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解直角三角形 (2)

数列 (5)

不等式 (11)

解三角形复习知识点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 ii A B C R R

=

=2c

R =; ()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

+-?

=

??

?+-=

??

.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

2

2

a b c +=,则90C =; ②若2

2

2

a b c +>,则90C <; ③若2

2

2

a b c +<,则90C >.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

1.111sin ()222

a S ah a

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设)(2

1

c b a p ++=

,))()((c p b p a p p S ---=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π

=++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2cos 2sin

C B A =+,2

sin 2cos C

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

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

(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

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

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

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

(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

π

=

+B A .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

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1=a ,3=

b ,030=∠A ,求的值

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

π

=

C .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b a ,;

(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

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

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

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仰角 俯角 方向角 方位角 视角

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

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

数列知识点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1n n a a d +-=(d 为常数),()11n a a n d =+- 等差中项:x A y ,,成等差数列2A x y ?=+ 前n 项和()()

1112

2

n n

a a n n n S na

d +-==+

性质:{}n a 是等差数列

(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2)数列{}{}{}12212,,+-n n n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n 2;

(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a a d -+,, (4)若n n a b ,是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分别为n n S T ,,则

21

21

m m m m a S b T --=

(5){}n a 为等差数列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n S 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2n S an bn =+的最值;或者求出{}n a 中的正、负

分界项,

即:当100a d ><,,解不等式组10

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大值时的n 值.

当100a d <>,,由10

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小值时的n 值.

(6)项数为偶数n 2的等差数列{}

n a ,有

),)(()()(11122212为中间两项++-+==+=+=n n n n n n n a a a a n a a n a a n S

nd S S =-奇偶,

1

+=

n n

a a S S 偶

奇.

(7)项数为奇数12-n 的等差数列{}

n a ,

)()12(12为中间项n n n a a n S -=-,

n a S S =-偶奇,

1

-=

n n S S 偶

奇. 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1

n n

a q a +=(q 为常数,0q ≠),1

1

n n a a q -=.

等比中项:x G y 、、成等比数列2G xy ?=,或G xy =±.

前n 项和:()11(1)1(1)1n n na q S a q q q =??

=-?≠?

-?(要注意!)

性质:{}n a 是等比数列

(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2)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n q . 注意:由n S 求n a 时应注意什么?

1n =时,11a S =; 2n ≥时,1n n n a S S -=-.

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求差(商)法

如:数列{}n a ,122111

25222

n n a a a n +++=+……,求n a

解 1n =时,11

2152a =?+,∴114a = ①

2n ≥时,12121111

215222n n a a a n --+++=-+…… ②

①—②得:

122n

n a =,∴1

2n n a +=,∴114(1)2(2)

n n n a n +=?=?≥?

[练习]数列{}n a 满足1115

43

n n n S S a a +++==,,求n a

注意到11n n n a S S ++=-,代入得

1

4n n

S S +=;

又14S =,

∴{}n S 是等比数列,4n n S = 2n ≥时,113

4n n n n a S S --=-==……· (2)叠乘法

如:数列{}n a 中,1131

n n a n

a a n +==+,,求n a

解 3212112123n n a a a n a a a n --=·……·……,∴11

n a a n

=又13a =,∴3n a n =

.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由110()n n a a f n a a --==,,求n a ,用迭加法

2n ≥时,21321(2)

(3)()n n a a f a a f a a f n --=?

?-=?

???-=?…………两边相加得1(2)(3)()n a a f f f n -=+++……

∴0(2)(3)()n a a f f f n =++++…… [练习]数列{}n a 中,()1

11132n n n a a a n --==+≥,,求n a (

()1312n

n a =

-)

(4)等比型递推公式

1n n a ca d -=+(c d 、为常数,010c c d ≠≠≠,,)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111n n n n a x c a x a ca c x --+=+?=+- 令(1)c x d -=,∴1d x c =-,∴1n d a c ?

?+??-?

?是首项为11d a c c +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111n n d d a a c c c -??+

=+ ?--??·,∴1111n n d d a a c c c -?

?=+- ?--??

(5)倒数法

如:11212

n

n n a a a a +==

+,,求n a 由已知得:

1211122n n n n a a a a ++==+,∴11112

n n a a +-= ∴1n a ??????

为等差数列,11

1a =,公差为12,∴()

()11111122n n n a =+-=+·, ∴2

1n a n =+

( 附:

公式法、利用

{

1(2)1(1)

n n S S n S n n a --≥==

、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

1n n a pa q +=+或1()n n a pa f n +=+、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

纳法、换元法 )

4. 求数列前n 项和的常用方法

(1) 裂项法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如:{}n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求11

1

n

k k k a a =+∑

解:由

()()11111110k k k k k k d a a a a d d a a ++??

==-≠ ?+??

·

∴11111

223111*********n

n

k k k k k k n n a a d a a d a a a a a a ==+++??

????????=-=-+-++-?? ? ? ? ???????????∑∑…… 11111n d a a +??=

- ???

[练习]求和:111112123123n

+

++++++++++ (1)

21

n n a S n ===-+…………,

(2)错位相减法

若{}n a 为等差数列,{}n b 为等比数列,求数列{}n n a b (差比数列)前n 项和,可由n n S qS -,求n S ,其中q 为{}n b 的公比.

如:2311234n n S x x x nx -=+++++……

()23412341n n n x S x x x x n x nx -=+++++-+·……

①—②()2111n n n x S x x x nx --=++++-……

1x ≠时,()()

2

111n

n

n

x nx S x

x -=-

--,1x =时,()

11232

n n n S n +=++++=

…… (3)倒序相加法

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121121n n n n n n S a a a a S a a a a --=++++?

?=++++?

…………相加()()()12112n n n n S a a a a a a -=++++++……

[练习]已知2

2

()1x f x x

=+,则 111(1)(2)(3)(4)234f f f f f f f ??

??

??

++++

++= ? ? ?????

??

由2

222222

111()111111x x x f x f x x x x

x ?? ?????+=+=+= ?+++????+ ???

∴原式1111

1(1)(2)(3)(4)11132342

2f f f f f f f ?

??

??

???????=++

++++=+++= ? ? ???????????????????

(附:

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如果一个数列{a n },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

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我们在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果,更要索其因,知识的得出过程是知识的源头,也是研究同一类知识的工具,例如: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 b.用公式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前n 项和S n 可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进行求解。运用公式求解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确定公

式适用于这个数列之后,再计算。 c.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裂项相消法是将数列的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使得前后项相抵消,留下有限项,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 项和。 d.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即若在数列{a n ·b n }中,{a n }成等差数列,{b n }成等比数列,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再与原式错位相减整理后即可以求出前n 项和。 e.用迭加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迭加法主要应用于数列{a n }满足a n+1=a n +f(n),其中f(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条件下,可把这个式子变成a n+1-a n =f(n),代入各项,得到一系列式子,把所有的式子加到一起,经过整理,可求出a n ,从而求出S n 。 f.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

g.用构造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

所谓构造法就是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的特征,构造出我们熟知的基本数列的通项的特征形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 项和。

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一、两实数大小的比较: 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②,a b b c a c >>?>;③a b a c b c >?+>+;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 n a b a b n n >>?>∈N >; ⑧()0,1n n a b a b n n >>?>∈N >. 三、基本不等式定理

1、整式形式:①()2

2

2,a b ab a b R +≥∈;②()22

,2

a b ab a b R +≤∈;

③()20,02a b ab a b +??

≤>> ???;④()2

22,22a b a b a b R ++??≥∈ ???

2、根式形式:①

2a b

ab +≥(0a >,0b >)②a+b ≤)a 222b +( 3、分式形式:a b +b

a

≥2(a 、b 同号)

4、倒数形式:a>0?a+a 1≥2 ;a<0?a+a

1

≤-2

四、公式:b

1a 12

+≤ab ≤2b

a +≤

2

2

2b a + 五、极值定理: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

⑴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

4

s .

⑵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2p . 六、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ax>b (a ≠0)的解:当a>0时,x>a b ;当a<0时,x

b

; 2、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3、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2

4b ac ?=-

0?> 0?= 0?<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

()0a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2

0ax bx c ++=

()0a >的根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1,22b x a

-±?=

()12x x <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122b

x x a

==-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20ax bx c ++>

()0a >

{}

1

2

x x x x x <>或

2b x x a ??≠-????

R

20ax bx c ++<

()0a >

{}1

2x x

x x <<

?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步骤: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整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像,五解集: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5、解分式不等式:

)()(f x g x >0?f(x)g(x)>0 ; )()

(f x g x ≤0??

??≠≤0)(0)()(f x g x g x 6、解高次不等式:(x-1a )(x-2a )…(x-n a )>0

7、解含参数的不等式:解形如a 2

x +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论的标准有:(1)讨论a 与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 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

1、1x <2x

???>?<->0

20

)(k a b k f

2、k <1x <2x ?????

???>?>->0

20)(k a b k f

3、1x

4、1k <1x <2x <2k ????

?

?

????<-<>?>>2121200

)(0

)k k a b k k f f (

5、、1x <1k <2k <2x ??

??>>0)(0

)k 21k f f (

6、1k <1x <2k <2x <3k ? ??

?

??><>0

)(0)(0)k 321k f k f f (

八、线性规划问题 1、定义:

线性约束条件:由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2、区域判断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 ①若0B >,则0x y C A +B +>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

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 ②若0B <,则0x y C A +B +>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

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

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