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涂片

血涂片

血涂片
血涂片

血涂片的制作及注意事

一.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涂片法制片是显微制片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三.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一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 ,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5.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为宜。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染而无法检查。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7.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核呈暗紫红色,染色质结构能辨,粒细胞的颗粒呈固有种特异颜色。

四.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标本,在制片时就要特殊对待。如:1、贫血病人2、WBC 特高疑为白血病人3、腹水或胸水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一.低倍镜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好的部位,转油镜下计数100—200个

细胞,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

二.细胞分布:头体部以淋巴细胞较多,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单核细胞较多,片尾部异常大的细胞较多。一般选择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地方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移动视野。三.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包括在分类百分率中。如遇到不能确认的细胞,应另列入分类不明一项,如实报告,并保留血片。如发现有核红细胞,应报告分类100个白细胞所见有核红细胞数。

网上下载:

一、血涂片检查步骤

1、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首先在低倍镜下进行浏览,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和细胞分布情况。然后,在100倍油镜下观察细胞浆内的颗粒和核分叶情况。

2、检查从约50%的红细胞互相重叠区域开始,向红细胞完全散开的区域推移。血涂片较薄的区域,呈羽毛状,为“血片边缘”。

3、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为血涂片分类“可接受”区域。当白细胞总数正常时,在血涂片尾部和边缘,每油镜视野所见的白细胞数量不超过血涂片体部的2~3倍。

4、除某些病理情况(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的数量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仍能明确鉴别(如破碎的嗜酸性粒细胞)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告中,应设其他栏,以备填写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并作适当描述。

5、计数方法采用“城垛式”方法检查血涂片。每个明确识别的细胞必须归入下列分类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其他有核细胞(除有核红细胞外)。能明确识别的破碎细胞,应恰当分类。

6、每张血涂片应计数200个白细胞,若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减少,应增加检查血涂片的数量。白细胞分类结果以百分率和绝对值表示。

7、计数所有的有核红细胞,结果以每100个白细胞计数中见到几个表示。

二、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

1、检验人员的要求

(1)检验人员的经验

检验人员必须能对所有常见白细胞进行分类,并了解大多数白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参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2)检验人员的态度

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动机和专心程度是关键因素。因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影响分类计数的因素很多,有检验人员的态度、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工作量等。对于以每张血涂片计数200个白细胞的参考方法工作量来说,每天每个检验人员血涂片检验数量约为15~25张。

三、血涂片考核

考核样本

选择10份样本。样本必须包含7种类型白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至少有一份样本含有少量有核红细胞,一份含有少量未成熟白细胞。按照要求,每份样本制备5张血涂片,按照第节所述方法染色,统一标签,但检验人员不知道样本来源。玻片分成5套,每套包含10份样本的玻片各1张。

四、检验人员考核

分发给参加检验的人员一套考核血涂片,要求每张血涂片做200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并根据血涂片编号,报告结果,交给监考人。监考人计算每份样本每种细胞的均值,进行结果解释,制作每种类型细胞分布图。其中横坐标(X轴)为组均值(百分率),组均值为实验室具备资格的检验人员计数的均值。纵坐标(Y轴)代表检验人员个体的结果。在图上添加两条代表理论上95%和99%可信区间的线条,由计数百分率的标准误算得,计算公式见附录B。

五、解释

根据Gaussian分布假说,5%的个体结果可能会超出95%范围,但不会超出99%的限值。若数据不符合该规则,表示存在样本处理过程或操作错误(如样本标签错误,制片不佳,读片区域不当或细胞分类错误)。在分析出可能误差来源后,必须重新进行考核。若不能符合统计学规则,应高度怀疑结果的有效性。

监考人必须仔细地检查每张图形。检验人员数值应该呈随机分布。若非如此,评价中可能引入了检验人员的偏倚。应该采取纠正措施(如培训或更换人员等),并重新进行考核。

应保留一套考核血涂片作为标准片,用于其他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幼稚细胞形态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幼稚细胞仅见于骨髓,待幼稚细胞成熟后才输入外周血液中,如果在外周血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有某些疾病存在。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mu。,圆或稍椭圆。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或有少许,根据颗粒有无将原始粒细胞分为1型和

11型,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

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15&mu。,比原始粒细胞较大。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开始聚集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核仁:核仁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胞质呈淡蓝、蓝或深蓝色,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

M3的异形早幼粒细胞形态变化主要有外形不规,出现伪足和瘤状突起;细胞质不均,易出现胞质芽,形成“内外浆”A颗粒增多,大小混杂,伴融合及覆盖细胞核现象; Auer小体易见,有柴捆状改变;核畸形变显著,可见类三角形、花蕾样、龟甲状,分叶状胞核等形态变化;染色质变粗,核仁可见,部分不清晰。细胞化学染色MPO强阳性。M3v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细胞质大多数缺乏颗粒或颗粒稀疏细小,细胞质染色呈强弱不等嗜碱性染色。MPO 染色M3v与典型的M3 相似,呈强阳性。颗粒稀少的中性粒细胞一般MPO阳性低或缺乏,但是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的MPO却阳性强度极高,这一点可以帮助鉴别颗粒稀少的异型早幼粒细胞。APL中的M3b型和M3v型容易与AML-M5中的M5b型在骨髓形态学诊断上混淆不清,出现误诊。异形早幼粒细胞与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在形态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仔细观察,两者的特征差异也十分明显。单核细胞外形不规,但少见瘤状突起;细胞质内颗粒细小,分布均

匀稀疏,无融合及覆盖细胞核现象;无柴捆状Auer

小体出现;染色质细致如网;核畸形变明显,但多以

折叠扭曲为主。另外,M5b的MPO染色在强度和

阳性率均弱于M3。选用脂酶双染色有助于单核细

胞和幼稚粒细胞的鉴别。

3、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mu。,圆形。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浆:多,淡红色,淡蓝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由于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在普通显微镜下只能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

核凹陷程度小于假设圆形核直径的1/2。

4、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单核细胞特点:

1.浆与核的形状均不规则,浆如阿米巴样。有内外浆之分,核呈不规则圆形,马蹄形,多折痕。.染色质的结构多样化,呈细或粗网织状或较模糊排列。

2、原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0 μ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中或稍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核膜不清楚,核仁

1-2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3、幼单核细胞胞体:胞体:直径15-25 μ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

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不太清楚,较大。

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

粒,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4、幼淋巴细胞: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凹陷。淡紫红色,染色质较原淋巴细胞粗,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无颗粒,无Auer's小体。

5、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6、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7、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

的兰色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血涂片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1、目的: 规范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确保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胞室 3、职责: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菌室检验人员均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的制备 玻片:保持中性、洁净、无油腻 制备血涂片:血涂片外观应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血膜外观应厚薄适宜。血膜厚度、长度和血滴的大小、推片与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粘度高,宜保持较小的角度,可得满意结果;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需用较大的角度和较快的推片速度,才可得满意的血涂片。良好的血涂片的“标准”为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渡。 染色:血涂片应在1h内完成染色,或在1h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血涂片分类计数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是有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求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血涂片分类计数注意事项: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科稳定6-8h,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需要镜检分类应及早分血片:正确判断是否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应当进行显微镜复查。(1)血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109/L,WBC>×109/L,Hb<50g/L,PLT<50×109/L)。(2)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项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偏移。(3)出现警示信号。这需要我们操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注意分析检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异常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对在检测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疑问的做到合理解释。 1 、目的: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人血涂片1

试题一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人血涂片

试题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试题三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实验方案评分标准满分 一、准备观察实验台上用具和材料是否齐全,并用 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玻片擦拭干净(0.5分)0.5分 二、制片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 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侧表皮上,划出2 -5平方毫米的小方格,然后用镊子撕下 方格的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3、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 触载玻片上的水滴,慢慢放平。 1、滴加清水(0.5分) 2、撕侧表皮放在水滴 中。(0.5分) 3、表皮平展(0.5分) 4、用镊子将盖玻片的一 侧先接触水滴。(0.5 分) 2分 三、染色1、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稀释的 碘酒(或红墨水)。 2、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染液。 1、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染 液(0.5分) 2、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 染液直至浸润全部标本 (0.5分) 1分 四、观察1、调节显微镜,对光后报告老师。 2、用低倍镜观察制作的临时装片,看到 物像后,报告老师。 3、观察并完成实验报告。 1、取镜、安放、对光正 确。(0.5分,缺一不得 分) 2、调出的物像清晰。 (0.5分) 3、填写正确。(1分) 2分 五、整理 1、擦拭显微镜、恢复到原位。 2、清洗玻片。 3、将废物放入废物缸中。 桌面整洁、整理、复位 正确。(0.5分,缺一不 得分) 0.5分实验步骤:一、准备二、制片三、染色四、观察五、整理 四、观察根据观察结果,注明下图中未标出的结构名称: 细胞壁 植物细胞模式图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二血涂片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使用推片将血液在载玻片制成血膜。 试剂器材 载玻片(清洁、干燥、无尘、无油脂、25cm×75cm,厚度0.8mm~1.2mm)、推片。 操作步骤 (1)采血静脉采血后,使用玻璃棒、毛细管、注射针头等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加1滴(约0.05ml)抗凝血,如果使用手指采血则直接用洁净玻片蘸 1 滴血。 (2)推片左手平执载玻片,或放在类似桌子等平 坦地方,右手持推片从后方或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 推片边缘展开成适当的宽度,立即将推片与载玻片呈 30。~45。角,轻压推片边缘将血液推制成厚薄适宜的血 涂片(图1-6),血涂片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见。 (3)干燥将推好的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 速干燥。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 ℃温箱中保温促 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图1-6 推片(4)标记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记号笔编号。 注意事项 1.要制备良好的血细胞涂片,玻片必须干净。新购置的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必须用约1mol/L HCl浸泡24h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擦干后备用。用过的载玻片可放入含适量肥皂或其他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冲洗,蒸馏水最后浸洗后擦干备用。边缘破碎、玻面有划痕的玻片不能再用。使用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最好使用非抗凝血制备血涂片,也可用EDTA抗凝血制备。使用抗凝血标本时,应充分混匀后再涂片。抗凝血标本应在采集后4h内制备血涂片,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制片前标本不宜冷藏。涂片的厚度、长度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红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认为血滴大、血粘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故针对不同病人应有的放矢,对血细胞比容高、血粘度高的病人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而贫血患者则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3.血膜应厚薄均匀适度,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如血膜面积太小,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到局限,故应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的地方结束涂抹为宜。一些体积特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画线应注意保存血涂片尾部细胞。 4.血涂片必须充分干燥后方可固定染色,否则细胞尚未牢固地吸附在玻片上,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实验评价 血涂片制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血涂片制备时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除可

组胚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 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图2-1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10)图中染成粉红色较粗的索条状结构为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似头发丝状的叫弹性纤维(←),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只见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核,胞质染色浅,细胞轮廓不清的是成纤维细胞(↓)。 图2-2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40)图示染成粉红色较粗的是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是弹性纤维,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 图2-3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甲笨胺蓝染色10×40)图示肥大细胞(→)。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典型的M2a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 (q22;q21) /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 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 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

实验 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实验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一、引言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良,常使细胞鉴别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结论,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二、实验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盖玻片等。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 1、消毒与采血 先按摩采血部位(人的指腹),使血流通畅,采血前用70%酒精消毒人的指腹,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第一滴血不要)。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注意手指持载玻片的边缘,不触电及表面,也不能使载玻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 2、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做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o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出(图1)。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 图1 推片示意图 3、染色 用特种玻璃铅笔在血膜两侧画两条线,防止染液外溢。再将瑞氏染色液(伊红-亚甲基蓝)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30秒。加等量蒸馏水与染色液混合后再染5分钟。最后用蒸馏水把染色液洗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燥后,即可观察。 4、封片 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保存。 五、结果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结果如图2所示。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小而圆,没有细胞核,血涂片中最多,常被染成淡红色,细胞的边缘厚,中间薄,使细胞边缘的颜色比中间的深。 2、白细胞: 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嗜酸性白细胞: 数量较少,但在血涂片中可以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红色或玫瑰花色,细胞核分叶形,染成紫红色。 (2)嗜碱性白细胞: 数量最少,在血涂片中很难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兰紫色,细胞核分叶形,染色较深,但常被粗大的兰紫色颗粒掩盖。 (3)嗜中性白细胞: 在有粒白细胞中,它的数量最多,很容易找到。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胞质内含有细小的颗粒,一般不易看清,细胞核为兰紫色,核分杆状、蹄形和分叶形。 (4)淋巴细胞: 在白细胞中数目是最多的,大小不等,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较少,占中小淋巴细胞的1/4~1/18。细胞质所占的比例较小,但随细胞体积增大而相应增多,核周围细胞质,染成天兰色,细胞核大,圆形,染成紫兰色。 (5)单核细胞: 数目不多,是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核为肾形或马蹄形,颜色比淋巴细胞较淡,细胞质为淡灰兰色。 3、血小板: 为不规则的细胞质小块或碎片,形状象雪花,在血小板中有细小的紫兰色颗粒。血小板常聚集在红细胞之间(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染料、渣子和细胞及血小板等的区别)。 图2 血涂片中血细胞观察结果 五、注意事项: 1、载玻片的清洗:新玻片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再清水和蒸 馏水清洗。2、使用玻璃片时只能手持边缘,切忌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无油腻。3、血涂片制好后,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3、血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人血涂片1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人血涂片1

试题一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要求:1、正确使用显微镜。2、识别人血涂片中的血细胞。 实验方案评分标准满 分 一、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 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 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 略偏左。 1、一手握镜 臂,一手握镜 座。(0.5分) 2、略偏左,距边 缘7—10厘米。 (0.5分) 1分 二、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 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选择 较大的光圈对准通 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 一眼睁开,同时把反 光镜转向光源,通过 目镜看到白亮视野 后并报告教师。 1、转动转换 器。(0.5分) 2、选择低倍物 镜。(0.5分) 3、看到白亮视 野。(0.5分) 1.5 分 三、1、把涂片放在载物1、正确固定标3分

观察台上,用压片夹压 住,标本要正对通光 孔的中心。 2、从侧面注视物镜,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 镜筒缓慢下降接近 涂片。 3、一眼注视目镜内, 同时反方向转动粗 准焦螺旋,使镜筒缓 缓上升,直至看到物 像,再略微转动细准 焦螺旋,直至物像清 晰,报告老师。 4、正确填写实验报 告。 本。(0.5分) 2、从侧面注视物镜接近涂片。 (0.5分) 3、物像清晰。(0.5分) 4、并将白细胞移到视野中央或用指针指出。 (0.5分) 5、填写正确。(1分,每空0.5分) 四、整理1、取下涂片并复位。 2、用纱布擦拭显微 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 物镜偏到两旁,并将 镜筒降至最低位置。 涂片复位,显微 镜擦拭、复位, 桌面整洁,缺一 不得分。(0.5分) 0.5 分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四、 整理 实验记录在你观察的视野中,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在显微镜下呈现色。 试题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要求: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方案评分标准满分 一、问题情境 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在播种之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 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详细版(温州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 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图1-4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HE染色10×20)甲状腺滤泡腔内为红色胶质,滤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图1-5单层柱状上皮(胆囊 HE染色10×20)胆囊皱襞的粘膜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 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 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 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 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图2-1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10)图中染成粉

全血涂片染色镜检在临床中的意义

全血涂片染色镜检在临床中的意义 [关键词]全血;涂片;染色;镜检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过去所述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中的血常规、尿常规,由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过渡到现在的全电脑自动化操作,检验结果更加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并且减少了人为的操作误差,同时也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在检验的概念、观点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被称之为血常规的检验项目,一般由检验科进行,现在,由于现代化全自动高档仪器的使用,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各临床科室由临床医师自己检测,并且,几乎所有县级及以上医院甚至包括乡镇医院和一些私立医院都更换成较普通的全血细胞分析仪。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更是购置了更先进的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情况下,较普通的血细胞分析仪除可直接检测白细胞(WBC)数、红细胞(RBC)数、血小板(PLT)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外,还可计算出RBC平均体积及三个计算参数(HCTRBC比积、MCH平均RBC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同时,还可得到一些变量如RBC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V),RBC、WBC、PLT三个直方图。并能根据WBC大小得出两分类或三分类的过筛结果。而更先进的全血细胞分析仪除了具有前述的各种功能外,还能提供一些新的变量,如Hb分布宽度,以及低血色素和高血色素细胞的百分率。多种直方图和散点图,能直观地表现出RBC的特点,这些仪器有可能检出数量增多的高血色素细胞(球形RBC或不规则收缩RBC)、小高血色素细胞(小

球形RBC)、低血色素性小RBC、大正血色素性细胞(Hb含量正常的巨RBC)和低血色素性巨RBC(网织RBC或发育不良RBC)。除此之外,这些仪器还能对WBC进行五分类(各厂家由于型号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仪器对异常分类结果均设有灵敏监控系统,可提出特殊的警号(有的甚至还能直接检出幼稚细胞),这样可将血中幼稚细胞检查出来不会被遗漏。由此可知,由于现代仪器检测项目更多、更全面,通过检测的结果,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并可通过这些结果,可初步判断一些疾病,但是,现在许多单位购买了全血细胞分析仪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全血涂片染色镜检样本比例大幅下降,有的甚至根本不再进行染色镜检,目前情况下染色镜检正逐步下降,据统计镜检≤10%~15%。虽然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能检测出这么丰富的数据(信息量),但全血涂片染色镜检仍然是一种关键性的辅助诊断方法,在欧洲,全血涂片染色镜检一般由经过实验室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而美国由内科医师进行,在国内主要还是由检验科和血液科人员进行。作为检验人员,当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出来后,应当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作血涂片染色检查,在血涂片染色镜检中寻找什么和应当寻找什么,血涂片染色检查与自动化血球计数仪相比,劳动强度高、费时费力,但是,当自动化血球计数仪显示异常结果时或对结果进行了“标记”时一定要作全血涂片染色检查。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学会发表了根据自动化全血计数结果由实验室主动进行血涂片复查的共识标准,我科根据多年自动血球计数仪结果分析,制定了血涂片染色镜检的方案,如下。我科制定的血涂片染色镜检方案:1:WBC数<4.0×109/L,Hb<10 g/L、

10张令人惊奇的人体细胞图片

10张令人惊奇的人体细胞图片 章节 收起1 导读 2 红血球 3 头发分叉 4 普尔基涅神经元 5 耳毛细胞 6 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7 头上的味蕾 8 牙釉质 9 血液凝块 10 肺气泡 11 肺癌细胞 导读 十张令人惊异的人体图片,都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通过它们你可以更近地观察人体的内部情况。 红血球 从这张图片上看,它们很像肉桂色糖果,但事实上它们是人体里最普通的血细胞——红血球。这些中间向内部凹陷的细胞的主要任务,是将氧气输送到我们的整个身体。在女性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有400万到500万个红血球,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大约500万到600个红血球。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的人,体内的红血球数量更多,因为他们生活的环

境氧气相对更少。 头发分叉 像枯树枝一样的照片就是我们的头发,建议大家经常修剪和良好的护理,可避免像这张图片上出现发梢分叉的现象。普尔基涅神经元 在大脑里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普尔基涅神经元是体积最大的。这些细胞是小脑皮层里的运动协调大师。接触酒精、锂等有毒物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孤独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等遗传变异,都会对人类的普尔基涅神经元造成消极影响。 耳毛细胞

这张图片看起来好像是在耳朵里面对耳毛细胞进行近距离观察时拍摄的。耳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对声震作出反应时产生的机械运动。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血管从黑色视盘中伸出。视盘是个盲点,因为视网膜的这个区域没有光感细胞,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从眼睛后面的这个部位伸出去。 头上的味蕾

血液涂片的做法

血液涂片的做法 做好血液涂片和正确染色,是血液细胞检验的重要步骤,涂片和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检验的结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玻片的清洁 1.一般清洗法 (1)将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水中煮沸20分钟。 (2)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等污物洗去,再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3~5次。必要时再置95%乙醇中浸泡1小时,然后擦干或烘干备用。 新玻片常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清洁液或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分别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彻底洗涤。 2.油污载片清洗法 (1)清洗液 甲液10g/L过锰酸钾水溶液 乙液25g/L草酸水溶液 (2)清洗方法 将用过的玻片投入甲液数小时,取出后再投入乙液数小时,然后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置95%乙醇中,以毛巾擦干净即成。久用后甲液可出现泥沙样沉淀,乙液有乳白色沉淀,可用棉花滤去再用,如乙液褪色应重新配置。 (二)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不利于白细胞分类。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2.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南乐县韩张中学郭巧玲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课的内容《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学习人体其他生命活动奠定基础,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 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 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 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 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 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 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实验 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观察人血涂片 本实验在中学是为学习血涂片制作,了解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形态特点。但常因怕取血、和推片不匀、染色出现色渣及白细胞观察不清等而不作此实验。为此教师必须解决涂片技术及观察指导等问题。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本实验的准备。 (二)掌握血涂片制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三)掌握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特征。 二、材料用具 采血针(三棱针或大号缝衣针)、脱脂棉球、酒精棉球、载片、显微镜、滴管、伊红-甲基蓝染液、血细胞彩色挂图或剪贴图。 三、实验步骤 (一)按照生理卫生本实验指导制作涂片观察(染色后再观察)。 (二)讨论本实验关键及如何指导实验。 四、实验准备 (一)配制伊红-甲基蓝染液 实验前半年,取伊红-甲基蓝粉末0.1克(旧称瑞氏染剂),放在研缽内加适量甘油研磨。量取纯甲醇60毫升,少许倒入研缽内使染料溶解,已溶部分移入棕色瓶中,未溶部分再加少许甲醇研磨,直到全部溶解为止。把装染液的棕色瓶密封放阴暗处保存。如来不及配制,可就近向医院化验室索取。 (二)配制缓冲液 用缓冲液作血涂片稀释液效果更好。取磷酸二氢钾(KH2PO4)6.63克,磷酸氢二钠(Na2HPO4)2.56克,溶于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000毫升中其pH值是6.4的缓冲液。 (三)培训小组长 血涂片的关键在推片手法的掌握。必须先使小组长熟练掌握,可取兔血多推两片,并镜检厚薄是否合适。 (四)载片去污

所用的载片要放肥皂水中煮沸20分钟,洗涤干净后再放入肥皂水中浸泡一天,取出用自来水冲净,再用蒸馏水冲1~2次,放入95%酒精中浸泡后,用镊子取出以干净的绸或涤纶擦净,放入培养皿保存备用。 五、实验指导 参照生理卫生本实验指导,可分消毒、取血、推片、染色,观察等5个步骤进行。 (一)消毒 应先按摩取血部位,使血流通畅后,再用酒精消毒针和取血部位。 (二)取血 待酒精干后,刺破皮肤,待血自然流出,勿挤。取干净载片,让血滴在离载片一端中4~5毫米处,注意手指持握载片的边缘,勿触及其表面。不能使载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必须两人密切配合,抓紧时间,一人取血,另一人迅速推片。 (三)推片 这步最重要,但又不易推均匀。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片做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血液便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片的接触处。然后使推片与载片呈30°~40°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片,如图9-17所示。注意用力要均匀,角度始终不变,才能推成均匀的涂膜。用力太轻,涂膜过厚,无法观察,且不能推第二次。用力太重,又会损伤血细胞。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动载片,使之自然干燥,不要用火加热。 (四)染色 用特种玻璃铅笔在血膜两侧画两条线,防止染液外溢。再将伊红-甲基蓝染液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半分钟。加等量蒸馏水或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再染5分钟。最后用自来水把染液冲掉,用吸水纸吸干,待自然干燥后,即可。涂片如有色渣,可用三种方法清除:一是再加伊红-甲基蓝染液于涂片上,略加摆动,使色渣溶于甲醇中,待甲醇挥发,加蒸馏水或缓冲液。二是把血片放水槽中,保持水平,色渣即从玻片边缘溢出。三是把血片呈45°倾斜,吸95%酒精徐徐滴涂片面,至流下酒精变蓝后,清水冲净晾干。涂片如有香柏油,用擦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日期:2010-06-04来源:?作者:?点击:1031次 ?? 分享到:????? ??? 核心提示:做好血液涂片和正确染色是血液细胞检验的重要步骤,涂片和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检验的结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做好血液涂片和正确染色是血液细胞检验的重要步骤,涂片和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检验的结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玻片的清洁? 1.一般清洗法? (1)将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水中煮沸20 分钟。? (2)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等污物洗去,再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3 ~5 次。必要时再置95%乙醇中浸泡1小时,然后擦干或烘干备用。新玻片常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清洁液或10 %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分别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彻底洗涤。? 2.油污载片清洗法? (1)清洗液? 甲液:10g/L的过锰酸钾水溶液,乙液:25g/L的草酸水溶液。 (2)清洗方法:将用过的玻片投入甲液数小时,取出后再投入乙液数小时,然后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置95%乙醇中,以毛巾擦干净即成。久用后甲液可出现泥沙样沉淀,乙液有乳白色沉淀,可用棉花滤去再用,如乙液褪色应重新配置。? 二.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不利于白细胞分类。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三.染色 1.瑞氏染色法(Wright staining)? 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中的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较差。? (1)原理瑞氏染粉是由伊红和美蓝混合后组成的一种中性盐染料。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为伊红钠盐,其有色部分为阴离子;美蓝是一种碱性染料,为氯化美蓝,有色基团为阳离子。如以M+代表美蓝,以E-代表伊红,其反应式为:? M+Cl-? +Na+E→ ME↓+NaC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