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析: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_陈智君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析: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_陈智君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析: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_陈智君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析: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_陈智君

-91-

2014.0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项目

“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转移和实际汇率的制造业就业效应”(2013M540794)①迄今为止,

笔者了解到的类似提法至少有“经典金融学”、“传统金融学”、“标准金融学”、“现代金融学”、“金融经济学”、“新古典金融学”六种。以笔者的看法,前面的四种提法有欠妥当:一,“传统金融学”或“经典金融学”,

至少还应当包括格雷厄姆和多德建立的以会计为基础的金融学;二,金融经济学是研究实证而非研究规范的,而且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学现在正处于困境之中,故此不

宜称之为“标准金融学”;三,“现代金融学”应当至少还包括行为金融学。根据审稿人建议,采用

“新古典金融学”的提法。本文所指的新兴金融学说,是与金融经济学相对的当代新兴金融学说思想,如行为金融学、分形市场假说、金融物理学、索罗斯的金

融思想、协同市场假说等等。之所以称之为“学说”,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流派仅仅提出了假说,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新兴金融学说解释了许

多异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思路,代表了金融学的新生力。

②金融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本文统称之为异象

。一、导言

2013年,行为金融学领军者Schiller 和有效市场假说奠基人Fama 与计量经济学家Hansen 一起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该获奖结果颇具戏剧性,因为得奖者的学术观点分歧甚至对立,陈彦斌(2013)[1]、陶春生和虞彤(2013)[2]、刘安国和李仁贵(2013)[3]分别从获奖主题、学术贡献和学术著作进行了评述。本文选择另一个评述的角度,即以金融学的发展为研究主线,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为主,研究视野扩展到与新古典金融学相对、包括行为金融学在内的新兴金融学说。

回顾金融学说历史,自20世纪中叶以来,新古典金融学①一直居于金融学的主流地位。由于其具备

严密的逻辑框架、

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早期大多数实证检验的支持,新古典金融学曾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20世纪后期,随着异象②的不断发现,新古典金融学已越来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新古典金融学也被发现存在理论缺陷。在异象和理论缺陷的双重挑战下,新古典金融学陷入困境之中。一些金融学家对新古典金融学开始从认同转向怀疑,甚至否定,纷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学,以不同的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2.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博士后实践基地,

广东深圳518000)———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

□陈智君1,

2从2013年诺贝尔

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

……2014.06

研究方法开辟新理论。新兴金融学说(行为金融学是其中之一)由此而诞生,与新古典金融学之间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争论焦点则集中于金融市场的效率。新兴金融学说认为,新古典金融学虽然逻辑严密,但是异象却证明有效市场假说是不合理的。新古典金融学家法兰克福特则反驳新兴金融学说:“异象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它们的存在只是因为研究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幻想”。

Schiller和Fama同时得奖表明,以行为金融学为首的新兴金融学说已经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新古典金融学依然不可替代,具有强大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古典金融学和新兴金融学说之争谁是谁非?金融学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仍有待回答。如果相对于新古典金融学而言,新兴金融学说不但与经验事实相符,而且其内部逻辑也是自洽的,那么新兴金融学说毫无疑问将有更强的解释力。可是这第二个条件,我们似乎无从判断。因为从现状来看,新兴金融学说不但有许多不同流派,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不成熟,尚未建立清晰的逻辑框架。在这种情况下,逻辑推理显然无法判断新兴金融学说是否自相融洽。

为此,本文第二节首先简单回顾新古典金融学的困境和新兴金融学说的兴起;第三节比较分析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的理论渊源、分析框架和基本结论;第四节总结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在理论上的特征差异,并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最后是对金融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二、新古典金融学的困境与新兴金融学说的兴起

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学界曾经涌现一批研究新古典金融学的理论体系、理论困境和以行为金融学的文献。例如,霍学文和赵军(1998)[4]、董太亨(2002)[5]、戴金平和李治(2003)[6]分别从理论发展脉络、经济学研究方法、逻辑推演过程的角度对资产定价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黄树青(2002)[7]以行为金融学和数理金融学争论为主线,对两者的观点分歧和发展前景分别进行了归纳和评介。张圣平、熊德华、张峥和刘力(2003)[8]从金融学“未解之谜”出发,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和行为金融学的崛起。陈彦斌和周业安(2004)[9]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也有较为详细地综述。由于上述文献都是以资产定价理论或行为金融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节从新古典金融学和新兴金融学说更为广阔的研究范围进行分析。

(一)新古典金融学的困境

新古典金融学理论体系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以及套利定价理论,分析该理论体系可以发现:(1)均值—方差分析合理化有两个充分条件,其中一个是资产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此时,价格序列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与资产价格相关的信息对价格是无后效的,即价格已充分反映了与资产价格相关的信息,市场是信息有效率的;(2)市场实现一般均衡是夏普—林特纳—莫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以成立的前提;(3)套利机制有效是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套利定价理论以及期权定价理论成立的前提。后两者表明,新古典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说建构在市场一般均衡存在或者套利机制有效的基础之上。

如果存在生产机会以及资本交换机会,当市场达到一般均衡时,经济主体有效地进行了稀缺资源的配置,即选择了最优的生产策略和最优的消费策略。这意味着融资、投资以及消费三种决策都不应该存在超额收益。如果资产价格不是资产价值,即资产未来产出收益的一致估计,那么资本将无法根据价格信号有效追逐资产未来产出收益,以上三种决策都有可能存在超额收益。因此,市场一般均衡的存在

-92-

2014.06

性,是以资产价格是资产价值,即资产未来产出收益的一致估计,即市场是信息有效率为前提的。

另外,在有效市场假说中,Fama(1965[10],1970[11])认为,首先,当投资者是理性时,投资者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市场是有效的;其次,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交易随机产生,也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再次,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理性的套利者将保证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如果市场是信息无效率的,则说明套利机制必然是非有效的;否则,套利机制的有效性将保证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假如市场不能实现一般均衡,而且存在不能相互抵消的非理性投资行为,那么市场的信息有效率是与套利机制有效同义的。综上所述,新古典金融学最根本地依赖于市场是信息有效率的,有效市场假说是新古典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故此,有效市场假说必须经过严格验证。

验证市场是否有效的有两条途径。一种途径是先找出均衡条件下的证券价格,再检验现实中的价格走势是否遵循均衡给定的轨迹。Fama指出,这种检验方法犯了在默认市场有效的前提下验证市场是否有效的逻辑错误。另一种途径是从统计学寻找“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的含义,侧重于统计金融市场收益率数据,检验依靠信息的挖掘是否可以持续赚取超额利润。对于第二条途径,金融学家发现了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的经验证据,即新古典金融学家所谓的“异象”,如元月效应、周末效应、小公司效应、小公司元月效应、英荷壳牌集团案例、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现象等等,表明有效市场假说与许多经验事实并不符合。

另一方面,Grossman(1976[12],1978[13])和Grossman and Stiglitz(1980)[14]指出新古典金融学存在“Grossman-Stiglitz悖论”、“精神分裂症 等理论缺陷。异象和理论缺陷向新古典金融学提出了双重挑战,使新古典金融学陷入困境之中。

学术界在博弈框架下沿两条不同的思路来解决“Grossman-Stiglitz悖论”。一种思路是Grossman and Stiglitz通过引进“噪声源”来干扰价格系统,建立的单一风险资产、两时期的带噪声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另一种思路是引入不完全竞争,如Laffont and Maskin(1990)[15]建立的单一风险证券的两时期不完全竞争博弈模型。学术界的这些努力虽然解决了“Grossman-Stiglitz悖论”,但是实质上放弃了有效市场假说。放弃有效市场假说意味着新古典金融学失去了理论基石,最终必然导致整个新古典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彻底崩溃。因此这些努力并未使新古典金融学脱离困境,反而更进一步地动摇了新古典金融学,使金融学家们认识到新古典金融学由于假定太强而无法改良,坚定了他们对新兴金融学说的信心。

(二)新兴金融学说的兴起

新兴金融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行为金融学、分形市场假说、金融物理学、Soros的金融思想等。

1.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期盼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组合理论等。

Kahneman and Tversky(1979)[16]在对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即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进行了研究之后,共同提出了期盼理论。期盼理论形式上类似于期望效用理论,但是以价值函数替代效用函数。个体所期盼的价值函数是所有可能结果的价值加权和,加权的权重并不等于概率,而是真实概率的函数。权重函数可以解释许多新古典金融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以及阿莱斯悖论。

Shefrin and Statman(1979)[17]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构建资产组合时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

-93-

……2014.06

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则把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类,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Schiller(1981)[18]在《美国经济评论》撰文猛烈抨击有效市场理论,被该杂志列为百年最重要的20篇论文之一。Schiller(2001)[19]认为,人的经济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有时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可导致市场价格充满误导性的“噪音”。

行为金融学沿着Fama有效市场假说的思路考察金融市场的有效性。Fama有效市场假说的思路是,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投资者行为是否理性;如果不是,非理性行为是否会相互抵消;如果不会,套利是否能有效消除社会性的非理性行为。在这三个条件之中,只要任何一个给予肯定回答,都足以使得市场有效。行为金融学否定了市场有效的三个充分条件,认为市场是非有效的。

2.分形市场假说

Peters(1994[20],1999[21],2002[22])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分形市场假说指出,金融市场统计分布是具有尖峰和厚尾特征的分形分布,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分形是刻画这一系统的有力工具;投资者是异质的,具有不同的投资哲学或者投资心态,有不同的投资周期。同样的信息,对不同投资周期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重要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依赖于由不同投资周期的投资行为所提供的流动性,市场不稳定只能在长投资周期的交易者退出时才会发生。

分形市场假说认为,有效市场只是分形市场在线性条件下的特例,实际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特性。比较有效市场和分形市场,可以发现这两者的区别。第一,有效市场是线性、孤立的系统,分形市场是非线性、开放、耗散的系统;第二,有效市场是均衡的,分形市场是非均衡的;第三,有效市场是简单系统,分形市场是具有分形、混沌等特性的复杂系统;第四,有效市场没有反馈机制,分形市场具有反馈机制;第五,有效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线性因果关系,分形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非线性关系;第六,有效市场价格序列是布朗运动,分形市场价格序列是分数布朗运动;第七,有效市场的收益序列是不相关的,而分形市场收益序列是分数噪声,对于初始值敏感,而且有长程相关的特征。

3.金融物理学

Ilinski(1999[23],2003[24])创立了金融物理学。金融物理学认为,首先,市场反应是一个资产配置的过程,有许多的因素会减慢这一过程,例如交易成本、买卖价差、税收,以及有限的可得资金等。市场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市场反应的特征时间小于信息到达的间隔时间,则市场将恢复均衡;反之,市场将以复杂混沌的方式演化。金融物理学还认同分形市场假说,即市场具有分形结构,因此市场反应信息的效率,也是一个时间标度的问题。

其次,金融市场的恰当表述应当是动态的,而且市场会发生定价错误。动态的市场由价格和到达资产配置状态的资金流量构成。价格是资金流量决定的,资金流量又由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决定,从而又部分地由价格决定。在现实当中,市场定价错误是可能的。传统金融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反应迅速,而且投资者是理性的,如果市场中出现了错误,交易者会预期到了这个错误,就会启动资金,从少盈利的资产流向多盈利的资产,从而使错误减少以至消失。金融物理学则认为,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投资策略也并不始终是最优的,他们的预期内在地具有容易犯错的性质。从而,金融市场并不如传统金融理论所言的总是均衡的;相反,金融市场常常处于可能的定价错误确实正在消失、却不能瞬时完成的准均衡状态,甚至会远离均衡。

-94-

2014.06

Ilinski曾是研究纤维束理论的量子物理学家,他所提出的“金融电动力学”、“金融纤维束”等概念包含了各种物理学和金融学的类比。例如,他将金融市场比作纤维束,纤维之间依靠价格和贴现率连通,而纤维束的曲率则相当于套利的超额收益;又如,将现金和债务比作正电荷和负电荷,电场是资金流向内在动力,因此金融系统与电场类似,金融系统的行为规则好比电磁场所遵循的电动力学规律。由此可见,虽然金融物理学的模型较为复杂,但是一定程度上,金融物理学是Ilinski基于金融学和物理学的统一性和同构性规律,将物理学领域的概念、规律、模型在金融学领域转移使用。

4.Soros关于金融市场的思想①

Soros不但以投机攻击著称于世,他还精研哲学,受证伪主义影响甚深,从而他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解是相当独特的。Soros(1999)[25]认为,人类对于其置身的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生俱来就是不完整的,人们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永远存在着扭曲。这种观念称为“可错性”观念,是Soros关于金融市场的思想之核心。Soros还认为,思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总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反映了思考活动所要寻求理解的实在,即认知功能;而另一方面,思考的结果也会或多或少成为实在本身的组成成分,即参入功能。两种功能会相互干扰,如果相互干扰的两种功能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情境就称为“反射”。

由于社会层次上的反射情形是个人层次反射的综合结果,而个人层次上的反射情形差别很大,因此社会层次上的反射变得复杂而不确定。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因此观察本身无法和观察对象分开。理论是否与事实相符,可以是提出真的理论,也可以通过理论去影响事实。因此,理论与事实相符不等于理论真实,不足以构成判断真假的依据。

Soros把社会经济事件分为参入功能和认知功能都不会发生具体的变化或影响的常规事件,和两种功能会同时相互作用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在经济相对稳定时期,常规事件的特征相对突出,参入功能和认知功能都不会发生具体的变化或者互相影响,从而均衡分析能起作用;另一方面,在经济剧烈波动、转折的时期,参入功能和认知功能会同时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极为复杂的,会否定经济运行中的均衡唯一性分析。

Soros认为股票市场存在共同的衡量标准,即股票价格,所以他假设个人认知是可以加总的。在股票市场中,有大量的投资者,存在千差万别的观点,其中的部分差异相互抵消后,会留下的主流观点,即流行偏颇。基本面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判断,即基本趋势,其中也隐含着投资者的偏颇。股票价格、流行偏颇、基本趋势三个因素会持续相互影响,形成金融市场的盛衰循环。

三、理论渊源、分析框架及基本结论之比较②

(一)理论渊源

新古典金融学和新兴金融学说的发展都是以当时的金融学与相关学科为基础的,因此它们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都受制于当时金融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的形成基础比较表明,新兴金融学说有已经相当成熟的新古典金融学和有了更长足发展的其他学科作为背景,而新古典金融学受到的限制比新兴金融学说要多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兴金融学说是具有后发优势的。因而,新古典金融学比新兴金融学说遭受更多的困境,新兴金融学说比新古典金融学具有更强的解

①未必能达到其他学说的学术高度,但其哲学基础与众不同,故纳入新兴金融学说加以介绍。

②基于金融学的发展角度,本文着重比较新古典金融学和新兴金融学说。限于篇幅,新兴金融学说之间的差异留待以后详细分析。

-95-

……2014.06

释力,就不难理解了。

1.哲学基础

新古典金融学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逻辑实证主义而言,通过观察获得的知识以及其逻辑延伸都是可靠的。新古典金融学通过观察金融市场收益率数据(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认为金融资产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检验,从而建立有效市场假设,在有效市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建立了Modigliani—Miller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

新兴金融学说中的行为金融学、分形市场假说、金融物理学也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行为金融学通过观察人自身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认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投资行为,从而建立投资者有限理性假设。分形市场假说通过观察高频金融数据,认为价格遵循有偏随机游动,收益率符合分形分布,从而提出分形市场假说。金融物理学则以分形市场假说为基本假定之一。Soros的金融思想则以证伪主义为哲学基础,以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通过猜想与反驳的程序,建立了独特的“可错性”、“反射”概念框架和盛衰循环分析框架。

2.经济学基础

主流经济学是新古典金融学的经济学基础。主流经济学建立的风险厌恶、追求效用最大化、有理性预期能力的理性经济人框架,以及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延伸到金融市场,孕育了有效市场假说;一般均衡理论为新古典金融学提供了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均衡的原初解释。

行为金融学的经济学基础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三条基本行为原则,即回报原则、激励原则、强化原则一反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投资者行为并不是理性的,而且投资者行为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性。

3.技术处理基础

对于新古典金融学而言,首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20世纪以前的发展催生了有效市场假说,数理

—方差分析方法,也为有效市场假说提供了检验工具。其次,计统计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提供了均值——

量经济学为运用统计知识分析资本市场经验数据提供了分析工具,为构建于数理经济上的资产价格数学模型提供了检验工具。计量经济学还为度量资产价格与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提供了估计工具。计量经济学发展了单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也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套利定价模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框架

1.基本假定

新古典金融学假定市场主体是“理性人”。“理性人”假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都以实现期望效用最大化为准则;二是市场的各参与主体都能够根据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对市场的未来作出无偏估计。弗里德曼认为“资产价格是由理性投资者决定的”,只要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那么整个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依然是正确的。

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在现实的金融活动中,并不是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都能严格满足理性人假设。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即有限理性。投资者有限理性决定了投资者无法在诸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最佳选择。所以,Freedman提出的“资产价格是由理性投资者决定的”的新古典金融学论断经不起严格地推敲和证明。

2.价格形成机制

-96-

2014.06

起初,新古典金融学借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证券价格的形成,即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通过虚拟的瓦尔拉斯拍卖人叫价过程形成市场价格。Shleifer(1986[26],2003[27])指出,一般均衡的参与者,是按照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来调整需求的。而实际上,证券的需求曲线未必是和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向下倾斜的,瓦尔拉斯拍卖机制不能用来解释证券价格的形成。后来,新古典金融学把虚拟的瓦尔拉斯拍卖人叫价过程修正为理性预期均衡的价格形成机制。

新兴金融学说认为金融市场是非线性的,也不是以均衡为常态的,因此资产价格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均衡价格形成机制来描述。就价格非理性上涨的成因,行为金融学家Schiller(1989[28],2001[17])提出了反馈环理论。

3.交易成本和时间

在交易成本方面,新古典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充分反映了信息,因此信息可以反过来从价格中推知,从而可以无偿获得信息;交易成本很低,可以忽略。

新兴金融学说则认为,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总是存在多种形式的摩擦,例如买进卖出差价(交易商系统)、交易费、税收、只能买卖整数数量的股票、买卖有数量限制等,任何形式的摩擦均使问题复杂化。交易成本影响普通投资者的组合决策以及理性套利者的套利行为,影响到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应程度以及市场能否达到均衡状态,是不能忽视的,必须考虑进去。

在时间方面,新古典金融学假设信息对市场价格,要么因为市场反应的无限迅速已经发生恰如其分的影响,要么就还没有发生影响,比如在新信息业已产生而投资者又尚未接到的时候,以至于反应时间可以被忽略。

(三)基本结论

1.市场结构

新古典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以线性的方式对信息作出反应,而且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的投资行为具有同质性,因而市场总体的行为可以迅速地综合进既往的全部信息,则市场的结构也是线性的。

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如果信息证实了最近趋势中的一个变化,投资者可能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对其作出反应,这是一种非线性的反应,而且套利者也不具有无限纠正能力,则市场的结构将是非线性的。

2.市场状态

新古典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有集中的交易场所,同质的产品、低廉的交易和运输成本,即时的资讯、为数庞大的参与者,确保无人能控制市场运作,还有各种严格规定的、具体的制度来保证市场运作的相对公平等,最符合经济学中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拥有完全能力,而且是同质的。在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中,他们的理性行为在市场范围内加总,使得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现在和未来各种信息;而且新的信息一旦产生,就会迅速传播,反映在价格之中。如果没有新的信息,价格将会维持不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的或外生的影响,系统将处于休止状态,即达到市场均衡。因此,新古典金融学认为均衡状态是金融市场的常态。

新兴金融学说则认为,由于市场是非线性的,市场不会只有唯一解,即均衡解,而会存在许多可能的解;即使没有外部的或外生的影响,没有新的信息到来,市场也不会处于休止状态。因此,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均衡状态并不是金融市场的常态,与此相反,金融市场常常是处于非均衡状态的。

-97-

……2014.06

3.市场效率

新古典金融学经典的完全竞争理性预期模型认为,金融市场是竞争性的,投资者是理性的,价格完全揭示信息,因而市场是有效率的。

带噪声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认为,由于存在噪声源,噪声源会干扰价格系统,使市场均衡价格不能完全揭示信息,市场是非有效的。

不完全竞争博弈模型认为,证券定价取决于大户,而不是证券信息,因此从总体上说,不完全竞争博弈模型中的市场也是信息非有效的。

新兴金融学说都认为交易者不完全是理性人,噪音交易者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完全揭示信息,因而市场是非有效的。

四、理论上的特征差异和本质区别

总结上述之比较分析结果,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在理论特征上存在这些差异:第一,新古典金融学认为市场主体是理性的,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市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第二,新古典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市场是非有效的;第三,新古典金融学认为市场结构是线性的,新兴金融学说认为市场结构是非线性的;第四,新古典金融学建立了均衡分析框架,新兴金融学说试图建立非均衡分析框架;第五,新古典金融学设置很强的理论假定,新兴金融学说设置较弱的理论假定;第六,新古典金融学考虑很少的分析因素,新兴金融学说考虑较多的分析因素;第七,新古典金融学的形成基础基本上局限于经济学,新兴金融学说在形成的过程中却借鉴了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广泛学科。如表1所示。

表1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之比较

更深入一步地研究上述特征差异,可以发现新古典金融学与新兴金融学说之间存在两个本质的区别,即线性市场观念与非线性市场观念,以及均衡分析框架与非均衡分析框架之区别:第一,线性市场观念与非线性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研究者对市场性质的根本看法,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框架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

-98-

2014.06

义。市场性质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取决于叠加性质是否有效,即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是否每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因此,研究者的市场观念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上:第一,是否相信市场信息与市场反应呈现因果对应的线性关系;第二,是否相信个体行为可以在市场范围内叠加。

新古典金融学的线性市场观念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上。首先,新古典金融学相信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无限迅速地对信息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一方面,反应时间与信息的到来同步;另一方面,反应程度对于该信息而言是恰如其分的,该信息不再引发反应。因此,信息与反应呈现因果对应的线性关系。其次,新古典金融学相信个体行为可以在市场范围内叠加,于是个体对信息的线性反应在市场范围内叠加成为市场对信息的总体线性反应。

从新古典金融学到新兴金融学说,市场观念的两个基础观念发生了转变,导致了从线性市场观念到非线性市场观念的转变。其一,投资者不再是“可以无限迅速地,对信息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投资者的能力或心态对投资者行为都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投资者未必在信息的到来时作出同步反应。另一方面,投资者可能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使得反应程度对于该信息而言不是恰如其分的。对于投资者而言,该信息也不是无后效的,信息与反应未必呈现因果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可能呈现非线性关系。其二,当市场流动性下降时,人们为获得流动性,不管资产价格公平与否,都愿意接受当前的资产价格。当低流动性与高成交量同时出现时,投资者对信息的非线性反应可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三,个体对信息的反应在市场范围内可能存在耦合现象,未必可以简单叠加,因此信息与反应可能呈现非线性关系。如果个体反应对市场信息以及市场反应对个体反应都呈现非线性关系,而且两种非线性关系又是非逆的,那么经过这两种非线性变换之后,个体行为汇总形成的市场反应对市场信息的关系仍然是非线性的。

第二,均衡分析框架与非均衡分析框架

新古典金融学的均衡分析框架主要有完全竞争理性预期均衡分析框架和无套利均衡分析框架①。

在完全竞争理性预期均衡分析框架中,首先,新古典金融学集中关注于市场的静态结构。由于新古典金融学相信市场是线性的,市场反应无限迅速,而且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的作用是无后效的,因此在新古典金融学看来,时间是不重要的。其次,新古典金融学认为均衡是市场的常态。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的作用无后效意味者,如果没有新的信息到来,市场价格将维持不变。再次,新古典金融学的完全竞争理性预期均衡分析框架具有确定性。从市场信息与市场反应呈现因果对应的线性关系可知,市场反应的累积表现就是市场价格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投资者既可以根据市场信息推知市场价格,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推知市场信息。

无套利均衡分析框架的微观基础是组合行为和套利行为。借助投资者具有完全理性和无限行为能力的假定,组合行为在资产收益率和因素风险之间建立了线性关系,套利行为突破了事实上存在的行为边界而“确保”一价定律的成立,两者构成了新古典金融学资本市场宏观均衡的微观行为基础,众多分散的个体行为合力推动资本市场走向无套利均衡。

从新古典金融学到新兴金融学说,发生了从假定投资者具有完全的理性和无限的行为能力,到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和投资者行为能力是有限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了从均衡分析框架到非均衡分析框架的转变。其一,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他们可能不是风险厌恶的,或者不具有完全的信息,或

①从严格意义上说,无套利均衡分析是以市场达不到一般均衡为前提的,无套利均衡分析的“均衡”是达不到均衡的市场在理性套利者的推动下向均衡的无限逼近。因此,笔者把无套利均衡分析框架看作是极限意义上的均衡分析框架。

-99-

……2014.06

者可能不具有完全的分析能力,从而市场不能达到完全竞争理性预期均衡。其二,投资者的行为能力不是无限的,他们未必可以随意融资、融券,也可能找不到证券的完全替代品,或许会受到代理的约束,或许会面对清算风险的威胁。这决定了资本市场无套利均衡依赖的微观行为基础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所当然地,市场也就达不到无套利均衡。因此,新兴金融学说更多地关注投资者的非理性、市场的动态过程和市场状态的不确定性,并且必不可免地要建立非均衡的分析框架,以替代新古典金融学的均衡分析框架。

五、金融学发展趋势展望

迄今为止,本文的分析已经表明,新古典金融学的逻辑起点是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和理性人假定。由于这些理论假定非常强,以至于新古典金融学一方面存在无法改良的理论缺陷①,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金融学说对经验事实显示了强大的解释力。这说明新古典金融学的线性市场观念、均衡分析框架是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而新兴金融学说的非线性市场观念、非均衡分析框架则比较贴近实际。诚然,新古典金融学为更基本之金融理论,是新兴金融学说不能比拟的;但是,金融学界既然不满足于新古典金融学的解释力,势必要寻求理论的发展,而从理想化走向现实化是金融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放松理论假定

从严格意义上说,假设必须得到经验证据的证实。现实的金融市场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人们无法描述所有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实际上,任何有关金融市场的理论,其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的能力都是相对的。这意味着,所有这些理论都仅仅是一些参照系。因此,建立这些参照系时不必过分拘泥于上述严格意义上的实证要求。这样,就给建立假设留下了可强可弱的余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建立理论假设。建立假设应当有两个互相制约的要求:一方面,为确保在当前的技术处理能力下,可以分辨因素的影响,不可设置太弱的假设,否则,保留太多不必要的分析因素会使分析过程难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为确保分析框架符合分析的意图,有充分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也不可设置太强的假设,否则,会把某些有必要保留的分析因素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达不到原定的分析要求。因此在建立假设之前,一方面需要明确当前的技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建立分析框架的意图。如果当前的技术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分析意图,而又迫切建立一个分析框架,那么就需要分析意图作出让步,即加强假定,牺牲相对次要的分析因素,牺牲一定的解释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发展金融理论所需的技术处理能力也将不断地提高。随着技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技术处理能力的不足而作出让步的分析意图可能会因此而进步,由于技术处理能力的不足而加强的旧有金融理论假定也将得到放松。

第二,发展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是一套逻辑体系。建立分析框架的目的是明确分析对象的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解释或预测分析对象。建立分析框架也有两个要求:一,分析框架的形式逻辑内部严格一致;二,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与一般经验事实严格一致。前者保证明确分析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后者保证分析

①以引进噪声交易者,或者以引入不完全竞争解决金融经济学的“Grossman-Stiglitz”悖论,实质上是以放弃有效市场假说为代价,使金融经济学失去了理论基石,最终导致了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崩溃。

-100-

2014.06

框架当前可接受。如果形式逻辑内部达不到严格一致,分析框架本身就不能成立;如果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与一般经验事实达不到严格一致,分析框架就不可接受。分析框架的形式逻辑内部是否能够达成严格一致,取决于初始假定和最终结论的设置。关于假定的问题,前面已经有所讨论。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与一般经验事实是否严格一致,取决于由初始假定和最终结论结合产生的分析框架,还有被观察到的一般经验事实。因此,对经验事实的观察是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与一般经验事实是否严格一致的一个决定因素。

其一,如果客观存在与分析框架相悖的经验事实,检验者起初却观察不到,那么在“起初”这段时间,所谓“一般经验事实”的内涵只是检验者起初观察到的旧现象,分析框架一直会被检验者视为相对于“一般经验事实”的“一般分析框架”。

其二,当检验者观察到与分析框架相悖的新现象以后,“一般经验事实”的内涵就有所扩展,涵盖了与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不严格一致的新现象。原有的所谓“一般经验事实”就会被降格为特殊经验事实。原有分析框架解释不了新现象,与涵盖了新现象的一般经验事实就达不到严格一致,也就不是相对于一般经验事实的一般分析框架,而是相对于特殊经验事实,即旧现象的特殊分析框架。

要使原有分析框架重新成为一般分析框架,原有分析框架就必须修正,以符合新的“一般经验事实”。只有一般分析框架,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解释力与预测力。

第三,发展更写实的模型

放松理论假定意味着将更多的分析因素纳入模型之中,从而会减少了因为遗漏重要因素而造成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发展更写实的模型是放松理论假定的必然结果。而事实上,金融学模型的发展历史也表明,金融学模型有写实化的发展趋势。

早期的模型,如单因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通过估计β因子,以及市场期望收益与无风险利率之差来预测证券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形式非常简单,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一般只需要采用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估计β因子,而不需要进一步选择解释变量。不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现实相差太远,失真是非常严重的。

后来发展出来的多因子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利率、通胀率、经济增长率等作为输入变量,在已知无风险利率的情况下,通过估计因子回报率和因子敏感度来预测证券收益。投资者运用套利定价模型时,先要选取多个宏观因子,然后估计所选的宏观因子,操作起来要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复杂。相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言,套利定价模型的条件放宽了,解释变量增加了,拟合的程度要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高,失真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减轻了。但是,套利定价模型只能反映所选取的宏观因子的影响,不能反映微观因素的影响,失真还是比较严重。

在动态市场理论的框架下,金融物理学的测量模型不再局限于宏观因子,而是把资金流、交易成本等微观因素也纳入模型,使用数学工具描述市场的资金流细节。这种模型纳入考虑的因素很多,建模方法也相当复杂,同时需要先进的计算工具,一般的个人投资者几乎没有可能采用,但是这种模型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切切实实地作用于价格的多种影响因素,是比较写实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从理想化向现实化发展是金融学的基本趋势,同时该过程具有放松理论假定、发展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框架以及发展更写实的模型的特征。行为经济学家Kahneman和行为金融学家Schiller分别获得2002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行为金融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日益重要,

-101-

……2014.06

行为金融学的非主流地位也许在未来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陈彦斌,资产价格的可预测性[N].光明日报,2013-10-22(16).

[2]陶春生,虞彤.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3,(12):91-103.

[3]刘安国,李仁贵.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著作导读[J].经济学动态,2013,(12):104-113.

[4]霍学文,赵军.关于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脉络[J].南开经济研究,1998,(2):48-53.

[5]董太亨.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方法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43-46.

[6]戴金平,李治.现代资产定价理论的比较和发展[J].世界经济,2003,(9):68-74.

[7]黄树青.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J].经济学动态,2002,(1):60-65.

[8]张圣平,熊德华,张峥,刘力.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J].金融研究,2003,(4):44-56.

[9]陈彦斌,周业安.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2004,(6):117-127.

[10]FAMA E.,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Journal of Business,1965,(38):34-106.

[11]FAMA 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70,(25):383-417.

[12]GROSSMAN S.,On the efficiency of competitive stock markets where traders have divers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76,(31):573-585.

[13]GROSSMAN S.,Further results on the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of competitive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8):81-101.

[14]GROSSMAN S.and J.STIGLITZ,On the impossible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0,(70):393-408.

[15]LAFFONT J.and E.MASKIN,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and insider trading in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0-93.

[16]KAHNEMAN D.and 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 263-291.

[17]SHEFRIN,H.and M.STATMAN,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9,(29):323-349.

[18]SHILLERR.,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1,71(3):421-36.

[19]SCHILLERR.,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PETERS,Fractal Market Analysis: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Investment and Economics[M].Wiley.John&Sons.Inc.,1994.

[21]PETERS E.,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2]PETERS E.,分形市场分析——

—将混沌理论应用到投资与经济理论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3]ILINSKI K.,Virtual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C].IPHYS Group Working Paper,1999:1-12.

[24]ILINSKI K.,金融物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5]SOROS G.,金融炼金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6]SHLEIFERA.,Do demand curves for stocks slope down?[J].Journal of Finance,1986,(41):579-590.

[27]SHLEIFERA.,并非有效市场——

—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SHILLERR,,Comovements in stock prices and comovements in dividends[J].Journal of Finance,1989,(44):719-729.

(收稿日期:2014—04—08责任编辑:谭晓梅)

-102-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经济治理研究一同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以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贡献而获奖。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切林,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赫内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 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盖尔-沙普利法则”的特定方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某方产生系统性收益。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帮助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罗思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 据了解,在诸如器官捐献者与接受移植病人之间如何匹配器官资源,在学生与大学之间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或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位与广告商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匹配,如何高效完成匹配等广泛领域,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应用。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获奖时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所在机构领域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eld award 1969 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挪威)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保罗·萨缪尔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 济理 Paul A.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son[4]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MIT) (美国)部领域 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Simon Kuznets[5]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美 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万灵学院(牛 津大学) 肯尼斯·约瑟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夫·阿罗和福利经济理论 Kenneth J. 美国哈佛大学 Arrow[7] 美国) 华西里·列昂惕 夫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Wassily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美国哈佛大学 Leontief[8]运用 (美国)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弗里德里希·奥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古斯 特·冯·哈耶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数据暂无克社会和制 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 国)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史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这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可以看出微观计量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创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微观经济的应用研究”。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克莱夫·格兰杰的工作改变了经济学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而恩格尔研制了处理风险评估的“改进方法”。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赫尔维茨的主要著作是《设计中的经济机制》。迈尔森主要著作是《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和《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9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尤其是奥斯特罗姆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的贡献和威廉森对企业边界经济管理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主要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 ASSIL Y LEONTIEF)苏联人 主要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 #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 #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 #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 #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 #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 #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 #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 #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贡献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 维克里(1914~1996)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历年获奖人员列表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完) 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1]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 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 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 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 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一、简介 二、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莫里斯,1936年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与亚当?斯密是同乡,激励理论的奠基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诱因理论研究上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获颁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任教剑桥大学,也曾到MIT任客座教授。1969年,年仅33岁就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从1969年起到1995年一直从教于牛津,任该校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Nuffield 学院院士,他还曾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等职,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晨兴书院院长。[1] 莫理斯的研究指出,雇员会因应缴交税款的金额而厘订自己应付出多少劳动力,但政府却无从得知个别市民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如何计算出最适当的入息税率。他认为,此时若推行高税率会打击雇员勤奋工作的意欲,反之低税率就会导致政府出现财赤。莫理斯爵士开创了著名的最适当入息税理论,订出一个既考虑到政府只掌握有限资料的限制,同时又能平衡效率及公平原则的理论。

莫理斯另一项杰出的贡献是有关「道德风险」的研究。举例来说,全面的保险会令投保者降低保护自己预防风险的意欲,因而降低保险公司的利润。莫理斯爵士提出了一个机制,能诱使客户诚实地披露私人资料。在其设计的机制下,保险公司能设计出相应的合约条款,鼓励其保险经纪配合公司要赚取最大利润的方针。 莫理斯的研究,为近代有关复杂信息与诱因问题的分析奠下基础,其理论亦可应用于很多其它相类问题上。 三、威廉?维克里 主要学术贡献:经济理论研究;赋税研究;拍卖问题的研究 维克里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因为他的两项研究奠定了资讯经济学的基础。一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对所得税的研究,另一则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而对于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可以说是维克里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维克里对于投标的研究,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投标方面,因为投标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开创了资讯经济学研究的先河。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掌握较多资讯者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其资讯以博取利益,而资讯经济学所要探讨的,就是要如何设计契约或机制来处理各种刺激与管制的问题。维克里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诸如保险市场、信用市场、厂商的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租税制度、社会保险、政治机构等等问题。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1年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历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介绍 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GNP(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 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 经历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国土上。小库兹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尔科夫 市度过了幼年时代。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毕业时,他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但库兹涅茨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强调制度诸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了《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这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理性与自由 作者: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作者:阿马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 作者:阿马蒂亚·森 身份与暴力 作者:阿马蒂亚·森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罗宾·韦尔斯等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等 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作者: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等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作者:托马斯·C·谢林 金融学(第二版) 作者: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等 共同合作 ——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 作者:艾米·R·波蒂特、马可·A·詹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 作者:彼得·戴蒙德、汉努·瓦蒂艾宁 金融、研究、教育与增长 作者:路易吉·帕加内托、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博弈论经典 作者:哈罗德·W·库恩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 交易费用政治学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等 三万亿美元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私有化:成功与失败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热拉尔·罗兰等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经济学(第四版)上下册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东亚奇迹的反思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连续时间金融(修订版) 作者:罗伯特·C·默顿 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 ——六种观点 作者:阿尔文·E·罗思 养老金改革反思 作者:弗兰科·莫迪利亚尼 经济学中的经验建模——设定与评价作者:克莱夫·W·J·格兰杰 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等 经济周期模型 作者:小罗伯特·E·卢卡斯 通向富有的屏障 作者:斯蒂芬·L·帕伦 爱德华·C·普雷斯科特 福利、政府激励与税收 作者:詹姆斯·A·莫里斯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近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西姆斯及纽约大学的萨金特。 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Christopher Sims)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应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在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纽约大学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一直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罗杰·B.迈尔森和马斯金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史宾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21世纪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1944 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1937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瑞雷,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196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2001年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生于1943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世纪60年代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2009)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1912-2006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1916-2001)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

一、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的研究解答了关于货币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融合、内外部平衡等问题。他认为货币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取决于有关国家是否实行固定汇率,或是否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或有关国家是否有自己的货币。他在几十年前的研究已成为今天我们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核心部分。蒙代尔的主要学术成就有: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 蒙代尔在一篇开拓性的文章(Mundell,R.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d and Flexible Exchan ge Rates Canadian Journa lo fEconomics 29:475—485)中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这篇文章的分析是简炼的,但其结论是深远和有影响力的。蒙代尔将外贸和资本流动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最初是由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建立的),分析得出稳定政策的效果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紧密相联的。而且,他论证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财政政策软弱无力,而在固定汇率下,结果与此相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涵义十分明确: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由于利率和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即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机制,其功能自然会遭到比较严重的削弱,从而货币政策无效;同样道理,利率稳定即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政策引起的挤出效应,从而实现财政政策的最佳效果。因此,当一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主要是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则固定汇率制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汇率制度。毕竟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资本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且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的效果达到最优。 蒙代尔于1963年发表了(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较早地阐述了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的三角定律”,又称“三元冲突”,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该定律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账户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固定汇率制以及自主的货币政策是不相容的,即三者不可兼得。如果一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国内金融资产与国外金融资产完全不可替

2020年(财务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

(财务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间13日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于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于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于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因于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壹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 获奖理由:于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CliveWJ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俩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L.Smit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