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一、年代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9月――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前后,历时一年半。

熙宁变法: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2月――元佑元年(1086年)8月前后,历时17年半。后新法又在哲宗朝、徽宗朝得以实施。

二、主持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最高职务:参知政事(副宰相)。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谥号:.文。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最高职务:宰相(2次)。

两人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是两次新政有了不同的结局(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失败的方式影响力不同)。

1、私人关系: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范仲淹的同年友人,都是大中祥符8年的进士。王安石曾给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写过3封信,范仲淹死后又为他写了祭文。

2、家庭出身:都是中下层官员的家庭,青少年时生活颇为艰辛。范仲淹有“断齑划粥”的典故,经常吃冷粥和咸菜;王安石十几岁时经常上山采野菜给全家人吃。不过范仲淹似乎更让人同情些,因为他到二十多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并非亲生父亲,30年一直姓着别人家的姓,30岁以后才叫范仲淹。

3、生活习惯:都是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范仲淹终其一生一顿不置两个荤菜。居家时喜欢穿宽松舒适的道服,为同年好友写过《道服赞》,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王安石根本不在乎吃什么,鼻子底下有什么菜吃什么菜,他还吃过皇帝家的鱼饵。极不注重个人卫生,长时间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脸、不换衣服。

4、生活情趣:范仲淹擅长弹琴(音乐家崔遵度的弟子)、舞剑(类似于每天做广播体操)、下围棋(写过相关论文)、书法(得过奖,书法家的鼓励奖)、气功(有两次走火入魔晕倒的经历)、行医(给人开过一些偏方)。王安石:不详,期待爆料。

5、金钱态度:范仲淹有临睡前算帐的习惯,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核对无误了,就酣然入睡,否则辗转难眠。喜欢参与慈善事业和希望工程,经常救助贫困学生,老年时将所有财产用来建立“苏州义庄”的慈善事业。王安石是国家财政的理财高手,但对私人财产不加控制,逐渐成为亲戚、朋友、同事的自动取款机。

6、成名途径:范仲淹以3次犯颜直谏名满天下,第一次要求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撤帘还政,遭贬黜;第二次反对刚亲政的仁宗不能废后遭贬黜;第三次指责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遭贬黜。每贬一次,名气就大一点。王安石以入仕途20年多次拒绝入京为官而名动公卿。每拒绝一次,名气就大一点。

7、个性魅力:范仲淹的外和内刚:他代表着当时士大夫阶层推崇的主流性格,既有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不谓权贵的正义凛然,又豪迈慷慨,不拘小节,有广泛的社交圈与人际关系网,以一种领袖的姿态引领改革潮流。王安石的特立独行:他从不妥协,从不关注与考虑别人的意见,果敢自信、生机勃勃。他用天然纯真近乎痴的的个性与完美的个人品行获得了后人的一致赞誉。

8、能力才干:两人都是政务管理的高手,在做具体事务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善待老百姓,都具有崇高的官声与民望。范仲淹的志向是当宰相,为民福利,所以他并不甘心一直在底层做一个小吏;王安石倒不太在意官的大小,心甘情愿呆在基层二十多年,不愿入朝做京官。两人都是文学家,但王安石在这方面占了很大的优势,唐宋八大家,那不是吹的。两人对财政都有理论研究与实际经验,但显然王安石的在这方面的能力似乎还没人能超越。范仲淹碰上了宋夏战争,有机会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虽然宋军屡战屡败,但在范仲淹主持的战线上没吃过败仗。王安石没遇上战争,这方面才能不可而知。但王安石的口才相当好,基本上能把不可能说成可能,把活的说成死的。

9、选才荐人:范仲淹――坚持德才兼备,任人惟贤,一生几乎没用错过人。王安石――不管黑猫白猫,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由此可见,范仲淹属于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精细的安排的人,他处处考虑周全,又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是性格虽然刚正不阿,但并不执拗。为了他自己认为的正义与理想,他可以不要前途,甚至是生命,但当他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一切时,能很快地调整心态。而王安石的性格更坚硬,更执拗,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美好世界中,他的文章,他的诗歌,他的事业,他都可以全身心投入。他可以放弃一切他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比如一切身外之物,这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但他生得太早了。一千年前的社会,还无福消受他的智慧。

三、直属上司

宋仁宗:范仲淹的顶头上司,行新政时34岁,是宋一朝最宽厚仁慈的皇帝,但意志薄弱,容易被各种意见左右,新政的失败与他的动摇反复有很大的关系。对范仲淹的信任:有限范围内的全力支持。

宋神宗:王安石的顶头上司,行新法时20岁出头,是宋一朝除太祖太宗外最有作为的皇帝,但任用肖小,以致将大宋王朝带入党争的深渊。对王安石的信任:不遗余力、力排众议论地支持到底。

四、后台老板

庆历新政:仁宗

反对派:仁宗

熙宁变法:北宋朝的小皇帝们(神宗、哲宗、徽宗)

反对派:老太后们

五、支持者

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参与者名单:

杜衍(宰相)、富弼(枢密副使)、韩琦(枢密副使)、欧阳修(谏官)、蔡襄(谏官)、孙甫(谏官)、苏舜钦(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王益柔(集贤校理)、石介(国子监直讲)……

这份名单应该是很长的,像张方平、梅尧臣、尹洙等,但他们的参与程度、受迫害程度均不如上面的几位,故省略。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上述几位无论人品、学问、能力在当时都是堪称一流,杜衍有着清廉自律的美誉,富弼是杰出的外交家,韩琦是三朝重臣,欧阳修是文坛盟主,蔡襄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孙甫是清明的能吏,苏舜钦是名重一时的大诗人,王益柔可谓新进俊杰,石介是宋初三先生之一。

在这场新政失败后,搭上性命的是苏舜钦和石介。虽然两人都是病死,但石介险遭鞭尸,苏舜钦被削去官职,流落苏州,英年早逝。

熙宁新法的支持者、参与者名单:

陈升之(宰相)、韩绛(参知政事)、李定(监察御史)、吕惠卿(参知政事)、曾布、章谆、吕嘉问、邓倌、蔡京……

这份名单看着讨厌,全是小人、奸臣。

熙宁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不到主流士大夫的支持,只好任用了这些有冲劲但没经历过人品考验的人,用人不当,全盘皆输。

六、反对者

庆历新政:

夏竦、王拱辰、贾昌朝、章得象、陈执中、刘元瑜、李定、钱明逸、宋痒、宋祁兄弟……

这份名单中除了宋氏兄弟有过美誉,特别是小宋宋祁是史学家,人品一流外,其余几人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皆使出了让人不齿的招数。

熙宁变法:

司马光、富弼、韩琦、欧阳修、文彦博、范纯仁(范仲淹次子)、苏轼、宋敏求……

这份名单让人有点心痛,上述8人,有5人是范仲淹的政治盟友、坚定的支持者,如今全部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而这些人一直在呼吁变革,从没停止过。而其余与范仲淹关系不大,但文章才学一流的大人物:司马光、文彦博、苏轼3人也反对王安石。他们的反对,让这场变革充满争议,也充满变数。

七、改革重点

庆历新政:

时代背景:军队打败仗了,国库钱不多了,没用的兵太多了,官太多了,没用的官更多了,老百姓太苦了,正直的大臣想改革了

吏治改革为主,发展经济为辅,搭上一条加强军备的措施,一共十条。

1、明黜陟:升官从此不看资历了,得看政绩

2、抑侥幸:一人为官鸡犬升天的势头该刹刹车了

3、精贡举:想要参加科举当公务员,必须拿出文凭,没有?回学校读上三百天再来

4、择官长:老的、病的、无能的、贪污的官员,回家种田去吧

5、均公田:高薪养廉不是梦,做个基层小公务员,没有国家补贴,也有三产让你搞,但是,要重新分配,公平最重要

6、厚农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为农民伯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7、减徭役:撤县并镇真是好办法,今天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

8、推恩信:上级推行的福利政策下面的官员不能中饱私囊,要全部给老百姓

9、重命令:严肃处理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分子

10、修武备:当兵干吗要终生制呢?农闲时来部队上班,农忙时回家割麦,不挺好的么?

总结:多好的新政呀,这些不正是今天的我们正在实行或已经实行的吗?怎么就失败了呢?我觉得这跟当时咨讯落后、普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有关,把这些问题抛给老百姓,各大媒体每天头条报道,网上开论坛,再来个民主投票,不全都搞定了吗!何至于让那些小人上窜下跳地折腾没了呢?

熙宁新法:

时代背景:没钱了!新皇帝想要改革了。

重点是理财,强兵、育才也有所涉及

1、均输法:

2、青苗法:

3、农田水利法:

4、免役法

5、市易法

6、免行法

7、方田均税法

8、保甲法

9、保马法

10、军器监法

11、将兵法

12、科举新法

13、三舍法

14、三经新义

由于本人对于经济财经方面是外行,这些有关理财的、市场流通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因此到现在也搞不清这些政策是如何实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望有识之士能作通俗易懂的解释。

八、改革结局

庆历新政:

吏治改革为主,直接导致部分国家干部下岗、晋升困难、子女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反对者处于维护自身利益,开展的防守反击策略,手段无所不用,最主要的打击方式是进行人身攻击,具体措施有伪造证据、诬陷、小题大做、散布谣言,把新政的主持者支持者一个个搞黑搞臭,再套上一个“朋党”的大帽子,全部踢出朝廷。反对者的手段极其高明,心狠手辣,不留后患。斗争干净利落,没有反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对手都是正人君子,认输的姿态相当好,不存在打击报复。

熙宁新法:

相比二十多年前的庆历新政,这次的改革范围更大,程度更深,更彻底,争议也更大。

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从一开始,就遭到主流社会的反对,王安石的理论是,只要方法对头,想要发财,没有不可能。但按司马光的观点,天下钱就那么多,国库充盈了,老百姓的钱就少了,不过取之于民罢了。那些政治大佬们的担心终于出现了,而且是那样的惨不忍睹:为了逃避保甲法,许多人进行自残;国库充盈的同时,大批中小商贩纷纷破产,市场前所未有的萧条;青苗法让贫苦的农民彻底走上卖房卖地卖儿卖女的境地;灾荒、民变、枯骨……这些都让有良知的官员无法坐视不理。

对于王安石来说,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他在基层时曾亲自实施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当他把这些政策推广到全国时,问题出现了,他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一个指挥者,他指挥不了大佬,只能选那些热情的有冲劲的年轻人。但遗憾的是,正直的人无法理解他的思路,理解他思路的人不正直。而且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决不允许有人唱反调。当他的手下告诉他政策多么的好,推行得多么顺利,国库多么充盈时,他却不知道这些钱是怎样从老百姓的嘴巴里抠出来的。

新法失败了,败得那样伤筋动骨。一大批正直的官员蒙冤受屈,一大批平民流离失所。北宋的覆灭不是他的错,然而历史无情,如果要说责任的话,没有他的变法,或许北宋还能多活几十年,乃至百年。他为大宋国库弄的那点钱,不过为徽宗君臣有挥霍的资本罢了。

但无论如何,王安石的创举,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他的思维,他的智慧,也只有现代人才能理解与钦佩。

九、历史影响与遗产

庆历新政由于时间短,获利小,危害轻,也因此没有获得很大的知名度。但值得指出的是,它的失败催生了几篇影响甚大的文章,也可以说从另一方面为中国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差不多时间,3位文学家在各自的贬所写下了优美隽永的文章。诗人苏舜钦,遭人诬陷,被削官为民,流落苏州,买下沧浪亭,独居寓所,写下《沧浪亭记》,也为后人留下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随后几年中,抑郁而终,可怜一代豪迈俊杰!疾恶如仇的欧阳修也遭人诬陷,贬往滁州,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可怜刚过40的大文豪竟已苍颜白发!也遭人诬陷的滕宗谅重修了岳阳楼,远在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慷慨提笔,《岳阳楼记》成一代名臣的人生宣言。

若说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王安石的改革思路。他意识到吏治改革不是富国强兵的好办法,因此才有意回避。

说到危害,它实质上开启了宋代的朋党之争。但此时的朋党,仅仅限于君子之争,还不至于危害国家。但无论如何,朋党这个东西,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成为宋朝衰败的死穴。

熙宁变法影响相当大,连外国人都知道,列宁曾经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泾渭分明,有人说正是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导致了大宋帝国的衰颓,从而招致靖康之耻。也有人评价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改革家。如何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肯定,这场运动制造了不少冤案,是“怨怨相报何时了”的最佳评注。不过也并非毫无收获,至少“乌台诗案”成就了东坡居士,一系列赤壁怀古成了无人攀越的高峰。还有拜新法所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在洛阳横空出世。

说到危害,只能叹一声气,好心办坏事、好政策摊上真小人!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庆历新政(1043-1044)和王安石熙宁变法(1069-1093)是北宋王朝在开国已久之后,统治阶层试图拯救时弊,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虽然最终都归于失败,但是对北宋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两者之间在起因、经过、内容、失败缘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的异同之处,值得人们进行一番研究。

在时代背景上,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基本一致。北宋王朝和此前的历代王朝一样,在开国近百年之后,虽然仍可称得上是国泰民安,但是内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正如王安石所说的:“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庆历新政前,北宋在对外关系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西夏与北宋交战不休,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 才得以解决。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同时执政,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随后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列举了十件必须“端本澄源”的事务,其中以整顿吏治为核心。随后在范仲淹等人的主持下,所谓的“庆历新政”便开始实施,但是一年之后,便因为反对者的造谣中伤,而无疾而终。北宋也继续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到二十年之后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北宋总体的内外局势与庆历新政时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承平更久,积弊更深而已。

再从变法的主持者来说,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为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一批名望卓著的官员,背后的支持者是当时已经在位达二十年的宋仁宗。主持庆历新政的这些官员中,范仲淹早已在中央担任过秘阁校理、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等职,后在陕陇地区主持对西夏战事,“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颇有威名。元昊请和以后入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富弼如前所述,担任过奉使契丹的重任,庆历三年拜为枢密副使。韩琦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等职,后与范仲淹一起参与西夏战事,“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随后召为枢密副使。以上三人可以说都是功勋卓著之士,当时北宋朝中,论声望功绩,可以说无人与这些人相提并论。相比之下,熙宁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虽然在嘉佑三年受命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但到嘉佑八年因母忧辞官守丧,收徒讲学,直到宋神宗即位后的熙宁元年,才重新进入中枢。虽然韩绛、韩维、吕公著“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 并且有人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但是毕竟没有像韩、范、富弼那样卓越的功绩,在朝中也没有特别支持自己主张的盟友,处在宋神宗所谓的“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的状态,而在当时的朝中,富弼、韩琦、司马光等主要大臣皆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无疑是王安石变法相对于庆历新政的一个不利条件。不过,熙宁变法的一个有利条件便是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与庆历新政时已在位20多年的宋仁宗不同,宋神宗年方弱冠,颇具雄心,对王安石也是极为信任,“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二月便拜为参知政事,负责主持变法,后来王安石屡遭攻击时也坚持任用,虽然王安石一度罢相,但宋神宗在位期间,新法总体上来说始终坚持了下去,可见宋神宗变法的决心,这便不是变法时已经人到中年的宋仁宗可比的了。

庆历新政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范仲淹所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所说的十事,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的五项均为和吏治相关的内容,按照邓广铭先生的看法,“大概范仲淹认为,通过这样五项措施,就可以培育和选拔出贤明能干的官吏,能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其赋敛,使百姓各获安宁,便不至再爆发反抗斗争。”其着眼点在于整顿官僚队伍,“裁削幸滥,考覆官吏”而“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变”,由

此来实现减少冗官冗费。而在王安石变法中,在吏治上的措施与此不同,王安石由于在朝中较为孤立,通过整顿已有的官僚队伍来进行变法便不太现实,因此王安石采用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样的新机构的办法来推行新法,并且改革科举来吸收新的变法人才到官僚队伍中,实际上是在增加官员数量。之所以有两者在吏治措施上有这种区别,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着眼点在通过合理理财增加财政收入,即“开源”,以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非庆历新政所着重的“节流”,当然还与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官僚集团内部的激烈反对有关。

庆历新政中与财政、军事等有关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其中的一些措施如“府兵”由于众人的反对也并没有付诸实施,其他措施也由于庆历新政一年后便无疾而终而未能广泛施行。而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恰恰在庆历新政没有来得及予以关注的农业、财政、军事等方面,尤其是理财方面。其中与农业和军事有关的措施,有的在庆历新政中已经提出,在王安石变法中继续采用,例如范仲淹在“修武备”的措施中提出的如范仲淹提出的“府兵法”,为王安石的保甲法所继承,不过范仲淹还只是主张“以助正兵” ,用府兵来补募兵之弊,王安石则更进一步主张“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立保甲” 。有些措施是庆历新政已经提出,但王安石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实现,例如范仲淹主张的,是“州县选官”治理水利,劝课农桑;而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则主张用民间分派资金的办法兴修水利,范仲淹主张的减徭役主张“不应受役者悉归之农”,而王安石的募役法则是主张以钱代役,两者相比,王安石的措施更偏重于增加国家收入而削弱豪强地主的收入。还有一些措施则是庆历新政没有提出而为王安石所独创的,如市易法、青苗法是、方田均税法则是王安石针对财政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保马法则是针对北宋缺乏战马,难以建设强大的骑兵队伍的问题而提出的,将兵法则是为了解决北宋军队“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问题而实施的举措。比较一下两者的措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措施在施行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远非庆历新政可比,其内容也远远超出庆历新政的范围。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在指导思想上也有很大差异。范仲淹等人皆为官僚集团中的一员,因此他们提出的措施,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前代的改革的范畴,在很多制度上基本上修修补补,或者是像府兵制那样仿照前代的制度,其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儒学本身。而王安石则与此完全不同,他的指导原则,便是所谓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是把释道两家学说中的义理尽量吸收到儒家学说中来……从政治思想这一侧面来看,王安石则又是援法入儒,甚至可以说,他是把法家思想作为制定和推行新法的指导思想的”,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才受到官僚集团内部异常强烈的抨击。范仲淹等人,在新政失败后,无非是贬官外地,后来又往往重入中枢,身后也为士人所景仰,而王安石在死后,则几乎成为士人眼中的误国奸臣,其中恐怕与王安石离经叛道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关系。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失败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庆历新政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整顿吏治的做法触动了大批官吏的利益,因此谤议日甚,将范、韩等人诬为朋党,而范仲淹等人不但不加避忌,反而认之不讳,欧阳修甚至在《朋党论》中声称小人以利相结,利尽则交疏,是不会结成朋党的,只有君子才能结为朋党,这就使得朋党之论滋不可解,构成了宋朝皇帝最不能容忍的罪行,最终只能以范韩众人离开中枢而结束。而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倾力支持,虽然攻击的声音很多,但基本上还是坚持了变法,使得新法施行了二十余年,他的失败更多地是变法的措施与实际不够吻合。“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在中国官僚主义的体系内,政府局部的经商,通常没有好结果”,“中国的官僚主义……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 。总之,如果说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话,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则更多地是一种必然性的失败,是在一个缺乏商业传统的广大国家里试图使政府财政全面商业化的失败。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虽然在结果上都可以称之为失败,但是失败之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庆历新政的失败,和一次普通的变法失败没有什么两样。而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来的历史发展则影响巨大,开启了北宋后期党争的序幕。徽宗时期蔡京等人假借新法之名大肆搜刮,并打击元祐党人,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腐朽灭亡,以至于后来的许多人都将王安石看成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这恐怕就是自认为公忠体国的王安石难以预料的了。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文言文】《范仲淹》阅读题+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 ..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开题报告】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但比起北宋其他几位大家,关于王安石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其诗文及政治思想,他的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王安石的词留存较少,但数量少并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于王安石词,一些论者历来采取褒贬不一的态度。对他的词持批评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李清照,她在《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对他的词持赞赏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清代的刘熙载,他指出:“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矣,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问然。” 笔者较赞同后一种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认为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都赋予了他的词独特的色彩,王安石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在对王安石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词的主要特色,并探索这些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使人们对王安石的词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引言 一、王安石词的主要题材 ㈠咏史词 ㈡咏物词 ㈢禅理词 ㈣描景词 ㈤闲适词 二、王安石词的主要特色 ㈠脱离艳科 王安石词的创作背景:唐五代以来,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着绮靡的风气,内容大都为男女恋情和伤怀别远,北宋初期的词也大多如此,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的词力求在题材上脱离艳科传统,“一洗五代旧习”。

㈡以禅入词 禅理词在王安石的所有词作中占了很大比重,有11首之多。 1、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的不同评价: 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评价不一,有褒有贬,但笔者认为王安石的禅理词有他独有的特色,从这些禅理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所尊崇的佛禅思想。 2、王安石禅理词中所体现的佛禅思想 ⑴、以心为本,随缘自适——高扬心灵的地位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 ⑵、“忘机”——心灵创伤的自抚。王安石的禅理词大都作于罢相后,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心灵中或多或少投下了阴影,他只能在禅境中忘怀世间的纷争,寻求心灵的抚慰。 ㈢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王安石就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主要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集句体词的首创:王安石先在自己的诗中尝试了集句体,然后将这种形式运用到了词中,“集句成篇,借他人语句,表自身情感,创自己意境”,他是集句体词的发起人。 2、开豪放先声:王安石开豪放先声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他的几首咏史词中,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所谓的诗词分工论,把词提高到诗的地位,使词不仅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直接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王安石词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臣,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词的创作必然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失败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他的生活和心境都产生了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词的创作。 2、佛禅思想的影响: (1)、王安石与佛教的渊源,与佛教中人的交往。 (2)、王安石对佛教经典做过深入研究。 3、诗学思想的影响:诗作为个人抒情的传统比词要悠久得多,文人以词写心之时,必然要受到诗的影响,甚至成为其潜在的心理背景。王安石在诗的创作方面开始得较早,成就较词也要高,他在晚年写诗的同时尝试写词,诗学观念对他词的创作显然会有影响。 结束语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Wang Anshi's reform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 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导入]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宋史·范仲淹传 阅读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附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四) 王安石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9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判断可知,其所评论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推行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北宋正处于租佃经济兴起的时期。第二小问注意在“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观察,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效果也十分显著。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因素是王安石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就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中古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7分)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doc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

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 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 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 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 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 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 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 定川事闻, 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 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 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 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 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 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 仲淹病, 帝常遣使赐药存问, 既卒, 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 既葬, 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7

【开题报告】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在在北宋末年的徽宗朝,似乎了进入了“太平极盛”,史书中所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等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不曾想,就在宋、金联合灭辽后仅仅两年时间,随着北方金朝铁骑的两次大举南下,表面上繁盛一时的北宋王朝便土崩瓦解,不仅两位皇帝,而且数千大臣、宗室、后宫统统成了金人的俘虏,酿成了著名的“靖康之祸”。 对于北宋的速亡,南宋以降,人们为之迷惑不解,长期以来深刻反思不已。有人将其归结为宋徽宗、蔡京君臣的昏庸无道、文恬武嬉;有人把它归祸于王安石变法;还有人认为北宋不该和金人联合灭亡辽国。如此观点,不一而足。 对于其中被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后人亦多有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然而,就该盟中的关键人物赵良嗣,却少有人关注。赵良嗣,原名马植,辽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区)人。世为辽大族,官至光禄卿,他南下献策,后来又七次出使金朝,负责盟约的签订和执行。因反对收纳张觉,被削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兵南侵,贬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处死。对于赵良嗣其人,有人赞扬他聪慧,但更多人称其奸诈,最后被打入《宋史·奸臣传》。赵良嗣的悲剧,值得关注。 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赵良嗣这个人物入手,考察他的生平事迹,系统梳理赵良嗣七次出使金朝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分析赵良嗣在宋、金海上之盟中的作用、贡献,用辩证的历史眼光评价赵良嗣其人其事,揭示其悲剧产生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廓清这段历史,就是对当前中国现实,亦不乏历史的启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序言 从北宋的灭亡教训切入,引入赵良嗣以及宋金“海上之盟”。 二、南下献策 1、赵良嗣的其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 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C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答案:B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范仲淹传阅读及答案

范仲淹传阅读及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伸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佘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

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更适长山朱氏适:出嫁 B.仲淹对益切对:反对 C.所引用,皆朋党也引:引荐 D.仲淹以一言忤宰相忤:触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范仲淹对待吕夷简“刚”的一面是(3分) ①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②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③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④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⑤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全国统考) 21、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占,进入两强相持阶段。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以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在前579年,第二次在前546年。此后,晋楚4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22、嘉定和议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双方再一次订立和议。和议规定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银(赔款)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嘉定和议后,宋金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23、明代司礼监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司礼监在明初没有太大权利,明中叶后,皇帝不理朝政,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披红大权,实际上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24、十通

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1)、材料一中“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是指鸦片泛滥,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建康受损,身体素质下降,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为了购买鸦片,白银大量流失,导致饷银不足。材料三中“浙洋之事”是指英军攻打舟山,“羁縻”是指清廷设法安抚英军,与之和解。 (2)、林则徐希望在销毁鸦片的同时,尽量不与外国开战,然而英军如侵,在他看来是以下犯上,应当尽量招抚,同时要做好防务,把广州的税收大量投入到军事建设中。 30(1)、议事会是雅典民主的核心体制,最开始是四百人议事会,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改成了五百人议事会人民指的是希腊成年男子,不包括没有选举权的奴隶和外邦人蒂奥尼所斯指的是希腊酒神,这个节日是祈求葡萄种植能够丰收和酿酒的保护。 (2)、雅典的城邦政策集中表现为民主政治。(1)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2)其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500人会议、民众法庭,它们掌握充分的权力;(3)原来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

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析-古诗-赏析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 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 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29.《逸周书》战国 30.《国语》战国 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34.《史通》唐·刘知几 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 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 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 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 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 二、专著: 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范仲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范仲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我国宋朝的时代,有个著名的宰相叫范仲淹。他曾经说过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什么生在封建时代的范仲淹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呢?原来这是跟他从小刻苦学习,深深地了解 * 的疾苦分不开的。 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 ]家里太穷,母亲就改嫁了。但是,后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不能供给范仲淹上学,所以范仲淹只好寄住到亲戚家里去读书。 范仲淹深深知道,得到读书的机会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苦读。他常常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他等煮好了粥冷下来凝结成块状时,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吃一块。虽然环境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来不叫苦。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 ]能吃饮喝足,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范仲淹读书是在计划的,每天读多少页,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冬天的夜晚,屋子里没有生火。呼呼地西北风从门缝里直钻进来,把人的手脚都冻麻了,有钱人生了火炉,钻在柔软的被窝里还嫌不够舒服,而范仲淹却在这寒夜里,面对一盏孤灯,在那里刻苦用功。他坚持着要读完当天读的书以后才去休息。有时候,他冻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提提精神。每当他计划完成后去睡觉时,常常已经是后半夜了。[ ],第二天一清早,他却又赶紧起床,收拾好一切,又忙着读第二天的书。

范仲淹就这样刻苦地读了十多年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来,他当上了宰相,他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一个人求学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有了学问就应当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苦楚,不要忘记社会上受苦的人,[ ],他才能说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非常有意义的话。 练习: 1. 解释词语。 疾苦:家境: 宽裕:苦楚: 2. 范仲淹说过的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是什么?填在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 3. 给文中[ ]里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此即使可是因为 4. 在正确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本文的主题是: A.十年苦读( ) B.冬夜苦读( ) C.寒冬苦读( ) ②读下面几句话,辨别哪一句正确?在括号里打。 A.范仲淹不忘自己的苦楚,所以能了解 * 的疾苦。( ) B.范仲淹了解 * 的疾苦,所以就不忘自己的苦楚。( ) C.范仲淹了解 * 的苦楚,所以能不忘自己的疾苦。(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