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计算机系一年网络(1)班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二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

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一位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课过程

1、作者简介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同学们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3、快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对有着深厚的感情,介绍了洛阳的古、美、绝、奇,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逻辑顺序叙写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因后果,先抒情后叙述

4、层次分析

明确:

1-5抒情,总写作者偏爱洛阳

6-15叙述,写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既然是分着叙述洛阳的文化底蕴,那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①(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②(7-8)写洛阳的古。

③(9)写洛阳的美。

④(10)写洛阳的绝。

⑤(11-15)写洛阳的奇。

5、精读课文,品味诗韵1—5段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

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6、精读6—14段,再品诗韵

①师: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生:讨论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7、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

8,、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二、总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 教案设计

洛阳诗韵教案设计 作者袁华林 备课日期:2019/1/5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叶文玲《洛阳诗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洛阳诗韵 叶文玲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的二十四载中,洛阳是我去得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赏,写进千首万阙诗词里了。 “陆机入洛,噪起才名。”——三十年前,我曾抄录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我对这个东汉、魏晋、隋唐时代的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笃诚的崇拜。洛阳,光名字就是古色古香,充满文情和诗意的;洛阳,历代才俊辈出,在东汉时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呐! 二十四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二十四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明帝遣使去天竺国求佛经,得贝叶经四十二章和佛像,用白马驮回。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护送至京师,遂建成了中国佛教之源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寺后墓园中,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大圆坟,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把传说中不肯献媚而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奉为市花,在花事烂漫的五月,年年举行规模空前的牡丹花会。而今,洛水之畔看牡丹,已成了域外海内的盛事。花会期间,洛阳城日日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们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我在不止一个外国朋友的柜橱中,看到了它们的丰姿。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真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我还故乡呢!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学习,于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九朝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祖国山河的壮观秀丽,并且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发起“寻找韶关本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并激起他们建设家乡的意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新颖的标题; 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能将网上搜集的信息及大家的讨论,还有自己的发现成果向小 组及全班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美的特色; 能共同分析讨论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标题; 学生能识记课文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 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韶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 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

元16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借欣赏散文的过程,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世界特殊景点的美及祖国山河的美。本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对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画卷,作者好似一位导游带领读者不仅领略文字的优美,同时如亲临其境般真实感受洛阳景点之美,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洛阳,中原名城,六代九朝古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样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叶文玲却怀着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写下了这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洛阳诗韵》。读着《洛阳诗韵》,读着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质疑释疑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讲授是老师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设计的。 1、学习对象是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 端正,学习兴趣很浓; 2、学生对洛阳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 3、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查询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初步了解洛阳。 2、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自己家乡韶关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资料,使资 源共享。 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室; 2、高教版的中职语文教材; 3、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 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把握主题; ②、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欣赏文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热爱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对祖国民族灿烂文化的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 通过多媒体课件关于对洛阳文化遗产(白马寺、牡丹花、唐三彩、龙门石窟等)图片的

展示,导入课文。 二、走进文本: 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曾历经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三、研习文本: 1、诵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作一交流。 2、学习生字词: 课件展示:(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明白词义)) 璀璨笑靥馈赠邙山龛 笃诚贬谪氤氲谙熟棹 才俊辈出姹紫嫣红摄人心魂浅笑盈盈 指名诵读,集体诵读。 3、初读文本,初味诗韵。 ⑴、参阅“课文导读”,了解文章梗概。 ⑵、再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思考:本文哪些部分、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摹写作为文化遗产“特殊况味”的洛阳? 明确:课文第6—15自然段。从“古、美、

中专语文第一册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作者对洛阳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教学过程 一.洛阳简介 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政权也建都于此。)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三、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四、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l一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洛阳诗韵

教学目标 1、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洛阳的“古”“美”“绝”“奇”。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导语 “江南忆,最忆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2、作者及洛阳简介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曾使“洛阳纸贵”(人们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教学目的: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洛阳诗韵”的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洛阳的“古”、“美”、“绝”、“奇”,理解它们在选材和组才上的特点,以及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洛阳诗韵”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进程: 一、洛阳的历史及文物 洛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省境西部,北临黄河。远在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于此。公元前11世纪西周武王时始形成城市,公元前770年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朝建都于此,素称“九朝古都”。由于洛阳地处古代中国中部要冲,水陆交通发达,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又为中国佛学、理学、经学兴盛之地,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五代以后逐渐衰落。 洛阳的仿古工艺唐三彩驰名中外。全市境内列为世界、国家、省、市级的名胜古迹有40余处。城南著名的龙门石窟在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城东有汉魏故城遗址、偃师商都遗址和二里头古城遗址等。邙山南麓有汉代壁画墓。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以牡丹为市花。王公、牡丹两公园花色艳丽,被誉为天下第一。 本文作者凭着对洛阳笃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课文分析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抒情——写作者的感受)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作者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的面目。“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与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抄录古句,慰免

中专语文第一册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部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 2理解作者选材和组材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今天我们借助叶文铃优美的文字,游览以下洛阳。 (二)理解字词 璀璨(càn)词义:形容朱玉等光彩鲜明。 笑靥(yè)词义:此处指笑脸。 贬谪(zhé)词义: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谙熟(ān)词义:非常熟悉 龛(kān)词义: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棹(zhào)词义:桨 (三)课文结构解剖,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5)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1如痴如醉的感情——“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 2地理位置——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3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4、5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 深层原因:特殊的况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7~8洛阳古——白马寺 学生朗读 教师讲解: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驮回,故命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提问: 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说课稿 船山职校杨文兵 本课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现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做以下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我国现代女作家,现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古都“特殊的况味”,从“古”“美”“绝”“奇”等不同侧面选取典型素材,描摹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从而也激发起人们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职高学生,不少学生语文基础都很薄弱,而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他们体会散文中的情感能力也不高,只会把更多的眼光停驻在课文后半部分描写洛阳“古、美、奇、绝”四个特点上,所以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并总结作家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上,同时老师也不能在课堂唱“独角戏”,要让学生能动起来,自己去学习和动手。 三、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能力目标:(1)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朗读欣赏,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㈠、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的特点。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㈡、教学难点 1、通过作者笔下洛阳的诗情画意,理解作者对悠久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2、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任务驱动,组织引导,问答法、讨论法、对比法 2、学法 课前准备、合作探究、个别回答、分享交流、搜索练笔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领略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从文体、内容、思路、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几方面比较《提醒幸福》

洛阳诗韵教学教材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学习,于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九朝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祖国山河的壮观秀丽,并且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发起“寻找韶关本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并激起他们建设家乡的意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 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能将网上搜集的信息及大家的讨论,还有自己的发现成果向小组及全班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美的特色; 能共同分析讨论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标题; 学生能识记课文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韶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16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借欣赏散文的过程,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世界特殊景点的美及祖国山河的美。本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对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画卷,作者好似一位导游带领读者不仅领略文字的优美,同时如亲临其境般真实感受洛阳景点之美,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洛阳,中原名城,六代九朝古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样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叶文玲却怀着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写下了这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洛阳诗韵》。读着《洛阳诗韵》,读着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质疑释疑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讲授是老师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设计的。 1、学习对象是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态 度端正,学习兴趣很浓; 2、学生对洛阳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 3、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查询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 课前准备: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叶文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 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把握主题; ②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欣赏文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 ②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 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功存河洛”——康熙(清) 二、走进文本: 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周成王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概括: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课题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读这篇散文,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2)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在组材、选材上的特点,把握主题; (2)品味作品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摹状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作家的真挚情感,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寻找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和撰写此类文章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在组材、选材上的特点,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摹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文化含义,体会对祖国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歌曲(课前播放周杰伦的歌曲《烟花易冷》,并用PPT投影歌词,营造气氛) 2.讲故事 这首歌的歌词以北魏的洛阳城为背景,唱出了对历史沧桑、兴衰无常的追问。歌词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为蓝本创作,杨衒之曾任北魏抚军府司马等职。北魏从洛阳迁都邺城之后,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杨衒之再到洛阳,但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感慨极深,回忆起魏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便写了《洛阳伽蓝记》,寄托他对北魏王朝覆亡的哀悼,同时也对当时王公贵族耗财佞佛、“不恤众庶”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我们从周杰伦的歌中依然能听出那种寻寻觅觅而繁华不再的哀愁。 3.导入新课 “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要表现怀古的题材,以洛阳城为背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洛阳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充满文情诗意,能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最深刻烙印的地方。人的情感,缱绻流动如清泓、如琴弦,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曹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赋》,左思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这些与洛阳有关的文学作品已成绝唱,而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

《洛阳诗韵》教学案张静涵

《洛阳诗韵》说课稿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 承德信息工程技术学院 张静涵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需要大家猜一下,一句诗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打一地名答案是洛阳,所以,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洛阳诗韵》。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为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对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提炼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诵课文,理清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及摹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作者先果后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总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选取典型素材表现洛阳诗韵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脉络。 四、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是16对口的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但能力水平偏低。对语文通用能力的认知也较粗浅,阅读习惯不好,语感不强,尤其不爱读美文。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其在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感受诗性语言的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鉴作者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模仿内化的自己表达需求,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使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更有感染力和逻辑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按需整合散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平台,使课堂教学能够基于学生障碍点自然生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学法: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说明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说明 四明职业高级中学王晶晶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现对教案的设计作以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把握文义,通过前两篇课文(《提醒幸福》、《我的空中楼阁》)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理清思路的方法,通过这篇课文能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理清思路的方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是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两部分结构与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难点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章的具体分析和对个别句子的分析,学生应该基本能自己概括文章内容了。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财会班的学生.前面已经学了两篇课文,初步掌握了如何理清文章思路.所以本节课内容除了理清文章思路外,还可往情感方向上引导。由于是专业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上课时一些基础知识(如字词等)不可不讲。 三、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题“洛阳诗韵”的内涵.能力目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特点 教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和直观教学法,重点突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选取人机交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环境里,自主、探索、交互型学习. 六、教学过程剖析 (一)情景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的第一句是“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是模仿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所以在导入时用白居易的诗就比较自然,让学生能较快地进入“洛阳”。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计算机系一年网络(1)班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二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 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一位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课过程 1、作者简介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同学们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3、快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对有着深厚的感情,介绍了洛阳的古、美、绝、奇,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逻辑顺序叙写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因后果,先抒情后叙述 4、层次分析 明确: 1-5抒情,总写作者偏爱洛阳 6-15叙述,写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既然是分着叙述洛阳的文化底蕴,那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①(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②(7-8)写洛阳的古。 ③(9)写洛阳的美。 ④(10)写洛阳的绝。 ⑤(11-15)写洛阳的奇。 5、精读课文,品味诗韵1—5段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 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6、精读6—14段,再品诗韵 ①师: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生:讨论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7、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 8,、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二、总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2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朗读,疏通文字。 2、体味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横向思路、总分结构;先抒情、后记叙。 二、重点: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难点:“特殊的况味”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人的情感,缱绻流动如清泓、如琴弦。有时候,当一个人去游历某一个地方,被这一处的山水、人文的某些元素,深深吸引的时候,这一方异乡的水土,就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烙印,镌刻在他的心里。有时,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 不是吗?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豪情;苏东坡游黄州赤壁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徐志摩视“康桥”是精神依恋之乡,“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与学生一起回忆,尽量让学生说) 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故都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写下了散文《洛阳诗韵》。 2、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汴京、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见地图),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guàn”;“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kuì zèng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一般是附带品)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洛阳诗韵》教案 (人教版高一)

《洛阳诗韵》教案 (人教版高一) 叶文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的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洛阳是九朝古都,历史悠久,同学们能说说的古代哪些朝代的都城设在洛阳,学生回答,由些引入。 二、复习散文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语文学习讲究方法,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三、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自然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自然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第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洛阳诗韵 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叶文玲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 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 4、复习旧知识 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例:《我的空中楼阁》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 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 7、重点词、句理解 第一部分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题: 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洛阳诗韵 详细教案

云横九派浮黄鹤 ——《洛阳诗韵》与武汉文化的拼接 武汉市财经学校阳丹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恰当运用旅游文化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撰写景点介绍。重点是掌握撰写景点介绍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重点是提高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活动展示和评价,要求学生准确生动地介绍景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团队协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是让学生对武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更加热爱家乡。 二、活动描述 这次活动是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洛阳诗韵》设计的一次寻找武汉本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本次活动在导游专业09级1班进行。这个班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但能力水平偏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强化语文应用能力在导游专业活动中的训练。 活动要求学生课前根据主题分为四个活动小组,搜集整理家乡武汉的本土文化资料,每人以组为单位撰写景点介绍。活动课堂上,学生介绍自己的小组,说明自己的任务,提出自己小组的口号。之后每组推选两名发言人和一名评委,一名发言人汇报本组的资料收集及心得体会,另一名发言人演示本组的景点介绍文稿,集中展示,交流成果。学生评委团打分,全班互评、自评、评委团点评,教师进行补充点评,投影仪上显示得

分。展示完毕后教师给予全班(包括发言人、评委)总体的评价、颁奖。 三、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 整个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展示阶段。 (一)准备阶段 学生在课前自由组合成四个活动小组,由课文理解拓展延伸到对武汉文化的探寻。 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洛阳古”延伸到探访武汉的古文化杰作。 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洛阳美”延伸到体味武汉的山水自然美景。 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洛阳绝”延伸到分析最经典的武汉文化。 最后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洛阳奇”延伸到领略奇妙的武汉旅程。 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组的调研方向,依据本组的任务制定活动计划。 本阶段用时两课时,其中课下准备一课时。 (二)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搜集整理资料 四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主要任务,或到图书馆和网上搜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拍照,或采访、询问。 2.提炼概括信息,整合材料。学生通过提炼概括信息使材料更加典型、真实、生动、新颖。再通过整合材料,让文稿言之有序。 3.准备交流材料 (1)准备活动展示的材料。小组每个人都有具体任务,有的进行文字撰写,有的准备口头介绍,有的准备展示文稿。分工合作,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提高。 (2)准备景点介绍的文稿。每个人都写一篇景点介绍的文稿,然后每组选出较为突出的一篇,在全组进行修改。 实施阶段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后面的课堂展示交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一阶段时间安排上要相对长一些,大约要花费一周课余时间。 (三)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集中展示、交流成果;质疑评价、共同提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