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浙江商业发展起落

一、浙江商业的兴起与繁荣

诚如本书所说,从地形地貌来看,浙江山地多、平原少,,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因此,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汉代以后,北方移民不断南迁,本地人口也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更加有限,外加其它资源的局限,迫使浙江人走出浙江进行商业性活动。那么比之而言,山地更多的诸如贵州等地为何没有发展起浙江这样的商业规模呢。因为浙南虽然多山,但还是丘陵地区,较之贵州要好很多,且浙江靠海,与外界的交通更是便利无数。

贵州的人口压力也小很多。

可是浙北一带为杭嘉湖平原,并没有艰难的条件迫使人们去经商,但其商业也发展到了较好的程度,这又是为什么?从重商的文化角度来讲,浙江起源是很早的。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就总结出了一些商品流通的规律性结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1而范蠡本人更是直接弃官从商,成为无数商人供奉的财神。文种也提出“贾人夏则资皮, 冬则资絺;早则资舟, 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2越人能从日常的贸易中得出如此精辟的理论, 这显然与当时这里繁荣的商业活动、浓郁的重商习俗密不可分。而这些规律的总结和1《史记·货殖列传》

2《国语·越语》上

推广事实上又进一步推进了吴越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3而后王充的“实学”以及浙东学派的活跃,对浙江重商文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浙东学派其“经世致用”的主张与“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核心理念,以至于上升到黄宗羲的“农工商皆本”的著名命题,和他们甚至为富人呐喊的行动,很好地为浙江商人扫除了一定思想上的障碍。而且浙江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一个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的地区,因此读书人较多。一般说来,读书在封建时代是以科举、仕进为目的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如愿如偿。在人多地少的浙江,名落孙山的秀才们,务农难成,在浙东学派提倡的经世之用的主张之下,不少转而经商。这点,我们从明清笔记、方志中都不难发现“弃儒业贾”的事例。特别是入清以后,浙江文人多在誓不事清、耻于仕清的思想影响下,转业工商。4

此外,重要的是浙北与中原靠近,政治经济交流较为频繁。

且江南素为鱼米之乡,水网密布,为中原地区供应粮食等。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运河周边城市的兴起,尤其是漕运所带动的商业。还有至关重要的是北方长期的战乱导致的大规模移民。其中有三次高潮“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靖康之乱”。这些战乱导致了浙江人口的迅猛增长,进一步刺激了商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南移,特别是靖康之乱所造成的宋氏南渡,更使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中3《浙江重商习俗与表演艺术的发展》管尔东

4《试论浙江商业文化》崔文琴

心。历朝历代凡为首都之所商业必然繁荣,加之宋朝对商业的一向宽容,杭州商业异常繁荣,并带动了整个浙江地区的繁荣。以至于到了明清时代,富商大贾云集,商业街已是千灯结彩,极尽繁华,昼夜不息。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商业造成的影响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已近远远超过了对它的起源地广东的影响,因为江浙地区正是它的主战场。自1858年太平军石达开进占衢州府至1864年8月太平军所占浙江府县被清军次第收复这八年里,太平军与清军在浙江的来回拉锯,使得浙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从人口来看便知情形之惨烈。同治三年, 左宗棠对战后浙江也不无感叹:“通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 绍兴次之,台州又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 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壮丁被掳而老稚仅存,或夫男惨亡而妇女靡托。臣师行所至,灾黎环吁马前,泣诉痛苦情形,幽咽莫办,亦惟有挥泪谢之而已。其浙西三属,惟嘉善、石门、平湖、桐乡等县素赖蚕桑为生计, 数年之后, 或可复元, 其近山各县情形亦与金、严等处相似。”5而事实上,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浙江大约有人口3127 万,战争之后,全省人口只剩 1497万,人口损失1630万,损失比例为 52%。6虽然不都是太平军早成的,清军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责任,但造成的破坏毋庸置疑。那么与此同时对商业造成了如何的影响呢?早在太平军到来之前,浙江地区便已积累了各种矛盾。清朝乾、嘉以后,随着封

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 97 年版

6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5 期《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

建社会衰变期的到来,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日益集中。首先表现为封建政权渐趋腐朽和地方豪强势力的横行。江浙本来漕额最重,人民痛苦极深,不但小农、佃户遭受严重的剥削,中小地主也要负担大地主豪绅讼棍所规避的漕粮而渐破产,土地日益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所谓“白颈(刁劣之人)愈多而小户愈少,漕规愈大而小户愈穷”“小户膏脂已竭,苟有恒产悉售于大户”,正是 19 世纪40 年代江浙地区的一般情况。其次,江南地区的人地关系极为紧张。主要是因为人口大量迅速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许多小户人家靠耕地无法养活自己,被迫出外谋生,于是又产生了流民阶层,他们游离于基层政府控制之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身立命之所,纷纷加入秘密教门和地下会党,甚至直接和政府对抗,如白莲教、天地会、洪帮等。此外,灾荒的肆虐和苛政的滋扰,更使社会动荡不安,以致民变纷起。7这些状况的存在,以至于太平军初至的时候,“士民皆欢呼,咸颂太平春”8而对比之清军,清军在守城之时借坚壁清野之名焚烧房屋,借收粮之名肆意劫掠,并增加苛捐杂税。而夺取城市后往往直接纵兵劫掠,造成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清军在海宁“焚掠之惨毒,为千年所未见”,“城市各镇繁华,均付一炬,只断垣几堆,破屋数间而已”。记得鲁迅文章里的有些人物曾称太平军为长毛,而太平军也遭到了当地乡绅及富商的强烈排挤,太平军难道真的对浙江商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吗?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太平军打出均贫富分田地的的口号,而如之前所述,

7《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社会的冲击与影响》靳志朋

8罗尔纲.关于太平天国的诗歌和对联[J].历史研究,1993 (3):42-45.

在太平军到来之前浙江的社会矛盾已经极为尖锐,受到太平军打击的乡绅和富商必然会反抗,清军自然也是极力地抹黑。而太平军却在发布的告示中努力宣传保护商业的基本方针,动员失业人员从事经商活动,号召商人尽快恢复营业,有的地方还呜锣催促商人开市。同时,他们又采取了一系列复兴商业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主要有:保护正当的商业资本,大力扶持私营商业;清剿土匪,保证商路畅通和商旅安全;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保护正当的商业活动;兼顾政府与商人利益,建立合理、简便的商税制度;进行币制改革和管理,以利交易;放宽政策,鼓励商人到敌占区从事贸易;开展必要的公营商业活动。9此外,太平军还禁止了鸦片贸易。在这些政策下,浙江的商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济迅速恢复,又出现了繁荣的迹象,甚至有大量外商进入太平军统治区进行贸易。再看看当时的数据便可见一斑。

以下为英国下议院统计系议员所著《1833-1860年对华贸易的进展》和统计系所发行的《中国大陆贸易报》

按顺序依次为:年份,茶(单位:1万磅),丝(单位:包)

商业年度:前一年6月至次年5月

太平天国起义前5年出口总额

1845-1846,5758,18600

1846-1847,5336,19000

1847-1848,4769,21377

184801849,4724,17228

9《太平天国治下的浙江商业》王本伟

1849-1850,5396,16134

太平天国起义最初三年太平军向北方稳步前进时期的出口总额1850-1851,6402,22143

1851-1852,6513,23040

1852-1853,7290,25571

太平均占领南京及许多丝茶产地后5年间的丝茶的出口总额

1853-1854,7721,61984

1854-1855,8650,51486

1855-1856,9193,50489

1856-1857,6146,74215

1857-1858,7674,60736

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丝茶已大多来自或经过太平天国境内,但其数字比前一时期仍有明显增长,其中生丝贸易呈突飞猛进式的增长,而茶贸易则基本呈有规律的稳定增长。

太平军占领一半茶产区和全部丝产区时期的出口总额

1858-1859,65789792磅,81136包

1859-1860,85938493磅,69137包

太平军占领全部丝产区和大部份茶产区时期的出口总额

1860-1861,87220754,88754

1861-1862,107351640,73322

1862-1863,118692138,83264

太平军从丝茶产区被驱走以后的出口总额

1863-1864119689238,46863

1864-1865121236870,41128

最终统计

太平军占领茶产区前的贸易额7290

太平天国被驱逐出茶产区前的贸易额11869

太平军占领丝产区前的贸易额25571

太平军被驱逐出丝产区前的贸易额83264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统治期间,浙江经济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最终浙江还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衰弱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杭州丧失了其经济上与苏州共同的统治地位而转移给了上海。毕竟过量的人口损失短时间是难以弥补的,并且在太平天国后期也出现了很多状况。清军在击败太平军后的大清洗以及毫无纪律的劫掠更是严重的雪上加霜,尤甚于太平军。而上海却因为租借的保护而免遭屠戮,因而难民大量涌入,特别是一些大商人携带大量资本的进入带给了上海雄厚的实力。苏杭原有的市场和海外贸易亦为上海所夺去。自此苏杭再也无法追及上海了。

三、现代浙江商业发展

现在浙江已经以私营经济的繁荣与成功闻名全国了,与此同时,浙江是一个受宗族文化较深的地区,自1978年以来又有了较大的恢复。且有北向南程度有所递增,而温州正好处于浙南,其集群意识也是最强的。那么,关于浙江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与浙江的宗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呢?在浙江尤其是浙南,高

度紧张的人地矛盾,以及 197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无疑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生存压力, 这种压力既培育了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自主谋生的意愿,也使他们产生孤立无助、无从把握的不安和焦虑心态, 从而希望依赖他们所熟悉的旧传统去抵御社会生活的新冲击。10相对于国有企业,他们也许更倾向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而事实上大多数浙江的私营经济也是以家庭作坊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且虽然较大的乡镇企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家族企业, 但仔细观察浙江乡镇企业发展和组织结构、管理,则不难发现,在许多方面都烙上了家族制度的印记。11浙江人受宗族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去发展私营经济,也更有团结意识。

但浙江目前的经济发展似乎到了瓶颈期。如书本所言现在浙商偏爱于资本运作,偏爱于投资房地产。其实很多温州商人原先便是煤老板,煤矿多出的大量资本无处可去而转向房地产,本质并未改变,依旧缺乏活力与创新。房地产终归不是长久之道,且损害人民利益。但这也正体现了浙商的一个特性,便是功利化的倾向,哪里有利益便往哪里去,并不在乎产业本身的区别。这样下去并不能长久有效地发展。那么浙商会不会如往日徽商、晋商那样最后衰弱呢,现在只不过还没到那个时间,一个时代的繁荣往往是有期限的。相对于创新,浙商一般更重视于商机,但商机却有运气的成分。可创新不是如口号那么好搞的。商人群体的替

10《论家族文化与浙江企业组织》陈立旭

11《论家族文化与浙江企业组织》陈立旭

换往往联系于新兴产业与市场,看谁能抓住商机,但本身催发新兴产业才是制胜之道。毕竟,经济学上,是生产决定消费。

经济的新陈代谢很快,但实话说,投资科技是见效极慢且风险极大的,靠的不仅仅是眼光,还靠人才,需要有长效机制。就国家的发展来看,军工、航运、轨道交通必然是重点,但这些又是私人资本难以涉足的,能源虽好,但却是全球的难题,风险更大。但日后随着用地的进一步减少,房产必然衰弱。那时浙商腾出来的大量资本又会面临当年的选择,但单个浙商的资本面对高新科技产业还是渺小,或许可以结成具有古时那更团结性的商帮进行投资,形成自己的产业,只不过起步是及其低的,必然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也许金属材料是一个不错的产业(这只限于能做起来,毕竟目前中国做的很差)。期待浙江精神的再度崛起。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任正非《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范文最新推荐------------------------------------------------------ 任正非《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工作态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华为执行力》有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读《华为执行力》有感 我们正处在产业升级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执行力是否到位势必影响我们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企业的生死存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在企业执行力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按质按量践行执行力,让企业战略落到实处 新时期新形势下,钢城公司的党建工作突出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为重点,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确实有效地做到服务生产,服务人民群众。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提升执行力的有力抓手,按质按量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以此同时我们注重培养积极肯干,表现优秀的团员,争取让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选拔他们到合适重要的岗位上。 在机器设备维护方面,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制度,并定期检查调试机床设备,把指标分解到每一个机床负责人,形成考核绩效机制。近期,机床故障率明显下降,保养维护工作明显好转。 二,有的放矢提升执行力,让企业管理发挥实效虽然我们在以往 1 / 21

的工作中已经试图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但是相较于那些出色的公司和国际化的企业, 我们的缺陷与不足是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无论是人员的执行意识,流程机制,执行文化,更不用说成套的培养与保障模式。在中国,华为是执行力创造商业王国的一个典范,甚至有人这样形容任正非的成功:偏执狂+执行力! 相较于华为,我们国企与集体性质的企业,缺乏危机感、功臣意识,元老文化盛行,这些都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执行意识,脱离了剧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而且在这个信息极易扩散的年代,固步自封缺乏集体合作和有效的执行力,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狼群待宰的羔羊。 三,形成良好的执行文化,让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任正非的华为,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当然离不开14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带给他那种强大的信念和锻造出的钢铁意志、执行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不难 发现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的,尤其没有关于执行力的企业文化的。我们需要在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根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形成与企业共存亡的执行力。 我们在强调执行文化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当然不能忽视科学长效的执行流程机制,这有利于使所有公司员工的心往一起走,劲往一块使。比如对机床维护保养的指标下达,就必须落实到个人,必须定期检查,形成绩效机制。

2021年《执行力》读后感精选5篇

Quality is a matter of tutoring,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ino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执行力》读后感精选5篇 《执行力》读后感精选篇1 最近阅读了《执行力》一书,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讲述这样一个道理,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决定团队的成败。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执行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述达成执行力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三部分讲述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在这三部分中重点阐述了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它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通过对那些业绩突出、经营稳健、被称之为行业巨头的许多大型企业的分析研究中,作者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他们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而且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1、组织内部都建立一种执行力文化。 2、组织的薪酬设计更多与业绩联系起来。 3、在执行力组织中,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4、组织的领导者都有一些共同点。 5、组织很注意评估。在深入的分析研究中作者进行了高度概括。 一个执行力较强的组织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同时指出:战略、运营、人员三个流程结合起来,正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虽然作者没有给执行力做一个具体的解释,但我们不难得出: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具体说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何配置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具有求实、实干、协作的精神。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达成执行力 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对领导者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要求领导者做到六件事。 1、了解企业,了解员工。这里的了解要求领导者要知道你的企业,你的组织每天在做什么,你的下属每天在做什么,工作进行的如何,在实施目标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已经想出解决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领导者经常与员工沟通,多听多问,倾听下属门的声音。 2、面对现实。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积极想办法去补救。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京华烟云》有感 在老师布置作业后不久,我们组的组长就带领大家开始各自的阅读。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去百度阅读和超星图书找了一些书籍看,一共有以下六本:《围城》,《家》,《京华烟云》,《呐喊》,《平凡的世界》,《活着》。 1.A在百度阅读看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该书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2.B在百度阅读看的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一 对于我们来说,好像这句话真的很重要。甚至比做什么都更加的重要了。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机会。但是这么多机会,真正去做的,真正有结果的,真的都很少很少。 而结果,是我们追求的。为了追求,我们需要真正的来说下我们的执行力。 题目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而这本书,是一个朋友送我的。他自己事业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看了很多的书,而且还坚持的看书。我说,你为什么还看书,而且老送书。 他说,看书一是为了成长,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与成长。 也就是这个朋友,他说,他最喜欢看的是那种可操作的书。 我说,我也是,因为这样子的看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果,我说,这个也是我的性格。 因为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结果。 看着我们身边,好像很多的人一下不见,都跑到我们的前面去了。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他们,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性格里得到一个启发。会想着,原来他们性格也是为了结果。 但是我们更多的,也是看到一个一个在为了结果努力执行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他不努力,而做没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他是我身边的人,那么我应该是会引导他去做。引导他去学习。也许他最后没学到东西,那么至少眼界也不一样。 所以,假如我们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要去学习,要走出去。就像我上面的那个朋友一样,说不定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一直找一直找,总会有更好的结果,说不定就在转角。

所以,要是有个人说,我做网络没赚钱的。我们这个行业不好做的。 也许他刚进入这个行业,也许他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的老兵了。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年了。那么我觉得,他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比我们想象中的大。 虽然我们没做好,我们身边的人没做好。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都做得很好的。 我们所能做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要去学习。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肯定有更多的方法。而我们也要学着,如何把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或者,是不是有转型的机会。 肯定有很多的机会都是存在的。 上次有个朋友是做拖鞋的,后面也是做得比较的累。他也是去学习。后面,他依然是做鞋子。但是不是拖鞋了。而是做真皮的鞋子。所以,加上他的资源,半年之内就起来。半年赚到的钱,比他之前所赚到几年的钱还要多。 而这个走出去,不是没执行了。更重要是真的执行,不是一个层次的执行,因为结果在那里。我们为什么要执行了。 过程就是精彩,过程就是恩赐。而且还有个美丽的结果。 但是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很多的人,其实他们表面上看,执行力不行。但是真的行。 在很早的时候,有个朋友公司,他们在网络上卖东西,一个月可以卖几百万。但是有个人,他们只靠走关系。他们一年能卖上千万。所以,他在那郁闷。当然,现在不会了。 因为现在他也成长起来了。而成长起来了,他现在自己一年也可以做几千万。 而关于这个成长起来,其实不是他的业绩成长起来的。

《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读罢孙科柳老师的《华为执行力》,深为华为中基层的精准执行力折服,称羡之余,对照自身,总想从书中找到提高执行力的窍门,掩卷深思,以为要提高自身执行力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有担当,敢负责,愿付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承担风险,只有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华为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是反问自己“我们在等谁来帮助,为什么不自己行动?”。而我们身边却有人喜欢事事问领导,“领导,这事怎么做啊?”等上级的指示做事,给领导做“问答题”,而不是“选择题”,这就是不敢负责,不担当的表现,错了,责任在领导,是你领导指示这样做的。遇到困难习惯于推卸或逃避,这种做法,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和信任。 结果导向。有的人总是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没功劳也有苦劳”,而华为是不看苦劳的,他们评价一个人工作成效并不是看他累不累,加不加班,而是看他在工作中交付的结果,工作评价以工作结果为导向。一个部门、一个员工,即使再努力,但没有效率,没有成果,那样的努力是没有价值,不被认可的。因此,在埋头苦干的时候,要抬头看路,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不迷失于过程。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华为制定了完备的工作标准、流程,无论职位高低,行使流程规定的职权,承担流程规定的责任,遵守流程的制约规则。反观我司,制度、流程执行就不是那么严格,下属习惯机械化地向上级请示,明明有章可循,自己可以独自决定的问题,也要

向上级请示,事无巨细都希望上级决策。而领导也乐此不疲,享受被咨询的感觉,觉得受到尊重,自己无所不能,有时会出现不按制度、规则,拍脑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极大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造成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来了,按了葫芦起了瓢。因此,我司要大力进行标准化建,同时倡导一切按规范工作,并且领导带头遵守。 建立系统思维。有的人习惯在接受工作任务后,就立即动手,不理清做事的思路,不完善工作计划,到头来做了很多无用功,甚至任务完不成。因此,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全局思维能力,建立系统思维,先解决思路,再考虑具体操作,准确界定问题,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制订行动计划,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现目标。 以上,是我读后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共享。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心得体会1#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

执行力读书心得精选范文2020

执行力读书心得精选范文2020 执行力读书心得1 执行力》一书的作者通过大量详实而生动的案例为那些意欲构建执行力组织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模板。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 作者通过对长期以来的绩优公司以及最新崭露头角的企业发展研究,它们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组织。《执行力》概括阐述了那些经得起严峻挑战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共同点是:建立了一种执行力文化,组织的薪酬设计更多的是与业绩联系起来,在执行力组织中,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具有求实、实干、协作的精神。新经济理论以成长为先,以愿景为贵。当今的各大企业并不缺乏经营理念和思想决策,可看了《执行力》一书中众多事例表明在企业运营中永立不败之地的企业确实还太少,它们缺的只是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很大一部分人会误以为是“服从”文化。其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执行力文化并不只是靠你或我的力量就能够建立起来。它是策略的根本。而是要全员参与进来,大家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保持始终不逾的精神。我们不难得出: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具体说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何配置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最终实

现组织战略目标的策略。 作者在书中提到过的许多企业、组织成功的秘诀给我的启示:首先,领导者制订了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路线,也会同时考虑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到员工更好的执行任务,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都很好的扮演引导的角色,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领导者要全面的了解企业,了解员工心态。知道企业组织每天在做什么,下属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的如何,在实施目标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已有解决的办法,成功的领导者总是知道适时的与员工进行沟通,关注执行力进程。其次,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和极大的工作热情,如果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我们不可否认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不错的。他们有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习惯、工作经验,而作为基层管理者就要把这些资源很好的利用起来,我们应该经常组织一些经验交流的活动,把各位好的东西集中起来让每个员工都做到全面改善,尽快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更好的融入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即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人,执行力团队的关键要素。有了思想,有了决策,可是每项任务必须由团队成员去完成。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折不扣将领导者的构思彻底的执行,企业的目标才能够实现。任何的行为与活动都必须有一个“一般的号召”,这就是所谓的'目标。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员工行动起来。公司要提高执行力强度,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要发展就应该对那些不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青年之将奋起吾国之将辉煌 ——关于《敬告青年》的读书报告 1914年,留寓日本的陈独秀在数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人“视公众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的麻木心态。由于厌倦了少数几个冒险家的革命,他致力于将救国的重点转向寻找改变国人麻木心态的良方。第二年,37岁的陈独秀回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陈独秀文风铿锵有力,字字直指人心。虽然这是一篇白话文夹杂着古文的文章,读起来羞涩难懂,但陈独秀犀利新颖的白话文风和披荆斩棘的行文思路的确让人畅快人心。 在文章开始,陈独秀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社会则社会死”。当时袁世凯欲破坏民主共和体制,蓄意复辟;而在思想上则更康有为等人大肆鼓吹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环境。面对混乱的局势及民族生存之危局,陈独秀清醒的认识到要摆脱中国持续被冠以弱国称谓的局势,决不能寄托希望于康有为这样的“陈腐朽败之分子”,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把青年时期归结为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借此他鼓励青年要“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其智能,力排陈朽腐败者以去”。于此同时,陈先生还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青年已经逐渐出现心智老成的现象,他敬告青年们要“发挥人间固有之

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间”。那么什么是新鲜思潮什么又是腐朽文化呢?陈独秀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六种定义。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这是陈独秀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独立自由的思想,他要开拓自由之风入青年之胸怀。这里他还引用了尼采的话把道德分为两类“有独立心而勇敢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另外他还指出欧洲历史就是自由开放的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从政治,宗教,经济,民权等等方面阐述了自由独立之分的重要性。要求具有新鲜血液的青年要勇于破除陈旧,勇闯自由独立之先风,而不是去做一个无独立意识,听信教条的无意识青年。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先生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唯有不断地寻求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陈独秀先生的文章中来讲,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法律,体制,学术,礼俗与世界先进文化差距甚远,如果继续“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还怎么与强国竞争,故需要我们更新思想,打开国门,接受新风。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认清优胜劣汰的现实环境,追求进步,破除保守思潮。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感受例文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么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进步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直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文明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可以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不找借口找方法体现的是“什么叫执行力”这篇短文中的一位退伍军人的形象写照,其中的观点让我倍受启发,受益颇丰写下了这篇执行力的读后感。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 作为一名木材公司的新职员来说,这位退伍军人在对待公司副总裁的开玩笑似的给他安排一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付他的应聘时,他没有灰心,没有感到无助,而是毅然的接受了工作,并“保证完成任务”。在对待公司总裁安排的一项信息有误、甚至故意刁难的任务时,他没有找任何借口,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结合到我们工作实践中来说,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要提高我们个人的执行能力,就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依我个人来说,我所匮乏的就是这种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常常在自己心血来潮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工作目标和计划,计划书看起来是即符合实际又富有挑战,可是往往执行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进展难度的增大,自己就会慢慢放松、甚至慢慢放弃。学了执行力,让我明白: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 看完《什么叫执行力》我决定摒弃惰性,培养自己的自

觉习惯,其实偶尔的偷懒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每次都找到偷懒的理由。在工作当中我们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任务,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再做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养护成了拖拉办事的风格,找到了偷懒的理由,那么习惯就成了自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拜读《真正的执行力》,慷慨激昂、意犹未尽之余,顿觉对实际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首先要感谢来熊总和领导们给了我们这个受益匪浅的机会,也感谢同事们的帮助与积极配合。下面就本人有关“执行力”理解的拙见向大家叙述如下,请多指教。 什么叫执行力呢?书中写道:“执行力是一门学问”,“执行力是一种文化”“执行力是一种艺术”等等,我本人理解为“每位员工不折不扣、脚踏实地、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地执行公司及领导的决策,以达到公司预期的经营目标和宏伟规划”。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做到: 第一,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常言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影藏机会,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1 读完《执行力》以后,感受颇深,企业文化机构分为几个版块,而执行力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企业文化,而有效的执行是需要领导者亲历亲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对一项工作的完成?要求,执行者在工作初期,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实施监控来为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大多著名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核心的价值观,优秀管理的理念,必胜的求存法则,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我们只有将执行力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它才能不断创新,保持其先进性。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将对企业的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的作用非同一般,要想使你的公司,部门富于执行力,就必须将其融入你的企业文化当中。执行力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也是企业得以保持,持久不衰的力量保证,只有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甚至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是大家得意理解。 作为一个部门和企业,只有大家都在理解执行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践执行,只有这样执行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

用,因为不管在一个部门,车间或者企业,仅有领导者一个人具有执行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会越执行越偏离实际,部门的成长,工作的业绩或企业的兴衰,需要大批有执行力的管理者,需要全员参与的执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执行力才能真正发挥它强有力的文化内涵。 领导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计划,而需要更多的跟踪检查,在开始实施后检查,确认结果,针对同一周期一次合格率、入产出比、机物料消耗、电耗,当出现问题时,要找出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全按PDCA 循环方式予以解决。没有目标或没有跟踪的计划,即使在明确,具体的计划都没有多大现实意义,有执行力的领导在制定目标之后,都会建立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并把它捆绑在目标上,将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行动及时间表上,即哪些事,哪些人去做,什么时间,如何完成,让这些计划统统制在跟踪计划表上,以此来验证。跟踪是计划完成的重要手段,许多失败的计划都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对计划跟踪验证而造成,这就需要领导在制定计划时,就对自己制定一份跟踪计划来验证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 2 执行力是什么?所谓执行力――把目标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对执行力重视越来越高。 这次读到公司群内分享关于《执行力》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位退伍军人让我对执行力有了些细致上的认识。故事大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