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莱阳十二五

莱阳十二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莱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回顾“十一五”,我们攻坚克难、有效作为“十一五”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五年,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突破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财税政策调整、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重影响,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在中共莱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齐心协力谋发展、惠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构和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城、中国绿色名市、中国梨乡、中国恐龙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

称号。

——“十一五”是经济增势最强劲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加快转调步伐,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06亿元,是“十五”末的两倍,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0:62.2:27.8,其中一、二、三产增加

值分别达到31亿元、190亿元、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557万元,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年均增长16.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5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2.4%,SO2、COD排放量分

别削减11.6%、29.4%。

——“十一五”是城乡变化最明显的五年。这五年,我们着力提升形象,瞄准焦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7.5万,分别比“十五”末增加8.2平方公里、5.4万人。累计投入15.6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89项,是我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工程数量最多、建设档次最高的时期。全市上下积极谋划争取,合力攻坚克难,倾力推进建设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民生根本的重点工程,大手笔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新建改建城区主干道20条、硬化改造背街小巷15条,实施绿化亮化工程36项,新增城区绿地12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560盏。大修改造县乡公路100多公里,硬化连村路1000多公里,完成187个村庄的环境治理,新建沼气池9800个,新增无害化厕所6.3万座,植树造林9.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7%。

——“十一五”是蓄势聚力最关键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挖掘潜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突破三大板块,经济开发区带动发展,南海新区加速

崛起,生物产业园进展顺利,三大板块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财源建设的新支撑、引领发展的排头兵。全力做大培强,龙大、鲁花等企业骨干支撑、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华源莱动、山东汽车等老牌国企重振雄风、焕发活力,银通纸业、天府等困难企业走出低谷、重现生机,长链二元酸、TDI 等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拉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进入收获期。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和镇街税收属地化管理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实际到帐外资3.2亿美元、出口创汇27.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1.7倍、2倍。引进金山旅游、朝日绿源等内外资项目550个,日本伊藤忠、丰田通商等世界500强企业5家。积极对上争取,成为全省首批20个财政直管试点县,五年累计争取无偿资金14.6亿元,是“九五”、“十

五”总和的3.5

倍。

——“十一五”是民生色彩最浓重的五年。这五年,我们高度关注民生,就业富民、政策惠民、社保安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5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7200元、3475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2.9亿元、人均1.63万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

房面积2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末增加6.2平方米、5平方米。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累计发放爱心救助3051万元、城乡低保3573万元,受益群众6.3万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发放农资、良种、家电下乡等各种补贴2.3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累计补贴1.8亿元。新增自来水供水村庄458个,受益人口47.9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五年净增企业社会保险参保职工1.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30元,累计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9亿元。这五年,财政共投入民生资金30.6亿元,平均每年6亿多元,充分体现了“小财政大民生”的民本情怀。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立的“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和“三四三三”的总体思路,引导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全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上级在我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省财政直管县试点四大战略机遇,深入开展“重点项目突破年、南海开发突破年、镇域经济突破年、发展环境优化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象提升年、夯实基层基础和干部素质提升年”六个主题年活动,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推

进各项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顺利开启“十二五”奠

定了坚实基础。

一、精心调结构、努力转方式,三次产业持续优化

(一)工业经济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3家、新增6家;预计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利税66亿元,分别增长24%和29%;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23%,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绿色食品、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80%,其中,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达到25%。鲁花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亿元,龙大突破50亿元,鸿达重工、华源莱动、春雪食品超过10亿元;培育起纳税过亿元企业2家、过千万元19家、过百万元86家,其中金山集团纳税同比增长689%,山东汽车增长149%,建华管桩增长90%,江波制药增长

63%。

(二)服务业实现新突破。文化旅游业,积极融入“好客山东”大旅游格局,西陶漳梨乡风情旅游区列入山东省首批“旅游下乡工程”示范点;娘娘山等4个景区获批2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我市〖HT4F〗A〖HT〗级景区零的突破;金山宝塔、富山龙王庙主体完工,金山南海度假酒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酒店,丁字湾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金岗口恐龙遗址省级地质公园顺利获批,成功举办第二届莱阳梨文化节,全年接待游客82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分别增长67%、77%。商贸流通业,培育亿元品牌市场13个,市场成交总额79亿元;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9万件,销售额翻番增长、突破1亿元;中心煤炭、东方果蔬二期等专业市场投入使用,正源百货扩建主体完工,投资10.5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投资1亿元的居然之家家俱城进展顺利。现代物流业,物流配送额突破130亿元,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投资1600万元的交通物流扩建基本完工,银座物流、石油物流正在积极

推进。

(三)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新发

展标准化基地菜3万亩,开发优

质果园1.8万亩,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32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9个。大力提升莱阳梨品质,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建立了莱阳梨科研基地。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到1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县级市首位;“仁和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禽蛋认证,莱胡参、莱阳芋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莱阳五龙鹅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家禽品种。切实抓好农业基本建设,五龙河宅科段综合治理顺利完工、二期全面启动,沐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完工,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1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全部完成;全国县级市中唯一一个中央级防汛抗旱储备库落户我市;改造中低产田1 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2万亩;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植树造林4.2万亩,超额完成“三年大造林”任

务。

二、倾心抓招商、强力抓项目,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一)搭建载体引项目。经济开发区,确立了“五园一区”发展框架,开工建设了富山西路、长江北路、峨嵋路3条园区主干道,形成了完整的环区路网,盘活周边土地上万亩,引进重奥汽配、瑞丰机械等过亿元项目6个,完成投入16亿元。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分别荣获省内唯一“中国汽车配件制造业示范基地”、“山东省食品产业加工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南海新区,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加速推进新区建设,烟台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莱阳南海新区发展的意见》;引进国际一流规划团队,完成5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金山湿地公园二期投入使用,水岸住宅、游艇码头完成投入7.4亿元,玉皇山滑雪场、滨海大道等项目顺利推进。生物产业园,投资12.5亿元的瀚霖生物二期基本完工,与中科院签订了建设微生物所莱阳分所协议,中科院生物产业基地规划论证进展顺利,正在孵化引进相关项目,其中尼龙1212项目已与郑州大学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发挥三大板块“磁场效应”,大力实施“三

个引进”,成功与中科院微生物所、植物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7个,注册外资1 3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7777万美元,出口创汇6.1亿美元,分别增长12%、4.3%和15.5%。

(二)合力推进上项目。通过重点项目领导包帮、优质项目政策倾斜、新建项目专人跟进等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年确定重点项目159个,总投资198亿元,完成投资133亿元,28个过亿元项目全部开工,65个重点项目完工投产,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8个项目列入烟台市重点。服务业、高新技术项目达到60%以上,呈现出层次提升、结构优化、数量倍增的

大好局面。

(三)奋力攻关争项目。一是挖掘资源争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脉资源,加强对上沟通,及时获取项目线索,及早着手项目攻关,成功争取青龙高速在城西增设出入口、在团旺出口建设连接线、青荣城铁莱阳站房由40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二是抢抓机遇争项目,借助省财政直管县试点,争取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示范县、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县、奶牛产业化等扶持项目388个,争取上级无偿资金4.2亿元。三是创新思路争项目,在烟台市率先引入民族用品贷款项目,帮助民品企业获得贴息贷款8.8亿元,受益企业数量和

贷款额度均列烟台首位。

三、用心谋长远、奋力打基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 美化城区环境。实施了城区东出口、立交桥西南角等城区绿化项目14个,新增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打造起龙门路、五龙路两条纵横景观大道。敷设弱电管网46.8公里,完成五龙南路、旌旗路等7条道路空中管线入地,在鹤山路、五龙路安装护栏9公里,改造人行道8万平方米。城市公园和城区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大力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整治,依法关停软骨素企业24家、搬迁小电镀企业12家;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三期土建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设计;治理旌阳河、小荆河等排污沟13.5公里,城区煤炭经营户全部搬迁到中心煤炭市场集中经营,城区河沟污染、煤炭粉尘污染得到有

效解决。

(二)完善城市功能。把改善供热效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新理顺集中供热体制,改造扩建二级换热站10个,敷设改造供热管网62公里,完成43个小区老化采暖设施改造,总面积35万平方米。敷设昌山路等供水管线12公里、天然气中压管线16公里,实施东关大桥、湖心岛等亮化工程10项,安装路灯712套。改建垃圾中转站14座,新上果皮箱185个。

(三)融合城乡发展。一是强化规划龙头,聘请同济大学专家组,精心制定了《莱阳市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了河洛、柏林庄和东山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了富山路南、

铁路北、蚬河东、文昌路西3.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畅通城乡路网,新建改建富水南路、凤凰东路等城区道路13条,城区主干道基本改造完毕;新建整修铎山路、莱高路等县乡道路4条,实施了G204、G309等4条国省道境内改造,硬化连村路50公里。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首批22个旧村改造试点全面启动,40个规范化新型农村社区正在抓紧规划;建成“文明一条街”363条,硬化、亮化农村主街道569条,150个村庄达到烟台市星级示范村标准,7个镇街通过省级环境优美镇验收,初步形成了“点上突破、面上推进、梯次展开”的

城镇化工作新格局。

四、尽心保民生、竭力办实事,和谐社会扎实推进

(一)民生保障有效改善。新增就业再就业7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00人;净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4000人,发放城乡低保金1434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2%;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90套,改造残疾人危房50户;新增新农合参合3万人,参合率98.3%,为75.6万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8500万元;中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完工,省规划的358个村卫

生室顺利通过验收。

(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承担国家星火、火炬等科技项目5项,省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0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龙大通过国家级企

业技术中心认定、鸿达通过省级认定、莱柴等3家企业通过烟台市级认定,鲁花、鸿达成功获批山东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教育体育,全市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连年位居烟台各县市首位;投资80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新建改造莱阳一中、文峰学校、姜疃鲁花中心小学等中小学13所;发放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3610万元;我市两名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夺得两金一银,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文化广电,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新建文体大院156处、农家书屋186个,公益电影下乡9400场;深入发掘书法文化遗存,争创“中国书法之乡”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计划生育合法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达到上级标准。

(三)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等专项整治活动,事故数量下降28.3%,重点监管领域未发生死亡事故。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重拳出击严打整治,先后开展了社会治安“冬季行动”、打黑除恶“飓风行动”、打击防范“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高度重视社情民意,信访案件稳定下降。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军地关系更加密切。圆满完成为民服务十件实事。民兵预备役、监察审计、统计物价、妇女儿童、气象地震、邮政通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均实现新发展。

五、齐心谋事业、协力求突破,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大力推进制度、力度、速度“三大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创优、创业和爱心、民心、孝心、诚心“三创四心”行动,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大项目推进和骨干企业培育、科学发展考核、科学发展观摩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审视自我找不足、跳出局限看差距,用目标凝聚人心、用压力激发斗志,激励全市上下争先赶超、拼搏进取。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监督,圆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05件、政协委员提案97件、网上民声6000余件、市长信箱339件,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体现民意,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各位代表,回首“十一五”,我们深感成就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五年来,我们经受了禽流感疫情、贸易壁垒等严峻考验,经受了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重大挑战。在加快发展、共克时艰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转调、好中求快,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第一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支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坚持把干事创业作为第一追求,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创新思路,创新方法,通

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创新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必须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取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以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为准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必须坚持把社会安定作为第一责任,以打造“平安莱阳”为抓手,持之以恒打黑除恶,用心用情化解矛盾,重心下移夯实基础,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莱阳的变化有目共睹,梨乡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一切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莱阳市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得益于驻莱部队、省烟驻莱各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莱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也要如实向各位代表报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产业层次不高;二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显现出来;三是,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村改造

还没有大的突破,城乡环境尤其是农村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四是,受财力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不足,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五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存在中梗阻、不作为现象。这些问题事关长远、影响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展望“十二五”,我们信心百倍、大有作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调、后发赶超的攻坚时期,是重铸辉煌、提速发展的攀升时期。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3项指标,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翻一番。

——以建设“富庶莱阳”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实力雄厚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6.4∶60∶33.6。一是快速崛起三大经济板块。围绕建设大项目聚集地、高端产业隆起带、财源建设主阵地,

着力加强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生物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推动、投资拉动、服务促动,把“两区一园”建成发展体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三大板块,奋力打造领跑全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末,三大板块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二是突破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按照“培育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优化提升绿色食品行业,膨胀壮大机械汽车行业,拓展延伸精细化工行业,着力突破生物制药行业,奋力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四轮驱动”。“十二五”末,四大产业集群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93%。三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层次。突破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奋力打造胶东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6%。

——以建设“宜居莱阳”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承载力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新一轮《莱阳市城乡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一城一区、双核带动,两带呼应、突出特色,一廊贯穿、通山达海,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将主城区定位为胶东半岛副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和物流中心,形成“一体两翼、南展北拓”的组团结构;将南海新区定位为胶东半岛南部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空间发展结构;打造北部山水休闲旅游发展带、中

部小城镇综合发展带和五龙水系特色生态绿色长廊,彰显“双河抱城、秀水梨园”的城市魅力。加快城乡融合,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人口40万,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以建设“开放莱阳”为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体系。加快商贸企业、农村产权、社会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激发内在动力和潜在活力,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加快提升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末,全市实际到帐外资1.3亿美元,出口

创汇12.3亿美元。

——以建设“绿色莱阳”为目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着力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生态转变。开展造林绿化,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十二五”末,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取水量均下降20%,SO2和COD排放均下降10%,林木覆盖率达到35.7%。

——以建设“幸福莱阳”为目标,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着力构建保障有力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基础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5%。加强国术馆、博物馆、京剧院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扩大覆盖面,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三创四心”行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莱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做了全面安排。《纲要(草案)》已提交大

会,请一并审议。

奋战2011年,继续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2011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昂扬斗志创一流、科学发展铸辉煌”为主基调,继续按照“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的总体思路,积极

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全力以赴突破三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跨越发展服务业,提升城镇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三创四心”行动,着力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构和谐,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步伐,确保“十二五”精彩开局。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实际到帐外资增长12.5%以上,出口创汇增长14.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左右。围绕实现上述

目标,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提质增效膨胀规模,更加突出工业强市

(一)大力培育产业龙头。通过政策扶持、领导包帮、推进上市、品牌建设等举措,做大做强20个产业龙头企业,膨胀规模总量,催生集聚效应。年内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6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4家,打造驰名商标1个、省级品牌4个,争取2家企业成功上市。

(二)着力完善产业链条。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创新等方式,衍生上下游项目,逐步把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4%以上,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烟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3个,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6项以上,申请专利300件,培育成长型企业20家,转化衍生中小企业30家。

(三)倾力打造产业集群。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优化提升以“两大航母十大骨干”为重点的绿色食品集群,膨胀壮大以“三车两机”为龙头的机械汽车集群,拓展延伸以巨力化工为重点的精细化工集群,着力突破以瀚霖生物为依托的生物制药集群。年内,四大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773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四)聚力建设产业基地。发挥绿色食品产业的品牌优势,以有机、绿色、保健为重点,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争创省级肉制品生产基地,逐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基地。放大中国汽车配件制造业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积极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完善本地配套,逐步打造全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瀚霖生物公司,孵化关联项目,开发系列产品,逐步打造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二、积聚优势提档升级,更加突出服务业兴市

(一)繁荣文化旅游业。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景区,全面融入“好客山东”旅游主题。滨海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旅游产权式酒店、香岛游艇码头、玉皇山滑雪场、南海防潮堤加固、河道清淤等项目,打造国际化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生态观光旅

游区,投资2500万元,复建三驾寺,完成沧浪养生植物园景点建设,丰富娘娘山景区内涵;加快启动万第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筹备建设水口党史纪念馆。梨乡风情旅游区,发挥莱阳梨品牌效应,精心组织第三届莱阳梨文化节;投资1亿元,加快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游。恐龙文化旅游区,充分整合恐龙化石、鱼化石、昆虫植物化石等地质资源,积极申报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引进成熟开发团队,争取恐龙文化旅游尽快破题。年内,创建3A级景区、省级旅游下乡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合作社各2个,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

(二)突破现代物流业。组织实施供销“新网工程”,加快完善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启动建设博远机械物流和国际绿色食品物流两个物流园区,膨胀壮大交通物流、邮政物流、富民农资三大物流骨干,培育发展冷链、医药、粮食、石油四条物流链。年内重点抓好鸿杰医药物流中心、5万吨地方粮食储备库、10万吨石油物流中心等项目,物流配送额增长10%以

上。

(三)提升商贸流通业。抓好正源百货、金山国际等品牌塑造,加快中防商街、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设施建设,培育东方果蔬、盛隆建材等骨干市场和中心煤炭、瑞源旧机动车等新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