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外CO_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_朱希安 (1)

国内外CO_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_朱希安 (1)

国内外CO_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_朱希安 (1)
国内外CO_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_朱希安 (1)

国内外CO 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

朱希安 汪毓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CO 2的捕获与地质埋存是解决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相继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文中介绍了国内外CO 2埋存的技术现状和开展研究项目的概况,尤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展的工作。重点总结分析了CO 2的捕获与地质埋存的意义、方法和技术,对于CO 2注入后的运移监测手段和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详细分析和讨论了CO 2注入煤层后,对煤层及其围岩产生的压力、孔隙、电阻率变化以及与原有孔隙中液体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指出了煤层注入CO 2后可采用的运移监测方法。关键词:CO 2 埋存 运移 监测

The Ne w Progress on Movement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Method

Research of CO 2in Domestic and Abroad

Zhu Xi ′an ,Wang Yuduo

(Photoelectricity Infor mation and Com munic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 bstract :C O 2capture and geological stora ge is one of available methods for solving carbon emission and less -ening atmosphere pollution and world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years ,many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made a

lar ge amount of r esearch and test .The technique situations and r esearch works developed for C O 2capture in domestic and abroad ar 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especially works developing in China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 as well as technique of CO 2capture and geological storage are stres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movement monitoring means and principle after injecting C O 2is described in detailed .It is importantly ana -lyzed and discussed that effects on pressure and pore and resistivity change of coal bed and surrounding forma -tion as well as mutual r eactions between liquids in original por e ,the available monitor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CO 2movement ,after injecting CO 2into coal bed .Keywords :C O 2;storage ;moving ;monitoring

1 前言

近三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等相关问题,已从学术研究课题成为全球各国首脑峰会的主要议程。根据美国夏威夷Mauna Loa 观测

台、中国气象局瓦里关山全球大气观测站及南极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42-003-002。

作者简介 朱希安,男,电磁信息技术及煤层气开发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及煤层气理论及开发研究。

第8卷第5期 中国煤层气 Vol .8No .52011年10月 CHINA COALBED METH ANE October .2011

La w Dome冰心资料提供的数据,大气C O2质量分数将由1750年前的280×10-6提高到2000年的368×10-6(增加31%±4%)。预计到2100年,大气的CO2质量分数将达到540×10-6~970×10-6,由此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CO2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使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16.8×10-12m3,埋深2000~4000m范围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0×10-12m3,这部分埋藏较深的资源由于开发成本较高,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加以利用,但碳封存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和利用深部煤层气资源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

发展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CO2捕集、埋存及高效利用理论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实施CO2长期地质埋存和资源化利用的示范,将成为我国科研人员对CO2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目标。为此,“十二五”期间,国家设立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潜在的油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开发。其中CO2的埋存与置换甲烷技术的研究是项目2011ZX05042-003的重要研究内容。

2 CO2的捕获与地质埋存

上世纪90年代,国际能源署IE A对世界储层CO2埋存潜力做了评估,如表1所示,政府间环境

表1 储层CO2埋存潜力评估

埋存类型全球CO2埋存量(Gt)

枯竭油气藏920

深部盐水层400~1000

不可开采的煤层>15

表2 储层CO2埋存量评估变化组织IPCC也对世界储层CO2埋存量做了评估,如表2所示。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CO2地质埋存潜力非常巨大,将对CO2减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CO2捕捉与埋存(Carbon Captureand Storage,简称CC S)技术是指将C O2从相关排放燃烧源捕获并分离出来,输送到油气田、海洋等地点进行长期封存,从而阻止或显著减少C O2向大气中排放。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工业试验或工业化应用的封存场所主要有深度含盐水层、枯竭或开采到后期的油气田、不可采的贫瘠煤层和海洋。随着全球面临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对CCS技术研究的支持。CO2捕获和存储技术主要由3个环节构成:

(1)CO2的捕获,指将C O2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压缩至一定压力。

(2)CO2的运输,指将分离并压缩后的C O2通过管道或运输工具运至存储地。

(3)CO2的存储,指将运抵存储地的CO2注入到诸如地下盐水层、废弃油气田、煤矿等地质结构层或者深海海底或海洋水柱或海床以下的地质结构中。

CC S技术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减少C O2排放的前沿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挪威、加拿大、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已开始对CO2的地质埋存方法进行研究;中国也一直在试行自己的解决方案。作为C O2排放大国,我国积极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密切关注CCS技术进展,并着手开展了一些研究与实践工作,我国与国际社会一起积极开展了CC S技术研究与项目合作。2007年启动了“中欧碳捕获与封存合作(COACH)”,12个欧方机构和8个中方机构参与了COACH。2007年11月20日,启动了“燃煤发电CO2低排放英中合作项目”。2008年1月25日,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联煤”与加拿大百达门公司、香港环能国际控股公司签署了“深煤层注入/埋藏C O2开采煤

”项目合作协议。自2002年以来,

,成功实施了浅部煤层的C O2单井注入煤层气是由煤层生成并主要以吸附状态储集于

4中国煤层气 第5期

煤层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俗称为瓦斯。标准状况下,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密度是1.977克/升。在CO2的温度-压力相图中,31℃、7.4×106帕是它的临界点。当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时,C O2的性质发生变化:形态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这时的CO2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其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将C O2埋存于深部煤层中,煤层表面可以吸附注入的CO2,不仅保存了CO2,而且可以置换出煤层中的甲烷,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由于煤层具有较大的内表面积,与等效体积的天然气藏相比,煤层可以储存几倍的CO2。

在煤层中注入CO2还能提高煤田甲烷产量。煤层是富甲烷气体储存的岩层,一般情况下每吨煤中会产生4.3~6.2m3甲烷,所产生的甲烷集结在煤层中、吸附在煤的表面上。煤岩内部多微孔,具有吸附大量气体的能力。在煤层压力条件下,煤对甲烷的吸附可高达25m3/吨。煤的年代越久,含气量越多,褐煤的气量最少,烟煤和无烟煤每吨可含有30m3的煤层气。煤与C O2的亲和力比甲烷大,在相同的压力下,煤对CO2的吸附量是甲烷的1.8~2.8倍,从钻井注入的CO2通过煤的内生裂隙系统扩散到煤基质,被吸附在煤微空隙的表面,把与煤亲和力低的甲烷赶走。把C O2注入煤层,可以保持储层的压力并很快把甲烷置换出来。美国圣胡安盆地阿利森(Allison)煤田的试验表明,注入3份体积的C O2,可以得到1份体积的甲烷。被注入的CO2一直到大部分甲烷都给置换出来以后,才会少量地从钻井口流出。

2002~2006年,我国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展向煤层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试验,选择在山西沁水盆地南部TL-003井作为微型先导性试验的第一口井位。试验目的层是3#煤层,埋深470余米,厚度6米。煤层顶板为泥岩,厚度9米,上覆砂岩28米。单井试验与单井、多井数值模拟表明,单井试验注入192吨液态CO2,注入后的重新生产初期C O2产出量累计约40吨,70%以上的CO2气体被埋存在煤层中。结果显示在沁南无烟煤地区注入CO2能够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而且具有对C O2的封存能力。4 CO2地质埋存后的运移监测手段

煤层气开发中,CO2注入前后,煤层会产生下列变化:煤层受CO2注入的压裂作用,煤层的结构和构造发生了变化,煤层的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发生变化,煤层与围岩之间的波阻抗差异更加明显;由于岩层的电阻率不取决于干燥岩石本身的电阻率,主要取决于岩石的饱和度和水分矿化度。

C O2注入煤层后,煤层的饱和度发生变化,因此电阻率和CO2注入前有明显的差异;CO2注入煤层后,受压裂作用,破坏了煤层及上覆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可能引起局部应力集中,使煤层顶板出现裂缝。这必然会改变地下气体的运移和聚集环境,对CO2、氡气的运移和富集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CO2向上运移,与地下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氡气向上运移,可在地表形成氡异常区。

通过对煤层注入CO2前后,煤层、上覆岩层及地表土壤和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为C O2注入后的运移监测提供了条件。选择适应深层煤层气CO2注入后的运移监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可实现对C O2注入后运移进行监测。方法如下:

4.1 井间地震测定法

C O2注入煤层后,煤层的结构和构造发生了变化,煤层的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发生变化,煤层与围岩之间的波阻抗差异更加明显,可采用井间地震成像、3-D和4-D(时移地震)地震方法进行监测。

4.2 瞬变电磁测定法

C O2注入煤层后,煤层的电性参数发生变化,根据注入C O2前后煤层及顶板的电阻率变化,采用井-井或地-井瞬变电磁法可测定电阻率的变化。井-井瞬变电磁技术综合了电磁感应和层析成像的优势,生成井间电阻率分布剖面图,瞬变电磁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法,它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场,在一次脉冲场间歇期间利用回线或电偶极接收感应二次场,该二次场是由地下良导地质体受激励引起的涡流所产生的非稳电磁场,良性导电地质体产生的感应二次场与地质体的电阻率密切相关,电阻率越低、低电阻地质体规

5

第5期 国内外CO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

模越大,感应二次场越高、二次场衰减越慢。

4.3 氡气测定法

CO2注入煤层后,煤层及煤层受压,在煤层及顶板形成氡气上移通道,在地表形成氡异常,拟通过测氡进行监测。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也是一种惰性气体,一般不参加化学反映,能溶于水,但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ρ=9.73×10-3g/c m3,沸点-65℃,溶点为-71℃,具有强烈的扩散性和扩散能力,由于氡是非极性单原子分子,氡容易被固体物质所吸附,其中以活性炭、煤、橡胶、石蜡最为突出。在自然界中,氡及其子体凭借自身很强的向上运移的能力和母体与子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在自然界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也各有差异,并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通过地表测氡,分析其异常规律,可以探测出地下地质体的赋存特征。

4.4 化学分析测定法

由于CO2注入前后地表土壤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变化,通过监测地下水及土壤的微量元素,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可以测得CO2注入后的运移。同时,对于C O2在空气中是否逸散,可通过采集CO2注入煤层前后的空气中的CO2含量,来监测CO2注入后的运移,并评价对空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 CO2煤层埋存后运移监测状况与新进展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控制C O2排放为主要手段的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研究工作,即C O2捕获与埋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CO2埋存后的运移监测也随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采用的监测CO2运移的手段有:

(1)C O2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监测

CO2注入井口和地层压力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技术己臻于成熟。监测数据还可用于反演现场尺度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多相流参数、探测储层堵塞或渗透性增高等。

(2)井孔完整性监测

井的注入部分和止水带的完整性,可以通过连续监测环空中压力和气体组成来监测。压力和成份的变化可用压力传感器或红外分析仪测得。通过水泥胶结测井的周期测量,确定套管与岩石之间的粘结状态。通过套管的泄漏或者井孔的直接泄漏可应用被动声波等手段进行监测。

(3)储层地球化学监测

地球化学方法可用于地下CO2运移的直接监测和认识CO2与储层流体和矿物间的反应。对流体样品的主要离子(如Na、K、Ca、Mg、Mn、Cl、Si、HC O-3、SO2-4等)、pH、碱度、稳定同位素、气体(如烃类、CO2及其同位素)进行分析;对酚类及其它有毒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开展研究。利用天然示踪剂(与注入的CO2相关的C、O、H同位素及稀有气体)或投放人工示踪剂(稀有气体、SF6、全氟化碳等),绘制示踪剂响应曲线,分析C O2运移方向、速率,研究多相流的渗透力学属性(饱和度、渗透率等)及其变化。此外,C O2的取样和分析本身指示其为注入或天然来源。示踪剂注入可更精确地确定CO2自注入并到监测井的迁移路径和速率。

示踪剂可为人工投放的气体,如全氟化碳或稀有气体,二者都具有很低的检出限。尤其是稀有气体,在岩石介质中可较CO2运动更快,提供了CO2迁移的近似路径。某些情况下,可由注入井和监测井实现CO2垂向迁移的直接测量,在套管不同深度上采集流体样品,可以实现目的部位的周期测试,取得的流体样品可进行C O2和CO2浓度升高所致流体化学组成变化的分析。

(4)深部C O2运移的监测

地震方法是监测深部CO2运移的常用工具。通过4-D地震,可考察C O2晕的时空演化;或在C O2注入前后,于注入井应用垂向地震剖面(VSP)方法,监测CO2的运移和空间分布;于注入井和监测井应用井间地震方法,监测井间CO2晕的空间分布,并根据监测结果获取CO2饱和度的空间分布。地下深部C O2的运移也可以通过测量监测井中孔隙流体变化的方法直接确定。通过分析流体化学组成变化(如PH、Alk、HCO-3或EC等),判断C O2是否到达监测井。

(5)匀浅部含水层监测

因毛细突破、机械突破和富含CO2的流体与盖层、水泥反应导致的盖层、废井突破,咸水和CO2将向浅部含水层泄漏,可应用地球化学指标、示踪气体浅部含水层。

(6)包气带和地表监测

确定C O2自储层进入包气带,进而到达地表或

6中国煤层气 第5期

仅地表环境的技术有很多。CO2在近地表环境中可以自由气体或溶解态存在。探测CO2浓度增高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气体监测和地表C O2通量监测。

分析土壤水中主要离子(Na、K、HCO-3等),碱度、PH,烃类气体、碳稳定同位素比,可以确定C O2变化量和来源。此外,因PH变化可造成铅、砷微量元素等的活化,这些微量元素的污染或可作为CO2浓度升高的指示。土壤气体或集气箱中气体的分析和C O2同位素分析有助于确定其来源,尤其是浅部生物来源的CO2与化石来源的不同。与CO2一并注入的人工示踪剂,如全氟化碳或稀有气体,检出限低,或可提供泄漏可能性的信息。

参 考 文 献

[1] 蒋邦远主编.实用近区磁源瞬变电磁法勘探.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

[2]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

评估报告.北京:2007.

[3] 叶建平.沁水盆地南部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微

型先导性试验研究.石油学报,2007,28(4):77-

80.

[4] 陈润等.CO2注入煤层多用途研究.煤田地质与勘

探,2008,36(6).

[5] 张群.煤层气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西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2003.

[6] 孙可明.煤层气注气开采多组分流体扩散模型数值

模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3):305

-308.

[7] 马一太,魏东,吕灿仁.温室气体与CO2资源化宏

观研究与探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1(S1):

S9-S14.

[8] 刘延锋,李小春,白冰.中国CO2煤层储存容量初

步评价.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

2974-2952.

[9] 吴世跃,郭勇义.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

煤炭学报,2001,26(2):199-203.

[10] Ozdemir E.Modeling of coal bed methane(CB M)produc-

tion and CO2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J Coal Geol,

2009,77:145-152.

[11] Wilson M,Monea M.IEA GHG Weyburn CO2Monitoring&

Storage Project Summary Report2000-2004.Vancouver,

2004.

[12]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Carbon Sequestra-

tion Atla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2007. [13]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

age.2005:5-121.

[14] Connell L D,Detournay C.Coupled flow and geomechani-

cal processes during enhanced coal seam methane recovery

through CO2sequestration.J Coal Geol,2009,77:222-

233.

[15] Jr FRANKLIN M Orr.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in geologic

formations.SPE88842,2004.

(责任编辑 刘 馨)

(上接第33页)

(2)依据岩层移动变形特征,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所受的基本外载力有轴向拉(压)力、径向外挤压力、层间滑移剪切力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力。

(3)根据卸压煤层气井的受力情况知其破坏方式有:轴向拉伸变形破坏、径向挤压变形破坏、层间剪切变形和错断破坏、以及双轴共同作用下的错断破坏,其中径向挤压变形破坏目前不是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主要破坏方式,可以暂不做考虑。

参 考 文 献

[1] 夏红春,程远平,柳继平.远程覆岩卸压变形及其

渗透性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26

(1):10-14.[2] Shuxun Sang,Hongjie Xu,Liangcai Fang,Guojun Li,

Huazhou Huang.Stress relief coalbed methane drainage b y

surface vertical wellsin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0,82(3-4):196-203.

[3] 何国清,杨伦,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4] 王仲茂,卢万恒,胡江明.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的

机理与防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 孙海涛.采动影响下地面钻井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 郝俊芳,龚伟安.套管强度计算与设计[M].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7] 宋治.油层套管损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石油

钻采工艺,1985,(1):9-22.

(责任编辑 黄 岚)

7

第5期 国内外CO2运移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进展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省湘潭市,411201) 1 引言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科学技术活动,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管理工作服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研究现状,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原因,不断地创新探索。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对策 2正文 2.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国已经建立2223个环境监测站,大概36万人在岗工作,占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高级技术人员有2350人,中级技术人员8400人,再者,其他行业中还有大概1万人参加环境监测事业,其中,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在岗人员约为21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拥有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噪声、海洋、酸雨、地下水、生态以及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各个监测要素的监测站数量也初具规模了,多的已经达到了近1100个监测站,最少的也有30多个,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已经具备较强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约有70个城市具配备了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5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部分省市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试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再者,在全国31个省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信系统。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目前已经有400多项,其中大部分的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全国共有专业和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监测站约2200个,行业监测站约2600 个。共有10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113个酸雨监测站,135个水质监测站被国家控制。再者,国家还建立了噪声监测网络,辐射监测网络和区域监测网络等等。 二、国环境监测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对照环境监测部门现有的实验室分析检测能力以及国内外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发表时间:2015-03-12T10:28:02.94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奕红 [导读] 目前,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环境监测理论和环境监测体系。陈奕红(四川省内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环境分析是环境检测的主要方法,主要对环境质量因素进行测定,通过测定值来研究环境变化的因素,并且通过环境变化曲线,来预测环境质量改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进程的研究,并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此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分析,环境质量,环保事业 1.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变坏的负面影响。为此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的改变和监测具有重大的作用,他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1]。目前,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环境监测理论和环境监测体系。 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下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同时,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环境技术专家,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2.1 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环境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兴行业,监测的对象为人为因素、污染因素、自然因素。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测量,来评价环境质量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操作过程。在对环境污染物检测时,并延伸到对生物和生态变化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和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持续监控,,实现信息全面的获取、传输、和控制。环境监测一般包括:背景调研→制订方案→优化方案→现场采样→样品输送→样品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通过对声学、光学研究的物理手段,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的化学手段,还有对生态和生物研究的生物手段。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放射分析法、仪表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分析测试技术,同时还应该包括数据采样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 2.2 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管理和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是制订相应保护法规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包括:研究环境质量的改变,并且合理的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收集环境背景及其变化趋势数据和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的自然资源,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揭示了新的环境问题,识别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3.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3.1 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不完善自从“十七大”我国提出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时,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和投资力度,但是,由于过去我国对环境监测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以往获得的环境数据大多数不精确,这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没任何指导意义,显然我国目前的监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逐渐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我国旧的监测技术方法已经对我国未来环保工作失去了指导意义,而且现有的监测方法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漏洞,在对环境质量监测时存在较大的差距[2]。此外,我国在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技术水平还不太高,这进一步制约了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发展。我们要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尽快找到一种快速、准确、完善的监测方法。 3.2 环境监测队伍薄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太高,这与我们迫切解决环境问题不相符。由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流动性不大,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对新员工引进的数量比较小,同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训练不够完善,很多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对新进人员要求不严厉,这严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加大高校在环境保护专业的发展和投资,但是由于受到环境监测部门人员的限制,很多毕业生不能从事该方面工作,这使得人才大量流失,并且现有的该方面人才发展的环境不乐观。 3.环境监测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环境监测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留不住专业人才,使这一地区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落后。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已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大量该方面的专家。为使我国环境监测全方面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注重对该地区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环境监测均衡发展。 3.4 环境监测领域狭窄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领域比较狭窄,并且对监测的项目不深入、不全面、不具体,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监测领域差距很大[3]。 我国目前对环境监测只停留在表面的、可看的到的方面,而对更深一层次,比如光学污染、地下水监测、核污染等领域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此外,我们对常规项目的监测要求也不严格,监测的数据不够精确,存在很大的误差,这无法真实的反应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 4.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1 注重提高环境监测技术针对我国监测技术落后的现状,我们应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改善。在很多发达的国家已经具有完善的环境监测方法。在发达的国家开始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例如,3S 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等,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还很落后,我们应该努力朝着更高水平方面的发展。并且,加大对高精度环境监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我们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分析时,也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和逐次的改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技术发展的保证。我们应该严格规范新引进人才的制度,杜绝走后门的情况,不断地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对已引进的人才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采取有竞争性奖金的方法,激励工作人员的素质发展,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大对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成长空间,为他们的技术水平进步提供保证。进一步规范高校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此外,也应加大对各个地区监测人员之间技术的交流,使好的技术和方法共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作用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协调作用。

多角度对地观测技术

多角度对地观测技术 摘要:伴随着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飞快的发展。现在可对地球环境进行多角度立体观测和微波遥感全天候监测。预计在今后的15到20年里,将有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对地观测卫星发射,形成全天候、多角度、高分辨率、高光谱及日覆盖的卫星遥感观测系统,人类将可以实时地开展空间对地观测,进行地球环境的调查、监测与研究工作。本文着重讨论多角度对地探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与难点、新的研究思路、发展动态分析等,并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该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多角度对地观测技术,立体成像技术,地物识别

Multiple- Angle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Accompany with the greatness advancements of space technology, space remote sensing the earth acquired a rapid development . Now we can observe the earth’s environment in multiple-angle and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round-the-clock monitoring . To estimate in the following 15~20 years , there will launch more kinds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 forming a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 system of all-weather , multiple-angle , high resolution , Hyper spectral and Day coverage . The human can carry out Space on earth observation in real time , proceed the work of inquiring , surveying and researching the earth’s environment . This article emphasized the fundamental , key technology , difficult point , Research Ideas and Development dynamic analysis of Multiple- Angle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 We prospect this technology acco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 Key words: multiple-angle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stereoscopic imaging technology, ground objects identification

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能够连续、快速、在线监测污染物仪器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生物传感器正是最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传感器。近l0年来,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用途也正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了对生物传感器的广泛研究,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传感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国际纯 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化学传感器的定义为:一种小型化的、能专一和可逆地对某种化合物或某种离子具有应答反应,并能产生一个与此化合物或离子浓度成比例的分析信号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应用的是生物机理,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和离线分析技术(如HPLC或质谱)相比,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较好的稳定性、低成本、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快速在线连续监测。它在环保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要器的构件由敏感元件(生物元件)和信号传导器成。用来制作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元件和传导器分别为:(1)生物元件:生物体、组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酶组分、感受器、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等。(2)传导器:电热测量式、电流测定式、电导率测量式、阻抗测定式、光强测量式、热量测定式、声强测量式、机械式、“分子”电子式等。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取决于它的生物敏感元件,而生物传感器的其他性能则和它的整体组成有关。基本原理是:将生物敏感元件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及信号经由物理元件——换能器,转变为光、电、 声等易检测信号,从而间接地获知待测物的有关信息’ (图1)。最先问世的生物传感器是酶电极,主要以酶作为生物元件。现在所用的生物元件包括抗原或抗体、酶或基质、各种酶的混合体、整个细胞或部分细胞、植物或动物组织和神经受体。生物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决定于敏感元件(分子识别单元)和待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以下几种类型:(1)将化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2)将热变化转化为电信号;(3)将光效应转变为电信号;(4)直接产生电信号方式。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新的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将不断出现,如正在利用细胞受体和自激振荡等作用现象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2 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根据生物识别单元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等;根据生物传感器的变换特征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生物电极、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嗅觉生物传感器(又称电子鼻,它是应用传感器阵列技术模拟人工感知系统实现的)和光(热、电)生物传感器等。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光纤薄膜与平面波导薄膜材料等)发展成果的推动,生物传感器向着多功能、智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基因传感器与生物芯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物传感器的研制过程有很多难点,但其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却是其他传感器无可比拟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生物材料构成的分子识别元件,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它利用优异的选择性把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测定时一般不需加入其他试剂。(2)由于它的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3)样品用量少,响应快,且由于敏感材料是固定化的,可以重复使用。(4)传感器连同测定仪的成本远低于大型的分析仪器,所以便于普及推广。 3 生物传感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 BOD生物传感器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BOD测定方法是传统的稀释法:在(20土1)cc培养5 d,分别测定样品培养前后的溶解氧,二者之差即为5 d的生化需氧量B0D 。但这种方法操作繁杂,重现性差,不能及时反应水质情况和反馈信息,不适合现场监测。而生物传感器测BOD只涉及到初始氧化速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对标准溶液的测定来获得。这就可以将测定时间缩短到15 min左右,且重现性提高。BOD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当生物传感器置于恒温缓冲溶液中,在不断搅拌下,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环境监测技术成为了影响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和分析,对实现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科学技术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物监测中应用广泛。同时,本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将向着以有机污染物作为监测的主要目标、监控介质范围扩大、监测分析精度痕量化、分析技术快速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应用广泛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技术;污染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bstract:To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is deepening,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work to carry out. Using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pollutants accurately and timel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3S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contaminants in water, air,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will be toward to regard the organic pollutants as the main monitoring targets, expand the scope of monitoring media, analyze to achieve mark quantization, analyze fast, and us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widel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Pollution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和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监测不仅是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总

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

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对地观测系统和技术实现了全球实时的观测,在获取全球表面和深部的时空信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从对地观测卫星、传感器向高分辨率发展、对地观测卫星向网络化发展和对地观测系统向综合与协作发展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从国家资助的角度、设备开发能力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开发的成本、投入使用的时间需求等圈定有限资助的技术范围,确定了未来对地观测在9个方面的技术需求。 引言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包括地面遥感车、气球、飞艇、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和太空观测站等多个观测地球的平台相互配合使用,搭载各种用途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等进行立体、实时观测和动态监测。全球对地观测系统提供的宏观、准确、综合、连续多样的地球表面信息和数据,改变了人类获取地球系统数据和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方式,对科学创新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对地观测技术是尖端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信息科学等诸多应用领域。对地观测技术是对地观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侧重突出了技术层面,而对地观测系统则是理论、技术及应用的集成。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信息的获取正日益成为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关键前沿技术,是了解和把握资源与环境的态势,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剧增、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资源、环境、土地、农业、林业、水利、城市、海洋、灾害等领域的调查、监测、管理,进而实现对环境和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以及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对地观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空间分辨率正在以每10年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提高,高分辨率、超高分辨率信息已经成为21世纪前10年新一代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的基本发展方向。对同一地面目标进行重访周期日益缩短,具有中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的重访周期已经小于1天;卫星所携带的传感器工作波段覆盖了自可见光、红外到微波的全波段范围;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微波遥感的波长范围从1mm~100cm,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厘米~毫米级,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 在对地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对地观测活动的联合与协调也逐步地加强。大气层、水资源、碳循环、海洋等对地观测内容具有全球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机构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科学界逐渐认识到,当前各国地球观测计划和遥感资料的应用存在着重复,需要通过协

对地观测技术最新进展评述

第36卷第4期 测绘科学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36No.4 作者简介:林宗坚(1943-),男,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测绘科学研 究院院长,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和GIS 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4-11 对地观测技术最新进展评述 林宗坚①,李德仁②③,胥燕婴④ (①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②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9; 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④国家测绘局,北京100830) 【摘要】本文概括阐述了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近两年的进展情况。特别重点分析了卫星遥感对地观测的全球变化研究任务、高分辨率卫星的商业化成功经验、机载传感器系统的突破性成就、无人机低空遥感的潜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竞争局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宏伟前景等方面的发展形势。并且针对下一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意见。 【关键词】对地观测;航天航空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无人机低空遥感 【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标识码】11【文章编号】1009-2307(2011)04-05-04 1引言 对地观测指的是利用航天航空飞行器和地面各类平台所携载的光电仪器对人类生存所及的地球环境及人类活动本身进行的各种探测活动。其中以航天航空技术为基础的对地观测活动主要有: 1)卫星导航定位 利用在设定的精确轨道上运行的一定数量(至少2颗)的卫星,持续不断地向地面发送特定的无线电信号,使在空中、海面和陆地上的每个接收机能同时收到来自若干颗卫星的信号,从而解算出在全球统一时空基准中的三维大地坐标,并获得准确授时。 目前正在进行和计划实施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GNSS)有四个,即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其它系统仅允许作为区域系统或广域增强系统加入。例如,日本的QZSS(准天顶卫星系统)、MSAS(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印度的IRNSS(印度无线电导航卫星系统)、GAGAN(静地增强导航)等。 2)航天航空遥感 遥感指的是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有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飞机、飞艇等航天航空飞行器,携载各类成像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各类景观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经图像处理,从而提取几何、物理与人文信息的技术。根据所携载的传感器及其所获取的影像信号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全色遥感、红外遥感、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微波(雷达)遥感等,还可根据成像的几何特性分成:双视(立体)成像、单视(非立体)成像、框幅式成像、扫描式成像、激光扫描成像等。 经常用分辨率来描述遥感系统的技术能力。影像上每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单元尺寸称为空间分辨率(假如,美国快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为0.6m);影像每个波段的光谱带宽度称为光谱分辨率。(例如,某高光谱影像的光谱分辨率为10nm);同一地点先后两景影像的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例如,陆地卫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为14d)。 3)航天航空地球物理探测 利用航天航空飞行器平台所携载的专门仪器探测地球重力、磁场等物理量的技术称为航天航空物探。 4)对地观测数据的加工处理与服务 把各种对地观测数据累积在一起,连同来自社会其他领域的各种空间化了的经济社会数据,统一建成数据库,并开发各类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制作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信息产品,以及为社会提供广泛服务,使对地观测所获取的数据进一步增值。此技术称之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由于上游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需求的急剧增长,此技术领域发展飞快,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很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政府和产业界的宣传,相继出现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地球、空间地理信息网络、基于位置的服务、智慧地球等一系列在本质内容上相近的概念。 人类进行对地观测活动的目的在于: ①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空间环境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为人类开发地球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为国防建设、战略部署、现代武器精确打击、反恐维稳等军事行为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支持;③直接支持各类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理和运行管理,以及矿业、电力、林业、农业等生产过程的定量检测与精确定位实施;④为民众生活提供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 2对地观测技术近几年的突出发展 2.1全球观测成为卫星遥感的当前重点 卫星遥感是世界先进国家和快速发展国家作为国家综合实力标志而争先发展的高技术。经过数十年努力,卫星遥感已在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城乡规划、农作物估产、军事侦察与打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发展中特别值得关注点是全球变化研究⑵。 全球变化研究指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重大灾害监测与评估、全球观测系统。全球变化研究分两大部分:一是全球资源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二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尤其是地表气温变暖的研究。 1)全球资源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又可分成全球地球观测系统和全球地球研究2个部分。 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由政府间国际组织GEOSS组织。其目标是:减少自然或人为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影响;改善对能源的管理;了解、评价、预测、减轻以及适应气候

深基坑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深基坑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作者:发布时间:2011-06-21 点击率:11 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超大超深基坑工程监测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对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可以掌握围护墙(坡)体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平面形变情况,用来同设计比较,分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围护墙(坡)顶的水平位移数值可以作为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基准值。围护墙(坡)项水平位移一般可采用精密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监测方法可采用准直线法、控制线偏离法、小角度法及前方交会法等。通过监测数据,可以绘制出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实测曲线和某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曲线,从而对基坑安全性进行分析。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2 围护墙(坡)顶垂直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围护墙(坡)顶垂直位移一般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量测。此方法是事先布设相对固定的水准网,定期联测水准网,解算各水准点的高程,再由这些高程点来控制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高程,通过将各点的历次高程值进行比较,即可计算竖向位移监测点的位移量。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垂直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垂直位移报警值按表3.1确定。

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 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各等级几何水准法观测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的要求。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3 围护墙体深层侧向变形监测 表3.2 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基坑类别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级基坑DS05级别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级基坑DS1级别及以上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级基坑DS3或更高级别及以上的水准仪,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支护结构在基坑挖土后,基坑内外的水土压力平衡要依靠围护墙体和支撑系统。围护墙体在基坑外侧水土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要掌握围护墙体的侧向变形,即在不同深度上各点的水平位移,可通过对围护墙体的测斜监测来实现(图 2.1)。测斜仪分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在基坑开挖支护监测中一般使用活动式测斜仪进行监测。在需要进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部位埋设与活动式测斜仪配套的测斜管。测量时把测斜仪的一组导向轮沿测斜管导向滑槽放入管中,一直滑到管底,每隔一定距离向上拉线读数,测定测斜仪与垂直线之间的倾角变化,即可得出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测斜仪的精度要求不宜小于表2.3的规定。 基坑类别一级二级和三级 系统精度mm/m0.100.25 分辨率mm/500mm0.020.02 测斜仪原理:设测斜管的倾角变化为,而该段测管相应的位移增量为 (2.1)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的相关研究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7T14:36:50.6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王丽环[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6142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由此而带来的恶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对此政府加大了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了环境发展战略,力争最大程度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环境检测就成为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环节。本文从环境监测技术的意义出发,通过对现阶段环境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总结与 分析,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现状;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民生问题中的环境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由此树立了良好的环保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但是现阶段的环境问题仍然令人堪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依旧较为严重。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开展的基础工程,我国应对环境监测工程引起重视,为其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改善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环境监测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为现代科学技术对环境的治理提供了科技平台,是开展高效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经之路。同时,环境监测也是制定科学环境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环境监测出的各项数据与指标,去细化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从而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完整环保制度。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也是现代化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环境监测就成为了治理我国生态环境的必然趋势,其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并直接关系我国环保发展的未来战略,更与我国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担当角色。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对环境监测技术展开了新一轮的研发,不仅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治理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发展,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不仅安全性能稳定,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对未来的环境治理提供诸多帮助。与此同时,环境监测技术中还涉及到部分物理技术与化学技术,其同样也在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进步,实现了环境监测技术层面上的整体性。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就是对各项科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从而挖掘更多的环境保护技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 三、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一)信息化的推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因此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若想实现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就要对环境监测问题引起重视,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质的问题,不止局限于我国,全世界各国都在为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问题所困扰。基于此,可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建立一个全球性质的信息交流平台,集中于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帮助各国的环保工作者能够得到全球的一手资讯消息,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环境监测技术与信息化的融合,最大程度的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信息化的时代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基本前提条件,将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系统化程度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结合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加之对全球先进环保技术的借鉴与学习,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方案,促进我国环保水平的提升。(二)科技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秉持着以人为本的需求,努力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实现技术创新,吸纳传统环境监测技术中的有利之处,并将其与先进的科学监测手段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推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发展。近年来,人们的环保观念也在逐步加强,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就要将目光集中于环境监测技术的质量方面,努力优化其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其监测作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环保事业的巨大进步。(三)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人员的利用是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必要环节,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与技术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这就对环境监测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人员工作的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基础铺垫,同时还要求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善于积累与总结经验,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坚持不断学习的进步精神。对于环境监测的企业而言,也应重视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定期开展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及时的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等活动。明确监测技术人员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其工作责任意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工作质量,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四)技术的创新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环境监测需求,这就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现阶段,为了有效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性,我们要善于从传统的监测中进行学习,通过对其工作系统的全面总结与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时期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环境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与时俱进,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实现动态化的更新。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创新,还应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检测工作的时效性,在实践中发现创新技术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弥补。创新意识是实现长久发展的保障,只有实现生物、化学、物理技术等全面的创新,才能使环境监测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结

硬件测试及方案定义技术

硫磺制酸装置[wiki]化工[/wiki]开车方案 页脚内容 课程大纲 硬件测试技术 硬件测试概述 测试前准备 硬件测试的种类与操作 硬件测试的级别 可靠性测试 测试问题解决 测试效果评估 硬件测试参考的通信技术标准 测试规范制定 测试人员的培养 2005年9月 2005年9月 硬件测试概述 1、硬件测试的概念 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操作的过程 测试是为了证明设计有错,而不是证明设计无错误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硬件测试概述 2、硬件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目的决定了如何去组织测试。如果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尽 可能多地找出错误,那么测试就应该直接针对设计比较复杂的部分或 是以前出错比较多的位置。如果测试目的是为了给最终用户提供具有 一定可信度的质量评价,那么测试就应该直接针对在实际应用中会经 常用到的商业假设。 综合评估,决定产品的测试方向!

3、硬件测试的目标——产品的零缺陷 关注点:产品规格功能的实现,性能指标,可靠性,可测试性,易用性等。 实现的保障:产品的零缺陷构筑于最底层的设计,源于每一个函数、每一行代码、每一部分单元电路及每一个电信号。测试就是要排除每一处故障和每一处隐患,从而构建一个零缺陷的产品。 MTBF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4、硬件测试的意义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要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分布特征,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设计过程的缺陷,以便改进。同时,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有针对性地检测方法,改善测试的有效性。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测试质量的一种方法。 2005年9月2005年9月 硬件测试概述 5、目前业界硬件测试的开展状况 随着质量的进一步要求,硬件测试工作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投入比例已经向测试倾斜,许多知名的国际企业,硬件测试人员的数量要远大于开发人员。而且对于硬件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要大于开发人员。 硬件测试概述 6、硬件测试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采购——研发——测试——生产——销售—— 测试是每项成功产品的必经环节 页脚内容

监测技术方案

宜春步步高广场基坑及周围建筑物 监测技术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宜春四通测绘勘测有限公司 2011年06月09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2) 第三章监测内容 (3) 第四章监测点的布设 (3) 第五章监测方法、精度、选用仪器及数据处理方法 (4) 第六章监测频率和观测次数 (9) 第七章控制标准与险情预报 (11) 第八章信息反馈与监测成果 (12) 第九章监测工作的组织机构 (12) 第十章监测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十一章岗位责任制及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4)

宜春步步高广场基坑及周围建筑物 监测技术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宜春步步高广场拟建建筑由主楼、裙楼和地下室组成,地下室3层,深度约13米,地下室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14000m2,地上建筑由2栋主楼(紧邻沿河路,单栋平面尺寸约20×45m,层数28层,建筑高约90米)和多层裙楼(层数7层,建筑高约34米)组成; 位于袁河南岸,紧邻沿河路,周围为繁华的商业街,其北面为沿河路,东面为东风路,南面为中山路,西面为重桂路,各路段管线密布,交通繁忙,周边建筑物分布详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场地基坑北侧11米处为沿河路,宽约7米,上下班车流量拥挤;东侧8米为东风路与秀江大桥,属于市内交通要道,距基坑红线东边36米处,东北角为3栋6层居民楼,之间为6层新华书店(基础形式不详),东南角为11层青龙大厦,属桩基基础;南侧10米为中山路,属于市内交通要道,距基坑红线25米处,为12层商业建筑,属桩基基础;西侧5米为重桂路,宽约9米,车流量较少,但距基坑红线西边约14米处,为一排5栋2-6层居民楼,年代较老,基础类型属于条形基础,埋深约2米,西北角为1栋4层建筑(基础形式不详)和2栋6层居民楼,属桩基基础。 第二章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本监测方案主要依据以下几种规范和文件编写: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

耕地变化发现技术综述 宁新国2011206200003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摘要:“民以食为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耕地的占用情况相当严重后果,所以要对我国的耕地资源进行监测,以保证其面积能够保证粮食的供应量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耕地变化发现技术为耕地面积的监测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讨论了GPS、GIS、RS的变化发现技术的概况。 关键字:耕地保护变化发现技术遥感技术 一、前言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资源面积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的总体产能。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问题日益突出,全国耕地面积出现逐渐较少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高峰的日益迫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耕地资源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 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广泛采用传统方式,即根据用地单位上报的数据,被动地了解利用的变化,并运用传统测量方法在野外进行变化信息空间的人工测量。这种测量方式效率低下,偏远地形复杂的地方不容易获取数据,而且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的变更信息,因而无法实时地获得土地变化的情况。研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等科技手段的测量技术来进行耕地面积变化的监测能获得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信息,以便快速准确经济地获取和管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科学管理土地利用的时空数据,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管理工具,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以遥感、GPS和GIS为基础的土地利用研究逐渐升温,针对土地利用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部分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和动态扩展方面的研究。 二、变化方法 变化发现分析就是对两个时态数据集在t1 和t2 时刻的差别识别和定位的研究。变化发现包含有对两个时态数据集的比较分析,它有四部分组成:探测;识别,即对变化的专题分类;确认,即对专题变化特性的描述;量化,即对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