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田原综合征17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_梁锦平

大田原综合征17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_梁锦平

大田原综合征17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_梁锦平
大田原综合征17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_梁锦平

论 著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400014)1)神经内科2)脑电图室

E -mail :ljp023@yahoo .com .cn

文章编号:1005-2224(2004)04-0228-03

大田原综合征17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梁锦平1) 付大干1) 曹 洁1) 冯成功

2)

【摘 要】 目的 分析和探讨大田原综合征(OS )的病因、临床、EEG 、神经影像学和转归的特征

以及与其他年龄依赖性癫疒

间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住院观察及EEG 、脑干诱发电位、CT 、M RI 、血生化等辅助检查和随访,对17例OS 的诊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17例中,男11例,女6例;首发年龄:生后8h 至80d ,其中<1个月11例,平均27d ;所有患儿都有强直或(和)强直痉挛发作史,多数伴有部分性或非对称性痉挛发作,每日发作10~50次不等;同时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发育迟滞;母孕史和家族史异常9例,窒息史4例;影像学显示非对称性脑发育不全9例,双侧广泛性脑萎缩伴外部性脑积水7例;发作间期EEG 为暴发抑制图形,发作期表现为高幅慢波和不规则棘波或棘慢波与低波幅快波活动交替。结论 OS 是年龄依赖性癫疒间脑病中最严重的早期婴儿癫疒间综合征,与多种病因有关;预后差,与WS 和LG S 具有年龄依赖性演变的相互关系。【关键词】 大田原综合征 早期婴儿癫疒间脑病 年龄依赖性癫疒间脑病 EEG 神经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C linical and EEG characteristics of 17cases of Ohtahara syndrome . Liang J inping *,Fu Dagan ,Cao J ie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ildren `s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4,

China

A bstract 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etiology ,EEG ,neuroimaging ,therapy ,prognosis of O hta -hara symdro me (O S )and its relatio nship with other ag e -dependen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A DEE ).Methods T he data of 17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follow ed by means of EEG ,BA EP ,V EP ,CT ,M RI and blood analy sis .Results A to tal of 17cases with OS included 11boys and 6girls .T he initial seizures or tonic spasms started from 8hours of bir th to less than 3months with an average period of 27days ,o f whom 11cases aged less than one month .T he cardinal seizure type of those patients was tonic or tonic spasms ,most of them presented with partial or asy mmetric to nic seizures .F requency of daily seizures w as very hig h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0to 50times of single spasms o r 5to 20series of clustering spasms .Fur thermore ,almost all cases show ed a psy chomotor re tardation .T he history of abnormal pregnancy ,family epilepsy and birth asphyxia was found in 8,1,4cases ,respectively .Neuroimaging showed 9cases of the co rtical dysplasia ,7of bila teral ex tensive brain atrophy and ex ternal hy drocephalus .T he characteristic EEG of S -

B pattern was constantly observed ,w hile ictal EEG just presented the sudden flattening of background activity af ter high v oltage slow w aves o r low voltage fast activity (less than 50μV )on the flattened par t and recruiting rhy thm after ini -tial fla ttening .Conclusion OS is one of the severe infantile epileptic syndrom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ildhood among the ADEE with polyetiolog y and organic o r static brain lesions .Althoug h O S is an independent clinico -electrical entity w ith its specific fea tures and poor prog nosis ,it is evolutionally co rrelated with WS and LGS .

Key words Ohtahara syndrome Early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Age -dependen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Electroencephalog raphy Neuroimaging

大田原综合征(O htahara syndrome ,OS )是年龄依赖性癫疒间脑病中最早表现形式,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大田原俊辅提出。本文对我院1998~2003年间收治的17例患儿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根据国际癫疒间综合征分类标准,严格筛选,共收集病例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首次发病年龄:生后8h 至2个月20d ,其中<1个月11例,~2个月5例,~3月1例,平均27d 。随访时间:1~5年。

1.1 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新生儿或<3个月婴儿;(2)频繁而难以控制的强直或(和)强直痉挛发作;(3)出现

暴发抑制型脑电图;(4)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5)多种病因;(6)可转变为婴儿痉挛。

1.2 方法 应用国际10/20系统16导联脑电图记录仪(EEG4317,日本光电生产),脑电图描记采用常规清醒和睡眠状态诱发。其中睡眠剥夺描记法为:检查前一天洗洁患儿头皮,清晨提前2~4h叫醒,使其在清醒和自然睡眠状态下持续描记20~30min以上,或采用V ideo/EEG和24h动态EEG连续描记并同步显示。

2 结果

2.1 临床发作 17例都有强直痉挛发作,表现为头颈后仰或前屈,四肢伸展、屈曲或角弓反张,每日发作10~50次不等,其中5例呈单次发作,12例呈单次和成串发作,每次连续5~45次不等,持续时间约5s至25min左右,最长1次达1h20min;发作间歇期约5~30min。上述痉挛性发作不仅见于清醒期(13例),也见于睡眠状态(17例)。多数伴有部分性发作,如侧向凝视、局灶性或游走性或偏身强直痉挛。

2.2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本组患儿均有严重的体能和智能发育落后;竖头障碍,拇指紧握于掌中,眼球震颤,肌张力增高,蛙式卧位,俯卧时臀部上抬高于头部;易激惹,逗不笑,喂养困难,目光呆滞;拥抱等原始反射不出现。

2.3 母孕史、生产史及家族史 17例均为足月儿,4例母亲有3~5次人工流产史,其中2例流产后2~4个月内再次怀孕;2例母孕早期有病毒感染史,其中1例有先兆流产史,1例血CM VIg M(+)、IgG(+),尿巨细胞包涵体阳性;母孕期严重贫血、癫疒间家族史及死胎史各1例,羊水早破伴胎粪污染者和脐带绕颈各2例。

2.4 神经影像学 CT扫描发现5例(5/6)异常。结果提示:皮层区、皮层下或侧脑室旁局灶性或多灶性低密度缺血影,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和基底节区斑点出血影和脑穿通畸形各1例。M RI检查15例:其中4例为早期CT扫描的复查,脑萎缩伴外部性脑积水7例,脑发育不全9例,其中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半侧巨脑回、皮质异位症及小脑发育不良各1例,脑白质营养不良6例,先天性脑积水1例。2.5 EEG特征 (1)发作间期:所有患儿均记录到暴发抑制EEG(suppression-bursts,S-B):表现为系列的高幅慢波(150~350μV)伴多灶性棘(尖)波群与低波幅或抑制波(< 5μV)或呈电静息,反复交替或周期性发放,前者持续1~3s,后者约2~5s(也可大于10s);其中10例表现为非对称性S-B。(2)发作期:4例常规描记和7例采用Video/ EEG监测发现:表现为高幅慢波或棘(尖)慢波发放后突然转变为平坦的低幅快波背景,其中6例高幅棘慢波前伴短程快波活动,5例呈低波幅快活动或单一节律。临床单次发作,EEG示S-B;如连续成串发作,即出现高幅棘慢波与低幅快波交替的S-B;局灶性发作常起源于固定的限局性病灶,发作后显示局灶性放电。

2.6 其他实验室检查 6例(6/13)BAEP提示异常,2/5例VEP异常。临床观察发现:12例对声光反应迟钝,1例伴代谢性酸中毒(pH7.28),血乳酸异常升高(6.5mmol/L)。2.7 临床和脑电图随访 12例(12/17)转变为婴儿痉挛(W est syndrome,WS),5例转变为部分性发作;7例WS和2例部分性发作者转变为Lennox-G astaut综合征(LG S)。12例转变为高幅失律,其中8例发生于3~4个月内,3例于5个月内,1例于6个月内。8例于1~3岁内转变为多灶或局灶性1~2.5Hz100~250μV的慢棘慢复合波,伴全脑扩散或爆发;4例转变为2.5~4Hz棘慢或多棘慢复合波。

3 讨论

3.1 病因与病理生理 本组资料提示:OS与多种脑器质性病变有关,先天性早期感染、脑发育不全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为其主要病因,其次为遗传代谢疾病;Yamatogi[1]报道11例(11/16)为脑发育不全和代谢异常,影像学检查正常的部分隐源性患者尸检发现明显病变,如脑组织或神经元异常移行和多微小脑发育畸形。本组中巨脑回或多小脑回等严重畸形者具有发病年龄早、严重体智能发育障碍的特点,而皮质移行障碍和局灶病变的痉挛发作虽频繁,但智障都较轻;4例严重窒息者中,3例伴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有脑水肿,随访CT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和发育不良,其中1例尸检发现脑皮质及皮质下多灶性坏死,并同时累及丘脑和脑干。Clarke[2]认为严重的窒息可引起OS,而Fusco[3]认为这种由窒息引起的O S可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综合征。病理学研究表明:先天感染、宫内缺氧缺血等因素均可引起胚胎脑神经元异常增殖和移行障碍,从而导致发生皮质移行障碍或巨脑回等脑发育不全;发育中脑组织化异常引起的板层和板层下神经元结构、神经突出的生长与分化障碍,使丘脑-皮质、皮质-皮质传入与传出障碍;遗传代谢和缺氧缺血等因素可引起新生儿未成熟大脑皮层与白质之间的板下带神经元凋亡延迟,皮层-皮层下组织间网络和传导障碍;皮层下神经元过度兴奋,弥漫性扩散至皮层,产生放电,脑室周围白质发育不良或坏死等病理生理改变,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期痉挛发作、产生S-B、体智能发育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4,5]。

3.2 年龄依赖性特征 本组中16例首次发病<2个月, 11例<1个月,9例<15d,最小者生后8h内发病,且2例有可疑孕晚期宫内抽搐史;Clarke[2]报道7例(7/12)起病于生后第1天,说明本病起病早,与年龄相关。本组中12例(12/17)OS生后2~5个月内转变为WS,其中7例和另2例强直性发作于1~3年内陆续转变为LGS,三者之间的依次转变关系分别为12例(12/17)和8例(8/17),说明三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和内在联系。

3.3 EEG的病理生理及演变规律 本组EEG演变可分为两组:第一组12例,遵循上述S-B※高幅失律※慢棘-慢复合波的转变过程,患儿发作较顽固,体能智能障碍严重,其中3例死亡;第二组5例,其S-B逐渐转变为局灶性棘慢复合波,多不对称,脑病变范围相对较小,临床发作相对较轻。S-B与正常新生儿静态睡眠的交替性图形相似,但后

者表现为持续3~5s、50~100μV的高幅δ活动与3~10s、20~50μV不规则低幅θ活动交替出现,动态睡眠和清醒期消失,持续不超过新生儿期;其另一特征为年龄相关性演变过程:抑制期波幅逐渐增高,代之以20~50μV甚至>50μV 的不规则δ和θ混合慢活动;该变化始见于清醒期,然后扩展至睡眠期,部分患儿清醒期已见明显的高幅失律,可睡眠期仍为S-B。从高幅失律转变为慢棘-慢复合波也同样符合该演变过程,与文献报道一致[6]。O S与WS的发作表现并无显著不同,但其EEG具有各自的特征,说明OS与WS以及LGS脑电图的逐步演变是发育中大脑在不同年龄期对各种外源性损伤的疒间性反应。S-B提示大脑皮质发育极不成熟和皮质下神经元过度放电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络传导或联系障碍;高幅失律可能是弥漫性大脑皮质与皮质下或脑干神经元疒间性放电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慢棘-慢复合波可能为相对成熟大脑皮质的弥漫性器质性病变的疒间性反应;BEAP异常和EEG缺乏睡眠周期变化提示脑干功能异常。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OS主要应与早期发病的WS相鉴别,前者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后者常见于3~6个月的中期婴儿,ACT H治疗有效;S-B不仅见于睡眠期,同时也见于清醒期,而高幅失律的周期性特征仅于睡眠期明显。本组2例临床发作和EEG与OS相似,表现为非对称性轴性强直或游走性肌阵挛发作,无明确病因,影像学检查未见脑器质性病变,其中1例伴血乳酸异常升高,代谢性酸中毒,母有习惯性流产史,S-B仅见于睡眠期,持续存在,10个月因肺炎死亡,临床诊断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本病除临床发作与O S相似以外,多伴有髓鞘发育延迟和继发性脑萎缩,可见肾脏和肾上腺功能障碍、视网膜色素沉着,可能与代谢性疾病有关,预后极差[7]。

参考文献

1 Yamatogi R,Ohtahara S.Earl y-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 opathy with s uppression-bursts,Ohtahara s ynd rome:its overview referring to our16cases.Brain Dev,2002,24(1):13-23

2 C l arke M,Gill J,Noronha M.Earl y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 ith suppression bu rst:Ohtahara s yndrome.Dev M ed Child Neurol,1999,41(3):318-322

3 Fusco L,Achatz C,Di Capua M,et al.Video/EEG aspects of early-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suppression-bursts(Ohta-hara syndrome).Brain Dev,2001,23(7):708-714

4 Itoh M,Hanaoka IM,Sasaki M,et al.Neuropathol ogy of early-in-fan tile epil 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suppress ion-bursts.Brain Dev,2001,23(7):721-726

5 Porter BE,Brooks-Kayal A,Olden JA.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 t and epil eps y.Arch Neurol,2002,59(3):361-364

6 Ohtahara S,Yamatogi Y.Evolution of seizures and EEG abnormali-ties in childhood onset epil eps y.In:Wada JA,Ellingson RJ,ed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epilepsy.Handbook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ophysiol ogy.Vol.4Amsterdam:El-s evier,1990.457-577

7 Aicardi J.Earl y myocl onic encephalopathy(neonatal myoclonic en-cephalopathy).In:Roger J,Bureau M,Dravet C h,eds.Epileptic syndromes in infanc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2nd ed.London: John Libbey,1992.13-23

(2003-10-18收稿 2003-12-15修回)

(本文编辑:邓文军)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论著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中文摘要应根据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的有关内容书写。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全部信息,包括时间信息)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研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方法、程序等。结果:实验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等。结论:对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建议等。编写摘要时要客观如实地反应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摘要一般不分段。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摘要要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不用插图表格、不用引文,缩略语等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并注意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摘要应具自明性,切忌太长,字数以300字左右为宜。

英文摘要:应遵循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是由1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文题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题名所含实词数应少于10个。作者姓名:中国人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顺序为姓先名后,姓与名间为空格,姓与第一个名的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仅列第一研究单位,单位名称要写全,由小到大,即先科室后单位,并附其所在城市名、邮编及国家名。一般而言,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所以只要简洁、准确地逐段将文意译出即可,一般以150~180个词为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

脑电图分析要素

脑电图分析要素 EEG的分析主要从:频率、波幅、波形、时相和位相关系、异常波出现的方式、分布的广度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进行。 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指某种波在一秒钟内重复的次数,通常用波/秒(c/sec、CPS)或者Hz表示。对散在的慢波可测定其波长,以其所占的时间来表示。脑电波的波率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ec以下(通常0. 5~3.5/sec)),10-20μν,出现于额区,不以纺锤样出现,不得多于8-10%,其他各区少于5%。 θ频率带:4~7.5/sec,20-40μν,不超过50μν,双侧对称,颞区多见,不以纺锤样出现。 α频率带:8~13/sec,50-100μν,大脑各区均有α活动和节律,枕区最高,颞区最低。 β频率带:13/sec以上(通常14~40/sec),20-50μν,主要见于中央区和及其前部,以额区和颞区最明显。 波幅(amplitude): 波幅代表一个波的高度,用微伏(μV)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从波峰作一垂线至基线的距离,并与在相同增益和滤波条件下所记录的标准信号高度比较来确定的。 在临床EEG,以低、中、高波幅来描述。 一般认为25μV以下是低波幅,25-75μV为中波幅,75μV以上为高波幅。 波形(waveform): 根据脑波沿基线偏转的次数和时相分为: 单相波(monophasic wave):脑波自基线向上方或下方的一次偏转。 双相波(diphasic wave) :脑波沿基线上下方各有一次偏转,形成正-负或负-正双 相波。 三相波(triphasic waves) 脑波沿基线上下有三次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波。 根据脑波形态不同划分为: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讲解

脑电图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近年来发展很快,脑电图机已经普及到许多基层医院。但作者也发现许多医生及脑电图技术人员对于脑电图的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的脑电图存在着套用成年人脑电图标准的倾向。不了解婴幼儿及儿童脑电图的特殊情况。在脑电图记录描述中很明显是正常的描述,但结论中却给出轻度甚至中度异常脑电图的结论。而一些医生对于脑电图并不了解,看到异常脑电图的结论就告诉家属孩子患的是癫痫。对于癫痫大家都有种恐惧感,听到这个词,家属就心慌,开始了漫漫的天南海北的求医之路。而目前由于市场化的结果,医疗市场八仙过海,各种广告层层叠叠,各种未经过检验的新方法新治疗仪器也层出不穷。许多患者最后家财散尽,病未见好。有的迷信各种祖传秘方,导致病情加重。在此种情况下,身为医者,更应该牢记责任,性命幸福相托,责任重大。医者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导致一个人一个家庭命运的变化。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自己份内的技能。脑电图与医生的阅读经验很有关系,同样的一份图,可能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更应该提高技能。为此作者愿意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相关文献,对于脑电图做一简单的介绍。 脑电图(EEG电极放置方法:通常EEG记录中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16-21个头皮电极,我们放置19个电极,包括2个耳极和1个接地电极。常规使用参考电极的参考导联(单极导联和不使用参考电极的双极导联(纵向导联或称为香蕉导联记录。必要时加用横向导联和环状导联。记录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记录时间过短,会影响记录的效果。 正常脑电图波型的判断中,应该注意2方面的内容。 1.正常中的变异。①14Hz及6Hz正相棘波。主要见于4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浅睡眠期,深睡时少见,与癫痫发作无必然的关系。注意该波为正相,而一般的棘波为负相。 ②节律性颞区θ波爆发。多见于中颞区,为颞区长时间的4-7Hzθ波持续发放。多见于儿童清醒、睡眠早期。无临床意义。③6Hz良性棘慢波。该波主要发生于思

解读脑电图报告(儿童)

解读视频脑电图报告 (从结论部分或脑电印象分析) 第一部分慢波(含背景活动慢) 脑电图非癫痫样异常 1.是最常见的脑电图异常,包括: 1)背景节律不对称 2)不同步:(1)全面性不同步的慢波(2)双侧同步慢节律(3)局灶性慢波 3)特殊模式:(1)背景活动变慢(2)周期性(3)昏迷 不对称 1.正常脑可以有20%的不对称,通常波幅右>左。后头部背景节律右>左50%,或左>右35-50% 有临床意义,一般慢的一侧为异常。 2.慢波活动位于一侧,不对称性出现,波幅或频率局灶显著增高,双侧>35% 有临床意义,波幅异常的原因有:脑结构异常,癫痫发作后缺失, 颅骨缺损。 背景活动慢或广泛性弥漫性慢波常提示(1)颅内感染(2)癫痫发作后脑功能损伤。 局灶性慢波 1.频率小于8HZ的θ或δ波 2.通常涉及2-3个导联,可以一侧或一叶 3.一般提示急性或进行性结构异常 4.功能性的异常过程包括:血管疾病,癫痫发作后期,系统性疾病 5.经常伴随其他的脑电异常,如:不对称,癫痫样放电,在癫痫样放电时,该部位有定位作用。 局灶不规则(或多形性)慢波活动 经常影响背景活动,异常的程度取决于对背景的损害程度, 1.在急性损伤时,比CT改变还早,如刚发作后的癫痫所致的脑水肿。2.慢波经常与慢性损伤有关。损伤的中心波幅较低,而旁边则较高 3.慢波一般会抑制快活动 4.中央,顶区较少出现慢波, 一般为后头部、额区。 5.局灶损害可能有双侧改变。如下丘脑或中部脑病变 与局灶不规则慢波活动相关的其他脑电图异常及临床意义: 1.广泛的θ慢波提示中毒,脑炎,白质损伤,代谢性疾病,广泛的严重异常,或药物过量. 2.双侧同步的慢波,如脑疝(Herniation),代谢性疾病

常见的几种脑电图机

几种常见的脑电图机 赵军胜20085023 一、NT9200-16D数字脑电图仪(普及型) (一)仪器简介: NT9200-16D(普及型)型数字脑电图仪采用UE-16B型放大器,增加了单道放大、时域地形图、频率测量、多用户管理系统等功能,是集脑电图、脑地形图与脑电监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仪器。它利用生物电放大器采集脑电波信号,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加以处理,绘制三维活动脑地形图,定量定位地反映大脑机能变化及大脑发生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本仪器既可做病理性病变诊断又可做功能性病变诊断,弥补了CT和MRI的不足。电脑存贮病历和无笔描记,大大节约使用成本,并为病人复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数字脑电在临床上的应用: 癫痫病、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气体农药中毒、脑震荡、脑外伤、脑死亡、中风和再中风预测及老年痴呆的诊断、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等科学研究 (三)性能特点: 1、采用UE-16B型放大器 2、采用windos 2000操作系统,稳定性高。 3、USB接口全数字脑电放大器,支持热插拨,无需插卡,便于携带。 4、采样率可达1000点/秒。超强的抗干扰能力,确保脑电波形不失真。 5、正常参考值。 6、强大的多用户管理功能,确保每位操作大夫病历档案数据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7、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可支持多种查询检索,方便对病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和统计。 8、用于体检时,可连续采集多个病人并统一打印病例报告。 9、采集过程中,导联列表实时显示,并可随时改变走纸速度及灵敏度。 10、可在采集和回放过程中,随时添加事件标记及医生注释,并可自定义导联方式及诱发事件。 11、可按长度和方向选择EEG波形,边采集边回放; 12、具有多级电影回放功能。可以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①多种速度前后播放脑电图,最高可达100倍数; ②可任意放大脑电波形,测量脑电波幅度、频率; ③可按秒、页、事件及标记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④快速进入事件位置,通过事件表直接跳转到对应的波形位置 13、采样长度可达72小时。 14、具有三维彩色脑电地形图、直方图、时域地形图及功率谱阵图。 15、可用不同颜色标识任意导联,避免混淆。并可以每导波形单独放大,方便医生分析。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脑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学者Hans Burgerg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在人的头皮上放置电极描记到电位变化。这个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脑电图仍然是唯一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脑功能变化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皮质及深部核团记录到的神经元电位变化,可以反映脑功能的变化或损伤的程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因其特异性所以不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 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频率(次/秒,Hz)。见表1。 表1 脑电图的频率 波幅(μV) 成人,高波幅>100μV,中波幅50—100μV,低波幅<50μV。 儿童,高波幅>150μV,中波幅50—150μV,低波幅<50μV。 位相 以基线为准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 波形 正弦样波: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下降到基线以下而后逐渐恢回至基线,时宽<70ms);尖波(波形与棘波形似,仅时限为70—200ms);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三相波(沿基线有三次上下的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 出现方式 波单个波 节律频率和波形基本恒定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变化。 暴发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然终止的脑电活动。 出现部位

限局性、一侧性、广泛性。 健康人群的脑电图 从出生到老年脑电图特点随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的脑电图:α频段占75%左右,以9—10Hz为主。波幅为50—100μV,β频段占10%左右,慢波(θ及δ)占15%左右。α频段在双枕部数量最多,节律性最好,波幅最高,头两侧同步对称。生理刺激(如:声、光)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2. 癫痫的电脑图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因此脑电图变化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作间期脑电图 可以记录到单个的癫痫样波或短程爆发。常规脑电图的出现率为40%左右,长程脑电图可达85%。但是脑电图记录到癫痫样波(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不能与癫痫这个临床疾病划等号。因为健康人群中%~3%有癫痫样波,非癫痫性疾病也有癫痫样波。 发作时脑电图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均有不同于背景的变化。包括节律性癫痫样发放、节律性慢波、节律性快波、低电压脑电图、电静息及癫痫募集节律(10Hz)。 3. 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的关系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为与症状相关区的限局性癫痫样波;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相似,涉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期间为限局性癫痫样波,在颞叶内侧癫痫常为双层前颞(包括蝶骨电极)非同步性棘波;发作期为双侧额颞叶或两侧半球癫痫样发放。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期间与部分性发作相同;发作期癫痫样波始于某一限局区域,迅速扩散到两半球。 全面性发作,发作期间及发作期为两侧半球同步对称癫痫发放,后者持续时间长。 4. 颅内电极(硬膜下皮质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外科治疗前定位。临床症状与头皮脑电图难以明确定位者 颞叶癫痫及额叶癫痫的定测及确切定位 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定位不一致者 5. 脑电图在ICU的应用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 EEG) 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 括: (1) 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主要观 察: ①有无棘波、尖波、棘一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 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 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不同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不同年龄期EE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记录时间不足20分 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 动态EEG(ambulatoryEEG, 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 录像EEG(video —EEG 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 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 ?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 路的反 应电位。包括: (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 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 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nedstimuli) 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 不 (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人通路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脑电图简述

脑电图检查法 【原理】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 一、常规脑电图 ★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 (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 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 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 波幅、波形失真少; 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

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 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 (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病人的情况及脑电图的变化。但缺点为必须住院监测。 【结果判断】 一、健康成年人(20—60岁)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 ★以α频段(8—13Hz)尤其是9--10 Hzα节律占优势,约占75%(北京55%-90%)(国外0-95%),在枕部呈纺锤状节律出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括: (1)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主要观察: ①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例外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 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 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例外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 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例外年龄期EE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记录时间不够20分 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动态EEG(ambulatoryEEG,AEEG):持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录像EEG(video—EEG,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

应电位。包括: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 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nedst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不 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人通路反 应电位。脊神经根、脊髓和脑内病变者可出现异常。 3.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习称神经传导速度(NCV)。帮助弄清被测周围神经有无损害、损 害性质(髓鞘或轴索损害)和危机程度。据认为,当病变神经中有10%以上原纤维保持正常时,测试结果可能正常。 4.肌电图(EMG):帮助弄清被测肌肉有无损害和损害性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Frontal(额)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0.1秒和0.3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

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

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08-30T10:56:31.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周秀珍[导读] 眩晕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一种运动幻觉症状,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周秀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068-02 【摘要】目的对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TCD)和脑电图(EEG)检测比较分析,为眩晕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30例眩晕患者分别进行TCD和EEG检测。结果 130例眩晕患者TCD检测有99例异常(76%),表现为血流增快或减慢,减慢以椎基底动脉为主;脑电图检测有51例异常(39%),表现为不规则θ和δ慢活动增多。结论 TCD检测和EEG检测为临床对眩晕患者的诊断及用药提供依据。【关键词】眩晕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眩晕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一种运动幻觉症状,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Smith(1993)报道占门诊常见症状的第3位,Brown(1993)报道占第2位,但以往缺乏客观诊断指标[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电图(EEG)作为神经内科系统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眩晕患者采用TCD和EEG检查,旨在了解TCD和EEG检测对诊断眩晕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0年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获得眩晕患者130例(排除头部外伤、耳源性、感染、中毒和颅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51例,女79例;年龄分布在11~62岁,平均年龄39.2±10.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①发作前有焦虑、恐惧和疼痛等因素刺激,发作时多为站立位;②前期症状多有全身不适、心悸、胸闷、恶心、视力模糊、耳鸣、面色苍白、出汗和乏力等;③眩晕时间约数秒至数十分钟之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跌倒,但不伴咬舌和尿失禁;恢复期,苏醒后仍感全身不适和极度疲劳。130例中,眩晕原因明确的101例,其中单纯性眩晕57例,体位性眩晕13例,低血糖性眩晕8例,其他原因眩晕23例。每位患者均进行TCD检查和EEG检查。 1.2 检测方法 1.2.1 TCD检测采用深圳理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BS-ⅡX2PA经颅多普勒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2MHz。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颞窗不好时进行眼窗检测,以获取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测量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计算出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以Vm、PI、频谱为主要参考目标。 1.2.2 EEG检测使用南京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QDBS1018Y定量数子脑电图仪检测,按国际l0—20系统安装电极,单极导联描记,常规作睁闭及过度换气试验。描记时间不小于20分钟。 1.3 异常诊断标准 TCD:以本院经颅多普勒室建立的健康组正常值为标准。①超出正常均值±2个标准差;②PI值>正常均值±2个标准差;③频谱图异常;④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20mm/s。 EEG:参照谭郁玲主编《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2]。 2 结果 TCD检测:TCD总的异常率为79%,其中93例表现为部分颅底动脉血管(单支、几支或普遍)血流速度增快,25例表现为部分颅底动脉血管(单支、几支或普遍)血流速度减慢,12例表现为双侧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 EEG检测:脑电图总的异常率为39%(51/130),其中轻度异常88例,表现为:高波幅波(120—180uV),在各导联以泛化形式出现;额、中央、颞区较多散在非特异性、30~55uV、5~7 c/s的θ活动,发作性成群或短程出现;中度异常42例,θ、δ波在前头部及枕部明显增多,阵发短至中程出现。过度换气后背景波的改变包括:a频率变慢,波幅稍有降低,θ、δ活动明显增多,频率变慢,波幅增高。 3 讨论 3.1 当前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对中老年人主诉眩晕者,特别是发作性眩晕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信号或首发症状[3]。而眩晕发作为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还可导致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代谢紊乱,脑干前庭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产生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导致小脑前动脉、小脑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动脉的血流下降缺血、缺氧而引起。以前神经内科主要采用头部CT、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等对眩晕患者进行相关检查,但阳性率较低,TCD和EEG作为神经内科系统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它们均具有无创、价廉、重复性强,可动态观察、指标客观等特点,尤其对血管的功能状态的评价明显高于其他辅助检查[4]。 3.2 TCD是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首选检测手段。本组中130例眩晕患者有99例异常,异常率76%。所检查血管出现流速增快或减慢、或两侧不对称、或频谱异常。本组TCD异常以血流速度改变为主。主要是由于血管舒缩反射障碍引起血管痉挛或眩晕发作后流速代偿性增加来保证局部脑供血而引起。小部分病人血流速度明显增高,频谱形态改变明显,呈现涡流、湍流,考虑为血管狭窄引起。TCD检查不仅反映脑血管的功能状况,而且能够反映脑缺血的范围和程度。脑缺血发生变化时,TCD可直观反映出来,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导致血管供血不足。正常情况下,大脑组织血流供应非常丰富。脑组织在代谢过程中的耗氧量很高,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一旦出现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脑供血障碍。 3.3脑电图异常率39%,TCD异常率76%,可直接反映脑血管血流速度的改变,进一步揭示脑组织的供血状况。尽管眩晕患者的脑电图、TCD异常差异性较大,TCD异常率高于脑电图,这可能是轻度的血流速度改变,还未引起神经细胞的电生理变化,这说明血流速度改变早于神经电生理变化。但它们从不同途径反映了本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起着互补作用。两种检查各有特点,均可重复和无创伤。通过脑电图及TCD检查,了解眩晕患者脑的血液供应情况及神经细胞的电生理变化,指导临床对眩晕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有利的依据,有利于眩晕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间宇明.眩晕的临床和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3):137. [2]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V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 [3]赖丽萍,赖庆文,罗云华.经颅多普勒对眩晕病因的诊断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2):194-195. [4]焦明德.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VI].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5:139.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EEG正常143例(71.5%),EEG异常57例(28.5%)。在57例EEG异常患儿中,异常表现:43例(75.4%)为背景脑波发育延迟(包括散在波增多、α波指数减少、节律偏慢)、14例(24.6%)为阵发性异常(包括颞区、中央区、额区少量尖波、棘波或散在波减慢)。检查期间,有101例发作抽动,同期常规EEG未发现同步发作性异常波。 结论:在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诊断中,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电图小儿抽动症临床特点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5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04-01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目前关于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阐释。抽动症多发于青少年和儿

童时期,且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某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肌肉快速地、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抽动或发声抽动,例如耸肩、摇头、伸颈、张口、吸鼻、皱额、挤眉、眨眼等,并常会伴有喉中发声或清嗓声音[1]。为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点,笔者对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DSM-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Ⅳ版)诊断标准。男168例,女32例,年龄在3~11岁,平均(7.3± 2.6)岁。其中123例为短暂性抽动,77例为Tourette综合征。经智力检测,均无异常,均排除难产儿、早产儿、出生时窒息患儿,既往无家族癫痫史和高热惊厥史。临床表现:以吸鼻、皱额、眨眼为首发症状127例,以挺腹、耸肩、摇头、伸颈、伸舌、张口、做怪相为主31例,喉中异常发声、清嗓21例,四肢抽动4例,秽语5例,轻中度行为紊乱12例。 1.2方法。应用南京伟思公司生产的16道脑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按照国际10~20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志芳 脑电图仪器 EEG机是将微弱的脑电讯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记录装置把波形描记下来的一种电子仪器。根据所记录的导程数(道数),EEC机可分为4、8、12、14、16、18等导程,但常用者为8及16导程。还有附有记录心电图、呼吸曲线、眼动图、肌电等生理记录,并可连接示波器、脑电自动分析装置等。正常脑电活动差约为5-100μV,因此EEG机放大率要在一百万倍以上才能将脑电记录下来。EEG基本结构主要由输入、放大、调节、记录和电源等五个部分组成。 脑电图机的结构和使用 一、输入部分:㈠、导联选择(总导、分导) ㈡、定标及电阻测定 二、放大部分:差分放大、要求低噪音、漂移小。 三、调节部分:㈠、增益(总、分) ㈡、时间常数(时值) ㈢、滤波 ㈣、干扰抑制 四、记录部分:㈠、走纸速度 ㈡、阻尼(机械) ㈢、零位 五、电源及稳压装置: ㈠输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导联选择、定标及电阻测定三部分。 l、导联选择脑电活动通过放置于头皮上的电极和电极连接线导入电极盒。再由每个导联选择开关选择在头部上任何两个电极(或其中一个与耳垂)连接成一个导联,然后输入前置放大器。 导联选择器有自由选择式和固定式两种。前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所需导联。而后者是在机器制造时或调试时即按一定的导联排列组合而成,操作时只要拨动其总开关就可得到某一类型导联形式,应用起来极为方便。 2、定标装置EEG机的各种记录笔事先必须有相同的摆幅高度,才能对以后描记下来的脑波进行波幅测定。EEG基本标准电压是采用波幅1厘米时相当于100μV。 3、电阻测量装置用来测定电极与头皮皮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对地之间的电阻。一般头皮电阻在20千欧(kΩ)内符合要求,少于5kΩ更好,若电阻值过大容易产生干扰或造成波形失真。 ㈡放大部分EEG 是—种0.5-60c/s低频波,其电压一般为5-100μⅤ电流讯号,必须经过放大(约一百万倍)。这就要求EEG机放大倍数要高、抗干扰能力强、漂移小、噪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初期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脑脊液及影像学,其阳性率高。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 脑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脑脊液影像学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 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易造 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病 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随着 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 流行趋势。 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2~6月诊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2年6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 女16例;最小5岁,最大67岁;5~17岁37例, 18~67岁13例。从发病到住院 的平均时间为4d。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有上感史者35例(70%),腮腺肿大病史9例,有头面部带状疱疹 者5例,有水痘感染者1例;发热45例(90%),头痛49例(98%),恶心21例(42%),呕 吐18例(36%),行为及人格改变21例(42%),意识障碍4例(8%),癫发作4例(8%)。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在住院24h内行脑电图及腰穿检查。腰穿脑压升高,白细胞数(0~450)×106/L,蛋白0.15~0.75g/L,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50例均异常。 2 结果 2.1 脑电图异常率与程度分析 50例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慢波5~7级)5例占10%,中度异常(慢波8~10级)11例占22%,高度异常(慢波11级以上,α波消失)34例占68%。 2.2 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50例病人做了CT检查,结果CT异常的19例,阳性率占38%。而脑电图全 部显示异常,不但能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而且能显示局限性异常灶,与CT定位 相等。从而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明显优于CT,其阳性率高,定 位准确。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E)是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 现的传染病。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发热、呕吐或 行为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鉴 别诊断困难。病程大多 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肢体瘫痪、智能障 碍等后遗症,重症脑炎易在急性期死亡。 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指标,是对脑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感染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