有: 1、天人合一整体观: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所讲:“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代中国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与复兴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启蒙与复兴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民族独有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1,这些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除了这些哲学思想方面的,诗词歌赋、民间习俗、传统节日、国粹功夫等等也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一同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已经衰落甚至绝迹,有的却在逐渐复苏,整体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崛起,它的内涵没变,却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头换面逐渐复出。 关键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国学节日民俗美食娱乐基因启蒙复兴 一、思想文化的蜕变 1.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经典文化的启蒙 儒家文化一直是被奉为中国的经典哲学,四书五经一直是古代科举考试人们必读的书记,宋人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虽然这句话略显夸张,一直以来都充满着质疑,但是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一直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这种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儒家文化只是中国经典国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发展最好的,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 从小我们就背一些《论语》中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句儒家的学说了,虽然小时候并不能深刻理解,只是被老师告知它的意思,但这也算是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的第一步,和《论语》一样,我们小时候也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虽然只是截取了短短的几句,但那几句押韵的“人之初,性本善”却也让我们铭记至今日。除此之外,唐诗宋词也一直从小背到今日,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启蒙。在我们刚刚懂事起,就让我们接触这些文化,尽管当时我们或许因为太小不能够理解,但是那时就让我们留有深刻的记忆,到现在这样的知识便信手拈来,随着我们年龄的长大,我们也能慢慢开始理解这些经典的深意。因此,在现代,虽然没有像古代那样学习的只有儒家 1参考《人民日报》(2009年3月24日07 版)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学者论坛)》(王杰)

传统文化复兴

广西柳州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绘的是过年时浓浓烈烈的年味,不过,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岁的吴明鹏是柳州人,现在在上海工作。回顾前几年回家过年的经历,他说:“那时风尘仆仆地归乡,过年只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团圆和喜庆多少就演变成了疲惫和无聊。” 不过,随着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一些春节民俗正被重拾。春节前,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带动了传统文化年货的购买热,也为广西柳州市古镇融安增添了浓郁的年味。 山歌上网 作为广西的“山歌之乡”,柳州市柳江县每年春节都有山歌对唱活动,每年开年都有新鲜的山歌出炉。 柳江县山歌协会会长韦金乐说,几年来,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众“订”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时上班还忙。 1998年,柳江县山歌协会在民间诞生。如今,会员已有80多人。 该县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针对个别干部不愿听取群众意见,山歌手韦新和这样唱道:“领导莫怪我批评,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赶苍蝇。” 在柳江县2016年春节山歌对唱活动中,韦新和还唱出这样的山歌:“莫催女儿早连情,莫逼儿子早成亲。若拿牛仔去犁地,不伤骨头也伤筋。” 韦新和说,“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猫,山歌里头是真话,假鬼难过奈何桥。”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县城春节山歌演唱会现场,民间山歌手以山歌对唱形式一字摆开。山歌的歌词内容多为反映近年农村生活新变化,由于一些歌词是即兴创作,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精彩的对唱场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饭时,观众都舍不得离开现场,因为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观众饿着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会多在人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展开,吸引行人围观,山歌手喜欢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没有剧场的拘束感。在广西,唱山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方特色娱乐活动,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当地人用一曲曲具有当地浓郁色彩的山歌表达生活甘苦,以及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娱乐也在冲击山歌的地位。广西“老歌王”郭秀莲担心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现在没人用山歌来谈恋爱了,年轻人谈恋爱都在用网络。”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山歌传播的新机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录成几十个视频,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现在,郭秀莲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在国内多个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几万点击量。 带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从腊月末开始,在古镇融安县长安河西文化年货市场里,大红灯笼、春联、年画、“福”、“龙”字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年货将街道装点得格外喜庆,摊位前也是围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人们认真端详每一幅春联、字画,精心选择自己所需年货。广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 寒冬腊月里,朔风阵阵,大江南北又飘着缕缕腊肉的香味。融安古镇的市民们除了抢购传统年货,也要利用低温干燥的有利天气,按照传统习惯,家家灌香肠、腌腊肉、置腊货,

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红旗文稿》所发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结合我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云山文章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这一论断深具远见卓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文化道路的和平崛起,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下一个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我们在文化自觉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百年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一百年来,多少先哲为中国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著述中一直隐含了一条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思想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现代价值意识的重建,一方面要大力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又要不忘本民族文化之独立自主地位。我们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演变,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以回应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正如温家宝总理曾在哈佛大学的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比较重视经济,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文化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场上文化有很多舶来品,造成了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国人越加注意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比如传统节假日的恢复、国学研究、还有进来热播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

复兴中华文化

复兴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的开放,国内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买衣服向外国品牌看齐,旅游下国外胜地着眼, 舍弃饺子吃肯德基就连语言也要学习韩语、日语。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一 旦衰落,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消逝了。 一八四零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历时一百多年的战争并没有使中国沦亡,最主要 的原因是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今,日 本用动漫打开中国的大门,美国用电影打开中国 的大门,韩国用语言如果再不注意复兴中国文化,恐怕外国将用文化来征服中国。复兴中华文化, 任重而道远。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前提。 前些年,韩国曾有人说孔子是韩国人;日本许多 地方都没有孔子庙,然而中国,虽整在孔子挂在 嘴边,但真正将他放在心里的有几人?要复兴文化,必须将古代圣贤的思想主张继承并发展,将 它们永恒于中国的整个历史。在古代,鞠躬作文 作为一种礼仪是比较普遍的,然而在现代,它早 已被握手所取代。然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仍保持

着这种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流失到外国,这应 让外国人深思啊。 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扬、传承。 中国古代有甲骨文,接着又是繁体字,这样写 起字来。交流起来非常不便,于是现在的文字就 出现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更简单的文字。之就是对传统文化发扬的结果。 在继承并弘扬风民族文化时也需要汲取外来文 化的精髓。 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甚至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结果导致中国近代 的落后。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丰民族文化的同时,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破。只有 将外国文化的精华与本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融入世界,与世界共同进步,共享文化成果。 那么,复兴中华文化指日可待!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 论文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只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正文: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实现复兴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古老传统,可我不敢说这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我们尊师重教了几千年,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惑”,不但没能减少,反而是越积累越多了。 中国人是当今世界上最迷惑的民族。我们在文化上最迷惑,在信仰上最迷惑,在政治上,还是最迷惑。 我们的圣人和先师,没能给我们解惑授业,尽管我们一直很尊敬他们。我怀疑他们反而是给我们制造疑惑的人。一个面目可憎的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岂用万古,从宋到今,不过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感到自己仍处在一个千古长夜之中。 欧洲人这样总结他们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一段历史: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的中世纪的特点是专信基督,排斥一切除《圣经》以外的异端邪说。但是,文艺复兴的种子能够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萌发出来,则中世纪毕竟不是只有黑暗,全无是处。反观中国,在我们专信孔子的两千年里,我们在黑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最后也找不到一线自救的光明,则我们的“中世纪”何其黑暗之至也? 然而,我们不认为我们的“中世纪”黑暗;相反,我们认为那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这段历史的时间长度是欧洲中世纪的两倍,文明质量是欧洲中世纪的许多倍,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给我们带来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过去的文化小兄弟学习求教。 欧洲的文明曾经中断过。因为蛮族的野蛮入侵,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传统被毁坏和丢弃了。说起来可笑,后来帮助欧洲人复兴其文化传统的,主要也还是这些野蛮的入侵者。他们不但复兴,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他们终于使自己成为比希腊罗马更伟大的民族。 与欧洲相对照,中国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中国文明怎么会中断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入侵者来了,自有博学的儒生主动地找上门去,双膝跪倒,口称圣上,向野蛮的征服者献上他们宝贵的经书——一部《论语》,一部《礼记》,一部《春秋》。经书上记载着上智下愚磕头作揖三讳四勿等一大套经世致用的学问,任是最野蛮残暴的征服者对此也会感到欢欣鼓舞,莫不心悦诚服,甘受同化。这样的学问怎么会被丢弃?这样的学问如果会被丢弃,那我们只能说:作为统治者和征服者,他们的眼睛瞎了。 但我们未必没有丢弃过什么东西。比如,墨子的学说就被我们早早地丢弃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儒生拿着墨子的学说去劝说野蛮的征服者遵照实行,征服者肯定要砍下他们的脑袋来。这种设想不尽合理,因为墨子的学说本来掌握在墨子的信徒手里,可墨子的信徒是不会手里捧着《墨经》去乞求统治者们遵照实行的。对那些野蛮的杀戮者和征服者,墨子的信徒亮出的是他们手中的剑! 真正的文明,是一种能够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力量。真正的文明不会和罪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真正的文明不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方法。真正的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真正的文明以人、而不是以某些人——比如统治者和所谓的君子——为自己的出发点。真正的文明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大人和小人。真正的文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出现,都是一个奇迹,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希腊文明就是一个奇迹。希腊文明能够被复兴是一个更大的奇迹。但是,希腊文明对于今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