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_贾丙瑞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_贾丙瑞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_贾丙瑞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_贾丙瑞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

贾丙瑞1,2

周广胜

1**

王风玉1,2 王玉辉

1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 土壤呼吸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土壤呼吸作用主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准确地评估全球碳收支.本文从气候、土壤、植被及地表覆被物、大气CO 2浓度、人为干扰等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指出这些影响因子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各影响因子的地位和作用会随时空尺度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未来土壤呼吸作用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土壤呼吸作用 微生物呼吸作用 根呼吸作用 影响因子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5)08-1547-06 中图分类号 Q948.1;S154.3 文献标识码 A

Aff ecting f actors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root respiration.JIA Bingrui 1,2,ZHOU Guangsheng 1,WAN G Fengyu 1,2,WA NG Y uhui 1(1Labor atory of Quantitative V e getation Ecology ,I 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 ing 100093,China;2Gr 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 ing 100039,China). Chin.J.A p p l.Ecol .,2005,16(8):1547~1552.

Soil respi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rbon cycle in terrestr ial ecosystems,and its co 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carbon budg et has been t he focus of wide concern.Researches on the affecting facto rs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root respiration,the main components of soil respiration,contr 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 f the role o f so il respi ration on global carbon cycle,and to the accurate ev aluation of global carbon budg et.T his paper review ed the di rect and indirect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root respiration,including climate factors,so il proper ties,vegetation and litterfall,air CO 2concentration,and human activities.T hese affect ing factors were interac tive,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soil micr oorgani sm and root respiration varied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T he study on natur al and anthro pogenic factors of soil microor ganism and root respiration was emphasized,and so me related research tasks in the future w e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Soil respiration,M icroor ganism respiration,R oo t respiration,A ffecting factors.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4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1 S W 01 12,KSCX2 1 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05005,30028001,30300049,40231018).**通讯联系人.

2004-08-23收稿,2004-10-02接受.

1 引 言

土壤呼吸作用是指土壤产生并向大气释放CO 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和根系(自养呼吸)产生.除植被冠层光合作用,土壤呼吸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中最大的通量

[57]

.因此,精确预测陆地与大气之间碳交换需

要深入理解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因子[21],特别是对其主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的影响机理.

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主要是土壤中生物代谢作用的结果,因此能够影响生物活动的生态因子都会导致其呼吸强度的变化,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及地表覆被物等.此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 2浓度剧增及由此导致的增温效应,不仅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同时,人类活动本身也会对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产生影响,如放牧、施肥、农药、重金属污染等.为了增进对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及其主导影响因子的理解,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及新进展分别作一评述.

为了准确评估土壤呼吸作用,关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图1),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和地表覆被物、大气CO 2浓度以及人为干扰等.

2 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2 1 气候因子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通过调控土壤的养分供给、数量及活性等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

2 1 1温度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土壤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 2将随着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升高和土壤呼吸作用增加构成全球变化的正反馈效应[30,40,57].但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土壤呼吸作用对温度的敏感性将逐渐降低,产生温度适应现象,从而可能在短期内缓冲气候的进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8月 第16卷 第8期 CHIN ESE JO UR NAL OF A PPL IED ECOLO GY,Aug.2005,16(8) 1547~1552

一步变暖.Luo 等[50]认为基质的数量与质量可以调控土壤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响应,因为在温暖环境下,如果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基质有限,微生物群落组成就会出现变化;或者,对与土壤呼吸作用有关的生理和生态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

[4]

,从而减少土壤呼吸量.土壤呼吸是一个酶促生

化反应过程,随着温度条件不同,微生物体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会产生一些变化,当温度超过一定的生理阈限,一些酶的活性可能降低,甚至失活[30],从而导致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性降低.

另外,

温度作用使得不同季节内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

图1 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Fig.1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respiration.

所占比例大小不同.李凌浩等[45]认为,在温度低于15 的6月中旬之前和8月下旬之后,土壤呼吸作用以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为主;而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除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之外,植物活根系呼吸作用占有较大比例,此时土壤呼吸作用由温度和水分共同控制.

2 1 2降水 降水既可影响土壤含水量,又通过冲刷和淋溶作用促进地上的有机残体向地下运输,使之成为土壤呼吸作用的重要基质[34].降水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因为不同的植被类型与覆盖状况、土壤理化性质、降水前土壤中的水分状况、微生物种类的构成和降水特点等等,降水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是不一样的[17].降水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与种群数量增加[41,60],土壤呼吸量因此迅速增大.Anderson [2]、Orchar d 等[55]将降水对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解的促进作用当作一个短时效应(1h 内),而降水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激增对土壤CO 2排放的促进作用则是一个长时效应(1d 以内).也有研究表明,降水将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CO 2在土壤中的扩散阻力因此增大,导致雨后实际测定的土壤呼吸作用减少[15,60].2 2 土壤因子

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基础,土壤环境变化将对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pH 值和土壤空气CO 2浓度等.

2 2 1土壤水分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24],土壤水分的变化可能会使土壤中溶解的有机碳总量发生变化.当土壤水分含量过低时,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的扩散受到妨碍,细菌等微生物将处于饥饿

环境之中.Linn 等[48]将水分低于某一最适状态时土壤水膜上可溶性有机质的限制归结为土壤呼吸量下降的原因.另外,当土壤水分含量发生变化时,土壤微生物会适当调整能量的用途.例如,一旦土壤含水量降低,微生物为了防止发生萎蔫现象,就会将能量转移到生产适当的溶质上去[61],从而减少CO 2的产生.

与体积或质量含水量影响相比,土壤水的基质势(M a tric Potential)更适合描述由于土壤含水量降低所引起的微生物或根系的干旱胁迫[23].Orchard 等[55]发现,基质势与微生物呼吸之间存在着很好的指数关系.当基质势低于-0 01M Pa 时,微生物呼吸作用开始下降,这归因于细菌活动的减弱,而真菌可以忍耐更大的水分胁迫.

2 2 2土壤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实际上是微生物作用下的土壤有机质(SO M )分解过程,SOM 不仅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而且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深刻影响.土壤呼吸作用与SOM 含量及其组成有关,一般将SOM 依分解难易程度划分为活性、中间和惰性组分3种.CEN T U RY 模型将性土壤异养呼吸作用80%归为活性组分的分解,其余20%为中间组分的贡献[65].另外,SOM 不同组分对温度和CO 2浓度升高的反应不同[69],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作用.

2 2 3土壤p H 值 土壤pH 值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可影响微生物生理代谢酶活性和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菌体对环境营养物质的利用[33].另外,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等都与土壤pH 值有关.对东北羊草草原4种群落类型研究表明,pH 值与微生物呼吸速率呈负相关[79],而在海北高山草

1548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甸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76],表明前者pH值已超出微生物正常生长的适宜范围,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2 2 4土壤空气CO2浓度 土壤空气CO2浓度主要与土壤中生成CO2活性的大小和土壤通透性有关,随着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变化[11].土壤空气CO2浓度较高时将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42,51].在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栽培在增产的同时亦阻碍了土壤空气与地表空气的交换,增加了土壤CO2浓度,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极大抑制.因此,玉米生育期覆膜处理土壤呼吸强度大多低于裸地[19].

2 3 植被及地表覆被物

土壤微生物活动依赖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输入的有机物,因此植被及地表凋落物的影响十分重要[59].植被的覆盖使土层蒸发减少,导致土壤湿度增大;植被改善了土层结构,使土层疏松多孔;植被在土层中产生了较多的有机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这三方面作用均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促进CO2的释放[80].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均与相应地段上的植物地上生物量成正相关[18].对草原研究发现,地表凋落物层具有减缓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作用[18,71],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分解直接排放的CO2很少,而它们的覆盖会降低土壤氧气含量,抑制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因而当去除地表枯枝落叶的覆盖时,会大大地提高好氧微生物、尤其是好氧细菌的呼吸,使得土壤呼吸排放CO2的增加值甚至超过凋落物自身分解释放的CO2量.

2 4 大气CO2浓度

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加速了根际沉降(Rhizodeposi tion)过程[8],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活性碳源[14],促进了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提高[63],而且在非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及呼吸碳损失均增加[78];也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生物量保持稳定,但其周转速度加快[37];另外,当植物生长在高CO2浓度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增加[39,73],而大部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受有机质可利用量控制的.

土壤微生物本身也影响其呼吸作用.Sparling[68]认为土壤呼吸作用代表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碳部分;Anderson等[3]则认为土壤呼吸作用反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包括休眠和未休眠状态的微生物群体.一般认为,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均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一小部分对土壤呼吸作用有贡献.

2 5 人为干扰因子

2 5 1放牧 过度放牧对于土壤微生物及其主要能源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地而异.过度放牧将使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38,49]或上升[6],使输入土壤的有机质减少[7,26,32,54,72]、没有影响[38,52]、甚至增加[26,58].这可能与研究地点的地理位置、气候、植物群落类型、环境条件和放牧管理措施等的差异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2 5 2施肥 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碳源,有机肥不仅带入许多活的微生物,而且提供大量可供微生物增殖的碳源和氮源.因此,施用有机肥通常将引起土壤呼吸量的增加[67],秸秆还田也有类似的作用.矿质养分元素施肥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化肥用量不同对土壤的反应、结构和营养平衡产生的作用各有差异,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同影响.De Jong等[25]对天然草地和农田的研究表明,施肥抑制土壤呼吸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施肥对土壤呼吸作用无显著影响[57].

2 5 3农药 有关农药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国内外已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因为它也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农药因种类、浓度的不同,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过程也不尽相同.许多农药对土壤呼吸作用初期表现为抑制,然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甚至有促进趋势;而有的基本无影响,甚至一定时期内高浓度农药促进土壤呼吸作用[13].T u[70]指出,某些杀虫剂具有增强土壤呼吸的作用,可能是因为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并不受杀虫剂的影响,而乳化剂、溶剂等的作用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吸取利用,甚至杀虫剂本身就被微生物用作碳源或能源.

2 5 4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目前较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而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行为及制定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重要作用.重金属离子因种类、浓度的不同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各有差异.在重金属Cu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降低,但由于抗逆性,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生理活性,呼吸强度相应增加[77]; Zn2+ 100mg kg-1时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有少量的刺激作用,随着浓度增加,Zn2+对呼吸强度产生抑制作用并不断增强,当Zn2+达到200mg kg-1时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抑制亦达到显著水平,而当Zn2+达到500mg kg-1时土壤呼吸作用的最大抑制率高达45 3%[16].

3 根系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

3 1 气候因子

对根系呼吸作用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主要包括温度和降水.目前,对于降水的研究较少,更多的则是通过降水对土壤水分的间接影响来研究对根系呼吸作用的影响.

植物也存在温度适应现象,即植物长期生长于某个改变了的环境中表现出逐渐适应,反应不再像初始时那样强烈,长期暴露于升高的温度下可能减少根系的呼吸作用,因为氧通过细胞膜的扩散可能限制呼吸[64],特别在长时间的热胁迫下,对呼吸产物需求的减少会造成呼吸的进一步降低[4]. K eit h等[41]认为,温度较高时,水分限制将降低本应随温度上升的土壤呼吸量,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干旱胁迫导致的根呼吸降低程度在高温区比低温区更明显[12].当温度超过一定的生理阈限,同样可能会使植物根系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30],从而导致根系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性降低.

3 2 土壤因子

根系不仅将植物地上部分固着于土壤中,并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植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土壤因子与根系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其中主要包

1549

8期 贾丙瑞等: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括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CO2浓度等.

3 2 1土壤水分 土壤呼吸作用是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集中体现,而植物和微生物的许多生命活动都需要水分的直接参与.例如,根呼吸作用随着水分的减少而逐渐降低,可能与干旱胁迫导致的土壤中根系生长[29]、离子吸收[28]和维持组织活动所需消耗的减少[10]以及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同化产物供应短缺[75]等有关.另外,呼吸降低,供能不足,也可影响生长,两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通常植物对水分比土壤微生物更敏感[43],但却显示出更强的耐旱性.例如,根系在土壤水的基质势为-1 5M Pa时仍能获得水分,所以根呼吸延迟了对夏天干旱的反应[23].当然,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土壤缺氧同样会使根系呼吸速率降低.

3 2 2土壤空气CO2浓度 土壤空气CO2浓度较高会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35,56].但也有研究表明,还没有证据显示从400到25000 mol mol-1范围内的土壤CO2浓度对柑橘根呼吸作用有影响[11],这可能与土壤pH值有关(该试验地点pH值为6).当土壤pH值较高时,土壤中CO2的很大一部分反应生成碳酸盐类物质,使根呼吸作用对CO2不敏感,而在pH值较低的地区这种反应不存在.不同物种根呼吸作用对土壤CO2浓度反应的不同与该物种自然生境的土壤CO2浓度有关,是否适应机制在起作用仍不清楚[9].

3 3 植被及地表覆被物

不同植被根冠比及其化学组成各有差异,因而直接影响根系呼吸量大小和分解的难易程度.同一类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对应着不同的生物量、碳素和分配同化能力[44],从而导致根系分泌物数量和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和根际微生物区系和活性的显著差异[46].同时,植物吸收矿质养分的能力和数量也随植物发育进程而变化[20],导致根系的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速率产生差异[1].Ko izumi等[42]研究表明,春季根呼吸速率开始上升,至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冬季最低,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也有着类似的季节变化规律[79],并且根系与微生物对土壤呼吸作用的贡献比例会因季节的变化而不同[34,45].

3 4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研究对根系统的重视起源于根系对全球碳循环中 未知碳汇(M issing Carbon Sink) 的认识[53].大气CO2浓度倍增将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因此呼吸基质增加[74];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同化物约有20%~50%运送到地下,通过根系分泌及死亡输入土壤,CO2浓度升高有可能改变植被 土壤系统中碳通量的变化,使输入土壤的碳量增加[47].CO2浓度倍增将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5,27],生物体的呼吸包括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根系生物量的提高必然导致根系呼吸量的增加[8].上官周平等[66]对山毛榉研究表明,高CO2条件下植物根系生理活性明显提高,350和700 mol mol-1CO2处理的根系呼吸强度分别达到45 3和72 6mg g-1 d-1;CO2浓度升高加速了细根的衰老,促进了呼吸碳损失[31].同时,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大豆[5]和紫花苜蓿[27]的生理生态试验不仅证实了前人所报告的地上部C/N值增加的现象,而且揭示了地下部C/N值降低的新现象,从而有利于根系分解释放CO2.

3 5 人为干扰因子

3 5 1施肥 根呼吸作用与施肥浓度密切相关.崔克辉等[22]对水稻根系研究表明,当N、P浓度低时,土壤呼吸强度随N、P浓度增加而上升,这是因为N、P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有利于水稻生长及其各种生理活动增强,包括呼吸代谢;当N、P浓度分别超过

4 28和0 2mmol L-1后,由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呼吸作用底物供应不足,且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途径(EM P T CAC)和电子传递的细胞色素途径活性受到抑制,根呼吸强度随N、P浓度增加而下降.

3 5 2重金属污染 铝胁迫下,根呼吸速率下降,可能是因为铝进入线粒体,抑制己糖磷酸激酶活性,阻碍己糖磷酸化作用,或者首先是线粒体膜上H+ AT P酶和H+ PP酶活性受抑制、跨线粒体膜电化学势梯度下降、呼吸作用底物进入线粒体减少的结果[36],而Roy等[62]认为这是铝处理后能量要求下降的结果.另外,铝的毒害作用亦会抑制根尖细胞分裂导致根系生长下降,从而影响根系呼吸作用.

4 研究展望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是反映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响应的指标之一,其呼吸速率变化与否以及变化的方向反应了生态系统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模式.因此,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的各种主导影响因素可以为评价环境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承受力以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解决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受到多因素的作用,使得其一方面具有某种规律,另一方面又表现不规则变化,显示了相当的复杂性.在微观尺度上,应在生态学、农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运用基础上,加强对微生物和根系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在宏观尺度上,随着时空尺度变化,这些影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在尺度转换及区域间相互借鉴、比较时,应深入理解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及差异;在定量、定性地描述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变化时,应充分考虑各主导因子的最大代表性,建立包含多个主导因子的数量模型,优化现在以单因子为主建立的方程.考虑到目前研究状况以及我国的科研投入,为作出原始创新性研究,未来我国土壤呼吸作用研究拟注重以下方面:1)多因素相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的影响与模拟;2)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与根系呼吸作用的相互作用;3)土壤微生物在退化土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4)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对人为干扰(开垦、放牧、砍伐等)变化的响应与过程;5)土壤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对土壤呼吸作用的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Amthor JS.1994.Plant respiratory responses to the en 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carbon balan ce.In:Wilkinson RE,eds.

Plant Environment Interacti ons.New York:M arcel Dekker.501~

1550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554

2 Anderson JM.1973.Carbon dioxide evol ution from tw o temperate,

deciduous w oodlan d soi ls.J Appl Ec ol,10(2):361~378

3Anderson TH,Domsch KH.1985.M aintenan ce carbon require ments of actively metabolizing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s under in situ conditi ons.Soil Biol Biochem,17:197~203

4 Atkin OK,Edw ards EJ,Loveys BR.2000.Response of root respira

tion to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its relevance to global w arming.

New Phytol,147:141~154

5 Bai K Z(白克智),Zhong Z P(钟泽璞),Ding L(丁 莉),e t al.

1996.Som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oybean to doubled CO2con centration.Chin S ci B ull(科学通报),41(2):164~166(in Chi nese)

6 Bardgett RD,Leemans DK,Cook R,et al.1997.S easonality of the

soil biota of grazed and ungrazed hill grasslands.Soil Biol Biochem, 29:1285~1294

7 Bauer A,Cole CV,Black AL.1987.Soil property comparisons in

virgin grasslands betw een grazed and nongrazed management sys tems.Soil Sci S oc A mer J,51:176~182

8 Berntson GM,Bazzaz FA.1996.Below grou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s on CO2grow th enhancement.Plant Soil,187:119~131 9 Bouma T J,Bryla DR.2000.On the assessment of root an d soil res

piration for soi ls of different textures:Interactions w ith soil mois ture content and soil CO2.Plan t Soil,227:215~221

10 Bouma T J,Bryla DR,Li Y,et al.2000.Is maintenance respirati on

in roots a constant?In:Stokes A,eds.The S upporting Roots of T rees and W oody Plants:Form,Fun ction and Physiol ogy.Develop ments in Plant and Soil Scienc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e16493310.html,herlands:Kluw er Aca demic Publi shers.87:391~396

11 Bouma T J,Nielsen KL,Eissenstat DM,et al.1997.Estimating res

piration of roots in soil:Interactions w i th soil CO2,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w ater content.Plant Soil,195:221~232

12 Bryla DR,Bouma TJ,H artmond U,et al.2001.In fluence of tem

perature and soil drying on respirati on of individual roots in citrus: Integrating green house observations into a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field.Plant Cell E nv iron,24:781~790

13 Cai Y Q(蔡玉祺),Wang S L(王珊龄),Cai D J(蔡道基).1992.

Effects of Isofenphos M ethyl and other three pes ticides on soil res piration and their evaluations.R ural Eco Env iron(农村生态环境),(3):36~40(in Chi n ese)

14 Cardon ZG.1996.Influence of rhizodepositi on under elevated CO

2 on plant nutrition and s oil organic matter.Plan t S oil,187:277~ 288

15 Cavelier J,Penuela M C.1990.S oil respiration in the cloud forest

and dry deciduous forest of S errania of M acuira.Colombia Biotr op ica,22(4):346~352

16 Chen F(陈 浮),Cao H(曹 慧),Pu L J(濮励杰),et al.2002.

Effects of Zn2+on m icroorganism biomass carbon and respiration in soil.Chin J I norg Chem(无机化学学报),18(4):404~408(in Chinese)

17 Chen Q S(陈全胜),Li L H(李凌浩),Han X G(韩兴国),e t al.

2003.Effects of water content on s oil respiration and the mecha nisms.Acta Ecol S in(生态学报),23(5):972~978(i n Chinese) 18 Chen S Q(陈四清),Cui X Y(崔骁勇),Zhou G S(周广胜),et al.

1999.Study on the CO2 release rate of s oil respiration and litter de composition in Stipa gr andis steppe in Xilin river basin,Inner M ongolia.A cta Bot Sin(植物学报),41(6):645~650(i n Chi nese)

19 Chen X S(陈锡时),Guo S F(郭树凡),Wang J K(汪景宽),et

al.1998.Effect of mulching cultivation w ith plastic film on soil mi croorganism population and biololgical activity.Chin J App 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9(4):435~439(in Chinese)

20 Chen Z Z(陈佐忠),Huang D H(黄德华).1989.Seasonal varia

tions of nutritional compositi on of9range plants in S tipa grandis steppe.Acta Phy toecol Geobot S in(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3(4):325~331(in Ch i nese)

21 Crai ne JM,Wedin DA,Chapin FS.1999.Predominance of eco

physiological controls on soi l CO2flux i n a M innesota gras sland.

Plant Soil,207:77~86

22 Cui K H(崔克辉),He Z C(何之常),Zhang J Y(张甲耀),et al.

1996.Effec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 n mimic w astew ater on root respiration of rice seedlings.J W uhan Bot Res(武汉植物学研究),14(4):323~328(i n Chinese)

23 Davi dson EA,Belk E,Boone RD.1998.Soil w ater content and tem

perature as indepen dent or confounded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respi rati on in a tem perate mixed hardw ood forest.Glob Change Biol,4: 217~227

24 Davidson EA,Verchot LV,Cattanio JH,et al.2000.Effects of soil

w ater content on soil respi ration in forests and cattle pastures of eastern Amazonia.Biogeochemistry,48:53~69

25 De Jong E,Schappert HJV,M acDonald KB.1974.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from virgin and cultivated soil as affect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climate.Can J Soil S c i,54:299~307

26 Dern er JD,Beriske DD,Boutton TW.1997.Does grazing mediat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beneath C4,perenn i al grasses along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Plan t Soil,191:147~156

27 Ding L(丁 莉),Zhong Z P(钟泽璞),Li S Y(李世仪),et al.

1996.Assimilati on and alloc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lfalfa under doubled CO2environment.A cta Bot Sin(植物学报),38(1): 83~86(in Chinese)

28 Eissenstat DM,Whaley EL,Volder A,et al.1999.Recovery of cit

rus surface roots follow i ng prolonged exposure to dry soil.J Exp Bot,50:1845~1854

29 Espeleta JF,E i ssenstat DM,Graham JH.1998.Citrus root respons

es to localized drying soi l:A new approach to studying mycorrhizal effects on the roots of mature trees.Plant S oil,206(1):1~10

30 Fang C,M oncrieff JB.2001.T he dependence of soil CO

2

efflux on temperature.Soil Biol Biochem,33:155~165

31 Fi tter AH,Self GK,Wolfenden J,et al.1996.Root 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under elevated carbon dioxide.Pla nt S oil,187:299~306 32 Frank AB,Tanaka DL,Hofmann L,et al.1995.Soi l carbon and n i

trogen of Northern Great Plains grasslands as influenced by l ong term grazing.J R ange M ange,48:470~474

33 Guo J X(郭继勋),Zhu T C(祝廷成).1994.The s tudies on de

com posers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neu rolep idium chinense grassland ecosystem.Acta Pratacult Sin(草业学报),3(1):13~ 17(in Chinese)

34 Gupta SR,Singh JS.1981.Soil respiration in a tropical gras sland.

Soil Biol Biochem,13:261~268

35 Harris DG,Bavel CHM van.1957.Root respiration of tobacco,corn

and cotton plants.Ag ron J,49:182~184

36 He L F(何龙飞),Liu Y L(刘友良),Shen Z G(沈振国),et al.

2001.Effects of aluminum on respiratory rate and some mitochon dri al enzymes acti vities of w heat roots.Acta Agr on Sin(作物学报),27(6):857~861

37 Holmes WE,Zak DR.1993.Soil microorganism biomass and net n i

trogen minerali zation in northern hardw ood ecosystems.S oil Sci S oc A m J,57:1616~1622

38 Holt JA.1997.Grazing pressure and soil carbon,microorganis m

biomas 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em i arid Northeas tern Aus tralia.

Appl S oil Ecol,5:143~149

39 Hungate BA,Holland EA,Jackson RB,et al.1997.On the fate of

carbon in grass lands unde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Nature, 388:576~579.

40 Jia B R(贾丙瑞),Zhou G S(周广胜),Wang F Y(王风玉),et al.

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n soil respiration betw een grazing and fenced typical L eymus chinensis steppe,Inner M ongolia.Chin J Ap 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15(9):1611~1615(in Chinese)

41 Keith H,Jacobsen KL,Raison RJ.1997.Effects of soil phosphorus

availability,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respiration in Eucalyp tus pauciflora forest.Pla nt Soil,190:127~141

42 Koizumi H,Nakadai T,Usami Y,et al.1991.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on microorganism respiration in soil.Ecol Res,6:227~232

1551

8期 贾丙瑞等: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43Larcher W.1995.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3rd ed.Berlin: S pringer Verlag.

44 Li G,Ji ang R,Fu Y.1987.Phytomass an d the seasonal dynam i cs of

an alpine m eadow i n Tianzhu.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assland Vegetation.Vol2.Beiji ng:S cience Press.

407~412

45 Li L H(李凌浩),Wang Q B(王其兵),Bai Y F(白永飞),e t al.

2000.Soil respiration of a L e ym us chinensis grassl and s tand in the XiLi n river basin as affected by over grazing and climate.Ac ta Phy toecol S in(植物生态学报),24(6):680~686(i n Chinese)

46 Liao Y N(廖仰南),Zhang G Z(张桂芝),Zhao J(赵 吉).1988.

Studies on ecology of microorganis ms in s teppe soi ls in Inn er M on goli a .A study on enzymatic acti vities in steppe s oils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In:Inner M ongolia Grasslan d Ecosystem Research Sta tion,Chinesed Academy of S ciences(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ed.Research on Grassland Ecosystem.Vol.2.Bei jing:Science Press.151~157(in C hi n ese)

47 Lin W H(林伟宏),Zhang F S(张福锁),Bai K Z(白克智).1999.

Influences of the ri sing atmospheric CO2concentration on plant rhi zosphere microecosys tem.China S c i Bu ll(科学通报),44(16): 1690~1696(in Chinese)

48 Linn DM,Doran JW.1984.Effect of water filled pore space on car

bon di oxide an d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in tilled and non tilled soils.S oil S ci Soc A mer J,48:1267~1272

49 Liu L P(柳丽萍),Liao Y N(廖仰南).1997.Bi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in L e y mus chinen sis and S tipa gra ndis steppe under different grazi ng intensities.In: Inner M ongolia Grassl and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 on,Chinesed A cademy of Scien ces(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 ed.Research on Grassland Ecosystem.Beijing:Science Press.5:70 ~79(in Chinese)

50 Luo Y,W an S,Hui D,et al.2001.Acclimati zation of soil respira

tion to warming in a tall grass prairie.Nature,413:622~625

51 M acfadyen A.1973.In hi bitory effects of carbon diox i de on mi

croorganism activity in soil.Pedobiologia,13:140~149

52 M ilchunas DG,Lauenroth W K.1993.Quantitative effects of graz

ing on vegetati on and soils over a global range of environments.

Ecol M onogr,63:327~366

53 Norby RJ.1994.Issues and perspectives for investigating root re

sponses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Plant Soil,165:9 ~20

54 Northup BK,Brow n JR,Holt JA.1999.Graz i ng impact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 biomass around tussock grasses in a tropi cal grasslan d.App l Soil Ecol,13:259~270

55 Orchard VA,Cook FJ.1983.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 on

and soil moisture.Soil Biol Biochem,15(4):447~453

56 Qi J,M arshall JD,M attson KG.1994.High soi l carbon dioxide con

centrations inhibit root respi ration of Douglas fir.New Phytol,128: 435~442

57 Raich JW,Schlesinger WH.1992.Th e global carbon dioxide flux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egetation and climate.T el lus,44(B):81~99

58 Reeder JD,S chuman GE.2002.Influence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C

sequestration in semi arid mixed gras s and short grass rangelands.

En viron Pollut,116:457~463

59 Reinke JJ,Adriano DC,M cLeod KW.1981.Effects of litter alter

ation on carbon dioxide evol ution from a South Carolina pine forest floor.Soil Sci S oc A mer J,45:620~623

60 Rochette P,Desjardins RL,Pattey E.1991.S pati 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 l respiration in agricultural fields.Can J Soil S ci, 71:189~196

61 Rosacker LL,Kieft TL.1991.Biomass and adenyl ate energy charge

of a grassl and soil during dryi ng.Soil Biol Biochem,22:1121~ 112762 Roy AK,Sharma A,T alukder G.1988.Some aspects of aluminum

toxicity in pl ants.Bot Re v,54:145~178

63 Runion GB,Curl EA,Rogers HH,et al.1994.Effects of free air

CO2enrichment on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s in the rhi z osphere and phyllosphere of cotton.Agric For M eteorol,70:117~130

64 Salisbury FB,Ross CW.1992.Plant Physiology.4th ed.Belmont:

Wadsw orth Publishing Company.

65Schimel DS,Braswel l BH,H olland EA,et al.1994.Cli matic, edaphic and biotic controls over storage and turnover of carbon i n soils.Global Biogeochem Cycle,8(3):279~293

66 Shangguan Z P(上官周平),S hao M A(邵明安),Jens D.2000.

The loss of carbon w ith respirati on of beech roots in soil.Ac ta Pedol S in(土壤学报),37(4):549~552(i n Chinese)

67 Singh JS,Gupta S R.1977.Plant decom position and soil respi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ot Rev,43:449~528

68 Sparli ng GP.1981.M icrocalori m etry and other methods to as sess

biomas s and activi ty i n soi l.S oil Biol Biochem,13:93~98

69 Townsen d AR,Vi tousek PM,Desmarais DJ,et al.1997.Soil car

bon pool structure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ferred using CO2 and13CO2incubation fluxes from five Haw ai ian soils.Biogeo chemistry,38:1~17

70 Tu CM.1970.Effect of four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on m i

croorganism activities i n soi l.App l M icr obiol,19:479~484

71 Wang W(王 娓),Guo J X(郭继勋).2002.Contributi on of CO

2 emission from soil respiration and from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L y m us chine nsis community in Northeast Songnen Grassland.Ac ta Ecol S in(生态学报),22(5):655~660(in Chinese)

72 Wang Y H(王玉辉),He X Y(何兴元),Zhou G S(周广胜).

2002.Study on the responses of L eymus chinensis steppe to grazing in S ongnen Plain.A cta Agrestia Sin(草地学报),10(1):45~49 (in Chinese)

73 Wood CW,W estfall DG,Peterson GA.1991.Soil carbon and nitro

gen changes on i nitiation of no till croppi ng systems.S oil S c i S oc

A mer J,55:470~476

74 Wullschleger SD,Ziska LH,Bunce J A.1994.Respiratory responses

of h i gher plants to atmospheric CO2enrichment.Physiol Plant,90: 221~229

75 Yang G P(杨根平),Wang S T(王韶唐).1989.Effects of osmotic

stres s on the respirati on of w heat roots.A cta Phytophysiol S in(植物生理学报),15(2):179~183(in Chinese)

76 Yang T(杨 涛),Jiang W B(姜文波),Sun X C(孙希春),et al.

1989.S tudies on respiration of soi l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s of the alpi ne meadow.Acta Pedol S in(土壤学报),26(2):186~192 (in Chinese)

77 Yang Y G(杨元根),Paterson E,Campbell C.2002.S tudy on m i

croorganism toxicity of heavy metal copper.Chin J Soil S ci(土壤通报),33(2):137~141(in Chinese)

78 Zak DR,Pregitzer KS,Curtis PS,e t al.1993.Elevated atmospheric

CO2an d feedback betw een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s.Plant S oil, 151:105~117

79 Zhang C B(张崇邦),Yang J C(杨靖春).1996.Preliminary study

on respiration rate of soil m i croorganism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s on Aneur olepidium chinense grasslan d of northeast China.Chin J Ap 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7(3):293~298(in Chinese)

80 Zhao J B(赵景波),Yuan D X(袁道先),M a Z W(马占武).2000.

A study on the CO2release am ount and i ts change from the soil i n

the Xi An area.Carsolog ica S in(中国岩溶),19(4):309~313(i n Chinese)

作者简介 贾丙瑞,男,1976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发表论文5篇.E mail: jiabing rui@https://www.wendangku.net/doc/be16493310.html,

1552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及答案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一、最佳选择题 1.下述药物中属于外周性镇咳药的是 A.可待因 B.喷托维林 C.苯丙哌林 D.右美沙芬 E.N-乙酰半胱氨酸 2.下述属于非依赖性中枢性镇咳药的是 A.可待因 B.右美沙芬 C.氨溴索 D.苯丙哌林 E.溴己新 3.属于吗啡的前药,过量或长期使用易产生成瘾性的是 A.可待因 B.右美沙芬 C.氨溴索 D.苯丙哌林 E.溴已新 4.口服存在首关效应的药物是 A.溴已新 B.氨溴索 D.羧甲司坦 C.乙酰半胱氨酸 E.厄多司坦 5.丙酸氟替卡松吸入给药时,中剂量范围是指 A.50~100 ug/d B.100~250 ug/d C.250~500 ug/d D.500~750 ug/d E.700~1000 ug/d 6.雾化过程中,若雾化液和药粉接触患者的眼睛,可导致眼晴疼痛、结膜充血的是 A.异丙托溴铵 B.特布他林 C.布地奈德 D.沙美特罗 E.氨溴索 7.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应首选 A.沙丁胺醇 B.沙美特罗 C.异丙托溴铵 D.孟鲁司特 E.普萘洛尔 8.吸入给药的方式不包括 A.定量气雾剂吸入 B.干粉吸入 C.持续雾化吸入 D.贮雾器连接压力定量气雾剂 E.液化吸入 9.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产生疗效需要 A.3小时 B.24小时 C.3天 D.1周 E.4周 10.可用于减轻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相关症状的药物是 A.M受体拮抗剂 B.白三烯受体阻断剂 C.β2受体激动剂 D.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E.以上都不是 11.茶碱的有效血浆浓度范围是 A 1-5 ug/ml B 0.05-1 ug/ml C. 5-20 ug/ml D. 20-30 ug/ml E. 30-40 ug/ml 12.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宜选用 A.孟鲁司特 B.氨茶碱 C.麻黄碱 D.糖皮质激素 E.色甘酸钠 13.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是 A.收缩瞳孔 B.减慢心脏传导 C.松驰支气管平滑肌 D.升高舒张压 E.增加糖原合成 14.具有镇咳作用的药物是 A.右美沙芬 B.酮替芬 C.溴已新 D.乙酰半胱氨酸 E.氨茶碱 15.下述药物中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的是 A.M受体拮抗剂 B.白三烯受体阻断剂 C.β2受体激动剂 D.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E.吸入用糖皮质激素 16.青光眼患者应慎用 A.沙丁胺醇 B.沙美特罗 C.孟鲁司特 D.噻托溴铵 E.氨溴索 17.下述药物中使用后应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汽车等有危险性的机械操作的是 A.沙丁胺醇 B. 苯丙哌林 C.孟鲁司特 D.噻托溴铵 E.氨溴索 18.仅作为吸人给药的平喘药是 A.沙丁胺醇 B.特布他林 C.布地奈德 D.沙美特罗 E.氨溴索 19.下述药物中可导致新生儿的戒断症状和呼吸抑制的是 A.沙丁胺醇 B.可待因 C.布地奈德 D.沙美特罗 E.氨溴素 20.下列可用于治疗哮喘的是 A.氯雷他定 B.氯苯那敏 C.氮卓斯汀 D.孟鲁司特 E.特非那定

导学案(教师版)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等级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生物模块三导学案 第1页(共6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一、提出问题: 秋天,落叶纷飞。春天,绿草如茵。且不见落叶痕迹!落叶去哪里了? 结合上面的实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下来。 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 注意: (1)要选择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2)要选择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作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作出假设: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提示: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 三、设计实验 1、设计方案 (1)实验原理: 微生物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酶、淀粉酶可将纤维素、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被分解者吸收到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形成CO2、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释放能量。 (2)、实验材料: 土壤、落叶、 (3)、实验器具: 玻璃容器、标签、塑料d 袋、恒温箱、纱布。 (4)、实验设计步骤: ①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甲组”标签,另一个贴上“乙组”标签。 ②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其中乙组放入恒温箱, 60℃灭菌1h 。 ③取 大小、形态相同的落叶12片,分成2份,分别用包好,埋入2个容器中,深度约5cm 。 ④将2 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取纱布包。 ⑤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 腐烂程度。 提示: (1)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 (2)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 (3)要注意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便指导实验的进行。

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国内2006

2006年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及影响因子列表 序号期刊名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预防医学、卫生学类 1、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172 1.237 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829 1.228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8750.904 4、中华传染病杂志9530.903 5、中华预防医学杂志9680.891 6、中国消毒学杂志4380.738 7、中国艾滋病性病5690.680 8、营养学报7730.632 9、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5310.543 10、环境与健康杂志5620.490 11、卫生研究7510.465 12、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6810.456 13、中国防痨杂志4730.414 14、中国卫生统计2930.393 15、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640.391 16、中国职业医学3860.341 17、中国学校卫生8520.312 18、中华卫生杀虫药械950.310 19、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4210.297 20、中国公共卫生16620.296 20、环境与职业医学2510.296 22、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4210.291 23、工业卫生与职业病3330.280 24、华南预防医学2300.236 25、疾病控制杂志2490.222 26、中国工业医学杂志3170.217 27、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3510.210 28、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870.190 29、热带医学杂志1070.178 30、实用预防医学4420.158 31、现代预防医学4110.142 32、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350.131 33、职业与健康3370.048 基础、医学综合类 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1.556 2、中华病理学杂志1425 1.171 3、中华医学杂志3792 1.091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6340.998 5、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6900.997 6、中华麻醉学杂志14870.918 7、生理学报6970.851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 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 (2)提取 -1K2SO 4(图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 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 -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 -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 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 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 -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 变 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_彭少麟

第17卷第5期2002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l.17 No.5 Oct.,2002 文章编号:1001-8166(2002)05-0705-09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 彭少麟,李跃林,任 海,赵 平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 摘 要:土壤呼吸是陆地植物固定CO2尔后又释放CO2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与全球变化有关的一个重要过程。综述了全球变化下CO2浓度上升、全球增温、耕作方式的改变及氮沉降增加的土壤呼吸效应。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将增加土壤中CO2的释放通量,同时将促进土壤的碳吸存; 在全球增温的情形下,土壤可能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引发温室气体CO2产生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认为土壤碳库的碳储量增加并不能减缓21世纪大气CO2浓度的上升。据此讨论了该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今后土壤呼吸的一些研究方向。其中强调,尽管森林土壤碳固定能力有限,但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是一项缓解大气CO2上升的可行性对策;基于现有田间尺度CO2通量测定在不确定性方面的进展,今后应继续朝大尺度田间和模拟程序方面努力;着重回答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过程机理;区分土壤呼吸的不同来源以及弄清土壤呼吸黑箱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的功能。当然,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尚有待改善。 关 键 词:土壤呼吸;碳循环;全球变化 中图分类号:Q142.3 文献标识码:A 土壤呼吸是植物固定碳后,又以CO2形式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土壤碳库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已日益突出,而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库碳平衡的一个重要相关过程不容忽视,研究土壤呼吸有助于揭示土壤碳库动态机理。在大气与土壤界面,土壤CO2释放的驱动因子是多种多样的,在全球变化条件下研究相关因子与土壤呼吸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全球变化有不同的定义,1990年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议案》,将全球变化定义为“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它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狭义的全球变化问题主要指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和全球气候变暖[1,2]。土壤呼吸研究工作的开展,从研究对象来说,涉及农田、森林、草地等,从研究的地域来说从低纬至高纬均有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中纬度的草地和森林,目前,北极冻原也有研究报道[3]。 本文对在全球CO2浓度升高、气温上升、大气氮沉降等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土壤呼吸的响应作一综述,以促进土壤呼吸的研究,加深人们(特别是政策决策层)对土壤呼吸的认识。 1 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土壤呼吸效应 早期的土壤呼吸的测定基于表土层CO2的释放,开始于80多年前[4]。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时至今日,土壤呼吸因为其全球的CO2总释放量已被  收稿日期:2002-01-04;修回日期:2002-05-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样带主要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编号:3989937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方丘陵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机理与可持续性研究”(编号:KZCX2-407);广东省重大基金项目“广东省主要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编号:980952)资助.  作者简介:彭少麟(1957-),男,广东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slp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e16493310.html,

土壤中细菌、真菌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土壤中细菌、真菌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参考文献:胡开辉主编微生物学试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8月。 1.原理: 在一定容器中用一定浓度的碱液吸收因土壤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然后用标准酸回滴甚于的碱,求出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消耗的碱量。由此计算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根据抗生素抑制某些类群微生物生长的特点,使用抗生素处理土壤能够把土壤呼吸中属于细菌和属于真菌的作用部分区分开来,分别进行测定。 2.器材: 2.1待检土样:鲜土 2.2器材:0.1mol/L NaOH溶液,0.1mol/LHCl溶液,10mol/L酚酞乙醇溶液,链霉素硫酸盐,放线菌酮,500mL广口瓶、纱布、线绳、酸碱滴定仪、电子称。 3操作步骤 3.1样品处理:取500mL广口瓶4个,每瓶盛20ml0.1 mol/L NaOH溶液.然后称取20g鲜土3份(内各加0.1g葡萄糖)。其中1份加链霉素硫酸盐2万单位,另1份加放线菌酮4万单位,混匀。3份土样均用双层纱布包好,悬于500ml广口瓶中,塞紧瓶塞,做好标记。不加土壤样品的广口瓶作为空白对照。然后置广口瓶于28℃温度下培养24h。 3.2酸滴定:小心取出广口瓶中土壤样品,于每瓶碱液中滴数滴酚酞指示剂,观察瓶中NaOH 溶液色变化并纪录,。然后用0.1mol/L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至酚酞指示剂颜色消失,并纪录所用HCl数量。 3.3土壤含水量测定: 水分%=水分/干土重×100 干土%(水分系数)=1/1-水分% 3.4计算: 按滴定空白对照与个处理所消耗的盐酸数量之差,以及各处理中有等量的NaOH用于吸收土壤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按每消耗1ml0.1mol/LnaOH相当于2.2mg二氧化碳量,计算出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的二氧化碳释放量。 计算公式: 总呼吸强度:(CO 2mg/g干土)=B-A/20×干土% 细菌呼吸强度:(CO 2mg/g干土)=B-C/20×干土% 真菌呼吸强度:(CO 2mg/g干土)=B-D/20×干土% 试验报告: 土壤中细菌、真菌强度的测定结果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土壤空气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累积。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对作物根系是不利的,若排出二氧化碳,不仅可消除其不利影响,而且可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因此,反映土壤排出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壤呼吸强度是—个重要的土壤性质。 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包括根系呼吸及微生物活动,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因此测定土壤呼吸强度还可反映土壤中生物活性,作为土壤肥力的一项指标。 (一)测定原理 用Na0H吸收土壤呼吸放出的CO2,生成Na2CO3: 2Na0H+C02——→Na2CO3+H20 (1) 先以酚酞作指示剂,用HCl滴定,中和剩余的Na0H,并使(1)式生成的Na2CO3转变为NaHCO3: Na0H + HCl——→NaCl+H20 (2) Na2CO3+ HCl——→NaHCO3十NaCl (3) 再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HCl滴定,这时所有的NaHC03均变为NaCl: NaHCO3+ HCl——→ NaCl+H20+CO2 (4) 从(3)、(4)式可见,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时所消耗HCl量的2倍,即为中和Na2CO3的用量,从而可计算出吸收CO2的数量。 (二)测定方法 方法(一) 1、称取相当于干土重20克的新鲜土样,置于150毫升烧杯或铝盒中(也可用容重圈采取原状土); 2、准确吸取2molL-1NaOH l0毫升于另一150毫升烧杯中; 3、将两只烧杯同时放入无干燥剂的干燥器中,加盖密闭,放置1—2天; 4、取出盛Na0H的烧杯,洗入250毫升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5、吸取稀释液25毫升,加酚酞1滴,用标准0.05molL-1HCl滴定至无色,再加甲基橙1滴,继续用0.05 molL-1 HCl滴定至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桔红色,记录后者所用HCl的毫升数(或用溴酚兰代替甲基橙,滴定颜色由兰变黄); 6、再在另一干燥器中,只放NaOH,不放土壤,用同法测定,作为空白。 7、计算:

四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四种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资料介 绍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 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在《引证报告》和《要目总览》中每次都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在其刊名前面加注了“#”,共597种。被《要目总览》1996年版,2000年版都定为核心期刊的社科类期刊,加注“=”,共434种。此外,被1999年EI和SCI收录的期刊,分别注以“+”(71种)或“ &”(28种)。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http://159.226.100.178/html/lyqkb.htm,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的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我院以最新版(目前以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核心期刊分为A、B、C、D四类。 国际国内重要检索系统简介

内科护理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常见症状 1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病人施行气管切开的部位是(2-4软骨环)处,(隆突)是支气管镜检时的重要标记,异物或气管插管易进入(右肺) 2胸膜腔内为负压,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3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痰为(铁锈色样痰),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左心衰竭),咳出的痰液有恶臭气味提示是(厌氧菌)感染。 4咳嗽、咳痰的患者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 )以上,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5指导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者)。 6湿化气道适用于(痰液粘稠、难又咳出者); 7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适用于(久病体弱、排痰无力者)。叩击方法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成空心掌状,用手腕力量,由肺底自下而上、由外而内,迅速瑞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分钟120次,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 8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用(体位引流); 9机械吸痰用于(昏迷者),每次吸引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大于(3min),吸氧前、后提高吸氧浓度。 10临床上咯血量的判断,少量咯血(<100ml/.d ),中量咯血(100-500ml/d),大量咯血(>500ml/d)或1次300-500ml 11咯血的主要并发症(窒息),先兆:咯血不畅,胸闷气促,紧张,面色灰暗,喉有痰鸣。表现:表情恐怖,张口瞪目,双手乱抓,抽搐,大汗,神志突然丧失。窒息时,体位:(头低足高位), 12咯血预防窒息:嘱病人勿(屏气) 13大咯血时最重要的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或患侧卧位,休息要求(绝对卧床),止血药可用(垂体后叶素),禁用者(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 14咯血时体位:(头低足高位) 15咯血饮食:大咯血者(禁食),小量咯血宜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 16咯血时镇静药禁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年老体弱者禁用强镇咳药,如可待因 17心源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 18呼气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支气管哮喘、COPD) 19肺源性呼吸困难体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二、喉炎 1成人喉炎表现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轻者仅有(声嘶),严重可完全失音 2儿童喉炎起病较急,呈哮吼样咳嗽,夜间加重,重者出现吸气期喉鸣及呼吸困难,胸骨上窝、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活动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参考的形式,结合探究过程,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一实验预做情况展示出来,以便于有关师生在实际教学、学习中有所帮助。文中重点叙述了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淀粉的分解作用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活动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通过该实验可以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从而巩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物与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生态学知识,为今后开展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背景资料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实验是土壤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主要充当分解者,通过自身产生酶的作用,将落叶、淀粉等较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不仅对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研究是最基础、最深入的,这次通过本探究实验,可以为今后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其它作用,更多涉足土壤生态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操作指南 材料用具: 1.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土壤、落叶、玻璃容器、标签、塑料袋、恒温箱、纱布 2.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土壤呼吸测量全面解决方案

土壤呼吸测量全面解决方案 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未扰动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所有代谢作用,包括三个生物学过程(即土壤微生物呼吸、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学过程,即含碳矿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土壤动物呼吸和含碳矿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因为比例很小,一般在计算土壤呼吸时忽略不计。 土壤呼吸组成示意图(Ryan & Law,2005) 土壤呼吸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篇高精度的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文章由Keeling发表在1958年。之后众多研究者的大量工作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升高,并由此造成了温室效应与一系列全球性的变化。

自1958年以来大气CO2升高示意图 研究发现,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罪魁祸首就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砍伐。在全球最大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作用的碳排放量的估计量为68Pg/a至100Pg/a。土壤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2倍,土壤呼吸约占整个生态系统呼吸的50-80%( Giardina and Ryan 2002)。土壤呼吸即使发生较小的变化(10%)也可能会超过由于土地利用改变和化石燃料燃烧而进入大气的 CO2年输入量。所以土壤呼吸的变化能显著地减缓或加剧大气中 CO2的增加,进而影响气候变化(李玉宁,2002)。现在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化中,最主要的现象就是气候异常和气温升高,而土壤呼吸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函数增加,这又会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同时,森林砍伐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本身就会增加土壤呼吸。 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因此,对各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并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测量指标。

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

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1 经济研究8.619 3 会计研究5.475 4 中国社会科学4.309 11 中国工业经济3.099 14 中国农村经济2.952 16 高等教育研究2.88 17 教育研究2.811 21 农业经济问题2.705 25 金融研究2.649 41 世界经济2.247 47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158 57 国际金融研究2.019 58 经济科学2.014 61 中国软科学1.968 80 中国高教研究1.841 89 管理世界1.713 98 国际经济评论1.675 101 中国高等教育1.66 102 南开管理评论1.659 104 教师教育研究1.638 106 中国远程教育1.633 109 教育与经济1.625 111 国际贸易问题1.619 112 经济学家1.614 11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574 134 世界经济研究1.497 148 经济地理1.452 149 改革1.449 154 财经研究1.433 157 管理科学学报1.411 169 课程.教材.教法1.364 172 高教探索1.355 178 教育发展研究1.338 180 外国经济与管理1.337 185 财贸经济1.322 20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259 210 南开经济研究1.256 2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41 220 农业技术经济1.233 228 求是1.215 232 经济评论1.2 244 财经科学1.174 249 比较教育研究1.166 253 国际贸易1.158 25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151 263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1.14 26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139 26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29 274 财经理论与实践1.108 277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02 279 宏观经济研究1.097 288 世界经济与政治1.077 295 金融论坛1.067 297 教育学报1.065 301 财经问题研究1.061 308 当代经济科学1.055 320 审计与经济研究1.035 32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1.025 324 人口与经济1.025 330 商业经济与管理1.011 335 现代大学教育1 34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0.988 35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 0.985 353 农村经济0.982 354 经济学动态0.982 357 经济纵横0.975 363 中国经济史研究0.961 380 财经论丛0.94 381 上海经济研究0.939 417 农业经济0.906 420 财贸研究0.902 425 当代财经0.897 444 外国教育研究0.878 450 黑龙江高教研究0.873 451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872 462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0.856 474 管理评论0.848 497 经济与管理研究0.82 504 中国教育学刊0.814 50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 学.社" 0.814 511 教育研究与实验0.805 523 证券市场导报0.793 53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787 55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0.771 561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0.76 567 世界经济文汇0.755 575 经济问题探索0.748 576 财会研究0.748 580 上海金融0.746 593 教学与研究0.74 594 国际经贸探索0.74 59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739 59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0.737 611 经济体制改革0.728 619 消费经济0.723 623 经济问题0.721 631 教育理论与实践0.715 694 国际商务研究0.674 710 经济经纬0.662 729 国际经济合作0.651 731 教育探索0.65 778 辽宁教育研究0.622 832 中国金融0.593 88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 0.565 949 宏观经济管理0.539 952 亚太经济0.537 1024 商业研究0.508 1061 金融理论与实践0.493 1070 南方经济0.49 1098 生态经济0.477 1123 教育评论0.469 1159 商业时代0.457 1174 财会通讯(综合版) 0.453 1191 税务与经济0.444 1192 广州化学0.444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

为什么老年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它包括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甚。呼吸系统疾病之所以为常见病,这与呼吸系统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有关。 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各级支气管及肺泡组成。鼻粘膜分泌液体,使吸入的空气湿润,并可包裹吸入的异物,通过咳嗽或鼻涕排出。鼻腔、鼻咽部及鼻前庭的鼻毛,可阻挡灰尘和外来的异物通过。咽喉部如扁桃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对细菌和病毒有防御屏障作用,但也可形成病灶。气管与支气管具有大量的腺体分泌粘液,细支气管有纤毛柱状上皮,纤毛不断地向咽部方向摆动,以排除分泌物或异物,因此它具有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腺体分泌和免疫等生理功能。肺泡内有巨噬细胞,它对细菌等病原起到吞噬消灭作 用。然而,呼吸系统暴露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自然界中又存在各种细菌、病毒、粉尘等物质。正常人每天大约有1万立升的外界空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上述物质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气中的细菌及过敏源随呼吸进入肺内毛细血管网,损伤肺小血管导致疾病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外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内在机体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组织代谢机能减退,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纤维网减少,因而对呼吸道的清洁能力降低,而容易发生感染。另外由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免疫功能减退,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如吞咽功能减低,异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损于呼吸道的通畅;心、肺、脑、肝和肾脏功能减退,都使机体的内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而导致感染的发生。由于上述原因,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转为肺炎.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以有低热、轻咳、呼吸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糜,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胸片肺内多为小片状阴影。 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受凉,按时起居,避免劳累过度。保证饮食营养,增强机体素质。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及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减低被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已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更应抓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常规的消炎、止咳、祛痰及平喘治序外,应加强支持疗法,即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及有营养的物质,给予静脉补液。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排痰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药店营业员培训呼吸系统疾病及用药

培训资料----呼吸系统疾病与用药 一 ?“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还包括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气管炎等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有 70%- 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 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有 20%- 30%勺上感由细菌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 链球菌为最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为革兰阴性细菌。 原因;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 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 病的患者易感。 1. 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 过空气中的飞沫、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 可分为甲(A )、乙(B )、 丙( C )三型 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尼美舒利、萘普生 鼻黏膜血管收缩药 盐酸伪麻黄碱 中枢兴奋药 咖啡因 中药感冒药、人工牛黄(镇静、解热) 例:新秀(复方氨酚烷胺片)对乙酰氨基酚、金刚烷胺、扑尔敏。 可泰舒(布洛伪麻分散片)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 感愈 【感冒的中医分类】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三种类型。 一、风寒型感冒 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 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这种感冒与病人 感受风寒有关。 用药: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 、风热型感冒 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 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 桑菊感冒片,板蓝根颗粒,感冒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 四、暑湿型感冒 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 藿香正气,仁丹。 小孩;一岁以内 小儿氨酚黄那敏,一岁以上可以吃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小儿感冒颗粒 二.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当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 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时,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引起咳嗽症状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类 感染因素 1、上呼吸道疾患 感冒2 、气管、支气管疾患 急 性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 3、 肺、胸膜疾患 肺炎 (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肺真菌病、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肺结核、胸膜炎 等。 4、 传染病、寄生虫病 百日咳、白喉、麻疹、流感、肺吸虫病、肺包虫病、钩虫病等。 物理因素 凡可阻塞、压迫或牵拉呼吸道等物理因素致使壁受刺激或管腔被扭曲变窄的病变均可引起咳嗽。 等。 2. 抗病毒药------ -金刚烷胺、禾U 巴韦林、吗啉胍 3. 4. 抗过敏药—— -氯苯那敏(扑尔敏)、本海拉明 5 6. 蛋白水解酶-- ----菠萝蛋白酶(改善局部循环) 7. 中西药结合 用药:组方成分 1.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在微生物体中,能量的释放。ATP的生成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根据最终电子受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的呼吸分为发酵、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种类型。 1.发酵 发酵(fermentation)是指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下的质子和电子,经辅酶或辅基(主要有NAD,NADP,FAD)传递给另一有机物,最终产生一种还原性产物的生物学过程。 发酵的特点为:不需氧;有机物氧化不彻底;能量(有效电子)释放不完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酵中作为电子和质子受体的有机物是原始基质的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发酵产物是混合物,其中一部分产物的氧化程度高于原始基质,另一部分产物的氧化程度低于原始基质;又由于有机物的每次氧化都必须由相应的还原来平衡,因此原始基质既不能高度氧化,也不能高度还原,这就限制了发酵所能处理的有机废物的种类。 在酒精发酵中,葡萄糖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产生2mol的ATP、2mol的酒精以及2mol的CO2。从能量的观点看,发酵的结果只使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不含能的稳定产物二氧化碳,另一部分葡萄糖的转化产物酒精仍然含能,依然会污染环境。不仅如此,从电子的归宿看,发酵产物酒精接纳了葡萄糖释放的全部电子,产物的耗氧能力(提供电子的能力)与葡萄糖完全一样,并没有得到任何削弱。如果就上述而论,那么发酵作为控制有机质污染的措施是毫无效果的。然而,好在某些发酵(如沼气发酵)的不稳定产物为气体(如CH。),它能从系统内逸出,不再对水体产生污染。 2.好氧呼吸 所谓好氧呼吸(resPiration),是指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放出的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氧的生物学过程。 好氧呼吸的特点是:以氧为最终电子受体;有机物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ATP。由于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不再含能,也不再有释放电子的能力,因此它们不会耗氧,有机物的污染也由此消除。 3.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是指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下的质子和电子,经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生物学过程。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共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英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病 哮喘病英文: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俗称"吼病",祖国医学称〃哮证〃,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H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根据权威机构济南哮喘病医院哮喘病可分类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老年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哮喘、运动性哮喘、儿童性哮喘等十儿类。 气管炎 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

待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中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儿十年临床数据表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在中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主要为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风疹病毒等。较常见的细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沙门氏菌属和白喉杆菌等。此外气温突变、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能引起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又分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两种。急性支气管炎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并有咽声音嘶哑、喉痛、轻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粘性,以后变为脓性。烟尘和冷空气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嗽加重。如果继发感染则发热、怕冷、咳脓痰。临床数据表明冬季, 是此病的高发季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包括两类: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及肺气肿(emphysema) o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的特征性病变气流受限,是小气道病变(闭塞性细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

国内能源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国内能源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_2010版排名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292 2 石油学报 1.691 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421 4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362 5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039 6 石油物探 0.953 7 天然气地球学报 0.907 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0.883 9 石油矿场机械 0.864 10 石油钻探技术 0.826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752 1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0.669 13 石油化工 0.605 14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95 15 天然气工业 0.552 16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0.515 17 J NATURAL GAS CHEM 0.496 18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0.491 19 太阳能学报 0.487 20 新疆石油地质 0.472 21 可再生资源 0.440 22 石油炼制与化工 0.427 23 石油钻采工艺 0.405 24 中国海上油气 0.388 25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32 26 钻井液与完井液 0.319 27 石油化工设备 0.300

28 油田化学 0.296 29 测井技术 0.277 30 中国海洋平台 0.266 31 中国能源 0.240 32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0.232 33 焊管 0.215 34 炼油技术与工程 0.203 35 石油机械 0.194 36 油气储运 0.182 37 节能技术 0.178 38 特种油气藏 0.171 39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0.123 40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0.095 41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0.082 42 油气田地面工程 0.060 平均影响因子: 0.555 根据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排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