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2010年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2010年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2010年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对象

1.教育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P7

2.教育活动的三种存在:

(1)教育观念的存在(idea观念决定一切)→理论研究→教育理论家;(2)教育实践和行为的存在→实践研究→教育实践家;(3)对教育研究本身的反思的存在→元教育研究→教育批判家

3.教育活动的特性

(1)人为性:与人有关、有需要和愿望,有价值取向;(价值与人的主观意愿有关,如“花儿美”;事实与现象有关,如“花儿红”)

(2)交互性:互动、互促与互适

(3)生成性:不确定性

(确定带有创造性;确定也就稳定,缺乏活力)

(4)转化性:潜在→现实,无知→智者

4.传统的教育研究观(作者试图批判的)

(1)关于“教育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如早期教育是一种现象,但是不是教育研究的对象呢?P9“现象”P10“规律”是不变的、必然的联系) (2)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P10

(如学费问题、应试教育问题,这些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问题;有的问题与教育有联系,如道德信仰、艾滋病等问题,是不是教育问题呢?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教育问题?)

二、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回避的两个极端(eithe r…or非彼即此)

1.只是满足于经验研究(总结)

2.过分追求理论成果

(二)多视角分析

1.科学层面(四个特点)

(科学是判断、推理、严密、精明、逻辑等理性的) (题外:论文选题是研究性的问题,如“提高初中生主体性的策略”等;观点新、内容新、方法新、视角新;解决三个问题what、why、how;是自己在说话还是在说别人的话)

问题性、原创性、可持续性、规范性

2.“教育研究”层面(三个特点)

复杂性、综合性(基础、应用)、参与性

3.“中小学教育科研”层面(三个特点)

实践应用性、反思重建性、话语具体针对性

(三)教育研究的总体性质P15

教育研究是一种事理研究,有效性、合理性……三、教育研究的价值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先,理论后,理论指导实践;西方的研究:理论先,实践后,理论拉动实践。(到底哪个先哪个后?没有也不应有定论)

1.成事:促进教育的发展

2.成人:

(1)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与物质相对,反映的是心灵、心理、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感觉、感受、情感,所以兴趣和爱好、良好的健身等;人是精神动物;) (人文学科:艺术、文学、哲学,这三科最能反映国民素养)

(2)形成组织的凝聚(有一个温馨、友善的团队)

(3)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人:生存、生活<物质和精神>、生命。生命质量的提高在于体验多<体验:是心灵的震动;经验是感知收获>)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为什么总要讲历史?“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过去和未来是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影响到现在”) 一、西方教育研究的历史

(一)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

1.萌芽期:

(1)古希腊:对宏观教育问题的思考(很多理论的摇篮:哲学思想、艺术、辨论、军事、体育、教育等) (2)中世纪(14-16C):文艺复兴、启萌运动。心理学研究。

2.教育研究的转向时期(17C初-19C初):转向学校中的具体问题

卢梭(法):《爱弥尔》(在哪里受教育好?“出自上帝之手都是好的,但是经过人之手就变坏了”,在大自然中,自然教育。按照成人的标准还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好胜、好玩)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记》(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德):《普通教育学》(德性、忠诚)

3.学科体系开始形成时期

(二)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

社会背景:战争、完成工业化、科技崇拜(控制人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

两大派系:进步主义工(杜威),实证主义

1.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兴盛期:教育测量、评价、问卷调查、教育实验

2.从进步教育到社会学研究:

皮亚杰(瑞士):平衡化理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稳定就是死亡;对话、交流、合作、讨论)

维果茨基(苏):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原有的水平和潜在的之间的区域)

3.教育开始分化,多学科出现:

(三)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研究

背景:经济复苏,科技发达;但后现代社会,人的

思维变化:对科技的怀疑,负面,对人的伤害(如手机辐射、汽车祸害、癌症增多);去中心,去权威,在政治上表现反独裁;强调直觉,非理性(如与人交往、预兆)。对教育研究出现批判。

1.对实证主义研究的反思开始(20世纪60-70年代)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客观是对物对事的研究,对人的研究有很强的主观性,而把研究人当成研究物看待,比如对爱和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量化。2.人类学、解释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

理解、说明,主观性很强,非主流。

3.教育研究出现新的趋势P29

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相关学科拓宽

知识与控制,意识形态与课程

教育不平等折射出社会不平等

意识形态:由统治者制定并为维护统治者服务的价值和观念体系,一种虚假意识。

塑造主体,告诉信息,弱化人的主体性。

学校的分层筛选功能,尽量减少其对学生的解?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20世纪上半叶(至1951年)

移植、改造、融合、创新

胡适: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30年代请来做演讲) 蔡元培:民生教育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杨贤江:生活教育

(二)20世纪下半叶

1.学习与批判阶段(1949-1957)

开东窗,闭西窗

2.自力更生(闭门造车1958-1966)

东西窗关闭

3.全盘否定(1966-1976)

暴力、反文化

“臭老九”: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猪八民九儒十丐

教育就是“封资修”

4.重建教育学(1976-1989)

邓小平跳出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但目前没有人能跳出邓小平的思维方式。

思想乱,没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正气、正义

同开西窗和东窗

5.繁荣时期(90年代至现在)P35-36

三股科研力量:教育行政;自发力量(基层);专家引领。三股力量结合,形成“第四种”力量。

第三章教育研究的范式与准则

范式:库恩:群体(团队),共同的研究信仰,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方法与程序一、两大基本范式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1.发展:移植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因果分析。

2.信仰:(1)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存在;

(2)使用量化的方法;

3.关注的焦点:P40

(1)客观真实(排除干扰因素,自然状态下做研究);

(2)结果可检验(接受反复检验);

(3)获得真理,推广结论。

4.评价指标:

(1)抽样的代表性;(>50个样本,覆盖各种样式)

(2)研究变量的规范性;(如初中生的主体性研究,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4)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实验组和对照组)

(5)因果关系的分析;(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6)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

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相对应,不是相对立(包容性,同时存在)。

1.发展:移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2.信仰:(1)无客观真理,意义是人赋予的;(如还原本真)(2)意义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产生的;(3)做研究不是为了找真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情境;(4)进入现场通过观察、访谈方法、描述。3.关注的焦点:

(1)资料真实可靠;(2)研究过程保持一致性;(3)研究结果的可理解性。

4.评价研究质量的指标

(1)深入情境的程度;(2)采用目标抽样技术;

(3)获取资料的方法恰当;(4)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

(5)以定性资料为主;(6)归纳分析的研究思路。

二、范式的变革

(一)解释学范式P45

狄尔泰:自然需要说明,人需要理解

理解:弄懂,沟通,体谅,解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独到的观点,主观性很强。

(二)社会批判范式P46

新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

批判:东方:否定;西方:超越,改进。

1.对科技的批判: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想控制人类;2.对科层体制的批判:冷酷、机械、程序化、繁杂的管理体制;

3.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4.对学校制度的批判:束缚、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准则P54

(一)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

伦理:是一种道德,是人与人间相处的基本规则。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

被研究者有拒绝参与权;不署名权;保密权;要求实验者承担责任权;了解研究目的权。

2.慎重解释研究成果

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负面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

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2.操作性原则

3.公共性原则

4.检验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解释性原则

第四章教育研究的实证方法

一、实证方法概述

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中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问卷调查、教育实验法等。

二、教育测量法

为了获得研究所需的一些数据、资料(智力、能力、作文能力等)

定义:就是根据某种规则、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

编制测验的步骤

如何编制教育测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标准化的试卷)

1.确定测验目的

2.确定测验的内容

3.确定测验形式

4.筛选题目(步骤)

(1)确定难度,确定系数P66

客观题的难度系数P=回答正确的人数/测试总人数

主观题的难度系数P=试题的平均分/试题的分值

X

h 为高分组学生所得的总分,X

1

为低分组学生

所得的总分,N为受试总人数的25%,H为该题的最高分,L为该题的最低分。

(2)确定区分度

一是对考生的成绩进行高低排序;

二是分数较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在某题上的答对比率减去较低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人的答对比率。

如10,9,9,8,7,6,6,5,4,3

区分度在0.2~0.3之间就可以了,0.4更好。P67 5.标准化过程(常模的建立)

6.鉴定测验的质量和信度

信度系数=真分数的方差/实测分的方差

真分数:指无数(多)次测验的平均值

方差:如一组数据(见P68补充)

三、定量观察法

(一)特点:预先设计一套严密的观察表格。

缺点:呆板

(二)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两个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

2.选择观察方式、观察对象和记录方法

(1)选择观察方式

自然观察或实验观察;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时间取样观察或事件取样观察。

(2)选择观察对象

将出现特定行为的人;将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人。

(3)选择记录方式

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

四、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程序,包括把研究的概念、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以形成问卷中的具体问题;各种答案经过编码;通过试用和修改,保证它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一)问卷调查法的特点

调查工具标准化;调查过程标准化;

调查结果标准化;研究效率高。

(二)问卷调查法的步骤P80

1.设计前的探索:编制问卷前对调查方向和理论假设等方面做足够的分析。

2.设计问卷结构

3.设计问卷初稿

(1)选择调查类型

内容:综合调查或专题调查;普通调查或抽样调查。目的:常模调查;比较调查。

范围:选择普遍调查;抽样调查。

(2)选择问题形式

X

h +X

1

-2NL

P=------------ 2N(H-L) 10+9+9+8+7 6+6+5+4+3 区分度=----------- — ----------- 5×10 5×10

≈0.86-0.48

≈0.38

填空式;是否式;多项单选式;多项限选式;表格式或量表式;排序式。

(3)斟酌问题表述

(4)设计规范答案

(5)关注问题数量

(6)合理排列问题:先易后难,兴趣优先,先客观后主观。

4.试用和修改问卷

5.发放和回收问卷

6.分析调查结果

五、教育实验法P85

(一)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分析因果关系;假设形式

假设:有待证实的观点或结论。(实验后与假设一样的就是“证实”,反之就是“证伪”)

先有假设,控制因素,检验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教育实验的逻辑结构

三个变量:

自变量:研究者主动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干扰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如情绪情感)。

(二)教育实验法的步骤

1.形成实验假设

2.界定实验变量

(1)确立和分解因变量;(2)选择和设计自变量;

(3)确定需要控制的干扰变量:

①常见的副效应“霍桑效应”、“晕轮效应”、“履历效应”、“生成效应”、“不忠实现象等”。

②控制干扰变量的基本策略:排除法;平衡法;纳入法。

3.选择实验模式

(1)单组单因素前后测模式:P91图示

优点:从自然的教育情景中选取;利用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看效果。

不足:无对照班;前后测比较是有条件的

(2)单组单因素后测模式:P93图示

仅了解基本的大致的情况

(3)单组单因素重复前后测模式:P93图示

四次检测之间间隔的时间应该是相等的

*(4)实验组、对照组单因素前后测模式:P93图示

具有可比性

(5)实验组、对照组单因素后测模式:P93图示

(6)等组分配、两对比组单因素前后测实验模式:P94 4.确定实验对象

5.制订实验方案6.系统实施实验

7.评价实验结果

(1)资料分析;(2)归因分析。

第五章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一、质性方法概述

特点:

1.考察研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情景下开展;2.表述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3.形成思路时,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4.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全面了解和归纳整理;5.选择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二、访谈调查法

(一)访谈调查法的特点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回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态度、价值、行为)。

最基本的方式:口头语言收集,话语知道话中有话。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时间、地点、可重复);

(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全方位了解,细节、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他们过去的生活经历、他们耳闻目睹的有关事件);

(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主要局限:(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低;

(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不能体现匿名特点

(二)访谈调查法的步骤

1.确定内容方式

(1)结构式或无结构式(开放式);

(2)一次性或重复性;

(3)个别或集体

2.做好访谈准备

(1)选择访谈对象:了解被访谈人的信息;

(2)商定时间和地点;

(3)协商有关事宜。

3.调控访谈过程(控制节奏)

(1)提问清晰、明确,语气委婉,从容;

(2)控制谈话节奏,把握好问题的重复、停顿、追问的时机;

(3)淡化某些敏感性的问题;

(4)准确记录,主动总结。

4.整理访谈资料

三、定性观察法

(一)定性观察法的特点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

观察主题、思路,注意方向和获得信息。

特点:更为真实的信息;更为完整的资料;可进行多次观察。

局限: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代表性不够高。

(二)定性观察法的步骤

1.确定观察范围

2.制订观察计划

(1)自然观察法,选择隐蔽或公开观察;

(2)参与观察,选择参与者的观察或观察者的参与。3.设计观察提纲(组线条的)

Who/what/when/where/how/why

4.实施现场观察

(1)要进入现场前须解决:证明合法;获得配合

(2)做记录要做到:观察后尽快记;尽快整理并打印成文;现场笔记至少两份。

5.整理观察资料

四、叙事研究法

(一)叙事研究法的特点

1.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剑术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

比如讲述美国人同性恋的故事,说明性别消失,进而说明学科界线的消失;又如农夫扫地,扫得宽老虎退,不扫老虎进并吃了农夫,说明课程是互动的、冒险的。

2.方式:(1)教师自身同时充当敘说者和记述者;

(2)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3.叙事的内容分类:直接记录;反思;自传叙事。4.特点:(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

(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

(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

(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

5.局限性:P115

(二)叙事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小故事反映大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

3.进入研究现场

4.进行观察访谈:不带偏见

5.整理分析资料:写故事,形成现场文本、故事文本。

6.撰写研究文本:反思性的描述,渗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性语言等。

第六、七章不考

第八章教育研究课的选择

一、发现研究的问题1.面临的问题:

(1)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突破口;生活平静,难看到值得研究、有价值的问题。

(2)惘然:课题是否合适自己?

(一)了解教改的形势P173

1.关注动态

2.拓展视野

3.善于学习

不“唯上”;不赶潮流;不停留在经验层面。

(二)更新思维P176

1.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

(1)在同一领域变换角度

比如对“应试教育”的论述可以论“应试教育的顽固性”,这个问题可以从文化、经济、家长、教育等角度分析。又如“教育改革研究”可以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等方面来谈。

(2)在不同领域进行类比、推理

2.懂得分解问题

如“教学改革”又可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可分解。

3.直面现象,分析其假设。

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横向看,从纵向看

如“私立学校的股份制,公立学校能否搞教育股份制呢?”“利益最大化?”“学校等同于企业?”(三)具体策略P179

策略:能做的措施

1.个人角度

(1)抓典型事例,反思其成败;

(2)留心小事,精心思考;

(3)关注各种争论,分析争论背后的原因;

(4)关注差异,从差异中找问题。

2.合作视角

同事合作;与校外人员合作;专家进校;校内外全面合作。

合作有用,但不敢能寄予太高的期望。

二、检索相关文献

(一)价值P184

1.全面了解和选题相关的信息

别人的研究达到何种水平?哪些方面研究很透?哪些问题还有研究的空间?哪些问题还没触及到?2.为自己提供依据

引用“……”要加注,注明出处;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述。

3.避免重复研究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文献的种类

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亲自获得的资料、未发表,如谈话记录。

一次文献:第二手资料,已发表或出自的书刊物。二次文献:第三手资料,索引、文摘、书目等,对一次文献加工而成。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在二次上整理概括。

零次文献最重要,一次具有原始性,二次有客观报道性,三次具有主观综合性。

2.文献的分布

(1)书籍:专著、教材、工具书。名家写的书,名出版社的书(人教社、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著>)

(2)报刊:P186-187

(3)网络资源:中国期刊网(CNK1)

(4)教育档案

(5)专家咨询

(6)非文字材料

(三)文献的检索过程与方法P188

1.下载资料

2.重点关注核心刊物(师大网站主页/科研处) 3.按主题分类

4.整理成word文档,标识出处

三、确定研究的课题P190

(一)策略

1.分析课题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丰富、拓展、完善、突破某种理论

(2)应用价值:实践价值,可借用、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从应用价值的角度,课题可分为三级应用性课题:①第一级别:范围大,全国内有推广价值。如“中国大学招生制度改革”

②第二级别:地域,某一个领域内的实践问题。如“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硕士论文一般写二级)

③某个领域中的具体(个别)的实际问题。如“小学里的班级改革问题”

(3)发展价值:可持续性

①横向发展:由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②纵向价值:一个阶段推及另一个阶段。有时间序列的纵向,也有课题层次上的。

2.分析研究人员的条件

可做理论性、综合性研究,否则做一些专题性研究

(1)知识结构:知识面宽、广、深

(2)思维特征:归纳、演绎

(3)研究经验:有经验者

3.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时间:舍弃哲学

资料:起码要有20篇可参考的书和资料

经费:调查

(二)论证课题P194

1.选题力避:

(1)范围太大;如“高职英语(范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内容)的构建”、“农村普通高中(范围)骨干教师资料(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M中学为例”。

(2)范围太小;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策略”

(3)资料缺乏;

(4)局限在经验感想。

2.论证:

(1)为什么要进行论证(why)(论证的意义)

建议、受到启发、研究生管理的一个仪式

(2)怎样论证(how)

(3)论证什么(what)

(4)论证的内容P195

(5)论证的结论(conclusion)

观点;分析;说明;解释;学术性语言(陈述句)。

第九章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提出研究的假设P197

(一)研究假设的特点和作用

1.假设:有待证实的观点或结论,提出理论框架。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问题及对策”“一、提高……必要性(假设:提高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假设:原因是多方面的)。三、……解决……对策(假设:)

简言之:假设就是提出问题,建立论文的框架。2.特点

(1)假定性:证实、证伪

(2)科学性: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是捏造、臆想

(3)明确性:简明、准确、条理分明

(4)可检验性。

3.作用P199

(1)反映出前期的思考和研究;

(2)明确后续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3)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创造性。

(二)形成假设的基本途径P200

1.运用归纳的方式形成假设

如“仿写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现状分析;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仿写模式的建构;四、建议”

2.通过演绎形成假设

知识是建构的;知识不是稳固的;

意义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3.通过类比形成假设:推断、推及、类推

(三)表述假设的主要方式P203

1.描述性假设:这是对研究对象的现状、某方面特征的反映。

2.解释性假设:两种事物关系的推断。

3.预测性假设

二、制定研究方案

(一)基本格式P206

1.专题研究的基本格式

(1)课题的来源(研究的背景、问题的起源)

(2)研究的目的及价值P208

(3)研究的内容P211

(4)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5)关键概念的界定

(6)研究思路及方法(方法起码要三四种)

(7)条件

(8)困难

(9)研究计划及成果形式

(10)框架“一、二、三”

2.实验研究的基本格式P207

(1)问题的提出

(2)提出假设

……

(二)课题实例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相关文献(文献综述)

五、关键词的确定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七、论文框架(不宜太细)

(三)论文实例

一、中文摘要

1000字左右,高度概括带篇论文的内容,全部完成后才写摘要。包括背景、问题提出、方法思路、意义、各部分的主要观点、关键词等

二、英文摘要

三、目录

四、引言(开题报告的内容)

五、正文

六、结论

七、文献

作者.引文名称([M]著作,[J]期刊,[D]硕博论文).出版地方:出版单位,年,期,页码

第十章教育研究的资料整理与成果表述

一、表述研究成果的要求

1.突出研究的创造性(有创新点) 2.完整介绍研究内容和过程

3.遵守必要的写作规范

如正文

一、

(一)

1.

等,这些存号单独一行时,后面不要句号。

正文用五号或小四号宋体,行间距25磅

4.研究的基本格式(大小论文)P232

(1)题目:简洁、清晰、学术性、新颖

(2)摘要:大论文1000字,小论文150字

(3)关键词:3~5个(以便于搜索,一般来自标题的有2个,正文2个)

(4)主体(正文):观点明确,分析,论据

(5)参考文献:小论文3~6篇,硕士论文30~40篇,博士论文150篇。

(6)注释:整段引用,可以当页注,也可以在最后注。

(7)附录:问卷调查表、访谈、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做参阅性资料)

5.教育调查报告P237

(1)题目;(2)引言、前言(目的、意义、方法、对象、范围、取样);(3)引文(调查的全部内容);(4)结论、建议;(5)附录(调查的工具、原始材料)

二、建议阅读

1.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使命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4.反思性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5.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大出版社

6.教育、思想、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7.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8.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9.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10.发展性教师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2.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13.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

14.教学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15.在行动中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16.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17.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8.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大出版社

19.知识与控制,华东师大出版社

一、绩效考评法

(一)绩效考评法的界定

绩效考评法是指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绩效管理的需要,针对教师承担的工作,运用各种科学的

工作结果是教师完成工作的结果或履行职责的结果,如出勤率、教学时数、班级数、学生数、学生成绩、发表论文的篇数等。工作结果是绩效考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考评通常采用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

工作表现是指教师完成工作或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和素质,如

(二)绩效考评法的价值

1.加强学校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2.发挥向导作用

通过绩效考评,校方可以清楚地表明对每一位教师的期待,引导、激励和促进

3.奖优罚劣

绩效考评不仅仅是提供

(三)绩效考评的流程

绩效考评汉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妈的过程,每一轮绩效考评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轮的开始。

绩效考评

1.制定考评方案

良好的开端是绩效考评锋利成功的前提

在制定考评方案过程中,要营造民主气氛,增加透明度

2.确定考评周期

这取决于考评目的。如果考评是为了检查某教学任务

3.确定评价者

绩效考评主要是由校长等学校管理者担任评价者。在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人数多,学校管理者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了解每一位教师,无法对全体4.制定评价标准

实施绩效考评必须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好比风向标,不仅是考评教师的依据,而且是教师的工作目标和等级

评价标准分为绝对评价标准(可以量化的)和相对评价标准(工作表现等)。

5.选择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序列比较法、桎比较法、强制分步法、积分累计法、板块评价法、

6.收集信息数据

收集信息数据查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椋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随时随地收集有关教师工作总结和工作表现的信息数据。

【例一】教师评价表(低年级学生匿名填写)

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否得到足够的帮助?是否教师了解你吗?是否

【例二】教师评价表(高年级学生匿名填写)

1.学科知识

精通学科知识 5 4 3 2 1

……

教学态度

热情

【例三】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匿名填写)

教师了解你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吗?是否

7.开展考评

8.解析评价结果

给出评价结果并不是意味着考评工作的结束,学校管理者还应该继续

(四)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

1.序列比较法

又称排序法。对相同岗位的所有教师加以比较,按照优劣顺序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2.配对比较法

又称两两比较法。配对比较法采用配对比较的方法,对所有参加考评的教师逐一

配对比较法图表:

3.强制分布法

又称强制比例法。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或相同岗位教师的人数较多的学校。强制分布法假定,教师工作表现大致服从正态分布原理,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和不合格教师的分布比例存在一定的比例,其中

强制分布法的优点是:克服平均主义,防止评价者过分宽容或者过分严厉,出现“一刀切”的结果,4.积分累计法

首先,把教师工作表现划分为几个较大的板块,如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参与意识、科研工作等

缺点是主观性大

5.板块评价法

类似于积分累计分,但是不如积分累计法那样细化和具体。采用板块评价法时,只是把教师表现分成几个板块,而是

6.等级选择法

又称等级对照法,类似于积分累计法和板块评价法,但是不及积分累计法和板块评价法那样细化

优点在于简便、快捷,容易给出评

7.算术平均法

在多人担任评价者的情况下,给出的评价结果往往不同。为了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譬如,优者10分,良为8分,合格为6分

8.加权平均法

就是采用加权的手段对教师进行评价。权重大小取决于评估、评价进的重要性等。仍以算术平均法,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如校长评价为50%,同事评价为30%,学生评价为20%

(五)绩效考评的要求

绩效考评法是我国中小学

1.进行岗位分析

在我国许多学校中,岗位分析至今仍没有受到

2.提高考评能力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理解什么是绩效考评,为什么要实行绩效考评。

其次,

3.增加考评透明度

目前一些学校,考评工作存在“暗箱”操作,把绩效

为了确保绩效考评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考评

4.及时反馈信息

绩效考评结束后,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向评价对象反馈信息。

5.合理利用考评信息资源

考评信息资源包括了中间考评信息资源和最终考评信息资源。

二、末尾淘汰制

(一)末尾淘汰制的内涵

又称末位淘汰制或末位淘汰法。它是指校方根据本校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教学岗位

末尾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的绩效管理制度。它基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的“活力曲线

有人形象地用“老虎理论”来解释末尾淘汰制: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老虎

(二)末尾淘汰制的积极意义

1.公平竞争。

2.淘汰后进。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

3.激励教师4.保护教师

(三)末尾淘汰制的推广

1.企业

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末位淘汰制

北京SOHO董事长潘说这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制度2.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推广阶段

3.中小学推广阶段

新建立的学校

“人治”严重的学校

规模较大、人浮于事的学校

(四)末尾淘汰制的基本操作过程

首先制定教师绩效考评标准或教师业绩考评标准然后

(五)在中小学遭遇的问题

“不知如何是好”等例子

困难原因

第一,缺乏法律依据

第二,缺乏组织环境

缺点

不利于团队合作

滋生不正之风

加剧师资紧张

不利于优胜劣汰

不利于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成长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教育研究 论文开题报告

基于MOOC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内亦有人将MOOC译为“慕课”。“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知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它既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也代表着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过去两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IT技术市场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国内,北大和清华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MOOC平台供应商,Harvard & MIT联合举办的一个非营利机构),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7月加入了Coursera(MOOC平台供应商,Stanford两位教授办的一家公司)。为了体验多样化平台,北大于2013年9月也加入了Coursera。“MOOC”这一网络技术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挑战和冲击。在影响高等教育的同时,MOOC作为一种网络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完成知识的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同时,自主学习因人而异,因学习方式而异,因学习目标而异,基于MOOC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阐述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基于MOOC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这对于探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有关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研究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又称为慕课,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它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高效、便利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是一种新的教育、学习模式,是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是未来几年世界上知名大学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同时,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闯入人们的视野,给互联网产业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纽约时报》作者Laura Pappano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 目前,关于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MOOC的快速发展及原因 MOOC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慕课才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慕课的发展状况以及它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2)MOOC环境三个平台(Coursera、edX、Udacity) 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学习连接主义的思潮,现在已经有很多网站在提供MOOC了,而在以后,这样的网站还会越来越多。不过,Coursera、edX和Udacity却是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1.人类活动的层次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活动。其中,有意识的反思是指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 2.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3.教育活动的发展 教育活动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千年的历史。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教师专业化的提法越来越普遍化;

(2)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1)传统的教育 ①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 ②班级授课制具有非针对性、去个性化的弊端。 (2)现代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1)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探索和研究。 (2)了解和熟悉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研究的过程 (一)教育研究的步骤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和研究过程提供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1.确定问题;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一、前言 在寻找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个案时,我们坚持从教育研究的外围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1)先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三个著名个案;(2)然后从教育领域内部寻找三个著名个案;(3)接下来解释该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4)最后,再以“拓展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三个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式的著名个案。 从这里提醒我,不要只为教育研究而做教育研究,其他领域如企业,经济,军事等等的方面的知识也要涉及去了解,不要固步自封。 (1)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本尼敌克特的《菊与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泰晖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2)例如: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沃尔科特的《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陈向明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刘云斌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徐碧美的《追求作乐——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3)解释“调查研究“的基本策略:收集资料:访谈、观察与问卷;分析资料:“编码“并确认“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形成“扎根理论“: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 (4)在拓展阅读材料推荐三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从自卑到自尊——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重视从教育研究的外围寻找著名个案 重视著名个案中的“具体的人“:除了需要从那些著名个案中领会方法之外,还需要从那些提交研究报告的具体个人的生活史和他们的学术道路中领会相关的“研究精神“。 面对相同的案例,鼓励不同的理解:只是“理解程度“的差别,不存在“学科内容“上的差别。 启用新的“分类框架“:(1)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这是“学者“的功夫;(2)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它显示“思想者“的精神;(3)应用研究(变革研究),这是实践者、行动者、改革家的情怀。 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包括“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含访谈、问卷、观察以及相关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描述性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开题报告】简述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简述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

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剖析

作业1 第一章 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月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 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①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答: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 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答: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分层随机取样法 ③等距随机取样法 ④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