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旧版书生:诗林撷露

旧版书生:诗林撷露

旧版书生:诗林撷露
旧版书生:诗林撷露

旧版书生:诗林撷露

诗林撷露

词曰:

残月沉昏,正金鸡香睡,闹表丁零。耕耘理想,有道捷足先登。推敲事业,梦中犹、仄仄平平。拈一字、如珍似宝,笔尖浸润丹诚。

整顿诗心词肺,与光阴赛跑,风雅争名。追寻谪仙足迹,屈子深情。东坡寄语:忘年交,火速飞升。交割这,铜琶铁鼓,铿锵震碎雷霆。

----寄调《汉宫春》·诗人梦

我于诗林漫步,深为诗词文学叶绿花红、滋心润肺之魅力感染,常尝试推敲一二。撷取诗词甘露之企图,始终耿耿于怀。至今创作虽无大成,感悟能无点滴乎?

一、诗性培养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换种说法:除却没有用韵外,《史记》带有诗性的特质,象诗一样美。

诗、诗性,是美好事物的一个代名词。

诗性亦即诗词精神。

具备了诗词精神的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词;具备了诗词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诗词精神应包含如下要素:

1、有钟爱诗词文学、传承诗词文化的真挚情感;

2、有科学地理解诗词文学的心态;

发音、韵律、乐感、语法、章法之于诗词,是历史的积淀,是科学的产物,是文化的财富。不承认这一点,则“道不同,不与为谋”。

3、有驾驭文字的文学智慧和修养;

4、有唤醒情感、聚合情感、过滤情感、升华情感、宣泄情感的真实情绪;否则即“无病呻吟”。

5、有端正的诗品。

诗品即人品。

诗词是汉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王冠。为诗者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品格。人品斜歪,则不配作诗,只配鸡鸣狗盗。

6、作品有品味和回味价值;

7、作品能够引起共鸣。

诗性有源于天性者,如一鸣惊人、二鸣不鸣的“仲永”。有源于后天培育者,如正在努力的“旧版书生”。有后天再怎么培养也无济于事者,如“我说的不是你”。

“我做的馅儿饼最好吃”之所以不称其为诗,就因它缺乏诗性。

那么如何培养诗性呢?

首先,应通过阅读,感受诗词文化,学会诗词审美;

其次以文学欣赏的角度解析诗词作品,感受、吸收、浸润诗词营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于热爱诗词艺术者,的为一法。

二、语境营造

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

诗词这一特殊文学形式,讲求凝练美。在创作诗词时,必须营造与情境、物镜相协调的语境,并在这一语境中熔炼、压缩语言。

豪放派也好、婉约派也罢;性灵说也好,肌理说也罢,在特定语境中,语言才有风格,语言作品-----我们这里特指的诗词作品才有风格。

在诗词作品着床、孕育、初生、推敲、再生期间的诗情,就是情绪语境。

情绪语境是诗词语境的核心。这与“诗言志”、“诗以意为主”是相一致的。

一个词语,静止地读它,无甚趣味。可一旦放到特殊的语境中,会蓦然鲜活异常。

“上”字作动词,上山、上船……抬脚迈步而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上,则有一种进取追求、收纳万象、胸襟大气、神采袭人之美。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便是情绪语境之最高境界——神思。

三、古今融通

前人的诗词修养和创作本领,远远超乎今人。

汉语言的常用字也就三五千个。三五千个字,被千百年以来的诗人们反复排列组合,同一个主题被前人们反复吟咏,给我们留出的造句、作文空间越来越窄。我们怎么办?

走不出唐诗宋词,便走不进当代诗词。

从前人作品中吸收养分,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学习谋篇布局的章法,学习各种风格的锻造。融通古今,糅合技法,注入个性,推陈出新,方是今人作为。

“看花好似寻良友,得句深疑是旧诗”,对此有人颇为得意。但若你儿似他儿,还得意得起来吗?

一味沉溺于前人的意境和语言习惯,必然与时代脱节。美其名曰继承,实为模仿,诗词文学谈何进步?

一味强调现代感,意象生涩,取词直白,诗味索然,糟蹋诗词而已,谈何弘扬诗词艺术?

四、个性挥洒

人与人,有共性;人之个体则有个性。

个性是辨别你我的标尺。个性,就是真我的写照。

我即是我,不类他人。我诗即我诗,亦不类他诗。

诗词创作的个性应该表现在情感、精神、气韵、动态、超越能力五个方面。

“独辟境界,卓然自立”。富含个性化诗性的诗词,才是“我的诗”。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此“非真我”之妄语,扭曲真我,徒具形骸,徒留笑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于小山;“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之于狗肉将军,果然个性昭彰。

个性产生魅力,风格产生持续稳定的魅力。婉约、豪放之魅力,谁不折服?

有什么创作比书写个性动感真实、易于着笔呢?

五、角色转换

诗词创作的过程,是同时体现作者的智慧、浪漫和超越能力的过程。

在诗词创作的选题上,当然不能总围着自我着笔。花花世界,可歌可咏的事物太多了。从我出发,只是创作的一个角度、一个层面。

笔触源于自我,但要超越自我;意气源于生活,但要超越生活。

丰富的作品,要求作者善于转化视角、转换身份角色。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怎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被称为“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的正人君子司马光,若非用心感受,转换角色,如何吟出这细腻、香艳、绮怨的词句?

将心比心,我即是他(她)。将心换心,心灵可以感应、可以附着、可以融合。相应地,会开凿出诗词创作的多个情感源泉和题材空间。

六、化拙为巧

《沧浪诗话》中强调:“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我们在创作中,的确感觉一些新生事物、俗字、俗词难以入诗,其中有字、词受平仄声韵限制的原因,有意象生涩、缺乏诗意等原因。但是一个命题不得不用俗字、俗词,怎么办?

答曰:修炼化拙为巧、化俗为雅、点铁成金大法。

遣词造句需要技巧。拙或反衬巧处,巧或反藏拙处,拙与巧、俗与雅是可以转换的。易安词便被赞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平淡入妙。

能把俗字俗语巧妙安置方显手段。

比对来讲,古拙美、通俗美不亦美乎?古拙、通俗亦是诗词创作的一个方向。

袁枚先生曾例证:俗语成诗,多出于名士。读聂绀弩先生的作品,也会让人深深领教其点化俗语、俗字的功夫。

七、求精求新

符合形式、符合声韵、符合格律,乃诗词创作之小儿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是每个诗人的心态。创作,就是要求精、求新。故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有难度的。

求精、求新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精、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性的要求。

诗词不精,违背凝练美;诗词不新,缺乏时代感。

诗坛被严重冷落,何必从外部寻找原因,何必把原因归结于大众文学欣赏的取向变化。诗词被冷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诗词作品本身不精、不新,没有欣赏价值。

我病则诗垢。我新则诗新。

尊重自己、尊重读者才会树立求精、求新的精神。

抓取了意象与物象的实质则精;契合诗词精神则精;一诗千删万改则精。

“比兴是虚句活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句活则诗新;“一语天然万古新”,自然则新;合时宜则新;善变则常新。

八、舍弃

劳动的目的是收获和成就,诗词创作亦然。

好作品需要在情感的土壤里充分孕育。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对于辛辛苦苦侍弄的文字,谁都有一片放不下的情结。

但好作品必须经得起岁月的剥蚀。

偶尔得到一言半句好文字,却与通篇不谐;通篇看来还不错的文字,却有一言半句不甚成熟。这时,我们就要有舍弃或冷藏的勇气。

“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当初若懂得舍弃,像“一棺盖定壮图空,身后萧条两板铜”这样的“名句”,就不会笑掉小后生们的大板儿牙了。

冷藏是为了再加工,给情感文字寻找最妥帖的归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舍弃是为了重生。凤凰涅槃,美丽至极。

九、立体构建

当代诗词作品数量纷纭,但普遍缺陷是:作品多是平面的。

平面诗词作品的表现为:虽具备诗词元素,但见皮毛不见血肉,见血肉不见骨骼,见骨骼不见骨架。

没有骨架的作品就没有立体感。

没有立体架构的诗词,初读是诗词,细看是有字的纸。

“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立则活,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立体架构是诗词章法、视觉领域、思维空间的综合结构。

诗眼是诗词的心脏,诗词的立体架构是思绪腾挪飞扬的空间。

思维的开放、跨度、跳越是立体架构的三要素。三要素的尺度决定诗词立体架构的“建筑美”。

《沁园春·雪》大开大纵、跨越今古、摩天接地,一派豪迈的帝王气象;李清照《浣溪沙·秀面芙蓉一笑开》,“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

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小家碧玉,纤敏丰富。两首词风格不同,主题不同,但立体感的视觉美与空间感非常强烈。

心头有个诗人梦,沉醉书香唤不回。关于诗词创作,前人精彩阐述无数。以上碎语杂言,只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被触碰了神经的响动,或被诗叶上滚落的露珠沾湿了唇而诱发的呓语,整理下来,供同好评而批之,不亦乐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