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正宪老师与李玲老师的第一次磨课研讨实录

吴正宪老师与李玲老师的第一次磨课研讨实录

吴正宪老师与李玲老师的第一次磨课研讨实录
吴正宪老师与李玲老师的第一次磨课研讨实录

吴正宪老师与李玲老师的第一次磨课研讨实录

撰写时间:2011年8月4日19:45

【吴正宪】(以《平均数》课例为例) “为什么吴老师的儿童数学能抓住儿童的心?她运用的语言是儿童能懂的话,例如,如果给学生说平均数的严格数学定义: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数……,一大堆,学生不理解。而学生说: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它们匀乎匀乎就平了,这就是平均数。这就是对“移多补少”的本质的理解。“

专家评价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正体现在吴老师的儿童教育思想上。”

【李玲】现在的数学教学,更多的追求的是规范、表述的正确,所以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很快就被这些“规范”湮没了。

【吴老师】对,本来在课堂中能达到一个高潮的,这样也没了。还是因为应试教育、为了考试的。

【吴老师】这视频的100分钟,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的讨论。前8分钟的A段视频,两个主持人怎么说,我们已经讨论完了:既要具体,又要有高度——因为这是要引领全省啊。

教无定法:观其不同的术,悟其共同的道。道是什么?就是让儿童感觉数学好玩,爱学数学,数学有意思;然后有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思维,聪明智慧。还有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克服困难,不断的倾听、反思。这便是提三维目标的原因。

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领,不是仅仅为了打磨这一节课,而是在打磨这节课的同时、研究技术层面问题的同时,我们引领老师一起触摸那个隐形的“道”。这个道就是儿童观,儿童数学价值观——你怎么看课堂教学,你怎么看儿童。这样才可持续、常态化,才叫引领。

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上法,但都要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上。这是你们(李玲、赵国防)的打磨这个课的定位,你们作为引领者的高度。在打磨的过程中,在咱们这次教研的过程中,迸发的思考,讨论的问题,都可以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既是引领者,同是也是实践者,也要虚心学习。因为课再好,也有遗憾。与老师们一起打磨这个课:为什么要这样改?——有自己的思想。既要虚心学习,又能给老师们提出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来。这才是这次课例打磨的目的,而不是再三单纯磨出一

节课,对它后面隐含的东西不挖掘。从“术”到“道”:从“学术”到“悟道”,最后“得道”。行吗?

【李玲、赵国防】行!

【于主任】刚才吴老师的话,我很受启发。……

【吴老师】教育价值判断看不见摸不着,但制约着你的教学行为。下面就来谈谈课吧?

【李玲】这样,有余数除法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作为第二课时目标。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作为第三课时。

【吴老师】对,单位名称在这节课不作为重点讲。

【李玲】目标定位已作调整;教学材料不拘泥于哪个版本教材,而是针对问题来设置的;教学设计一开始是用变通的周期问题,用猜猜看的游戏方式设置认知冲突,同时在黑板上板书算式帮助思考。

【吴老师】这里可以放手给学生——只要他圈一圈,就能把老师的秘密破解了。用点子图帮助思维。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们的草稿纸:“你们把老师的秘密,就这么一圈一圈地圈出来了,你们知道在圈的过程中你们用到了什么呢?我们继续来研究。”——从这里进挺好的。

【李玲】这样真好!我之前的困惑就是教材中教学目标没有周期问题,因为周期问题相对来讲是拓展性的。但是在青岛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上又说,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接触这些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用很长时间来解决,可能就冲淡了这节课“进一”和“去尾”的重点,所以特别困惑留还是不留:留,冲淡了重点;不留,导课就不如这个有兴趣。

【赵国防】周期问题提出了,它是种方法的渗透,也是有作用的。

【吴老师】这种问题,有的老师是用找规律处理的,你是用周期方法处理的。但都没有离开余数,都是在使用余数。

【李玲】对,孩子们知道了“余1,就是第一个球;余2,就是第二个……”他们觉得“太好猜了!”

【吴老师】对,我觉得周期问题可以保留。当然,去尾进一是重点。这和周期问题有点联系……。

【李玲】用余数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变通的周期问题,一类是生活中进一去尾这样灵活运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孩子们脑子里,没有什么关联。我在磨课过程中一直在犹豫加还是不加周期问题。

【吴老师】我现在突然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用(在点子图上)圈圈的方法。比如四个一圈:红、黄、绿、蓝、红、黄、绿、蓝……。如果剩下两个,就是红、黄。

这里引申一下,假如说(按规律)四个球放到一个盒子里,现在需要几个盒呢?这不就是进一的问题吗?我没想太好,这是突然萌发的想法。

【李玲】对,对,这样可以把“进一”连在一起了!

【吴老师】你的例题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模拟对学生说)“张晓东,你这么一圈,把老师的秘密也圈到里头了,你不仅知道第几个球是什么颜色,而且,我们还要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一组放在一个盒子里,那你说我拿几个盒子,就能把所有的球都装起来?”这样,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把进一当作第二个问题——用周期问题引入,然后把周期问题搁进去。行不行?

【赵国防】很好,还可以和后面的环节呼应一下。

【李玲】和最终练习的时候呼应。而之前的设计感觉脱节了。

【吴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更好的素材,你得琢磨琢磨。球啊,还是……

【李玲】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用生活实际物品做素材。

【赵国防】像是小玩具。

【李玲】对,不仅仅是红黄蓝(球)。用学生也行啊,不一定非要用物。笑脸也行,吉祥物也可以。

【吴老师】素材就你来想吧。

【李玲】好,好。

【吴老师】就是说,你不仅知道了第二个是红的还是蓝的,而且你还知道把他们一组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李玲】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吴老师】对,因为余一个球也得用一个盒子,这样就把进一问题接起来了。素材我还没想好,到现在还打着问号呢。

【李玲】您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方向,我就能想了。这个方向太好了!

【吴老师】你是用周期问题开门,引入进一去尾问题。

【李玲】(笑)感觉像一个西方的皮包着一颗中国的心。当时一直犹豫去掉还是不去掉,去掉又不舍得,因为每个孩子都很感兴趣,而且,它本身又是一个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

【吴老师】你刚开始的时候就用第几个球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解决了,问学生还有问题吗?没有。好,李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假如每组装一个盒,那你看看,至少要几个盒能把它们全部都装走。就在这,是吧?

【李玲】对。这个题困惑了不知多久了啊!

【赵国防】确实困惑了很多次。

【吴老师】我觉得你这个挺好的。只是你前面用周期问题“开门”,然后再回过头来,有点脱节。其实都是有联系的,现在用它做一个例子就可以了,只需要选择素材。你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基本思路了,那么再解决下面的。这里要用一个比较:为什么都是有余数,它多了一个,而你这里却又不考虑它呢?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来是最好的: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

个算式,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老师,都是余数,为什么那个就多一个,这一个就不算它了呢?”

【李玲】课堂上学生都能提出来这个问题。

【吴老师】从问题出发——你一定让一节课中起码有一个人提出个问题。现在老师“玩”人呐,玩一圈没劲,玩一圈又没劲,就出不来问题。那你看美国家长问:今天你向老师提几个问题啊?咱们就问:你得几分啊?这培养出来的能一样吗你想!所以,结合咱们的课,我就在想,咱们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标,当时是什么会五线谱,什么拍节等等乐理知识。学一首完整的歌,刚开始唱,就被音乐老师打断了“注意,这是四三拍,一,二……”学生就烦了。所以就有这种现象: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个问题很严重啊!你看美国三年级的目标就一句话:在众人面前能够有感情得唱一首歌。表现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在里面了。落落大方——今后你要做世界人,你要跟世界打交道,所以你要理解歌词大意,有感情地、同情地、有人情味儿地唱首歌。情感的、对歌词的理解全都进去了。

【李玲】恩,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当时想,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最基础的东西应该掌

握:一个是余数的意义,一个是单位名称。余数的意义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或比余数大,那就是两个没有完全分完——余数就是在全部分完了,已经不能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一个基本的意义在第二部分我当时想做一个回顾,是用这种方法回顾的,就是36个同学分组,每5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孩子们就提出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个人?这是最基本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数学问题。我觉得咱这样的课还不能脱离了基本。当初是这样想的:孩子们做完了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做出了不同的标注。那么孩子们来解读,怎么来确定单位名称-----明白了它的意义就知道单位名称了。接着呢,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刚才我们解决了在场的36个同学分组的问题,现在全校的小朋友都来分组,出现一个跳绳比赛的场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还有剩余,可能会剩几人呢?一开始这个思维立刻被打住了:没告诉我一共有多少人啊!但是一下子又好像有顿悟的感觉:可能会剩一个,在这一个的基础上又有孩子会思考可能会剩两个,剩三个、四个、五个,那可不可能会剩六个呢?那不可能,剩了6个又分一组。于是又这样想:如果是10个人一组,最后有剩余,可能会剩几个呢?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就是比较条理的

啦,会剩1、2、3、4、5、6、7、8、9个;那如果是20个人一组呢?这个时候数学抽象性比较强的可能

会出现1-19个,就不是一个一个去说了。类似像这些,同学们对余数的意义就已经理解了。就用这一个来进一步强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我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既解决了基本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又融进了单位名称,同时也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用这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法展示出。余数的含义在这里边解释起来难度非常大。

【吴老师】刚才李老师说得挺好的,讲了名称的问题。

【李玲】吴老师这样一说第一个环节就和后面的融为一体了。

【吴老师】其实数学这东西都是有联系的。在联系的过程当中怎么让学生区体会到它中间的这种关系。

【李玲】数学真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感觉特亮堂,捅不破闷死了。

【赵国防】那个去尾也完全可以按照吴老师给咱的思路融进去。你像当初是讲4个装一小盒,然后你就

再装箱,要装多少箱,出售。你不可能凑不了一箱你就装,失去了诚信了。同时又把去尾一块加进去了。

【吴老师】名称应当是在第二节课里边学的。那在这呢,就是借着名称讲意义,就够了,别在这在再没完没了了。那就是可以装3箱,余下的还是2个,讲这的时候,必须要记住:数与形、式与直观的形的结合。指、勾出来:这3箱在哪呢?在这呢,一箱、两箱、三箱,所以这个算式,它是那个3(箱),这个2个在哪呢?1个球、2个球,在这呢。一定要勾,这勾的思想我们许多老师直观的数啊形啊都挺好的,就缺半口气,就差这一勾。这2在哪呢?欧,原来是这两个啊。一定要勾一下。余数要比除数小,也是前面学的,你这追问一定要快,因为数学是一个连贯的事,巩固前面的知识。余数可能是几?1行,那2、3、4、5、6、7、8,为什么?有学生肯定给你答。你为什么要这么看着我,你有什么想法?“老师不可能啊”,来来张晓东,我们听听他的意见。什么叫不可能啊?除数是6,它不可能比6大了,它要是6又装一筐啦。一定要结合那个具体的内容来置疑,让他爬上去再摔下来没关系。那要是20呢?他就喊道19,不喊了,为啥呢?因为到20又可以……够了。这就是一个很利落的、很亮的一个哒哒哒哒哒哒。他就是第一次上当

下来,第二次再给一个20他就不上当了。就完了,明白吧?别在这特别的没完没了的。这就是快速的思维。因为前边已经有了,我在这又给提升了。让学生再一次加强这个概念。这个圈圈很重要,勾很重要。

【李玲】这是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然后就是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啦,这个稍复杂的就是进位、去尾。进一法,余1的时候,就类似用实物的方式,就让他自己装一装,用手指一指,这里是用人。真正到余2的时候,然后画草图。让孩子自己在原来具体的实物的基础之上,让他稍微注意一下放到纸上来,自己画一画。是这是不是有一个思考的梯度?

【吴老师】我倒觉得一开始就可以进入,一开始找规律的时候就可以画一画。因为学生这个直观没有问题。让他站着也没有关系的,好了,我们就把刚才这个圈一圈,这草图啊,利用直观图,现在从世界儿童学习数学来看是非常受关注的。我的一个徒弟于平写了一篇《我教学生用方格》。小学的数形结合专家认可的就三个,正比例图像、直方图、数对、数轴。其他的是不是,我们这里不争论,但它起码是通过直观的图来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这一点上大家都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个

你可以自己试啊,如果你已经开始直观再进入草图也没事。你觉得你的学生能行,就进入草图也可以。这事完全在于你的课堂的感觉跟学生的情况。

【李玲】赵国防老师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我课堂上一用感觉非常好。36个人,每5人一组乘车,不是说可以送七次吗?那好,所有同学都站起来,咱们就现场模拟一下现场场景。这5个同学起立以后,走;这5个同学站起来以后,走;孩子们学的特别开心。还不等到最后呢,都盯着最后那个孩子。就看他要怎么办。当时就有孩子提出挤挤,马上又有孩子说不行,那样就超载了。我觉得进行到这个阶段,是这节课上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地方。还有一个这节课上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全用了一个算式。都是36÷5商7余1,同样的算式,一样的得数,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一个是8次,一个是7瓶?就是像类似的问题孩子都能够出来。观察同样的算式,同时都板书在黑板上,一个是7次余1人,那么不就是8次吗,一个是7瓶余1元,那么只能买7瓶。那在生活中到底什么时候进1,什么时候不进1。

【吴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再举些例子。

【李玲】孩子太小,刚接触有余数除法,还举不出来。再就是同样的算式结果却不一样,面对余数你想说些什么?

【吴老师】对,孩子们会把它当成有生命的东西。

【李玲】这是新授,接下来就是2个练习,“潍坊的风筝畅销全国,一箱装4个,生产出25个,最多能装多少箱?”这就是去尾了。“潍坊的萝卜也很有名,我买了25个,每4个装一袋保鲜,我需要装多少袋?”这道题当时干扰很大。我为什么出这道题,因为孩子们觉得,买东西的就要舍掉,乘车的就进上,其实是同样的一种问题,它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要求,它就有不同的解决,有时候进一有时候去尾。

【吴老师】但是这有点难了。第一节课别追求太深了,就是孩子他能理解了,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够了。

【赵国防】上次在李玲讲完之后,我提问了几个班里比较后进的孩子,都会了。

【李玲】最后有一个送给他们小礼物的游戏,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这五个小礼物,我奖励全班同学,并不是随便给的,我1号同学给1号礼物,2

号同学给2号礼物,就是又回到周期问题上了,通过发礼物来结束。最后布置作业呢就是回家和父母玩一玩这个游戏,把这节课学的知识讲讲给父母听听。

【吴老师】那就不能回来了,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要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和爸爸妈妈去体验什么情况下进一、什么情况下去尾,这就行了。

【李玲】那吴老师,最后这个作业,当时是想让学生回家去可以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变成可以口口相传的、和父母可以做做的游戏。

【吴老师】但这是周期问题游戏,放在这里就不合适了。

比如说周期问题我们让孩子去玩,你在报告里面一两分钟就可以谈这事。这里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形式感觉好玩,好玩有价值才好玩。你和你爸爸妈妈去探索——或者不叫探索,和爸爸妈妈去购物,这也是一种好玩。把数学课堂扩延伸到课堂以外,让学生具体体会就是应用的价值性,我觉得这都是好玩的表现。对不对,不是真的好玩才好玩。

【李玲】其实当时主要是主题的切入点不明确,所以整节课里头就照着好玩好玩,好玩太大了,前前后后都是照着这个去。现在确定了认知冲突。

【吴老师】我这次来给你大胆的削之。真好真好,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是在这用多了要勇敢的去掉。好吗?

【李玲】这样我们就明确了。

【吴老师】你们俩得赶快备这课。

【李玲】好

【赵国防】行

【吴老师】加一个补现场访谈学生3分钟,这很重要!你说数学好玩吧,你下去了,你的团队张艳、李兰俩人上场了,“同学们你们上完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呀?”“觉得挺好的”,怎么好?假如是我是访谈学生的,3分钟我得上去了:“同学们,刚才李玲老师跟你们一起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是我可不这么上,折腾什么呀?完了又让你们站起来,具体体会什么情况是进1,那我就告诉你了在这种情况下是进1,告诉你们你们就做题不

好吗?能做好多好多的题,你们怎么想啊?”我们要类似这样问。“我们不喜欢你这样,我们喜欢李老师这样。李老师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我们真明白了,还会做。真明白了。”“干吗要那么进入啊?一个红黄绿的,我们就出一题吧”“老师那个吧我们一看就特别有兴趣,就特别想想问题”。“奥,原来这样你们就想想问题了,那样你们就感觉到怎么样?”“数学特别好玩。”让学生把你托起来。3分钟你问的问题很重要。问两个问题也罢,一个问题也罢,你的团员要问准了。你们课里没达到的高潮,他们想表达给老师的话,在这儿让学生给你说出来。这3分钟,我要看这3分钟评课,这是北京市小学数学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就叫做课后现场访谈学生3分钟,播出弦外音,换个角度读学生,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成长的能力。北京一直在这么做,现在全国都认可,教育部都认可。我希望把我这个移植过来,所以呢加一个补3分钟课后访谈。但是访谈的内容你们事先有一两个需要定下来,有一个是现场看后萌发的,如同伴的交流对孩子也很重要,有一个是现场萌发的,有一两个是自己准备的。所以,我建议跟蒋校长说加这么一个,行吗?

【吴老师】对,不是以学论教吗?以学定教吗?服务对象说你什么呀?我们美好的理想,李老师的理想学生终于回应,个个可圈可点,所以这3分钟很重要。

【李玲】嗯、嗯

【吴老师】那下面就说20分钟群体打磨的过程。对不对?好,现在就是B现在就是B20分,这20分呢是团队对吧?你们就是打磨的过程——这课怎么就到了今天了?

【赵国防】前面还有一块就是对课的简要的说明。

【李玲】说课

【赵国防】相当于说课,你看还有没有必要?

【吴老师】我看可以放到这里边,不是单说课,这课怎么就到了今天了呢?你比如说,我们开始时说的过程,到了今天这节课,就开始诠释了,把他放在这。我们该说课了,你是怎么想的?是先说还是倒着说,让我想想。

【李玲】我觉得这个说课能不能不整篇的进行?

【吴老师】不整篇

【李玲】一个环节,然后大家说。比如说我第一,我是那个,周期问题那里,我是这样考虑的。而且在这个问题中我遇到了困惑。我什么时间又解决了这个困惑。周围的老师或者说是这个困惑由周围的老师你一言我一语的,或者两三个人的对话把他给解释出来。

【吴老师】不要单门的去做一个

【李玲】一下子10几分钟,一个人去说,太单调了。

【赵国防】说完了

【李玲】别人都在旁边坐着,看着。

【吴老师】你说这说课是B吧是后边这20分钟吧?

【李玲】嗯,B

【吴老师】B呀?奥,我觉得这重点应该是群体是团队。

【赵国防】也就是说这一段和D段都在需要全组。

【李玲】都得上

【吴老师】但是这两段话,先说B段,B段不是需要20分钟吗?我觉得应该是你们打磨的一个过程。就

是你们怎样从开始的困惑中怎么解决的?这是真正的校本教研啊!对不对?我们怎样通过和同伴的研究、试讲、通过学生的反应、然后通过跟专家的讨论,最后我们定了这样的课。所以就以这样一个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再把你的说课留到里面去就完了。这里边包括说课,行吗?

【李玲】嗯

【赵国防】嗯

【吴老师】这是我问你啊,这个团队跟后面那个团队是一个团队是吧?

【赵国防】是,是一伙人。

【吴老师】但是两个内容,是吧?这个打磨的过程跟你的学习体会要充分体现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和磨课的经历,怎么就变成现在了?就是把你们的教研经验教训要告诉更多的同伴,就是我们走过的路,让他们不断的在高一点的地方上去看,而这样的研究,你这儿的目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研究的?而不是只看到一个结果。而且这段也挺重要。这段完了之后就是最后一段。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

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体会 4月23日,在滨城区逸夫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作专题报告。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中年级的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个小东西。”这是吴老师对其中一个学生的昵称,成人之间如果说这种话,有骂人的嫌疑,但是在这种场合下,学生很受用,也很喜欢这个老师对自己的称呼。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还是10不10了”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的思考后的结果。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黄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四、教师的应变能力。在本次吴老师讲的这节课中,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和老师由于比较陌生,配合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生动的活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的进入上课状态。当出现一些尴尬时,吴老师很快就能不留痕迹的化解。作为一个听课者,听吴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完整版)吴正宪《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知识《搭配中的学问》。 关于搭配,你们听说过吗?听说过什么?还听说过什么?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个这方面的经验,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今天呢,我们从基础的开始,如果你们会了,我们就向一个新的高度进军,好不好? (出示图片) 师:这些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每天早上同学们上学前都要吃好早餐,其实,吃早餐中也有搭配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认为该怎样搭配?生: 师:这些图片可不可以在我们脑子里整理一下。 上面是什么?(吃的)下面是什么?(喝的) 师:我们把吃的喝喝的进行搭配。一般时候,我们把吃的、喝的其中的一种作搭配,就算一种,听懂没有? 师:我们来试一试,把你想的记录下来,你是怎样搭配的,一会儿来展示台来展示,不仅自己要明白,大家也要明白。简洁,让大家一目了然。 开始吧。(学生在纸上记录) 交流:你写了几种?有没有不一样的?(教师收集愿意展示的单子)师:把笔停下来。 刚才老师给时间自己看看这些吃的喝的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现

在我们一起来进行讨论。 搭配2种的举手。搭配3种的举手。搭配4种的举手。 搭配5种的举手。6种?7种?8种的有没有? 师:展示的时候同学们发表意见,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生1:(说了2种)牛奶+面包,豆浆+包子。 师:象这样一个个记录下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样记录可不可以?(学生评价) 生2:(也是漏了的)豆+头,牛+汉堡,豆+包,豆+ 师:你写了2个、你写了4个,都没关系。 师展示生3的记录单:你把你的想法说说?有没有搭配重的?我们找的好费劲。 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重的,没有漏的?把你的好办法与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生3说:。。。。。。。 师:(评价)这种方法怎样? 比较:2个6种。师: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他的连线简单。 师:好会欣赏。连线简单。仅仅是连线吗?你还有什么发现?给掌声。他再搭配的时候有什么好?是按照 生:按一定的恶顺序。 还是比较2个6种:一个有序,一个无序。 生评价:容易混了,漏了。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 “课堂上反复讲解过的知识,有些孩子一做题就出错。”针对频繁的出错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老师叹气这些题课堂上经常讲,讲过好多遍了,怎么就是做不对呢?孩子们没有听懂吗?怎么有时对有时错呢? 家长无耐这孩子就是粗心!做题时一定不认真。 学生无辜上次就是这样做的呀!怎么会错了呢?我又粗心了吧。 作为老师的我,会经常思考以上的问题,有时将答案归结为做题出错,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但怎么才算是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不出现错题呢?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好吃又营养的数学教育”后,有了明晰的方向,仔细回味其中,收获颇丰。 一、马虎一定要归因;。 多数时候,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将错题的原因归为“马虎”了。好似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但不管是做题或考试前你强调多少次“要认真、要细心、不要马虎”,最终学生还会因“马虎”出错。吴老师说对待“马虎”不能马虎,必须要归因。“归因”就是要找到错误的实质原因,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个性观察学生做题的过程,查看学生书写的过程和步骤,留心学生写题的习惯和态度。也可以与孩子对话,询问出错点的想法。切记不给孩子概括性的下定义你就是粗心,马虎。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后,对症下药。 二、计算题一步一回头;。 计算题是学生感觉最没有技术含量,思想上不重视的题目。但往往在考试中出错又特别多,出错的原因让老师家长无耐,孩子们自己

都会觉的失分可惜。吴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教给学生做计算题时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就是抄完题后不急于往下做,而是回头看看数有没有抄错,运算符号有没有写错,都正确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得到结果时,再回头检查加出来的和对否,进位点是否点上了。一步一回头,不着急,不敷衍,稳健地做出题目。此法妙哉! 三、精练、检查得法;。 吴老师在讲座中一再讲,平时给孩子们出练习时,一定要精准的选择题目,不贪多,不图量,让孩子在不烦躁的心态下高效的练习。学生自查作业时也是如此,不要非逼着孩子自己检查出自己做错的地方,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不妨给孩子缩小范围,提醒他、引导他检查出错误的题目。没有目的的检查不易于浪费时间,也会让孩子对检查这件事情深恶痛绝。检查出错误后,不妨对孩子说你能自己找出错误,真是太厉害了。谁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误。聪明的孩子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哟! 吴老师的讲座虽然时间不长,但犹如一沐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创造出适合学生口味的数学课堂,真正让学生在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好吃”,让学生真正地去喜爱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谢谢!

《相遇问题》 课堂实录 吴正宪精编版

《相遇问题》的课堂实录——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师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e、学生独立做。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2)、讨论第一个算式,你们想向他们提怎样的问? a、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乙回答:100是小强的速度他走了4分钟所以要4乘10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b、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生乙回答:是50米小丽走的她也走了4分钟所以要用:4乘5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c、生丙:为什么要用400+200?生乙回答:400是小强走了200是小丽走了把他们走的加在一起。 d、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强的路程和小丽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甲乙的总路程了? e、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3)、讨论第二个式子. a、生甲问:为什么要用(50+100)?生乙回答:50是小丽的速度100是小强的速度加在一起是他们的速度和. 板书: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速度和 b、请两位学生演示:1分钟走150米、2分钟走300米(2个150米)、3分钟450米(3个150米)、4分钟走600

听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磨头镇际村小学贾慧敏 2013年12月1日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走近吴老师,走近她的课堂,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又如:“你这个小东西,你太让我吃惊了,你脑子里的想法真让我佩服。”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从小猴分桃开始,让学生自己上台列算式、找规律,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接着通过分类,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

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定稿]

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定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只见吴老师停在了2/1、1/2前,疑惑的问这两位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写1/2的同学想了想回答说:“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写2/1的同学则很自豪的说:“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的。”吴老师笑着说:“挺好嘛,自己创造的。”伴着老师的声声赞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同时,我也积极地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全国名师的教学课堂视频,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在日积月累中,我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是在每日繁琐的工作中,我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眼中“冲动的魔鬼”。在学习中,听了吴老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堂环节中无不渗透着一个“爱”字,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一次鼓励的掌声,一段充满爱意的评价,收到的学习效果比大声的指责高出很多倍。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

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爱,使我的教学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先前感觉枯燥的教学变得充实。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老师时刻要记住: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日心说”。教师因为学生而精彩。每每看到学生因为吴老师而不愿意下课时、因为吴老师的离去而流下眼泪时,心中总有一种感动,那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好的褒奖吗是什么让吴老师短短的一节所拥有那么大的魅力 呢我想除了是吴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外,还和她在课堂中所体现出的对学生独有的爱有关吧!我们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那只是教书匠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充满爱的课堂,那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喜欢,那他还能教得好学生吗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又何来学生对老师的爱;没有学生的精彩,又何来教师的成功!教书的快乐在那里,我想最大的快乐,还是在学生吧。诚然我们的学生也给过我们困惑、忧心、烦恼和伤心,但我想他们给我们的快乐不是更多吗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像吴老师那 样让学生所喜欢的老师。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我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 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的延迟了一会儿才起飞,就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儿,请你们原谅我! 生:好 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向老师们作汇报,那么今天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谢谢老师们,谢谢! 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儿好? 生:上课好 师:玩儿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 生:是 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 生:好 师: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一会儿呢小朋友就可以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批准啦? 生:批准了。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好极了,那这边的同学呢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记住了,好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吗? 生:听清楚了吗? 师: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 生:给她 师:你拍完了呢? 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 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求出来,对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心得体会 新干县城北小学李瑛子 首先,非常感谢团队工作室送给我的《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吴正宪”这个名字自然不会陌生,她是小学数学教学界中的精英人物,很荣幸在2016年现场感受过吴老师的精彩课堂,听她的课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吴老师有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腔调的普通话,非常慈祥,像一个活菩萨,非常精神,课堂上更是娓娓道来。 通过研读这本书让我全面地了解了吴老师的课堂。书中展示的众多课例让我感受到吴老师的教学思想、教育智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她的课堂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是用她那颗充满大爱的心灵感染着每个孩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个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整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更多地是向我们呈现吴老师的课堂,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睿智的语言,独特的课堂评价。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吴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把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每节课中。比如,吴老师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伊始便抛出了一个问题,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下,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学生说出了三种

不同的情况:将木条横着钉,将木条竖着钉,将木条斜着钉。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让3个学生上台把这个用木条钉成的三脚架拉动,发现三角形木架拉不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最后,学生自己例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 看完这本书,意犹未尽,让我了解了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喜欢上吴老师的课,同时反思自己,回想自己的课堂总是给予上课举手发言、答案回答正确的学生,却忽视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其实有时他们的回答或许是最有价值的,或许能帮助他们从不会到会。 走进吴老师的生命课堂,让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的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真情的教学情感,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学生。书中的每个课例都值得我认真揣摩研究学习,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 通过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停止学习的脚步,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吴正宪: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吴正宪: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实验小学张生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的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质。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有点纠结:教师是抓住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吴正宪老师是这样子回答的:“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这可能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我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注重数学核心素养还是注重知识的培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后的感受 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来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把握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在刚上岗不久就能幸运地听到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快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吴老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的性质》,用故事设疑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表情亲切和蔼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小故事。由6个桃子分给3个小猴,到60个桃子分给30个小猴,再到600个桃子分给300个小猴,最后小猴终于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由此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并说明原因。通过这个小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说出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一名学生发现6÷3=2,60÷30=2,600÷300=2,吴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表扬了这位同学。 接下来指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商都是2。吴老师打开课件利用坐标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做分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的,并根据所给的信息编写题。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开发智力,团结合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商不变规律,有位同学发现总结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吴老师用肢体语言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又有学生发现除数、被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也不变,吴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除数、被除数同时乘2,商还是不变,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商不变的关系式,这样的式子可以写出多少个,为什么?学生发现,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要扩大几倍。自己总结商不变定律,通过本节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和吴老师的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在讲课过程中,吴老师注重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走进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感。课中不断的进行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充分信任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了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有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我国小学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主编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所写的书评: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下面,我谈谈令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一、教学目标也可以因学生而修改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教参书上所列写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教师会逐字逐句仔细解读教学目标的内容,然后谨慎地遵照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但在吴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目标也是可以修改的。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参书上所写的教学目标为: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会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直观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巧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通过编口诀,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的学生能将9的乘法口诀全部写对,%的学生表达不规范,25%的学生写出了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的学生写出了少部分。从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已经能写出9的乘法口诀,不会的只有少数学生。 根据这个实际学情,老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找到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规律性,获得探索规律的一些方法,体会自信,增强对探索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调整,更加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正如吴老师所说的,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二、错误也是一种美 教师对于表现出色的孩子总是喜笑颜开,当看到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数老师都会愁眉不展。但在吴老师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吴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很是看重,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经常能绽放别样的美。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班里有个小男孩坚持认为5厘米、3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且他用符合条件的三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给大家看。这个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先用放大镜领着大家逐个观察三角形的角,让大家发现用小棒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 语言的艺术! 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

吴正宪名师工作室培训心得

参加“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甘肃项 目吴正宪小学名师工作室支持”活动心得 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同时,我也积极地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全国名师的教学课堂视频,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在日积月累中,我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是在每日繁琐的工作中,我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眼中“冲动的魔鬼”。在学习中,听了吴老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堂环节中无不渗透着一个“爱”字,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一次鼓励的掌声,一段充满爱意的评价,收到的学习效果比大声的指责高出很多倍。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

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爱,使我的教学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先前感觉枯燥的教学变得充实。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老师时刻要记住: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日心说”。教师因为学生而精彩。每每看到学生因为吴老师而不愿意下课时、因为吴老师的离去而流下眼泪时,心中总有一种感动,那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好的褒奖吗?是什么让吴老师短短的一节所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想除了是吴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外,还和她在课堂中所体现出的对学生独有的爱有关吧!我们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那只是教书匠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充满爱的课堂,那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喜欢,那他还能教得好学生吗?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又何来学生对老师的爱;没有学生的精彩,又何来教师的成功!教书的快乐在那里,我想最大的快乐,还是在学生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 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