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_2_省略_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论坛_论文综述_郭锦飞

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_2_省略_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论坛_论文综述_郭锦飞

[收稿日期]2009-04-18

[作者简介]郭锦飞,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规。

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

——“2008福建—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论坛”论文综述

郭锦飞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8月16日至18日在福建武夷山联合召开了“2008福建—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杨辉、中国高教学会秘书长张晋峰、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王碧秀及福建省教育厅高教处、南平市教育局负责人等出席了论坛。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葛锁网、福建高教学会副会长郑传芳分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和论坛研讨,福建省高教学会秘书长林素川、江苏省高教学会秘书长周长春分别主持了分论坛研讨。参加论坛的有两省高校领导、管理干部、科研人员、两省高教学会秘书长共170余人,周远清会长在致辞中对此次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举办省际高教论坛表示热切关注和高等评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专程与会作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展望”的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就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与改革研究、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选择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与建设高教强省的研究等相关主题进行研讨。围绕论坛主题与会代表提交论文、报告近120篇。现就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行列,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并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结、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承前启后、更好地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张晋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展望》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为:高等教

育在学人数由1998年的64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70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7年的23%。在校研究生数由199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19.5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另外,还有34.6万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340.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884.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282.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4.2万人。在我国跨世纪的过程中,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作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10年来,“211工程”建设共计完成投资368.26亿元,使重点建设的高校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大批优秀人才。

(二)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体制有了突破南京大学张红霞《近20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挑战及反思》一文,描述了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2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放权、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管理与经营的市场化、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初步建立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尝试。江苏教育报社顾冠华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出经验——30年江苏高等教育若干重大改革举措述评》一文中阐述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一是首创并大力发展职业大学;二是以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领头羊的江苏高校综合改革;三是“九五”期间率先扩大招生规模;四是首创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这些改革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改革开放30年,社会各阶层高层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谢作栩的报告《福建高等教育30年: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化分析》,分析了改

7

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1)福建高教30年来各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呈缩小趋势;(2)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高校而言,公办高职、一般本科院校中各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差异较小,当前可以通过这类办学形式发挥缩小各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差异的作用;(3)我国高等教育发挥缩小不同社会阶层入学机会差异的作用正从东部向中、西部推移;(4)30年来,我国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走过了一条先扩大而后缩小的道路,其部分原因是社会优势阶层“最大化地维持平等”。

(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日益扩大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孙芳仲在报告《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和趋势》中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2006年大陆教育系统到台湾的人员达到6000多人,台湾到大陆交流人员达到2300多人。台湾学者到大陆担任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人数增加,台湾每年都有2000~4000多名学生报考大陆的大学。他介绍了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所取得的成果,认为福建有对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建议在与台湾交流中加大两岸学历、学位、学分互认、课程体系方面的合作以及合作办学等。

(五)建设高教强省,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张晋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展望》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2)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不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总值在3%的水平上徘徊;(3)没有提前做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充分准备,大批新建、新升格的院校亟待提高办学质量;(4)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泉州师范学院林华东、程立文在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教学质量的建设》中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1)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2)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增长,导致生均占有教育资源下降,如何筹措足够的经费以支撑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问题;(4)缓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与改革研究

高水平大学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本科院校,而且也包括新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只有深入地研究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高校改革发展的经验,才能加快高教强省乃至高教强国的目标。

(一)重点本科院校的实践研究

东南大学梅汉成提交的论文《10年来部省重点共建大学若干问题研究——以江苏为例》,以江苏省3所重点大学为基点研究部省共建实践取得的成绩,分析共建中存在的问题。该文认为:(1)部省重点共建大学需要明确教育部、省市和高校各自的权利与义务;(2)部省重点共建大学应从短期政策转为常态投入;(3)部省重点共建大学的遴选应该有较为严格、客观、动态的标准。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发展研究

泉州师范学院林华东在《新时期地方本科人才培养的策略》的报告中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六大趋势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把“能力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应对大众化的趋势;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应对素质化趋势;围绕“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以应对前沿化趋势;围绕“导师制与创新教育”,以应对个性化的趋势;围绕“攀岩计划与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应对素质化趋势;围绕“平台建设与实践空间的拓展”,以应对信息化趋势。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周灵丹、汤立新的论文《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认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可以使专业种类大幅度增加,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阐述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机制,包括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等。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钱素平的论文《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分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合作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介绍了几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庆的论文《大学软实力及其提升》阐述了大学软实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及提升,其中包括重视培育大学精神、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塑造大学形象品牌等方面。这对加快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研究

怎样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更有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本次论坛许多代表关注的问题。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张有根的论文《高职教育与高新区互动发展办学模式实证研究——一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开放办学之路,依托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高要求,把专业建在高新技术发展前沿,把课堂置于世界一流企业中间,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题与车间的互通。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沈裴敏在报告《创建国家示

8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中指出,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程,专业建设是创建的核心,创新课程体系是创建的首要任务,坚持“工学”结合是创建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

三、建设高教强省的探索与对策研究

高教强省的内涵是指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在国内位于前列,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并得到社会的公认。围绕高教强省战略等主题,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对高教强省战略的探索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在报告《建设高教强省的探索》中,叙述了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了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现实基础与初步构想,“做强”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其研究思路包括:明确做强的内涵、基础与条件;确立做强的目标(东部要整体做强、特色显著;中西部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加强内涵,形成特色)。关于制度创新:要协调好加强重点建设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关系、外部促进与内部做强的关系、追求卓越与公平的关系、适应社会与引导社会的关系。

(二)新建院校在建设高教强省中的作用

傅大友、范柄良的论文《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与建设高教强省的关系》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建设高教强省的关系:江苏新建本科院校是建设高教强省的生力军,其布局为建设高教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帮助解决资金、人员问题。

(三)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选择与对策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痒、倪昊翔、王明强在论文《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中,认为高教强省战略应选择实施品牌特色、人才优先、开源节流、统筹兼顾、质量立校、科技创新、全面开放等七大策略,抢抓机遇,化解矛盾,实现转型。南京人口学院沈召前、李大伟的论文《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选择与对策研究》提出:建设高教强省需要及时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科学体系,加大高等教育公平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四、学科建设与建设高教强省的研究

(一)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莆田学院余建辉、俞国锋的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途径研究》,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分析了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学科建设的路径选

择:设置特色的学科布局,突出重点,打造优势学科;以

人为本,强化学科队伍;综合经营,营造良好的学科环

境;开放交流,组建网状化的学科建设社会平台。福州

大学朱建风、陈鸿玲的论文《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的

基本要素》,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实践教学的组成,

总结出工程性、复合型、自主性等五大基本要素。

(二)加强教学质量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的论文《三十年我国高校教学

改革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提出变革教育理念是教学改

革的思想前提,更新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

改变管理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建立质量保障制

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南京林业大学王国聘的论

文《强化特色,深化改革,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介绍

了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依托优势学科,

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林科办学特色;注重内涵发展,加强

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注

重实践创新,强化科研育人;加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

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王仁雷等的论文《基于行业

产业的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认为加强

专业群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加快高职教育发

展的切入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

径。该校基于行业产业链的高职特色群建设,在创建高

职教育品牌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学院郝超、蒋庆斌的论文《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

则与开发方法》认为,高职教育必须摆脱占主导地位的

学科性课程模式,项目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

未来发展方向。

(四)发挥公共学科建设的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庆宪、吕立志的论文《论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中指出,融合思

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是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新领域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保

障。南通大学蔡陈聪在论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地位

弱化的领域、背景及成因——兼论走出困境的基本路

径》中指出,必须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地位弱化的主

要领域、社会背景和具体成因以及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等问题进行探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学科建设工程,培养高教强省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

(本文责任编校:若牧)

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