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12课时)

第1——2课时

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

考点统计年份选文体裁选文出处涉及考点分值题型

2011 人物传记

《新唐

书》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

翻译

19 主客观兼顾2010 人物传记

《二十四

史·魏

史》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

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

2009 散文《东坡全

集》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

综合、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

三、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三、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1、(题目内容略)

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

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

“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中的“因”出现在句首,前面的对话中出现过一个关键词“子才”,后面出现了“再迁水部员外郎”这个结果,据此可以判断,“因”是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后一句“因为长句”(《琵琶行》)大家都较为熟悉,“因”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因”意思相同。

C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以”位于并列的形容词“富”和“康”之间,可知“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以”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示修饰。故两个“以”意思不同。

D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于”位于动宾短语之后,可以推知这个“于”肯定是介词,并且后面跟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未危”——没有倾覆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于”意思是“在”;第二句中的“于”字后面跟的是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断定,这里肯定是状语后置的结构,这里的“于”相当于“和、同、跟”。故此项两个“于”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D项错,“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此类题目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这样可以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的。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答题要规范]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施施展或作为

关键虚词若,焉若:至于;焉:哪里,何必,怎么

文言句式反问句式“焉”引导的反问句式,“哪里用得上……呢?”或者是“何必……呢?”

(2)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抚、愿、监、察“抚”,安抚;“愿”为“希望”;“监”同“鉴”,教训,借鉴;“察”,省察。

文言句式省略句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答题要规范]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关键词:若、施、焉)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关键词:抚、监、察,省略句)

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75

第3——4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三)及讲评

文言文阅读(一)

(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目为“小韩子”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坐:由……而获罪

C.此庄士,当老其才老:用……到老

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尤:怪罪

解析: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做。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

C.东南募兵渐集 D.成祖颔之

解析:A项“法”,名词作动词,效法,效仿。B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东南”,无活用,“东南一带”;D项“颔”,名词作动词,点头。例句中的“礼”,显然放在动词“遣”前面,名词作状语,以礼……。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做“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

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解析:B项理解有误,“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答案:B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次算一处,扣完3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解析:(1)注意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答案:(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达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每个1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即使;济,成功;死,为……而死;每个1分,句子大意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说居庸关(正文略)[清]龚自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凡四重凡:总共,一共

B.流水啮吾马蹄啮:侵蚀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穷:到尽头

D.微税吏言微:如果没有

解析:B项中的“啮”,指浸没。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均之二策

C.非以若耶谈笑以死

D.余乃私叹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解析:A项中的“因”,都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中的“之”,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这。C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由于、

因为;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项中的“乃”,前者为副词,译为“便,就”;后者为副词,译为“竟,却”。

答案:A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的险要地势。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解析:A项错,“疑若可守然”并非文章的中心观点。作者的观点该为: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

答案:A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

答案: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断错一处扣一分,相邻两处计一处,扣完为止)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4分)

(2)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3分)

答案:(1)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打闹嬉戏呢?(关键词:“使”“安”各一分,句子大意2分) (2)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关键词:“信”“间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第5——6课时

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二)译对句式

一、专题解说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和翻译的不准确。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此题把“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综合起来进行考查。①说的是《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试官和副考试官的排列次序,④说的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写作人的状况。这两项不能体现文章作者的观点,有此两项的排除,答案是C项。

三、小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妙招

(1)精心阅读文本,整体感悟文意

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遵循“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从了解开始,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透过文章信息来准确作答(即从整体上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边阅读边圈点,把握作者观点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材料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并圈点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的夹杂在对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是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褒扬、批评的语言描写中,有的是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3)了解命题陷阱,留心答题误区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考生留心某一题肢是否以偏赅全、绝对化或者故意地夸大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等。

(4)作答有理有据,切莫主观臆断

命题人在内容的表述上常设置陷阱,而考生作答时切莫只凭主观臆断。如果要选定某一个题肢,一定要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相比照,做到揣摩有准则,作答有依据。

4、文意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做好这一类题型,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

(2)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

(3)关注软伤,如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如上题的D项就属于窜改文意。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审、让、为审:考虑,审视。让:推让。

为:动词,干。

关键虚词其、其、而、之其:前一个为指示代词“那人”,后一个为反身代词“自己”。

而:连词,表顺承。

之:代词“代之写序这件事”。

(2)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足下足下:敬辞。

关键虚词与与:连词,“和”。

文言句式省略句式“并生今世”省略介词“于”,应该为“并生(于)今世。”

(3)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汲汲汲汲:急切。

关键虚词于、之于:介词,引出对象。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可不译。

文言句式宾语

前置句

“不吾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知吾也”。

[答题要规范]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

四、总结准确翻译文言句式及活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1)调序法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语后置,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

(5)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朗,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79

第7——8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四)及讲评

文言文阅读(二)

(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选自《汉书·隽不疑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

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解析:D项,距:通“拒”,反对,拒绝。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表目的的连词。A项“乃”,才,副词;竟然,副词。B项“而”,但是,表转折的连词;并且,表并列的连词。D项“且”,暂且,副词;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的豪杰,想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后来,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的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时,都会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暴,与他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有关。

D.皇上和大将军霍光认同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解析:“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于文无据。

答案:A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限6处)

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答案: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每处错误扣1分,每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4分)

(2)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3分)

答案:(1)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他是罪人啊。(得分点:“亡”、“即”、“诣”、“此”各1分)

(2)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得分点:“妻”、“固”、“当”各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 (选自《新唐书·穆宁传》,有删改)

[注] ①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州县并力捍贼捍:抵御

B.史思明略境略:侵犯

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属:托付

D.后刺史疾之疾:疾病

解析:D项,疾:憎恶。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B.食乏则人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天子讨贼君为我呼入

D.帝还京师,乃曰今君乃亡赵走燕

解析:A项“以”,用,介词/凭借,介词;B项“则”,就,表顺承,连词/反而,表转折,连词;C项“为”,替,均为介词;D项“乃”,于是,表顺承,副词/竟然,表转折,副词。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说他能恪守职责。C.大历初年,穆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D.穆宁刚正、有气节却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昭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的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解析:C项,“在任时有大量逃户”是被人诬陷的。

答案:C

9.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限6处)

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答案: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每处错误扣1分,每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4分)

(2)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3分)

答案:(1)郡守害怕激怒叛贼,而使自己丢了性命,所以当即解除他的兵权,并撤掉他所代理的官职。(得分点:“恐”、“夺”、“摄”各1分,句意1分)

(2)时势不容纳我,我也不会舍身顺从时势,又凭什么来进取呢!(得分点:“容”、“徇”各1分,句意1分)

第9——10课时

专题三:文言文分析综合

一专题解说

《考试说明》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

一组是(3分)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①句只是为下文提供一个背景,故排除A。④改行投军不能表现足智多谋,⑥鬻妻得钱买药是无奈之举,更与足智多谋无关,排除C、D,故选B。

小结:析解文言文筛选信息类题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一般说来,当拿到一篇文章时,应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①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②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

③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④分析观点和论据。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

(2)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

考生在做题时,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其实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要弄清题干中以下几点:

①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

②内容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

③表达角度是“全部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

④范围为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⑤表现方法是直接还是间接等。

(3)掌握标准,细心分析比较

筛选信息总要有一定的标准,筛选标准不同,选出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掌握信息筛选的标准。其次,要仔细辨析选项信息与筛选标准的异同,从而判断信息筛选的正误。(4)筛选整合,排除干扰选项

经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出来的信息无疑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否就一定万无一失了呢?其实也不一定。此时要把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针对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排除干扰,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作出正确答案。

4、题目内容略

[解析] 本题四项内容分别是对文章第一至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考生须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各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联系不正确选项的错误点类型,关键细节把握好关键词,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本题答案为D项,本选项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涉及。

三、总结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依据

(1)整体感知,以人为本

无论是传记类文章,还是古代小说类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理解文言文时,考生要先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考生要通过分析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职位的变化等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按照事件给文段划分层次,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

(3)认真比较,把握细节

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②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

③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④先后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者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⑤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

其次,应坚决坚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的答题原则,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人物)、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思路要清晰]

这段话的大意是:罗提督做了游击将军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他妻子赎回,两人像当初一样重成夫妻,报答她卖身救自己的恩义。这件事不值得效法,但拿他与那些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相比,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的豪杰,光明磊落,怎能用道学家的准则去约束他?文言文断句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断句。

[答题要规范]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四、总结文言断句四妙招

①把握文意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②定位实词

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

③把握虚词

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经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

④分析整句

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

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3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思路要清晰]

①句中的关键词“募”意为“招募”,“匿”意为“躲藏”,“持”为“拿”。②句中关键词“历”意为“详细地”,“叙”意为“写”,“洵”意为“确实、真的”,另外②句是判断句。

[答题要规范]

①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

②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

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83

第11——12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五)及讲评

文言文阅读(三)

(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红线传(正文略)[唐]杨巨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自一月,不遑寝食遑:闲暇

B.乃入闱房,饬其行具饬:整理

C.不敢辱命辱:侮辱

D.身厌罗绮厌:满足

解析:C项,辱:辜负。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青衣红线者善弹阮咸不者,汝属且为所虏

B.乃入闱房,饬其行具良乃入,具告沛公

C.嵩闻之,日夜忧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幸生于公家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B项“乃”,均为副词,可译为“于是”。A项“者”,语气词,判断句标志;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C项“之”,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D项“于”,介词,“在”;介词,“被”。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潞州节度使薛嵩家的婢女名红线,善于弹奏阮咸,通晓经书和史书,不仅如此,她的武功也很厉害。

B.田承嗣想要吞并潞州,薛嵩感到十分不安,红线施展本领,夜入田承嗣大营,盗取他床头的金盒,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初衷。

C.红线前世本是男子,因行医用错药而杀死母子二人,被阴司罚为女子投生在薛嵩家。她在薛嵩家19年,享受到了很好的生活待遇。

D.红线之所以要离开薛家,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使两州避免了军事冲突,使得众人保全了生命,这功劳可以抵赎她前世的罪过了。

解析:“母子二人”错误,原文是“妇人与腹中二子俱毙”。

答案:C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今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乱臣知惧烈士谋安在某一妇人功亦不小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形

答案:今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乱臣知惧/烈士谋安/在某一妇人/功亦不小/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形(每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易与耳,不足劳主忧焉。(3分)

(2)汝生我家,今欲安往?又方赖于汝,岂可议行。(4分)

答案:(1)这事容易对付,不值得劳烦主人,让主人忧虑。(关键词:“与”、“足”各1分,句意1分)

(2)你生在我家,现在将要到哪里去?现在又正需要你,怎么可以说走呢?(关键词:“安”、“赖”、“岂”各1分,句意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小题。(19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课农桑督促

B.卒奏寝其事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邀请

D.命有司以礼存问看望

解析:要:拦截。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学于江浦庄昶

A.②会诸生于学宫

①杖巫而遣之

B.②宝三岁而孤

①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C.②宝至京,绝不与通

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D.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解析:B项,而:连词,承接关系/修饰关系;A项,于:介词,在;C项,与:介词,跟;D项,以:连词,来。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解析: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去世。

答案:C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答案: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2)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答案:(1)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的有上千人。(“士不葬亲者”“与”各1分,句意1分)

(2)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愿”各1分,句意1分。)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教案病句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教案 病句 1.命题材料时代气息浓厚,语言材料新鲜活泼,贴近现代生活。多从当前时事.报刊杂志和新闻广播取材。如下面两个选项: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2.有时只考辨析语病,有时既考辨析语病又考修改语病。从分值看,病句辨析题一般为3分,修改语病题一般为4—5分。从近几年考题看,大部分试卷(09年海南.宁夏卷有两题)只考病句辨析,把它放在客观选择题中。主观题形式多样,常常与标点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其他考点同设一题,进行综合考查,如09年海南.宁夏卷就考查到了语言的得体情况 “辨析病句”是历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表达应用部分的必考内容,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对本考点的考查范围为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究其根源,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是在语法或语义方面出现错误所致。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放在第Ⅰ卷,采用客观题形式。辨析病句,首先要有程序:先找主谓宾,看搭配;接着查定状补,看修饰;再品味语意,看逻辑;其次要抓关键:抓关联词,看逻辑和位置;抓并列短语,看类别和搭配;抓否定词,看正反;抓双面词,看对应。 “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放在第Ⅱ卷,采用主观题形式,语言材料往往贴近生活,与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相结合。修改病句,首先要读懂题目,审明要求;其次要读懂句子,找出病因;再次要对症下手,简洁高效。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四个要领:增(残缺的)、删(多余的)、换(不妥的)、调(无序的)。解题的基础是要熟练掌握病句六种常见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

专题0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来认识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它考查的是词语的“动态”。 正确使用虚词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近义虚词为主。 本节介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实词和虚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题型丰富多样。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的设问一般是较为固定的两种形式:一是大部分省市区的试题都采用“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形式;二是“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的形式。 2.考查综合性强。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有时单独考查实词和虚词;有时也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或把正确使用实虚词与熟语结合起来考查。 3.考查重点固定。 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本考点侧重考查实词。实词又侧重对词义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差异的考查,词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搭配对象等方面也是考查重点。虚词考查相对较少,有时与实词结合命题。虚词考查主要侧重对句子结构和句间关系的理解,其中关联词、介词、副词是主要考查的重点。 4.考查题型多样。 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主观题。有下面四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辨析型选择题,这是大部分省市采用的主要题目形式;二是填充辨析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实虚词结合考查时的常用题型;三是替换辨析型选择题,替换或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俗语、谚语、歇后语,如2009年浙江卷;四是填充式的主观题,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3题。 5.考查重点明确。 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大部分试题的命题点主要是成语,但也有些省市会涉及一些常见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6.考查综合程度较高。 熟语既可单独设题考查,也可结合实虚词、古诗句等其他考点综合设题考查。 一、实词和虚词 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怎样选用词语呢?1.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辟如亲密、亲切、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2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一) 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一中首席导师孙芳铭 进入高三,同学们实际上已进入高考的临战状态。首先,应该根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以及各项具体的能力要求,对自己作一番对照分析,判定自己的强项是哪些,弱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这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复习。要重视第五、六两册课本的学习,充分利用这两册课本,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读写能力。有不少高三同学忽视课本的学习,误以为高考不会考课本而将课本放在一边,这是不恰当的。在高中语文学习的三年中,如果高三这一年不读课本,不用好课本,实际上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接触新的语文材料,不吸取新的语文营养,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再就课本本身而言,其中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高考的内容直接相关;其中的古文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这两个专题的文章,是典范的“浅易”古文,与高考的古文阅读密切相关;其中的古代诗歌单元,与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血脉相通。至于课本安排的多数写作训练,与高考作文也血肉相连。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学好它、用好它。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下面再来谈高考。 一、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 高考语文试卷,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分为四大块。下面按照这四大块逐一加以说明。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占30分) 这一部分的总要求是:“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概括起来说,一是“识记”知识。所谓识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知识中,最基本的是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二是“掌握”技能。所谓“一定”,是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所谓“技能”就是实际的语言操作能力。在这个总要求下,有下列8个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芬兰 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选用实词、虚词、成语等。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是否恰当,并掌握词语运用类题目的一般答题规律和技巧。 3.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有关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运用于高考考场实际中。 教学重点: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选用实词及判断实词、成语使用的正误。 2.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式: 1.从高考真题的分析中总结高考命题方法及趋向; 2。通过精讲、精练典型试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先看下面一封家书: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您好! 见字如面,您老身体是否茁壮成长?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日前,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 万寿无疆! 您青梅竹马的儿子: 王强 年月日

同学们一定会笑话这封所谓的家书,为什么呢?因为王强同学不懂成语的含意,就滥用成语,导致了笑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语、实词、虚词等的正确使用对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呢。请与老师一起走进词语的世界。 二、正确使用词语的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就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言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此前提下,能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作用。为此,我们要了解把握词义的方法,熟练掌握比较词义的技巧。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涉及到使用实词虚词的常是以下几种题型:单纯的词义解释辨析;结合语境同义词辨析(包括实词虚词),而又以后者为多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语是建筑材料,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语法修辞都无从谈起。要过使用词语这一关,必须体会积累词语选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解释词语的技巧,了解辨析同义词的角度。“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考点属表达运用类,能力层级为E组,几乎年年考,题量为1-2题,分值为3-6分。就实词、成语而言,一是要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能分析词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要学会能根据语境来辨析词义,正确选择所需的词语;就虚词而言,主要是能正确运用虚词,掌握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从解题的技巧上来说,希望学生明了高考考查涉及到的题型及其特点,并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 三、真题揣摩。 走进高考,以高考真题来例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四、词语运用的方法指津。 展示PPT。(略) 五、查漏补缺。 学生提出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老师予以完善。 六、考点小结。 见PPT。(略) 七、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见“跟踪训练”中的题目及有关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