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悬棺葬的由来

悬棺葬的由来

悬棺葬的由来
悬棺葬的由来

悬棺葬的由来

长期以来,悬棺葬引起无数游客和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被称为千古之谜,这种葬俗是人死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将殓尸棺木置于临江面海,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有的棺木距离水面高达一两百米,昂首仰望,惊现壮观,撼人心魄。人们不经要问是什么人把棺木置于那么高的地方,棺木又是怎样被放置得那么高,为什么又会选择这样一种奇特而又操作困难的埋葬死人的方式?

“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十七《武夷山》里南朝时梁人顾野王所记述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它是一种古老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因所悬之棺像船也叫“船棺葬”,它突出的特点是葬地必然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以及船形棺的使用。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福建、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甚至在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上也存在这种葬俗。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我国悬棺葬中年代最早,而且是古越人的葬俗。到目前为止,福建武夷山的船行棺是我国悬棺葬中最早的葬具,经碳14测定年代大约相当于我国商周时期。

关于悬棺葬的族属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争议颇大,一种意见认为,悬棺葬是盘瓠系统苗瑶族中的一些部落的葬俗,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古代越人和僚人不行悬棺葬,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把悬棺葬和崖洞葬相混淆。从宏观上讲,大部分学者认为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越、僚系统民族及其后裔的葬俗。持这一观点者以凌纯声、芮逸夫、石钟健先生等为代表,主要理由是:1、中国悬棺葬的地理分布与中国古代越、僚及其后裔的分布地域基本一致。2、从悬棺葬的起源来看,中国悬棺葬的分布大多在江河(大海)岸边的悬崖峭壁,滨水居民才有这种葬俗。悬棺葬是华南地区被称为濮、越或僚之人的丧葬习俗,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的海洋蒙古利亚种族。3、通过对华南各地悬棺葬进行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田野科学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悬棺葬的族属大多与古代越、僚人有关。据历史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称广西境内的越人为“西瓯”、“骆越”。到东汉时期,两广的骆越人又有“乌浒”和“俚”的称呼,有的历史文献里又将俚僚通用,可见僚和越显然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在今天看来,所有的丧葬习俗大都与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探讨古越人的这种丧葬习俗,无疑应该追溯到这一葬俗产生之初的宗教目的,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又是和他的生活

习惯、地理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的。

一、鬼神、祖先崇拜

《史记·封禅书》载: “元封二年,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 故衰禾毛。’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武帝) 信之, 越祠鸡卜始用。”可见, 上古越人崇鬼信鬼, 相信鬼能役使百物, 干扰人事, 因而巫术占卜之风极盛。既然有鬼魂崇拜必然会过渡到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一般都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书》《史记》等上古正史都明确记载闽越人祖先祭祀的情况,如《史记·东越列传》说越鳐王丑被立为王后,即奉祀闽越祖先。《汉书·封禅书》亦有越巫立越祝祠和安台设坛祭祀天神上帝百鬼的记述。而祖先崇拜会产生这样一种丧葬理念:即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庇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虽然鬼魂是令人恐惧的对象,但是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尸骸是祖先灵魂的寄居之所,尸骸的毁坏会使祖先灵魂失去依托,所以为了取悦祖先的灵魂,得到祖先的庇佑,必须使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息,不受到外界的破坏。而悬棺悬于陡崖峭壁之上,临江面海,人迹罕至,野兽亦难侵刚好符合这一观念。

二、高山、河谷崇拜

自然崇拜在远古时期人类蒙昧阶段就已产生,目前百越的确切地理分布尚未定论,但是依据现存的文献及近年来相继出土的遗址来看,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从现在的云南西部及越南北部经广西、广东、福建到浙江这样一个弧形地带都曾经是百越的居住地。百越所散居的这片狭长的区域,多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层峦迭嶂,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平原狭少。就福建而言,地处较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背山面海,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其背靠西北部是武夷山脉,中部有闽中大山带,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外侧、河流两岸及沿海地带。平原则很少。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越人也不例外,《史记·封禅书》在祀名山大川时,其中有祀武夷君用干鱼的记载。作为威震四海的汉武帝,在祭祀名山大川时,不忘以干鱼祭武夷君,这一举动应当与当地越人长期传统的崇拜武夷山神的习俗密切相关,武夷君的存在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里可以看出来人们出于对高山的崇仰,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使祖先更便捷地魂归故里,也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大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中部地区的托拉贾人知道现在还尚行悬棺葬俗,认为棺穴挖凿得越高越好,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吉利,死者灵魂越容易步入另一个世界,子

孙后代便会受到祖先灵魂的长久保佑。

(有人认为,这与鸟的图腾崇拜有关,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们才可能与鸟、与先祖融为一体,才得以与它们一同比翼,找到真正的归宿。有的认定这是穴居与水上生活融合的具体反映。亡者可以像生者一样拥有住所、拥有最重要的生存用具,享受永久的冥福,同时还可以表达死者对生活、山川的依恋和渴望。)

此外,古越人所居住的地带, 属于热带和亚热带,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其东南端江河纵横, 湖泊星罗棋布, 自古属水网地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隋赢蛤, 不待贾而足”。【2】《博物志》云:“东南之人食水产, ??食水产者, 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3】《汉书·严助传》:“(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越绝书》卷八载“勾践唱然曰夫越性脆而愚, 水行而山处, 以船为车, 以揖为马, 往若飘风, 去则难从, 锐兵任死, 越之常性也。”可见水与越人生活息息相关。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古代岭南之民“陆事寡而水事众”,“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裤攘卷,以便刺舟”。【4】在岭南的民间神灵队伍中, 那些与水和海有关的神祗往往是香火最盛流传最久的神灵。如海神、雷神、飓风神、南海神、天妃(妈祖) 、龙母、龙王、北帝太乙、伏波神等水(海) 神自出道之后, 莫不香火如云, 信众如织。其中尤以南海神、妈祖和北帝三大水(海) 神最为著名,备受岭南民众顶礼膜拜。岭南南临大海,沿海海岸线长近5000 公里(包括广东、广西) , 境内河网纵横,西江、北江为岭南与西南、岭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因而“越人善用舟”,《广东新语·舟语》曰“越人幽昧而多水险, 其人皆习水斗”【5】越人爱水也怕水, 江海河湖既给岭南居民以舟楫渔盐之利, 又造成风暴潮涝之患。因此, 凡与海、水有关的神灵, 越人都事之甚谨, 顶礼膜拜。

因地理环境需要, 舟楫成为古越人主要交通工具, 《吕氏春秋》卷十五《慎大览·不广》:“适越者, 坐而至, 有舟也”【6】这又想到“事死如事生”的原始习俗,(陪葬品:螺、蚌)悬棺大多是船行,且都是临江面海。再来说说船形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有的学者认为以船为棺的习俗反映了古越人的宗教信仰,船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有的又认为船棺是把死者的灵魂“送往天堂的超度船”。这些观点都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又都明显的表现出外来的或早或晚的神学宗教思想,万建中先生则认为古代南方民族尽管有了灵魂不灭的思想, 但以为灵魂不能远离遗体而独立活动, 于是灵魂要回到本氏族之源地, 便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将沉重的棺置于高高的绝壁中, 让遗体和灵魂一道和祖先“团圆”。四川船棺有的棺内还有木棺, 船棺起着椁的作用。但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土

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这又和以上所说的相矛盾,这不否认有猜想的可能性在里边。我突然想到因为悬棺大都是临江面海,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套个船椁在外面也是防止棺木掉下来时船棺也可以载着先人的遗体流向故土。因为越人一直都是沿着水路迁徙来的,祖先也可以沿着水路回家。

三、自然生态环境

百越所散居的区域,多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层峦迭嶂,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平原狭少,而在上古时期,雨水比现在充沛,树木和灌木丛又密集,滋生着毒蛇猛兽的同时地面瘴气湿气都很重,人烟稀少下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迫使古越人选择用木材或竹子建造的一种居住面悬空的“干栏式”住房。这既可以解决湿气重的问题又可以减少毒蛇猛兽的袭击。《庄子》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7】《旧唐书》持相似的观点:“土气多瘴疠, 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栏’”。’【8】《临海水土志》中说:“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博物志》载:“南越巢居, 北朔穴居, 避寒暑也。”【9】这里所提到的“巢居”,既指百越先民居住在“干栏”式的建筑物里,(人尚且都不能直接居住在地面,何况鬼神乎)这样的地理条件首先是湿润,其次是野兽太多,若是土葬是无法很好的保存祖先的尸骨的,当然土葬也是古越人的葬俗之一,比如在福建各地发现的一些墓葬遗址(多为中小型墓葬)均系土坑墓并且都是较浅的土坑,(太深估计会更潮湿)其埋葬地点都是在山丘岗台或高地之上,许多墓地都是临水或靠河,这反映了闽越人为死者选择居地(葬地)亦按照生者选择居地的习惯进行,也表现了“事死如事生”的原始习俗。另外,在闽越人的土坑葬俗中,还流行一种墓底铺砌一层卵石来防潮的做法,其目的大概是用以隔湿,防止木质棺椁受潮湿腐朽。可见根据越人的宗教信仰来看,湿热的地面是不大适合保存祖先的尸骸的。(阶级问题)

四川琪县流传这样的民间传说“僰人部落首领阿旦因部族遭受恶性传染病, 死亡者甚众, 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他把弟弟阿段藤喊到病榻边, 对他说“听老人说,我们僰人远祖老奶奶住在很高的山头上,她知道一切,你快去找着她,请她救救子孙后代。阿段藤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远祖老奶奶。老奶奶说“你们对祖先不尊敬,埋浅了,任野兽糟踏, 要把棺材架在高岩上, 才算是尊敬祖先, 子孙才会兴旺。’这则传说十分明确地反映了魂归“故里”的观念。因为据历史文献记载,僰人悬棺葬于我国中世纪的僚人有关,僚与我国古代越人的密切关系前边就已经说过。

壮族有个原始故事:说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养了一个短尾人。她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

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最后关于悬棺葬的起源,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1、悬棺葬与新石器时代的土木葬有密切关系。青海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在新石器时代

晚期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可以证明

2、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

3、悬棺葬起源于盘瓠系统苗瑶中的一些部落。用整木挖凿的独木舟葬具源于船形舂

塘,此系华南地区苗瑶习用的舂米工具,人们先用船形舂塘殓尸悬放山岩之上,

以后才埋入土中。

4、认为悬棺葬与战乱有关,悬棺只是暂时搁置。

5、认为丧葬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属意识形态范畴。悬棺葬的起源应与海洋民族密

切相关。

【1】《中国悬棺葬》陈明芳重庆出版社

【2】《史记》,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岳麓书社,1988 年10 月第1 版, 第936 页。【3】( 晋) 张华撰, 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 卷一《五方人民》, 中华书局1980 年1 月第1 版。

【4】《淮南子·原道训》, 陈一平《〈淮南子〉校注译》第13 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5】[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舟语》, 第476页、

【6】?《吕氏春秋》卷十五《慎大览·不广》,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 文瑞楼据毕氏灵岩山馆本校印本。,

【7】《庄子·盗跖》,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4 月第1 版, 第290 页。

【8】( 宋) 欧阳修、宋祁撰:《旧情书》, 卷一百九十七, 中华书局, 1975 年5 月第1 版, 第5277 页。

【9】( 晋) 张华撰, 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 卷一《五方人民》, 中华书局, 1980 年1 月第1 版, 第12 页。

长江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 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

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 “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 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世界十大独特葬礼方式

世界十大独特葬礼方式 火葬传统葬式。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 洞葬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2017《长江三峡》教案.doc

长江三峡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

《《悬棺》之谜解》语文阅读答案

《“悬棺”之谜解》语文阅读答案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旅游时,看到半崖上的岩穴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诧异,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乃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相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末,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代,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此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斟酌,认为分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分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处所。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而咱们在钻研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钻研该葬俗构成的客观缘由,即履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出产糊口环境。 要晓得,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构成的,越是在初期,人类越遭到当时出产前提糊口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出产糊口。而且,这些处所都阔别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假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同样糊口;或在最先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寄存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钻研,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极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及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为扩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类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构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构成天然的堤坝,拥塞水流,水位抬升,构成湖泊,渔民或船工出产糊口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邻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降落,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体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类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为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大中国考古学钻研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7.以下关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分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斟酌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出产糊口,这些处所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处所,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丧葬文化

黑龙江大学 “人口社会学”课程总结报告 题目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2014年05月20日 成绩

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 第一章丧葬文化简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由此,殡葬文化也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本文将对中国的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裕两方面分别对加以简述。 第二章葬法 2.1 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长江三峡导游词(完整版)

长江三峡导游词 长江三峡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长江三峡旅游,可以从重庆顺流而下,快镜头地观赏三峡奇特风光,也可以从上海、南京或武汉逆流而上,慢节奏地饱览长江沿途美景。然而,从长江三峡门户宜昌出发,畅游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是长江三峡旅游最佳起始点。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南津关,西至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无数中外游客为之倾倒。朋友,让我们开始神奇壮丽的三峡之旅吧。。西陵峡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得名。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滩多水急,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永睡于江底,加上解放后的航道整治,西陵峡中滩多水急的奇观、船夫搏流的壮景不复见了。今天我们沿途可欣赏博大恢弘的三峡工程及西陵峡两岸的美妙景色。南津关这就是南津关,长江三峡的起始点,长江上游的分界线。这里有著名的西陵峡口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渡假区。主要景点有嫘祖庙、桃花村、白马洞、三游洞、下牢溪、

龙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闲乐园等景点。穿过南津关后,江面由201X 多米骤然左右变窄到300米,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灯影峡过南津关西行约10公里,就到了灯影峡。灯影峡又名明月峡,峡虽不长,但景致不凡,可谓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峡壁明净可人,纯无杂色,如天工细心打磨而出。当这明净的峡壁被明净的天空映衬着时,酷似一幅水墨国画,崖壁映入江水中,静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丽之趣。若晚间过此,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种净界,难以言喻,所谓明月峡,由此得名。灯影峡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座骑,合掌缓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当夕霞晚照,从峡中远望。极似皮影戏(当地人叫灯影戏),故名灯影峡。仙人桥船继续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见一跨径15米,宽仅1米有余的天然石桥,这就是仙人桥。这里是欣赏西陵秀色的最佳点,站在仙人桥上俯视,上下百里的西陵峡里大半尽收眼底,但见,云卷细浪,雾散轻烟,千轮万舟,形如柳叶,使人仿佛置身天上。传说有一樵夫为仙女所爱,但仙凡路隔,难结连理,仙女乃抛下裙带化为仙人桥,引渡樵夫登台而上。宋代诗人田钧有诗云: 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黄牛峡乘船继续西上约10公里,翘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间见一排陡峭的石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绿色山脊,宛如九龙奔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那横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黄牛岩,岩下河谷便

不同葬礼种类你了解几种

不同葬礼种类你了解几种? 树葬 树葬即时称天葬。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树葬,这一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丧葬习俗,历经万年,一旦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含义,必将给人们传统的丧葬习俗带来一股清风,抚慰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让生者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海葬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 屈肢葬 屈肢葬----屈肢葬相对直肢葬而言,指的是人死之后尸体所摆放的形式 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四川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风葬 风葬又称“露天葬”。是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它包括树葬、崖葬、洞葬、悬棺葬等。在中国等东亚各国,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很早时期,都有这种习俗存在。 草坪葬 草坪葬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 干葬 干葬是许多葬俗中比较特别的一种葬礼。多为高贵的人,或者富有的人选择的一种葬法,颇费钱财。干葬的来源是因为人们在处理人死后的遗体时年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经过干化处

李家山古滇墓地墓葬制度分析

李家山古滇墓地墓葬制度分析 李红成 古代墓葬是考古调查发掘中的对象之一,墓葬制度则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墓葬制度渗透了社会习俗、传统礼仪、宗教观念,包含了等级、亲情、民族情感诸种复杂因素,是世俗生活的缩影,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思想意识的反映。最初的墓葬,是出于对先民灵魂不死和“事死如生”观念而产生的,并随着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考古资料表明,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墓葬,此后,历经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 ①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墓葬由于受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无论从葬式、葬具、葬地的选择,以及随葬物品的多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思想、经济文化等现状。因此,对古代墓葬制度作深入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经过长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古滇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大地丰富了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加深了我们对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②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时期重要的墓地之一,研究分析其墓葬制度有助于充分了解古滇文化墓葬制度及古滇社会地方民族文化特点。 墓地概况 李家山是江川县境内多依山的分支,位于星云湖的西北,江城镇早街村后,背靠多依山,面向星云湖,山势呈东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顶至山脚高差100米左右,最高处海拔约1840米。上世纪60年代,在李家山上发现了古滇时期的墓葬,墓群主要分布在山顶及靠近顶部的西南坡。1972年对其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时隔20年,199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加上后来进行的零星清理,李家山墓地共发掘墓葬编号计86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套),对于研究古滇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音乐舞蹈、宗教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其在古滇国研究和中国历史考古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6月,李家山古墓群在玉溪市范围内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江三峡》教案8

《长江三峡》教案8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

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整体感知课文 1.重点字词 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 2.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3.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巴蜀两种独特的丧葬方式

崖墓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在山岩上横向开凿墓穴的墓葬形式,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四川是崖墓分布最多的地区,有数万座之巨。其中以乐山的崖墓最多,墓葬规模最宏伟。四川崖墓出现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盛行于东汉时期,并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崖墓多开凿在江河两岸面水背山的以砂岩为主的峭壁和山坡上,成群分布,密密麻麻,状如蜂巢。崖墓的基本结构一般可分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前堂、侧厅、耳室和侧室等部分,因此多为夫妻或家族合葬墓。另外,墓室内外还常有利用山岩凿就而与墓穴融为一体的附属设施,如灶台案龛、壁龛、排水沟、龛形石棺(椁)、原岩石棺、棺台和房形石柜等。墓室内还雕刻有花卉图案及建筑装饰等,如斗拱、栏杆、藻井等,部分墓室壁面上还刻有纪年。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和陶模型器等。其中以摇钱树、长舌镇墓俑和西王母陶俑最具特色。壁画是崖墓最精美的部分,崖墓的墓壁上多镌刻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内容的壁画,如荆轲刺秦王等,为研究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建筑和四川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著名的崖墓有乐山麻浩虎头湾崖墓、彭山江口崖墓、成都天回山崖墓、长宁七个洞画像崖墓群、三台紫金湾三号画像崖墓、绵阳何家山崖墓、中江塔梁子三号壁画崖墓等。 珙县悬棺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于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或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 珙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是悬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因此珙县悬棺常被叫做“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珙县悬棺主要分布于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

研学长江三峡

研学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完整而又丰富的地质记录和集峡谷、岩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风光无疑让它成为一本记录地壳演变历史的教科书;一个探索大自然奥秘、展示多种峡谷、岩溶地貌的殿堂;一席进行科普教育、了解长江演变和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基地。 第一天:武冈—宜昌含中晚餐晚宿宜昌武冈乘车赴宜昌(武冈-宜昌约700公里,正常行车时间8小时),今天的旅游行程开始,经随岳高速转汉宜高速抵达宜昌。(入住酒店后当日的旅游行程结束,到次日早餐前的时间段为自由活动期间,请游客注意自己人身财产安全) 第二天:三峡大坝、西陵峡风光含早中晚餐晚宿宜昌课程简介:登临三峡大坝/俯瞰五级船闸/俯览三峡工程 课程目标:语文-郦道元《三峡》 物理:水利受力分析 科学精神——勇于探究 课程探究:了解三峡大坝的设计概述,它的影响及作用是什么?它的船闸是如何工作的?上游和船只如何通过船闸去到上游?了解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流经的省市,分组探讨长江流域水域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思考近年来的治理措施、生态保护方式。通过了解长江流域内著名的都江堰和三峡水利工程,对比古今两大著名水利工程的异同,分小组进行讨论。 研学行程: 早上旅游车发车,今天的游学行程开始,游览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景区【三峡大坝风景区】:登上坛子岭观景台俯瞰三峡大坝全貌,欣赏三峡大坝的雄浑壮伟,观看壁立千仞的“长江第四峡”双向五级船闸;185平台参观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整体景观和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近景;进入以三峡工程截流为主题,集游览、科普、表演、休闲于一体的国内首家水利工程主题公园---截流纪念园,了解大坝修建的工具和过程。 后游船码头乘坐[观光游轮]---长江三峡系列游轮,领略美丽宜昌沿江风光带;观雄伟壮丽的葛洲坝全景;船行15分钟后进入世界唯一可供人游览的峡谷---长江三峡,船上欣赏旖旎的西陵峡风光,远观张飞擂鼓台、摩崖石刻、观音坐莲台、石牌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人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石牌战争旧址)、石牌令、灯影石等。 返回宜昌市区入住酒店、结束当日的行程! 第三天:三峡人家含早中晚晚宿宜昌 课程简介:三峡人家 课程知识:历史、人文风俗 课程探究:三峡文化、巴楚文化 研学行程: 早餐后今天的旅游行程开始,乘车前往游览【三峡人家】(游览时间不少于6小时),车程约50分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中国散文家,军旅作家。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作品以题材重大、具有强烈时代感、富有斗争激情和雄健气度取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其散文立意高远,格调豪迈,与他战争年代的作品一样充满政治激情和时代气息,在艺术上还力求把诗和政论结合起来。 《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长江三日》写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由于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所寓意的,全文贯穿着“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样一个含有哲理的思想,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长江三峡的有关知识 1、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2、《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3、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投影,请学生朗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长江三峡教学案(附答案)

《长江三峡》教学案 一、助读资料: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三峡介绍: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楚动人。 (4)滟滪: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5)诗文补充: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江三峡学案答案

《长江三峡》学案 【学习要求】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时安排】二学时 第一学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学时: 1.具体研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2.体会本文独到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2.根据文中地点和时间的变换,把握课文的行文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瑰.丽( ) 启碇.( ) 夔.州( ) 对峙.( ) 秭.归( ) 缥缈 ..( ) 万仞.( ) 崆.岭( ) 万壑.( ) 汨.罗( ) 美髯.( ) 婀娜 ..(. ) 眺.望( ) 草坂.( ) 绛.紫( ) 停泊.( ) 滟滪 ..( )层峦.叠嶂.(. )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雷霆万钧: 层峦叠嶂: 亭亭笔立: 云蒸霞蔚: 神妙莫测: 崇山峻岭: 莽莽苍苍: 峨冠博带 3.借助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白羽____,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心灵的历程》等。课文节选自《白羽散文选》中的_《长江三日》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奉节______县,东至__省______县,全长__193____公里。“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瞿塘___峡、__巫峡__峡、__西陵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雄_____、__秀____、_险_____。

2019《长江三峡》学案及答案3语文

《长江三峡》学案及答案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教学难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预习指导: 《长江三峡》是一篇日记体游记散文,节选自《长江三日》,作者刘白羽写于1960年11月中旬。全文共三个部分,本文选自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未入三峡时长江的雾夜,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船出三峡光华灿烂的景象。 1、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两岸山峰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2、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写作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空间: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 3、全文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划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1)总写对长江三峡雄伟而瑰丽的感受。 第二层:(2)运用绘形绘声绘色手法来写瞿塘峡 第三层:(3-5)描写了巫峡的秀美。 第四层:(6-9)描写了西陵峡的奇险。 4、文章第一自然段有“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一句。请分别从“诗意”和“修辞”的角度鉴赏。诗意:“飞翔”,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修辞: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5、作者采用绘形绘声绘色手法来写瞿塘峡,用了哪些词语?请找出并概括瞿塘峡的特点。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瞿塘峡的特点:山陡、江狭、水流急,给人一种雄壮之感。

《长江三峡》教案3

《长江三峡》教案3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泄、青、崆岭,崆岭。 6.zǐ,屈原,mì。 7.嫱,香溪,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由西向东的航程。 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长江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一:《长江三峡》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与资源 整合 主要学法与教法 课前准备 学生为旅游管理专业,语文基础相比较其他专业较好。可通过角色变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合语文导学案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音频、ppt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导语设计】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 【展示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展示幻灯片)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本研讨--环节一】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长江三峡?(让去过三峡的同学谈谈对三峡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长江三峡是怎样的。 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速读课文,根据文章线索,梳理文章思路。 2、文章线索 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时间:日出前━━上午(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3、分析文章思路 (1)、第①段,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2)、第②段,写瞿塘峡 (3)、第③--⑤段,写巫峡 (4)、第⑥--⑨段,写西陵峡 【文本研讨--环节二】 研讨第一部分 (展示幻灯片)刘白羽曾经说过: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 同学们能找出作者在三峡航行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中国古代悬棺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悬棺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 悬棺葬是古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这种奇特丧葬民俗,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悬棺葬不仅反映了行悬棺葬仪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迁移等情况,其分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地理规律性,多分布于临水的山崖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本文从风水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论述悬棺葬,首先简述悬棺葬,重点在于悬棺葬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关键词:悬棺,悬棺葬,风水,地理环境。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the 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 in south mountain area,lasting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s years.It’s distr ibution shows geographical rule,reflects distinct relatin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anxia landfrmis defined as and frm made up f non marine red clastic rock and characterized by redwalls and red cliffs.There are lost of overhanging coffinsin the Danxia landform area South China,includingtheoldest overhangingcoffins andthe most typical ones. Theoverhangingcof fin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Danxia culture. In this paper, Feng Shui, Cliff discussed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buried, first briefly Cliff funeral, burial and Feng Shui Cliff focus,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reasons. Key words:overhanging coffin,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Fengshui,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1、中国悬棺简介 悬棺是悬挂峭壁上或置悬于峭壁洞穴中的棺木。悬棺葬是把装有遗体的棺木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 峭壁上的一种葬式。悬棺是我国 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 于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 胜古迹之谜,历来为中外学者所 关注。1981年我国曾在四川珙县 召开全国悬棺葬学术会议,与会 代表一致认为,各地悬棺是祖国 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揭晓悬 棺族属、时代之谜,有着重大的 科学意义。1987年12月底,北 京自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悬棺之谜”展览,轰动世界。 1.1悬棺历史 “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的“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僚试证》一文中第一次将“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