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天水市市情简介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汉、回、满等27个民族。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的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五大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陇海铁路横贯全境,国家重点工程天水?宝鸡高速公路投入建设,天水机场正在改扩建。310、316国道连接东西,和西安、成都、兰州、银川四个省会城市的直接距离大体相等,是沟通陕西、四川、宁夏、甘肃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能力。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4年的建城史。1992年,江泽民同志题词“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天水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构成了天水文化的主脉络,也赋予天水分布广泛、特色显著、异彩纷呈的旅游资源,使天水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

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包括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古石窟6处,伏羲庙、兴国寺、南郭寺等古建筑50处,原始部落及秦汉古遗址86处,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古战场遗址10余处等。位于市区西关的伏羲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场所。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距今8300年至4800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美誉,现存194个洞窟,保存了十六国后秦至清代的泥塑和石雕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向联合国申请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天水已被列入国家“丝绸之路”专线游、“麦积山石窟一日游”和甘肃省“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三大石窟专线游、“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访古及祭祀活动”寻根访祖游等重点旅游线路。

三是加工工业基础较强。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有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甘肃长城电器工业公司等700多家工业企业,已形成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建材五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化工、皮革、烟草、塑料、工艺美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有200多种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和部、省优称号,60多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以能源为主的工业格局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西部微电子航母?华微电子集团、年产10万辆电动车的天水大陆鸽高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恒兴浓缩果汁厂、杭州娃哈哈天水集团、中德合资甘肃莱茵饮品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对天水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天水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是我国北方的最佳水果生产基地之一。市内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林副产品百余种,众多的农林土特产品资源,为发展种植业和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利用航空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兴建农业高科技园区,走高效优质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推出了花牛牌苹果、大地湾牌蜜桃、麦积牌葡萄、莱茵牌浓缩胡萝卜汁、禾蕊牌面粉、伊味思牌牛肉、全录王牌辣椒、甘谷月季等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五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天水市人口占甘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居全省第一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8人,城乡富余劳动力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和兴办第三产业,劳动力供给具有可靠保证。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天水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东接西联、特色鲜明的大城市;建设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聚集中心城市;建设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西北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设甘、陕、川、宁毗邻地区经济圈现代物流城市;建设甘肃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特色创新、开发开放”的发展原则,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挥五大优势,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放带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朝着陇东南经济实力较强、城市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

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最高峰天爷梁,高达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是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迭嶂,山险谷深。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

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至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

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流域,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为黄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积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为长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积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

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流程较短,水量丰沛。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星叶草、杜仲、银杏、大白红杉、大果青杆、金钱松、小白树、水青树;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庙台槭、穗花杉、华榛、领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野生药用植物660多种,其中常用药220多种。广阔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许多珍禽异兽,栖息着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羚牛、梅花鹿、金猫、云豹等;二类保护的有羚麝、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獭、猞猁、猕猴、红腹角雉、兰马鸡、红腹锦鸡、大鲵、暗腹雪鸡、淡腹雪鸡、勺鸟、血雉、黑熊、秦岭红鳞鲑等。

中华民族之根天水

天水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就诞生在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

远古时代的天水,自然环境良好,森林广布,草原遍野,气候温润,是原始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去处。距今38000年前的“武山人”头骨化石的出土,证明这里当时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在秦安大地湾、秦州区西山坪和师赵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展示了天水远古先民们已经取得辉煌的文明成就。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300年,西山坪一期文化距今8200年,它们都是黄河文化区渭水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师赵村一期文化与西山坪二期文化同时,大约距今7300?6900年。这一文化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仰韶文化的直接源头。上述遗址及其文化遗存,以大量的实物清楚地反映了远古天水悠久辉煌的文明历史。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该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为了进一步探索甘肃仰韶文化的渊源,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墓葬79座,窑38座,灰坑328座,房址238处,壕沟6条,出土文物达8000多件,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在该址中发现了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黍(糜子),标志着当地农牧经济相当发达,这里也成为我国旱作物农业的的起源地。其次,三个遗址中有大量陶器出土,这是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陶器,表明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制陶工艺,且有相当比例的彩陶出土,比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屈腹彩陶盆等,这则表明天水一带是我国彩陶文化的起源地。第三,大地湾等遗址陶器中陶塑的出现包括彩陶是我国原始艺术兴起的标志。第四,在彩陶中彩绘和刻画符号的发现,则是我国文字的雏形。第五,大地湾半地穴式房屋是我国目前发

现的最早的原始房屋建筑。大地湾遗址被考古学家称为“原始殿堂”。该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始祖。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就诞生在古之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以北)。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辑述的《三皇本纪》中说:“太昊庖牺(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有故事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如其来的洪水湮灭了整个世界,伏羲女娲兄妹赤着脚板跑上高高的昆仑山巅,才算幸免于难。为使人类不至于绝种,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人类,成了华夏民族的亚当、夏娃。伏羲观天地之象,制定历法,始画八卦,创造了文字,教人民知礼,从事渔畜牧生产,还造出琴、瑟等乐器,一切开化都起源于他,从唐尧、虞舜以来,伏羲就被列为三皇之首而被人尊崇。大地湾文化的发现正好佐证了伏羲时代的存在。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场所??伏羲庙,就坐落在天水市区西关。

伏羲庙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历经多次地震,清朝曾几次修复,但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今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朝觐祖先的圣地。天水也因为伏羲文化历史遗存的存在,素有“龙城”之称,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伏羲祭祀始于春秋时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设?田寺,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金代,卦台山有伏羲祭祀活动。元代,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黄帝。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城区西关伏羲庙,规模宏大,规程严谨。清代,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诞辰,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此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天水民间祭祀伏羲的重要内容。1988年天水市恢复了历史上的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以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为龙头,包括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构成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五大脉络。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为了有效管辖天水故地和被征服的戎人,在邽戎、冀戎聚居中心设立邽县和冀县,作为封建社会郡县制的源头,天水已有2694年的建城史。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冀县,就是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今天水市甘谷县。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秦人东进关中,都城也由天水境内的西犬丘而迁至“渭之会”,从此秦人由天水发源,辗转关中以东的黄河流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一统。天水境内石窟文化遗存颇丰,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石窟形成甘肃东部的石窟走廊。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经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2个朝代,历时1660年建成,石窟至今保存洞窟194个,以泥塑为主,荟萃历代泥塑雕像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造像同莫高、云冈、龙门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美誉。

天水是一座具有现代魅力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陇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物流中心。今天的天水,正已崭新的姿态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里程进发,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新的热土和亮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璀璨明珠

天水市市情简介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汉、回、满等27个民族。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的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五大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陇海铁路横贯全境,国家重点工程天水?宝鸡高速公路投入建设,天水机场正在改扩建。310、316国道连接东西,和西安、成都、兰州、银川四个省会城市的直接距离大体相等,是沟通陕西、四川、宁夏、甘肃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能力。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4年的建城史。1992年,江泽民同志题词“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天水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构成了天水文化的主脉络,也赋予天水分布广泛、特色显著、异彩纷呈的旅游资源,使天水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

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包括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古石窟6处,伏羲庙、兴国寺、南郭寺等古建筑50处,原始部落及秦汉古遗址86处,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古战场遗址10余处等。位于市区西关的伏羲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场所。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距今8300年至4800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美誉,现存194个洞窟,保存了十六国后秦至清代的泥塑和石雕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向联合国申请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天水已被列入国家“丝绸之路”专线游、“麦积山石窟一日游”和甘肃省“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三大石窟专线游、“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访古及祭祀活动”寻根访祖游等重点旅游线路。

三是加工工业基础较强。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有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甘肃长城电器工业公司等700多家工业企业,已形成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建材五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化工、皮革、烟

草、塑料、工艺美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有200多种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和部、省优称号,60多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以能源为主的工业格局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西部微电子航母?华微电子集团、年产10万辆电动车的天水大陆鸽高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恒兴浓缩果汁厂、杭州娃哈哈天水集团、中德合资甘肃莱茵饮品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对天水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天水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是我国北方的最佳水果生产基地之一。市内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林副产品百余种,众多的农林土特产品资源,为发展种植业和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利用航空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兴建农业高科技园区,走高效优质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推出了花牛牌苹果、大地湾牌蜜桃、麦积牌葡萄、莱茵牌浓缩胡萝卜汁、禾蕊牌面粉、伊味思牌牛肉、全录王牌辣椒、甘谷月季等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五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天水市人口占甘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居全省第一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8人,城乡富余劳动力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和兴办第三产业,劳动力供给具有可靠保证。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天水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东接西联、特色鲜明的大城市;建设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聚集中心城市;建设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西北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设甘、陕、川、宁毗邻地区经济圈现代物流城市;建设甘肃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特色创新、开发开放”的发展原则,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挥五大优势,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放带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朝着陇东南经济实力较强、城市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方向发展。

承载城市发展史肇启华夏第一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建城二千六百九十四周年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环顾中国发展史,天水是我国最早设县的地方。

有文载以来,天水境内曾多处建立过城池。作为秦人的故乡和发祥地,远在公元前900年前,周王室封养马有功的秦人先祖非子为附庸,邑之秦,地在今张家川县城南。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人攻灭邽戎、冀戎两大戎族部落,因族名设邽县、冀县,冀县(今甘谷县)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设置。秦始皇时,在今陕西渭南设下邽县,邽县改称上邽,以示区别。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郡新设天水郡,从此有"天水"之名。上邽仍属陇西郡。西汉末年,成纪人(今天水)隗嚣等起兵反抗王莽,割据天水、陇西等郡,在上邽、冀县两地建都,"名震西州"。城区北山至今称"皇城",杜甫有诗曰"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官"。

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原属陇西的上邽划归汉阳。汉阳郡辖13县,郡所辖县基本上都在西汉水之北(水北为阳),古取名汉阳。188年(西汉中平五年),郡县制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汉阳属凉州。

220年(三国魏黄初元年),始设秦州,汉阳郡属秦州。因州境曾有"秦邑"并是秦人的发祥地而名,从此有"秦州"称谓。魏明帝时汉阳郡恢复原名,改称天水郡。

269年(西晋泰始五年),再置秦州,辖7郡24县。今天水市辖区大部分地域属天水郡,282年(大康三年),秦州并入雍州。286年三置秦州,秦州州治、天水郡治由此同时设于上邽。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赵、前秦、前凉、后秦、西秦、夏等政权占据,并多次迁民毁城。北魏时期社会基本稳定。西魏、北周定都长安,秦州的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坐镇者都是宗室名王。

隋唐时期撤销郡级建置,实行州、县两级制。秦州由于地处丝绸古道,客商往来不绝,经济文化发达。759年(唐乾元二年),诗圣杜甫寓居秦州,在他的《秦州杂诗》等诗作中,描述了富足安康、城廓完整、寺观四布、驿道通畅的秦州城。

五代十国时期,秦州先后为后梁、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蜀、后周轮流占据。961年(北宋建隆二年)秦州归宋,秦城为北宋最重要的边防重镇。庆历年间,秦凤路都部署兼知州韩琦主持增筑东关城,史称"韩公城"。之后秦州城设榷场、茶马司等贸易机构,同周边少数民族广开交易,市场繁荣。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占据秦州,企图由此南下进攻四川,吴阶、吴磷兄弟英勇抗击,在秦州南境皂郊堡、赤峪、东柯、吴砦一一线和金军对峙相拒。此时州城因战争时有损坏。

元代,州城得以恢复。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城北建有大型道观玉泉观。据载,州城北山大小滑坡有十余次,对城区影响很大。

明洪武年间修筑秦州卫城。嘉靖年间又筑西关城。经多次重修、增修,至明末秦州城形成东西五城的形制,分别为大城、中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

(伏羲城)。整座州城东西摆布于南北两山之间,尤如巨型舟船,别具特色。小西关城建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建筑群。

1669年(清康熙八年)陕甘分省,秦州属甘肃巩昌府。1729年(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康乾盛世"之后经100余年的发展,"秦州地广赋繁,商贾辏集,号称阜区"。州城内外寺庙道观林立,民房商肆密布,街道规整。平面布局上以州署衙所在地大城为中心,主干道正对城门,形成明显的中轴线。主街为横贯五城的东西大道,用地布局上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每个巷道口有大门或牌坊;院内设专门水井。路植翠槐,庙有苍柏。秦州城山环水绕,繁华热闹,厚固森严,呈现出特有的州府建筑风貌。

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撤秦州设天水县。1918-1926年间,军阀孔繁锦开通天水通往周围各县的道路,拓宽县城街道。抗战爆发后,天水成为后方重要城市。工商业者及难民纷纷迁入,城中人口由3万急增至7万。天水解放前夕,城郭犹存,基本上保持历史上的五城规模。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县级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1985年撤销天水地区,成立天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5县。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城区、北道区分别更名为秦州区、麦积区。

由此可见,从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始置邽县、冀县至2006年,天水建城已达2694年,而古城治所始终在今天水市秦州区。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观光胜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陕、甘、川、宁四省交汇处,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现辖五县两区,总人口350万,有汉、回、满、蒙、藏等27个民族。境内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江南”,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氏、神农氏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一带。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天水历史上曾有成纪、上邽、天水、秦州等称谓。天水之名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名为天水郡”。

羲皇故里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3年的建城史。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西北部的旅游胜地之一。全市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其中有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古石窟6处,有伏羲庙、兴国寺、南郭寺等古建筑50处,原始社会及周秦汉古遗址86处;著名的大地湾遗址距今8300余年,保存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断面的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多达8000多件;还有李广墓、赵充国墓及文化品位极高的宋墓群等古墓葬20多处;有“街亭”、“天水关”、“诸葛军垒”等古战

场遗址10余处。

天水自然生态条件特色独具,森林覆盖率达30.2%,林木资源有2500多种。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与仙人崖、石门、曲溪和街子温泉构成面积达215平方公里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景区内群山耸立、层峦叠翠、溪水清澈、飞瀑如练,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其中一级保护区42.5平方公里,有高等植物233科,2738种;野生动物有鸟类12目34科95种,兽类6目18科29种,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为一体,兼南秀北雄于一身,堪称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天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有伏羲、女娲、秦王朝先祖非子、秦庄公、秦襄公、前秦皇帝符坚、后凉皇帝吕光、飞将军李广、营平候赵充国、三国名将姜维、明代山东布政司胡缵宗、清代御史安维峻等将相名臣,以及儒学家石作蜀、辞赋家赵壹、文学家李翱、诗仙李白、诗人王仁裕、史学者巩建丰、教育家任其昌等文化名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也曾流寓天水,留下了秦州杂诗等100余首精美绝仑的诗篇。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文化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宾朋慕名而来,观光旅游,寻根祭祖。

伏羲文化。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家已启动的“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江泽民同志1992年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天水市西关现有一座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场所——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华夏纽带工程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祭祖基地,庙内雕梁画栋,古柏参天。为了加强伏羲庙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恢复伏羲庙历史建筑格局,经国家文物局审批,2004年投资两千多万元对伏羲庙进行维修和保护。距市区17公里的三阳川,有伏羲氏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制八卦盘,也是民间祭祀伏羲的主要场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专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伏羲文化的开发研究,先后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天水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召开了两届伏羲文化研讨会,出版了《伏羲文化》论文集。2002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为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将以天水为基地,北京为窗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伏羲文化研究工作。2003年召开了第一届中华伏羲文化研讨会,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应用、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文化考察等活动。

大地湾文化。位于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平均2米,现已出土陶、石、骨、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厅,最早的地画、最早的宫殿等。大地湾遗址从公元前8300年开始,到公元前4800年为止,时间跨度近4000年,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陕西半坡遗址1000多年,处于西北区文化的源头地位。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中实属罕见,在国内评定的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列第12位。

秦国早期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发展起来的。秦先祖赢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王封邑于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天水市东南的牧马滩,据考证为秦先祖非子牧马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秦简和七块木板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邽县(今清水一带)和冀县(甘谷一带)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地方,是中国郡县制的源头。

石窟文化。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以“东方雕塑馆”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开凿于形似农家麦垛的悬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后秦至清代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又是艺术陈列馆。它与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禅殿寺等众多石窟组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目前申报麦积山风景区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合阝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祁山堡、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天水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从而使我市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正在加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6亿元。积极开辟旅游线路,不断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根据我市旅游资源、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积极开辟游客需求的线路产品,重点向外推介以伏羲文化寻根访祖游、麦积山石窟艺术游、生态旅游观光游为主的特色旅游线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力开拓境外旅游线路,与周边的陕西、宁夏、四川、青海、新疆等省,形成了良好的线路对接。目前,我市麦积山石窟已列入国家“丝绸之路”旅游专线和甘肃省“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三大石窟的旅游专线。大力开拓客源市场,在国际方面,主要立足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地区。国内方面,主要围绕假日旅游,推销短线旅游产品,以周边的兰州、宝鸡、西安为依托,向全国各地辐射,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开发建设,修建改造了麦积山等景区(点)道路、停车场和登山步道;修复完善了伏羲庙、麦积山、仙人崖等一批景点设施;开发建设了净土寺、南郭寺、龙园等一批新景点;集太空育种基地,农业高科技研究、试验、陆游观光为一体的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已对外开放。各县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也有了明显改善,基本达到了“四通五有”,各项配套设施条件基本符合旅游产品要求,从而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8家(其中4星级2家、3星级6家、2星级13家);有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16家;有各类旅游定点单位123家,保证了各类旅游团体的接待及服务。同时,开通了天水至兰州的伏羲号双休日旅游专列,在各重要景点投放了公交车,方便了游客。另外,加大了对旅游市场检查整顿的力度,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

规范了行业行为,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高效的服务。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天水正力争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经贸洽谈、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经营性、多层次、多功能的商贸旅游城市方向发展,天水旅游业正成为天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中的天水,迈向小康的天水,热情好客的天水,真诚欢迎国内外朋友来天水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携手共创伟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填表说明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由2大类、13中类、24小类指标组成,是对历史文化村镇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的综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其填报的资料、数据、图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每项指标评定分值的必要依据。为做好《评价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表》的填报工作,现将有关指标释义说明如下: 《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2大类指标。 一、价值特色方面 价值特色是名镇(村)评价的基础和核心,由10个中类、17个小类指标组成,分别涉及名镇(村)的历史影响、古迹建筑、街巷景观、空间格局、文化民俗以及生活延续等方面。 (一)历史久远度 历史久远度反映名镇(村)历史形成发展的久远程度,具体评价由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来确定。 1、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 (1)是指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1,且当前尚1评价范围: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均应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以下

存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的最早修建年代(历史上经过部分或完全修复的,以尚能观察到和鉴别的建筑遗迹最早年代为准)。本项指标反映名镇(村)的历史久远度。 (2)资料填报:注明古迹建筑具体名称、最早修建年代(附有效证明文件,包括县级以上史志资料或文物行政部门的鉴定意见)。提供该古迹建筑的文字简介2、现状照片3。 (二)文物价值(稀缺性) 本项指标反映名镇(村)拥有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稀缺程度,具体评价由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来确定。 2、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 (1)是指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同。 2文字简介:包括古迹建筑的地理位置、历史形成、价值特色、修复保存等情况,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word格式编 辑,300字左右。以下同。 3现状照片:能反映古迹建筑价值特色、现存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彩色照片2-3张,JPG格式,每张照片大小在500kb左 右。以下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业

我最想去的五个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个当然是首都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最想旅游的地方:紫禁城、明十三陵、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天坛等历史文化名域。最想见到的是紫禁城雄健、宏伟以及一些独特的景色。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

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圆明园的建造艺术(虽然经八国联军抢掠,保存无几。)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至2014)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2003)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2005)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2007)名单 1、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6、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7、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9、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10、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15、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 16、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22、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2012年6月28日最新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e:2007年3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f:2007年3月13日公布,共1处 增补g:2007年3月18日公布,共2处 增补h:2007年4月27日公布,共1处 增补i:2007年5月6日公布,共1处 增补j:2007年9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k:2009年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l:2010年11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m:2011年1月24日公布,共2处 增补n:2011年3月12日公布,共1处 增补o:2011年3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p:2011年5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q:2011年1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r:2012年3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s:2012年6月28日公布,共1处 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列表括号内数字为城市数。 北京(1)天津(1)河北(5)山西(6)内蒙古(1) 辽宁(1)吉林(2)黑龙江(1) 上海(1)江苏(10)浙江(7)安徽(5)福建(4)江西(3)山东(8) 河南(8)湖北(5)湖南(3)广东(7)广西(3)海南(2) 重庆(1)四川(8)贵州(2)云南(5)西藏(3) 陕西(6)甘肃(4)青海(1)宁夏(1)新疆(5) 下文括号内数字为入选批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 区大社镇 (4) ;井陉县天长镇 (4) ;涉县固新镇 (5) ;武安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 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 年 3月 10 日,共公布 6批 25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按地区分布,名单如下(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的公布 批次) 北京市( 1 处) 密云县古北口镇 (4) 天津市( 1 处) 西青区杨柳青镇 (4) 。 河北省( 8 处) 蔚县暖泉镇 (2) ;永年县广府镇 (3) ; 邯郸市峰峰矿 反映 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截止 2014 第一批, 2003 年 10 月 8 日公布,共 10 处 第二批, 2005 年 9 月 16 日公布,共 34 个 第三批, 2007 年 5 月 31 日公布,共 41 个 第四批, 2008 年 10 月 14 日公布,共 58 个 第五批, 2010 年 12 月 13 日公布,共 38 个 第六批: 2014 年 3 月 10 日公布,共 71 处

冶陶镇(5) ;武安市伯延镇(6) ;蔚县代王城镇(6) 。 山西省( 8 处) 灵石县静升镇(1) ;临县碛口镇(2) ;襄汾县汾城镇(3) ;平定县娘子关镇(3) ;泽州县大阳镇(4) ;天镇县新平 堡镇(5) ;阳城县润城镇(5);泽州县周村镇(6)。 内蒙古自治区( 4 处)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4) ;多伦县多伦淖尔 镇(4);丰镇 市隆盛庄镇(6) ;库伦旗库伦镇(6) 。 辽宁省( 4 处)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2) ;海城市牛庄镇 (4);东港 市孤山镇(6) ;绥中县前所镇(6)。 吉林省( 2 处) 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4)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 镇(4) 。 黑龙江省( 2 处) 海林市横道河子镇(3) ;黑河市爱辉镇(4) 。 海市( 10 处) 金山区枫泾镇(2) ;青浦区朱家角镇(3) ;南汇区新 场镇(4) ;嘉定区嘉定镇(4) ;嘉定区南翔镇(5) ;浦东新区 高桥镇(5) ;青浦区练塘镇(5) ;金山区张堰镇(5) ;青浦区 金泽镇(6)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6)。 江苏省( 27 处) 昆山市周庄镇(1) ;吴江市同里镇(1) ;苏州市吴中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章总则 本章共六条,主要规定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监督管理体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激励机制; 总则在整个《条例》中起着统领的作用,集中反映了《条例》的立法精神和宗旨,是整个《条例》制度安排的中体现,因此,学习和掌握《条例》,首先应该理解和领会总则的各条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的规定(一)关于《条例》的立法宗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2年至今(注:2008年),全国共公布了10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量大面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对严重影响和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有的名镇、名村,从规划手法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等问题,简单生硬地建大广场、修宽马路,严重影响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的地方不注重真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拆真建假,大搞“仿古街”等假古董,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却被拆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随意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使用性质,或者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分析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文化特色 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 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杭州是我国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南宋和元时为全国最大刻书中心,出版印刷为全国之冠。杭州又是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至明清时,杭州著名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由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引发的思考 1 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起因(2006年) 2006年6月某日:南京城南某区政府召开“建设新城南”高层论坛,区政府有关领导向媒体透露“将投资40亿元打造新城南,改善近2万户居民居住环境”。6月29日《南京晨报》以“40亿元让城南‘大变脸’为题,以正面支持的态度报到了这一高层论坛”。 8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姚远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南京的“历史”关头》文章; 8月中旬:全国16位建筑、规划、文物、考古界的著名专家联名紧急呼吁保护南京老城南。 8月21日:《现代快报》用11个版面推出《老城南》特刊,指出“今天,一个猩红的“拆”字,将一笔抹去老城南五大片区这23条散发出古城气息的街巷,刹那间变成历史”。 8月30日:《新民周刊》推出封面报到《秦淮河,正在消失的历史》,文章在采访多位老居民的陈年往事和情感,并陈述了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之后,指出“这些未经整合的民间的情感、智慧需求,是否与政府的决策走在同一条路上呢?” 9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报到说:“城市改造一方面要保留文化,另一方面要改善人民环境。如何能够找到一个点,兼顾这两者?它是困扰着全世界有悠久文化的城市的通病,同样也困扰着南京”。 10月2号:《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老南京最后的纠葛》的文章,记录了多名专家、市民和区政府等部门对老城南不同声音,分析了目前老城南历史保护现状的社会背景,如物权法、政府角色和公众参与等。 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专家来信上作出重要的批示。随后一场包括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市民百姓在内的社会大讨论广泛展开,一时间老城南保护成为南京媒体的热点话题,成为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聚焦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文字号】建规[2012]195号 【发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2.11.16 【实施日期】2012.11.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的通知 (建规〔2012〕19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规划委)、文物局: 为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好的指导保护工作开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2012年11月16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第一-第六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名单 1.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 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单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24座城市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和1994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批38座城市、第三批37座城市及10座增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将109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这些名城,是我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