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约公元前275—前194)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

认识地球七年级地理小测试卷

认识地球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人造卫星上天 C.郑和下西洋 D.人类登上月球 2.下图为位于伦敦的“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本初子午线是指() A.0°经线 B.0°纬线 C.180°经线 D.180°纬线 3.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极昼和极夜 D.昼夜长短变化 4.关于本初子午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最长的经线 C.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180°经线 5.下列关于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长度都相等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D.纬线的条数是有限的 6.我们利用经纬网的目的是() A.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B.更好认识地球的形状 C.了解地球是怎样划分的 D.认识经纬度长短的变化 7.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A.10°N B.20°S C.40°N D.60°S 8.下列表述中,能够最科学且直观的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河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D,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9.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大小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是圆形②地球是个球体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④地球的最大周长是5.1万千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B.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C.0°和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D.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下图是局部区域经纬网图,①②③④表示阴影 区。读图,回答11-12题。 11.全部位于低纬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同时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的是()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③与④ D.①与④ 二、综合题:读图回答问题(每空5分共4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经纬度位置(先纬 度后经度)。 A()B()C()D() (2)在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点,位于西半球的是点。 (3)在A,B,C,D四点中,位于赤道上的是点,位于中纬度的是点。

地球的周长进行测量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对地球的周长进行测量,是由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芬完成的,并且他也是比较精确地测算出地球周长的第一人。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艺,在天文、地理、机械、历史和哲学等领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诣,甚至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和出色的运动员。 人们公认埃拉托斯芬是一个罕见的奇才,称赞他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但又认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不是最杰出的,总是排在第二位,于是送他一个外号'贝塔"。意思是第二号。能得到"贝塔"的外号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古代最伟大的天才阿基米德,与埃拉托斯芬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两人是亲密的朋友,经常通信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题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决了"砂粒问题",算出填满宇宙空间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们瞠目结舌。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响吧,埃拉托斯芬也回答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地球有多大? 怎样确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托斯芬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测算地球的周长。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怎么来测量地球的周长呢?这是当时确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许多人想尽了办法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埃拉

托斯芬经过认真观察,苦思冥想,终于找出了一个巧妙地测算地球周长的方法。埃拉托斯芬生活在亚历山大城里,在这座城市正南785Km 处,另有一座城市叫做塞尼。塞尼城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每年夏至日这一天中午12点,阳光都能直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这就是说,每到夏至日这天正午,太阳就正好悬挂在塞尼城的正上方,即太阳直射塞尼城。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几乎同在一条子午线上,在同一时刻,亚历山大城却没有这样的景象,太阳稍微偏离直上的位置。由此埃拉托斯芬受到了启示。于是在一个夏至日的正午,他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动手测量直上的方向与太阳光之间的夹角(如图中的∟2),测得这个夹角为7.2度,它等于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圆的知识知∟1叫做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因为∟1=∟2,所以它的度数也等于360度的五十分之一。故图中表示亚历山大城和塞尼城距离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等于圆的周长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和塞尼城的实际距离正好是地球周长的五十分之一。于是只要测出亚历山大城到塞尼城的实际距离,再乘50,就是地球的周长。埃拉托斯芬测量的结果为:地球周长等于39250K m。地球的形状如一个鸭蛋,近似于一个球体,半径取6370Km,可求得地球的周长为40003.6Km,与39250Km相差不多。可见当时埃拉托斯芬的测算是比较准确的 。古人怎樣測量地球的周長? 這是古老的難題。當然,今天有了精密的測量儀器,它已不成為什麼困難的問題了。公元前240年,古希臘的數學家Eratosthenes已經應用巧妙的方法測算出地球的周長。

子午线 经线 地球周长

国际标准时间日。经度值自本初开始,分别向东、

西计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时。本初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全球经度测量均以本初与赤道的交点E点作为经度原点。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若干个长期稳定性好的天文台来保持经度原点,由这些天文台原来的经度采用值反求各自的经度原点。再由这些经度原点的平均值和E点的差值来决定和保持作为全球经度原点的有点。 世界上最早准确计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 实测依据 约公元前240年,他根据亚历山大港与syene(现在埃及的阿斯旺)之间不同的正午时分的太阳高线及三角学计算出地球的直径。当然,他的这种计算是基於太阳足够远而将其光线看成平行光的假设为根据的。 埃拉托斯特尼的测量方法 他知道在夏至日正午时分从北回归线上看,太阳正好在天顶的位置;阿斯旺其实是在回归线稍北。他还测量出在他的家乡亚历山大港,这个时候太阳应该在天顶以南7°。这个角度是7/360 个整园。假设亚历山大港在阿斯旺的正北-实际上亚历山大港在阿斯旺偏西一个经度-他推断出亚历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离一定是整个地球圆周的7/360 。从商队那里可以知道两个城市间的实际距离大概是5000stadia. 他最终确立了700 stadia为一度。他算出来的数值为252000斯塔蒂亚(stadia)。斯塔蒂亚乃是古希腊的长度单位,其长度各地不一。如按雅典的长度算,1斯塔蒂亚等于185米,则地球周长为46620公里,多了16.3%,若按埃及的长度算,1斯塔蒂亚等于157.5米,则地球周长为39690公里,其误差小于2%。对他用的是哪种量度制,专家们至今尚有争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测试题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读图3-Z-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图3-Z-1 A.②→③→①B.①→③→② C.①→②→③D.③→②→① 2.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小黄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小洪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小吴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 ④小张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 ⑤小徐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小方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小芮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⑦ 3.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观察地球仪你会发现() A.地球仪可以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

B.地球仪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C.地球仪绕转的轴在地球里面也有 D.地球仪可用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 5.学完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你对它们很熟悉了吧!请你听一听它们的自我介绍,你能辨别出谁在撒谎吗() 图3-Z-2 6.图3-Z-3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图3-Z-3 A.西经20°,北纬20° B.东经20°,北纬20° C.西经20°,南纬20° D.东经20°,南纬20° 7.图3-Z-4中,对甲、乙、丙三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图3-Z-4 A.甲在乙的西北方 B.乙在甲的正南方 C.丙在甲的正南方 D.丙在乙的西南方 8.下列四幅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亚洲政区图B.中国政区图 C.浙江省政区图D.杭州市政区图 9.下列各组岩石中,按成因分析属同一类型的是() A.石英砂岩、大理岩、板岩B.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 C.石英砂岩、石灰岩、页岩D.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 10.如图3-Z-5所示岩石结构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地球大小和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看法。 2、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3、知道地球的最大圆周长4万千米。 4、通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 教具准备: 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制作课文中有关插图的投影片及本课有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生活在哪里呢?(略)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有的人生活在平原,有的人生活在海边,有的人生活在山区……每个人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都很熟悉,可是,你知道整个地球是个什么样子吗?它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地球的形状。 (1)让学生读课文内容。 (2)出示家乡大地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我们所看到的家乡大地的主要特征。 师:由于我们活动的范围很小,只能看到周围很小的一片地方,这并不是地球的全貌。那么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关于地球的形状,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探索了。 (3)古代人们对大地的错误认识。 ①古代人们对大地的形状是如何认识的呢? ②出示书中插图 师简述:我国古代流传着“方圆地方”的说法,有一本名叫《周髀》的书上写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说,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伞,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还有一本叫《淮南子》的书上写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意思也是说“天圆地方”。 ③古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认识呢? ④引用资料讲述古代巴比伦人、古印度人、古埃及人各对大地的错误认识。

(4)人们对“天圆地方”学说产生怀疑: ①人们什么时候开始对“天圆地方”的说法产生怀疑的? 师:我国发明的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及地球的认识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教师引用资料讲述:公元前300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发现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的射向月亮的阳光而造成的,他根据地球投在月亮上的阴影形状,推断大地是个球体。我国东汉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也根据月食时地球的阴影形状,设想大地是个圆球。尽管人们早就推测大地是一个球体,但是真正用实践来证实这个假说,还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③谁首次用实践证实大地是个很大的球体? ④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5)讨论: ①为什么船队一直向前行驶,最后还能回到出发地方? ②如果大地是方形的,船队在航行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6)人们仍在不断地了解地球: ①出示“在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通过这个照片说明了什么 ②通过地球的照片,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③你还能举出一些能够证明大地是球体的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地球的大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简单说: 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大地不是平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 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 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 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 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 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 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

测量学小结要点

测量学小结要点 第二章 1、水准面,水准面的特性。 2、大地水准面,及其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 3、测量外业依据的基准线和基准面。 4、地球参考椭球,总地球椭球。 5、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及其定义。 6、测量工作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异同,绘图说明。 7、7、1949年以后,我国采用的三种大地坐标系。 8、高斯投影,为何要分带,如何分带。 9、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建立。 10、距离改化,方向改化。 11、地球上某点的经度为东经112°21′,求该点所在高斯投影6°带和3°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12、地面点P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值:x=3102467.28m,y=20792538.69m。问:(1)该坐标值是按几度带投影计算求得? (2)P点位于第几带?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P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 (3)在高斯投影平面上P点距离中央子午线和赤道各为多少米。 13、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14、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及高差的影响。 15、子午线收敛角,磁偏角。 16、方位角,坐标方位角。 习题:1、根据“1956年黄海高程系”算得地面上A点高程63.464米,B点高程44.529米。若改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则A、B点高程分别为多少? 2、已知A点的磁偏角为-1°35′,子午线收敛角为-7°25′,A点至B点的坐标 方位角为269°00′,求A点至B点的磁方位角。 第三章 1.误差产生的原因。 2.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 3.偶然误差的特性。 4.证明一,证明二,证明三(白塞尔公式)。 5.标准差,中误差,极限误差,相对误差,各适用于何场合。 习题:1、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有何区别?什么情况下用相对误差?什么情况下用绝对误差? 2、相同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了若干次观测,问:这些观测值的精度是否相同? 3、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了若干次观测,问:能否认为误差绝对值小 的观测值的精度,较误差绝对值大的观测值的精度要高? 4、某三角网共有30个三角形,测算得各角度闭合差:+0.5;-0.6;-0.8;-1.0; +1.4;+l.7;-1.8;+2.1;+2.5;-2.7;-2.8;+3.2;+3.6;-4.0;- 4.2;-4.8;+ 5.3;+5.9;+ 6.1 ;+6.8;+ 7.5;-7.9;+ 8.5;- 9.1;- 9.8;+11.3;+12.9;-15.6;+18.8;-21.0,计算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 差。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一、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建议老师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知识方面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2)技能方面: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试验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 学校: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24分)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 下面四条纬线,最长的是() A.0° B.40°N C.20°S D.66.5°S 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8千米 D.6336千米 4.地球仪上的纬线()。 A.指示南北方向 B.长度相等 C.都是半圆 D.有无数条 5.地球仪上的经线( )。 A.都是圆 B.长度相等 C.指示东西方向 D.与纬线斜交 6在地球仪上,0°经线与0°纬线相比()。 A.正好相等 B.O°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 C.0°纬线稍长 D.0°经线稍长 7.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8.下列地点中,既位北于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A.40°N、16°E B.30°N、161°E C.20°S、120°E D.80°N、159°W 9.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为180°的点有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经度都在东半球 B.180度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C.东经170度在西经170度以东 D.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位于东半球 11.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 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12.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100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100千米,此时该人位于()。 A.原出发点 B.原出发点正北 C.原出发点正东 D.原出发点正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除了他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第一个创用了西文“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这是该词汇的第一次出现和使用,后来广泛应用开来,成为西方各国通用学术词汇。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埃拉托色尼曾应埃及国王的聘请,任皇家教师,并被任命为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一级研究员。从公元前234年起接任图书馆馆长。当时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是古代西方世界的最高科学和知识中心,那里收藏了古代各种科学和文学论著。馆长之职在当时是希腊学术界最有权威的职位,通常授予德高望重、众望所归的学者。埃拉托色尼担任馆长直到他逝世为止,这也说明了他在古希腊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埃拉托色尼充分地利用了他担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职位之便,十分出色地利用了馆藏丰富的地理资料和地图。他的天才使他能够在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创新。埃拉托色尼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著作中,即《地球大小的修正》和《地理学概论》二书。前者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并以地球圆周计算为著名。他创立了精确测算地球圆周的科学方法,其精确程度令人为之惊叹;后者是有人居住世界部分的地图及其描述。在该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采用经纬网格编绘世界地国的方法,全面地改绘了爱奥尼亚地图。他以精确的测量为依据,将得到的所有天文学和测地学的成果尽量结合起来,因而他所编绘

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知识点.pdf

初中学业水平质量测试——地理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 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 1天(约24小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 1年。 3.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原因: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四季产生原因:地球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1)在图上绘出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2)填表: 位置北半球节气日期太阳直射在 A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 B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 C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 D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5.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定位。 A点经度40°W,纬度40°N;B点经度40°E,纬度40°N; C点经度40°W,纬度20°S;D点经度40°E,纬度20°S。 6.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地图上方向判断: (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如北 (2)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 向。 (3)无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7.海拔(绝对高度)是指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地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8.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地形: A山顶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E陡崖 9.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10.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1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而且多火山、地震。例如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12.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求卫星轨道的周长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题目 一、问题提出 地球卫星轨道是一个椭圆,椭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 ,这里a是椭圆的半长轴,c是地球中 心(椭圆中心)的距离,记h为近地点距离,H为远地点距离,R= 6371(km)为地球半径,则a=(2R+H+h)/2,c=(H-h)/2.我国第一颗人找地球卫星近地点距离h=439(km),远地点距离H=2384(km),试求卫星轨道的周长. 二、模型建立 龙贝格求积算法公式为:

,2,1 , )(141)2(144 )(1)1(1) ( k h T h T T k m m k m m m k m 椭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R= 6371(km ),则a=(2R+H+h )/2,c=(H-h)/2. R= 6371(km ), h=439(km ),H=2384(km ) 三、 求解方法 Matlab M 文件: function R = romberg(f,a,b,n) format long R = zeros([n + 1, n + 1]); R(0+1, 0+1) = (b - a) / 2 * (feval(f, a) + feval(f, b)); for i = 1 : n, h = (b - a) / 2^i; s = 0; for k = 1 : 2^(i-1), s = s + feval(f, a + (2*k - 1)*h); end R(i+1, 0+1) = R(i-1+1, 0+1)/2 + h*s; end for j = 1 : n, fac = 1 / (4^j - 1); for m = j : n, R(m+1, j+1) = R(m+1, j-1+1) + fac*(R(m+1, j-1+1) - R(m-1+1, j-1+1)); end end function I=f(x) R=6371;h=439;H=2384;

测量物体的高度

Ⅰ.背景材料 为什么埃拉托色尼能够成为第一个推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博学多才,他通晓天文地理,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馆长. 在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塞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直照井底,因而此时地面上所有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仍有影子.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说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了夹角.根据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个前提,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夹角,再根据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埃拉托色尼按照相似三角形的关系,测出夹角为7°,是地球圆周角的五十分之一,因此推算出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这一结果与实际周长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47亿公里,结果与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的相近. 埃拉托色尼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推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呢? Ⅱ.课前准备 一、课标要求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测倾器两个. 2.皮尺或卷尺等测量工具. 三、预习提示 1.关键概念:测倾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2.关键原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 3.预习方法提示:本节课属于活动课,首先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地测量. 四、预习效果反馈 1.简单的测倾器由,和组成. 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就是已知和,求,但必须注意最后还须再加上的高度. 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往往需要测两次和一次,最后也要再加上的高度.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 1.大约502785515平方千米 2.地球赤道的周长为 40066.449公里,子午线的周长为 39999.305公里.地 球表面的总面积为510067860平方公里。地球轴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0996秒。地球的质量为6.5856x1021吨,其密度是水的5.515倍。地球的体积估计为1082513039000立方公里。也可以近似表示为1.08x1021立方米。地球上被水覆盖的面积估计为36208.2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9%。海洋的平均深度估计为3553.97米,地球上水的总重量估计为1.32X1018吨,海水的体积估计为1284643.137立方公里,而淡水的体积为34990280.04立方公里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其它一些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周长(教案)1、认识周长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1、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的认识周长。 教学提示: 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围、议、量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 学具准备:软尺、树叶、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细线、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庄稼成熟了,树叶纷纷落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树叶,把它们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好吗?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出它的形状吗?要求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能做到吗?好开始! 2、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用笔指着,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一生边指边说)说的真好!谁的树叶形状不一样,也来说说。 3、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描的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4、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动手描树叶这一活动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的。 二、认识周长 1、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指一指感知周长。 1)给桌布镶上花边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77页例1给桌布镶上花边的情景图,学生先说说围法。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细线亲自围一围。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桌布边上的任意一点开始,沿着桌布的边绕一圈,只要还回到这一点,那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桌布的周长!(显示桌布一周边线行进过程) 小结: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桌布的周长。 2)认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数学书的封面) 提出要求: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同桌说一说。 指名学生汇报。 启发学生辨别:他从这里开始,绕一圈,还回到这里。指的对吗?回到这里行不行?(没到一圈)回到这里呢?(过了一圈)这两种情况下指的都不是周长。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 小结: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 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证明地球是圆的历史事件: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40000km,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①指示南北方向;②半圆形;③长度相等 2. 纬线---- 与地轴垂直的圆圈 ①指示东西方向;②形状为半圆;③长度不相等(最大是:赤道;最小是:极 点) 3. 经度(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东经E,西经W) 分布特点:从左往右看,数字越大为东经线,数字越小为西经线。 4. 纬度(起点赤道为0 °纬线,北纬N,南纬S) ①纬度的分布特点 纬线1)从下往上,数字越大为北纬度,数字越小为南纬度 2)从北极到南极,纬度先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 ②高、中、低纬的划分 0° -30 °低纬度30 ° -60 °中纬度60 ° —90°高纬度 5. 半球的划分 ①南、北半球:以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 ②东西半球:以20° W-160° 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 经纬度 先确定纬线度数(北纬N还是南纬S),在写经度(东经E还是西经W (三)地球的运动 一、自转(绕地轴)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或24小时 3.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二、公转(绕太阳)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三、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热带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23.5 ° N-23.5 ° S 之间)。回归线之间。 温带:南北纬23.5 ° -66.5 °之间,四季分明 寒带:最冷,终年严寒 (四)地图 一、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①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的关系(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范围就越大,内容则越粗略) 1)比例尺的大小:因比例尺分子通常为 1,所以比例尺大小多取决于分母,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 比例尺越大。 2)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范围的关系:在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实地范围越 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 越小,表示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3)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最热,阳光直射,阳光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 23.5 N (北回归线) 夏至:6月22日(昼长夜短) 冬季:最冷,阳光斜射厉害,阳光直射地球的最南界线 23.5 ° S (南回归线) 冬至:12月22日(昼短夜长) 乙 it. ta 南极

多年前是如何测量计算地球半径

2000多年前是如何测量计算 地球半径的 历史上第一个做此种尝试的是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80~前190年),他的试验比较复杂。埃拉托斯特尼认为,在赛伊尼(Syene),即位于今天的亚历山大以南的阿斯旺(Assuan),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差不多经过天顶:他知道窄窄的井底被照亮。而在亚历山大,情况就不一样了,影子不可能消失,即太阳总是斜射的。他观察了日晷指针(或一根竿子)的影子,而且他还知道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线是平行的,通过计算影了和指针的长度关系,他得出结论:正午时分,在亚历山大,太阳光会与地面的垂直线有一个7.2°的夹角,相当于地球圆周角的1/50(图3)。 如图所示,因为这个角度与赛伊尼和亚历山大之间的经线弧度相等,于是只需确定这段距离的长度,再乘以50即可。然而在当时,测量这两地之间的距离也非易事。 根据一个驼队走完这段距离半均所花的时间,埃拉托斯特尼得出这段弧长为5000斯塔迪亚(1斯塔迪亚约为178米),那么经圈的周长为5000×50=250000斯塔迪亚,得出

半径长为7080公里,大约多出10%。不过,能根据骆驼的脚程计算出这样一个数来已经不错了。 公元前1世纪,希腊哲学家波塞多尼奥斯(Poseidonius)做了进一步努力:这是第一次利用天文方法进行测量,得出的值比埃拉托斯特尼的数值略低。波塞多尼奥斯利用的是洛迪(Rodi)和亚历山大之间的经线,他根据船航行两地用的平均时间,井且根据老人星(Canopus)在同一时刻处在两座城市上的不同位置确定中心角。事实上,这颗星在洛迪处在地平线上时,它的光线则以7.5°的斜角照到亚历山大。在事隔900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尝试再一次测量地球半径。他们也是在天文观测的基础进行的,不过任务更艰巨。他们在地上,准确地说就在巴格达附近的平原上,选取了两个参照点竖起木竿。他们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只有3.6%的误差。

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一个球形,那么怎样测出它的半径呢?据说公元前三世纪时希腊天文学家厄拉多塞内斯(Eratosthenes,公元前276—194)首次测出了地球的半径。 他发现夏至这一天,当太阳直射到赛伊城(今埃及阿斯旺城)的水井S时,在亚历山大城的一点A的天顶与太阳的夹角为7.2°(天顶就是铅垂线向上无限延长与天空“天球”相交的一点)。他认为这两地在同一条子午线上,从而这两地间的弧所对的圆心角SOA就是7.2°(如图1)。又知商队旅行时测得A、S间的距离约为5000古希腊里,他按照弧长与圆心角的关系,算出了地球的半径约为4000古希腊里。一般认为1古希腊里约为158.5米, 那么他测得地球的半径约为6340公里。 其原理为: 设圆周长为C,半径为R,两地间的的弧长为L,对应的圆心角为n°。 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就是圆周长C=2πR,所以1°的圆心角所对弧长是,即。于是半径为的R的圆中,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为: 。 。 当L=5000古希腊里,n=7.2时,

古希腊里) 化为公里数为:(公里)。 厄拉多塞内斯这种测地球的方法常称为弧度测量法。用这种方法测量时,只要测出两地间的弧长和圆心角,就可求出地球的半径了。 近代测量地球的半径,还用弧度测量的方法,只是在求相距很远的两地间的距离时,采用了布设三角网的方法。比如求M、N两地的距离时,可以像图2那样布设三角点,用经纬仪测量出△AMB,△ABC,△BCD,△CDE,△EDN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再量出M点附近的那条基线MA的长,最后即可算出MN的长度了。 通过这些三角形,怎样算出MN的长度呢?这里要用到三角形的一个很重要的定理—— 正弦定理。 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就是说,在△ABC中,有 。 在图2中,由于各三角形的内角已测出,AM的长也量出,由正弦定理即可分别算出: ∴MN=MB+BD+DN。

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 地球-我们的家园 单元测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欲建一座房屋,使它向四周都是朝北方向,这座房子应建在地球上何处才有可能: A.北极B.南极C.赤道D.本初子午线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 . 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3 . 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一天地球运动的位置在 A.a点B.b点C.c点D.d点 4 .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一年中蓟州地区白昼时间最短的季节出现在 A.春季B.夏季C.秋冬D.冬季 5 . 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给贝贝打来电话:“我们的轮船正停在这样一个地方:轮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为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请问船所在地的经纬度应是() A.0°,0°B.0°,20°E C.0°,20°W D.0°,160°E 6 . 在同一时间,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太阳在运动D.两地的气候不同下图为“地球大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 对地球大小测量的数据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B.地球的平均半径637千米 C.地球最大的周长约2万千米 D.北极到地球中心不到6000千米 8 . 关于经度和纬度说法正确的是。 A.从0°经线向东、向西分作90°B.从赤道向南、向北分作180° C.南北极点的纬度数都是90°D.0°经线和0°纬线的长度相等 9 . 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沿经线向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A.北极B.南极C.赤道D.北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用泡沫球制作了地球仪。读图“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完成下面小题。 10 . 下列制作地球仪的步骤排序合理的是()

(完整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