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观察力

二、判断题:

1.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视敏度和视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幼儿的读物应该是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

5.四岁左右的幼儿,经常穿反鞋子是他们淘气的缘故。()

6.幼儿不会读书,用眼较少,所以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听觉适应。()

三、选择题

1、儿童方位知觉中掌握的顺序是()。

A、上下、左右、前后

B、左右、前后、上下 c、前后、上下、左右 D、上下、前后、左右

2、2岁孩子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这说明他的( )

A.大小知觉发展不足

B.形状知觉发展不够

C.距离知觉发展不足

D.想像力不够丰富

3、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 )

A. 1~2岁

B. 3~5岁

C. 12~13岁

D. 5~7岁

4、( )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A. 3岁儿童

B. 6岁儿童

C. 5岁儿童

D. 4岁儿童

5、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6、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7、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四、简答题

1、对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和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4、3岁前的孩子常有一个“坏毛病”:无论拿到什么东西,玩一玩,摆弄摆弄之后,马上放到嘴里去。您认为这是孩子的“坏毛病”吗?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实例分析题

幼儿园小班的一位教师,教小朋友认识公鸡时,出示了一幅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画,

画上有一只金黄色的公鸡,公鸡的周围是一片黄灿灿的稻田。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小朋友们

自己看,然后就开始讲公鸡的外形特征、习性等,一直讲到下课。

请用感知觉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不妥之处。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幼儿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小小班幼儿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猜猜里面有什么 活动目标: 在说说、摸摸、猜猜、玩玩、尝尝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触觉感受物体的软硬、形状(方与圆) 活动材料: 在封闭的纸箱上剪一个10厘米×10厘米的洞,用钉书钉或胶水在纸箱的内壁上固定一些碎片材料,就像窗帘那样将洞口遮住。另准备一些方形的巧克力、苹果、小汽车、小兔子绒毛玩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对幼儿说:“你觉得这个盒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里面有东西呢” 2.让幼儿尝试摸苹果和巧克力,并一起品尝食物。 3.请几位幼儿来摸,并不断地用语言提问、引导:“你觉得是什么,是方的还是圆圆的,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像什么呢”这样能够引发幼儿的原有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 ( 4.在请幼儿品尝的同时,鼓励幼儿说:我要吃方方的巧克力或者圆圆的苹果,激发幼儿再次摸的兴趣。 5。让幼儿尝试摸软硬不同的东西(如毛绒玩具、小汽车),向幼儿提问:“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像什么一样软软的是不是橡皮泥是不是小被子要仔细摸一摸,什么地方都要摸到。”让幼儿闭上眼睛再来摸一摸,并且提问摸到了什么地方。 小班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摆放树叶 活动目标: 通过对树叶的摆放,让幼儿对形状产生一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形状知觉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用具: 收集到的树叶、胶水、线、纸 活动过程: ' (1)让幼儿按树叶的形状进行分类 (2)给出一个简单的形状,让幼儿把树叶也摆成这种形状,并把它们粘贴在纸上面。 (3)通过穿孔,用线把树叶串起来。不用穿孔,直接把树叶卷起来。 (4)自由发挥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树叶。 中班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搭建积木 活动目标: 通过积木的搭建,提高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触觉、视觉共同发展,锻炼幼儿的肢体控制能力。搭建过程,有利于幼儿观察和模仿能力的提供,促进幼儿形状知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训练感知觉器官的游戏

训练感知觉器官的游戏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早期对孩子的感知觉器官进行刺激和训练,可以更好地开发和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下面几种游戏,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在快快乐乐、蹦蹦跳跳中得到开发。认知训练 "最后两分钟" 语言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掌握知识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在发展,尚不能很好地叙述和表达,那就用游戏作为媒介进行人际联系吧。 训练效果:训练孩子对语言良好的叙述和表达能力。 活动目的: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活动开始:一个妈妈为孩子开始讲童话故事。要求妈妈的语言声情并茂,还要有配合故事内容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生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讲到故事结尾,妈妈故意停顿下来,提高语气对孩子说:"现在是故事的最后两分钟,请大家来想一想,后来怎么样呢?"要求孩子续编故事结尾。其他妈妈可在一旁提问题,依次启发和鼓励宝宝发挥想象,力求语言完整、连贯。 捞球 通过水的温度、水中的渗透物质以及人体在水中感到的流体压力,可以刺激孩子休眠的神经细胞,完善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由于人体内部所有器官都与皮肤上的反射区域保持互动关联,所以玩水中产生的安抚效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训练效果: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意志力。 活动目的:刺激孩子全身的神经细胞,完善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活动准备:大一些的塑料盆,乒乓球(或五颜六色的泡沫小玩具)。 活动开始:让乒乓球(或五颜六色的泡沫小玩具)在水中漂浮着,让孩子们分别围在大塑料盆边,轮流用手把乒乓球(或五颜六色泡沫小玩具)抓住。因为天冷,妈妈要注意给孩子保暖。还有,别忘了在一边为孩子叫好。 感觉训练 驮物爬行 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关键,在游戏中,在爬行中,让宝宝快乐地感受吧。 训练效果:加强孩子肌肤全方位的接触。 活动目的:刺激儿童的触觉系统,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稍厚的精装书一本或大而平的绒布玩具一个,足够大的地毯一块。 活动开始:把地毯平铺在地板上,让孩子双腿半跪在地毯上,两手撑地,眼睛看前方,把精装书或绒布玩具放在孩子的后背上,要求保持平稳。发口令后,孩子从地毯一头爬到另一头,书或玩具中途不得掉下来,几位妈妈在一旁为孩子加油鼓气。活动可轮流进行几次。 滚"保龄球 " 愉快的游戏活动能给孩子带来自我创造的机会,孩子会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成功的群体游戏,还需要孩子运用他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都为孩子将来从非现实过渡到现实生活起到桥梁作用。 训练效果: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或群体游戏。 活动目的: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积木、皮球几只。

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 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和。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

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

婴儿感知觉训练小游戏

婴儿感知觉训练小游戏 0—1岁的婴儿虽然还不能说话,也不能自由行动,但他们可以听、看、嗅,可以触摸、抓握、辨色。他们是有着无限潜能的“灵动宝宝’!灵动宝宝自然需要灵动有趣的小游戏来锻炼他们的感知能力,这里我们就为各位新妈妈们准备了一套丰盛的“婴儿感知觉训练营养套餐”。 4到10天后: 注视同颜色物体的移动 妈味准备:6只直径5至7厘米的套环(红、橙、黄、绿、蓝、紫)、一根50至60厘米的轴(轴的粗细正好能将环套进)。 灵动训练:宝宝仰卧。妈味在距宝宝面部中央50到60厘米处,缓缓移动后一种颜色的套环,(左右移动幅度为5到7厘米,频率为1至2/秒,关键要让宝宝眼神能跟上套环的移动速度)。每天可进行1至2次,不可超过两次,每次1—2分钟。 爱心提示:将套环套在轴上是为了避免宝宝只注意妈妈的脸而不看玩具,如能克服这一点,用其他材料代替套环也未尝不可,不要在睡眠前进行。 20天后: 注视不同颜色物体移动 妈咪准备:不同颜色玩具若干,大小形状尽量近似。 灵动训练:在宝宝胸部上方60-70厘米处悬挂任一颜色玩具,成人可将玩具移动、旋转或抖动以引起宝宝注意。当宝宝开始注视时,可记录下其注视的时间。3—4天后如宝宝不再注视该玩具,即可换另一颜色玩具。如此依次替换。 爱心提示:如果宝宝对同一颜色玩具注视时间超过5分钟,一般就不要再进行下去,以免引起视疲劳。 1.5个月后: 抓握悬挂玩具 妈咪准备:带响动的玩具若干、两条绸带。在宝宝胸部上方 60—70厘米处垂直悬挂两条绸带,两条绸带上半部间横挂有各种颜色发响玩具和小铃铛,绸带下半部距宝宝7—10厘米处悬挂另一发响玩具,绸带下端自然下垂。 灵动训练:妈妈一边柔声和宝宝说话一边将其小手摊开,把一条绸带的下端塞入宝宝手中。宝宝小手无意地挥动使得玩具发出悦耳声响,更引起宝宝的兴趣,于是尝试碰触悬挂在下半部的玩具及另一条绸带。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5—6分钟,最好在宝宝醒着的前半段时间进行。 爱心提示:如宝宝能抓住绸带,并用手轻轻碰触下半部的玩具,同时注视悬挂在上半部的玩具,游戏训练就算成功了!注意不要砸伤宝宝。 3个月后: 抓握大小不同的物体 妈咪准备:大小不同的玩具若干,但要保证形状统一,可用套环(直径为3—5厘米,厚度0.5—1厘米)、积木等(颜色丰富更能引发宝宝的兴趣)。 灵动训练:先将宝宝俯卧,把最大的套环放在宝宝面前(注意阻止宝宝将玩具塞入口中),观察他如何摆弄这一玩具。当宝宝能摆弄大环后,再放一个小套环,然后将所有大小不等的套环放在宝宝面前,让他自由摆弄。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概括性促使人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 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

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在前运算阶段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思维不可逆 ?①逆向性或否定性,即当逆向运算与相应的正运算结合时,整体便消去了,如+A-A=0;

学前儿童的思维资料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0-3个月宝宝感知觉训练方案

从宝宝出生到3个月是胎儿与新生儿的继续,由原来依赖母亲寄生到独立生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阶段的宝宝机体非常脆弱,消化系统尚未完善,但生长发育却特别快。这个时候除了营养非常重要外,发展宝宝各方面的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 1、视觉训练: 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 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 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 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 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 1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额反映。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二、感知觉的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额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对光的察觉 2.视觉的集中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鉴于儿童的视敏度特点,必须从儿童期开始注意眼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是孩子才开始看书和握笔时就有正确的姿势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教具,字体形象应该大而清晰;⑤经常给孩子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及时治疗。 (5)要经常检查儿童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2.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俗称变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孩子喜好彩色,先认识红、橙、黄。 对于1..5岁以后能够听懂成人语言指示的儿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了解他们识别颜色的能力。 (1)配对法。向儿童出示几种颜色的卡片,然后让他们在许多颜色卡片中选出相同的颜色与其配对。配的正确,就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认出这种颜色。 (2)指认法。向儿童出示若干颜色卡片。成人说出某种颜色的名称,让儿童根据名称指出或拿出相应的卡片。指或拿对了,就说明他们不仅能够辨认这种颜色,而且能听懂标志该颜色名称的词。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1、直观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 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 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 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 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 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 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 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 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 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 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 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 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 高阶段,又处于小学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他们自己

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 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 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适当放手,无论是在 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做。我们有时只是 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 2、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计划,周六做什么?周日做什么?家长帮助孩子合理的 安排时间,让孩子尝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做事情,说一说一共做 了几件事情,时间使用了多少?节省了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制定合 理的计划,付诸实施是可以带来好效果的。 3、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4、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谈话,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到书店里找一找相关的书籍、图片、资料……家长与孩子一起,对 他喜欢的内容共同讨论,您也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先让孩子 猜一猜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们到书中、资料中去 找答案。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您会回答就回答,不会回答也没关系,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让孩子了解不但自己喜欢,家长也喜欢,也愿 意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给孩子信心,更愿意问、学。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 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