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鹤的分类

鹤的分类

鹤的分类

选取三种不同的分类说法。供感兴趣的同仁参考。

1.黑颈鹤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身长115-120厘米,体重5.35千克。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为中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

简介

黑颈鹤别名青庄、冲虫(藏语),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

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后者被覆于尾羽上面。外侧次级飞羽内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黄色。嘴角橄榄绿到角灰色,端部黄。附跖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棕黄色,颈、背、翅部略深,腹部颜色较淡,其嘴、腿为肉红色。黑鹤颈体重在5.3至5.7公斤之间,体长1.14到1.18米。

习性

黑鹤颈为候鸟,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在南方过冬。每年4月份迁至可可西里,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活动,并选择适应的地区进行繁殖育幼。

长途飞行时,黑鹤颈群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这一阶段,在栖息地处觅食,伸颈低头,或仰首长鸣,或绕着大圈跑动,雌雄鸟之间表现极端兴奋,特别是雄鸟更主动,绕着雌鸟跑动,展翅跳跃,向雌鸟展示自己的风姿。

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没能明显的筑巢期,而是在开始产卵及以后整个卵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巢穴,巢结构简单,大小不定,巢材

无特殊需求,因生长的草被而定,刚产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满不规则的棕褪色斑点,特别是钝端十分密集,经孵化一般时间后,淡青色变为土褐色。孵化期31-33天。

人类的伤害

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禽类,驰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黑颈鹤别名冲虫(藏语).是大型飞行涉禽,全长约120cm。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飞羽黑褐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其余上体及下体全为灰白色,各羽羽缘沾淡棕色。雌鹤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鹤则不明显。

幼鸟:头顶棕黄色,颈杂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黄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越冬后,颈上1/3灰黑色,背残留有黄褐色羽毛。虹膜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黑色。

幼鸟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1]

分布范围

为中国特产种,也见于不丹和印度。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并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

繁殖地在青海(玉树、治多、曲麻莱、称多、扎多、玛多、久治、泽库、贵德、共和、刚察、天峻、祁连、乌兰、都兰、格尔木)、西藏(当雄、那曲、嘉黎、安多、

斑戈、申扎、日土、昂仁、萨迦、仲巴)、四川(若尔盖)、甘肃(碌曲、玛曲)、新疆(若羌)。

越冬地在西藏(拉萨、林周、达孜、曲水、黑竹工卡、堆龙德庆、乃东、曲松、桑日、扎囊、日喀则、萨迦、江孜、拉孜、谢通门、白朗、南木林、林芝、工布江达),云南(中甸、丽江、宁蒗、昭通、永善、巧家、寻甸、会泽、曲靖),贵州(草海)。[2]生活习性

黑颈鹤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活动在高山沼泽、草甸、湖周沼泽地和河谷沼泽区。杂食性,以植物的根、昆虫、鱼、蛙以及农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等为食。

捕食: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

叫声:一连串的号角声。

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有贵州威宁的草海,云南东北部的昭通、会泽、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丽江和宁蒗,西藏拉孜、谢通门、日喀则、扎囊乃东等地的沼泽、湿地和河流等水域,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盛的食物,所以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还伴随有上千只的灰鹤和多种雁鸭类等众多的水禽种类。

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飞,时间长达四个月。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长嘴直接在松土中寻找。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

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一般都有十几只至几百只在一起生活。刚飞到越冬地时黑颈鹤胆很小,特别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盘旋,直到它们认为安全了才会慢慢降落下来。长途飞行时,黑鹤颈群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2]

从9月开始,黑颈鹤结群南迁越冬,通过环志已确知有两条迁徙路线:①由若尔盖至草海,直线距离800 km左右,从松潘草地沿邛崃山脉、岷江流域南下到乌蒙山脉的湖泊越冬;②由隆宝滩至纳帕海,直线距离700 km,从玉树及其通天河流域等地,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儿山、沙鲁里山经四川西北部到云南西北横断山脉的湖泊越冬;依据调查资料分析推测,在西边可能还有第三条迁徙路线: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颈鹤通过唐古拉山口,而在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颈鹤,则由高海拔向南或东南迁徙到低海拔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据在草海观察,黑颈鹤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到达,至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返,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集群形式有家庭群、亚成体群、以及与灰鹤或其他雁鸭组成的混合群。[1]

1984年1月在草海统计319只,其中成体116只占36.4%,亚成体150只占47%,幼体53只占16.6%,这表明每对成年鹤每年平均只能抚育成活1只幼鹤;1990年冬季在拉萨河上游观察269只黑颈鹤,其中幼鹤仅占总数的7.8%,说明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后,幼鹤存活率明显偏低。黑颈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知有700—800只,此后由于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已知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有4 277只,至2002年初已知在云贵高原越冬的黑颈鹤有3261

多只,这使黑颈鹤的总数达到7538只。[1]

候鸟。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其他时间以家族群活动,或结群活动。繁殖期间雌、雄鸟常引颈对鸣,叫声为响亮的“咯-噜”声,并有优雅的求偶舞蹈。在沼泽地中安全的地点营巢。每窝产卵两枚,雌雄鸟轮流孵化。若食物丰盛,两只幼鸟均能长大,否则,只有一只幼鹤可以长大。黑颈鹤是世界上现生15种鹤中最晚被科学界发现记录的种类,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青海湖边发现,也是唯一一种栖息在高原地区的鹤。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海拔3500~4500米的高原沼泽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3500~2500米的高原或山区越冬。仅有少数个体在印度越冬,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特有鸟类。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每年3月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

捕食: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叫声:一连串的号角声。

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有贵州威宁的草海,云南东北部的昭通、会泽、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丽江和宁蒗,西藏拉孜、谢通门、日喀则、扎囊乃东等地的沼泽、湿地和河流等水域,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盛的食物,所以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还伴随有上千只的灰鹤和多种雁鸭类等众多的水禽种类。

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飞,时间长达四个月。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长嘴直接在松土中寻找。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生长繁殖

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它们每年3月就来到繁殖地区,当湖沼中

冰雪开始消融时,群体便开始分散,雄鸟和雌鸟纷纷四处漫游,寻觅佳偶。求偶时,雄鹤和雌鹤的头颈都伸向前方,发出“嘎——嘎”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地相伴行走,并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飘逸,盘旋飞舞。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腿脚微曲,发出“哆,哆”的叫声,雄鸟一边应和,一边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交尾。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30—33天以后,雏鸟就出世了,在出壳当天就能蹒跚而行,亲鸟则在一旁守护料理。

与其他鹤类不同之处是黑颈鹤在产卵前无营巢期,而是先产卵,后营巢。巢简陋平坦,就近用薹草(Carex sp.)、三棱草(Bol boschoenus maritimus)、莎草(Cyperus sp.)、针蔺(Eleocharis sp.)、藨草(Scirpus sp.)和其他干枯的水草筑成,巢平均外径46—124 cm,内径21—60 cm,巢高可达16 cm,巢深2.4—6 cm。4月底到6月中旬为产卵期,5月中下旬为产卵高峰期,通常产2枚卵,也有产1枚卵的,卵为淡绿色或橄榄灰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卵,最大为115 mm×64.5 mm和106 mm×66 mm,最小为99 mm×62 mm和99.5 mm×60.5 mm,平均卵重为214(185—245)g,由于雏鹤天生好斗殴,3天内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龄之后,斗殴行为方才消失。

保护等级

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禽类,驰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 3.1——易危(VU)。[4]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h ㎡;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在青海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农民常把黑颈鹤的卵捡走。[1]

栖息地破坏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种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人类对

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2002年后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到2008年止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2000只以上。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环境威胁

由于高原生活条件严酷,气候变化大,冬天积雪多,食物短缺,加之幼鹤成活率低,因此,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黑颈鹤被迫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印度、越南还有数百只黑颈鹤生活,云南很多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有不少黑颈鹤出没,但现在这些地区黑颈鹤都已绝迹。

黑颈鹤离不开湿地。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湿地沙化现象严重,造成黑颈鹤食物短缺,在越冬地主要依赖农民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农作物和春播种子为生,这就引生出“人鸟争食”的矛盾,农民为阻止黑颈鹤到农地里觅食,伤害黑颈鹤的事时有发生。

云贵高原的沼泽,大多是泥炭型沼泽,当地农民在沼泽湿地挖“海垡”作燃料,不但破坏了湿地生态,还直接威胁到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因而“人鸟争地”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突显出来。

在黑颈鹤繁殖地,牧民有拾蛋的习惯。每年5月,牧民把鹤巢里的蛋拿走,这也是黑颈鹤繁殖率低的一个原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干,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捕猎被利用。

过度捕猎

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黑颈鹤,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保护

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全球只有200只黑颈鹤。20年来由于保护工作加强和新越冬地及新越冬种群的发现,使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上升到7000只左右,这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但是如果不继续加以保护,7000只左右的黑颈鹤仍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目。

截止到2002年,中国西宁、北京动物园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已成功地进行了黑颈鹤的人工繁殖。目前中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有3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简介: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海拔在3000米—3200米,总面积1.92万公顷,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每年都有无数摄影爱好者前往大山包黑颈自然保护区进行摄影。

2.赤颈鹤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赤颈鹤

中文目名:鹤形目

中文科名:鹤科

中文属名:鹤属

同物异名:Ardea antigone Linnaeus, 1758

拉丁文目名: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Gruidae

拉丁文属名:Grus

拉丁文种名:antigon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Sarus Crane

【形态】

赤颈鹤是鹤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头部和颈部裸露,颜色为鲜红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灰白色的羽斑。眼先有少许黑色的刚毛,颈的基部有时有一个白色的颈环紧邻裸露的上颈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淡灰色的尾羽上,其余体羽均为灰色。虹膜橙色,嘴灰色或绿角色,脚肉红色或红色。

【分布】

赤颈鹤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南部亚种,分布于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习性】

赤颈鹤为留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亦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在水边和原野觅食,尤以清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叫声:响亮而持久的喇叭声,通常成对地日夜于地面或飞行时鸣叫。叫时颈伸直,嘴朝向天空。

【繁殖】

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每窝产卵2枚,绿色或粉红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点。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自1960年以后,将适宜该种营巢的沼泽湿地开垦为农田,靠近田坝区的低山地带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使其丧失了栖息地。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致使该种数量下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3.灰鹤

灰鹤是大型涉禽,略大于白头鹤,略小于白枕鹤,全长约1100 mm;全体灰色,头顶裸出部分红色,两颊至颈侧灰白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

形态特征

灰鹤是大型涉禽,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前额和眼先黑色,被有稀疏的黑色毛状短羽,冠部几乎无羽,裸出的皮肤为红色。眼后有一白色宽纹穿过耳羽至后枕,再沿颈部向下到上背,身体其余部分为石板灰色,在背、腰灰色较深,胸、翅灰色较淡,背常沾有褐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端部、尾羽端部和尾上覆羽为黑色;三级飞羽灰色,先端略黑,且延长弯曲成弓状,其羽端的羽枝分离成毛发状。

幼鸟:体羽已呈灰色但羽毛端部为棕褐色,冠部被羽,无下垂的内侧飞羽;第二年头顶开始裸露,仅被有毛状短羽,上体仍留有棕褐色的旧羽。

虹膜红褐色;嘴黑绿色,端部沾黄;腿和脚灰黑色。

幼鸟虹膜浅灰色;嘴基肉色,尖端灰肉色;脚灰黑色。[1]

分布范围

灰鹤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2]

国内分部

在中国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见于新疆(巴音布鲁克、乌鲁木齐河沼泽地、阿尔泰山青河、阿尔金山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林甸、泰来)、青海(大苏干湖、小苏干湖、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湖)、甘肃(尕海)、宁夏(银川、平吉堡)和四川(若尔盖);迁徙时经过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区;越冬地十分广阔,大致从辽东半岛向西南经北京、山西、四川到云南一线以南,见于北京(密云水库)、山西(河津、万荣、临猗、运城、永济以及应县、朔县)、辽宁(瓦房店)、江苏(灌河口、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盐城、东台)、浙江(平阳、象山)、安徽(女山湖、升金湖、石臼湖)、江西(鄱阳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无棣、荣城、大沽河口、胶州湾、青岛、日照)、河南(黄河故道,卫辉庞寨)、湖北(沉湖)、湖南(洞庭湖、万子湖)、海南(临高)、四川(雅江、理塘)、贵州(草海、清镇、平坝)、云南(昆明、巧家、嵩明、寻甸、会泽、中旬、丽江、蒙自、个旧、勐海)及宁夏(青铜峡水库)。[2]

国外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灰鹤的繁殖地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前苏联,从斯坎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的东北部,向东到中国的西部和东北部以及蒙古北部和俄罗斯东部;其越冬地在法国,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中东,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偶见于朝鲜半岛,日本和北美西部。[1]

生活习性

栖息地

灰鹤栖息于沼泽草甸,沼泽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麦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种;在黑龙江省林甸县灰鹤栖息在芦苇沼泽,有芦苇、狭叶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或海岸附近,常到农田中觅食,回到河漫滩、沼泽地或海滩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县黄河滩越冬的灰鹤,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觅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间在距河岸1—2 km处四面环水的沙滩或荒草丛生的小岛上过夜,但从未见到灰鹤在耕地内集群过夜。食性

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夏季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并适应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从水生植物、谷粒和种子到小型无脊椎动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鹤,吃豆类、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萝卜、白菜、菠菜、冬小麦、水葱及荆三棱的根茎,也兼吃一些动物性食物,常见的有中华田螺、铜锈环棱螺、胀肚环棱螺和犁型环棱螺;在云南省个旧市,据1971—1978年对20只灰鹤胃的食物剖验,发现主要以甘薯及花生为食,其中5个胃内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临高间剖验3个胃,内有谷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动物残体占18.4%,在1个胃内有稻谷885粒,该鸟还可将整穗吞下,有见其到晒谷场盗食;在黄河三角洲,野外观察灰鹤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类、麦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鱼、虾,其觅食场所主要集中在有残留的农作物地带、草场内和沼泽地带。[1]

繁殖习性

单配制,但不稳定,丧失配偶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到达繁殖地经发情配对后,便开始营巢。在新疆选择在深水沼泽区的草台子或明水区岛状草丛中,周围植被高20—40 cm,巢材多为干薹草,测量8个巢的平均大小:外径99 cm×109 cm,内径36 cm×41 cm,巢深3.5 cm,巢高出水面14 cm,巢周水深44—78 cm;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较集中,一直到6月仍有筑巢产卵的;每窝产卵2枚,灰褐色,与丹顶鹤卵的颜色接近,布满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及斑块,钝端较密集,17枚卵的平均大小为96.7 cm×60.5 mm,卵重174.3 g;产卵间隔常为2天,有时为1天、3天或4天,产下第1枚卵后就开始孵卵,雌雄鹤轮流换孵,凉卵时间一般为5—10 min,孵化期卵的失重率为14%—15%,日失重约1.0—1.5 g,孵化期为30天左右(马鸣等,1993),也有报道灰鹤卵的孵化期为28—31天;最早见到出壳雏鸟为5月28日,3日龄可啄食和饮水,55日龄体重可达2 300 g,高度70 cm,3月龄可以飞翔。[1]灰鹤的繁殖地横贯欧亚大陆,通常都是就近进行南北方向迁徙,在新疆和青海繁殖的灰鹤向南迁到印度东部越冬,在中国中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等地繁殖的灰鹤迁到长江中游及贵州、云南等地越冬,在东北和西伯利亚中部繁殖的灰鹤迁到山西及其以南,并沿渤海湾西岸飞往长江下游越冬。秋季从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经过北戴河,10月中旬至11月陆续到达越冬地。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灰鹤,秋季气温0—5℃时陆续迁来,春季气温10℃左右时陆续迁走,即在

11月初迁来,4月上旬离去,居留150—160天;在越冬地集群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到农田觅食麦苗或残留的作物种子。[1]

相关文献

灰鹤是人们认识较早的一种鹤。古籍《古今注》载:“鹤千岁则变苍,子二千岁则变黑,所谓元鹤也”。《三才图会》载:“雷山有元鹤者,粹黑如漆,共寿满三百六十岁,则纯黑。五者,有音乐之节则至,昔黄帝习乐于昆化山,有元鹤飞翔。”这些记载把这种鸟神化了。在欧洲,《圣经》中就已提到灰鹤;在埃及的庙堂和史前洞穴壁画上,也有这种鹤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对灰鹤的迁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进行了精确的记载。

中国古代对灰鹤的认识也很早,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援琴时,“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不过,古人又对灰鹤有误解。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鹤千岁变苍,又千岁变黑,称为玄鹤。古代玄通元。《尔雅翼》将元鹤释为“鹤之老者”,故长寿鹤又称元鹤。这种说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时珍予以纠正,指出鹤“亦有灰色者”。[3]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 3.1。[4]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魔兽世界坐骑

暗夜精灵到了18级都会有一个坐骑,在网上称之为“灰鹤”。

4.白枕鹤

百科名片

白枕鹤,又名红面鹤、白顶鹤,属鹤形目,鹤科,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基本介绍

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是鹤科鹤属的成员之一,身高大约130厘米,体重大约5.6公斤。它们的脚是粉红色的,颈部条灰白两间,前灰后白,面部红色。现时野生白枕鹤只剩下4,900至5,400只。白枕鹤主要于蒙古东北部、中国东北部,以及俄罗斯东南部一带繁殖。

体型高大(150厘米)的灰白色鹤。脸侧裸皮红色,边缘及斑纹黑色,喉及颈背白色。枕、胸及颈前之灰色延至颈侧成狭窄尖线条。初级飞羽黑色,体羽余部为不同

程度的灰色。虹膜-黄色;嘴-黄色;脚-绯红。叫声:声如号角。分布范围: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及中国北部,于中国华中及华南、朝鲜、日本越冬。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于中国东北及西北的沼泽地及多芦苇的湖岸边繁殖。冬季南迁至长江下游的湖泊及河岸滩地,迷鸟至台湾及福建。习性:栖于近湖泊、河流的沼泽地带。觅食于农耕地。

这种鹤的繁殖区在中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东南风南部。(中国白枕鹤多在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繁殖,与丹顶鹤的繁殖区几乎重叠。)这两种在同一地区繁殖的鹤相互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侵犯行为。白枕鹤的分布区比丹顶鹤更进一步向西扩展到蒙古东部的干旱草原地带。齐齐哈尔市扎龙地区是白枕鹤的繁殖地,据以前调查,有100只左右;但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数量锐减,已不足50只了。齐齐哈尔市的哈拉海甸子、音河甸子、莽格吐等地也可以看到这种鹤的倩影。

形态特征

大型涉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多为蓝灰色。额及脸部皮肤裸露为赤红色;耳区有一簇黑色羽;头顶、颏、喉及后颈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宽度向下变窄,呈“V”字形。外侧飞羽灰色,内侧飞羽白色;前颈、下体、尾羽灰黑色。嘴黄绿色。脚暗红色。

白枕鹤是一种体型略小于丹顶鹤的优美的鹤。体羽蓝灰色,腹部较深,背部较浅,脸颊两侧红色,繁殖期尤为鲜艳;头和颈的后部及上背是白色的。前额、头顶前部、眼先和头侧眼周皮肤裸出、鲜红色,其上着生稀疏的黑色绒毛状羽;耳羽烟灰色;头顶后部、枕、后颈、颈侧和前颈上部、颏和喉白色;颈侧和前颈下部及下体暗石板灰色;上体石板灰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尾羽暗灰色,末端具宽的黑色横斑;翅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次级飞羽亦为褐色,基部白色;三级飞羽淡灰白色,延长成弓状;翅上覆羽灰白色,初级覆羽黑色,末端白色。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嘴黄绿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

白枕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芦苇沼泽和水草沼泽地带,也栖息于开阔的河流及湖泊岸边、邻近的沼泽草地。有时亦出现于农田和海湾地区,尤其是迁徙季节。但最喜欢的生境还是芦苇和水草沼泽,以及湖滨沼泽地带。

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蜥蜴、蝌蚪、虾、软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白天多数时间用于觅食,非常警觉,通常在啄食几次后就抬头观望四周,一有惊扰,则立刻避开或飞走。

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3月末到达繁殖地时即多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雄鸟不时表现出求偶行为。求偶时雄鸟在雌鸟身边兴奋地来回奔走和跳跃,两翅半张或完全张开,并伴随着?kou-kou-kou?的高声鸣叫。雌鸟若接受雄鸟的求爱,则跟着对鸣和起舞,然后雌鸟展开双翅,身体下蹲,雄鸟即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若雌鸟对雄鸟的求偶表现冷淡或走开,雄鸟即停止求偶表演。营巢于芦苇沼泽或水草沼泽中,水深

10-30cm,有时可达80cm。由雌雄亲鸟共同营巢,以雌鸟为主。巢呈浅盘状,主要由枯芦三棱草、苔草、莎草和芦苇花、叶构成。巢的大小为直径80-120cm,巢露出水面高度为7-16cm。领域性极强,雌雄鸟通过在巢域内的鸣叫、巡飞和追逐飞行等方式来表示对巢域的占有和保卫。领域大小为4. 5-6. 5km2,巢间距平均为2683m。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年产1窝,每窝产卵2枚。卵为随圆形,灰色或淡紫色、密布紫褐色斑点,尤其以钝端较著。卵的大小为90-98mm ×56-63mm,平均92. 9mm × 60. 9mm,重150-205g,平均167g。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卵时另一鸟多在巢附近一边觅食一边警戒,孵卵的亲鸟亦甚警觉,常常伸头观望,稍有惊动,便悄悄地从巢上下来,在走到离巢50m以外之后才突然起飞,使人难于找到巢。通常飞到离巢300m以外的较高处窥视,待入侵者离开后才又飞回巢中孵卵,孵卵期29-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能站立和行走。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成家族群或小群活动,偶尔也见单独活动的,迁徙和越冬期间则多由数个或10多个家庭群组成的大群活动。行动机警,很远见人就飞,起飞时先在地面快跑几步,然后腾空而起,飞至一定高度时,颈和脚分别向前后伸直,两翅扇动有力,飞行轻快。

分布范围

这种鹤的繁殖区在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东南风南部。(我国白枕鹤多在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繁殖,与丹顶鹤的繁殖区几乎重叠。)这两种在同一地区繁殖的鹤相互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侵犯行为。白枕鹤的分布区比丹顶鹤更进一步向西扩展到蒙古东部的干旱草原地带。齐齐哈尔市扎龙地区是白枕鹤的繁殖地,据以前调查,有100只左右;但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数量锐减,已不足50只了。齐齐哈尔市的哈拉海甸子、音河甸子、莽格吐等地也可以看到这种鹤的倩影。

每年3月,白枕鹤从南方飞回繁殖地,以家庭形式成小群活动在将要营巢的地区,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在产卵前三四小时筑起浅盘状简陋的巢,每窝产三枚灰白色带有棕褐色斑点的卵,孵化期间亲鸟表现不活泼,食欲下降,但警觉性高,每隔1小时左右翻卵一至二分钟。白枕鹤的孵化期29-30天。雏鹤出壳前卵内发出“唧、唧”的叫声。从凿孔到出壳有十四、五个小时,雏鹤3小时就能蹒跚行动,8小时后即能进食。

每年10月白枕鹤南迁,在长江下游的湿地以及福建、台湾越冬,也有的到日本南部的和泉市附近越冬。我国在白枕鹤越冬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日本则在和泉市附近建有人工给饲部。另外还有一些在朝鲜的汉江和临津江入海口汇合处的盐碱滩,每年在非军事区的南部有着非常集中的越冬白枕鹤群。

白枕鹤状况是令人忧虑的,应该对它采取更加周密的保护措施。大型涉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多为蓝灰色。额及脸部皮肤裸露为赤红色;耳区有一簇黑色羽;头顶、颏、喉及后颈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宽度向下变窄,呈“V”字形。外侧飞羽灰色,内侧飞羽白色;前颈、下体、尾羽灰黑色。嘴黄绿色。脚暗红色。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繁殖;长江下游、福建、台湾越冬。

物种现状

白枕鹤状况是令人忧虑的,应该对它采取更加周密的保护措施。大型涉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多为蓝灰色。额及脸部皮肤裸露为赤红色;耳区有一簇黑色羽;头顶、颏、喉及后颈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宽度向下变窄,呈“V”字形。外侧飞羽灰色,内侧飞羽白色;前颈、下体、尾羽灰黑色。嘴黄绿色。脚暗红色。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繁殖;长江下游、福建、台湾越冬。

生长繁殖

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3月末到达繁殖地时即多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雄鸟不时表现出求偶行为。求偶时雄鸟在雌鸟身边兴奋地来回奔走和跳跃,两翅半张或完全张开,并伴随着?kou-kou-kou?的高声鸣叫。雌鸟若接受雄鸟的求爱,则跟着对鸣和起舞,然后雌鸟展开双翅,身体下蹲,雄鸟即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若雌鸟对雄鸟的求偶表现冷淡或走开,雄鸟即停止求偶表演。营巢于芦苇沼泽或水草沼泽中,水深10-30cm,有时可达80cm。由雌雄亲鸟共同营巢,以雌鸟为主。巢呈浅盘状,主要由枯芦三棱草、苔草、莎草和芦苇花、叶构成。巢的大小为直径80-120cm,巢露出水面高度为7-16cm。领域性极强,雌雄鸟通过在巢域内的鸣叫、巡飞和追逐飞行等方式来表示对巢域的占有和保卫。领域大小为4. 5-6. 5km2,巢间距平均为2683m。

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年产1窝,每窝产卵2枚。卵为随圆形,灰色或淡紫色、密布紫褐色斑点,尤其以钝端较著。卵的大小为90-98mm × 56-63mm,平均92. 9mm × 60. 9mm,重150-205g,平均167g。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

孵卵时另一鸟多在巢附近一边觅食一边警戒,孵卵的亲鸟亦甚警觉,常常伸头观望,稍有惊动,便悄悄地从巢上下来,在走到离巢50m以外之后才突然起飞,使人难于找到巢。通常飞到离巢300m以外的较高处窥视,待入侵者离开后才又飞回巢中孵卵,孵卵期29-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能站立和行走。

枕鹤性机繁,警惕性高。栖息地比较广泛,水田、旱地、荒田、湿地及海湾等均有。为杂食性,主要食植物种籽、草根、谷物及小麦,亦食麦根、麦的茎叶及嫩芽等;动物性食物有鱼类、吓、蚌、昆虫等。白枕鹤4月开始繁殖,喜在水深17-25厘米的低洼地上,长有草丛的地里营巢。巢较简陋,大多在产卵的当天临时筑巢,巢呈浅盘状,仅在中央部分略有凹陷,所利用的巢材,是就地取材,以芦苇为主,其他还有莎草、三棱草等,整个巢距水面约7-8厘米。白枕鹤年产卵一窝,每窝产卵2枚,卵呈灰绿色,钝端具密集的紫褐色斑点,尖端斑点稀疏而小。卵重约170克,最重者可达205克。孵卵期29天,雌雄鹤轮流孵卵。出壳后3-4小时的幼雏就可爬动,8小时后即能进食。白枕鹤,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的下游以及吉林省的通榆县、镇来县。在我国比丹顶鹤少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大约有一百只左右。入冬前迁至长江下游江苏、安徽等省越冬。

濒危等级

国家II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V

Iucn2000:VUI A2ce,C1

Iucn2003:VU A2ce;C1. IUCN 1994,2000,2001,2003:VU A2ce,C1 ver 2.3 (1994)

物种趣事

俩白枕鹤喜结连理

特殊“婚礼”:俩白枕鹤喜结连理

郑州市动物园与人民公园交换白枕鹤,目的是优化动物种群质量,提高动物种群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白枕鹤的繁育。

“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今天两位…新人?走到了一起。”2010年3月15日,在郑州市动物园内,一场特殊的“结婚典礼”隆重举行,郑州市某婚庆礼仪公司司仪蒋伟这样介绍。婚礼上的“新郎”和“新娘”分别是来自郑州市人民公园和郑州市动物园的两只白枕鹤。

当天10时整,脖子上戴着大红花的“新郎”在人民公园职工陪伴下,乘坐着一辆婚庆专用车进入郑州市动物园大门。在郑州市动物园鸟苑内,白枕鹤“新娘”正在笼子里“羞答答”地等待着迎亲的队伍。两只白枕鹤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刚一站稳,现场上空就喷起了五颜六色的彩条。

郑州市人民公园鸟类生态园经理董朝伟介绍,两个公园为两只白枕鹤举行“婚礼”,旨在呼吁人们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据介绍,白枕鹤又名白顶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外仅存5000只左右。郑州市动物园内有20多只。

今后,郑州市动物园和人民公园将互换数只白枕鹤,以优化品种,利于白枕鹤繁衍后代。

白枕鹤群首次京城做客

14只白枕鹤飞抵海淀降临苏家坨镇的林间。依照《北京动物志》记载,这是白枕鹤群体百年来首次光临北京城区。

目击者介绍,2010年3月19日,苏家坨镇发现14只大鸟在林间嬉戏,行人驻足观看。几十分钟后,鸟群飞走。但一只大鸟几次拍翅,却难以飞起。两小时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接报赶到,确认大鸟是白枕鹤。经检查,这只鹤得了肠炎,目前正给它服药,病好后将在野外放生。

白枕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京地区鲜有发现。这次是白枕鹤群体首现北京城区。

海淀农林人员介绍,数年前海淀十万亩稻田改为树林,使海淀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使得各种鸟类纷纷飞抵海淀

5.白鹤

白鹤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全长约130厘米,翼展210-250厘米,体重7-10千克;头的前半部为红色裸皮,嘴和脚也呈红色;除初级飞羽为黑色之外,全体洁白色,站立时其黑色初级飞羽不易看见,仅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白鹤:1970年11月生,中国安徽省太和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仁济书画院副院长。白鹤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长寿的象征。广东省珠海乡民有专门的“耍白鹤”活动。

脊索动物门鹤科动物

名词释义

白鹤(bái hè):一种大型涉禽。

物种白鹤

外形特征

白鹤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黑色的初级飞羽,故外观全体为白色,但飞翔时可以看见黑色的初级飞羽。

白鹤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色。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成白色,与成体相似。

虹膜黄白色,嘴和脚肉红色。

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亚种分化:白鹤虽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但它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分布范围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2]生活习性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

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 000 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 000 k㎡。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当5月中旬气温低于O℃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Vaccinium macrocarpon),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茎、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Veratum misae)的根、岩高兰(Empetrum nigrum)的种子、木贼的芽和花蔺(Butomus umbellatus)的根、茎等(Johnsgard,1983)。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Triglochin palutre)、泽泻、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马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

[2]

生长繁殖白鹤是单配制,5月

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 cm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 cm,巢间距10—20 km,有时只有2—3 km。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窝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雌雄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化期约为27天,孵化率仅为1/3,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天至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1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70—75日龄长出飞羽,90日龄能够飞翔。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2]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卵常被贼鸥、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环境压力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三峡工程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物种迁徙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 100 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经此地的白鹤除部分种群作短期停留继续迁飞外,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春秋季节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见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迁走,2000年4月27日见到528只;1983年、1984年秋季迁来日期均为9

月14日;统计幼鹤的数量,发现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龄幼鹤比例为22.3%,较同期白鹤越冬地12月下旬统计到的幼鹤比例,平均高8.8%;1985年、1986年

春季,在126只白鹤中,统计到9月龄幼鹤22只,占总数的17.5%,与同年秋季比较,幼鹤比例降低了4.8%(吴志刚等,1991)。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2成1幼,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亚成体集成10—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严丽等,1986;刘智勇等,1987)。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91只,此后历年统计,最高年份已接近4 000只,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分类讨论Archibald (1976)根据白鹤的鸣叫声、头上的裸皮和气管不在胸骨的龙骨突起内卷曲,这些特点都和肉垂鹤相似,建议将白鹤从鹤属划入肉垂鹤属,改名为Bugeranus leucogeranus;此后,Wood(1979)发现在骨骼特征上,白鹤与肉垂鹤相似,从而同意Archibald 的意见,而Johnsgard (1983)在其专著《Cranes of the world》中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但绝大多数学者仍将白鹤列在鹤属,保持最早的命名。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 3.1——极危(CR)。[5]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文化意义

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占一席之地,象征吉祥长寿。

广东珠海三灶村民,每年农历新年初一开始活动至初七,都舞狮耍鹤。除夕夜,要为新扎的白鹤披红戴花,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白鹤点睛开光,以显其的灵性威力(用新毛笔点朱砂点眼睛)。鹤舞模仿白鹤:梳理羽毛、寻找食物、喝水、飞翔、休息、蹲在一边听鹤歌等动作表演。鹤歌是鹤舞的重要部分,自编自唱,四句一组,长度不限,如果不想继续唱了,按照惯例,歌者只需唱一句“出齐羽毛飞上天”,鹤歌便结束了。歌词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6.沙丘鹤

沙丘鹤又叫棕鹤或加拿大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10厘米。通体的羽色均为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前额、眼先和头顶的前部都有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被有稀疏的象头发一样的刚毛。颏部和喉部为白色。初级飞羽为11枚,第三枚最长,飞羽的内为黑褐色,

三级飞羽延长成弓状,羽端的羽枝分离,覆盖在尾羽上。尾羽为12枚,短而直。长腿几乎为黑色。

概况

沙丘鹤(学名:Grus canadensis)为鹤科鹤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哈得逊湾。

亚种

沙丘鹤指名亚种(学名:Grus canadensis canad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等地。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年

濒危原因

栖息地破坏:参考文献工业、水利、捕鱼、放牧、开荒、放水养苇与割苇等,破坏了其栖息地。

天敌动物:参考文献天敌吃掉其卵和幼雏,如猛禽、渡鸦、黄鼬、艾虎、狼、赤狐等,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参考文献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蓑羽鹤炼油脂用,有舒筋活血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外形特征

沙丘鹤(Grus canadensis),也叫棕鹤、加拿大鹤。沙丘鹤为中国Ⅱ级保护动物,IUCN低危,CITESⅡ。体长可达120厘米;翼展160~210厘米;体灰色,除了赤裸的红色前冠外,头部和颈部都长满了灰色羽毛;虹膜橙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翅膀有覆羽,颈部和背部近端为浅红褐色。鸣叫声音很大,发出低调的嘎嘎声。主要分布于北美、古巴及西伯利亚东北部,越冬的沙丘鹤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美国佛罗里达州面积1万公顷的格列湖沼泽,是沙丘鹤典型的集中营巢地,在其它地方则鲜有发现,已有30多年未获得有价值的有关沙丘鹤分布的资料。

沙丘鹤在中国偶见,1979年1月在中国江苏省北部发现一只,被猎为标本,以后未再发现,认为是迷鸟。4赤颈鹤(Grus antlgone)赤颈鹤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CITESⅡ。个体高大,体长大约190厘米。头、喉及颈的上部,裸露不生羽毛,其皮肤呈淡红色,在繁殖期时更加明显醒目,是与其它鹤类区别的鲜明特征。

雄鹤全身羽毛淡灰,颈下部和翅尖微白,头顶前部灰绿色,颈背和颈两侧接近黑色。鸣叫时声音尖锐,音调较高。

全身羽毛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前额、眼先和头顶的前部都有鲜红色裸露的皮肤,腿为黑色。性情活泼,善于跳跃,繁殖季节边岿k边舞,跳起高度最高可达3米。

分布范围

中国在70年代以前,曾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近年来已无踪迹,另有赤颈鹤在澳大利亚北部栖息,并有与澳洲鹤杂交的报道。赤颈鹤数量稀少,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印度。数量有13500~15500只。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其它地区有零星分布。在中国境内仅见于云南省西部的盈江县蚌西和西双版纳(彭燕章等,1965)。

国内分布数量极少,江苏北部和江西鄱阳湖等地仅有少量记录,属于罕见迷鸟。先前齐市已有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繁殖记录和白鹤、白头鹤、灰鹤的迁徙停留记录。

1981年迷鸟有至江苏(射阳),于浙江及江西鄱阳湖也有迷鸟出现。沙丘鹤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极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和古巴等,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鹤类,共分化为5个亚种,总数超过50万只,但其中的密西西比亚种具有120只左右,古巴亚种不足100只,均处于濒危状态。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别在江苏北部和江西鄱阳湖各发现过1只,很可能是失群的迷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生活习性

沙丘鹤栖息在从阿拉斯加到哈得孙湾一带。它原先产于加拿大的中南部和美国的五大湖区域,但这些地方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沙丘鹤羽毛呈灰褐色,体长约90~110厘米,叫声长而尖锐。佛罗里达沙丘鹤是沙丘鹤中较小的一种,产于佛罗里达和乔治亚州南部,是一种不迁徙的鸟。其他亚种的沙丘鹤数量稀少,大多属于濒危动物而加以保护。沙丘鹤栖息于富有灌丛和水草的平原沼泽、湖边草地、水塘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有树木和草本植物的高原地带。常成家族群活动,性机警而胆小,常匿藏在灌木和较高的草丛中,仅将头部和颈部伸出于灌丛或草丛的上面,稍有危险便立刻起飞。起飞时需要在地上跑走一段距离,然后才能飞起,同时发出高声的鸣叫。主要以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草籽和谷粒等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栖居于有草苔原带及河流、沼泽及湖泊边的草。

生长繁殖

繁殖于北美洲及西伯利亚东部;南方越冬。偶见于中国东部。繁殖期为5~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到达繁殖地后不久便开始配对和求偶。求偶炫耀时雄鸟和雌鸟不断地相对鸣叫、跳跃和舞蹈,一起飞向空中,然后又落到地面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