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心理学笔记

大学心理学笔记

大学心理学笔记
大学心理学笔记

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一)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二)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三)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四)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和解梦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c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是一门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也不例外,心理学顾名思义,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心理学一般为了研究的方便,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别有许多附属的方面。如下页表: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活动结构和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普遍性。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说明

?对于心理现象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联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

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心理科学的起源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

强调内省法。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

著名代表人物:

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

杜威(John Deway,1859-1952)

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华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

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五)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人格动力观(用潜意识、

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格结构观(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释个体人格结

构,以冲突、焦虑及防卫作用解释人格结构中三种

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

(六)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1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心理学的谱系

(一)基础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

2、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三、心理学的谱系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7、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

8、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9、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10、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三、心理学的谱系

(二)应用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2、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

3、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

4、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

5、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

三、心理学的谱系

6、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7、消费心理学(consumer psychology)

8、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9、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任务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心理学的理论任务是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揭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解决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描述(他是个怎样的人?)

?解释(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预测

?控制

二、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为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2、提高教学质量

?3、有助于掌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心理学规律?4、树立教育和教学的心理学观念

?5、培养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心理学技能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1)客观观察法

(2)自我观察法

2、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

(1)书面调查(问卷法)

(2)口头调查(访谈法)

4、心理测验法

智力测验

目能力测验

的人格测验

诊断测验

文字性测验

质非文字性测验

个体测验

实施

方式团体测验

投射测验法

?罗夏克墨渍(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作业与思考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

2

(2)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3)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a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大脑皮层的结构和中枢部位的功能。

?2、理解掌握好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二种心理活动方式,第一、二信号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人类的脑,系由一百二十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神经细胞与人体其它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不同,它具有特殊的构造,而且具有极度的敏感性。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称之为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的主要构造,包括细胞体(cell body),树状突(dendrites)与轴突(axon)三部分。

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功能:兴奋和传导

神经兴奋方式?a神经冲动

?神经元的种类:

感觉神经元:收集体内外刺激传到中枢

运动神经元:将中枢信息传导肌肉和腺体

联络神经元:组成微回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2神经胶质细胞:①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②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结构支持;③形成髓鞘,起绝缘作用.神经冲动准确快速的传递,为行为的分化提供了条件.④提供营养,恢复损伤,防止毒素入侵.

?神经回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发散式

聚合式

环式

神经兴奋方式:

神经冲动:神经系统由静息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细胞内的电传导:静息电位通透性变化动作电位局部电流

细胞间的化学传导:在突触间通过神经介质传递:兴奋型,抑制型.

?神经系统的结构

The Somatic Nervous System

?脑神经(面部肌肉、粘膜、腺体等)

?12对:嗅、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面、位听、舌咽、迷走(内脏血管和腺体)、舌下

?脊神经(颈部以下身体的感觉和运动)

?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统(处理麻烦)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副交感神经系统(打理家政)

大脑皮质

?1800cm2,有大量的沟回.

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边叶,胼胝体

额叶,思维,动机,计划,性格.

颞叶,听觉功能,长时记忆

顶叶,运动指挥与协调

枕叶,视觉功能

?脑干网状结构

1生命中枢的作用

Medulla Oblongata(延髓)锥体交叉、桥脑(心跳、循环、呼吸)

2控制大脑的兴奋水平,维持注意.

网状激活系统(非特异性传导)

左右脑的功能

(二)“裂脑人”研究

? 20世纪40年代,人们从治疗猴子的癫痫得到启发,开

始用切断胼胝体的办法来治疗癫痫人即“裂脑人”。斯佩里等人对这种“裂脑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斯佩里等在为治疗癫痫发作而施

行割断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胼胝体手术中,发现大脑两半球的心理功能是有差异的。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左半球为言语思维优势,右半球为空间定向优势。此后,持续的对两半球单侧化的大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左半球为认知优势,右半球为情绪优势;以及左顶叶为正性情绪优势,右顶叶为负性情绪优势等功能差异。

?与此同时,微电极技术的发展取得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成

果。休伯尔和维塞尔 1981年对视觉感受野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上的某些细胞专门负责接受外界一定方向的线条、形状、边缘等视觉刺激;而对脑的核心部位的微电极埋藏研究指明,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分别产生正性或负性情绪反应等。

?早在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

(1891—1976)在人的大脑手术中发现,对脑的刺激作用引起患者的某些记忆,促进了以后对记忆的神经传导和物质变化的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记忆活动中神经突触上的核糖核酸增多,从而发现核糖核酸是记忆的物质基础;

血液中酶物质的增多超过脑中核糖核酸的数量,就会导致记忆的破坏,从此开展了大量的关于脑生物化学的研究。

?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研究成果,越来越精确地证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尽管当前脑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说明全部心理机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可以肯定,随着脑科学的进步,心理的生理机制定将得到更精确的揭示。

三、脑功能的开发

?(二)脑功能开发的基本途径

3

?1. 学习健脑:经验塑造脑

?2. 运动练脑:尤期是复杂精巧运动如人手可称为“第二大脑”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面积是最大的,几乎可达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据研究,手做精巧动作时,脑血流量增加35%以上。?·动动你的手,练练你的脑(“心灵手巧” “得心应手”)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神经----体液调节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脑垂体-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The Endocrine System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区别于外分泌,是无管腺体,分

泌物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Pituitary垂体腺

?Thyroid甲状腺

?Adrenals肾上腺

?Gonad(testicle or ovary)性腺

垂体腺

?主腺(Master gland)

?控制其他腺体的功能

?分泌多种激素:

?生长激素(巨人、侏儒)

?性腺激素(精子或卵细胞的成熟)

?抗利尿激素、分娩和乳汁分泌

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素

?促进细胞的氧化作用,增进新陈代谢

?心境(昏睡、懒散和抑郁)

胰腺

?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的肠系膜上

?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的特征

?外分泌:消化酶,进入肠道

?内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

肾上腺

?肾脏顶端

?肾上腺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矿物

质皮质素及雄性激素。维持平衡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交感神

经兴奋

性腺

?睾丸

?卵巢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内容

1、简单的心理活动能离开客观现实吗

视觉:

听觉:

知觉:

2、复杂的心理活动能离开客观现实吗

?首先,正确的思想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其次,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吗?

?文学作品?

?神话故事?

?荒诞离奇的梦?

(二)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能动性

?1、主观性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式来讲是主

观的

?2、能动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像照镜子、照相那样单纯直接的复

写,不是被动、消极的反映,而是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实现主观和客观世界联系的桥梁和中介。

?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实践活

动。

?“ 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人离开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就不会形成人的心

理。

正常的成年人脱离了人类社会会怎么样?

举例:刘连仁

白毛女

鲁滨逊

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和意识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看:

1、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

注意集中等。

2、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东

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3、从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

4、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如何理解意识?

1、意识是对外部事物的一种知觉。

2、意识是对内部刺激的知觉

3、意识是对自身的知觉

4

4、对由这些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知觉。

二、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人的许多心理活动常常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边交谈,边骑自行车

2、对刺激的无意识:“视而不见”现象

3、盲视:脑损伤病人,可以区分处于视野黑点中的不同刺激。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局限性

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并不能被意识到,同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举例:超过一定范围的波长就看不见,超过一定频率的声音就听不见。当人们集中做事时,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

原因:认知过程的性质;认知技能

能动性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构建自己的意识内容。

如:不舒服时,可能会产生“幻听”、“幻视”等现象;盲点现象。

提醒:不应该过分强调能动性,因为人的意识绝大多数还是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

四、生物节律的周

期性与意识状态

人的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精力和心情的波动与变化。

人体的生物节律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如:通常人的各种生物节律都是1天或为一个星期。另外,梦的周期大约为90分钟,女性的月经周期为28天。

为什么夜间比白天疲劳?

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周期起关键作用。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影响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有镇静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感。白天光线激活视交叉,抑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所以不会感到那么疲劳。

人的意识状态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二、催眠

三、白日梦和幻想

一、睡眠与梦

(一) 关于睡眠的研究

测查睡眠者的脑电,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以这些指标的变化作为睡眠研究的主要信息源。

α波和β波

当大脑处于清醒、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α波。α

波波幅稍大,频率较低,每秒8-13个周期。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β波。β波波幅较低,频率较高,每秒14-30 个周期。

睡眠的周期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

睡眠周期通常为90分钟,每晚重复几次。随着睡眠进行,深度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而快速动眼睡眠时间逐渐加长。

睡眠的四个阶段

和快速动眼睡眠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身体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状态: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约20分钟。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身体状态:继续放松。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状态: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快速动眼睡眠:

上述四个阶段大约持续1小时

到90分钟,之后进入此阶段,⊿波消失,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个体清醒状态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身体状态: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

睡眠各阶段的脑电图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

睡眠的功能

解释一: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解释二: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解释。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受到伤害。

睡眠障碍:失眠和失眠症

失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好。

失眠症:入睡困难很有规律,并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

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常常出现α波,还会伴随其它方面的问题,如精神失调、焦虑、抑郁等。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个体在睡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除失眠以外,睡眠障碍还包括: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白天嗜睡

5

(二) 梦

对梦的不同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可靠的途径。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就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2、生理学的观点

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通常情况下,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睡眠情况下,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对这些随

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3、认知的观点

梦担任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的功能就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成为可用的知识。

梦的实质

1.借助于“夜晚帽”的研究

2.奇异梦境研究

3.梦的不连续性的研究

二、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进行,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催眠时,脑电记录与清醒状态时一样。

催眠时一般让被催眠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将外界干扰减少到最小,然后催眠师引导被催眠者将注意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事情上,同时,催眠师用平静的语言引导和暗示被催眠者的感受和体验,使他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

1、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他要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和监督,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功能连在一起,但催眠时,可以使这两种基本的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3、催眠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

(四)催眠的应用

三、白日梦和幻想

(一)什么是白日梦和幻想

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了幻想。

白日梦和幻想的内容:

成功和失败;攻击和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

等。

提醒: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记忆和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儿童看过的电视越多,白日梦的频率越高。

(二)白日梦和幻想的原因

环境中的线索;情绪气味的线索;主动性

(三)白日梦的功能

过去一直认为是有害的有助于为即将来到的事情作好计划运动员的心像训练军人的心理准备有助于疏通心理障碍

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性:

1、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

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如在戏院看戏,在课堂上听课。

2、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

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3、人们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缩

小,所以集中性与指向性密不可分。

(二)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水平较高,意识内容比较清晰。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的活动中心。注意可能是有意识的过程,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生理变化:血液循环和呼吸发生变化,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扩张,吸气变短,呼气变长等。

行为表现:感官朝向某个对象,高度注意时,还可能出现某些表情动作,如拖住下颌,凝神远望、目光呆滞在某处等。

提醒: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如小学生上课时,有时可能眼睛盯住老师,看似认真听课的样子,实际上他的注意可能已经指向无关的事物了。所以,只用注意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注意的基本功能

1、选择信息

2、保持一定的时间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启动效应与负启动效应

3、监控动作和行为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6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

1、刺激本身特征

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期待、情感、兴趣和过去经历这些因素称为刺激的意义性。例如双耳分听实验。

功能

1、积极作用:帮助人们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获得

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2、消极作用:使人们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当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只有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1、注意的目的和任务

2、兴趣特点、间接兴趣

3、活动的组织性(生活和工作习惯,记笔记)

4、过去的经验

5、人格特征

(三)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兼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这三种注意组织教学?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和活动上。

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学习过程中,工人操作过程中等。

注意动摇:注意在短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注意动摇平均8-12秒一次,例如方框图现象。

注意动摇一般没有消极作用。

注意的动摇现象

注意动摇的原因:

1、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其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2、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意的动摇是由于机体的这种节律性造成的。

(二)注意的分配

定义:

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

例如,教师将注意分配到讲课和注意学生的反应上,

司机将注意分配到驾驶操作和道路观察上。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

2、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

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

(三)注意的广度

?概念: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广度

?W.S耶文斯(1871)注意广度实验

?抓一把黑豆撒在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盘中,只有一部分豆粒落到盘子中,其余豆粒滚到黑色背景上面去,当豆粒刚一落下到白盘子中,便立即报告所看到的盘子中的豆粒数量。

注意的广度

?(1)当盘子里有5颗豆粒的时候,开始发生估计上的误差;当不超过8-9颗豆粒的时候,错误估计次数还在50%以下;当豆粒数超过8-9颗的时候,错误估计次数便占50%以上。

?(2)豆粒数量越多,估计的偏差范围越大。

?(3)豆粒数量增多,出现低估倾向。

注意的广度

?用速示器来研究确定视觉的注意范围

?在不超过1/10秒的时间内,在速示器上呈现一些印有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由于呈现时间很短,被试的眼球来不及移动,因此,他对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表示了他的注意范围。

?实验结果表明,在1/1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的颜色相同时,注意广度就大,颜色不同时,注意广度就小;注意对象的大小相同时,注意广度就大,大小不同时,注意广度就小等等。

?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7

?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用速示器呈现一定数目的字母,单纯要求被试报告字母数量比同时要求其指出哪个字母有错时注意范围大一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试需要注意细节,作业难度加大导致注意范围变小。

?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越熟悉,注意的广度也越大。(一目十行、专业棋手)

注意的转移

?概念: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

?这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分配联系密切。注意中心转移之后,必然出现新的注意分配情况。

?严格意义上讲,注意的分配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注意的迅速转移。但从总体上来看,注意的转移常常被人看作注意的分配。

?如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的5—6分钟内,注意转移多达200多次。

第五章感知觉

本章教学目的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门户,也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2、掌握与教学有密切联系的感觉和知觉规律,学会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并了解感知觉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节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二)对感觉的理解

第一,感觉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脑的功能。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物质条件:感觉器官和客观事物,只有当客观事物(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才能产生。

第三,通过感觉,个体不仅能反映个体身外的各种事物的个别特性,也能反映个体本身的各种特性。

?第四,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通过感觉,个体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特征,而不能对事物作整体反映。

?第五,一切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三)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2、感觉是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

最初源泉。

3、感觉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感觉剥夺的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都是通过分析器来保证实现的,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机体觉

第二节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是指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1、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2、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引

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中的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的适应

?肤觉的适应

?味觉的适应

?嗅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8

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刺激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别的刺激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

第三节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知觉的概述

(一)定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对知觉的理解

第一,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

第二,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第三,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

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和错觉。

(一)时间知觉

定义:人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它是在人的成长和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等。在计时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现象来估计时间的。

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例如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一70次;从进食到饥饿,每个周期4一6小时。人们依据身体组织的这些节律性活动,也能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

借助计划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二)空间知觉

?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主要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也叫深度知觉,它由一定线索引起。其线索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点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来自刺激物方面的深度线索

(三)运动知觉

个体对事物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运动

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真正运动、似动、自主运动等现象。

错觉的种类

(一)大小错觉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

1.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图4-37a)。

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图4-37b)。

3.垂直一水平错觉。(图4一37c)。

4.贾斯特罗(Jastrow)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图4一37d)。

5.多尔波也夫(Dolboef)错觉。(图4一37e)。

6.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作出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作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首先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图4一1是一张两歧图形,它显示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其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第一,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第二,注意的选择作用。

第三,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一般都由各种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个体在知觉时往往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在下图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各部分的接近、封闭、相似、连续以及简明性

2、知觉主体的定势和知识经验。

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图形的组成:

?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9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三)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予以解释并力求用词来标示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征

2、知觉主体的注意状态

3、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光线明暗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暗恒常性。

第五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与其他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制作直观教具时感知规律的应用

1 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应用

教学中,实物、标本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挂图的制作应在大小、颜色等特性上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其他教具的制作在大小颜色、清晰度、声音响度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

2、对比规律的应用

在制作教具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观察,要突出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用颜色、线条的粗细等在刺激强度上产生对比,便于学生感知和区分。

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的应用

教师在制作教具时一定要使教具本身成为所有刺激中最突出的部分,保证其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其他刺激则成为背景。有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将对象选择出来,制作教具时可使用夸张手法。

(二)在使用直观教具时感知规律的应用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

?2、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时候、适当位置呈现直观教具?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

?4、把实物(标本)、图象的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感知规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一)感受性规律的应用

?(二)感觉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三)知觉规律的应用

第七章记忆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掌握记忆的概念、记忆表象的定义和特征。

?理解掌握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每一过程的内容和特征、各

过程之间的联系。

?掌握影响识记效果的主客观因素。理解掌握遗忘规律,领

会遗忘曲线的含义。

?懂得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青少年记忆的特点及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途径、方法等。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

对记忆的理解

第一,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个体的过去经验包括: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思考过的问题

C、练习过的动作

D、体验过的情感

第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记忆的内容。

第三,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四,记忆以感知为基础,而且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二、记忆表象

(一)定义: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所出现该事物的形象叫记忆表象。

(二)特征:A、直观性

B、概括性

(三)记忆表象的意义:表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记忆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指个体凭视、听、味、嗅

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感觉记忆只留存在感官层面,如不加注意,转瞬即消失。

乘车通过街道,视听器官对街边景物,各种声音,正如走马看花般随收随忘,此现象即属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第一站,如不立刻予以处理,

10

记忆就会消失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查字典找到所要查的字,回头要写下意思时,竟然忘记;电话簿上查到所需号码,回头拨号时,竟然忘记;此等记忆,即属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还需继续加以处理,否则就会消失。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简称LTM),指记忆中之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吾人日常生活中随时表现出的动作、技能、语言、文字、态度、观念,以至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等,均属长时记忆。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语言记忆(也叫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定义:识记是获得事物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二)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识记可分为: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也没有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特点和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识记可分为: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识记)(三)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识记的目的任务

2、识记活动的性质、任务

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1、定义:它是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即已经识记了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2、保持的变化

A、保持材料的量变

B、保持材料的质变

(二)遗忘(forgetting)

1、定义: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

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就是遗忘。

2、分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原因:痕迹消退说、干扰抑制说、动机性遗忘说、提

取失败说。

4、遗忘的规律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

?B、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则识记后的遗忘也

越多。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E、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

?F、适度的过度学习能减少遗忘。

?G、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H、识记者的主观因素(个人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

等)和识记时采用的方法等对遗忘有影响。

三、再认和重现

(一)再认(recognition)

1、定义: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辩认出来的心

理过程,称之为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A、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相似性)。

B、时间间隔。

C、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比较、推论等)。

D、个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等。

E、人格特征(场独立性的人再认成绩较好)。

(二)重现

1、定义: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

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重现也叫再现或回忆(recall)。

2、分类:无意重现和有意重现

?直接重现和间接重现

3、回忆策略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常用且有效的回

忆策略有:

A、联想,它是回忆的基础。联想有接近律、相似律、对

比律和因果律等规律。

B、定势和兴趣,它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C、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

D、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提取。

E、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

1、提出识记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

3、重视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制的干扰。

5、构建线索和利用联想规律。

6、重视复述训练。

7、采用精细加工策略。

二、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好学生的复习

11

1、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2、指导学生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4、复习量要合适。

5、运用适当的过度学习策略。

6、把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

第四节

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影响记忆品质的因素

?个体的先天遗传特点对记忆品质有影响;

?识记时个体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

?识记息信材料时的方法,加工材料的深度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精确性;

?个体所识记材料的条理性、系统性和理解程度会影响记忆的准备性。

二、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的增加而增加。

3、意义识记的方法占主导。

4、抽象识记的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的广度日渐增大。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科学有效的识记方法

良好的记忆方法:

?第一,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

?第二,多通道协同记忆。

?第三,记忆术。目前最流行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术是PQ4R 法。

?PQ4R法:

?Prepare(预习)

?Question(提问)

?Read(阅读)

?Reflection(思考)

?Repeat(复术)

?Review (复习)

?(二)正确科学地组织好复习

1、及时复习。

2、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加强正确再认和回忆的实践

1、阅读与试图回忆。

2、有效地进行追忆。

1、什么是记忆?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

么特点?

2、试比较记忆表象与记忆的关系。

3、记忆有哪些过程?各个记忆过程有什么特点与规律?

4、什么是遗忘?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5、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第八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主要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其一,思维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其二,思维还可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是相互联系的。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

所谓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思维过程也称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思想上)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概括

12

有感性认识水平的低级概括和理性知识水平的高级概括之分。

(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是将事物按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类别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已获得的概念或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主要依靠直观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如修理机器等。3岁以前的儿童只有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脑内已有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如房间布置设计。3-7岁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语词逻辑思维

语词逻辑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如论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等问题。儿童从7岁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所依据的内容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过程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的方向、范围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聚合性思维是将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最好最正确答案的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如诊断的过程。

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找多种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称为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一题多解。完整病历的鉴别诊断。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概念的获得

一、什么是概念(concept)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的质,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二、概念的获得

(一)概念获得的途径

个体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个体对概念的获得。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日常概念)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通过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2、概念的同化(科学概念)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通过对新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方式。

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概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已掌握与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联的概念;②要对新旧概念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

(二)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

1、学习材料

2、学习者自身因素

3、下定义

三、教学条件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正确使用变式

4、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证

5、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具体的问題解决的思维过程虽然千差万别,但所有的问题解决过程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验证假设

三、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

?(一)算法式和启发式

?算法式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式是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

法。

?(二)手段---目的分析法

?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差异,人们认

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少这个差异。

?(三)爬山法

?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缩小,而

是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四)矛盾法

?在问题空间中,如果达到目标的通路是有限的,而且知道

13

仅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正确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矛盾中进行推理,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五)目标递进与目标递归策略

?目标递进:在问题空间中,利用各种操作,沿着某条通路通过一个一个节点,逐级向目标递进。

?目标递归:也称逆向工作法。从目标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六)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这是一种直观推断式程序,用以模仿人类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一般策略。基于两个基本要点:

?问题状态和问题空间

?手段—目的分析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二)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Duncker)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两支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和一盒火柴放在桌子上,要求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滴在地板或桌子上。

?你想到解决的方法了吗?

实验结果:

?许多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不到利用火柴盒作为蜡烛的支持物,只把它的功能归于盛放火柴。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盒内装满火柴,20分钟内解决问题的被试只有42%,而让盒子空着,正确解决问题的被试高达86%。

?这个实验说明了:

(三)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四)情绪与动机

第四节

创造与想象

一、创造

(一)什么是创造

创造,有时也叫创造性(creativity),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领域。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

拉斯(J.Wallas,1926)把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二)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而在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按照其内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目的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五节

思维与语言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由能生成无限信息的符号及如何组合这些符号的规则构成。

特征:

具有符号性、象征性

具有语义性

具有生成性

具有结构性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一)思维等同于语言

(二)语言决定思维

(三)语言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

(四)思维决定语言

三、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引导学生对知识经验的量与质的累积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3、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各学科知识的教学促

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

2、什么是概念?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

些?

4、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5、什么是想象?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第十章动机、情绪和意志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4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心理卷》和《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图)来加以描述,它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义的多义词。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可塑性。

(三)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个性具有人群的共通的一些特点。如个性的民族特点;个性的职业、阶级特点等。(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不能将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一种因素,也不能将这两种因素的作用等量齐观。生物因素只给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才能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等。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是指一个人身上的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节

需要和动机

一、人的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及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对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它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需要由不同水平的需要依次排成梯级: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作为一种基本动力,需要推动人在获得低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后继续寻找高一层级需要的满足。

第三,越是低层级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且越容易获得满足。

第四,真正能产生高层级的需要的人很少,而且其满足的

15

比例也较小。

(四)青少年需要的发展与培养

1、社会生活实践促进青少年需要的发展

2、青少年需要的培养

(1)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

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态,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

(2)不断发展高层级的需要,使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二、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之上产生。

需要与动机

需要诱因动机计划行动

需要是动机的原动力

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二)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分为正确性动机和错误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作用,可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分为短暂性动机和长远性动机。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的强弱主要个人的抱负水平的影响。抱负水平的高低与这些因素有关:(1)与儿童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2)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3)与集体的标准有关。

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它与人们生而俱有的好奇、探究心理密切相关。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奖励与惩罚。

5、适当地运用竞赛。

第三节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构成: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测谎仪

及其记录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通常把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

体验称为情绪,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②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人与动物共有;情感较高级,人

具有。

--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四)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观点)

情绪情感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而消极的情绪则负面影响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成功引起积极的情绪,失败的人际交往则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内涵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又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为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vs.减力

激动性:激动vs.平静

强度:弱vs.强

紧张vs.轻松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礼记》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和憩。

生物进化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伊扎德:复合情绪分三类,一是基本情绪的混合,如兴趣—愉快;恐惧—害羞等;二是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如性驱力—兴趣—享乐、疼痛—恐惧—怒等;三是基本情绪与认知的结合,如活力—兴趣—愤怒、多疑—恐惧—内疚等。

四、情绪与情感在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16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体现在两方面:既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效果,也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和减低学习效果(二)焦虑与学习

所谓焦虑,是指由当前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一种不安、忧虑、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比较复杂,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而有所区别.

一般说来,它们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果,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导致最高的学习效果.

如何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

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方向

要对学生作出正确的估计,以确立适合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中教师情绪的调节

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教师要热爱学生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四)青少年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远大理想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术

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 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理智引导,让情绪有适当表现的机会

第四节意志及其培养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四)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什么是冲突

冲突的种类

什么是决策

决策的过程

正确决策的基本要求

三、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自制性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1、挫折感

2、成就感

3、意志

二、选择最佳答案:

1、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

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为。

A、意志行为

B、目的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克服困难

2、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

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的意志品质为。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二、选择最佳答案:

3、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

志品质是。

A、盲从和武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

D、顽固和执拗

4、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

业,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5、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动的

阶段。

A、采取决定

B、执行决定

C、制订计划

D、自我调节

三、判断正误:

1、人的一切有目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2、人的意志行动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

3、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没有决定的执行采取的

决定就没有任何意义。

四、问答:

1、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2、举例分析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3、初中生意志发展特点有哪些?怎样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

4 、如何对待挫折?

17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8)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国籍贡献 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克莱因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逊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德国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德国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美国乘方定律:P=KI n 休伯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英国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赫尔姆霍兹(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马斯洛(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特瑞斯曼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约翰斯顿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海因兹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艾克尔斯澳大利 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