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活动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2.原始状态教育的特征

(I)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2)教育内容简单。

(3)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

(4)教育权力平等。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2)道德性;(3)专制性:(4)刻板性。

4.近代教育的特征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⒛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l)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奉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7.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l)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8.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制度化教育以教育为目的而设立,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进行。在以下方面有严格规定:

(l)人学资格;(2)修业年限;(3)教学组织;(4)课程设臵;(5)管理制度;(6)专职教育人员:(7)固定教学场所。

难点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亡内容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全面和谐教育,是针对当时苏联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提出的。他认为,学校里产生的许多弊端,根源就在于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许多学校里.赁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就是知识评分。只根据分数给一个人做出好坏的结沦是不全面的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有重要启示。

2.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及学习教育学的

意义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丿、类生活之中。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教育的句I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育学可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j岔指ff :

3.教育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立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为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

第二章将于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能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它的作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而不能超越政治的变革,代替政治经济的革命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l)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岘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陶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途径

(1)思想理沦的途径。

(2)技术手段的途径。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首先表现为里以凵f⒌另外.它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1盾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为:

(l)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E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l)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l)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

9.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lO.影响学生文化的因素

(l)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6)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l 1,学生文化的特性

(l)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不性

难点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晌

(1)信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⑴信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⑵信启、技术实现了¨人一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抄信虑、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ˇ

2.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l。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申,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山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4)个体身`b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生理方面来看,如果机体某—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体差异性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最后,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倾向上。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不同个体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大小,即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l)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庀发民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

4.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I)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教育要研究如何利用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的同时,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上有利于教育的因素。

(3)人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种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的特殊作用

(l)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教师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助于他们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6.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层次

(1)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

(3)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7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⒛世纪以来,通过教育,人的地位逐年提升,具体体现在:

(I)发现人的价值:

(2)发掘人的潜能:

(3)发挥人的力量:

(4)发展人的个性。

难点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l)人既不同于动物,也不是机器,人就是人。每个人要肯定自己

是人,更要把别人当人看。

(2)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每个人都确其应有的尊严,都力求获得其应有的地位,都亟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尊严叉受到生产流水线、电脑程序、科学管理程序奴役的危险,所以,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入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的尊严,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反过来由知识奴役人。

ˇ 2。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的个性就是这两方面在一个人身上的完整整合,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要:

(I)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3)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发展学生的个性。

3.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l)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的生理发展特征:体形巨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性开始成熟。少年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情感与意志的不断发展;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内在力量最充

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青年期的生理发展特征:

⑴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人相对平缓阶段:

②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⑤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

⑶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4)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4.中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ε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选择作用:(5)

协调作用。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从二者的作用看,它们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宫: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

(2)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范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3)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

从以上分析来看,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目的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外,教育目的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l)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ˉ

(4)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药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I)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I)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难点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I)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的—切需要都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这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这两种理论需要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它们具有合理的一面。但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用一种理论分析现阶段的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二,这两种理论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时间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3)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首先,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其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也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但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平分秋色?或?分量相等?,而应动态地、发展地把握。最后,教育价值实现的时间着眼点应落在人的发展上。

2.素质教育

(l)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它是指向未来的∷种教育;它是能够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培养个性的教育;它还是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命教育的综合体。

(2)素质教育的特点:

⑴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②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⑤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s

④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

神的培养。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独立的人。

(2)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地位

儿童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他们享有公民的合法权利。联合国制定了《儿童权利公约》来维护儿童的权利,作为缔约国,我国也积极履行《公约》的内容,并在《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保护未成年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3.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

(l)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习兴趣不高。

(3)多元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4.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门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学生学习的合作者;(5)学生成长的促进者;(6)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7)示范者;(8)学生的朋友。

6.教师的职业形象

(l)道德形象:(2)文化形象:(3)人格形象。

7.教师的专业素养

(l)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8.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l)社会作用:(2)政治地位:(3)经济待遇:(4)职业权利。9.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l)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0.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l)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10.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

(1)民主型;(2)专制型;(3)放任型。

难点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才能、专业情意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

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①专业形成阶段;②专业成长阶段:③专业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

有的学者把教师专此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求生期:②巩固期;③更新期:④成熟期

不论哪种分法,都体现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由一个专业新手到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它们都反映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重组和更新。

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

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和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

2.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以及教师的人格因素等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影响着师生关系。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如果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I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第六章课程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l)社会发展:(2)学生的身心发展:(3)课程理论。

2.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3.课程文件的层次

(l)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设计

4.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l)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4)潜在课程。5.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2)分析课程目标;(3)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表现

(l)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的转移。7.学校管理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l)校κ自身的素质和管理风格直接景'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2)改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3)构建学校的支持系统。

难点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⒛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按照泰勒对课程评价的基本看法建立起来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积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在以上步骤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

(3)背景、输人、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模式(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组成的。这—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创立的。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应该赋予课程评价以新的定义,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应成为为决策提供信启、的过程,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应使评价为决策服务,并推动方案的改进。

该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要确定课程讠i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输人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从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成果评价,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人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第七章教学1

1.对教学的理解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第一方面,记忆过程。 方法强调有效的重复,针对不理解的知识,建议大家多和研友沟通或是在咨询老师。如 第二方面,理解知识非常的重要。 第三方面,心态最为重要。 建议现阶段知识需要分层次、把握好重点非重点、也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解的不好的知识点再进行做题强化巩固。那当然理解不好复习不好才是同学们现阶段需要重视的点。 总结来说,记忆、知识、心态在备考中都非常的重要,很多同学咨询要不要开始做题,现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建议再把题库拿出来做,重点还是研究题目,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老师都建议做一下统考的题目。辨析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目的是有利于练习去做。 在复习中表格记不住,需要进行知识上有足够的重复,知识点重复会达到好的效果。在复习外教育史法案部分,同学们可以分为近代、现代。例如从横坐标分析角度,国别英国,近代现代,也可以分为初等、高等职业技术法案。 不建议刷题,踏实复习最重要。真题以及模拟题反复的练习。真题要有一个检查,十月份隔一个礼拜做事一套真题。自命题北师大首师大4年、有些院校3年。找找感觉做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测试要求。 一、教育学原理

对于教育学原理,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梗概和要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师生关系论。教育学原理在考研 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出题的点比较多,而且教育学原理的考题 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 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此也要多注 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重视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大纲的指导和牵引,尽量对上述几个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弄清楚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 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再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识记基本的概念 性知识:教育的概念、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目的的概念等等,当然这些在考试中不一定能够考到,但是依然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而且这些都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有一个脉络的理解。 在这个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避免知识点的全而没有重点的情况,这就要结合课程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 的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够更有轻重缓急。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在全国教育学统考的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100分,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零碎、庞杂,是一门偏重于记忆的学科,而且从 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外教育史偏向于出选 择题和简答题,但是每年也都会有一个大题,或是二者的结合,或 是单一分出题,所以对这两门学科的复习一定要细心,肯花时间、 下功夫。 对中外教育史的复习,在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 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要了解 中外教育史中有哪些重要文献,弄清楚里面有哪些重要的代表性材料。其中中国教育史要理清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掌 握在每个时代的教育的突出表现和大的变化,以及在每个时代出现 的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阶段人们思想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思想都是比较不科学的。对于一些现象都是通过比喻、机械的方式去写的。比如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把教育比喻成思想上的接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著作有:《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著作。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等教育思想。这个时期的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并且在这本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指的就是将一切艺术交给一切人类的教育。 德国康德最早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并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阶段教育学具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杜威写了一部《民主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就是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 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 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

教育学问题总结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块课件 (习题班)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结构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历史 教育学的历史 起源说 4种 著名教育家:孔子、学记、苏格拉底、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杜威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问题3: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几个阶段? 问题4:教育有哪几种起源说? 问题5:古代中国教育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问题6:古代印度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7:古代埃及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8:古代希腊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9:中世纪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1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11:古代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12:近代教育的特点或概况是什么? 问题1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或特点是什么? 问题14: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问题15: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分几个阶段? 问题16: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7: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8:教育学的建立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19:教育学规范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20:教育学多元化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结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含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核心考点 ●三种关系的具体定位和内容 ●学校文化构成 理解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1.(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主要途径)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问题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问题3:教育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深化文化和构成文化 本体。 ●(一)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水平和性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性质,文化的内容影响教育的内容,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选择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中,维果茨基是提出()的理论。 A、一般发展 B、心理发生论 C、最近发展区 D、人的可教育性 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8、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 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1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曹华林 2010年上期,我通过学习教育学,明确了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参与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同时,我弄清了教学过程的规律,使我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其中,在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巩固知识阶段,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学开始之初,我不够重视如何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仿佛就被灌输一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思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起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学生都很惊叹计算出来的结果。除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之外,还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例如我在教“用图表直观反映数据”,让学生先观察工作表中的大量数据,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没有。再看看转化后的数据图表,有平面的、立体的,有不同颜色的,就会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并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要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求知欲。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也许曾经牢牢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了。就拿信息技术课来说,一星期只有一节课,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过的

教育学有关问题

韶关学院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别: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学生:巫乐庆学号: 实习单位:南亩中学 实习时间:2011年10 月 26 日— 2011 年 11 月 26 日校指导教师: 实习报告评分:

1.实习目的 1)在教学中向老教师学习,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2)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全面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3)通过实习,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采取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实习容(或完成的实习任务)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让我感到做一名好老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实习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主任工作,另一部分是教学工作。无论是带班还是教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要的实习容如下: 2.1 教学任务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的是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在这段时间里,我听取指导老师吴老师的课共两节,听取朱校长、主任人的课各一节,组同学的课共9节,共完成了9个新课的实习教案,共讲课17节:旋转5个课时,圆的前4个课时,还有其它的复习和练习课等。平时,协助教师批改试卷,对同学进行个别答疑。了解教师的工作安排并参与集体备课。在实习期间,我还监考了一次数学考试。 2.2班主任工作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并且做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 在日常方面,按照要求每天上午午间操时间看同学们做早操。每周二的晚自习到班进行个别答疑或讲解习题。每周一晚上第一节课开班会。不定时检查卫生。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时间:2010-6-21 10:26:46 浏览次数: 1 来源:招教考试网 教育学总汇题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5.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的建立 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影响 国别教育家代表作及其 影响 主要思想 英国 培根 1561-1626 《论科学的 价值与发展》 1623第一次把教 育学作为单独一 门学科提出来 把教育校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教育学是胚胎) 捷克 夸美纽斯 1592-1670 《大教学论》 1632西方近代教 育学的雏形,是 教育学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的标志 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 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 内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 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还 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 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的出世) 英国 洛克 1632-1704 《教育漫话》 1693 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 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论;是教育史上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反对体 罚的德育方法;它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法国 卢梭 1746-1827 《爱弥儿-论 教育》1762 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 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 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 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答案补充版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关于教育的困惑主要有哪些 (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4)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就成特别的器皿。——蔡元培 (6)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 ①本能与社会化的内容 ②个体的直接经验与类的经验 ③适应与改造 (2)教育的特殊性 ①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②教育与其他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③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缺乏的是哪些方面近期准备如何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性向 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智慧 (1)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 (2)专业情意:爱学生、爱工作 ①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温和的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如果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3)专业性向:成功教育的人格特征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5)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①确信与坚守 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 ②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发展观是其中的核心 (6)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 (7)教育智慧: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教育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定 3.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1)城乡教育的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内容提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也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教育学”是一门有关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方法论的学问。建构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学”,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有必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陈永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博士生。(上海200034) 当今世界通用的“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包括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进修三个阶段的教育。为了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各种问题,各国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具有连贯性,即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有机统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之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进入21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 随着我国面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加大,“教师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门类业已诞生。至今,已有集美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一批高师院校陆续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批师范院校也已经

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师教育”必修科目。因此,“教师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构建工作也顺理成章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在2006年12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倡议,希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必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当前,这种实际需求以及时代呼声正在与日俱增。 一、“教师教育学”的建立体现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矛盾运动。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诸多教育工作,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层出不穷,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或危机。若从教师教育研究者自身的职责与使命而言,理当关注教师教育学科的开拓创新,有必要对“教师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安身立命的理据及其合法性进行理性思考。一方面,这可以回应学界关于“教师教育只是一个领域,而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种种质疑之声;另一方面,通过抛砖引玉式的践行和倡言,力求“教师教育学”的早日问世,并能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呼唤教师教育学的诞生 我国师范教育发轫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清代末期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照搬日本学制创立了近代师范学堂。1904年模仿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1922年变为美国型师资培养体制,1951年又转成苏联型师资培养制度,现今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洗礼的变革沧桑。 最初,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为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的独立生存,以终结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墨子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人物。此部分关于该人物知识点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繁琐,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儒墨,世之显学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墨翟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能够自成一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教育家。 二、人物思想: 1.“素丝说”: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以“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和仁政道德。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论科技教育: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们获得“个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这在中国古代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这也是墨家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比如墨子和其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再比如,《墨子》曾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力,刑之所以奋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科技最早的一些知识与经验。 4.论“主动”和“量力”的教育方法: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确有缺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墨翟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墨子还特别强调量力施教,墨翟是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