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3电荷

11.3电荷

11.3电荷
11.3电荷

11.3《电荷》导学案

班级姓名物理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

4、了解生活生产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课前预习:

1、物体有了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2、规定__________ 叫做正电荷,__________ 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

4、AB两物体相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若A物体与带负电的C物体排斥,那么B物体必定____ 物体C,物体B一定带___ 电。

5、生活生产中静电现象很多,请举出一些:

6原来不带电的两物体,让其互相摩擦后带电,可产生的结果是()A.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代等量的负电

B.一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

C.两个物体都带等量的负电

D.两个物体都带等量的正电

课堂训练:

1、带正电的物体能吸引带____ 电的通草球,还能吸引____ 的通草球。

2、在干燥的季节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听到僻僻啪啪的响声,这是什么原因?

3、手持铜棒与毛皮摩擦后铜棒将 ( )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不带电

D.无法判断

4.先给一验电器带电,验电器两金箔张开一定角度,然后再用另一物体去靠近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则以下个实验现象所做出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若两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靠近的物体必带有与验电器相同的电荷.

B.若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靠近的物体带有与验电器相异电荷.

C.用丝绸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据验电器两金箔张角变化可判断验电器所带电荷种类.

D.用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并接触金属球,那么两金属箔张角必减小.

课后作业:

1、两个物体互相靠近时,相互吸引,这说明( )

A.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可能一个物理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

D.两个物体都不带电

2、两个用丝线吊着的带电金属小球,靠近时互相吸引,将这两个小球接触后把它们分开,这两个小球()

A、可能互相排斥

B、一定互相吸引

C、一定无互相作用

D、一定无吸引现象

3、晚上脱毛衣时,经常会有火花产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阅读材料:

摩擦起电的实质: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21.2.2--公式法

21.2.2 公式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我们知道,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方程有解,都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出它的两个实数根.事实上,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 ax2+bx+c=0的形式,我们是否也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呢?想想看,该怎样做? 【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过程,从而尝试着求ax2+bx+c=0(a≠0)的方程的解,导入新课,教学时,应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问题情境思考后,师生共同探讨方程ax2+bx+c=0(a≠0)的解. 由ax2+bx+c=0(a≠0),移项,ax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 a x=- c a .配 方,得x2+b a x+2 () 2 b a =- c a +2 () 2 b a ,即 2 2 2 4 ( 4 2 ) b a a a b x c - +=. 至此,教师应作适当停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说明】设置停顿并提出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盲目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代数式b2-4ac的取值与此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加深认知.教学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解. 师生共同完善认知: 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Δ表示,即Δ=b2-4ac.从而有: ①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解; ②当Δ≥0时,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可写成 ,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各方程的根的情况. (1)x2+x+1=0; (2)x2-3x+2=0; (3)3x2x=2. 分析:找出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利用b2-4ac与0的大小关系可得结论.注意:在确定方程中a、b、c的值时,一定要先把方程化为一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课时跟踪练习基础篇新版

功(基础篇) 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________ ,我们就说这个力做 了功。 2、在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__ ;二是_________ 。 3、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 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__________ 的乘积叫做功。功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W表示,单位是;F表示,单位是;s表示,单位是。 4、猛洞河超市的售货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重为600N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3m,则货物 的重力做功______ J。 5、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前进4m拉力做功为J 重力做__________ 功为J 。___________ 6、水平面上有A B两个物体,用水平推力F使物体A前进10m做功W焦耳,用水平拉力F使 物体B i前进15m做功2W 焦耳,则F与F的大小之比F:F= 。2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7、做1J的功就相当于() A. 把质量是1kg的物体移动1m做的功 B. 把1N重的物体水平移动1m所做的功 C. 把质量是1kg的物体匀速举高1m所做的功 D. 把1N重的物体匀速举高1m所做的功 8、下列关于物体做功多少的讨论,正确的是() A. 对物体施加的力越大,做功越多。 B. 物体移动的距离越长,做功越多。 C. 对物体施加一定的力,物体移动的距离越长,做功一定越多。 D. 对物体施加一定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长,做功一定越多 9、下列实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 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B. 人推车,车未动 C. 足球被踢后,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D.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10、小明放学后,背着重40 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 200m又登上大约10 m高的四楼才回到 家。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为() A. 0 J B . 400 J C . 2000 J D . 2400 J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14.3.2公式法第二课时教案

14.3.2公式法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灵活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了解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3.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及对其特点进行辨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完全平方式的特点、识别及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利用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互逆的关系得到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即 x2–y 2 =(x+y)(x-y)。 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要注意多项式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即:多项式一定是两项,并且是 两个数的平方的差的形式)。 1、【做一做】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9 (2)x3-x (3)9a-ab2(4)(a+b)3-4(a+b)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上面两题,完成后互相校对你们的结果。在上面的因式分解中,你都用了哪些 因式分解的方法?并且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从上面的第(4)题我们知道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请大家思考:你会分解多项式a2+2a+1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你能否类似上面的平方差公式写出因式分解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呢? a2+2ab+b2=(a+b)2; a2-2ab+b2=(a-b)2. 一般地形如a2+2ab+b2和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式具备什么特点呢?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1)这个多项式都有三项;(2)三项中都有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多项式x2–4xy+4y2是完全平方式吗? x2 - 2 x (2y) + (2y)2 a2 - 2 a b + b2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1、【做一做】1.下列哪些式子是完全平方式? (1)x 2 +4xy–4y 2(2)4m2–6mn+9n 2(3)m2 +6mn+9n 2 2、在下面的空线上填上一项,使之构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1)4x 2–_____+9y 2 (2) x 2 +_____+4 3、(1)例5、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1)16x2 +24x+9 (2)- x2 +4xy -4y2 分析:在(1)中,16x2=(4x)2 9=32 24x=2·4x·3所以16x2 +24x+9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即: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实录 庆贺寺中学王泽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意义。 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学习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会探究、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用动能和势能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的意识。 通过分小组探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动能和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把握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学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边设疑、边引导、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斜面、小车、钢珠、玻璃珠、沙、自制探究重力势能试验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大家一定新闻中了解了很多泥石流的信息,从电视上看过冲浪表演吧。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段视频。 放映视频1:湖北神龙架的泥石流。 教师:这是发生在湖北神龙架的一次泥石流。从视频中我们发现,泥石流瞬间摧毁了房屋、道路,惊心动魄! 放映视频2:冲浪表演 教师:这是钱塘江大潮时一位冲浪爱好者的表演,惊险刺激! 提问:有谁能用前面学过的功的知识解释一下你观看到的情景?(提示:想想有没有做功的过程?画面中谁对谁做功?)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泥石流、大浪具有能量吗? 学生回答:有。 二、组织新课 1、认识能 教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简称能。 板书:一、能量 教师:物理学里还利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物体能量的变化。海啸、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破坏性,就是因为它们在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中对外做了功。既然功和能有着这样的联系,所以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是什么呢? 学生:焦耳 教师:了解了能量的简单概念,同学们请看这样一组图片:行驶的汽车和静止的汽车、飞行的子弹和静止的子弹,谁能够对外做功呢?(大屏幕展示图片)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二元一次方程公式法

育英学校九年级自学能力测试题 21.2.2公式法 一、读懂文本,捕捉重要的知识信息,为记住知识和应用知识奠定基础。(30分)。 读懂材料第 页: 1.知识点1: 一般地,式子ac b 42-叫做方程02=++c bx ax (0≠a ) .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它,即 2.知识点2: 当△≥0时,方程0c b a 2=++x x (a ≠0)的实数根可写为 的形式,这个式子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知识点3: [方法归纳] 用公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 (2)求出b 2-4ac 的值。 (3)若b 2-4ac ≥0,则将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4.读完文本后,你有哪些疑惑? 5.本文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二、加强记忆,巩固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60分) 1.方程0132=+-x x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没有实数根 D .只有一个实数根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 2-3x-1=0 (2) x 2+x-6=0 (3)3x 2-6x-2=0 (4)4x 2-6x=0

(5)x2+4x+8=4x+11 (6)x(2 x-4)=5 -8x 三、选做题(20分) 1.用公式法解方程4x2-12x=3,得到(). A.x= 36 2 -± B.x= 36 2 ± C.x= 323 2 -± D.x= 323 2 ± 2.代数式x2-8x+12的值是-4,求x的值 四、思想提升(学用结合,让本文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记忆、巩固、再现和应用紧密挂钩,站在学的角度思考文本对于自己有什么用处,达到培养学习者学科思想的目的。)(10分) 1、本节知识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学习这些知识后有什么用处?(5分) 2、学习本节内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5分)

FM2113(单节锂电池保护IC)

概述 FM2113内置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和延迟电路,是用于单节锂离子/锂聚合物可再充电电池的保护IC 。此IC 适合于对单节锂离子/锂聚合物可再充电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和过电流进行保护。 特点 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 各延迟时间由内部电路设置(无需外接电容) 有过放自恢复功能 工作电流:典型值3uA ,最大值6.0uA (VDD=3.9V ) 连接充电器的端子采用高耐压设计(CS 端和OC 端,绝对最大额定值是20V ) 允许0V 电池充电功能 宽工作温度范围:-40℃~+85℃ 采用SOT23-6封装 产品应用 1节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组 1节锂聚合物可再充电电池组 引脚示意图及说明 SOT23-6 引脚号 引脚名称 引脚说明 1234 5 6 OD CS OC NC VDD VSS 1 OD 放电控制用MOSFET 门极连接端 2 CS 过电流检测输入端,充电器检测端 3 OC 充电控制用MOSFET 门极连接端 4 NC 悬空 5 VDD 电源端,正电源输入端 6 VSS 接地端,负电源输入端

FM2113(文件编号:S&CIC1162) 单节锂电池保护IC 电气特性

FM2113(文件编号:S&CIC1162) 单节锂电池保护IC

FM2113(文件编号:S&CIC1162) 单节锂电池保护IC *3、C1有稳定VDD电压的作用,请不要连接0.01μF以下的电容。 *4、使用MOSFET的阈值电压在过放电检测电压以上时,可能导致在过放电保护之前停止放电。 *5、门极和源极之间耐压在充电器电压以下时,N-MOSFET有可能被损坏。 工作说明 正常工作状态 此IC持续侦测连接在VDD和VSS之间的电池电压,以及CS与VSS之间的电压差,来控制充电和放电。当电池电压在过放电检测电压(VDL)以上并在过充电检测电压(VCU)以下,且CS端子电压在充电过流检测电压(VCIP)以上并在放电过流检测电压(VDIP)以下时,IC的OC和OD端子都输出高电平,使充电控制用MOSFET和放电控制用MOSFET同时导通,这个状态称为“正常工作状态”。此状态下,充电和放电都可以自由进行。 注意:初次连接电芯时,会有不能放电的可能性,此时,短接CS端子和VSS端子,或者连接充电器,就能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过充电状态 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一旦电池电压超过过充电检测电压(VCU),并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超过过充电检测延迟时间(TOC)以上时,FM2113会关闭充电控制用的MOSFET(OC端子),停止充电,这个状态称为“过充电状态”。 过充电状态在如下2种情况下可以释放: 不连接充电器时, (1)由于自放电使电池电压降低到过充电释放电压(VCR)以下时,过充电状态释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2)连接负载放电,放电电流先通过充电控制用MOSFET的寄生二极管流过,此时,CS端子侦测到一个“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Vf)”的电压。当CS端子电压在放电过流检测电压(VDIP)以上且电池电压降低到过 充电检测电压(VCU)以下时,过充电状态释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注意:进入过充电状态的电池,如果仍然连接着充电器,即使电池电压低于过充电释放电压(VCR),过充电状态也不能释放。断开充电器,CS端子电压上升到充电过流检测电压(VCIP)以上时,过充电状态才能释放。 过放电状态 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当电池电压降低到过放电检测电压(VDL)以下,并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超过过放电检测延迟时间(TOD)以上时,FM2113会关闭放电控制用的MOSFET(OD端子),停止放电,这个状态称为“过放电状态”。 过放电状态的释放,有以下三种方法: (1)连接充电器,若CS端子电压低于充电过流检测电压(VCIP),当电池电压高于过放电检测电压(VDL)时,过放电状态释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2)连接充电器,若CS端子电压高于充电过流检测电压(VCIP),当电池电压高于过放电释放电压(VDR)时,过放电状态释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3)没有连接充电器时,如果电池电压自恢复到高于过放电释放电压(VDR)时,过放电状态释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即“有过放自恢复功能”。 放电过流状态(放电过流检测功能和负载短路检测功能)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教案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⑶——公式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体验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明确运用公式求根的前提条件是b2-4ac≥0; 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学习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学习难点:要记准求根公式;系数和常数为负数时,代入求根公式避免出现符号错误. 三.教学过程 Ⅰ.知识准备 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②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⑴2x2-4x+5=0;⑵2x2-4x-2=0. Ⅱ.活动探究 问题1:如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阅读下面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ax2+bx=-c移项解法二:4a2x2+4abx+4ac=0 x2+b a x=- c a化14a2x2+4abx=-4ac x2+b a x+ b2 4a2= b2 4a2- c a配方4a2x2+4abx+b2=

b2-4ac 整理 x+b 2a=± b2-4ac 2a开方2 ax+b=±b2-4ac x=-b 2a± b2-4ac 2a= -b±b2-4ac 2a x= -b±b2-4ac 2a 请思考如下问题: 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吗?需要注意什么?等号右边的值有可能为负吗? ②如果这题要做下去的话,应该附加什么条件? 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④你有什么感想? ax2+bx+c=0(a≠0)在≥0时,它的解是. 这个公式说明方程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所确定的,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中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新知探究】 例1:解下列方程. ⑴2y2+7y=4;⑵x2-2x+1 2 =0;⑶m2-2m+2=0. 【题后反思】你能否总结一下,能使用公式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是怎样的?一般解题步骤又是如何?解的情况有几种?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教案 ——小店一中潘卫生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 6 x=- 1 6 配方,得:x2-7 6 x+( 7 12 )2=- 1 6 +( 7 12 )2 (x- 7 12 )2= 25 144 x- 7 12 =± 5 12 x1= 5 12 + 7 12 = 75 12 + =1 x2=- 5 12 + 7 12 = 75 12 - = 1 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 2+bx+c=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 x 1=2b a -+x 2=2b a --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 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 b a x=- c a 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 )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0 ∴22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 即x=2b a -± ∴x 1=2b a -,x 2=2b a -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 ?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 -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公式法第二课时参考学案

公式法(2) 一.巩固案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b b a 16163- (2)x x 1233+- (3)224)2(x y x -+ 2.已知m+n=2010,m-n=-1,求2244n m -的值. 二.预习案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69-170) 2.用幂的相关知识填空: (1)()2216a = (2)()42x = 3.用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填空. (1)()()____________2)1(222=+??+=+a (2)()()__________2)(222=+??-=-b a 4.你能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122+-a a 分解因式吗?若不能,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吗?若不能,你会想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观察第3题你会有什么发现?用你的发现尝试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________212222=+??-=+-a a (2)()()____________222222=+??-=+-b ab a 5.根据上面的填空完成下面的知识归纳. (1)第3题由左到右的变形是 ,第4题由左到右的变形是 . (2)我们把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 a 反过来就得到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a b a -=+=用文字描述为: . (3)我们把 和 叫完全平方式. 6.尝试练习: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1)下列多项式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241a + B.22b ab a ++ C.442+-a a D.1442-+b b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3 公式法 第二课时

4.3 公式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准备: 1、分解因式:492172+-x x 2、填空: (1)=+2)(b a ; (2)2 )(b a -= ;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三、自学提示: 活动一 阅读课本57页例3上面部分,并回答问题或填空: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我们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我们还 学过其它的公式吗?哪个公式还可以进行分解因式? 2、结合预习导学2,完成下列填空 (1)2 22b ab a +- = ; (2)2 22b ab a ++= ; 3、乘法公式2 )(b a ±= 。 4、形如222b ab a ++与2 22b ab a +-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把乘法公式反过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 。 活动二 观察2 2 2b ab a +- ;2244b ab a +-;25102 ++x x ,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讨论: 1、什么样的多项式才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呢? 2、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 2-4a +4;(2)x 2+4x +4y 2;(3)4a 2+2ab + 4 1b 2 ; (4)2 2 b ab a +-; (5)962 --x x ; (6)25.02 ++a a . 3、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9142 ++x x (2)9)(6)(2 ++-+n m n m 讨论: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我们首先要把题目中的多项式化为什么形式? 由(2)知,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第四章 因式分解 公式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四章因式分解 3.公式法(二)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完全平方公式,将其逆用就是本节课所涉及的主体知识.对于公式逆用,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经历过将平方差公式逆用的过程,应该说是比较熟悉的。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本节课的学习模式与前者基本相同:公式倒用,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整体思想换元进行分解因式以及要求分解彻底。这些活动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对比、讨论等方法,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又安排了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旨在让学生能熟练地应对各种形式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下一章分式的运算以及今后的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良好行为,体会因式分解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学习新知——落实基础——范例学习——随堂练习——自主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直入主题将完全平方公式倒置得新的分解因式方法. 注意事项:在上一课时平方差公式倒置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此课时的学习铺垫内容. 第二环节 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总结归纳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特征,讲授新知形如222b ab a +±的多项式称为完全平方式. 注意事项:举例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归纳总结,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