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_王蕾

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_王蕾

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_王蕾
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_王蕾

网络出版时间:2017-06-28 10:24:5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17715106.html,/kcms/detail/11.4415.p.20170628.1024.014.html

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王蕾1,鲁小丫2,胡云华1,刘帅君1

(1. 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成都 610500;

2. 西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都 610041)

摘 要: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

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文章综合生态学和地质学

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

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推广应用的角度研发了评价展示三维系统,通过都汶公路的应

用实践,客观描述了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区,为当地经济建设

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307(2018)02 - Evaluation of g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along Duwen highway lines

WANG Lei1, LU Xiaoya2, HU Yunhua1, LIU Shuaijun1

(1. Sichuan No.3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engdu 610500,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census applying for resource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quantitive criteria based on nation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census data. By combining geology

and ecology,intension of geograph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was discussed ,

and evaluation model which weighted by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built. Then evaluation software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aking Duwen highway lines as research area, the geolog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suitable zone were reflected objectively. Moreover, this system c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s preventing in local area.

Keywords: nation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census; g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经济发展正向资源利用集约化转型。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

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文章按照“边普查、边监测、

边应用”的原则,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支撑下,构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联动的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设计本底数据库并开发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展示系统,对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政府决策,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现“数据—>信息

—>决策”的地理国情产品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以公路两岸小流域分水岭及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区域面积约1000km2。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区,地貌反差强烈,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其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十分具有代表性。

研究区数据资料包括(1)2015年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集,包括四川省新增地质灾害和交通要素;(2)覆盖全域1:2.5万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3)覆盖全域10

米格网DEM数据;(4)覆盖全域1:20万数字地质图;(5)覆盖全域土壤侵蚀数据;(6)中

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7)气象局多年平均降雨数据;(8)汶川县统计年鉴、

政府工作报告,都江堰市统计年鉴,四川省环境公报等。

2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内涵

在人类生存的复杂系统中,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生态资源是维持人类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人口经济现状和发展水平,以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地质、生态和社会经济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1-2]。

随着生态学和地质学的发展与交叉,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概念扩展与完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G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GEECC)的概念,即在一定条件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改变的最大支持能力。

3.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针对地质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及3S技术手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建立研究区分析评价系统,具体工作流程与图1所示。

图1.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流程图

Fig.1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Workflow

图2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架构

Fig. 2 The Software System Structure

3.1 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

根据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如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45×水域湿地面积+0.35×面积系数: (1)

veg 林地面积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veg 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归一化系数,值为:

100()

MAX 植被覆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土地胁迫= ero 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4×重度侵蚀面积+0.2×中度侵蚀面积+0.2×建设用地面积+0.2×其他土地胁迫面积)/区域面积;ero 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归一化系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值为:

100()

MAX 土地胁迫 (3)

服务器

操作系统

存储设备网络安全设施基本输入输出设施

网络设施

基础设

生境质量=A bio ×(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 bio 为归一化系数,值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

MAX 生境质量

(4)

居民点密度是选取国情房屋建筑区为几何承载体,计算区域内图斑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占比,然后将人口专题数据按照占比离散分布到地理空间数据中,实现专题数据空间化后再进行核密度分析。

交通支撑能力是利用国情普查数据提取道路交通和交通枢纽数据,利用空间邻域分析计算交通通达性,再根据坡度对图层赋权重值,从400m~2000m ,分别赋于1~0.4的权重,利用空间叠加计算出交通支撑能力。

能源支撑是利用国情普查数据提取水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利用辐射能力分析,得到水平和垂直距离的能源支撑能力,叠加分析后再进行空间重分类。

公共服务能力是利用国情普查数据提取教育、医疗、政府部门数据,利用辐射能力分析,得到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公共服务能力支撑,叠加分析后再进行空间重分类。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的基础上[3-

8]

,将区域地质生态环境状况分为分值0-5的6个级别,并分别对各指标层建立量化标准,分值越高则地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适宜性越好,反之则越差,具体量化标准如表2所示。表中“-”表示该指标中无此分值,如断层距离指标图层只有分值为0、1、3、5的四类。 3.2评价模型

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进行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其基础思想是将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水平的多个指标转化为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

指标来进行评价[9]

。主要步骤包括:

1)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指标归一化到0-100,正向连续指标归一化方法如式(5),负向连续指标归一化方法如式(6)。

100i i iMax

P P P '=?

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Max 100

)i i i iMax iMin

P P P P P '=-?

-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6

其中P i 为评估单元内某指标代表值,P iMax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某指标最大值,P iMin

为某指标最小值。

2)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收集5名地质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领域专家的因子打分结果,去极值,取平均,构造判别矩阵,通过对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得到指标权重,再将权重值提交专家调整,经过几轮反复,得到意见趋于一致的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3)确定综合评价模型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如式(7)所示。

1

n

j i i i DS w P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7)

式中,DS j 为j 单元的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i 为指标序号,j 为各评价单元序号,W i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各指标权重,i P '为归一化指标值。

表1 评价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lgorithm

目标层 准则层 准则层分类 指标层 数据源 计算方法 地 质 生 态 环 境

承 载 力 A

地 质 环 境 B1

地质构造C1 断裂带密度D1

数字地质图 空间密度分析 断层距离D2 数字地质图 空间邻域分析 地震烈度D3

地震烈度分布图 矢量转栅格 地层岩性C2 工程地质岩组D4

数字地质图

矢量转栅格 地形地貌C3 高程D5、坡度D6 10米格网DEM 表面分析 地质灾害C4

灾害点密度D7 四川省国情普查新增要素 空间密度分析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区D8

四川省国情普查遥感影像解译 矢量转栅格 生 态 环

水资源C5

年降雨量D9 气象局多年平均降雨数据 空间重分类 水源涵养D10 国情普查数据 空间格网化

用水条件D11 国情普查数据+DEM 辐射能力分析+空间重分类 耕地条件/(°) 非耕地 >25 - 15~25 5~15 <5 土地胁迫/(0~100) - 0~20 20~45 45~70 70~90 90~100 植被覆盖度/(0~100) - 0~20 20~35 35~60 60~85 85~100 生物丰度/(0~100) - 0~20 20~35 35~60 60~85 85~100 居民点密度/(0~100) - 90~100 80~90 60~80 30~60 0~30 人均GDP/(美元) - <975 975~3 855 3 855~11 905 3 855~11 905 >11 905 交通设施支撑/(0~100) - <20 20~40 40~50 50~60 >60 能源支撑/(0~1)

- <0.3 0.3~0.5 0.5~0.7 0.7~0.9 >0.9 公共服务能力支撑/(0~10)

-

<1.5

1.5~

2.5

2.5~

3.5

3.5~

4.5

>4.5

表3 地质生态环境评价权重表

Tab.3 The Weight of G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ystem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准则层分类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综合权重

B1 0.55

C1 0.2 D1 0.6 0.066

D2 0.1 0.011

D3 0.3 0.033

C2

0.1 D4 1.0 0.055

C3 0.35

D5 0.7 0.135 D6 0.3 0.058 C4 0.35

D7 0.5 0.096

D8 0.5 0.096

C5 0.4 D9 0.4 0.040

D10 0.2 0.020

和植物资源,推进生态旅游产业。

4)建设适宜区

包括地质承载力得分、社会经济承载力得分、交通支撑能力得分均大于4,并排除灾害直接避让区、农业发展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表水体的区域。建设适宜区综合考虑了安全性、便捷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此区域具有较大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常是重点城镇所在地,是可以大力发展扩建的区域。

5)生态维护区

除灾害直接威胁区、农业发展区、建设适宜区以及生态保护区以外的所有区域。该区应以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为重点,控制海拔在2000米以下浅山地区森林采伐速度,加大坡耕地退耕的力度。 4 评价系统平台及成果

图3 系统界面图

Fig .3 The Interface of Software System

为实现评价方法和计算环境的统一,便于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设计并研发了基于Skyline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平台。该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地质生态环境专题数据库、评价成果数据库为基础,以承载力评价模型为核心,以GIS空间分析为载体,集管理决策、承载力评价和三维展示于一体,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地质生态环境信息的承载力评价、结果生成、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及成果展示。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

基于评价展示系统,得到研究区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如图4所示,总体上看,该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评级中级以下的区域总面积达50%以上;从空间分布上看,公路沿线区域银杏乡以南承载力要好于银杏乡以北;评级为好的地区面积为139.83 km2,占总面积的15.1%,主要分布在银杏乡、映秀镇岷江干流两侧,以及漩口镇和紫坪铺镇大部分区域;评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为222.39 km2,占比23.9%,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泥石流沟道及冲出区域、崩塌滑坡处、断裂带中心,银杏乡和映秀镇西部地质灾害频发处,以及绵

虒镇周边条件恶劣的高山等。

图4 研究区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图

Fig.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 of Research Area

适宜性分区结果如图5所示。整个研究区以生态维护区为主,占比为82.1%。灾害直接威胁区占整个区域的4.2%,分布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活跃区,如图6所示;农业发展区面积为22.35 km2,占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在威州镇、绵虒镇岷江干流以西平坦区域和漩口镇和紫坪铺镇的部分区域。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9.05 km2,占总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沿岸和紫坪铺镇。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绵虒镇西部的草坡自然保护区、研究区东部边界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以及与映秀镇西部接邻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图5 研究区适宜性综合分区图

Fig.5 Suitability Zoning of Research Area

2013年3月2014年10月

(a)2013年3月华溪沟直接威胁区(b)2014年10月华溪沟直接威胁区(治理后)

(c)2013年3月七盘沟直接威胁区(d)2014年10月七盘沟直接威胁区(治理后)

图6 灾害直接威胁区遥感影像实例图

Fig. 6 Remote Sense Example Image of Hazard Direct Threatening Area

5 结束语

1)都汶公路地处崇山峻岭间,是连接成都至阿坝州生命线的核心地段,大地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活跃,这条“生命线”却成了“生病线”;沿线土地资源稀缺,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备受关注。本文充分利用国情普查数据,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揭示出区域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并对区域进行适宜性分区,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2)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本文以“点”出发,探索一套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并在研究区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3)受限于数据资料,本文指标权重确定仍有较强的主观性,今后将利用常态化国情监测的多期数据,尝试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责任编辑:程锦)

参考文献

[1]贺可强,侯新文,尹明泉,等.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其空间数据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0.(HE Keqiang,HOU Xinwen,YIN Mingquan,et al. Stud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ge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and their spatial database[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0. )

[2]周伟,钟祥浩,刘淑珍.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以山南地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ZHOU

Wei, ZHONG Xianghao, LIU Shuzhen. Study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bility of Tibet Plateau:Shannan mountain area as example[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GB50011‐2010[S].Beijing:Standard Press of China.)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201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ard of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GB50218‐2014 [S]. Beijing :Standard Press of China.)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

社.(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status evaluation:HJ192‐2015[S]. Beijing :Environment Press of China.)

[6].城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ards for planning of town :GB50188‐2007[S]. Beijing:Standard Press of China.) [7]周侃,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J]. 地理研究,2015,34(1): 39‐52. (ZHOU Kan,FAN Ji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bility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Xihaigu area of Ningxia and Nujiang state of Yunnan as example[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1):39‐52.)

[8]李悦. 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5.(LI Yue.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D].Beijing: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5.)

[9]杨乐,彭海游,周莫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奉节县城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4,33(2): 95‐99.(YANG Le, PENG Haiyou, ZHOU Molin,et al.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Fengjie country based on AHP[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4,33(2): 95‐99.)

[10]樊杰,兰恒星,陈田,等.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FAN Jie,LAN Hengxing,CHEN Tian,et al. Evalua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Lush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4.)

[11]崔鹏,韦方强 ,何思明 ,等.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 ,26(3):

280‐282.(CUI Peng, WEI Fangqiang,HE Siming,et al. Mountain hazard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measures by

5.12 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8 ,26(3):280‐282.)

[12]ZHANG Yingcong. Study on evalu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ichuan

provinc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2, 4(1): 23‐30.

[13]

of land

and

[14],33(2):

230‐ safety in

感。

E-mail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工程地质概念

1.卓越周期的定义 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摩阻比:是指静力触探探头在某一深度时,侧壁阻力与锥尖阻力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3.饱水系数 a、岩石的饱和吸水率 岩石的饱和吸水率是指岩石试样在高压(一般为150个大气压强度下)或真空条件下,强制吸入水的重量W w2对于岩石干重Ws之比的百分率,以Wsa表示,即: 测定饱和吸水率的方法,多采用煮沸法和抽真空法。 b、饱水系数 通常把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之比值称为饱水系数,以Kw表示 一般岩石的饱和系数Kw为0.5-0.8,饱和系数对于判别岩石的抗冻性具有重要意义。当Kw<0.91时,表示岩石在其冻结过程中,水尚有膨胀和挤入剩余的敞开孔隙和裂隙的余地;当Kw>0.91时,在冻结过程中形成的冰会对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产生“冰劈”作用,从而造成岩石的胀裂破坏。 4.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 力。 我们知道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点是: 1、在地面下同一深度的水平面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沿力的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边则逐渐减小。

环境工程地质复习资料ppt

第一章 1、环境及其类型 环境: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替带上。 3)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4)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它的产生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不受或较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 山活动、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岩石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土壤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土地沙漠化、沼泽化、盐碱化、河湖海岸侵蚀变化、水 下岸坡的失稳破坏,废矿、矸石、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堆放引起的环境恶化等。 ◆水圈污染:主要表现为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和洪水、干旱灾害的发生。 ◆大气圈污染:大气圈的污染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环境工程所研究的空气污染的范畴,而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海平 面上升、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厄尔尼诺现象等。 ◆生物圈污染:生物圈污染表现为生物变异和种属灭绝,其结果将影响到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 (2) 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的正常发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以及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对人类生活及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预测工程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人为地质灾害趋势,为保证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对策的学科。 2、学科特点1)多学科性2)区域性3)预测性4)系统工程性5)法理性 四、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按自然学科形态划分:1)诱发地震;2)人类活动与地表岩土工程边坡;3)地面沉降;4)人工堆积物引起的地表环境恶化 2、按社会部门形态1)城镇环境工程地质;2)矿山环境工程地质;3)水库环境工程地质;4)交通线路环境工程地质;5)文物性地质景观地区环境工程地质。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水资源: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有数量和质量的涵义,又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水资源的特点:①储量的有限性②补给的循环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二、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 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区域水位下降的原因 (2)区域水位下降的危害①城市地下水资源枯竭②泉水流量减少③生态系统改变④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加剧 (3)防止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 ①保证开采均衡条件下的“合理降深”②保持地下水埋藏条件与水压状态分布的正常状况 ③施行节制性有计划开采④保证不减少补给因素⑤实行人工回灌 (1)地面沉降: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2)地面沉降的特点: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3)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4)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5)地

建筑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建筑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初探摘要:论文结合南宁市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资料的全面分析研究,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段稳定性较好,没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条件优良。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nanning city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ial school regional 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earch, to study in the are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tions have better stability without adverse geologic phenomena, excellent, site condition. key words: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引言 岩土勘测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工程建设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各岩土层类型、深度、分布范围、工程特性;查明埋藏河道、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 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 1 B 原始数 C 100 D 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0.5~0.5 B -1~1 C -1.5~1.5 D -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 A 差 B 中 C 良 D 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 地势平坦低洼 B 排水顺畅 C 长期潮湿 D 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 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A 0.20 B 0.30 C 0.40 D 0.50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 ·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A 1.9~3.7 B 2.9~3.7 C 1.9~2.7

D 1.9~4.7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 生态用地比例 B 绿地覆盖率 C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 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 )、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 地表水质量 B 空气质量 C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D PM2.5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 )等方面表示。 A 大气环境质量 B 水环境质量 C 声环境质量 D PM2.5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分指数 A 生物丰度指数 B 植被覆盖指数 C 水网密度指数 D 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10.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对

环境地质问题

一、当前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⒈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沿海工业城市,首先是上海,其次是天津,后来又陆续报导浙江省的嘉兴、宁波、杭州等地也发生地面沉降。究其原因是由于松散介质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力降低,导致土层固结。另外,由于基础处理不当,引起地面均匀沉降或大幅度沉降的事例也不少见。杭州武林门附近一幢4层楼房由于楼房一角有暗河,为淤泥及人工土地基,部分桩基础的软弱持力层明显压缩,致使建成不久就开裂。 ⒉地表塌陷 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区,由于过量开采浅埋溶洞水或排水疏干溶洞水所致。杭州玉泉前山某疗养院深井,因过量开采地下石灰岩溶洞水,引起地表严重塌陷,使周围6幢大楼严重开裂,并波及到200m远的地方。 ⒊滑坡 早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工程勘察就注意到大坝左岸坝头的千里岗砂岩层面裂隙与顺坡节理和一条逆断层三者相互切割,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岩体结构面,加之粘土充填,很可能形成滑坡,施工时证实了这一情况,由于预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故未造成损失。温州瓯江沿岸,以及三门健跳码头,舟山部分码头,杭州至长兴铁路等,在工程建设

中都遇到过这类问题。 二、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意见 ⒈应高度重视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重视对工程建设范围内场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地、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干线、地下铁路等,认真调查了解该地区是否发生过或今后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滑坡、崩塌、水土严重流失、砂土震动后引起液化,以及水库蓄水时是否可能引起诱发地震等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针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防或治理的意见,供规划和建设部门决策参考。 ⒉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严格管理地下水的开采,开采量与天然补给量的大致平衡,并对开采地下水源地的补给量进行水量均衡分析,做到计划开采。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利用人工回灌的方式将低温水灌入含水层,冬灌夏用。由于灌入的低温水与原含水层中的水存在温差而产生热交换,灌入的低温水使含水层变成一个“冷库”。夏季将水从“冷库”中抽出,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第二棉纺厂每年冬季回灌110万m3低温水,夏季抽用,每年可获得冷量335~394亿kJ,仅节能一项可省10万元,而且还防止了地面沉降。在石灰岩溶洞区开采岩溶水,也要严格限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10月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基本要求 (2)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 5.1 设计书编写 (2) 5.2 设计书审批 (3) 6 调查内容 (3) 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 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 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 7 调查方法 (9) 7.1 一般要求 (9) 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 7.3 遥感调查 (9) 7.4 野外调查 (9) 7.5 地球物理勘查 (10) 7.6 槽探和浅井 (10) 7.7 钻探 (10) 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 8 地质环境评价 (11) 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 8.2 土壤污染评价 (12)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 8.4 特殊类土评价 (13) 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 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 8.7 地质资源评价 (13) 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 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 9.1 评估内容 (15) 9.2 评估方法 (15) 10 图件编制 (15)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夏军王中 根左其亭)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17715106.html, 时间:2007-04-06 15:37:43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放大缩小打印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 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2)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 可持续发展质量(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 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 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 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 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6-0786-09 1 引言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 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 和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 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 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 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胡经国 作者说明 该文发表于1985年3月出版的《重庆水利》总第8期。该刊由重庆市水利学会和重庆市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网编辑、出版。当时该刊不定期出版,内部发行。 该文是作者于1978年10月来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任教以来,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该文在1985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水利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被列为交流论文,并被评为表扬论文。 下面是正文 一、环境工程地质学的逐步形成 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地质营力。这种地质营力正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强度改变着岩石圈表部——地质环境,造成不少区域性或地段性的地质灾害。例如,由于工业发展而引起的农业地区土地退化和污染,由于人类砍伐和耕种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引起的水库区淤积、塌岸、浸没等。各种地质灾害反过来又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强度,现在已不亚于自然地质营力。例如,全世界铁路、公路路基石料的用量,可以与全球近代河流堆积物的数量相比较。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提取的矿产约为1000亿吨,平均每人25吨。规模如此巨大的石料、矿产开发活动,必然使地质环境

产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自然环境中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岩石圈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变化,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如果不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不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不是合理地规划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控制其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那么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民经济规划地区地质环境的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工程地质研究,日益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这正是环境工程地质学赖以开始逐步形成的强大动力。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传统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或环境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基础上,当然主要是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形成的。 工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在70年代初,国际上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比较偏重于大气圈和水圈的问题,但很快就涉及到岩石圈。并且,从1970~1981年,相继出版了几本环境地质学专著。 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工程地质协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进行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的任务。1982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列出了“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这一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出现了一批实例性和方法性的论文。可以认为,这次大会是环境工程地质学开始逐步形成的起点。 我国的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起步较晚。1982年,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当前的研究重点,并交流了已有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984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收到了与环境评价和开发有关的文章达119篇。这表明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文章從济阳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济阳县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为济阳县今后工程建设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是与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适宜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 1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济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面积约1076km2。地理坐标:东经116°51′54″~117°27′13″,北纬36°46′37″~37°14′54″。 1.1 地层 济阳县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西地层分区的泰安地层小区北部,区内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近系、石炭系、二叠系及奥陶系。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地层[2]。 1.2 构造 济阳县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Ⅰ)济阳坳陷(Ⅱ)惠民凹陷(Ⅲ)跨济阳坳陷(Ⅱ)和鲁西断块隆起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最大的断裂为齐河-广饶大断裂,位于济阳县中部,是一条隐伏断裂,是鲁西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线[3]。 1.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济阳县在地貌单元上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系黄河冲积松散土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资料,在济阳县西南一带,在0~30m深度内,可分为粉土和粉质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4]。 2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1 地壳稳定性评价 山东省境内较大的活动断裂如郯庐、聊考断裂,严格控制着强震的发生,济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 (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土壤侵蚀敏感性 (2)沙漠化敏感性 (3)盐渍化敏感性 (4)石漠化敏感性 (5)酸雨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评价方法如下: (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通用版

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单位: 姓名:

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2006年7月毕业于广州科技学院,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专业,大学三年专科。毕业后先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航天质量无损检测站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9月到某某某某公司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岩土设计等工作。2010年8月获聘助理工程师职务。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于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函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5年1月获聘工程师职务。本人任现职以来的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任现职以来,我不断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向先进个人和老同志看齐,吸取他们的丰富经验、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我积极参加了市组织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能深钻细研,理解其中深刻内涵,把理论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时刻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大局意识深刻,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二、工作业务方面 1、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任现职后,更加积极地学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和《高层建筑

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等相关规范,深感岩土计算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同工况条件以及不同的计算方法,哪种计算方法才是最贴近实际应用,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撑。如在边坡稳定计算中有限元计算方法的应用,相比极限平衡法不受形态和材料限制。同时参加《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等规范、规程的学习培训,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与设计等各项培训,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主要数据来源于野外调查,因此在野外调查中除严格按照调查细则执行,观察的细致程度也决定获取现场数据的真实程度。在不同的线路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过程中同时也是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野外辨别地质现象的能力。任现职以来主持完成共计10余项一级地质灾害评估报告,5项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推进智能化数据处理,应用各类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我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编程技术,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应用日常化,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电子化管理。积极学习新软件在工作中的应用,如CAD软件的二次开发、VB编程系统等软件。 在工程勘察和工程检测项目中,有许多的数据需要按规范格式进行统计或作图。比如基桩检测中,需要对同一根桩两个钻孔芯样实验数据进行汇总统计,而实验室给的成果表格格式是固定的,而且芯样号排列顺序不连续,如果按常规方法,需要将每个芯样的实验数据找到后再放到汇总表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目录 1.自然环境概况 (1) 1.1 地势地貌 (1) 1.2 山河湖泊 (1) 1.3 矿产资源 (2) 1.4 能源资源 (2) 1.5 生物资源 (2)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 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 2.1.2 计算方法 (3) 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2.1 权重 (4) 2.2.2 计算方法 (4) 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4.1 权重 (4) 2.4.2 计算方法 (5)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 2.5.1 权重 (5) 2.5.2 计算方法 (5)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 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 2.6.2 EI 计算方法 (5) 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 2.8基础数据来源 (6) 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 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 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

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 3.3.1 南昌市 (9) 3.3.2 景德镇市 (11) 3.3.3萍乡市 (13) 3.3.4 九江市 (14) 3.3.5 新余市 (16) 3.3.6鹰潭市 (17) 3.3.7赣州 (19) 3.3.8 吉安市 (21) 3.3.9 宜春市 (23) 3.3.10 抚州市 (25) 3.3.11 上饶市 (27) 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 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 3 结论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及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及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及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及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资源环境要素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资源环境要素效率及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包如:粮食单产增长、产业转型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等。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样本

前言 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 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 ) 739号文件批准下达。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 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 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 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 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 80) 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 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 经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DZ/T 0 0215—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GB 5021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 50197—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080—93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总则 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 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