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际吸引规律

人际吸引规律

人际吸引规律
人际吸引规律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反应方式的个体是如何相互选择、相互吸引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管理者认识行为、预测行为、引导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和交往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可将人际吸引的规律概括如下:接近吸引律、互惠吸引律、对等吸引律、诱发吸引律、互补吸引律和光环吸引律。

一.接近吸引律。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接近点,这些接近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并继而成为知己。人际吸引的接近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接近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越小,则双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如:同乡、同学、同事、邻居,由于双方具有类似的经历、情感和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及彼此酬偿了解的机会,因而易相互吸引。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草木早逢春",实际上都说明了时空上的接近点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弗雷德曼1969年发现,对密切人际关系感兴趣的人,一般倾向于结构小些、更封闭一些的空间,认为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必要的邻近性。但是,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际空间距离拉近,因此,邻近性吸引的形式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如同龄、同期毕业入伍入厂等,也易在感情上相互接近产生相互吸引。2.兴趣、态度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志趣相投、性格特点相似、态度观点一致或价值取向相同,就容易相互吸引,结成"知己"。我们平时说的"情投意合"、"惺惺相惜"、"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物以类聚"等都说明了相似的人易结交成友。为什么观点态度、个性相似的人易相互吸引呢?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为,人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倾向,而他人的认同,是支持自己评价的有力依据,具有很高的酬偿和强化力量,因而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发现彼此之间"英雄所见略同",便会油然而生"好汉爱好汉"的情感。3.职业、背景接近专业、国籍、民族、经历接近的人,易找到共同的语言,缩短相互的距离,因而相互吸引。古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如,我们到某地出差办事,在谈公务时偶尔得知双方曾同住过某地,或认识同一个朋友,或是参加过某一活动……双方立刻感觉到亲近多了,再谈起公事来,不再打官腔,而是诚恳交往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应多谈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努力寻找双方的接近点和共鸣点,以深化关系,促进交往。

二.互惠吸引律。如果交往的双方,能够给对方带来收益、酬偿,就能增加相互间的吸引。追求奖赏、幸福,避免惩罚、痛苦是人的本性,已成为个体或团体潜意识或明确的社会行为动机。这种收益和酬偿包括知识的、生理的、心理的(喜欢、尊重、信任、赞扬、认可)、政治的(权力、地位)等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如果人们预示行为可能得到报偿的趋向,即显现出吸引力。估计得到报偿的概率越大,吸引力就越大;收益与付出之比的比值越大,吸引力就越大;越接近预期的报偿,吸引力就越大。互惠互酬吸引力表现在人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感情互慰感情互慰是指交往的双方,都以自己的表情、姿态和言语动作给他人带来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增加相互的吸引。如,相互奉献真诚善意的微笑。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喜欢、尊敬的最简捷的形式,它可以使人得到快慰和美的酬偿,从而使人心理相通、相近、相亲,相互传递真情实感。在交往中,如果一方真情实意,另一方却怀有戒心,城府很深,则使对方产生失信之感,而造成心理隔阂。正如宋代人程颐所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2.人格互尊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有得

到他人尊重、信任、认可的需要。因此,真诚地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最佳方法。你愈尊重、关心他人,你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愈大,人们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你。如果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待人傲慢,必然会伤害对方自尊心而引起反感甚至气愤,从而造成交往的障碍。3.目标互促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有助于双方有关目标的实现,则双方的吸引力就能增强。如通过行为接触和思想交流,彼此感到收益非浅,具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那么交往的水平就会提高。这就需要培养自己成为博学识广的人,以便使与你交往的人有所受益。4.困境互助患难识知己,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友谊和帮助。如果对朋友的困难冷漠麻木,小气吝啬,或者怕引起非议、麻烦,就必然使对方产生失望之感、怨恨之情而中止交往。5.过失互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再善良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有失足失嘴而伤害他人的时候,因此,当他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说了伤害你的话时,也应以宽宏大度的态度而谅解。只有你不恤小耻,不拘小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当你有了过错时,他人才会以同样的度量而容忍谅解你。另外互惠吸引力还表现在物质上的"礼尚往来",利益上的"欲取先予",道义上的"知恩必报"等方面。互惠吸引律启示我们,要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必须在同他人来往时,尽力使自己的付出大于收益,使自己的言行给他人带来愉快和好处。

三.对等吸引律。指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心理机制。因为,人们都愿意被人肯定、接纳和认可,他人的喜欢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好奖偿。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他人的喜欢激发的回报并不会完全相同。自尊心、自信心强的人,他人的喜欢和排斥对他的自我评价影响不大,即所谓"宠得不惊"。自信心低特别是受过挫折的人,对他人的喜欢与厌恶反应强烈而敏感。因为他们无法从自己那里获得尊重的满足,便非常需要他人报以尊重,同时也会因为这种心理满足与否而十分强烈的喜欢或厌恶对方。这说明,在交往中,以热情、信任、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受过挫折、犯过错误的人,会引起他们比常人更强烈的感情共鸣与回报。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喜欢对等律是按照得失原则变化发展的。得失原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讨厌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也就是说,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报以肯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否定性评价,以后转变为肯定性评价的人;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抱以否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讨厌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肯定评价,以后转变为否定性评价的人。前者由否定性评价向肯定性评价转变,谓之"得";后者由肯定性评价向否定性评价转变,谓之"失",故称得失原则。这是因为,没有渐进过程地喜欢一个人,往往使人感到轻率、唐突;喜欢逐渐增加,使人感到成熟、可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承受力,使关系建立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二是良好关系一旦建立,就要用热情去浇灌、真诚去培育、谅解去护理;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留有渐进发展的余地。

四.诱发吸引律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而引发的吸引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人们受到某种诱因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正是投其所好,就会引起对对方的注意和交往兴趣,从而相互吸引。诱发的因素和形式大致有自然诱发、蓄意诱发、情感诱发等。1.自然诱发自然诱发是指由人的外貌、气质、风度等自然因素而诱发的吸引力。在初次交往时,一个人如五官清秀、举止从容、风度优雅大方、衣着整洁得体,就会对他人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第一印象的吸

引力促使人们进一步接触,从而结成良好关系。美貌在异性之间更能引起相互吸引。国外有人研究了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理斯林和李维斯发现,对方外貌吸引力,和第二次是否与之约会的相关系数为89%。泰塞和布洛第发现的相关系数为69%。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对方外貌的诱发而产生吸引。正因为这个缘故,女性比男性更重视、更留神自己的容貌。为什么美的外貌、风度会产生吸引力呢?这是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美的酬偿。2.蓄意诱发蓄意诱发,是指有意识地设置某些刺激因素,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产生吸引力。如出席某种宴会,可以通过得体适宜的打扮、妙语惊人的谈吐、风趣幽默的故事等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据说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邱吉尔,第一次出席议会时,为了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不顾新议员首次出席会议不许发言的规定,精心准备演说辞,并反复推敲背诵,达到倒背如流。结果他以字字如珠的绝妙演说,使众议员拍案叫绝,不仅忘记了新议员没有发言权的规定,而且声名大振。但是,蓄意设置诱发因素应注意:①投入要适度,诱发因素过量或不足都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后果;②应瞄准对方的需要和兴趣,使诱因刺激的放射进入对方的接收弧度。如果发射方向过于分散,就会影响接收效果;③应含蓄自然,使对方没有娇作之感。情感诱发是通过真诚的关怀、帮助、信任、容忍等因素而激发对方的情感,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相互吸引。如不失时机地帮助困难者,安慰失败者,祝贺成功者,都可以使对方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双方的心灵更亲、更近。

五.互补吸引律。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西保和凯利认为: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互相补偿的范围包括,能力特长、人格特征,需要利益、思想观点四个方面。如性格外向、直率、主观武断、脾气暴躁的人与性格内向、耐心、脾气随和、思维周密的人配合工作时,由于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易相互吸引,团结合作。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常常因为对问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又常常缺乏主见,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有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团结搞得最好,学习效果也最显著。互补吸引律在地位不等、角色不同的上下级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得最突出。如,在官僚式上下级关系中,上级一般赏识的是能在大的方面听从他的颐指气使,而在小的方面又能灵活运用、善于发挥、切实起到助手作用的下级。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被动顺从型的女性能够"夫唱妇随",幸福和睦。互补为什么会吸引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倾向,当这种追求个人无法实现时,便会设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补偿,以达到个人需要的满足。但是,当交往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或角色作用相同时,人际吸引一般服从相似律。

六.光环吸引律。指一个人在能力、特长、品质等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或社会知名度较高,于是这些积极的特征就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感到他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从而愿意与他接近交往。光环效应吸引律最突出体现在能力、成就和品格等方面。1.能力吸引人们一般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讨厌愚蠢无知的人。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寻求补偿、追求自我完善的欲望。与聪明能干的人交往,或许在某些问题上得到帮助。另外,聪明精干的人说话办事恰到好处,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酬偿。是不是人越聪明越能干,就越招人喜欢呢?社会心理

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极其聪明能干的人,会使他人产生屈尊感,从而敬而远之,降低了吸引力。如果一个英雄或伟大人物偶尔暴露一些小缺点,或者遭受一些小的挫折,则会更招人喜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许多才华卓越的人和高级领导者,往往显得不拘小节,略露瑕疵。对此,大部分人觉得他更加亲切可爱了。这是因为,聪明能干的人稍有小失,使人感到他不再是超凡脱俗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因而更亲近他,更喜欢他了。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结果还表明:不管犯没犯错误,聪明能干的人比愚蠢无知的人招人喜欢。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会更招人喜欢;能力低的人再犯错误会更使人不喜欢。.2性格、品质吸引如果一个人品质端庄,待人真诚、热情,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帕里人曾就友谊问题访问了40000多人。结果表明:吸引朋友的良好品质有信任、忠诚、热情、支持、帮助、幽默感、宽容等11种品质,其中忠诚是友谊的灵魂和核心。阿希等人的实验还表明,"热情"也是吸引他人的核心品质,对人际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如,在形容某人的七个形容词中有"冷淡"一词,那么,只有约10%的人相信这个人是宽宏大量的或风趣的。如果用"热情"代替"冷淡"的话,那么就有90%的人将他描绘成是宽宏大量的,75%的人将其描绘成是风趣的。由此可见,"热情"可以产生很强的光环效应,从而增强个体的吸引力。这是因为,热情待人的态度,是对对方喜欢、接纳、尊重的表示,使人感到温暖、愉快,因而易受到他人喜欢。这就启示我们:待人要诚恳、热情。"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对位尊者不谄媚讨好,对位卑者不冷落歧视。热情而不过度,端庄而不矜持,谦虚而不矫饰作伪,充分显示出内心的诚意,就会增加他人的好感。另外,社会地位和声望也会产生光环吸引力。常言说:"名望是一种强有力的催欲剂。""名星崇拜"现象就是这个原理的例证。

总之,注重人际间的互惠关系根据人际交互论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向着增加酬赏和减弱代价的方向发展的。这种互惠行为既有功利的、经济的和现实的作用,也有精神的、心理的和超现实的意义。所以,在人际生活交流中,每个人都难免有酬赏和代价的比较水准。一般说来,功利的互惠较为现实,但不能长久;而心理的互惠较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能持续长久。因此,如能把感激的心情准确传达给对方,对方也将会为您做更多的事、更多的服务。

人际吸引规律浅析

班级:09级电气2班

姓名:徐成龙

学号:200901053

【结构化面试】关于公务员面试中人际关系题的精妙回答

【结构化面试】关于公务员面试中人际关系题的精妙回答 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是公务员面试当中出现概率极高的类别。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在倡导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今天,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无疑会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作为一个公职人员的前提。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开放性,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否适宜,决定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及手段是否具有相应的水平,这是其一;政府部门的工作,系统复杂,部门与上下级之间的衔接看似只有隶属关系那么简单,但其实在工作中机械的判断往往会使工作的效应大打折扣,灵活的为人处事,也印证了中国“有人就有江湖”这句戏谑的比方,这是其二。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为了更好的面对群众,处理工作中的内部矛盾、干群矛盾等,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势必成为考官热衷考察的核心所在。 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遇到后往往都是茫然失措,因为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社会经验几乎是零,即使有过短暂的工作经验,对于很多人际关系的处理手段也是不够成熟的。所以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处理就成为一个尴尬的障碍:说简单,也简单,因为这类题目不是硬性的考量思维层次是否丰富,言之成理即可;说难,确实也不容易答好,因为它确实往往都会把考生至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两难的选择,让人如食鸡肋般,进之则险,退之则庸。 其实,大家之所以觉得这类题目不好答,是有两个误区在作祟,只要我们跳出这两个惯性的思维短板,思维就能海阔天空了。 第一个误区就是大家总是习惯于去求全责备。人际关系的处理之所以复杂且纠结,问题就在于各种利益交织在其中,难于去平衡。老百姓俗语讲:“省了盐就酸了酱”就是精辟的总结了人生的复杂性,没有哪一种方法的万能的,没有哪一种手段是适用于所有人与环境的。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就要保持镇定与自信,万不可纠结于关系的平衡而迟迟理不清思绪,大胆的做出自己的判断,尽可能的处理对方的需要。 第二点来说不可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使用看似“老油条”式的万能回答,“你好、我好、大家好”是理论上的江湖,实际工作中,这种老油条是难以长久立足的。 第三点要坚定自己的主张,面对追问时坦承自己的不足,但不要过多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未能答中考官需求。成事在天,但是谋事在人,确实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的突发情况,实际情景也会比考题来的复杂,所以只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真诚的与对方沟通交流,在原则的基础上换位思考,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案,方法总比困难多。 只要能表现出如上的状态,考官自会觉得你的答案既不是中规中矩的附庸,也不是一根筋式青涩。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为什么有的人受欢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却不那么受欢迎,你认为有哪些因素能影响一个人的吸引力?根据心理学家的众多研究,我们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时空接近性 时空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住宅楼的人的调查显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也越密切。此后其他的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与此相似。可见,简单的人际互动会提高我们对人们的好感。因此,邻近性能提高喜欢的程度,容易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验二: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8年曾经进行了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被试不认识的12张照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2张,按以下的方式展示给被试:第一组2张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从未看过。在被试看完全部照片后,实验者再出示全部照片。要求所有被试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成顺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导致吸引,彼此接近、常常见面,的确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二、魅力吸引性 (一)外表和容貌 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吸引因素。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他,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或左右了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 实验一:沃尔斯特等人让男女大学生各332名相互组对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舞会,舞会结束时,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进行约会,结果表明,外表越吸引人,就越为人喜爱。实验二:戴恩等研究者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一个相貌平平,一个是相貌丑陋。然后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回答。还有的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对漂亮阿姨的照片关注的时间比不漂亮的阿姨的时间长。 那么为什么漂亮的人会更受人喜欢? (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是值得爱。似乎被爱的对象总是“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貌就起到了激发爱和反应爱的线索作用。(2)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满足虚荣心,人们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漂亮的散逸效应) (3)人们常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如聪明、机灵、开朗、活泼等,于是我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漂亮的晕伦效应)(4)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可以养眼,所以谁都喜欢。看到美女女孩子也会多看几眼,就更别说男孩子了。 男性和女性谁会更重视对方的容貌?有研究认为,从表面上看男性比女性更为重视对方的容貌,而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对容貌更为看重,原因是一种投射心理(指的是自己怎么想的也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女性非常重视男性的容貌,所以女性认为男性也会重视自己的容貌,所以女性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了。(有待磋商) 不能夸大外表和容貌的作用。在交往之初,容貌的作用较大,但随着相互认识的加深,容貌的作用则不断降低。 (二)才能 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能的解释是因

结构化面试 人际沟通

目录 第一讲人际沟通概述和答题思路讲解第一部分人际沟通概述 题型设置必要性 题型特征及识别 测评要素 第二部分人际沟通答题思路 第二讲人际沟通题型讲解 第一部分对领导 第三讲人际沟通题型讲解 第二部分对同事 第三部分对亲友 第四部分对群众 第四讲人际沟通拓展讲解 第一部分态度 第二部分原因 第三部分避免

第一讲人际沟通概述和答题思路讲解 第一部分人际沟通概述 公务员人际沟通意识与技巧,通俗来讲就是明确与谁沟通、沟通什么、如何沟通,进而在交流的基础上调整交流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 公务员在处理日常工作过程中,会涉及与以下几类人的人际交往,即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亲友之间的关系;与下属或其他单位的关系;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题型设置 必要性关于协调好人际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一个人的本质就要看他的社会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的好坏和优劣以及可 塑与否。 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讲了一句话,叫“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只决定你的录用,提升与否则主要是跟情商有关。 题型特征及识别 命题特征 设问规律: 设问方式 测评要素 ★人际沟通类试题的主要测评要素: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协调技巧 在考官评分表中的表述如下: 表述 1:“人际合作主动;理解组织中权属关系(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人际间适应;有效沟通(传递信息);处理人际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 表述 2:“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协调技巧,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的能力,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复杂情境的适应性、沟通的有效性、处理问题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贯穿始终要体现理性。” ★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表述如下: 沟通协调能力 ——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第二部分人际沟通答题思路 答题四步法:

2结构化面试人际关系篇

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答题技巧 一、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概述及答题原则 (一)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概述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说服与影响他人的能力、 团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等等。从面试命题方面讲,人际交往意识 与技巧题一直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面试常考的一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 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具体包括:“有全局观念、民 主作风和协作意识”;“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坚持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总而言之,就是“以仁者之心,尽君子之责”。 (二)答题原则 1.自我反思 在回答所有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类的问题时,考生要首先考虑到自我反思,即要 谈到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首先要考虑自己做得有什么不足,是沟通不够,还是不注意 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等。如果有这些问题,那么就表示自己要及时改正和调整,如 果没有,就表示要寻求合适的时机向对方进行解释和说明,或主动征求对方意见,或 吸收对方参与到自己的工作或活动中来。 2.加强沟通 多数人际交往问题的根源是沟通不够。因此考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交流, 并尽快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现有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 3.避免冲突

在因一时一事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的情景中,可以采取暂时回避的措施,日后找恰 当的场合和时机进行解释和沟通。比如针对某件工作而引起的领导的误解、批评,同 事的误解和反对,都可以采取暂时回避、日后解释的方法化解矛盾。 4.积极争取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如果试题设置的情景明确了人际关系冲突和矛盾的原因不在考生,而完全在对方,那么考生就要在坚持原则和正确做法的前提下,根据对方的个性特点调整自己的交往 方式,如果还是不能改善人际关系,或这种矛盾和紧张状态已经影响了工作,那么就 要争取获得其他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5.明确权属关系树立服从意识 所谓权属意识主要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对上下级权属关系和服从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因此,考生在遇到涉及上下级关系的问题时,对上级做出的错误决定、提出的不符合 实际的要求和交办的多余的或难以胜任的工作一般情况下首先应该是服从,然后再寻 求时机解释或建议。 二、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解题技巧 (一)与领导的人际交往 1.角色定位 从性质上说,个人与领导是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主辅关系;从组织上说,个人与领导是上下级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从政治上说,个人与领导一律平等,是一种同志关系。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风格,个人如何与领导做好沟通协调,关系到工作 是否能顺利开展。所以考生可以将角色定位为:被领导者、下属员工、追随者、同事、同志、伙伴、战友。

社会心理学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吴银龙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们,要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总要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等。人际关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关系,它是自人类产生依赖就有了的、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中人际结构更加纷繁复杂,人际关系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话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实际生活领域里,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心理联系,是一种从交往者主体出发指向不同交往对象的心理范畴上的亲疏强弱错落不同的结构。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具有双重性:一重是角色关系,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发生的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关系;一重是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确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当人们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彼此感到满意、引起好感,就会产生吸引倾向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产生分离倾向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西方经济交易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其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就是“一种至少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确实进行着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但并非所有的人际交往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人际交往中同样存在着利益折中和利益让步的情况。而当代中国人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人际关系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学者们认为,必须建立人际关系的本土理论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意义。 在有关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 1998. 26—27) 而我认为,每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按照心理的亲疏远近,都会有一个人际定位,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靶形”的圆圈,自己处于靶心,而各种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则在靶形上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可以定义四层,最里面一层叫核心层,也叫亲密层,处于这一层的包括自己的亲人如父母兄弟,和几个少数的核心的朋友;第二层叫中间层,主要包括自己所熟悉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同学、合作伙伴等;第三层叫次要成,主要包括那些不经常往来但认识的人,也就是偶尔见面可以打个招呼的人;第四层叫疏离层,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全国-心理学7试卷(新)

心理学 总分:11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智力发展达到顶峰的年龄一般在()(2分) A:15岁左右 B:18-25岁之间 C:30-40岁之间 D:60岁左右 2、认为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来研究智力,持这种观点的是()(2分) A:智力二因素论 B:智力结构理论 C:多元智力理论 D:智力认知理论 3、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对守恒概念的掌握是在()(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歌德失恋后曾有自杀的念头,后来突然醒悟,将自己的失恋经历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种行为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2分) A:文饰 B:幻想 C:转移 D:升华 5、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2分)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微观发生学研究法 6、对人的心理状态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节律是()(2分) A:年节律 B:月节律 C:日节律 D:90分钟节律 7、“如果球滚向左边则绿灯亮。”“现在球滚向左边了会出现什么情况?”“绿灯亮了。”这种推理属于()(2分) A:条件推理 B:三段式推理 C:线性推理

D:归纳推理 8、对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人格进行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这个研究所揭示的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2分)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文化 C:学校教育 D:家庭环境 9、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2分)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后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0、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能够顺利地给出多种答案。这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征是()(2分) A:独创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洞察性 11、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人格具有()(2分)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2分) A:大脑和小脑 B:大脑和脑干 C:脑和延髓 D:脑和脊髓 13、听觉区位于大脑皮层()(2分)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4、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状态属于()(2分)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分析

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分析 (2011-02-04 15:40:19) 标签: 杂谈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很多人抱怨人际关系的不理想,这是值得理解的,人不仅需要坚守原则,还要承担责任,不仅需要抵制诱惑,还要抗御圈套,光怪陆离纷繁芜杂,困难和麻烦,坎坷和荆棘,还有人生的起起伏伏。那么,如何评价人际关系的形态呢?笔者从结构化的角度予以阐述,以期与读者以启发和帮助。是如下: 一,结构化分析的导入意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朋友都会听说或切身感受过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多对一的面试形式,考官一般在7-13人之间(含),而考生则只有一人,通过对考生3-5个题目的测试,在规定时间内由考生作答并给出加权平分的面试测试形式。这种考核形式之所以广为应用,本人认为是因为测试效果能够无限趋近于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尽管大大小小的面试辅导班不计其数,所谓应考套路层出不穷,但是考生在面试中的结构化评分指标所针对的表现却是确定的,所以笔者支持采用结构化面试进行公务员面试测试。 二,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人际关系中,交际对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不特定的,每一次人际互动都是一次结构化测试。 三,人际关系形态的区分形态:角色分配导致区分形态, 1,制式形态和泛式形态:制式形态含甲型制式和乙型制式两类,甲型制式是三代以内关系稳定的直系血亲和关系稳定的配偶,乙型制式是关系稳定的其他人际结构;泛式是关系不够稳定或不够充分稳定的其他人际结构。 2,社会常模区分形态: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近姻亲,拟制血亲),朋友,同学,同事,玩伴,网友,性伴,校友,病友,车友,发烧友,牌友,驴友,其他。上述身份存在同一的场景和可能。 3,个体和环境:全部交际对象和全部潜在的交际对象统称为环境。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1、绪论案例分析 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 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 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 答案: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答案要点】 (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 (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 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

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 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学校再一次停课关闭。来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再次进行了有关环境和流行病的检测,结果仍一无所获。但这次复课之后,神秘的流行病消失了。 田纳西卫生部门的琼斯对这一罕见的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总共有170名老师、学生和员工曾到医院就诊,但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 1、这个例子的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哪个内容并分析其特征 2、试用这个内容分析这个例子。 答:1、上述例子其实就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它指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心因性疾病”,这种传染病一开始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报告有身体上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正承受着某种压力,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则开始为他们的疾病构建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就是对环境的新定义,开始传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他们也有同样的症状。随着遭受痛苦的人数量的增加,生理的症状和他们臆断的理由变得越发可信,从而更广为传播。 2、在田纳西这个案例中,与没有得病的学生相比,那些得病的学生更多地报告曾在课间亲眼看到得病的人或者得知同学病了。很明显,这里将那些模糊的症状(甚至是没有症状)定义为是令人恐惧的、由楼房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通过直接接触得以传播。另外,媒体对该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使得更多臆断的“信息”得以传播。 二、女性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通过家人、朋友和媒体,女性了解到何为魅力身材,自己与之比较又如何。而各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一)熟悉效应 也叫曝光效应,即熟悉引起喜欢。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TA她的喜欢程度。 熟悉效应具有适应意义。 熟悉效应具有选择性。 (二)邻近效应 地理位置的接近会增加亲密性 原理 a)接近性增加了熟悉性 b)接近性常常与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c)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d)减少认知失调 (三)个人特征 1、能力 相同条件下,越有能力的人我们越喜欢。但有时出了点错的优秀人物更让人喜欢——犯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 2、外貌吸引力 人们对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的评价较高,即“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吸引力是完美的平均 外表吸引力的匹配原则: 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 吸引力受社会比较影响。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看到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同性(异性)之后,人们会觉得自己(伴侣)缺乏吸引力,而观看一个相貌平平的同性(异性)之后,则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3、性格特点 (四)相似规则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来自两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 相似源于我们喜爱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因为: 得到社会证实的观点使我们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我们尤其喜欢那些经过劝说而变得和我们观点一致的人, 因为劝说别人改变 观点让我们感到自己具有能力

(五)互补规则 互补的差异也会产生吸引力 前提:共同认同某些信念 (六)喜爱引起喜爱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称赞和恩惠并非总能引发喜爱之情

结构化面试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

结构化面试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 在结构化面试中,人际关系处理是一个大类,一般来说,这类问题是解决三个层面的人际关系: 1.我和我之间 2.我和领导之间 3.我和同事之间 至于化解同事或者领导间的矛盾,不在这类题目之列,基本可以归纳到应急应变中来处理,这里就不讨论了。 人际关系问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谓的“阳光”法则,即所有的人都是积极向上,没有恶意的,无论是自己也好,同事也好,领导当然更加,把握好这个前提,就不会在回答中暴露一些社会上的潜规则思维。 一、自己层面 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准确定位,这点在你给我的第一个问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如何对副职准确定位);二是要不断自省,这一点在第二题中有部分的体现。(为什么别人上了,我没上) 下面谈谈回答时的一些基本套路吧,仅做参考: 1.把工作做好始终是我作为一名……的核心所在,因此,无论……/虽然……/,我依然会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 2.(面对工作失误和批评),我会接受批评,承认错误,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回……造成的损失,消除……带来的影响。 3.我会秉着严谨审慎的态度反省自己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反省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反省自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单位的工作理念是否相符。 二、同事层面 一般来说,同事层面的问题主要有:同时竞聘(一个上一个没上),同时出差(你是主要负责,他不配合),同事喜欢打小报告,同事不给面子,当着很多面指出你的错误等。 1.同时竞聘:先自省: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即 便没有选上,也要带着饱满的热情,一如既往地把工作 做好) 过渡一下,勤学习:对方能上,说明对方的各方面,或 者某些方面能力比我强,因此在以后的工作 中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 以后怎么做:虽然以前的关系是同事,但是现在的关系 是上下级,所以对于对方工作上的安排要积极配合,在 合适的时机也要提出对工作有帮助的建议以便参考。 2.同时出差,我是主要负责人,对方不配合:先要自省,自己是否在 那些工作方面做得不到位(可以假设,比如沟通不够,

结构化面试题型之人际关系类(1)教学内容

人际关系类 人际关系是指建立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巧妙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是圆 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企事业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体现。因此人际关 系类题型是结构化面试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人际关系类试题包括与领导、同事、其他人、甚至多种关系交叉的试题。 第一节例题解析 一、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例1:领导给你布置工作不清楚,结果导致你工作完成不好,领导却严厉批评了你,你会怎么做? 【答题思路】 1. 接受批评。 对于领导的批评,我会虚心地接受,不在当时进行任何分辩。 2. 反思自己。 既然工作是由我来负责,那么工作完成不好,理所当然是由我来承担责任,这是 毋庸置疑的。虽然领导给我布置工作不清楚,但是作为工作的负责人,我本就应该积 极主动地跟领导沟通,弄清楚工作的内容和领导的要求,事实却连这点常识都忽略了,确实应该接受批评。 3. 重新工作或补救工作。 对于这项工作,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开展或进行补救、改进,争取圆满地完成。 4. 吸取教训,今后改进。 事后,我会认真吸取教训,今后的工作中绝对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5. 适当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 此外,领导布置任务不清楚,也会影响工作的开展,为了使领导改进自己的工作 方式,更方便整体工作的开展,我也会在适当时机,以委婉的态度诚恳地向领导提出

意见、建议,提醒他今后布置工作时更加清晰、明了。相信以领导的思想觉悟,定会 愉快接受我的建议。 例2:你拟定了一个工作方案,你的处长不满意,但是副局长却很满意,请问你 该怎么办? 【答题思路】 1. 别被两人的职务迷惑,要上来先强调:把工作做好。 首先,我会感到很高兴,因为两位领导都对我的方案很重视,我会尽力地把方案 修正完善,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 2. 肯定领导水平,虚心向处长请教。 无论是处长还是副局长,都有着很高的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我相信处长对我 的方案不满意,一定有其切实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我会虚心地向我的处长进行请教,请他指出方案中的问题,认真记录,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向副局长进行沟通,请副局 长予以指导。 3. 吸纳领导意见,修正方案。 我相信,只要我多和两位领导沟通交流,并及时反馈双方的意见和想法,整合两 位领导的意见,完善相关方案,那么最终一定能够达成共识。如果两位领导都比较随和,可以在领导方便的时候,请两位领导一起交流看法,进行论证讨论,确定工作方案。 领导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进工作,我相信,经过我虚心谨慎的请教和耐心诚恳地 沟通,一定可以让两位领导的意见得到统一,进一步完善我的方案。 4. 今后多向领导请教。 今后的工作中,我依然要多向领导请教,争取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写出更完美 的工作方案。 例3:你为领导印了一份报告,其中有两个错别字,领导当面严厉地责备了你, 请问你如何应对? 【答题思路】 1. 对事件整体表态。

最新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 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

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

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真题解析思路——人际关系类(5道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真题解析思路——人际关系类(5道题)1.如果你新接了一个班级,要选择班委会,同学们都很热情,并且选当班长的人很多,你会怎么办? 题型:人际关系 分析:对于人际关系类的题目,有两种方法答题,第一,逻辑次序法(原因明确)。第二,分类讨论法(原因不明)。点题可以关键词扩充也可以谈一下影响,析题时,可以通过逻辑次序法进行分条阐述。总结,升华一下 参考答案: 点题:班委会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建立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必须组建好班级的领导核心,才能帮助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针对题干中的情况我一定会正确处理,以免对师生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 分析题:首先,我要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也很欣慰大家都愿意为班级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表扬大家的积极主动和热情。接着我会跟之前班主任了解班里学生的情况、个人特点。 其次,我会明示大家我们的班长名额有限,为了班级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挑选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班长,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征求大家的意见,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在进行民主选举之后再根据对班里同学的了解情况确定班长人选 最后,针对这种情况,我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感谢学生对我的信任,我也会告知大家,班里的每一位同学我都会关注,也希望我们当选班干部的同学能够团结同学,公平公正地帮助老师处理班级大小事务。,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正确处理班级的大小事物,以公平民主的方法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学生就餐时,将餐巾纸随地乱丢的现象,你怎么处理? 题型:学生问题类 分析:这道题属于人际关系-学生问题类题目,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责令学生讲纸捡起丢进垃圾桶,告知这是不对的行为,之后就用餐文明礼仪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 参考答案: 点题:学生就餐时,将餐巾随地乱丢的现象作为一名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目录

测量)也与此有关。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编辑本段几个重要原则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

第四章 人际吸引

第四章人际吸引 主要内容 一、人际吸引的规则 二、爱情 一、人际吸引的规则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一、人际吸引的规则 熟悉效应 临近效应 个人特征 相似规则 互补规则 人际吸引的规则 规则一 (一)熟悉效应 ☆也称曝光效应,即熟悉引起喜欢。某个人经常出现在面前,就会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 ☆为什么会产生熟悉效应?熟悉效应具有适应意义。 ☆熟悉效应具有选择性。 (一)熟悉效应 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R. 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见下图)。 (一)熟悉效应 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D.Perlman & S.Oskamp 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 人际吸引的规则 (二)邻近效应 ◆地理位置的接近会增加亲密性 ◆为什么地理位置的临近就会让我们喜欢上对方? -接近性增加了熟悉性 -接近性常常与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较小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减少认知失调 一旦我们选择了一个将要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地点,也就意味着我们朝向那些对我们生命有意义的人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选择了一个地点同时也选择了即将遇到的人。 人际吸引的规则 (三)个人特征 ※能力 ※外表吸引力 ※性格特点 1.能力 ※相同条件下,越有能力的人我们越喜欢。因为有能力的人让我们更正确而不犯错误;学习很多东西。 ※但团队中最有能力、最有头脑的人却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有非凡能力的人会让我们感到不安。 ※出了点错的优秀人更让人喜欢-犯错误效应。 阿伦森等的实验 请被试听一段录音

医疗卫生系统结构化面试之人际关系题

人际关系 对同事: 1、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参考】 1.首先做好本职工作,不让人际关系影响到工作的进程。 2.反省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3.若自身方面问题,向其道歉,求得对方原谅;若是他的问题,则与之沟通,化解矛盾。 4.实在难以处理,汇报上级领导,让领导处理。 2、你是国内某重点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在工作当中任劳任怨,深得患者的好评,领导也经常表扬你,但同事们却说你爱表现、不安分,经常给你制造工作上的障碍,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本着谦虚低调的原则,妥善予以处理。 首先,我会摆正心态,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不因同事的原因影响工作。将同事给我工作上制造的障碍当做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争取予以及时处理。如果同事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工作的话,我会找机会与同事进行沟通,让他了解自己的做法影响到工作进程及带来的后果,希望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跟我沟通。 其次,我会进行自我的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因为领导的表扬或者患者的好评而心存自满情绪,日常工作当中或者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表现的过于高调,过于张扬,以至于会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再次,我会在日常多与同事加强交流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和了解,并逐步的转变自己的处事风格,以更加谦虚低调的态度来与同事相处,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尽量多帮助其他同事,多学习他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改变同事对我的看法。 最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同事关系的处理,团结好同事共同为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发挥好之前的优势,做到患者满意,同事支持,领导认可。 3、同事小李积极发言,但影响会议进程,你批评了他,事后他工作态度不再积极,不配合。你怎么办? 【解析】工作中领导或同事们,有时候意见、看法不一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一定会客观地看待它,及时进行协调并处理好,必须做到维持好团队的合作氛围。 小李的工作态度不再积极,可能原因有: 1.小李自尊、自信受到“打击”,小李工作积极性受挫,小李暂时处于情绪低落; 2.小李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乐观; 3.我的批评方式、批评态度、批评内容,不够妥当; 4.我和小李,双方没有做到及时、有效地沟通; 为了帮助小李转变,促进团队和谐,我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