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0

大学语文0

大学语文0
大学语文0

大学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

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

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③直.步百步耳直:只

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⑦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

答:?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

答:?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遗憾,王道之始也”

?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秋水》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14.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秋水时.至时:按季节

②东.面而望东:动词,向东东面:面朝东

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

轻:轻视,以···为轻,

④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多:自负自多:自夸

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时说的我呀。

⑦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⑧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⑨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⑩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答: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念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评的思想观点。

16.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17.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红色字体看熟)

答:?主要是类比——“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

?归纳法——“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

?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既少又轻

18.下列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排比

②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反诘、比喻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比喻、反诘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死稊米之在大仓乎?比喻、反诘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比喻、反诘

⑥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排比

⑦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反诘

《五代史伶官传序》

19.本文文体是什么?

答:是一篇史论。

20.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21.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部、所有的

③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致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

⑦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

⑧满招损,谦得益

自满就要招致损害,谦虚就会有所补益

2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答:主要是对比论证。庄宗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2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答:?事实论据——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4.分析本文第三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演绎法,用名人名言论据,用来证明庄宗亡国的教训以及事实论据。

25.本文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答:欲抑先扬。

《论毅力》

26.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27.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

②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突然

③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引申为艰难

④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

⑤成败之数.数:规律

28.简述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29.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第四段—堆山者(功亏一篑)与填土者(持之以恒)对比

?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30.“更譬诸操舟···故彼岸不可达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说明了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31.孔子的“堆山”与“填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32.孟子的“掘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

答:比喻。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3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

答:?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次递进。

?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三次递进。34.文章的论述主要围绕什么?

答:人生处于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三方面展开论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5.本文所阐述的办北京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答: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36.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误己误国。

37.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在正面阐述了办学的“三事”,又从“三事”的反面“来大学是为了升官发财,同乎流俗”等方面一一加以对比,有破有立,立中带破,使正面的论点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38.本文说理有何特点?

答:?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39.文章第二段(一旦抱定宗旨···)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论证,批驳了读大学要做官发财的思想,阐述了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观点。《容忍与自由》

40.如何掌握“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答:首先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态度,使人丧失了容忍的雅量。而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克服的途径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性的观念之上的。41.不能“容忍”的心里根源是什么?

答: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细想,行为”。4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归纳法中的例证法。

43.如何理解“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反思和批判,不着重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剖析,而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将理论的阐述融汇于平易的白话之中,易于为读者接受。它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的境界。

44.本文的中心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提出容忍的理念、态度、度量,有一个核心就是—和而不同。当今社会趋向于多极并存,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更需要我们具备“容忍”和“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气度。45.历史上不容异己的例子有哪些?

答:?思想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

46.王制的四诛是哪四诛及其实质是什么?

答:?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阻碍了科学进步?言论的自由

?假借鬼神的名义,经常用蓍草占卜的迷信举动来蛊惑民众

?中国专制体制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

47.翻译“《王制》有之:“假于鬼神···黑暗之世界!”

答:

《咬文嚼字》

48.本文是什么文章?答:文艺专论。

4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是指对于文学写作和阅读,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50.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答:主要采用了归纳法中的例证法。先说结论,再举例子。

51.在引用“套板反应”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演绎法。

52.本文多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联想起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说明了什么?答:多用比喻。用人走路比喻用滥字,说明了“套板反应”的道理。

53.李广射虎、推敲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李广射虎的例子说明了斟酌文字实际是在调整思想与感情。

?推敲说明了更改了文字就是更改了思想感情。

54.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什么?答:是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55.如何理解“字被人用得太滥”的例字?

答:作者举此例就是为了说明人们写作时习惯用一些用滥了字词,习惯套板反应不习惯创新。56.作者认为“推好”还是“敲”好?

答:文章写到“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所以作者自己认为还是“推”好。

57.作者认为郭沫若更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如何?

答:作者认为郭先生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的不妥。《吃饭》

5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本文借“吃饭”为名,借题发挥,通过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等手法,发表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59.如何理解“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答:作者在文章中通过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误的现象,例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不在女人,请人吃饭实质是请人吃菜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名实背离的现象。

60.如何理解“人类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答: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吃饱肚子,只有这样,人才能活下去。也就是吃饭问题才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本原因。人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能谈什么别的事情呢?这也是对“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辩证唯物论的形象比喻。

6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用结婚、烧菜、厨房等比喻来类比说明作者要阐明的道理。62.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比喻。吃饭与结婚、好菜与乐曲、人间与厨房,这些东西本来毫不相干,相差甚远,将两者用来比喻同一件事情,更使得比喻效果出奇,艺术感染力更强。

6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

答:本文广征博引,处处涉笔成趣。显示出作者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

《我的世界观》

6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阐述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政治思想—民主主义

?宗教感情—“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

65.体会作者“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生观的意义?

答:这是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强烈责任感。也就是你从别人那里取得,你就也要对别人给予。因此,我们要为那些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人都要采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态度。而这种人生观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显而易见的,是不必深思就得出来的结论。

66.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要想的”的意义?

答: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自律和宽容的态度。人应该勇于探索,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对世界有所贡献。但是,人不能有过分的贪欲,总想着索取,“要他所要想的”。

67.如何理解“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持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

答:体现了作者“人的认识有限,宇宙是无限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对艺术、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但是,人类并不因为“探索的永无止境”,而停止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宗教感情”。

68.谈谈这篇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文风是——思想深远,语言质朴;见解独到,态度谦逊;坦率自然,真情涌动。同作者的人品是相一致的。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69.罗素在教育上主张什么?

答: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培养“活动、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7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如何少犯错误的问题。论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产生愚蠢见识的原因,以及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7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答:原因——?主观臆断—自认为知道实际上并不知道

?自我中心主义—听到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

?狂妄自大—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

途径——?科学的认知态度(根本方法)

?听取不同意见(根本方法)

?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根本途径)7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答: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进行论证。从避免愚蠢见识的三个方法,到最后归纳出结论,属于例证法。在行文中,也是采取了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7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答:?逻辑层次清晰,论述周密严谨。

?“你”与“我”并用,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的对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自然、贴切的效果。

?大量使用“如果”开头的句式,采用“业余”、“说不定”等等虚拟语,体现出作者谨慎的作风和谦和的态度。

《冯谖客孟尝君》

74.简述《战国策》?答:属于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十二国策,三十三篇。75.加点字及其句子翻译。

?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答: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答: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窃以为君市义。答: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答: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奇怪衣冠:穿好衣服

?以何市而反?答: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市义者:买的义乃:才

76.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答: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77.冯谖有哪些性格特征?答:深谋远虑,机智果断,胆识过人。

78.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

答:先抑后扬。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过人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79.通过什么描写来突出冯谖的性格特征?

答:通过对话描写以及用孟尝君的反衬方法来突出。

《垓下之围》

80.简述《史记》?

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又名《太史公书》,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1.作者在文中对项羽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82.《垓下之围》描绘了哪三个场景?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答:?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东城快战——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到做到,展现了项羽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乌江自刎——宁死不屈,揭示出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8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运用了项羽的什么话,这表明了作者对项羽的什么评价?

答:引用了项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

84.分析以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虞兮虞兮”的悲歌答: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文中出现三次“天之亡我”答: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

?“瞋目而叱”答:表现项羽在失败关口仍有英雄气概。

?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答:既是报答乌江亭长的好意,又是对战马的爱惜。

?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答:是对敌人的藐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

85.介绍韩愈?

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学主张是言之有物,辞必已出,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86.本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答:议论和叙事并重。

87.加点字解释及其句子翻译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就尽:就要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加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具:备办延:请

?巡就戳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颜色:脸色阳阳:安详的样子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即使是很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精:精密、周到。

88.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后部分是记叙文。

?前部分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斥了对张巡、许远守睢阳这件事情的诬蔑,赞扬了他们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部分记叙了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补记了张巡、许远的事情。

?两部分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前面是后面的纲,后面是前面的事实佐证,紧密围绕主旨。

89.前面驳论采用了什么论据及其论证方法。?

答:事实论据。类比法,连用两个比喻,以此证明睢阳被攻陷,势在必然。

90.说明张巡、许远及其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答:?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91.南霁云的“抽刀断指”,“抽矢射塔”和张巡的“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书架商的书问巡,巡应对无误”,“操笔立书”是什么描写?答:细节描写。

92.说明人物间的相互映衬贺衬托?

答:?张巡、许远、南霁云之间是相互映衬。南霁云与张巡,显出两人的英雄气概。张巡与许远,突出许远的让贤,又映衬了张巡的才能。

?南霁云乞师贺兰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的卑鄙反衬了南霁云的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种树郭橐驼传》

9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94.加点字解释及其句子翻译

?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高大茂盛实:结果实蕃:多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孳:繁殖得多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天:自然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性:树木的本性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爪肤:树皮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喂养好,使动用法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答: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像弃掉一般。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答:所以我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答: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故病.且殆.。病:困苦殆:疲劳

95.什么是识记?答:识记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表议论的寓言性记文。

96.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

?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类比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在结果上,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97.本文第三段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98.说明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答: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

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99.简述《资治通鉴》?

答: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起于战国,下到五代,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100.介绍司马光?答:北宋著名史学家,主张编写了《资治通鉴》。

101.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胡服骑射,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日趋融合。

?赵武灵王的改革,在促进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改革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答:?耐心说服,循循善诱,不强行推行

?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

?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把说服工作做到家

?说服的角度很有说服力,以理服人:即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103.赵武灵王如何说服公子成的?

答:?先派人去说服公子成,作为朝廷的重臣对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从政先信于贵”

?亲自上门说服,重点从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已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从对国家有利的角度说服公子成。

104.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的?答:对话方式说理,来刻画人物。

《前赤壁赋》

105.《前赤壁赋》时一篇什么文?答:时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

106.课文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7.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答:主客对答,抑客伸主。108.简述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

答: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

?描写作者泛舟赤壁,起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

?描写作者听到箫声之悲发问,引起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

?描写作者对客人议论的反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转悲为喜,主客精神得到解脱。

109.说明文中描写的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及其与抒情的关系?

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与写景的关系——作者在充分感受了清风、明月、江水的美好之后,才产生如在天空遨游之感和绝尘而去之情。文中先写景,然后因景生情,借景寓理,三者互相生发,互为表里。

110.说明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里面?

答: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最后“主”终于说服了“客”,

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111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答: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声音,余音,产生的艺术感染力。112.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答:江水、清风、明月。

《先妣事略》

11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追忆亡母的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114.介绍归有光?

答:明代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感情。115.母亲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答:是一位勤俭、勤劳、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劳动妇女。

116.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

答:简洁省净。运用白描,极少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强烈地抒情,只是通过简略地叙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歌颂了自己的母亲。

117.说明本文的细节描写?

答:本文没有描写母亲什么惊天地、动鬼神的大事,只是记载母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就是细节。

118.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答:是对母亲的描写起到烘托作用。

119.本文的情感内容是什么?

答:用白描手法,运用典型细节,在字里行间流动着作者对母亲的悲痛之情。

《马伶传》

120.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败后胜,说明文艺创作的成功在于深入和熟悉生活,并要在现实中学习;事业的成就来自不怕挫折,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121.加点字解释及其句子翻译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答:等演到一半,演唱合音律节拍,声音高低快慢,两个班子都演得很好。···因为马伶比不上李伶的演技,感到耻辱,脱掉戏衣走了···兴化部不肯换别的演员,就停止演出了,而华林部就此特别出名。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同类

?问.桃叶渡、游雨花台问:探访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超出

292.这是一篇什么传记?答:是一篇人物传记。

123.简述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主要描写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技艺,前一次较量,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效果,略写马伶的演出。后一次,重点写马伶,而又采取以李伶的“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的反应来衬托手法。

124.说说本文的倒叙手法?

答:文章先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然后再记述马伶走京师学艺的情况,是倒叙的手法。故事情节起伏变化,吸引读者探究原委,又以事实为铺垫,使对马伶获胜的原因的揭示更加坚实、充分,令人信服。

125.本文的侧面描写描写了什么?答:马伶李伶的两次较量。

126.本文的场面描写描写了什么?答: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较量。

127.作者写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答:侯方域是复社成员,痛恨朝中阉党,写此文意在讥讽朝中汉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一举成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有力地揭示了严嵩与顾秉谦是一丘之貉,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128.分析第三、第四段。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的情节(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昆山指代什么?分宜指代什么?答:顾秉谦。严嵩。

《西湖七月半》

12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描写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当时西湖的景色及世风民情。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写,刻画,嘲讽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130.“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七月半之人。”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

答:作者一脱前人,别出心裁,不写西湖优美的风景,而有意写人,起到统领作用,引出下文对游西湖之人的描写。

131.文章是什么描写?答:场面描写。

132.作者将景和人结合起来表现了什么?答:表现作者与友人的高雅、豪爽与不羁。133.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答:对比手法。描写了五类人,前四类人游西湖与“吾辈”游西湖,形成鲜明对比。

13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语言生动传神,笔调诙谐随意

135.分析最后一段“吾辈始舣舟近岸···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这段话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吾辈”游西湖的情况。

?采取的是什么手法?答:是对比手法。用“吾辈”游西湖的高雅对比其他人游西湖的庸俗。《秋夜》

136.介绍鲁迅?答: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37.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答: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手法抒情。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黑暗社会。小粉红花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被压迫的弱势人群。枣树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小青虫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的幼稚的人们。

138.说说本文的拟人化手法?

答:本文对所描写的景物都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动作等等。

《香市》

139.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主题?

答:对比手法。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破落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140.分析本文中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

答:?第一层——说明香市主要内容是“吃”和“玩”。

?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情况。

?第三层——从多种感官出发,描写庙里的情况。

?第四层——从听觉角度,描写庙里庙外的声响。

141.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

答:重兴香市一方面极写武术班技艺高超,“表演卖力”,票价便宜,另一方面又强调看客很少,特别是往常的香市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从过去三流的演出,吸引大量看客,到现在艺高价廉的演出却无人去看,反衬出香市的冷落。

142.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答:香市本是农民借佛游春的一种需要,所以,香市主要的游客是农民,重兴后的香市,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了,主角换成了小商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游玩散心了。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镇上的小商人借重兴香市的机会,企图振兴市面,结果也失望了。

143.分析第五段“革命以后···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这段话表明了什么?

答:表明香市重兴的背景,并说明大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的影响。

?以公安局象征什么?答: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以占据农村。

?蚕种改良所有什么意义?

答: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地冲击中国农村的经济,农民不得不废弃“土种”,购买“洋种蚕”。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步步深入,揭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

《爱尔克的灯光》

145.概括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

答: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所见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总结出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146.“长宜子孙”是什么意思?

答: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147.文章展示了哪两种人生道路?

答:?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148.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答:?故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49.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

答: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批评,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批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使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150.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答: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

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151.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答: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152.分析段落。

?文章第九段“十九年···不敢给一个回答”

①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十九年中,改变的只是装束、名词;没有改变的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悲剧。

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旧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愤慨。

《纪念傅雷》

153.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

答:别号“怒庵”,愤世嫉俗,清高孤傲,性格刚直,认真、严肃,坚持真理、真诚。154.介绍施蛰存?答: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

155.简述傅雷的三次“怒”以及“怒”的作用?

答:?在昆明,和腾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

?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显示了傅雷的率直性格。

?“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傅雷率直性格的极致表现。156.本文采取的叙述方法是什么?

答:先记叙后议论。

157.墨猪是什么意思?

《哭小弟》

158.举例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

答:?细节描写——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冯友兰为他写的挽联。

?侧面描写——“手术时···就复发了”。别人对小弟的爱戴。小弟周围的同事随时准备为小弟献血。

159.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和表现手法?

答:全文采用倒叙手法,在追忆小弟战斗的一生时,不是采用单线顺序,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

160.分析段落

?第十六段“父亲为他写了挽联···永远地离去了”

①“父亲”是谁?答: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②“娴”是什么意思?答:熟练。

③“洒泪岂只为家痛”是什么句?答:反诘句。

?第二十三段“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①“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寓意是什么?答:小弟壮志为酬。

②“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寓意是什么?答:小弟被误诊了。

③“也哭蒋筑英,罗建夫”是为什么?

答:因为他们都是为国家繁荣而辛勤工作的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

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与比喻。

16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答:哭。

162.什么是积郁成疾?

答:是指那几年的批判斗争是有远期效果。他们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理塞满想不通的事,谁又能经得起呢。

《都江堰》

163.本文选自哪里?答:《文化苦旅》

164.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答:对比。

165.文章对都江堰的水势是怎样描写的?

答:?欲扬先抑?声音?感觉

?写水势——先侧面描写,与海水对比;后用拟人手法描写水势

166.文章具有怎样的色彩?

答:不是单纯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

167.分析段落

?第三部分第六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终究又胜利了”

①“完成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是什么?答:真正履行了为民造福的职责。

②“长锸”象征什么?答:象征为民造福的政治。

③“金杖、玉玺、铁戟钢锤”象征什么?答:象征争名夺利的政治。

④“辩论”是什么修辞手法?答:拟人。

⑤“他失败了”是在哪里的失败?答:在官场上面失败了。

⑥“终究又胜利了”是什么胜利?答:是在为民造福上面胜利了。

?第三部分第七段“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为什么?

答:因为水系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都是为民造福的产物。

?第三部分第八段“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无法翻阅”

①李冰是如何成功的?答: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

?第三部分第十段“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人类学的思考”

①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因为说他“大智”,因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说他“大拙”,是因为“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地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

?第三部分第十四段“石像终于被岁月···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①“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是为什么?

答:因为李冰为民造福的事业有人继承。

②“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在什么行列中?答:为民造福的行列中。

《我与地坛》

168.介绍作者?答:史铁生,身残志坚,坚持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

169.本文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采用了象征手法。落笔地坛,却实写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与母爱都是抚平我的创伤,使我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170.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真挚?答:无声的行动;心理描写;侧面烘托。171.分析段落

?第一部分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是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句

②“蚂蚁摇头晃脑”是什么修辞手法?答:拟人句。

③“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象征?答:象征“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

④“瓢虫爬得不耐烦了”是什么修辞手法?答:拟人

?第一部分第七段“十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他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

①运用了哪些手法?答:排比、象征。

②象征了什么?答:象征我倔强的心魄。

172.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答: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蚂蚁大战》

173.本所描写的蚂蚁大战采用了什么写法以及有何象征意义?

答:采用的类比写法。本文表面上是写蚂蚁大战,但是在蚂蚁大战的描写中,作者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并无两样”的结论。体现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174.本文在场所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答:本文的景物描写属于场面描写,既描写蚂蚁大战总的场面,又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具体选择了红黑三只蚂蚁之间的战斗,使人们从典型局部而通览全局。

175.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有什么作用?

答:拟人。始终把蚂蚁当成人来描写,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动作、人的心理、人的举止形态,使得蚂蚁的形象鲜活生动。

176.本文总体上有什么特点?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寓意深远。第二段。

《兼葭》

177.简述《诗经》?答: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7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179.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想及其两种境况?

答:?中心意想——在水一方

?一种是,逆流追寻。另一种是顺流追寻。都是可望不可即。

180.诗中重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

答: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地发展。白露为霜—未晞—未己,体现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是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地飘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181.掌握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答:?含蓄美——①文字简约②形象可感③余音绕梁

?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182.如何理解本诗的比、兴的运用?

答: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段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副不同的图景,而且

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绪。

183.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主要体现在对“伊人”的理解上面。伊人指作者的意中人,但是,这个人飘忽不定,幻想丛生,给人以缥缈难测之感。于是有人就认为伊人是隐居的贤士,这首诗是一首招贤诗。另外,在水一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那么该诗就是一首描写人世间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湘夫人》

184.简述作者?答:屈原战国时楚人,先秦时期伟大的诗人。

185.本诗选自哪里?

答:选自《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篇。186.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描写了湘君约湘夫人见面,而最终也没能相见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187.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几个层次?

答:?描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来到湘水北的小洲,但是期约未遇,心中忧伤?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的期待和反复的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描写湘君筑室水中迎接湘夫人的情景,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铺陈手法?描写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188.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

答:?直接抒情——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

?借外在举止抒情——登白薠兮骋望。揖余袂兮江中

?融情入景——嫋嫋兮秋风,庭波兮木叶下。

?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189.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答:湘君

190.分析“嫋嫋兮秋风,庭波兮木叶下。”的艺术性?

答:融情于景,虽然这只是景物白描,但是通过周围秋色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191.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寄托了作者受到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决追求的精神。

192.本诗是根据什么改编的?答: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的。

《陌上桑》

19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194.解释加点字?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骊驹从:跟从

195.分析罗敷形象,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答:罗敷女性格特征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从旁人对罗敷女的欣赏,表现了人在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民间风情。

196.诗中有哪些地方用了侧面描写?有何艺术效果?

答:本文中环境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197.分析“东方千余骑···皆言夫婿殊”?

?这段话表现了什么?(如何理解夸夫这一情节)

答:这段夸夫表现了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其作用使使君相形见绌,无地自容,并且不敢对自己有非分之想。表现女主人公机智聪明,也增添喜剧色彩。

?本段分几个层次?(女主人公从几个方面夸父)

答:①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②“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③“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的官职

④“为人洁白晰”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⑤侧面描写,解他人评价

198.《陌上桑》是什么诗?答:一首汉乐府诗,五言叙事诗。

《饮酒》

199.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答:反映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了诗人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200.介绍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201.《饮酒》是一首什么诗?答:五言诗。

202.试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答:表现了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第一层—忘世;第二层—忘我;第三层—忘言。

20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象。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204.本诗有什么特点?答: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205.“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什么妙用?

答:“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行路难》

20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

答: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207.介绍作者?答:李白,盛唐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08.《行路难》是一首什么诗?答:乐府旧题。

209.加点字解释

?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210.本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划分的

?第一层——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

?第二层——五六句。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

?第三层——七八句。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第四层——九十句。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激愤

?第五层——最后两句。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11.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212.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答:借吕尚、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21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答: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214.分析诗中哪几处是细节描写?答:“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属于细节描写。215.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有何表现作用?

答:?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为借举止抒情,借举止抒发胸中的怨恨。

?冰塞川、雪满山借象征抒情,表现前途的渺茫。

?吕尚、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借典故抒情,表达对前途并不失望。

216.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是什么?答:是以诗人感情变化来安排的。

《秋兴八首》

217.这首诗悲秋的含义有哪些方面?

答:?自然秋悲?国运秋之悲?人生秋之辈

218.介绍作者?

答:杜甫,盛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219.“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是什么?

答:?“他日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思念长安的心意

220.指出“开”“系”的双关意义?

答:?“开”既有花开之义,又有引发诗人伤心落泪之义

?“系”就船来说,是把船系住;对心来说,是牵挂不能忘记之义。

221.说明本诗前三联抒情的不同特点?

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入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融情入景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

《长恨歌》

222.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是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真挚爱情的长篇叙事诗。

223.简述作者?

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

224.本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答: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抒事长诗。

225.分析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性格特点?

答:?李隆基——描写他的先是宠幸杨贵妃,以致娱乐误国,后写他对杨贵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杨玉环——先描写她的美丽,再描写她对李隆基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226.分析第三段(君臣相顾···魂魄不曾来入梦)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答:①从举动——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②从景物描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③心里描写——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本段采取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①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比手法。“春风”象征过去的美好。“秋雨”象征今日的孤独。②孤灯挑尽未成眠——借举止动作抒情。描写李隆基晚年的孤独寂寞。227.分析第四段中(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

答:?闻到汉家天子使——表现她内心的震惊、激动、惶恐等心理活动

?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表现她内心的惊喜、激动

?云鬓半偏新睡觉——表现她的急切心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她的悲楚和委屈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表现对李隆基的感激之情

228.下面各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此恨绵绵无绝期——直接抒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移情于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借比喻抒情

?孤灯挑尽未成眠——借举止抒情

《早雁》

229.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230.介绍作者?

答:杜牧,唐代大诗人,与李商隐,人称小李杜,七绝最为人称道。《早雁》是七言律诗。231.说说这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的表现方法?

答:通篇比兴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大雁,而实际上是在描写逃难的人民。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

23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答:全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明为描写大雁,实在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隐含对君王腐败堕落,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233.分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的情感内容及抒情手法?

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借象征来抒情,蕴含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当朝者的讥讽。借象征抒情。

234.“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是什么修辞手法?答:对偶。

235.本诗的指代手法是什么?答:用“仙掌”和“长门宫”指代宫廷。

《虞美人》

大学语文(新)

1 【单选题】()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A、毛笔写作 ?B、钢笔写作 ?C、沾笔写作 ?D、电脑写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C、《青春万岁》 ?D、《恋爱的季节》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A、王蒙 ?B、汪曾祺 ?C、丁玲 ?D、艾青 我的答案:B 4 【判断题】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A、王蒙 ?B、徐志摩 ?C、臧克家

?D、闻一多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 2 【单选题】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 【判断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A、王蒙 ?B、苏轼 ?C、老子 ?D、孔子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A、女人不能骂人 ?B、默认青年为男性 ?C、女人没有按照正常人类的形式被命名

大学语文要点

【课后练习】 1.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如何解释仁 1).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2). “仁”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比如“恭”、“敬”、“忠”。体现在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之中。3).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他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2.《老子》二章: 道家主要思想为道文中“天道”“人道”是什么? 天道指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的规则 你自己对其怎么看? 3、秋水: 本文揭示什么道理,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受制于个人见闻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怎样将抽象哲理具体化、 通过寓言形式揭示道理,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解释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是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举了哪些例子?打哪些比方? 用了井蛙、夏虫、曲式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而及,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磊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样的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述的这理论述的十分清楚。 援譬设喻的特点:层次迭出,连类生发,由大到小连类比喻。 4、容忍与自由: 为何引用李、王以及四诛?四诛是诛杀的什么?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1 让人们看清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3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的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为什么将四诛与西方宗教破坏并举为例 说明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悲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5、段太守逸事状: 如何塑造段太守的人物形象: (1)三件事、三个品格特征“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2)用人物的对比方式以白孝德之怯懦、焦令谌之暴横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是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3)用倒叙的手法凸显个性段太尉性格的三个方面“勇”、“仁”、“节”,勇是基础,是根本,“勇服郭晞”故事性强,使人印象深刻,后再写他的仁爱之心,使文章张弛有度 (4)详略得当段太尉为人最被大家称颂的应是“节显治事堂”、“以朝笏击朱泚”等事,但这些故事也最为大家熟知。既是“逸事状”,这个内容反而变成了最简短的故事,几笔带过,大写特写别人所不知道的其“勇”及“仁爱”之事。

大学语文口语表达教案

专题一朗读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技巧朗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2、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语言外部表达技巧的训练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文体的朗读训练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朗读及其技巧 一、什么叫做朗读: “朗,明也。”(《说文》)。朗,即声音清晰响亮。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教材)。 朗读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从而达到以事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朗读目的。 口才训练的三大误区: 1、认为口才训练只要训练嘴皮子上的功夫就行了。 2、想绕开单调枯燥且收效难免缓慢的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只接 受“口才训练”就可以“飞跃提高”。 3、能够通过名人或大师的“口才报告”或者模仿某名人、大师就 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有具备深邃的思考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语惊四座,引人入胜;只有具备过硬的“嘴皮子功夫”,吐字清晰流畅,语调节奏适中,才可能使之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只有具备良好的风度仪表和态势动作,声情并茂,才能视之舒心,听之悦耳。 二、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1、从所依据的材料性质来看{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 { 朗诵材料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如 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寓言、 剧本台词等。 2、从表现形式来看{朗读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需要,它不分 场合,不依靠表演等手段的介入。 {朗诵是有一定的表演性质,除了有声语言之 外,朗诵者还要通过体态语言,甚至需要 音乐、舞美、灯光等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 气氛的渲染。 三、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 1、尽可能地理解作品 字、词、成语等专有名词术语→理清作品二层次脉络→要深刻 地认识作品的主题。 语句→字词→层次→主题 2、全身心地感受作品 语言文字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朗诵者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 析、理解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3、有追求地表达作品 正确度流利度艺术度 四、朗读技巧的训练 可分为“内部心理”训练(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语气度)和“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包括语势、停连、重音、节奏等)1、内部心理训练 (1)形象感受:

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大语习题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汉语的现代形式。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7 )种。 3.汉字的构造法有( 象形)、指事、会意和( 形声)。 4.初唐四杰是指(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等态度明朗的诗句,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归隐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展开瑰丽的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中之春, 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盎然的春意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前途充满艰险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示自己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李煜《虞美人》中写亡国之恨的句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9.明清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濛初)。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从孔子师徒的对话展开,谈话围绕(闲谈自己的理想)展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的来源途径广泛。 3.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 4.在字形方面,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在字义方面,汉字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类化 现象;在组词成句方面,汉字具有灵活的构词能力。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6.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著称,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和诗文

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 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兯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介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云、第六自然段。孟子兲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极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云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云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兲体提出,要给民以云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云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兴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云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共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巬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巭掌握了论辩的主

大学语文专复习要点答题技巧

大学语文专复习要点答题技巧 《大学语文(专)》是自学考试中的公共课程。其客观性选择题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初步运用能力,具有覆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的特点。考生复习大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一、作品主要内容。 这类题目主要测试学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随机性较大,但也不是随意抽取,无迹可寻。一般来说,都与作品的要点有关。因此学员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对课文后的“提示”多加注意。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题:下列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情节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将相和欢;B.渑池之会、将相和欢、完璧归赵;C.完璧归赵、将相和欢、渑池之会; D.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如果熟悉课文可直接选择D.另外,课文后的“提示”对三个故事也作了概括,可以帮助记忆。

二、文学史知识。 这类题目是考查学员必须掌握的文学史常识,所涉及内容一般都在课文前的作家、作品介绍中出现过。因此学员在阅读课文时,不能轻易放过这部分的介绍,应该用心阅读,认真记忆。其中一些关键性句子正是要掌握的文学史常识。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阿Q正传》是他小说的代表作”。又如“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等。这类题目答题时还可适当注意运用技巧。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题:朱自清参加过的文学团体是()。A.创作社;B.太阳社;C.左联;D.文学研究会。此题的答案在《论气节》一文前的作者介绍中:“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如果学员在复习时对这一点事先作过整理和记忆,可直接选择。倘若学员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也不要放弃,可以运用“排除法”:四个选择项中,“太阳社”在材料中没有出现过,首先可以

大学语文 山鬼赏析

屈原《山鬼》赏析 学习完《山鬼》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山鬼等待着爱情,屈原期待着明君,千里马希翼着伯乐。 《山鬼》是一个有关等待的故事,山鬼,在这里并不是指山中的鬼,而是指山中的女神。古代往往鬼神不分,不管是写人还是写鬼,此处表达的始终是人的思想情感。而这篇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前后后山鬼的情感变化。 诗歌的开头,诗人分别从远观和近望的视角对山鬼的形象做出了刻画。从山鬼一身如草如树的打扮,以及她那灵动的眼波、亮丽的笑容,无不体现出即将和情人约会的山鬼,内心无比的兴奋与激动,为此,美丽的女神山鬼不怕山路难行,采集来了美丽的香草野花,要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四处眺望始终不见心上人的影子,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 等啊等,渴了就喝山间的泉水,累了就在松柏树下休息,虽然,等不到心上人令她十分烦忧,但她依然不气馁,山间的风声、天上的雷声、夜间猿狖的啼声,这些都无法停止她对情人的思念。当她孤零零立在山顶上向下望时,眼前却是一片茫茫升腾的云雾,

什么也看不见。回头再望望幽暗的山林,古木森森,昏暗如夜,山风夹着阵雨,噼里啪啦的飘来。等啊等,等来的却是失望,于是在风雨凄迷中无奈的离去。 整首诗中,诗人对主人公的等待爱人的整个过程中情感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情景交融,同时,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充分烘托渲染了主人公的心情。 一直以来,这首诗歌给我的映像就十分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山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我看到了山鬼作为一个女神的痴情。诗中的山鬼是大度的,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发怒,只是暗自沉吟,默默苦叹。 在我看来,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它给人留有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山鬼最后是否等到了心上人,山鬼最后是否真的放弃了,等待山鬼的又会是什么?以及,山鬼的心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露面,但山鬼这么美好的女神,会爱上什么样的男子,这让我十分好奇……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 _____________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大学语文复习

复习要点: 第一讲:古代汉语 1.甲骨文的概念与历史等 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189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文字,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此后,汉字的形体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的变化。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卜”;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为“验辞”。 2.“六书”说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例子。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象形:用摹形的方法把有形的物体描画下来,随着物体形态的弯弯曲曲,画出所象的事物。 日月 指事:看了可以认识,仔细辨察就知道意思 上下 形声:根据事物的意思取个名称,然后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譬况这个字的读音。 江河梅 会意:比合几个事类合成一个意义,由此看出所指向的含义。 信武 转注:是把同类属的字放在同一部首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互相解释。 考老 假借:根据已有的字形、字音寄托一个新的含义。 其我然 3.“四体二用”说 这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他把“六书”划分为四体二用,“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四体二用”说由戴震首创,段玉裁为之弘扬,许多文学学家也承袭了这一用法,对“六书”说是一宝贵贡献。 4.背诵《声律启蒙》(1、2、3) 第二讲: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词汇特征 (1)单音节词占多数(2)一词多义 2.古代汉语词义演变的方式 词义范围扩大:江河菜 词义范围缩小:臭虫丈人

词义的转移:涕荤汤 词义感情色彩的转换: 褒义转贬义:爪牙复辟贬义转褒义:锻炼 中性转褒义:祥中性转贬义:谤 词义程度变重:诛词义程度变轻:怨 3.《郑伯克段于鄢》的翻译 4.《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 史记-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本传虽是五人的类传,但全篇次第井然,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俨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统摄全篇的内在思想则是本传的主旨。 主要人物形象:为知己,为诺言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第三讲:现代汉语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三要素:(1)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词汇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关系:①除共同语外,现代汉语还有很多不同的方言,方言不是独立于民族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保存古代语言的“活化石”;②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吸收和完善的。 3.本讲课文的作者介绍 (1)方言与标准语——赵元任。主要讲了标准语与方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2)语言的演变——吕叔湘。主要讲了古今汉语的差别及汉语演变在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方面的表现。 (3)双语言时代——周有光。主要讲了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教材:徐中玉主编,陶型传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指定教材。 文学常识可参考徐中玉钱谷融共同主编,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和严廷德 冯川编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概要部分。 二考试内容:重点考核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1.语言知识 现代语体文中的疑难词语的意义; 现代语体文中的成语或所引古书中的词句与典故的意义; 教材所选文言文(包括古典诗词)中常见实词的意义,辩析它们的多义性和古今意义的差异; 识别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于”“以”“而”“之”“为”“虽”“则”“其”“或”“莫”等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被动句式、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特殊语法现象。 2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 (1)作家作品知识 以教材中的作者介绍为依据,认知作家的姓名字号,所属时代及地域;识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主要成就,主要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所属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代表作名称及相关别集的名称,与课文有关的专书的编著者和编著成书年代等。 (2)文体知识 根据教材出现的有关文体术语识别课文的文体属性: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词、曲、赋。

议论文:社论、杂文、演讲稿、文艺专论、文艺评论、语录、奏疏、书信、立论文、驳论文;识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识别论证方法和驳论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从个别到个别的比较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认知论据的类别(事实论据:概括事例,典型事例;经验性论据,假设性论据;历史事实;现实生活事例。理论论据: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公理定律;谚语熟句)。 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语体和应用语体),文艺性说明文(文学语体,又叫科学小品);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记叙文:识记记叙文的种类,如记事散文、写人散文、游记、传记、寓言等;区别记叙文的叙事方法-顺序、倒叙、平叙(分叙)、插叙;认知记叙文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场景景描写;认知记叙文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说理议论中抒情)。

大学语文第八版文学常识

重点篇目复习 一、北征 1、文常: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宰相被小人诬谤而论罪,杜甫上疏为其辩罪,触怒肃宗。被解救后,遭唐肃宗遣归,离凤翔探家。 2、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以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挚的情感和亲身经历结合,把长诗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细节描写生动细致,使人物形象鲜活 (3)措辞老成凝重 (4)风调沉郁顿挫 3、思想感情: (1)战乱中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见到家人饥寒交迫之苦所困扰时的悲痛,情感复杂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3)表达了诗人对陈玄礼将军铲除奸臣小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赞颂和感激 (4)写出百姓对平叛的期待以及诗人自己对帝业延续、国家复兴的企盼;鼓励唐肃宗早日收复长安,中兴唐朝,重振唐太宗创造的伟大基业 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文常: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豪放词派主要代表。善于用典,“以文为词”。把爱国报复和满腔忧愤注入作品,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稼轩长短句》。 2、写作特点: 三个典故叠用——借张翰弃官归乡表达思乡之情;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达不谋私利;借桓温感叹表达岁月蹉跎、功业无成。 3、思想感情: 英雄失意、功业难成而又无人理解郁愤之情。 三、民贵君轻·《孟子》 1、文常: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形势动荡。思想文化领域“九流互作、百家争鸣”。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孔子后先秦儒家报表人物,人称“亚圣”。 《孟子》由孟子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 2、写作特点: 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善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 3、思想感情: (1)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利益 (2)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3)强调人民生存权,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一直是我们语文固定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就算在大学也不例外。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一) 上邪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

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二)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2018年专插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汇总 (教材:大学语文第十版徐中玉、齐森华版) 一、古文篇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且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最早开始施行私塾教育。《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相传《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PS:①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之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游说诸侯。曾任齐宣王客卿。把孔子的“仁”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倡导“王道”,主张性善论。其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孟子》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父:黄尊素。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曾被南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著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观点,并从历史传说和经典史籍中援引实例予以论证,取精用弘,体现作者学识渊博与思想之敏锐. 3、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清初思想家。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晚居苏州,生活贫寒,专心著述。代表作《潜书》。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讨论重大问题.中心论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讨论的伙伴:不知大丈夫之事的妻子、身为微者的的小妾和童而无知的幼女。文章的这种格局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篇相似,而作者赋予主客对话语境以更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作者身份具有更鲜明的平民色彩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六分半书”、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其诗文情感真挚、直率,语言晓畅易懂。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亲民思想的鲜明写照。本文中心思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板桥家书,感情真挚、坦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语言上,板桥家书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言语法(一) 词类活用 2020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个前提: ①都活用为动词; ②都带有宾语(个别可能有省略); ③都可以翻译成:“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叫……(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后面的宾语省略)(《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练习: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使……来 2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晏列传》)——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桓公信守,守信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围》)——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的使动,使…投降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致:动词的使动,使…达到,实现 6水则(能够)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覆:使……倾覆 7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产生 8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受到惊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富国强兵(《管晏列传》)——使……富;使……强 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先秦诸子语录》)——静:使……安静 4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强大 5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广:使动用法,使……扩大 6王(四声,名作动)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明:使……明显、显著7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虚:使动用法,使……空着 8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2.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秋水》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黄河伯和北海若)。 4.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主要批判了其祖父在照壁上写家训“长宜子孙”四个字。5.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种树郭橐驼传》是具有寓言性质的(传记作品)。 7.《报刘一丈书》鞭笞的三个反面人物是(干谒者、权者和门者)。 8.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9.唐代诗人中被称为“小李社”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10.白居易的《杜陵叟》诗的副标题是“伤农夫之困也”。 11.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论证方法是(归纳法) 12.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13.以现存九千三百多首诗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数量最为罕见的诗人是(陆游)14.《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 15.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元杂剧) 16.“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格是(夸张) 17.“望洋兴叹”一语出自《庄子》 1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屡次)19.《国殇》选自《九歌》 20.辛弃疾的作品集是《稼轩词》21.“逝者如斯”一语出自《论语?子罕》 22.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创造社)

2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24.冰心在《往事》一文中,用什么形象的特征象征人的品格(大海) 25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曹操) 26.“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2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的作者是(李煜) 28.《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故不我若也”一句从语法上看属于(宾语前置)29.《蜀相》是一首(七律) 30.《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31.“数”字作“计算”义解的是: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32.《心灵的灰烬》一文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33.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是今天的(北京) 34.《米龙老爹》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是(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35.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像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庄子)36.说“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的哲人是(耶曼孙) 37.“茕茕子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陈情表》。 38.《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欧阳修)。 39.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40.《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是春秋时鲁国的贵族。 41.《马伶传》的作者是(侯方域)。 42.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一名名叫姚纳的马车夫。 43.苏轼《水调歌头》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 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诗经》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庄子?养生主》 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论证方法:类比法 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 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 【注释】 沭然:警惕的样子。如土委.地:散布。善.刀而藏之:擦拭。因.其固然:依照。硎:磨刀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题材:议论文、奏疏 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傲物:瞧不起人。黜恶:除去邪恶。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题材: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驳论方法:驳论点。/论 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注释】 于反复 ..不宜鲁莽:书信往来。非特:不仅仅。拳拳:专诚恳切。 《今》大钊 1.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

大学语文普及版

《大学语文》说课稿普及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这门课。 一、说教材 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重复学习高三的语文课程;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优选了这本教材,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章。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 第二是创新性 前六个单元一改以往的“以史为线”或“以文体为线”,而是“以主题”为线索,按照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章节的划分,主要围绕语言的应用,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广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贴近,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高职大学语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那样,较为全面的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删减,选择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密切的课文,如《我的母亲》与《我们因你而骄傲》这两篇课文,针对现在的九零后一代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情感维度。同时我们选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给学生,让其阅读。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是必须的,它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丰富思想、提高认识。这门课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